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23一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核心素养提升试卷
一、科学概念填空题
1.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就变干了,这是因为水会 。
2.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在水中 。
3.水结成冰后体积会 。(选填“变大”或“变小”)
4.空气和水、石块一样, 都占据空间。(选填“能”或“不能”)
5.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空气 质量。(选填“有”或“没有”)
二、判断题
6.(2022三上·澄江期末)水、冰、水蒸气是三种不同的物质。( )
7.等量的水中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的量是不一样的。( )
8.(2020三上·农安期末)搅拌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
9.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后是无法分离的。( )
10.我们周围到处充满空气,它有很多用途。( )
三、单项选择题
11.科学研学营老师让两名小实验员将两杯水(如下图)摆在课室窗台向阳通风处,小美预测过段时间( )。
A.两杯水的水量都会减少
B.有盖的杯子中水量几乎不变,没盖的杯子中水量减少
C.两杯水的水量都会增多
12.在活动前,老师让全体学员都将手洗干净,小美发现手沾了水,没一会儿手就干了,同时她感觉手很凉快,这是因为( )。
A.水蒸发时会放出热量
B.水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C.小美的手会自动降温
13.老师首先安排大家做“水沸腾了”的实验,不一会儿小美便看到烧杯上方开始冒“白气”(如下图),这里的“白气”其实是( )。
A.小水珠 B.水蒸气 C.固体颗粒
14.在“水沸腾了”实验过程中,小美还观察到烧杯中会产生气泡(如下图所示),此现象一般出现在( )。
A.停止加热后
B.加热一段时间(水未沸腾)
C.水沸腾时
15.做完“水沸腾了”的实验,老师紧接着安排大家继续完成“水结冰了”实验,小美按实验步骤往碎冰中加入食盐(如右图),加入食盐的目的是使试管中水的温度( )
A.降低 B.升高 C.保持不变
16.实验过程中,小美观察到当温度下降到( )以下时,水会慢慢结成冰。
A.20℃ B.-4℃ C.0℃
17.水完全结冰后,小组成员拿出试管并在冰面处重新做好标记(如下图)。将试管在室内放置一会儿,试管中的水位会到( )位置。
A.甲 B.乙 C.丙
18.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会( )。
A.不变 B.下降 C.上升
19.在接下来的研学活动中,小美通过实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根据如下所示实验结果可知,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 )。
1 2 3 4 5 6 7 8
小苏打 √ √ ×
食盐 √ √ √ √ √ √ √ ×
A.更弱 B.更强 C.差不多
20.如果想让水中剩余的小苏打完全溶解,可以( )来实现。
A.加小苏打 B.加水 C.搅拌
21.在探究实验中,小美要想加快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可以( )。
A.加热 B.搅拌 C.加热或搅拌
22.小美通过加快溶解的实验操作,了解到下列三个实验中,( )实验中食盐溶解得最快。
A.
B.
C.
23.研学营老师除了教会小美加快溶解,还教了小美分离在水中的物质,其中从盐水中提取食盐可以采用( )方法。
A.蒸发
B.过滤
C.溶解
24.在混合与分离的体验活动中,一名组员不小心将食盐和铁粉混合在一起了,它们( )分离。
A.不可以 B.可以 C.不确定能否
25.研学营老师介绍生活中物质是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下列变化中,( )与其他两种变化不同。
A.水、冰、水蒸气之间相互转化
B.将米酿制成酒
C.把纸折成飞机
26.小伙伴想考考小美知道多少有关空气的知识,小美很快找出“( )”的描述是错误的。
A.空矿泉水瓶里什么都没有
B.我们能在远处闻到花香是因为空气会流动
C.空气是无色无味的
27.接着小伙伴拿出一个实验瓶子,小美往( )吹气就能让瓶子里面的水喷射出来了。
A.A口 B.B口 C.A口或B口
28.这时,小美想到生病输液时也有两根管插入药水瓶中(如下图),其中A管的作用是( )
A.让空气进入瓶子,药物就容易滴下
B.装饰药水瓶,起平衡作用
C.如果B管坏了,可以及时替换上去
29.小伙伴拿起一支注射器,抽取了一段空气,接着用食指堵住管口,打算用力向下压活塞,小美预测( )。
A.活塞能压到底 B.活塞不能压到底 C.活塞不会移动
30.小伙伴用力向下压活塞时,里面的空气微粒( )。
A.会变小 B.会变大 C.间隙会变小
31.小美和小伙伴想知道空气有没有质量,她们用( )测量最合适。
A.
