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7 遗传和进化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命题趋势
考点1 生物的遗传 ☆☆ ①识别遗传与变异的现象,描述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②知道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现象③说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考点2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
■考点一 生物的遗传
遗传:生物体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如:人的身高、肤色、单双眼皮、酒窝、花的形状等等。
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染色体与生物遗传现象有关。亲代与子代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和种类保持着高度的稳定性
1、遗传物质的载体 —— 染色体
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最明显现象是出现了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主要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
2、遗传物质 —— DNA分子
DNA 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3、遗传物质的单位 —— 基因
起遗传作用的DNA 片段称为基因。在一个DNA 分子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存在。生物体每一个性状都由特定基因来控制,如人的肤色、色觉,花的形状等。生物体内的基因是可以改变的,而基因的改变往往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
1.染色体不是遗传物质,只是遗传物质的载体。DNA是一种大分子物质,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某些病毒没有DNA)。
2.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3.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考点二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米勒实验只能说明化学进化说的第一步骤,即在原始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变成有机小分子的可能性。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内因)、生存斗争(外因)、遗传变异(动力)、适者生存(结果)。
生物的进化历程: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变异:不同的生物个体在性状上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生物的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的现象。遗传和变异都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生物遗传与变异对生物来说的意义是:遗传——使生物的种族得以稳定。变异——是生物发展进化的内动力。
■考点一 生物的遗传
◇典例1:(2022·杭州)如图所示人体细胞的部分结构。其中X最可能表示( )
A.一个基因 B.一条染色体 C.一个细胞核 D.一个DNA分子
【答案】A
【解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 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解答】基因在DNA上,DNA在染色体上,染色体在细胞核上。因此: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根据图示分析,X最可能表示一个基因。
◆变式训练1:(2023·杭州模拟)如图是关于遗传知识的概念图,图中的代码1、2、3、4依次为( )
A.细胞核、染色体、基因、双螺旋结构
B.染色体、双螺旋结构、遗传信息、基因
C.遗传信息、染色体、基因、双螺旋结构
D.遗传信息、细胞核、双螺旋结构、基因
【答案】C
【解析】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的;DNA位于染色体中,DNA上的具有遗传信息的有效片段叫做基因,基因决定了生物的形状,DNA是双螺旋结构;
【解答】DNA储存1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中,DNA上的有效片段叫做基因,决定了生物的形状,DNA是双螺旋结构;故答案为:C.
◇典例2:(2023·萧山模拟)遗传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右图表示细胞核、染色体 DNA、基因之间的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B.②表示DNA,是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
C.③表示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D.⑤表示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答案】B
【解析】①表示细胞核; ②表示染色体;③表示蛋白质;④代表DNA;⑤代表基因;
【解答】A.①表示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A正确;
B.②表示染色体,染色体包括④DNA和③蛋白质,④是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B错误;
C.③表示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C正确;
D.⑤表示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D正确;
◆变式训练2:如图所示,某科研小组利用基因“魔剪”编辑技术,开发出一种破坏艾滋病病毒(HIV—1)基因的有效方法,成功抑制HIV—1在感染细胞内的增殖。下列关于艾滋病病毒基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控制某些性状 B.位于 DNA 上
C.具有遗传作用 D.是一种蛋白质
【答案】D
【解析】病毒的基本化学结构包括外壳的蛋白质以及内部的遗传物质,内部的遗传物质有控制性状的基因;
【解答】A.能控制某些性状,正确;
B.位于 DNA 上,正确;
C.具有遗传作用 ,正确;
D.病毒的基本化学结构包括外壳的蛋白质以及内部的遗传物质,即病毒的核酸。 D错误;
故答案为:D.
■考点二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典例1:(2023·金华模拟)下列关于遗传与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凡是外界环境引起的变异都是可遗传变异
B.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它由染色体和蛋白质组成
C.在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田害虫逐渐产生了抗药性
D.“杂交”的后代常常具有比亲代更优良的性状,这在科学上被称为“杂交优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及种类。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
(2)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解答】
A.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故A错误;
B.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故B错误;
C.农田害虫本身存在着有强有弱抗药性的变异,在有毒农药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农田害虫抗药性得到积累加强,故C错误;
D.杂交可能具有原来两个亲代的优良性状,这是因为杂交的新个体是来自两个不同的亲代,且杂交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发生了重新组合,使杂交的基因组成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原来表现在两个不同亲代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在杂交后代表现出来。这在科学上被称为杂交优势,故D正确。故选D。
◆变式训练1:(2023·上城模拟)在太平洋加拉巴戈斯群岛上生活的地雀各有差异。如它们的喙,有的像大号的核桃夹子,适合于吃小岛上大的硬壳果:有的像小号的核桃夹子,适合于吃岛上小的硬壳果:有的像镊子,适合吃岩缝里的小昆虫;有的像剪刀,适合吃大的甲虫。关于上述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B.控制地雀性状遗传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
C.部分地雀因为常吃大的硬壳果而使其喙像大号的核桃夹子
D.生物体总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而不断变异
【答案】A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的体内本身就存在着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最终有利的变异被环境选择下来了;
