专题03 《尚书》-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3 《尚书》-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1 00:16:23

文档简介

专题03 《尚书》第三
(
内容目录
)
章节介绍 1
知识网络 1
原文+批注 2
内容概括 8
试题精选(共30题) 9-33
(
章节简介
)
《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
(
知识网络
)
(
原文+批注
)
原 文 批 注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记言,汉语词语,意思是记录言论。《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记事与记言二者不同,叙事间接,记言直接】
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诘屈聱牙的古语了。 雅言,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在通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后人将古汉语通用的上古音系称为“雅言”。 诘屈聱牙(jí qū áo yá),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出自《进学解》。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这些辞原来似乎只是说的话,并非写出的文告;史官纪录,意在存作档案,备后来查考之用。这种古代的档案,想来很多,留下来的却很少。汉代传有《书序》,来历不详,也许是周、秦间人所作。有人说,孔子删《书》为百篇,每篇有序,说明作意。这却缺乏可信的证据。孔子教学生的典籍里有《书》,倒是真的。那时代的《书》是个什么样子,已经无从知道。“书”原是纪录的意思;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书》称为“经”,始于《荀子》;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尚书》有叙述各篇撰作旨意的序,学界一般将其称为《书序》、《小序》、《书小序》或《序》等,以区别于伪托孔安国所作的《书大序》。《书序》总括《尚书》百篇之名,其中42篇有序无文,亦有数篇共一序者。今文《尚书》之《序》附于经文之末,而传世伪古文《尚书》之《序》则分别析出置于每篇之首。汉唐诸儒皆笃信《书序》出于孔子之手,至宋儒始疑之,今人一般认为其乃汉儒传《尚书》之学者所作。《书序》自西汉即与经文相附而行,共同被奉为经典,研究者代不乏人。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到汉惠帝时,才开了书禁;文帝接着更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渐见得着了。那时传《尚书》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他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文帝知道了他的名字,想召他入朝。那时他已九十多岁,不能远行到京师去。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错来从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去。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汉武帝提倡儒学,立五经博士;宣帝时每经又都分家数立官,共立了十四博士。每一博士各有弟子员若干人。每家有所谓“师法”或“家法”,从学者必须严守。这时候经学已成利禄的途径,治经学的自然就多起来了。《尚书》也立下欧阳(和伯)、大小夏侯(夏侯胜、夏侯建)三博士,却都是伏生一派分出来的。当时去伏生已久,传经的儒者为使人尊信的缘故,竟有硬说《尚书》完整无缺的。他们说,二十九篇是取法天象的,一座北斗星加上二十八宿,不正是二十九吗!这二十九篇,东汉经学大师马融、郑玄都给作过注;可是那些注现在差不多亡失干净了。 【《尚书》残缺的原因】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 五经博士 ,学官名。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诗》、《书》、《礼》、《易》、《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马融(79年-166年),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 【时间久远,及多历史因素亡失的书籍令人惋惜】
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字。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家的主人——孔子的后人叫孔安国的。安国加以整理,发见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家图书馆里。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歆想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当时的五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歆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这便是后来所谓今古文之争。 一般指刘余(生年不详―前128),西汉宗室大臣,汉景帝刘启之子,母为程姬。 汉景帝前二年(前155),立为淮阳王。七国之乱平定后,封为鲁王。爱好音乐,不喜文辞。扩建宫殿时,得到古文经传。元朔元年(前128),去世,谥号为恭。 古文尚书原指《尚书》的一种本子,后发展为学术体系之称。传说西汉景帝程姬之子刘余封为鲁王后,为扩大王府,侵占一部分孔子旧居,在屋壁中发现暗藏的《礼》《论语》《孝经》《尚书》等简书,因其字体远在先秦,时人称为蝌蚪文字。孔子十二世孙孔安国以伏生所传校定,多出二十五篇。《商书·盘庚》分上、中、下,伏生合而为一,《周书·顾命》与《康王之诰》则合在一起,《秦誓)上下两篇,亦合在一起。又多出四篇,总共五十九篇,四十六卷。
今古文之争是西汉经学一大史迹。所争的虽然只在几种经书,他们却以为关系孔子之道即古代圣帝明王之道甚大。“道”其实也是幌子,骨子里所争的还在禄位与声势;当时今古文派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不过两派的学风确也有不同处。大致今文派继承先秦诸子的风气,“思以其道易天下”,所以主张通经致用。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古文派不重哲学而重历史,他们要负起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所留心的是在章句、训诂、典礼、名物之间。他们各得了孔子的一端,各有偏畸的地方。到了东汉,书籍流传渐多,民间私学日盛。私学压倒了官学,古文经学压倒了今文经学;学者也以兼通为贵,不再专主一家。但是这时候“古文”经典中《逸礼》即《礼》古经已经亡佚,《尚书》之学,也不昌盛。 思考着用他们的思想、方法来改变这个世界。
东汉初,杜林曾在西州(今新疆境)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非常宝爱,流离兵乱中,老是随身带着。他是怕“《古文尚书》学”会绝传,所以这般珍惜。当时经师贾逵、马融、郑玄都给那一卷《古文尚书》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才显于世。原来“《古文尚书》学”直到贾逵才真正开始,从前是没有什么师说的。而杜林所得只一卷,决不如孔壁所出的多。学者竟爱重到那般地步。大约孔安国献的那部《古文尚书》,一直埋没在皇家图书馆里,民间也始终没有盛行,经过西汉末年的兵乱,便无声无臭的亡失了罢。杜林的那一卷,虽经诸大师作注,却也没传到后世;这许又是三国兵乱的缘故。《古文尚书》的运气真够坏的,不但没有能够露头角,还一而再的遭到了些冒名顶替的事儿。这在西汉就有。汉成帝时,因孔安国所献的《古文尚书》无人通晓,下诏征求能够通晓的人。东莱有个张霸,不知孔壁的书还在,便根据《书序》,将伏生二十九篇分为数十,作为中段,又采《左氏传》及《书序》所说,补作首尾,共成《古文尚书百二篇》。每篇都很简短,文意又浅陋。他将这伪书献上去。成帝教用皇家图书馆藏着的孔壁《尚书》对看,满不是的。成帝便将张霸下在狱里,却还存着他的书,并且听它流传世间。后来张霸的再传弟子樊並谋反,朝廷才将那书毁废。这第一部伪《古文尚书》就从此失传了。 无声无臭(wú shēng wú xiù),汉语成语,意思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默默无闻,或不产生影响。出自《诗经·大雅·文王》。
到了三国末年,魏国出了个王肃,是个博学而有野心的人。他伪作了《孔子家语》、《孔丛子》,又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还带着孔安国的传。他是个聪明人,伪造这部《古文尚书》孔传,是很费了心思的。他采辑群籍中所引“逸书”,以及历代嘉言,改头换面,巧为联缀,成功了这部书。他是参照汉儒的成法,先将伏生二十九篇分割为三十三篇,另增多二十五篇,共五十八篇,以合于东汉儒者如桓谭、班固所记的《古文尚书》篇数。所增各篇,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满纸都是仁义道德的格言。这是汉武帝罢黜百家,专崇儒学以来的正统思想,所谓大经、大法,足以取信于人。只看宋以来儒者所口诵心维的“十六字心传”,正在他伪作的《大禹谟》里,便见出这部伪书影响之大。其实《尚书》里的主要思想,该是“鬼治主义”,像《盘庚》等篇所表现的。“原来西周以前,君主即教主,可以唯所欲为,不受什么政治道德的拘束。逢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帝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这叫作“鬼治主义”。“西周以后,因疆域的开拓,交通的便利,富力的增加,文化大开。自孔子以至荀卿、韩非,他们的政治学说都建筑在人性上面。尤其是儒家,把人性扩张得极大。他们觉得政治的良好只在诚信的感应;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风从,用不到威力和鬼神的压迫。”这叫作“德治主义”。看古代的档案,包含着“鬼治主义”思想的,自然比包含着“德治主义”思想的可信得多。但是王肃的时代早已是“德治主义”的时代;他的伪书所以专从这里下手。他果然成功了。只是词旨坦明,毫无诘屈聱牙之处,却不免露出了马脚。 十六字心传,是儒教所说的圣贤传心之言,其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古文《尚书·大禹谟》 。 儒教认为,这是尧舜以来所传的圣人心法。朱熹说,尧当时无文字, 道理只靠口耳相传。尧传给舜时, 只说“允执厥中”,舜传给禹,就加上了那十二个字。以后又传给汤、周文王、周武王,再后又经过周公、孔子一脉相传下来。这是圣人治天下的大法,也是个人修心的要诀。
晋武帝时候,孔安国的《古文尚书》曾立过博士;这《古文尚书》大概就是王肃伪造的。王肃是武帝的外祖父,当时即使有怀疑的人,也不敢说话。可是后来经过怀帝永嘉之乱,这部伪书也散失了,知道的人很少。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发见了它,便拿来献到朝廷上去。这时候伪《古文尚书》孔传便和马、郑注的尚书并行起来了。大约北方的学者还是信马、郑的多,南方的学者才是信伪孔的多。等到隋统一了天下,南学压倒了北学,马、郑《尚书》,习者渐少。唐太宗时,因章句繁杂,诏令孔颖达等编撰《五经正义》;高宗永徽四年(西元六五三),颁行天下,考试必用此本。《正义》成了标准的官书,经学从此大统一。那《尚书正义》便用的伪《古文尚书》孔传。伪孔定于一尊,马、郑便更没人理睬了;日子一久,自然就残缺了,宋以来差不多就算亡了。伪《古文尚书》孔传如此这般冒名顶替了一千年,直到清初的时候。 永嘉之乱,是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下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攻陷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更俘掳晋怀帝等王公大臣的一场乱事。 及后导致西晋于316年灭亡。 “永嘉之乱”致使中国再次走向分裂。中国北部进入战乱不休的五胡十六国;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史称“衣冠南渡”。
这一千年中间,却也有怀疑伪《古文尚书》孔传的人。南宋的吴棫首先发难。他有《书裨传》十三卷,可惜不传了。朱子因孔安国的“古文”字句皆完整,又平顺易读,也觉得可疑。但是他们似乎都还没有去找出确切的证据。至少朱子还不免疑信参半;他还采取伪《大禹谟》里“人心”、“道心”的话解释“四书”,建立道统呢。元代的吴澄才断然的将伏生今文从伪古文分出;他的《尚书纂言》只注解今文,将伪古文除外。明代梅鷟著《尚书考异》,更力排伪孔,并找出了相当的证据。但是严密钩稽决疑定谳的人,还得等待清代的学者。这里该提出三个可尊敬的名字。第一是清初的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第二是惠栋,著《古文尚书考》;两书辨析详明,证据确凿,教伪孔体无完肤,真相毕露。但将作伪的罪名加在梅赜头上,还不免未达一间。第三是清中叶的丁晏,著《尚书馀论》,才将真正的罪人王肃指出。千年公案,从此可以定论。这以后等着动手的,便是搜辑汉人的伏生《尚书》说和马、郑注。这方面努力的不少,成绩也斐然可观;不过所能做到的,也只是抱残守缺的工作罢了。伏生《尚书》从千年迷雾中重露出真面目,清代诸大师的劳绩是不朽的。但二十九篇固是真本,其中也还该分别的看。照近人的意见,《周书》大都是当时史官所记,只有一二篇像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商书》究竟是当时史官所记,还是周史官追记,尚在然疑之间。《虞、夏书》大约多是战国末年人托古之作,只《甘誓》那一篇许是后代史官追记的。这么着,《今文尚书》里便也有了真伪之分了。 吴棫(约1100-1154)宋代古音韵学家、训诂学家,时称通儒。字才老,宋朝官员,舒州(今安徽潜山)人。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又称四子书,为历代儒客学子研习之核心书经。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吴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字幼清,晚字伯清,临川郡崇仁县(今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咸口村)人。 元朝大儒,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谥号“文正”。 【古人提出问题严禁求证。最终发现真相】
(
内容概括
)
《尚书》是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记事比较是间接的,记言比较是直接的。中国的记言文发展于记事文之先。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两周金文也多以记言为主。《尚书》大部分是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誓、诰”是号令。君告臣称“命”,臣告君无定名,偶然称“谟”。