B.
C.
32.除了上述材料和打气筒,实验还需要用到( )。
A.皮球 B.绿豆 C.皮球和绿豆
四、探究实践题
33.通过讨论,小美她们首先想到的是溶解实验,于是小美和伙伴们准备了以下4组实验探究溶解快慢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组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4号杯
完全溶解用时 5分钟 1分钟30秒 30秒 1分10秒
(1)选1号杯和2号杯,可以探究 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2)选2号杯和3号杯,可以探究 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3)要想探究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可以选择 号杯和 号杯,但需要保证块状和颗粒状的盐 一样。
(4)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可知,溶解最快的是 号杯。
(5)由上述实验可知,加快溶解的方法有 。
34.接着,小美和小伙伴一起进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的实验探究,下图是她们完成的三个实验示意图。
(1)实验过程中,要求杯子放进水中时要 。(选填“竖直向下”或“任意角度”)
(2)实验时还可以加入两个泡沫球,一个放入水槽,另一个倒扣在杯中,目的是 ,做A实验时,倒扣在杯子里的泡沫球会在 位置。(选填“杯口”或“杯底”)
(3)做A实验时,还能观察到固定在杯底的纸团( )的现象。
A.变大 B.没湿 C.湿了
(4)B实验的杯子底部有小孔,实验过程中当杯子倒扣压入水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5)C实验中原本倒扣在水里的杯子打气,打气前杯中充满了水,随着不断的打气,杯中的水被排出,这是因为 。
(6)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利用空气的例子吗 (至少列举2个)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蒸发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就变干了,这是因为水会蒸发。
2.【答案】溶解
【知识点】溶解
【解析】【分析】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它们会慢慢消失,形成均匀稳定的溶液,从而说明它们可以在水中溶解。
3.【答案】变大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通常情况下,水在0℃以下的环境就会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慢慢变成了固体状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水的凝固。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当水结成了冰后,体积增加了。
4.【答案】能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和水、石头等一样能占据空间,空气所占据的空间容易被压缩,而水、石头所占据的空间不容易被压缩。
5.【答案】有
【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
【解析】【分析】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能流动。空气虽然很轻,但是也具有质量
6.【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
7.【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常温下,50毫升水能够溶解食盐大约是18克,能够溶解小苏打大约是5克,说明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弱。
8.【答案】正确
【知识点】溶解
【解析】【分析】加快物质的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升温、粉碎颗粒。
9.【答案】错误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食盐和沙混合后,由于食盐易溶于水,沙子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先用水进行分离,利用滤纸过滤含有沙的食盐水时,最终留在滤纸上的是沙,把沙分离出来;要将食盐从盐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最合适的方法是蒸发,用酒精灯加热液体,随着水分的蒸发,食盐慢慢结晶出来。
10.【答案】正确
【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但是具有一定的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我们周围到处充满空气,它有很多用途,比如帮助燃烧、风力发电、充气用品、空气动力等。
11.【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水在常温条件下就会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空气中去,而且水蒸发速度受气温和风速影响较大,气温越高,水蒸发越快,空气流动速度越快,水蒸发速度越快,因此,小实验员将两杯水摆在课室窗台向阳通风处,可以预测过段时间后,有盖的杯子中水量几乎不变,没盖的杯子中水量减少。
12.【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时时刻刻都可以蒸发,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小美发现手沾了水,没一会儿手就干了,同时她感觉手很凉快,这是因为水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13.【答案】A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这里的“白气”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
14.【答案】C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把水在正常压强下加热到约100℃时,水会迅速地变成水蒸气,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水的沸腾。水沸腾时烧杯内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越往上越大,水面上会冒“白汽”;同时烧杯中的水在减少,但是温度保持不变。
15.【答案】A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向冰块上撒上盐后,盐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能让冰快速融化。冰融化吸热,这样温度就会变低。
16.【答案】C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通常情况下,水在0℃以下的环境就会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慢慢变成了固体状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水的凝固。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17.【答案】C