【解答】A.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正确的;
B.控制地雀性状遗传的主要物质是DNA上基因,B错误;
C.大号喙的雀和小号喙的雀的变异都存在着,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C错误;
D.变异是客观存在的,有好的变异,也有不好的变异,适应环境的变异特征被选择了下来,生物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故答案为:A
◇典例2:(2023九下·义乌模拟)俗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但在生活中却发现了一些白化的乌鸦(如图)。白化动物除体色呈现异常白色外,体内结构和各种脏器同其他个体并无差异,也具有繁殖能力。
(1)黑色乌鸦数量多于白色乌鸦是 的结果。
(2)黑色乌鸦后代出现白化现象说明生物有 的特性。
【答案】(1)自然选择(2)变异
【解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的统一体,遗传使物种得以延续,变异则使物种不断进化。 变异主要是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与 染色体变异 。达尔文认为,在变化着的生活条件下,生物几乎都表现出个体差异,并有过度繁殖的倾向;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逐渐被淘汰。此种汰劣留良或适者生存的原理,达尔文称之为自然选择。他认为应用自然选择原理可以说明生物界的适应性、多样性和物种的起源。
【解答】(1)黑色乌鸦数量多于白色乌鸦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遗传是指亲子间的 相似性 ,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黑色乌鸦后代出现白化现象说明生物有变异的特性。
故答案为:(1)自然选择(2)变异
◆变式训练2:(2023·乐清模拟)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获得,以表彰他对已灭绝人种的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的发现。他首次对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发现尼安德特人是当今人类的一个灭绝亲戚。他还从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信息中发现了新冠肺炎的易感单倍型,解释现代人对新冠病毒易感的性状,可能来源于古人类。
(1)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尼安德特人的灭绝是 的结果。
(2)如图有关遗传物质的概念层次示意图空缺的是 。
(3)请简要说明斯万特·帕博对古人类基因研究的意义: 。
【答案】(1)自然选择(2)DNA
(3)认识现代人的疾病来源进行医治或研究人类的起源
【解析】染色体包含了蛋白质和DNA,DNA上的有效片段叫做基因;达尔文认为,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争斗,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一、进化论:物种是可变的,现有的物种是从别的物种变来的,一个物种可以变成新的物种。二、共同祖先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来自共同的祖先。分子生物学发现了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生物化学揭示了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有高度的一致性,最终证实了达尔文这一远见卓识。所以,这也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科学事实。三、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自然选择的存在,是已被无数观察和实验所证实的,这也是一个科学事实。
【解答】(1)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生物能够存活下来还是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尼安德特人的灭绝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染色体包含了蛋白质和DNA,DNA上的有效片段叫做基因;
(3)他还从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信息中发现了新冠肺炎的易感单倍型,解释现代人对新冠病毒易感的性状,可能来源于古人类。所以研究意义是通过认识现代人的疾病来源进行医治或研究人类的起源;
故答案为:(1)自然选择(2)DNA(3)认识现代人的疾病来源进行医治或研究人类的起源
1.(2021·金华)新疆地区不仅棉花产量大,而且所产棉花品质好,特别是新疆长绒棉因其棉纤维长、柔软细腻、光泽度好,成为棉花界的明星。决定棉纤维长短这一性状的是( )
A.基因 B.DNA C.染色体 D.细胞核
【答案】A
【解析】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作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解答】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决定棉纤维长短这一性状的是基因,基因决定性状。故答案为:A
2.(2023·丽水)2022年诺贝尔生现学或医学奖授予斯万特·帕博,以表彰他在“已灭绝人类基因组和人类演化方面的发现”。其研究成果包括发现了此前不为人知的古人类丹尼索瓦人,并完成对人类已经灭绝的近亲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测序等。智人和已灭绝的古人类的演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黑猩猩由智人演化而来
B.丹尼索瓦人出现在700万年前
C.生物进化的规律是从高等到低等
D.智人、尼安德特人有共同的祖先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容是人类的生命起源及人类最早的祖先。
【解答】A.黑猩猩的祖先和人类的祖先早在500-600万年前就已经分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独立演化,它们就算会慢慢演化成高智慧生物,也永远不可能进化成人。
B.丹尼索瓦人出现在100万年前;
C.生物进化的规律是从低等到高等;
D.由图可知智人,尼安德特人均有共同的祖先;
故答案为:D
3.(2023·杭州)青霉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特效药被广泛使用,但滥用青霉素导致其使用效果下降。下列解释符合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是( )
A.自然界中本来没有耐药细菌个体,滥用青霉素才导致耐药细菌出现
B.细菌对青霉素进行定向选择,导致青霉素的使用效果下降
C.在长期滥用青霉素的环境中,耐药细菌比不耐药细菌更具生存优势
D.在抵抗青霉素作用时,细菌体内的某些结构会发生“用进废退”现象
【答案】C
【解析】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生物最初是由非生物发展起来的,现存的各种生物拥有共同的祖先。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解答】A.变异会出现耐药菌和不耐药菌,青霉素选择了耐药菌;
B.青霉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C.青霉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使大量的耐药菌存活了下来;
D.用进废退 为拉马克的进化理论。
4.(2021·宁波)宁波月湖景区的梧桐树因被天牛的幼虫蛀食,生长受到影响。化学防治以喷洒农药为主,导致抗药性天牛数量增多,所以效果不明显。2021年5月初,园林部门通过释放花绒寄甲成虫(花绒寄甲是天牛的天敌之一)的方法,以虫治虫。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月湖景区内所有的梧桐树构成一个群落
B.天牛的抗药性只与生物的遗传有关
C.花绒寄甲与天牛构成一条食物链:天牛→花绒寄甲
D.“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具有环保、无污染等优点
【答案】D
【解析】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食物链亦称“营养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生物联结起来链锁关系。
【解答】A、景区内所有的梧桐树是同一物种,构成了一个种群;故A错误;
B、天牛的抗药性与生物的遗传、环境有关;故B错误;
C、花绒寄甲与天牛构成一条食物链:梧桐树→天牛→花绒寄甲;故C错误;
D、以虫治虫的方法不需要使用化学药剂,没有污染;故D正确;故答案为:D。
5.(2022·衢州)太空育种为衢州增添新活力。搭乘神舟十二号飞船的15.3克“江山黄精”种子和663粒辣椒种子,在太空旅行3个月后回到家乡。
(1)太空的特殊环境诱发种子的 突变,引起性状改变。返回地面进行培育时,通过人工选择的方法获得优良品种。
(2)为了使育苗间内的“太空辣椒苗”长势更好,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一种即可)。
【答案】(1)基因(2)适当提高育苗间内二氧化碳的含量
【解析】1.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根据光合作用原理分析。
【解答】(1)太空的特殊环境诱发种子的基因突变,引起性状改变。返回地面进行培育时,通过人工选择的方法获得优良品种。
(2)为了使育苗间内的“太空辣椒苗”长势更好,可采取的措施有适当提高育苗间内二氧化碳的含量。
6.(2023·丽水)2023年全球首创的架空式粮食气膜仓在四川建成使用(如图)。气膜仓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和隔热性。仓内温度常年保持15℃以下,单仓能储粮7500吨。