《书》称为经,始于《荀子》,到汉代普遍。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就是各自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
古文派不重哲学而重历史,负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所留心的是章句、训诂、典礼、名物之间。
东汉初,杜林在西川的漆书《古文尚书》一卷,经贾逵、马融、郑玄作注,《古文尚书》才显于世。张霸作《古文尚书百二篇》伪书。
三国时王肃伪作《孔子家语》《孔丛子》及孔安国《古文尚书》,并带着孔安国的传,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与《尚书》原有“鬼治主义”相冲突。东晋梅赜献于元帝。伪《古文尚书》孔传和马郑注的尚书并行。唐孔颖达编《五经正义》,《尚书正义》便用伪《古文尚书》。
南宋吴棫、朱子,元代吴澄,明代梅鷟,清阎若璩、惠栋、丁晏证伪。
(
试题精选
)
1.填空
(1)《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直到清朝(朝代)才被证实。
(2)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
(3)“书”原是纪录的意思,《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
(4)秦始皇焚书,相传伏生私藏《尚书》,仅存二十九篇。汉文帝时,《尚书》得以流传开来,这就是东汉(朝代)以来的《今尚书》或《今文尚书》。
(5)汉景帝时,从孔子旧居中发掘出一些古文经传,孔子后人孔安国(人名)整理后,便是《古文尚书》。
(6)汉哀帝时刘歆(人名)欲立《古文尚书》博士,引起今古文之争。
(7)东汉初,杜林曾得书《古文尚书》一卷,却百般珍重,表现了大家对《尚书》的珍视与尊崇。
(8)后来张霸、王肃伪作《古文尚书》直到清朝才被证伪。
(9)我国记言文先于记事文,且《尚书》称为“辞”,大概是当时的“雅言”,如今却为古语,时代不同,人们的看法也会相应改变。
【答案】
(1)记言 清朝 (2)问句 记言 战国 (3)纪录 上古帝王的书 (4)二十九 东汉 今文尚书 (5)孔安国 (6)刘歆 (7)杜林 (8)张霸 王肃 (9)记事 雅言
2.语文刘老师组织了“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经典常谈》阅读座谈会”,请你参并完成下表。
经典 “谈”经典
①《 》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②《 》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都搜罗在这部书里,月千字。这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③《 》 它是中国最早的史书,是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
【答案】 春秋 说文解字 尚书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是我们第一部通史,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种书”。《说文解字》作为中国最早的字典,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开创了部首检字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尚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中国最早的史书,是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
3.下列对《经典常谈》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
B.“三礼”是指现存最古的三部礼书,即《仪礼》《礼记》《周礼》。
C.任何事物都有阴阳,并常常都是隐蔽的。人能看得到的是阳,看不见的是阴。
D.孔子说“中庸”之“中”即过犹不及,恰到好处,《周易》之“中”是度的问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与分析。
C.原文表述的是“任何事物都有阴有阳,然而‘阴’的一面常常是隐蔽的”,选项“任何事物都有阴阳,并常常都是隐蔽的”错误。
故选C。
4.下列有关各种古典书籍的介绍,符合《经典常谈》主张的一项是( )
A.《尚书》包括夏商周三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尚书》又有《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两种。
B.唐代出现了“话本”。“话本”是“说话”的底本,后世白话小说是由“话本”发展过来的。
C.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大戴记》。
D.“诗言志”中的“志”关联着政治或教化。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这里的“志”也指教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A.《尚书》毕纳昌按时代先后,分为《虞书》、《手扒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100篇。“虞朝”即史书上说的“虞舜”又称虞舜王朝。所以,《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而非“夏商周三代”;
B.宋代出现的“话本”;而非“唐代”;
C.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而非“《大戴记》”;
故选D。
5.请你阅读《经典常谈》的前五章,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体史书《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A.许慎是东汉人。
故选A。
6.根据《经典常谈》中的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易>其二》中谈到,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法家借卦爻辞发扬法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
B.《<尚书>第三》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国君的文章。
C.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论语》的劝惩作用。
D.司马迁的《史记》创造了“纪传”的体制,《史记》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多万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A.有误。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法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
B.有误。《<尚书>第三》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文章;
C.有误。三传中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
故选D。
7.下列对于《经典常谈》里的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B.东汉时许慎作《说文解字》,该书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C.《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事的历史,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
D.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与班固著的《汉书》并举,被称为“正史”的源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文学常识识记。
C.《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事的历史”有误;
故选C。
8.选出对《经典常谈》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全书共13篇。
B.在人家门头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讲八卦的便是《周易》这部书。
C.《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
D.《战国策》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文学常识的识记。
D.有误。《经典常谈》原文是“《春秋》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故选D。
9.《经典常谈》中,对很多古代经典都有平实而高明的观点。请你根据提示,将ABCD四个观点填入表格中的正确位置。(只填序号)
经典与观点
经典 观点
《尚书》 ①
《汉书》 ②
《左传》 ③
《离骚》 ④
A.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
B.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史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C.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
D.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答案】 B C D A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常识积累。
第一空,《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故选B;
第二空,《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是一部断代史,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故选C;
第三空,左传》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54年(鲁悼公14年)。《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在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故选D。
第四空,《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对贤人君子的向往,以及对群小的深恶痛疾。故选A。
10.《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他希望同学们读了《经典常谈》,“把它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根据你对这本书的理解,完成下面问题。
(1)依据文章内容,下列对《经典常谈》这本书的作用概括最准确的的一项是( )
A.该书指出了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的原因和一些方法。
B.该书不是写给专家和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看的,而是写给那些需要读些古书的学生看的。
C.该书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
D.该书是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读了这本书就等于接受了经典训练,不用再去接触古书了。
(2)现代学生为什么应该读一些古书?请联系本书作简述。
【答案】(1)C
(2)①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
②阅读经典能扩大视野、扩大胸襟、增长见识。(或“经典的作用不在实用,而在于文化,有无用之用”)
③作为一国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有接触本国经典的义务。(或“读一些培育着咱祖先的古书使我们不至于无本”)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
A.是作者有关阅读经典的观点,不是该书的作用;
B.讲该书的适用对象,不是该书的作用;
D.“不用再去接触古书了”与作者写书的意图“把它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相矛盾;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
《经典常谈》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汇编,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多种流派的经典著作。现代学生应当读一些古书的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书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古书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些经典著作中包含了诸多的思想、哲学、历史和文化,对于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思想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古书可以帮助现代学生拓宽视野和思维方式。古书的作者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他们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与现代人有很大的差异。通过阅读古书,现代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传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