【知识点】冰的融化
【解析】【分析】水在4℃以下时,会出现“热缩冷胀”的反常现象,水在0℃结冰后体积会变大。根据实验过程可知,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冰面处甲位置重新做好标记,将试管在室内放置一会儿,试管中的冰又会融化成液态的水,体积变小,水位会降到丙位置。
18.【答案】A
【知识点】冰的融化
【解析】【分析】当环境温度到达0℃时,冰开始融化,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而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19.【答案】B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在接下来的研学活动中,小美通过实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根据如下所示实验结果可知,50毫升水中,食盐能够溶解7份,小苏打只能溶解2份,由此判断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更强。
20.【答案】B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许多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但是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如果想让水中剩余的小苏打完全溶解,可以加水来实现。
21.【答案】C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所以在探究实验中,小美要想加快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可以加热或搅拌。
22.【答案】A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都能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下面三种加快溶解的实验操作中,A实验中物质颗粒小,而且水温最高,且用搅拌的方法,食盐溶解得最快。
23.【答案】A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要将食盐从盐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最合适的方法是蒸发,用酒精灯加热液体,随着水分的蒸发,食盐慢慢结晶出来。
24.【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分离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分开,分离有沉淀、过滤、结晶等方法。物质的性质不同,使用的分离方法也就不同。由于铁粉能被磁铁吸引,而食盐不能被磁铁吸引,所以可以用磁铁吸的方式来将它们分离。
25.【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也就是说,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水、冰、水蒸气属于同一种物质,都是水的不同形态,水、冰、水蒸气之间相互转化是物理变化;将米酿制成酒,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把纸折成飞机,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纸本身没有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6.【答案】A
【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A:空矿泉水瓶里什么都没有,错误;空矿泉水瓶里有空气;
B:我们能在远处闻到花香是因为空气会流动,正确;
C: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正确。
27.【答案】B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图中瓶子是一个集气瓶,瓶口用橡皮塞塞紧,有A、B两吸管与外面相通,A吸管低端伸进液体内部,B吸管的底端在液体面以上,与瓶外的空气直接相通。由此判断,小美只有往B吸管口吹气就能让瓶子里面的水喷射出来了。
28.【答案】A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输液时,也有两根管插入药水瓶中,其中A管的作用是让空气进入瓶子,充填瓶子内部空间,瓶子中的药物就容易滴下,否则,瓶内药物是很难流出的。
29.【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流动性强,可以被压缩,但是不能被压缩到0。因此,小伙伴拿起一支注射器,抽取了一段空气,接着用食指堵住管口,打算用力向下压活塞,可以知道活塞能够被压下去,但是活塞不能压到底.
30.【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空气是由许多空气微粒组成的,空气微粒之间的空隙较大,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大。小伙伴用力向下压活塞时,里面的空气微粒间隙会变小,但是空气微粒的大小不容易改变。
31.【答案】B
【知识点】天平
【解析】【分析】空气虽然很轻,但是空气是有质量的,想知道空气有没有质量,可以用天平来测量最合适,天平是专门测量物质质量的仪器。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仪器,酒精灯是实验室加热的工具。
32.【答案】C
【知识点】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
【解析】【分析】测量空气质量时,用的实验材料有天平、打气筒,还要有盛放空气的皮球,以及用来测量空气质量的绿豆。
33.【答案】(1)是否搅拌
(2)温度
(3)3;4;量(或分量、用量,意思相近即可)
(4)3
(5)搅拌、升温、颗粒大小(意思相近即可)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可知,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1号杯和2号杯唯一的变量是是否搅拌,所以研究的是是否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2)根据题干可知,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2号杯和3号杯唯一的变量是温度,所以研究的是是否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3)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唯一的变量是颗粒大小,所以应该选择3号杯和4号杯进行研究;但需要保证块状和颗粒状的盐量一样。
(4)3号杯完全溶解用时是30秒,用时最短,溶解最快。
(5)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
34.【答案】(1)竖直向下
(2)观察水的位置(或“方便观察水位变化”合理即可);杯口
(3)B
(4)水慢慢进入杯子中,杯中空气排出(意思相近即可)
(5)空气占据空间(意思相近即可)