(1)杂交水稻能遗传的高产的性状是由 决定;
(2)稻谷所含的营养素主要是糖类(淀粉),在消化系统内消化分解成 后才能被吸收;
(3)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种子的 作用减弱 ,从而缺少有机物消耗。
【答案】(1)基因(2)葡萄糖(3)呼吸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的性状和呼吸作用,以及人体对淀粉的消化吸收。
【解答】(1)高产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
(2)糖类(淀粉),在消化系统(小肠)内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收;
(3)种子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故低温使呼吸酶活性降低,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7.(2021·衢州)新疆棉以绒长、品质好、产量高著称于世,深受各国人民喜爱。
(1)棉花是被子植物,小科利用以下二歧分类检索表对新疆棉花进行分类,它对应检索表中字母 。
(2)新鍋棉的棉纱纤维长度比普通棉的长,这一性状是由 控制的。
植物检索表la有种子……21b无种子……32a有花……P2b无花……Q3a有根……R3b无根……S
【答案】(1)P (2)基因
【解析】生物检索表是以区分生物为目的,采用二歧分类检索的方法所制成的表。基因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解答】(1)棉花是有种子且能够开花的植物,即P符合题意;
(2)生物的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
故答案为:(1)P;(2)基因。
8.(2023·温州)进化论的创立和发展经历了几百年。拉马克、达尔文等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①1809年,拉马克认为:现存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在特定的环境下,生物体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变得发达,不常使用的逐渐退化,这种后天得来的性状可遗传给下一代。
②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他认为:生物在不断进化、物种是渐变的;现在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且都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
(1)达尔文汲取了拉马克的进化思想,经过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的进化观有何不同之处? (写出一点)
(2)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深入研究,逐渐建立了物种可变的进化观。当不同地层发现不同马的化石时,为研究不同马之间的进化关系,以及解释其进化的原因,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有__________。(可多选)
A.比较不同马的化石数量的多少
B.调查不同马的化石被发现的时间
C.分析不同马的化石的地质年代先后顺序
D.比较化石中不同马的相同器官的形态结构
E.分析化石中不同马的生活环境
(3)针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同学作出如下评价:
自然选择学说能对“长颈鹿的颈和腿都很长”等生物进化中的诸多现象作出解释,因此是正确的理论。
自然选择学就无法解释生物体的性状如何传递给后代等系列问题,因此是错误的理论。
你如何评价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答案】(1)拉马克认为生物由各自的祖先进化而来,达尔文认为生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
(2)C;D;E
(3)任何科学理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正确与错误,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诸多的生物进化现象,具有一定价值,其缺陷会随科技发展被修正、完善
【解析】(1)拉马克的观点为: 现存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在特定的环境下,生物体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变得发达,不常使用的逐渐退化,这种后天得来的性状可遗传给下一代 ;
(2)研究不同马的进化关系时,一般研究其化石年代,器官差异,生活环境等;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解答】(1)不同之处为: 拉马克认为生物由各自的祖先进化而来,达尔文认为生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 ;
(2)一般研究其化石年代,器官差异,生活环境等,故为CDE;
(3)评价为: 任何科学理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正确与错误,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诸多的生物进化现象,具有一定价值,其缺陷会随科技发展被修正、完善 。
1.(2022·滨江模拟)下列关于生命演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证据显示出人类起源于类人猿
B.比较蛋白质的结构,可准确判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C.人类的进化遵循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
D.定向选择使生物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答案】A
【解析】证明生物进化还可以通过对不同种生物的同一种蛋白质(如细胞色素C)的分子结构或DNA分子的结构的研究。研究表明: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DNA或蛋白质分子具有越多的相同性;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DNA或蛋白质分子的差别就越大。
【解答】A.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A符合题意;
B.利用分子生物学比较不同生物体内蛋白质的结构,可根据其差异程度,判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B不符合题意;
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因此人类的进化遵循着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C不符合题意;
D.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定向选择使生物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022·丽水模拟)若△、□、☆表示具有亲缘关系的三类生物,如图所示为这三类生物的化石在未经变动的新老不同地层中出现的情况,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解答】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从图中可以发现在底层出现的较单一,说明生物较简单、低等,上一层出现“口”较高等,最上一层出现☆说明更高等,因此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故选A。
3.(2022·南湖模拟)太空育种一直是航天任务之一,我国利用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等航天器搭载植物种子,借助太空特殊环境诱发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空育种日的是改变种子胚中的遗传物质
B.太空环境下诱发的种子变异都是定向变异
C.经历太空环境后所有种子结构都会发生改变
D.太空育种与转基因技术改变基因原理相同
【答案】A
【解析】太空育种即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将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 太空育种改变了种子胚中的遗传物质,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转基因技术是将高产、抗逆、抗病虫、提高营养品质等已知功能性状的基因,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转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使受体生物在原有遗传特性基础上增加新的功能特性,获得新的品种,生产新的产品。自然界中同样广泛存在自发的转基因现象,譬如植物界的异花授粉、天然杂交以及农杆菌天然转基因系统等等。
【解答】A.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将来能发育成新的植株,太空育种的目的是改变种子胚中的遗传物质,A正确。
B.太空环境下诱发的种子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经历太空环境后,种子中的遗传物质可能会发生改变,而不是所有种子结构都会发生改变,C错误。
D.太空育种是通过太空射线微重力环境等条件诱发基因突变,转基因技术是将一种生物体的某个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基因组中,二者改变基因原理不同,D错误。故答案为:A.