最后,古书可以帮助现代学生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修养。古书中的思想和道德理念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和沉淀,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道德准则。通过阅读古书,现代学生可以学习到传统的美德和道德标准,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养,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11.近日,八年级(3)班围绕《经典常谈》举办读书交流会,请你参加,请你从《经典常谈》中选择一则自己喜欢的篇目,参照示例,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我最喜欢《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编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大字典,更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工具书。阅读此书,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几种常见的分析字义的方法,了解到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从而对汉字进行寻根溯源。
附:《经典常淡》部分目录:《<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战国策>第八》《<诸子>第十》等
【答案】参考答案一:我最喜欢《春秋》。《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古代儒家经典“六经”之一,现存版本为孔子修订而成。《春秋》记事语言极为简练,暗含褒贬,这种“春秋笔法”所彰显的史学精神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参考答案二:我最喜欢《汉书》。《汉书》是东汉班固所著,主要记载西汉帝王的事迹,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各种社会现象,各类人物的生平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让我们对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有了一定的了解。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结合《经典常谈》中的经典篇目,向大家推荐最喜欢里边哪部分内容,同时说出理由,注意语言通顺,表达得体。
示例:我最喜欢的经典是《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而成,其中包含了孔子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论语》的思想深刻,涵盖了儒家的礼、义、智、信、忠、孝、悌等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12.根据《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
(1)下列有关各种古典书籍的介绍,符合《经典常谈》主张的一项是( )
A.《尚书》包括夏商周三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尚书》又有《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两种。
B.唐代出现了“话本”。“话本”是“说话”的底本,后世白话小说是由“话本”发展过来的。
C.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大戴记》。
D.“诗言志”中的“志”关联着政治或教化。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这里的“志”也指教化。
(2)班级组织了辩论会,反方指出:“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没什么作用,因为发展经济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关系不大。”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作为正方,有理有据地反驳。
【答案】(1)D
(2)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帮助人们树立理想,懂得担当。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才。传统文化经典穿越千年而不过时,教会我们许多,如阅读《史记》中“一诺千金”的故事,告诉我们商人应该恪守“言必信”的经商之道。所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和经济发展也有密切关系。
【解析】(1)考查名著常识。
A.《尚书》毕纳昌按时代先后,分为《虞书》《手扒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100篇。“虞朝”即史书上说的“虞舜”又称虞舜王朝。所以,《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而非“夏商周三代”;
B.宋代出现的“话本”;而非“唐代”;
C.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而非“《大戴记》”;
故选D。
(2)考查辩论词。反驳一般是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对某个问题产生意见分歧,为了明辨是非真伪或优劣得失而对对方的观点所展开的争辩。所以反驳实际上是思想上的交锋、观念上的碰撞,而不是对人身进行的攻击。根据题目的要求要有理有据地反驳,要做到“有理”,即表明自己的观点或指出对方观点的错误;“有据”,要选择能够证明自己观点或反驳对方观点的事实或道理。
由题意可知,本题要求反驳“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没什么作用,因为发展经济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关系不大”的观点,所以观点就是学习经典与经济发展、学习有关系。理由可以是:学习经典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可让人懂得担当,树立远大的理想。经典当中也有一些关于经商的论述,比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不信者,行不果”,都谈到诚信,信守承诺不仅为人之本,也是现代商人恪守的经商之道,怎么能说学习经典跟经济发展没关系呢?
示例:我不同意反方的观点。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对于发展经济表面看没有直接关系,实则二者关系密切。文化经典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对人的道德品质、视野、思维都有着重要影响,有着深厚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的人能够更好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例如文化经典中“商鞅立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支持就要守信,这也是经商之道,所以,文化经典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3.【这里经典常读·名著阅读】
(1)《经典常谈》语言艺术赏析
经典语段 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①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②就是一个人饮食言动,也都该有个规矩,别叫旁人难过,更别侵犯着别人,反正诸事都记得着自己的份儿。 ③可是照近人的说数,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 ④著作越过越多,流传也越过越广。 “儿化词”如“一整个儿”和“份儿”这些词增加了① 。 通俗化的表达如②“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读来亲切随意,不至于有学术文字的冰冷感。
(2)根据“常谈”一词的意思以及上表朱自清先生写此书的语言特点,谈谈你对书名《经典常谈》的理解
【答案】(1) 增加了文字的口语色彩,使的文字显得活泼(意思类似即可) “说数”“越过越多”“越过越广”(写出一个即可)
(2)①经典宜常读常谈②经典众人谈,自己也作老生常谈,是朱先生谦虚的说法③常也可解作“家常”,即用通俗简明语言给中学生谈谈经典。
【解析】(1)本题考查语言理解。
(1)经典语段①句中的“一整个儿”和②句中“份儿”都是“儿化词”,根据“儿化词”属于口语,儿化以后,基本意义是表示“小”,在感彩上有喜爱的意味等特点,可知,这里增加了文字的口语色彩,使的文字显得活泼生动。
(2)从经典语段③句的“说数”和④句“越过越多”“越过越广”中任选一个,分析出通俗化的特点即可。
示例:经典语段③句中的“说数”是口语“说法”“看法”的意思,比“观点”更通俗易懂。这个词体现了《经典常谈》语言通俗化的特点。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常谈”的含义,谈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示例:“常谈”的意思是一般的、经常性的议论,如老生常谈、家庭常谈等。朱自清先生用“常谈”来谈“经典”,一方面有谦虚之意,另一方面,用通俗简明语言给中学生谈谈经典,实则希望引起大家对经典的重视,宜常读常谈。
14.语文老师组织了“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经典常谈》阅读座谈会”,请你完成下表。
经典 谈经典
①《 》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传说是孔子所作的,至少是孔子所编。
②《 》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都搜罗在这部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这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③《 》 是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其次是发展记事文。内容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
【答案】 春秋 说文解字 尚书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①《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是我们第一部通史,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②《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种书”。《说文解字》作为中国最早的字典,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开创了部首检字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③《尚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中国最早的史书,是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分为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
15.朱自清先生写《经典常谈》这部书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经典常谈》成书于战乱、中国文化教育极不普及的年代。那时要提倡经典的训练、希望人们通过阅读《经典常谈》一类的著作,“航行到经典的海里去”,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朱自清先生所做的,就是一项普及的工作,他希望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普遍地得到经典的训练,让广大的人民,特别是年轻的人受到适当的经典的训练,了解和继承祖国的文化传统。尤其是青年人通过阅读《经典常谈》这样的著作,间接地接触一下古代的经典,甚至进一步直接地去接触一些古代的经典,都有了可能。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目的是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彼”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
(1)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 (作者)著的《经典常谈》,全书共 篇。
(2)根据材料内容写出两个会意字 、
(3)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说文解字》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材料概括。
【答案】(1) 朱自清 13
(2) 炎 采、休、武等
(3)①搜罗字数多,字体丰富。②按偏旁部首编排字典,分类细致。③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有助溯源。④研究音形义,是文字学的古典。⑤是研究古典的重要工具。
【解析】(1)本题考查作者作品。
《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
(2)本题考查汉字的构字法。
由“会意”是“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可从个人积累中写出符合条件的汉字。
示例:“从”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向前走,表示跟从;“比”表示两人接近并立;“明”由“日”“夕(月)”组成,表示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之意等。
(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由“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可概括为:搜罗字数多,字体丰富。
由“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可概括为:按偏旁部首编排字典,分类细致。
由“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可概括为: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有助溯源。
由“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可概括为:研究音形义,是文字学的古典。
由“《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可概括为:是研究古典的重要工具。
17.读名著,完成下列任务。
(1)请为下列名著选择合适的“推荐语”,贴在相应的括号内。