(6)动植物呼吸需要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帮助燃烧,轮胎里需要充空气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1)在进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的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求杯子放进水中时要竖直向下。
(2)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实验时还可以加入两个泡沫球,一个放入水槽,另一个倒扣在杯中,目的是便于观察水位。做A实验时,倒扣在杯子里的泡沫球会在杯口位置。
(3)做A实验时,水无法完全进入杯中,观察到固定在杯底的纸团没湿的现象。
(4)B实验的杯子底部有小孔,实验过程中当杯子倒扣压入水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从杯底冒出,水能够完全进入杯中,泡沫球在杯底。
(5)C实验中原本倒扣在水里的杯子打气,打气前杯中充满了水,随着不断的打气,杯中的水被排出,这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
(6)生活中利用空气的例子很多,比如充气城堡、轮胎等,都是利用了空气能够占据空间,容易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等性质。
1 / 1广东省深圳市2023一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核心素养提升试卷
一、科学概念填空题
1.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就变干了,这是因为水会 。
【答案】蒸发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就变干了,这是因为水会蒸发。
2.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在水中 。
【答案】溶解
【知识点】溶解
【解析】【分析】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它们会慢慢消失,形成均匀稳定的溶液,从而说明它们可以在水中溶解。
3.水结成冰后体积会 。(选填“变大”或“变小”)
【答案】变大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通常情况下,水在0℃以下的环境就会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慢慢变成了固体状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水的凝固。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当水结成了冰后,体积增加了。
4.空气和水、石块一样, 都占据空间。(选填“能”或“不能”)
【答案】能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和水、石头等一样能占据空间,空气所占据的空间容易被压缩,而水、石头所占据的空间不容易被压缩。
5.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空气 质量。(选填“有”或“没有”)
【答案】有
【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
【解析】【分析】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能流动。空气虽然很轻,但是也具有质量
二、判断题
6.(2022三上·澄江期末)水、冰、水蒸气是三种不同的物质。(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
7.等量的水中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的量是不一样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常温下,50毫升水能够溶解食盐大约是18克,能够溶解小苏打大约是5克,说明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弱。
8.(2020三上·农安期末)搅拌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溶解
【解析】【分析】加快物质的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升温、粉碎颗粒。
9.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后是无法分离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食盐和沙混合后,由于食盐易溶于水,沙子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先用水进行分离,利用滤纸过滤含有沙的食盐水时,最终留在滤纸上的是沙,把沙分离出来;要将食盐从盐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最合适的方法是蒸发,用酒精灯加热液体,随着水分的蒸发,食盐慢慢结晶出来。
10.我们周围到处充满空气,它有很多用途。(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但是具有一定的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我们周围到处充满空气,它有很多用途,比如帮助燃烧、风力发电、充气用品、空气动力等。
三、单项选择题
11.科学研学营老师让两名小实验员将两杯水(如下图)摆在课室窗台向阳通风处,小美预测过段时间( )。
A.两杯水的水量都会减少
B.有盖的杯子中水量几乎不变,没盖的杯子中水量减少
C.两杯水的水量都会增多
【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水在常温条件下就会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空气中去,而且水蒸发速度受气温和风速影响较大,气温越高,水蒸发越快,空气流动速度越快,水蒸发速度越快,因此,小实验员将两杯水摆在课室窗台向阳通风处,可以预测过段时间后,有盖的杯子中水量几乎不变,没盖的杯子中水量减少。
12.在活动前,老师让全体学员都将手洗干净,小美发现手沾了水,没一会儿手就干了,同时她感觉手很凉快,这是因为( )。
A.水蒸发时会放出热量
B.水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C.小美的手会自动降温
【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时时刻刻都可以蒸发,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小美发现手沾了水,没一会儿手就干了,同时她感觉手很凉快,这是因为水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13.老师首先安排大家做“水沸腾了”的实验,不一会儿小美便看到烧杯上方开始冒“白气”(如下图),这里的“白气”其实是( )。
A.小水珠 B.水蒸气 C.固体颗粒
【答案】A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这里的“白气”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
14.在“水沸腾了”实验过程中,小美还观察到烧杯中会产生气泡(如下图所示),此现象一般出现在( )。
A.停止加热后
B.加热一段时间(水未沸腾)
C.水沸腾时