4.(2023·柯桥模拟)如图所示,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的地雀种类存在差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种地雀具有共同的祖先
B.地雀不同的喙型由基因控制
C.地雀为适应环境发生了变异
D.不同喙型的地雀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A.判断其分支是否有共同起点则可判断其是否有共同的祖先;
B.生物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C.变异是不定向的;
D.自选选择使那些适应环境的生物保留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
【解答】A.多种地雀具有相同的祖先莺雀;
B.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C.环境使适应生存的地雀生存下来;
D.不同喙型的地雀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故答案为:C
5.(2023九下·西湖模拟)太空育种一直是航天任务之-,我国利用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等航天器搭载植物种子,借助太空特殊环境诱发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空育种目的是改变种子胚中的遗传物质
B.太空环境下诱发的种子变异都是定向变异
C.太空环境经历后所有种子结构都会发生改变
D.太空有种与转基因技术改变基因原理相同
【答案】A
【解析】变异可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判断依据是遗传物质是否改变。
【解答】A.太空育种使其中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突变,故改变了其中的遗传物质;
B.变异是不定向的;
C.太空的特殊环境并不一定使种子的所有结构都会发生改变;
D.转基因是引入新的基因,而太空育种是原有的基因发生变异;
故答案为:A
6.(2022·杭州模拟)图甲表示昆虫的发育过程,图乙表示我省某地区关停小煤窑后某种昆虫体色的变化,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B.图甲中的昆虫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受精过程是在体外完成的
C.昆虫的体色是由基因决定的
D.图乙中昆虫体色的变化,是由于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发生有利变异的结果
【答案】C
【解析】A.分解者的作用就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释放能量到生态环境当中,供生产者再次利用;
B.昆虫的受精方式为体内受精;
C.基因决定生物的各种性状;
D.变异是不定向的;
【解答】A.昆虫属于消费者,故不符合题意;
B.昆虫的受精是在体内完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C.昆虫的基因是由基因决定的,故符合题意;
D.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不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发生有利变异的结果,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2023·定海模拟)自然界中树木种类繁多,它们的树冠、树叶、果实的形状千变万化,但几乎所有树木的树干都是圆柱形的,某同学尝试对此作出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 )
A.圆柱形树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所有具有圆柱形树干的植物体内基因都相同
C.圆柱形树干有利于树木生长
D.圆柱形树干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答案】B
【解析】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要点:大量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大量繁殖少量存在”和“遗传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去的客观事实,而“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是达尔文根据前面的事实所作出的两个科学推论.
【解答】A.圆柱形树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A正确;
B.所有具有圆柱形树干的植物体内基因都相同是错误的,生物体内存在的变异,所以B错误;
C.圆柱形树干有利于树木生长,正确;
D.圆柱形树干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正确;
故答案为:B
8.(2023九下·永康模拟)学习了生物进化后,小永进行了如下梳理归纳,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长颈鹿具有较长的颈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害虫体内出现了抗药性,是农药使它发生了定向变异
C.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它们的身体就变白
D.生物变异永远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答案】A
【解析】(1)在自然界中,生活环境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同时生物都存在差异,同种个体之间并不都是一样的,这种差异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现存于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不同的生物个体在性状表现上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生物的子代只是与亲代相似,绝不会与亲代完全相同。这种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叫做变异。
【解答】A.在干旱时,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因为能够吃到树上高处的树叶,比颈和前肢短些的个体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并通过繁殖将这种特征传递给后代。这样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就形成了现代所看到的长颈鹿,故选项正确。
B.害虫的抗药性是原来就存在的,并不是因为农药的长期作用才产生的;农药对害虫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害虫,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害虫个体,故选项错误。
C.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它们的身体就变白”,故选项错误。
D.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故选项错误。
9.(2023·杭州模拟)下列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能控制生物的可遗传性状
B.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C.转基因生物的所有性状都是由转入基因控制的
D.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一个DNA分子中有多个基因
【答案】C
【解析】基因是包含特定蛋白质编码的脱氧核糖核酸 (DNA) 片段,这些蛋白质在人体内的一种或多种细胞中发挥作用。 染色体是人体细胞内含有基因的结构。基因包含在染色体中,而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 一条染色体包含数百至数千个基因。 每个正常人体细胞含有 23 对染色体,总共 46 条染色体。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期望的目标基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后,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除了转入新的外源基因外,还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对生物体基因的加工、敲除、屏蔽等方法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性,获得人们希望得到的性状。这一技术的主要过程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构建、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遗传转化体的筛选、遗传稳定性分析和回交转育等
【解答】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能控制生物的可遗传性状 ,A正确;
B.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B正确;
C.转基因生物的某些性状都是由转入基因控制的,转基因生物只能控制自己转入的基因的那部分性状,C错误;
D.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一个DNA分子中有多个基因 ,D正确;故答案为:C.