A.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一部通俗而有趣的哲学启蒙读物。
B.户外随笔写作的最佳作品……一本犀利的书,充满了美好、活力和感染力。
C.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是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首选佳作。
D.这本书营造出对坐晤谈的氛围,读来如听长者交心,语重心长,情辞恳切。
(2)我们读一本书,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书的目的或策略的不同,可以采用各种阅读方法。如《西游记》就适合“精读”和“跳读”。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从以上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说说运用了哪些阅读方法,有哪些阅读收获。
示例:我采用“精读”法读《西游记》中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悟空一借芭蕉扇被骗后,其他师徒三人关于“西行”的对话,沙僧认为“进退两难”,深为取经前途担心,八戒想“拣无火处走”,复燃“散伙”想法,唐僧“只欲往有经处去”,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取经决心。通过比较人物语言,让我感受到书人物鲜明的个性,同时让我明白面对挫折,信念越坚定,就越会为解决困难找方法。
【答案】(1)①A②D③C
(2)示例一:我采用“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的方法来阅读《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世界》是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故事情节简单,但是哲学发展的脉络清晰。我采取一边阅读一边画思维导图的方法阅读,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不断深入。
示例二:我采用精读的方法来阅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关于读书的一封信,感觉指导意义很大。作者认为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关于读书的方法他有两点建议: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
示例三:我采用精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中关于《诗经》的章节。《<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课文《<诗经>两首》的学习,我更加喜爱《诗经》一书,决心认真阅读整本书,既可了解西周人民的生活状况,又能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苏菲的世界》是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以书信的形式,每次一个话题,探讨读书、习俗与革新、爱情与道德、升学与专业、参与社会运动以及人生的烦恼与乐趣等。以一个基本理念贯串其中,那就是希望中学生学会生活,既要发挥“人生来好动”的天性,去发展,去创造。又要心境空灵。于静中领略人生的趣味。
《经典常谈》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阅读入门书。
A.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一部通俗而有趣的哲学启蒙读物。指的是《苏菲的世界》。
B.户外随笔写作的最佳作品……一本犀利的书,充满了美好、活力和感染力。指的是《沙乡年鉴》。
C.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是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首选佳作。指的是《经典常谈》。
D.这本书营造出对坐晤谈的氛围,读来如听长者交心,语重心长,情辞恳切。指的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2)本题考查阅读方法推荐与介绍。学生需根据示例,任选其一,结合名著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收获作答。
示例一:我采用跳读方法来阅读《苏菲的世界》,可以采用问题选择的方式进行跳读,如德谟克里特斯认为“原子构成了万物”在文中是如何介绍的;可以采用目的选择的方式进行跳读,如要研读苏格拉底的哲学理论“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时,可以直奔目录,通过目录有目的地进行选择阅读。
示例二:我采用选择性阅读方法来阅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选择性阅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有助于解决自己重点关注问题的篇章进行重点阅读。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如果你对美学感兴趣,就可以选择关于美学的一封信进行重点阅读;如果你想解决读书方法的问题,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封信进行重点阅读。
示例三:我采用兴趣法阅读《经典常谈》。如我对自己的姓氏很感兴趣,精读《说文解字》。我喜欢诗词,再精读《诗经》。我还对历史感兴趣,再精读《史记》。
18.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书”原是纪录的意思;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
(1)请说说《尚书》中内容的由来。
(2)《尚书》记言也记事,记言和记事的区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虞夏商周时代,汉人将当时留存的档案整理编辑,编成了《尚书》。
(2)所谓记言,是记事的一种特别的方式。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名著内容可知,《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的。汉人将虞、夏、商、周时代当时留存的档案整理编辑,编成了《尚书》。
根据文段“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可知:《尚书》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古代档案。
据此理解概括为:虞夏商周时代,汉人将当时留存的档案整理编辑,编成了《尚书》。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内容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历史记言和记事都是尚书的组成部分,其中历史记言主要是记录周朝的历史大事,而记事则是记录各种官方事务的情况。具体内容区别如下:1.历史记言:主要记载了周朝的历史事件,如周公旦摄政、文王伐纣、周武王灭商、周成王驯服西戎等,这些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历史记言的地位非常重要。2.记事:主要记录各种官方事务的情况,如任免官员、赏赐、祭祀、庆典、农事、衣服制度等方面的事务。这些记事记录了周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具有重要意义。记事比较间接,记言比较直接。记言是将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不必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要多得多。据此理解概括即可。
19.《经典常谈》入选教材名著导读后,语文老师在班级里组织了阅读。同学们在阅读了之后纷纷表示收获很大,请把你的收获写出来。
【答案】如:阅读《经典常谈》后,我了解了汉字的起源及演变,了解了诗歌的发展脉络,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了文化自信。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在国民党机关编写教材的朱自清在著名学者杨振声的鼓励下于1942年创作这本书,旨在教会中学生读经典,这无疑是中学生的福音。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这本书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这十三篇。
示例:阅读《经典常谈》后,我不但了解到许慎《说文解字》的历史地位,也知道了汉宇的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也称“六书”,如象形、指示、形声等,这些都加深了我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我发现我们的文字真的是历史悠久,我也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了。
20.作者在序言中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收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quán,捕鱼的竹器)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作者的两个比喻“一只船”“以筌为鱼”对我们阅读这部书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案】“一只船”指的是通过阅读《经典常谈》带领我们走进经典的海洋,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可以引导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经典。“以筌为鱼”是对我们的告诫,指的是不能把捕鱼工具看作是鱼,作者的这部书只是一个了解经典作品的工具,通过它我们应该去深入了解更多的经典作品。不能因为阅读了这本书就不去阅读原著,而是应该在它的引导下去读原著,更加深刻地理解原著,这才是作者的本意。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结合“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知,这里把《经典常谈》比作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指通过阅读《经典常谈》,读者能够领略到经典的魅力,进而开始对经典感兴趣,主动去阅读。
结合“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收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quán,捕鱼的竹器)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可知,这里把《经典常谈》看作是捕鱼的工具,是走进经典的工具,而要真正的了解经典,走进经典,则要去阅读经典本身,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本身,理解经典名著的意义。
21.阅读下列语段内容,回答问题。
【甲】
朱自清先生在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乙】
叶圣陶在《读〈经典常谈〉》中指出:“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这可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推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这是一个理由。”
(1)下列对《经典常谈》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个朝代,大部分是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中国的记文是在记事文前发展的。
B.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两种,其中徒歌指的是跟随着伴奏唱歌。
C.《周易》之所以成为儒家经典,是因为在战国末期儒家受到阴阳家和道家的影响。
D.象形字的起源是图画,起初百姓经常用画来记名、记事,这便是象形的由来。
(2)归纳语段中朱自清和叶圣陶两位大学者的共同观点。
(3)现代学生为什么应该读一些古书?联系语段简述。
【答案】(1)B (2)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无用之用;现代学生应该读些经典古书。 (3)阅读经典古籍,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文化趣味,涵养文化底蕴;阅读经典古籍,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视野、扩大胸襟、增长见识。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B.有误。徒歌,唱歌时没有伴奏,即清唱;乐歌,是有乐器伴奏的唱歌;
故选B。
(2)本题考查内容的提炼概括。
根据甲文段“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乙文段“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可知,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无用之用;
根据甲文段“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乙文段“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这是一个理由”可知,现代学生应该读些经典古书。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乙文段“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可知,阅读经典古籍,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文化趣味,涵养文化底蕴;
根据乙文段“这可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推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可知,阅读经典古籍,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视野、扩大胸襟、增长见识。
22.【甲】①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②“人都到那里去了?!”