10.(2021·嵊州模拟)人类大约有2万个基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现的许多恶性肿瘤都是由基因突变引发的。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减少人体患遗传性癌症的可能,肿瘤学家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
(1)如图表示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之间的关系。其中数字“2”表示 。
(2)基因突变引发的变异属于 变异。(选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
【答案】(1)DNA (2)可遗传
【解析】染色体是细胞核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D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片段叫基因,即基因有规律地排列在DNA分子上,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染色体在细胞核里。
【解答】(1)细胞中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是由两条长链状盘旋而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有许多个基因,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因此图中1基因、2DNA、3染色体、4细胞核。所以数字2表示DNA。
(2)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所以基因突变引发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故答案为:(1)DNA (2)可遗传
11.(2022·温州模拟)浙江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是在水田里既能种水稻,也能养鱼,实现稻鱼共生。水稻成为鱼的食物来源与休息场所,而鱼又能为水稻除虫、翻松泥土,稻鱼相互帮助、和谐共生,充分发挥了水田的使用价值。
(1)请写出其中一条食物链: 。
(2)把鲤鱼放进稻田里养殖,通过不断筛选,经过近千年终于培育出了适合养在田里的鲤鱼变种------田鱼,这是长期 的结果。
(3)田鱼通体鲜红,外形美观。田鱼的体色是由 控制的。
【答案】(1)水稻→鱼/水稻→虫→鱼(2)自然选择/选择(3)基因
【解析】(1)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2)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3)生物的各种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解答】(1)这个生态系统的绿色植物是水稻,凶猛动物是鱼。所以答案为:水稻→鱼/水稻→虫→鱼。
(2)把鲤鱼放进稻田里养殖,通过不断筛选,培育出了适合养在田里的田鱼,所以答案为:自然选择/选择。
(3)体色是一个性状,所以答案为:基因。
12.(2023·鹿城模拟)“油汤圆”是温州的一种特色小吃,如图甲。其配料有:糯米粉、红糖、料酒、食用油。
(1)因糯米具有良好的粘性,糯米粉做成的汤圆软糯有嚼劲。糯米这一性状由 决定。
(2)进入人体的消化系统后,“油汤圆”中的糯米在 中被彻底消化。
(3)“油汤圆”软糯香甜,有一定滋补作用。请结合图乙,从平衡膳食的角度说明是否可以多食用
【答案】(1)基因
(2)小肠
(3)不可多食,“油汤圆”含有较多的糖和脂肪
【解析】(1)生物的形状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2)人体中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为小肠;
(3)糖类物质摄入过多,易转化为脂肪;
【解答】(1)糯米这一性状由基因决定;
(2)糯米在小肠处被消化成葡萄糖;
(3)油汤圆不可多食用, 油汤圆含有较多的糖和脂肪。
13.(2022·台州模拟)如图是表示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后马铃薯甲虫数量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B段没有下降到零的原因是 ;
(2)马铃薯甲虫群体抗药性逐渐增强是该农药对甲虫定向 的结果。
【答案】(1)马铃薯甲虫群体中存在抗药性个体 (2)选择
【解析】(1)每种生物都有少数的变异个体可以抵御环境的变化。
(2)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遗传变异是不定向的。
【解答】(1)应对环境的变化,生物体内都有些对应的变异,保证生物不会灭绝。 马铃薯甲虫群体中存在抗药性个体 ,所以种群数量不会减为零。
(2)生物要生存,必须适应环境,环境对生物定向选择。适者生存,不适着淘汰。
14.(2021·越城模拟)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其翅的长度与个体数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已知翅越长昆虫的飞翔能力越强,翅较短的不能飞翔。
(1)昆虫翅的长度不一,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着 现象;
(2)该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是 (选填字母)。
【答案】(1)变异(2)B
【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达尔文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
【解答】(1)生物的变异是指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变异普遍存在于生物界中。
(2)一开始在海岛上中等翅长的昆虫个体最多,而短翅和长翅个体数量较少,但因为岛上经常刮大风,中等翅长的个体抗风能力比较弱,会被大风吹走,短翅的个体飞不起来,会躲在地面上避免了被风吹走,而长翅的个体抗风能力强,生存下来的机会大增,因此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短翅和长翅个体数量多,中等翅长的个体少。
故答案为:(1)变异;(2)B
15.(2021·温州模拟)下图是我国科学家完成的首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荧光猪的后代也能发光,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2)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则丁猪在性状上最接近 猪。
(3)转基因技术是高端科技研究,但其应用中可能会有未预料到的风险。下列观点属于不支持转基因技术的是________。
A.转基因生物从本质上讲属于新物种,可能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
B.转基因技术改变了生物的基因组成,植入的基因片段可能存在未知的风险。
C.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工业、环保、医药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可造福于人类。
D.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证据来自短期的实验结果,对人的危害可能是长期的、潜在的。
E.转基因食品能帮助解决因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人口剧增而造成的粮食短缺问题。
【答案】(1)遗传
(2)乙
(3)A;B;D
【解析】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解答】(1)荧光猪是遗传物质基因改变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因此荧光猪的后代也能发光属于遗传。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中,如果甲猪毛色为黑,乙猪毛色为白,丙猪毛色为黑,荧光猪的细胞核来源于乙猪,则荧光猪的毛色应为白色。
(3)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有关生物安全问题,支持者的观点是:如今的科学技术、检测技术还不能肯定其对人类和环境的无害性,但随着研究的展开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辩论大概会有一个后果,我们当今的科技技术不能确保转基因食品将来带来的损害。目前很多转基因食品是可以食用的。
A.转基因生物从本质上讲属于新物种,可能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符合题意;
B.转基因技术改变了生物的基因组成,植入的基因片段可能存在未知的风险,符合题意;
C.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工业、环保、医药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可造福于人类,不符合题意;
D.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证据来自短期的实验结果,对人的危害可能是长期的、潜在的,符合题意;
E.转基因食品能帮助解决因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人口剧增而造成的粮食短缺问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遗传(2)乙(3)ABD
16.(2021·鄞州模拟)如图是某奶牛繁育基地成功培育携带外源赖氨酸基因的克隆奶牛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雄牛A是黄色,雌牛B是黑色,奶牛C是黑白相间的,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属于 。
(2)奶牛F的毛色一定是黑白相间,原因是 。
(3)奶牛F能分泌含有赖氨酸的乳汁是因为其细胞内DNA中含有 。
【答案】(1)变异
(2)奶牛C为奶牛F提供了细胞核(遗传物质)
(3)赖氨酸基因
【解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体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它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
【解答】(1)变异是指生物的亲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雄牛A是黄色,雌牛B是黑色,奶牛C是黑白相间的,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属于变异。
(2)分析材料可知,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由于奶牛C提供的细胞核,所以奶牛F的毛色长得与奶牛C相似,一定是黑白相间。
(3)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将控制合成赖氨酸的基因成功转入奶牛C的成纤维细胞内,让控制赖氨酸合成的基因得到表达。奶牛F能分泌含有赖氨酸的乳汁,是因为其细胞内DNA中含有赖氨酸基因。故答案为:(1)变异 (2) 奶牛C为奶牛F提供了细胞核(遗传物质) (3)赖氨酸基因
17.(2021·宁波模拟)如图为一块马铃薯地中甲虫成灾后,在该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害虫个体间有的有抗药性,有的没有抗药性,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
(2)两次使用杀虫剂,害虫的数量都没有下降到零,说明 。
(3)分析曲线可知,使用杀虫剂Ⅰ后的第六年,害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 的结果。
【答案】(1)变异
(2)甲虫群体中少量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存活下来
(3)自然选择
【解析】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其主要内容有: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1)遗传是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现象。 害虫个体间有的有抗药性,有的没有抗药性,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
(2)由于变异是不定向性的,部分甲虫具有抗药性,在杀虫剂的作用下,群体中有少量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存活下来。
(3)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Ⅰ后的第六年,害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当第七年使用杀虫剂2时,害虫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大量死亡,经过再次积累,新的有利变异重新适应环境。
故答案为:(1)变异 (2) 甲虫群体中少量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存活下来 (3)自然选择
18.(2023·宁波模拟)刀嘴蜂鸟是世界上唯一种喙长过身子的鸟类,西番莲的花蜜是它的主要食源。西番莲喇叭型的花冠有十多厘米长,刀嘴蜂鸟的喙刚好能够到,而其他蜂鸟则由于喙短而够不到。刀嘴蜂鸟的喙也不能太长,否则在争夺食物时会竞争不过其他刀嘴蜂鸟。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刀嘴蜂鸟的喙长为何刚好和西番莲的花冠差不多吻合。
【答案】答:刀嘴蜂鸟种群中存在遗传变异,其中一些喙比西番莲的花冠长刀嘴蜂鸟由于在争夺食物时会往往竞争不过其他刀嘴蜂鸟的处于生仔劣势,喙比西番莲的花冠短的由于够不到花蜜也处于生存劣势。喙长和西番莲的花冠长差不多吻合的个体容易存活下来,并繁殖出相似的后代。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瞰长和西番莲的花冠长差不多吻合的特征逐渐积累。
【解析】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学说,其核心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生存斗争是过程,过程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生物进化的内在动力是本身具有的变异性,外部原因是起选择作用的环境条件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两者相互作用,促进生物向前进化发展.
备考指南
知识导图
考点梳理
考点突破
真题在线
专项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7 遗传和进化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命题趋势
考点1 生物的遗传 ☆☆ ①识别遗传与变异的现象,描述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②知道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现象③说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考点2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
■考点一 生物的遗传
遗传:生物体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如:人的身高、肤色、单双眼皮、酒窝、花的形状等等。
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染色体与生物遗传现象有关。亲代与子代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和种类保持着高度的稳定性
1、遗传物质的载体 —— 染色体
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最明显现象是出现了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主要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
2、遗传物质 —— DNA分子
DNA 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3、遗传物质的单位 —— 基因
起遗传作用的DNA 片段称为基因。在一个DNA 分子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存在。生物体每一个性状都由特定基因来控制,如人的肤色、色觉,花的形状等。生物体内的基因是可以改变的,而基因的改变往往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
1.染色体不是遗传物质,只是遗传物质的载体。DNA是一种大分子物质,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某些病毒没有DNA)。
2.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3.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考点二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米勒实验只能说明化学进化说的第一步骤,即在原始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变成有机小分子的可能性。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内因)、生存斗争(外因)、遗传变异(动力)、适者生存(结果)。
生物的进化历程: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变异:不同的生物个体在性状上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生物的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的现象。遗传和变异都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生物遗传与变异对生物来说的意义是:遗传——使生物的种族得以稳定。变异——是生物发展进化的内动力。
■考点一 生物的遗传
◇典例1:(2022·杭州)如图所示人体细胞的部分结构。其中X最可能表示( )
A.一个基因 B.一条染色体 C.一个细胞核 D.一个DNA分子
◆变式训练1:(2023·杭州模拟)如图是关于遗传知识的概念图,图中的代码1、2、3、4依次为( )
A.细胞核、染色体、基因、双螺旋结构
B.染色体、双螺旋结构、遗传信息、基因
C.遗传信息、染色体、基因、双螺旋结构
D.遗传信息、细胞核、双螺旋结构、基因