③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④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日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借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⑤“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⑥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乙】《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这些辞原来似乎只是说的话,并非写出的文告;史官纪录,意在存作档案,备后来查考之用。这种古代的档案,想来很多,留下来的却很少。汉代传有《书序》,来历不详,也许是周、秦间人所作。有人说,孔子删《书》为百篇,每篇有序,说明作意。这却缺乏可信的证据。孔子教学生的典籍里有《书》,倒是真的。那时代的《书》是个什么样子,已经无从知道。“书”原是纪录的意思;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
(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出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描述了鲁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
B.【甲】文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C.【乙】文选自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全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D.【乙】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使用文言文精练的典范。
(2)【甲】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出自【乙】文中谈论到的《 》一书,此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是中国最古的 的历史。
(3)【甲】文中讲述先生教学生读经典古书,【乙】文中谈论古代经典丛书发展。请联系【甲】【乙】全文,谈谈文中对“经典古书”各持有怎样的态度。
【答案】(1)D (2)尚书 记言 (3)甲文中体现出古文的深奥、苦涩之处,难以读懂,不被孩子们喜欢;乙文表明了古代经典著作的流传不易,需要珍惜。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乙】文选自《经典常谈》,该书作者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文字上更是使用文言文精练的典范”表述不当;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甲】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出自《尚书》,【乙】文中谈论到的《尚书》一书,此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历史。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根据【甲】文④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上九潜龙勿用”①段“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可知,【甲】文中体现出古文的深奥、苦涩之处,难以读懂,不被孩子们喜欢;
根据【乙】文“这种古代的档案,想来很多,留下来的却很少”可知,【乙】文表明了古代经典著作的流传不易,需要珍惜。
23.4月23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你所在的学校开展主题为“爱上阅读”的读书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请你根据以下材料,为广播站采编一则一句话新闻。(25个字以内)
“4.23世界读书日”将至,作为全民阅读主阵地的公共图书馆,广东省图书馆策划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阅读活动。省图书馆将联合省社科、高校等组成专家团,举办线上与线下的日常讲座和专题讲座:依托该馆品牌活动“趣缘读书会”“七色花少儿读书会”,以“走出去”或线上直播、阅读打卡等多种形式,引领全省读者参与经典诵读。同时开展线上线下主题书展、书画展、摄影展等活动。
(2)任务二:学校安排你来策划这次读书活动,请你再补充设计一个活动形式。
活动一:举行读书问卷调查
活动二:举办经典诵读会
活动三:
(3)任务三:读唐诗,品经典。
唐诗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域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应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
根据以上资料,请你判断《江雪》的体裁是 。
A .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
C.五言古体诗 D.五言乐府
(4)任务四:读书活动正如火如荼地举行,校园小记者在八年级活动区域内进行随机采访,请你接受访问并回答问题。
小记者:这位同学,你好!相信你应该读过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对经典有着自己的研读和理解。请问你最喜欢里面提到的哪部经典?请说说你的理由。
同学:①
小记者:如果是选择性阅读,你的兴趣点在哪一方面,又会选择哪些篇目来读?
同学:②
【答案】(1)“世界读书日”将至,省图阅读活动精彩纷呈。
(2)示例:举行读书感悟交流会
(3)A
(4) 示例:小记者,你好!我最喜欢的经典是《诗经》,里面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等古时的社会风貌,让我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也更激发了我学习诗歌的兴趣。 示例:我喜欢古典诗歌,选择《诗经》《辞赋》《诗》篇目来读。
【解析】(1)本题考查提炼概括能力。作答可参考方法:人物对象+事件。
结合材料“‘4.23世界读书日’将至”可知,这里交代了背景,即“世界读书日”将至;“作为全民阅读主阵地的公共图书馆,广东省图书馆策划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阅读活动”这里交代了人物对象:广东省图书馆;事件是:策划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阅读活动。因为题干要求字数要在25个字以内,因此可概括为:“世界读书日”将至,省图阅读活动精彩纷呈。
(2)本题考查活动设计。所设计的活动紧扣读书这个主题即可。
示例:举行好书推荐会。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题干《江雪》一共四句,每句五个字,因此可判断为五言绝句;
故选A。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和名著内容理解。
①空:本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任意写出自己所喜欢的《经典常谈》里提到的篇目并说明理由即可。
例如:小记者,你好!我最喜欢的经典是《论语》,书中记录的关于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语句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教育,引导我成为一个有坚定志向、努力学习、善于自省的人。
②空:本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写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篇目即可。
例如:我喜欢历史,选择《春秋》《战国》《史记》《汉书》篇目来读。
24.读书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精神之旅,尺幅之中,畅游三山五岳;片刻之间,淘尽千年沧桑。为大力倡导读书活动,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学校开展以“阅读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活动。
【活动一:材料探究】
【材料】
犹太人爱看报,好读书。以色列全国有500万人口,平均每5人有一份《耶路撒冷邮报》;每个村镇都有图书馆和阅览室,人均占有图书馆量和出版社量居全球首位。犹太人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社会学家马克思,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音乐家贝多芬、画家毕加索、诗人海涅、经济学家巴菲特等杰出人才都是犹太人,犹太人获诺贝尔奖人数也居世界各民族首位。
(1)阅读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活动二:拟写标语】
(2)老师结合活动主题拟写出了一则宣传标语的上半句,请你根据以上材料,续写出该标语的下半句。(要求:与上半句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宣传标语:博览增长智慧, 。
【活动三:方法分享】
(3)名著阅读课上,同学们对《经典常谈》整本书的阅读方法展开了交流,请你结合名著内容,把你的阅读方法分享给同学们。
【答案】(1)阅读可以使人变得聪明,犹太民族因为阅读而涌现出大批杰出人物。 (2)阅读带来希望 (3)可以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读整本书。特别是读《经典常谈》这种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作为切入点。如《<诗经>第四》介绍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辞赋第十一》介绍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楚辞》;《诗第十二》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将这三篇组合起来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解析】(1)本题考查提炼概括材料内容和探究能力。
结合材料“犹太人爱看报,好读书”“社会学家马克思,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音乐家贝多芬、画家毕加索、诗人海涅、经济学家巴菲特等杰出人才都是犹太人,犹太人获诺贝尔奖人数也居世界各民族首位”可知,因为犹太人重视阅读,所以犹太出来很多有作为的人物,由此也可以得知阅读可以使人变得聪明。所以探究结果可以是:阅读可以使人变得聪明,犹太民族因为阅读而涌现出大批杰出人物。
(2)本题考查补写标语。作答时要注意题干要求,所写标语与上半句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结合上半句标语“博览增长智慧”可知,这里的结构是:两个字的动词+两个字的的动词+两个字的名词;内容上(围绕阅读):怎么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因此下半句可以是:读书促进成长。
(3)本题考查阅读方法分享。作答时结合名著内容来分析。
例如:《经典常谈》整本书的阅读方法。例如你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你也可以在重点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的同时,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比如在读《文第十三》的过程中,对战国时期的说客产生了兴趣,那就不妨回过头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更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阅读本书你当然可以按目录、序言、《<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正常的编排顺序阅读。你也可以先浏览目录,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再根据兴趣或目的先后选择不同篇目阅读。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当然是阅读的常规方法。哪里不懂画哪里,哪里有想法写哪里,随读随想随记,简单有效。思维导图法,也是不错的选择,对每一篇介绍的典籍,用思维导图画出它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对典籍的由来、观点、价值一目了然。表格对比法,也是增智开慧的好办法。设计一些表,把《尚书》《春秋》《诗经》等较难懂古籍,把辞赋、诗、文等练脑筋的文学样式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不同价值归纳整理好,提炼的都是精华,传统文化学习的营养价值就更高了。专题03 《尚书》第三
章节介绍 1
知识网络 1
原文+批注 2
内容概括 8
试题精选(共30题) 9-22
《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
原 文 批 注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记言,汉语词语,意思是记录言论。《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记事与记言二者不同,叙事间接,记言直接】
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诘屈聱牙的古语了。 雅言,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在通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后人将古汉语通用的上古音系称为“雅言”。 诘屈聱牙(jí qū áo yá),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出自《进学解》。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这些辞原来似乎只是说的话,并非写出的文告;史官纪录,意在存作档案,备后来查考之用。这种古代的档案,想来很多,留下来的却很少。汉代传有《书序》,来历不详,也许是周、秦间人所作。有人说,孔子删《书》为百篇,每篇有序,说明作意。这却缺乏可信的证据。孔子教学生的典籍里有《书》,倒是真的。那时代的《书》是个什么样子,已经无从知道。“书”原是纪录的意思;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书》称为“经”,始于《荀子》;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尚书》有叙述各篇撰作旨意的序,学界一般将其称为《书序》、《小序》、《书小序》或《序》等,以区别于伪托孔安国所作的《书大序》。《书序》总括《尚书》百篇之名,其中42篇有序无文,亦有数篇共一序者。今文《尚书》之《序》附于经文之末,而传世伪古文《尚书》之《序》则分别析出置于每篇之首。汉唐诸儒皆笃信《书序》出于孔子之手,至宋儒始疑之,今人一般认为其乃汉儒传《尚书》之学者所作。《书序》自西汉即与经文相附而行,共同被奉为经典,研究者代不乏人。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到汉惠帝时,才开了书禁;文帝接着更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渐见得着了。那时传《尚书》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他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文帝知道了他的名字,想召他入朝。那时他已九十多岁,不能远行到京师去。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错来从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去。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汉武帝提倡儒学,立五经博士;宣帝时每经又都分家数立官,共立了十四博士。每一博士各有弟子员若干人。每家有所谓“师法”或“家法”,从学者必须严守。这时候经学已成利禄的途径,治经学的自然就多起来了。《尚书》也立下欧阳(和伯)、大小夏侯(夏侯胜、夏侯建)三博士,却都是伏生一派分出来的。当时去伏生已久,传经的儒者为使人尊信的缘故,竟有硬说《尚书》完整无缺的。他们说,二十九篇是取法天象的,一座北斗星加上二十八宿,不正是二十九吗!这二十九篇,东汉经学大师马融、郑玄都给作过注;可是那些注现在差不多亡失干净了。 【《尚书》残缺的原因】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 五经博士 ,学官名。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诗》、《书》、《礼》、《易》、《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马融(79年-166年),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 【时间久远,及多历史因素亡失的书籍令人惋惜】
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字。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家的主人——孔子的后人叫孔安国的。安国加以整理,发见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家图书馆里。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歆想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当时的五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歆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这便是后来所谓今古文之争。 一般指刘余(生年不详―前128),西汉宗室大臣,汉景帝刘启之子,母为程姬。 汉景帝前二年(前155),立为淮阳王。七国之乱平定后,封为鲁王。爱好音乐,不喜文辞。扩建宫殿时,得到古文经传。元朔元年(前128),去世,谥号为恭。 古文尚书原指《尚书》的一种本子,后发展为学术体系之称。传说西汉景帝程姬之子刘余封为鲁王后,为扩大王府,侵占一部分孔子旧居,在屋壁中发现暗藏的《礼》《论语》《孝经》《尚书》等简书,因其字体远在先秦,时人称为蝌蚪文字。孔子十二世孙孔安国以伏生所传校定,多出二十五篇。《商书·盘庚》分上、中、下,伏生合而为一,《周书·顾命》与《康王之诰》则合在一起,《秦誓)上下两篇,亦合在一起。又多出四篇,总共五十九篇,四十六卷。
今古文之争是西汉经学一大史迹。所争的虽然只在几种经书,他们却以为关系孔子之道即古代圣帝明王之道甚大。“道”其实也是幌子,骨子里所争的还在禄位与声势;当时今古文派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不过两派的学风确也有不同处。大致今文派继承先秦诸子的风气,“思以其道易天下”,所以主张通经致用。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古文派不重哲学而重历史,他们要负起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所留心的是在章句、训诂、典礼、名物之间。他们各得了孔子的一端,各有偏畸的地方。到了东汉,书籍流传渐多,民间私学日盛。私学压倒了官学,古文经学压倒了今文经学;学者也以兼通为贵,不再专主一家。但是这时候“古文”经典中《逸礼》即《礼》古经已经亡佚,《尚书》之学,也不昌盛。 思考着用他们的思想、方法来改变这个世界。
东汉初,杜林曾在西州(今新疆境)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非常宝爱,流离兵乱中,老是随身带着。他是怕“《古文尚书》学”会绝传,所以这般珍惜。当时经师贾逵、马融、郑玄都给那一卷《古文尚书》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才显于世。原来“《古文尚书》学”直到贾逵才真正开始,从前是没有什么师说的。而杜林所得只一卷,决不如孔壁所出的多。学者竟爱重到那般地步。大约孔安国献的那部《古文尚书》,一直埋没在皇家图书馆里,民间也始终没有盛行,经过西汉末年的兵乱,便无声无臭的亡失了罢。杜林的那一卷,虽经诸大师作注,却也没传到后世;这许又是三国兵乱的缘故。《古文尚书》的运气真够坏的,不但没有能够露头角,还一而再的遭到了些冒名顶替的事儿。这在西汉就有。汉成帝时,因孔安国所献的《古文尚书》无人通晓,下诏征求能够通晓的人。东莱有个张霸,不知孔壁的书还在,便根据《书序》,将伏生二十九篇分为数十,作为中段,又采《左氏传》及《书序》所说,补作首尾,共成《古文尚书百二篇》。每篇都很简短,文意又浅陋。他将这伪书献上去。成帝教用皇家图书馆藏着的孔壁《尚书》对看,满不是的。成帝便将张霸下在狱里,却还存着他的书,并且听它流传世间。后来张霸的再传弟子樊並谋反,朝廷才将那书毁废。这第一部伪《古文尚书》就从此失传了。 无声无臭(wú shēng wú xiù),汉语成语,意思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默默无闻,或不产生影响。出自《诗经·大雅·文王》。
到了三国末年,魏国出了个王肃,是个博学而有野心的人。他伪作了《孔子家语》、《孔丛子》,又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还带着孔安国的传。他是个聪明人,伪造这部《古文尚书》孔传,是很费了心思的。他采辑群籍中所引“逸书”,以及历代嘉言,改头换面,巧为联缀,成功了这部书。他是参照汉儒的成法,先将伏生二十九篇分割为三十三篇,另增多二十五篇,共五十八篇,以合于东汉儒者如桓谭、班固所记的《古文尚书》篇数。所增各篇,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满纸都是仁义道德的格言。这是汉武帝罢黜百家,专崇儒学以来的正统思想,所谓大经、大法,足以取信于人。只看宋以来儒者所口诵心维的“十六字心传”,正在他伪作的《大禹谟》里,便见出这部伪书影响之大。其实《尚书》里的主要思想,该是“鬼治主义”,像《盘庚》等篇所表现的。“原来西周以前,君主即教主,可以唯所欲为,不受什么政治道德的拘束。逢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帝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这叫作“鬼治主义”。“西周以后,因疆域的开拓,交通的便利,富力的增加,文化大开。自孔子以至荀卿、韩非,他们的政治学说都建筑在人性上面。尤其是儒家,把人性扩张得极大。他们觉得政治的良好只在诚信的感应;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风从,用不到威力和鬼神的压迫。”这叫作“德治主义”。看古代的档案,包含着“鬼治主义”思想的,自然比包含着“德治主义”思想的可信得多。但是王肃的时代早已是“德治主义”的时代;他的伪书所以专从这里下手。他果然成功了。只是词旨坦明,毫无诘屈聱牙之处,却不免露出了马脚。 十六字心传,是儒教所说的圣贤传心之言,其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古文《尚书·大禹谟》 。 儒教认为,这是尧舜以来所传的圣人心法。朱熹说,尧当时无文字, 道理只靠口耳相传。尧传给舜时, 只说“允执厥中”,舜传给禹,就加上了那十二个字。以后又传给汤、周文王、周武王,再后又经过周公、孔子一脉相传下来。这是圣人治天下的大法,也是个人修心的要诀。
晋武帝时候,孔安国的《古文尚书》曾立过博士;这《古文尚书》大概就是王肃伪造的。王肃是武帝的外祖父,当时即使有怀疑的人,也不敢说话。可是后来经过怀帝永嘉之乱,这部伪书也散失了,知道的人很少。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发见了它,便拿来献到朝廷上去。这时候伪《古文尚书》孔传便和马、郑注的尚书并行起来了。大约北方的学者还是信马、郑的多,南方的学者才是信伪孔的多。等到隋统一了天下,南学压倒了北学,马、郑《尚书》,习者渐少。唐太宗时,因章句繁杂,诏令孔颖达等编撰《五经正义》;高宗永徽四年(西元六五三),颁行天下,考试必用此本。《正义》成了标准的官书,经学从此大统一。那《尚书正义》便用的伪《古文尚书》孔传。伪孔定于一尊,马、郑便更没人理睬了;日子一久,自然就残缺了,宋以来差不多就算亡了。伪《古文尚书》孔传如此这般冒名顶替了一千年,直到清初的时候。 永嘉之乱,是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下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攻陷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更俘掳晋怀帝等王公大臣的一场乱事。 及后导致西晋于316年灭亡。 “永嘉之乱”致使中国再次走向分裂。中国北部进入战乱不休的五胡十六国;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史称“衣冠南渡”。