◇典例2:(2023·萧山模拟)遗传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右图表示细胞核、染色体 DNA、基因之间的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B.②表示DNA,是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
C.③表示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D.⑤表示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变式训练2:如图所示,某科研小组利用基因“魔剪”编辑技术,开发出一种破坏艾滋病病毒(HIV—1)基因的有效方法,成功抑制HIV—1在感染细胞内的增殖。下列关于艾滋病病毒基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控制某些性状 B.位于 DNA 上
C.具有遗传作用 D.是一种蛋白质
■考点二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典例1:(2023·金华模拟)下列关于遗传与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凡是外界环境引起的变异都是可遗传变异
B.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它由染色体和蛋白质组成
C.在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田害虫逐渐产生了抗药性
D.“杂交”的后代常常具有比亲代更优良的性状,这在科学上被称为“杂交优势”
◆变式训练1:(2023·上城模拟)在太平洋加拉巴戈斯群岛上生活的地雀各有差异。如它们的喙,有的像大号的核桃夹子,适合于吃小岛上大的硬壳果:有的像小号的核桃夹子,适合于吃岛上小的硬壳果:有的像镊子,适合吃岩缝里的小昆虫;有的像剪刀,适合吃大的甲虫。关于上述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B.控制地雀性状遗传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
C.部分地雀因为常吃大的硬壳果而使其喙像大号的核桃夹子
D.生物体总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而不断变异
◇典例2:(2023九下·义乌模拟)俗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但在生活中却发现了一些白化的乌鸦(如图)。白化动物除体色呈现异常白色外,体内结构和各种脏器同其他个体并无差异,也具有繁殖能力。
(1)黑色乌鸦数量多于白色乌鸦是 的结果。
(2)黑色乌鸦后代出现白化现象说明生物有 的特性。
◆变式训练2:(2023·乐清模拟)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获得,以表彰他对已灭绝人种的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的发现。他首次对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发现尼安德特人是当今人类的一个灭绝亲戚。他还从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信息中发现了新冠肺炎的易感单倍型,解释现代人对新冠病毒易感的性状,可能来源于古人类。
(1)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尼安德特人的灭绝是 的结果。
(2)如图有关遗传物质的概念层次示意图空缺的是 。
(3)请简要说明斯万特·帕博对古人类基因研究的意义: 。
1.(2021·金华)新疆地区不仅棉花产量大,而且所产棉花品质好,特别是新疆长绒棉因其棉纤维长、柔软细腻、光泽度好,成为棉花界的明星。决定棉纤维长短这一性状的是( )
A.基因 B.DNA C.染色体 D.细胞核
2.(2023·丽水)2022年诺贝尔生现学或医学奖授予斯万特·帕博,以表彰他在“已灭绝人类基因组和人类演化方面的发现”。其研究成果包括发现了此前不为人知的古人类丹尼索瓦人,并完成对人类已经灭绝的近亲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测序等。智人和已灭绝的古人类的演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黑猩猩由智人演化而来
B.丹尼索瓦人出现在700万年前
C.生物进化的规律是从高等到低等
D.智人、尼安德特人有共同的祖先
3.(2023·杭州)青霉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特效药被广泛使用,但滥用青霉素导致其使用效果下降。下列解释符合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是( )
A.自然界中本来没有耐药细菌个体,滥用青霉素才导致耐药细菌出现
B.细菌对青霉素进行定向选择,导致青霉素的使用效果下降
C.在长期滥用青霉素的环境中,耐药细菌比不耐药细菌更具生存优势
D.在抵抗青霉素作用时,细菌体内的某些结构会发生“用进废退”现象
4.(2021·宁波)宁波月湖景区的梧桐树因被天牛的幼虫蛀食,生长受到影响。化学防治以喷洒农药为主,导致抗药性天牛数量增多,所以效果不明显。2021年5月初,园林部门通过释放花绒寄甲成虫(花绒寄甲是天牛的天敌之一)的方法,以虫治虫。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月湖景区内所有的梧桐树构成一个群落
B.天牛的抗药性只与生物的遗传有关
C.花绒寄甲与天牛构成一条食物链:天牛→花绒寄甲
D.“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具有环保、无污染等优点
5.(2022·衢州)太空育种为衢州增添新活力。搭乘神舟十二号飞船的15.3克“江山黄精”种子和663粒辣椒种子,在太空旅行3个月后回到家乡。
(1)太空的特殊环境诱发种子的 突变,引起性状改变。返回地面进行培育时,通过人工选择的方法获得优良品种。
(2)为了使育苗间内的“太空辣椒苗”长势更好,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一种即可)。
6.(2023·丽水)2023年全球首创的架空式粮食气膜仓在四川建成使用(如图)。气膜仓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和隔热性。仓内温度常年保持15℃以下,单仓能储粮7500吨。
(1)杂交水稻能遗传的高产的性状是由 决定;
(2)稻谷所含的营养素主要是糖类(淀粉),在消化系统内消化分解成 后才能被吸收;
(3)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种子的 作用减弱 ,从而缺少有机物消耗。
7.(2021·衢州)新疆棉以绒长、品质好、产量高著称于世,深受各国人民喜爱。
(1)棉花是被子植物,小科利用以下二歧分类检索表对新疆棉花进行分类,它对应检索表中字母 。
(2)新鍋棉的棉纱纤维长度比普通棉的长,这一性状是由 控制的。
植物检索表la有种子……21b无种子……32a有花……P2b无花……Q3a有根……R3b无根……S
8.(2023·温州)进化论的创立和发展经历了几百年。拉马克、达尔文等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①1809年,拉马克认为:现存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在特定的环境下,生物体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变得发达,不常使用的逐渐退化,这种后天得来的性状可遗传给下一代。
②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他认为:生物在不断进化、物种是渐变的;现在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且都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
(1)达尔文汲取了拉马克的进化思想,经过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的进化观有何不同之处? (写出一点)
(2)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深入研究,逐渐建立了物种可变的进化观。当不同地层发现不同马的化石时,为研究不同马之间的进化关系,以及解释其进化的原因,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有__________。(可多选)
A.比较不同马的化石数量的多少
B.调查不同马的化石被发现的时间
C.分析不同马的化石的地质年代先后顺序
D.比较化石中不同马的相同器官的形态结构
E.分析化石中不同马的生活环境
(3)针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同学作出如下评价:
自然选择学说能对“长颈鹿的颈和腿都很长”等生物进化中的诸多现象作出解释,因此是正确的理论。
自然选择学就无法解释生物体的性状如何传递给后代等系列问题,因此是错误的理论。
你如何评价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2022·滨江模拟)下列关于生命演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证据显示出人类起源于类人猿
B.比较蛋白质的结构,可准确判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C.人类的进化遵循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