这一千年中间,却也有怀疑伪《古文尚书》孔传的人。南宋的吴棫首先发难。他有《书裨传》十三卷,可惜不传了。朱子因孔安国的“古文”字句皆完整,又平顺易读,也觉得可疑。但是他们似乎都还没有去找出确切的证据。至少朱子还不免疑信参半;他还采取伪《大禹谟》里“人心”、“道心”的话解释“四书”,建立道统呢。元代的吴澄才断然的将伏生今文从伪古文分出;他的《尚书纂言》只注解今文,将伪古文除外。明代梅鷟著《尚书考异》,更力排伪孔,并找出了相当的证据。但是严密钩稽决疑定谳的人,还得等待清代的学者。这里该提出三个可尊敬的名字。第一是清初的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第二是惠栋,著《古文尚书考》;两书辨析详明,证据确凿,教伪孔体无完肤,真相毕露。但将作伪的罪名加在梅赜头上,还不免未达一间。第三是清中叶的丁晏,著《尚书馀论》,才将真正的罪人王肃指出。千年公案,从此可以定论。这以后等着动手的,便是搜辑汉人的伏生《尚书》说和马、郑注。这方面努力的不少,成绩也斐然可观;不过所能做到的,也只是抱残守缺的工作罢了。伏生《尚书》从千年迷雾中重露出真面目,清代诸大师的劳绩是不朽的。但二十九篇固是真本,其中也还该分别的看。照近人的意见,《周书》大都是当时史官所记,只有一二篇像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商书》究竟是当时史官所记,还是周史官追记,尚在然疑之间。《虞、夏书》大约多是战国末年人托古之作,只《甘誓》那一篇许是后代史官追记的。这么着,《今文尚书》里便也有了真伪之分了。 吴棫(约1100-1154)宋代古音韵学家、训诂学家,时称通儒。字才老,宋朝官员,舒州(今安徽潜山)人。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又称四子书,为历代儒客学子研习之核心书经。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吴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字幼清,晚字伯清,临川郡崇仁县(今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咸口村)人。 元朝大儒,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谥号“文正”。 【古人提出问题严禁求证。最终发现真相】
《尚书》是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记事比较是间接的,记言比较是直接的。中国的记言文发展于记事文之先。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两周金文也多以记言为主。《尚书》大部分是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誓、诰”是号令。君告臣称“命”,臣告君无定名,偶然称“谟”。
《书》称为经,始于《荀子》,到汉代普遍。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就是各自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
古文派不重哲学而重历史,负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所留心的是章句、训诂、典礼、名物之间。
东汉初,杜林在西川的漆书《古文尚书》一卷,经贾逵、马融、郑玄作注,《古文尚书》才显于世。张霸作《古文尚书百二篇》伪书。
三国时王肃伪作《孔子家语》《孔丛子》及孔安国《古文尚书》,并带着孔安国的传,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与《尚书》原有“鬼治主义”相冲突。东晋梅赜献于元帝。伪《古文尚书》孔传和马郑注的尚书并行。唐孔颖达编《五经正义》,《尚书正义》便用伪《古文尚书》。
南宋吴棫、朱子,元代吴澄,明代梅鷟,清阎若璩、惠栋、丁晏证伪。
1.填空
(1)《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直到清朝(朝代)才被证实。
(2)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
(3)“书”原是纪录的意思,《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
(4)秦始皇焚书,相传伏生私藏《尚书》,仅存二十九篇。汉文帝时,《尚书》得以流传开来,这就是东汉(朝代)以来的《今尚书》或《今文尚书》。
(5)汉景帝时,从孔子旧居中发掘出一些古文经传,孔子后人孔安国(人名)整理后,便是《古文尚书》。
(6)汉哀帝时刘歆(人名)欲立《古文尚书》博士,引起今古文之争。
(7)东汉初,杜林曾得书《古文尚书》一卷,却百般珍重,表现了大家对《尚书》的珍视与尊崇。
(8)后来张霸、王肃伪作《古文尚书》直到清朝才被证伪。
(9)我国记言文先于记事文,且《尚书》称为“辞”,大概是当时的“雅言”,如今却为古语,时代不同,人们的看法也会相应改变。
2.语文刘老师组织了“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经典常谈》阅读座谈会”,请你参并完成下表。
经典 “谈”经典
①《 》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②《 》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都搜罗在这部书里,月千字。这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③《 》 它是中国最早的史书,是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
3.下列对《经典常谈》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
B.“三礼”是指现存最古的三部礼书,即《仪礼》《礼记》《周礼》。
C.任何事物都有阴阳,并常常都是隐蔽的。人能看得到的是阳,看不见的是阴。
D.孔子说“中庸”之“中”即过犹不及,恰到好处,《周易》之“中”是度的问题。
4.下列有关各种古典书籍的介绍,符合《经典常谈》主张的一项是( )
A.《尚书》包括夏商周三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尚书》又有《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两种。
B.唐代出现了“话本”。“话本”是“说话”的底本,后世白话小说是由“话本”发展过来的。
C.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大戴记》。
D.“诗言志”中的“志”关联着政治或教化。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这里的“志”也指教化。
5.请你阅读《经典常谈》的前五章,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体史书《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6.根据《经典常谈》中的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易>其二》中谈到,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法家借卦爻辞发扬法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
B.《<尚书>第三》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国君的文章。
C.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论语》的劝惩作用。
D.司马迁的《史记》创造了“纪传”的体制,《史记》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多万字。
7.下列对于《经典常谈》里的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B.东汉时许慎作《说文解字》,该书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C.《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事的历史,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
D.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与班固著的《汉书》并举,被称为“正史”的源头。
8.选出对《经典常谈》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全书共13篇。
B.在人家门头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讲八卦的便是《周易》这部书。
C.《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
D.《战国策》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9.《经典常谈》中,对很多古代经典都有平实而高明的观点。请你根据提示,将ABCD四个观点填入表格中的正确位置。(只填序号)
经典与观点
经典 观点
《尚书》 ①
《汉书》 ②
《左传》 ③
《离骚》 ④
A.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
B.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史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C.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
D.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10.《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他希望同学们读了《经典常谈》,“把它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根据你对这本书的理解,完成下面问题。
(1)依据文章内容,下列对《经典常谈》这本书的作用概括最准确的的一项是( )
A.该书指出了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的原因和一些方法。
B.该书不是写给专家和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看的,而是写给那些需要读些古书的学生看的。
C.该书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
D.该书是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读了这本书就等于接受了经典训练,不用再去接触古书了。
(2)现代学生为什么应该读一些古书?请联系本书作简述。
11.近日,八年级(3)班围绕《经典常谈》举办读书交流会,请你参加,请你从《经典常谈》中选择一则自己喜欢的篇目,参照示例,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我最喜欢《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编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大字典,更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工具书。阅读此书,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几种常见的分析字义的方法,了解到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从而对汉字进行寻根溯源。
附:《经典常淡》部分目录:《<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战国策>第八》《<诸子>第十》等
12.根据《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
(1)下列有关各种古典书籍的介绍,符合《经典常谈》主张的一项是( )
A.《尚书》包括夏商周三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尚书》又有《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两种。
B.唐代出现了“话本”。“话本”是“说话”的底本,后世白话小说是由“话本”发展过来的。
C.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大戴记》。
D.“诗言志”中的“志”关联着政治或教化。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这里的“志”也指教化。
(2)班级组织了辩论会,反方指出:“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没什么作用,因为发展经济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关系不大。”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作为正方,有理有据地反驳。
13.【这里经典常读·名著阅读】
(1)《经典常谈》语言艺术赏析
经典语段 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①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②就是一个人饮食言动,也都该有个规矩,别叫旁人难过,更别侵犯着别人,反正诸事都记得着自己的份儿。 ③可是照近人的说数,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 ④著作越过越多,流传也越过越广。 “儿化词”如“一整个儿”和“份儿”这些词增加了① 。 通俗化的表达如②“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读来亲切随意,不至于有学术文字的冰冷感。
(2)根据“常谈”一词的意思以及上表朱自清先生写此书的语言特点,谈谈你对书名《经典常谈》的理解
14.语文老师组织了“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经典常谈》阅读座谈会”,请你完成下表。
经典 谈经典
①《 》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传说是孔子所作的,至少是孔子所编。
②《 》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都搜罗在这部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这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③《 》 是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其次是发展记事文。内容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
15.朱自清先生写《经典常谈》这部书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彼”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
(1)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 (作者)著的《经典常谈》,全书共 篇。
(2)根据材料内容写出两个会意字 、
(3)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说文解字》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材料概括。
17.读名著,完成下列任务。
(1)请为下列名著选择合适的“推荐语”,贴在相应的括号内。




A.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一部通俗而有趣的哲学启蒙读物。
B.户外随笔写作的最佳作品……一本犀利的书,充满了美好、活力和感染力。
C.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是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首选佳作。
D.这本书营造出对坐晤谈的氛围,读来如听长者交心,语重心长,情辞恳切。
(2)我们读一本书,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书的目的或策略的不同,可以采用各种阅读方法。如《西游记》就适合“精读”和“跳读”。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从以上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说说运用了哪些阅读方法,有哪些阅读收获。
示例:我采用“精读”法读《西游记》中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悟空一借芭蕉扇被骗后,其他师徒三人关于“西行”的对话,沙僧认为“进退两难”,深为取经前途担心,八戒想“拣无火处走”,复燃“散伙”想法,唐僧“只欲往有经处去”,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取经决心。通过比较人物语言,让我感受到书人物鲜明的个性,同时让我明白面对挫折,信念越坚定,就越会为解决困难找方法。
18.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书”原是纪录的意思;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
(1)请说说《尚书》中内容的由来。
(2)《尚书》记言也记事,记言和记事的区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19.《经典常谈》入选教材名著导读后,语文老师在班级里组织了阅读。同学们在阅读了之后纷纷表示收获很大,请把你的收获写出来。
20.作者在序言中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收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quán,捕鱼的竹器)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作者的两个比喻“一只船”“以筌为鱼”对我们阅读这部书有什么指导意义?
21.阅读下列语段内容,回答问题。
【甲】
朱自清先生在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乙】
叶圣陶在《读〈经典常谈〉》中指出:“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这可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推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这是一个理由。”
(1)下列对《经典常谈》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个朝代,大部分是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中国的记文是在记事文前发展的。
B.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两种,其中徒歌指的是跟随着伴奏唱歌。
C.《周易》之所以成为儒家经典,是因为在战国末期儒家受到阴阳家和道家的影响。
D.象形字的起源是图画,起初百姓经常用画来记名、记事,这便是象形的由来。
(2)归纳语段中朱自清和叶圣陶两位大学者的共同观点。
(3)现代学生为什么应该读一些古书?联系语段简述。
22.【甲】①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②“人都到那里去了?!”
③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④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日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借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⑤“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⑥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乙】《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这些辞原来似乎只是说的话,并非写出的文告;史官纪录,意在存作档案,备后来查考之用。这种古代的档案,想来很多,留下来的却很少。汉代传有《书序》,来历不详,也许是周、秦间人所作。有人说,孔子删《书》为百篇,每篇有序,说明作意。这却缺乏可信的证据。孔子教学生的典籍里有《书》,倒是真的。那时代的《书》是个什么样子,已经无从知道。“书”原是纪录的意思;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
(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出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描述了鲁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
B.【甲】文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C.【乙】文选自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全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D.【乙】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使用文言文精练的典范。
(2)【甲】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出自【乙】文中谈论到的《 》一书,此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是中国最古的 的历史。
(3)【甲】文中讲述先生教学生读经典古书,【乙】文中谈论古代经典丛书发展。请联系【甲】【乙】全文,谈谈文中对“经典古书”各持有怎样的态度。
23.4月23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你所在的学校开展主题为“爱上阅读”的读书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请你根据以下材料,为广播站采编一则一句话新闻。(25个字以内)
“4.23世界读书日”将至,作为全民阅读主阵地的公共图书馆,广东省图书馆策划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阅读活动。省图书馆将联合省社科、高校等组成专家团,举办线上与线下的日常讲座和专题讲座:依托该馆品牌活动“趣缘读书会”“七色花少儿读书会”,以“走出去”或线上直播、阅读打卡等多种形式,引领全省读者参与经典诵读。同时开展线上线下主题书展、书画展、摄影展等活动。
(2)任务二:学校安排你来策划这次读书活动,请你再补充设计一个活动形式。
活动一:举行读书问卷调查
活动二:举办经典诵读会
活动三:
(3)任务三:读唐诗,品经典。
唐诗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域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应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
根据以上资料,请你判断《江雪》的体裁是 。
A .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
C.五言古体诗 D.五言乐府
(4)任务四:读书活动正如火如荼地举行,校园小记者在八年级活动区域内进行随机采访,请你接受访问并回答问题。
小记者:这位同学,你好!相信你应该读过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对经典有着自己的研读和理解。请问你最喜欢里面提到的哪部经典?请说说你的理由。
同学:①
小记者:如果是选择性阅读,你的兴趣点在哪一方面,又会选择哪些篇目来读?
同学:②
24.读书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精神之旅,尺幅之中,畅游三山五岳;片刻之间,淘尽千年沧桑。为大力倡导读书活动,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学校开展以“阅读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活动。
【活动一:材料探究】
【材料】
犹太人爱看报,好读书。以色列全国有500万人口,平均每5人有一份《耶路撒冷邮报》;每个村镇都有图书馆和阅览室,人均占有图书馆量和出版社量居全球首位。犹太人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社会学家马克思,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音乐家贝多芬、画家毕加索、诗人海涅、经济学家巴菲特等杰出人才都是犹太人,犹太人获诺贝尔奖人数也居世界各民族首位。
(1)阅读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活动二:拟写标语】
(2)老师结合活动主题拟写出了一则宣传标语的上半句,请你根据以上材料,续写出该标语的下半句。(要求:与上半句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宣传标语:博览增长智慧, 。
【活动三:方法分享】
(3)名著阅读课上,同学们对《经典常谈》整本书的阅读方法展开了交流,请你结合名著内容,把你的阅读方法分享给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