D.定向选择使生物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2.(2022·丽水模拟)若△、□、☆表示具有亲缘关系的三类生物,如图所示为这三类生物的化石在未经变动的新老不同地层中出现的情况,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
A.△→□→☆ B.☆→□→△△
C.△→☆→□ D.☆→△→□
3.(2022·南湖模拟)太空育种一直是航天任务之一,我国利用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等航天器搭载植物种子,借助太空特殊环境诱发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空育种日的是改变种子胚中的遗传物质
B.太空环境下诱发的种子变异都是定向变异
C.经历太空环境后所有种子结构都会发生改变
D.太空育种与转基因技术改变基因原理相同
4.(2023·柯桥模拟)如图所示,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的地雀种类存在差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种地雀具有共同的祖先
B.地雀不同的喙型由基因控制
C.地雀为适应环境发生了变异
D.不同喙型的地雀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2023九下·西湖模拟)太空育种一直是航天任务之-,我国利用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等航天器搭载植物种子,借助太空特殊环境诱发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空育种目的是改变种子胚中的遗传物质
B.太空环境下诱发的种子变异都是定向变异
C.太空环境经历后所有种子结构都会发生改变
D.太空有种与转基因技术改变基因原理相同
6.(2022·杭州模拟)图甲表示昆虫的发育过程,图乙表示我省某地区关停小煤窑后某种昆虫体色的变化,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B.图甲中的昆虫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受精过程是在体外完成的
C.昆虫的体色是由基因决定的
D.图乙中昆虫体色的变化,是由于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发生有利变异的结果
7.(2023·定海模拟)自然界中树木种类繁多,它们的树冠、树叶、果实的形状千变万化,但几乎所有树木的树干都是圆柱形的,某同学尝试对此作出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 )
A.圆柱形树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所有具有圆柱形树干的植物体内基因都相同
C.圆柱形树干有利于树木生长
D.圆柱形树干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8.(2023九下·永康模拟)学习了生物进化后,小永进行了如下梳理归纳,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长颈鹿具有较长的颈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害虫体内出现了抗药性,是农药使它发生了定向变异
C.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它们的身体就变白
D.生物变异永远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9.(2023·杭州模拟)下列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能控制生物的可遗传性状
B.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C.转基因生物的所有性状都是由转入基因控制的
D.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一个DNA分子中有多个基因
10.(2021·嵊州模拟)人类大约有2万个基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现的许多恶性肿瘤都是由基因突变引发的。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减少人体患遗传性癌症的可能,肿瘤学家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
(1)如图表示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之间的关系。其中数字“2”表示 。
(2)基因突变引发的变异属于 变异。(选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
11.(2022·温州模拟)浙江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是在水田里既能种水稻,也能养鱼,实现稻鱼共生。水稻成为鱼的食物来源与休息场所,而鱼又能为水稻除虫、翻松泥土,稻鱼相互帮助、和谐共生,充分发挥了水田的使用价值。
(1)请写出其中一条食物链: 。
(2)把鲤鱼放进稻田里养殖,通过不断筛选,经过近千年终于培育出了适合养在田里的鲤鱼变种------田鱼,这是长期 的结果。
(3)田鱼通体鲜红,外形美观。田鱼的体色是由 控制的。
12.(2023·鹿城模拟)“油汤圆”是温州的一种特色小吃,如图甲。其配料有:糯米粉、红糖、料酒、食用油。
(1)因糯米具有良好的粘性,糯米粉做成的汤圆软糯有嚼劲。糯米这一性状由 决定。
(2)进入人体的消化系统后,“油汤圆”中的糯米在 中被彻底消化。
(3)“油汤圆”软糯香甜,有一定滋补作用。请结合图乙,从平衡膳食的角度说明是否可以多食用
13.(2022·台州模拟)如图是表示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后马铃薯甲虫数量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B段没有下降到零的原因是 ;
(2)马铃薯甲虫群体抗药性逐渐增强是该农药对甲虫定向 的结果。
14.(2021·越城模拟)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其翅的长度与个体数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已知翅越长昆虫的飞翔能力越强,翅较短的不能飞翔。
(1)昆虫翅的长度不一,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着 现象;
(2)该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是 (选填字母)。
15.(2021·温州模拟)下图是我国科学家完成的首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荧光猪的后代也能发光,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2)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则丁猪在性状上最接近 猪。
(3)转基因技术是高端科技研究,但其应用中可能会有未预料到的风险。下列观点属于不支持转基因技术的是________。
A.转基因生物从本质上讲属于新物种,可能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
B.转基因技术改变了生物的基因组成,植入的基因片段可能存在未知的风险。
C.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工业、环保、医药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可造福于人类。
D.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证据来自短期的实验结果,对人的危害可能是长期的、潜在的。
E.转基因食品能帮助解决因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人口剧增而造成的粮食短缺问题。
16.(2021·鄞州模拟)如图是某奶牛繁育基地成功培育携带外源赖氨酸基因的克隆奶牛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雄牛A是黄色,雌牛B是黑色,奶牛C是黑白相间的,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属于 。
(2)奶牛F的毛色一定是黑白相间,原因是 。
(3)奶牛F能分泌含有赖氨酸的乳汁是因为其细胞内DNA中含有 。
17.(2021·宁波模拟)如图为一块马铃薯地中甲虫成灾后,在该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害虫个体间有的有抗药性,有的没有抗药性,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
(2)两次使用杀虫剂,害虫的数量都没有下降到零,说明 。
(3)分析曲线可知,使用杀虫剂Ⅰ后的第六年,害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 的结果。
18.(2023·宁波模拟)刀嘴蜂鸟是世界上唯一种喙长过身子的鸟类,西番莲的花蜜是它的主要食源。西番莲喇叭型的花冠有十多厘米长,刀嘴蜂鸟的喙刚好能够到,而其他蜂鸟则由于喙短而够不到。刀嘴蜂鸟的喙也不能太长,否则在争夺食物时会竞争不过其他刀嘴蜂鸟。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刀嘴蜂鸟的喙长为何刚好和西番莲的花冠差不多吻合。
备考指南
知识导图
考点梳理
考点突破
真题在线
专项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