【答案】C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把水在正常压强下加热到约100℃时,水会迅速地变成水蒸气,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水的沸腾。水沸腾时烧杯内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越往上越大,水面上会冒“白汽”;同时烧杯中的水在减少,但是温度保持不变。
15.做完“水沸腾了”的实验,老师紧接着安排大家继续完成“水结冰了”实验,小美按实验步骤往碎冰中加入食盐(如右图),加入食盐的目的是使试管中水的温度( )
A.降低 B.升高 C.保持不变
【答案】A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向冰块上撒上盐后,盐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能让冰快速融化。冰融化吸热,这样温度就会变低。
16.实验过程中,小美观察到当温度下降到( )以下时,水会慢慢结成冰。
A.20℃ B.-4℃ C.0℃
【答案】C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通常情况下,水在0℃以下的环境就会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慢慢变成了固体状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水的凝固。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17.水完全结冰后,小组成员拿出试管并在冰面处重新做好标记(如下图)。将试管在室内放置一会儿,试管中的水位会到( )位置。
A.甲 B.乙 C.丙
【答案】C
【知识点】冰的融化
【解析】【分析】水在4℃以下时,会出现“热缩冷胀”的反常现象,水在0℃结冰后体积会变大。根据实验过程可知,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冰面处甲位置重新做好标记,将试管在室内放置一会儿,试管中的冰又会融化成液态的水,体积变小,水位会降到丙位置。
18.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会( )。
A.不变 B.下降 C.上升
【答案】A
【知识点】冰的融化
【解析】【分析】当环境温度到达0℃时,冰开始融化,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而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19.在接下来的研学活动中,小美通过实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根据如下所示实验结果可知,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 )。
1 2 3 4 5 6 7 8
小苏打 √ √ ×
食盐 √ √ √ √ √ √ √ ×
A.更弱 B.更强 C.差不多
【答案】B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在接下来的研学活动中,小美通过实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根据如下所示实验结果可知,50毫升水中,食盐能够溶解7份,小苏打只能溶解2份,由此判断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更强。
20.如果想让水中剩余的小苏打完全溶解,可以( )来实现。
A.加小苏打 B.加水 C.搅拌
【答案】B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许多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但是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如果想让水中剩余的小苏打完全溶解,可以加水来实现。
21.在探究实验中,小美要想加快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可以( )。
A.加热 B.搅拌 C.加热或搅拌
【答案】C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所以在探究实验中,小美要想加快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可以加热或搅拌。
22.小美通过加快溶解的实验操作,了解到下列三个实验中,( )实验中食盐溶解得最快。
A.
B.
C.
【答案】A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都能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下面三种加快溶解的实验操作中,A实验中物质颗粒小,而且水温最高,且用搅拌的方法,食盐溶解得最快。
23.研学营老师除了教会小美加快溶解,还教了小美分离在水中的物质,其中从盐水中提取食盐可以采用( )方法。
A.蒸发
B.过滤
C.溶解
【答案】A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要将食盐从盐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最合适的方法是蒸发,用酒精灯加热液体,随着水分的蒸发,食盐慢慢结晶出来。
24.在混合与分离的体验活动中,一名组员不小心将食盐和铁粉混合在一起了,它们( )分离。
A.不可以 B.可以 C.不确定能否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分离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分开,分离有沉淀、过滤、结晶等方法。物质的性质不同,使用的分离方法也就不同。由于铁粉能被磁铁吸引,而食盐不能被磁铁吸引,所以可以用磁铁吸的方式来将它们分离。
25.研学营老师介绍生活中物质是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下列变化中,( )与其他两种变化不同。
A.水、冰、水蒸气之间相互转化
B.将米酿制成酒
C.把纸折成飞机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也就是说,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水、冰、水蒸气属于同一种物质,都是水的不同形态,水、冰、水蒸气之间相互转化是物理变化;将米酿制成酒,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把纸折成飞机,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纸本身没有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6.小伙伴想考考小美知道多少有关空气的知识,小美很快找出“( )”的描述是错误的。
A.空矿泉水瓶里什么都没有
B.我们能在远处闻到花香是因为空气会流动
C.空气是无色无味的
【答案】A
【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A:空矿泉水瓶里什么都没有,错误;空矿泉水瓶里有空气;
B:我们能在远处闻到花香是因为空气会流动,正确;
C: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正确。
27.接着小伙伴拿出一个实验瓶子,小美往( )吹气就能让瓶子里面的水喷射出来了。
A.A口 B.B口 C.A口或B口
【答案】B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图中瓶子是一个集气瓶,瓶口用橡皮塞塞紧,有A、B两吸管与外面相通,A吸管低端伸进液体内部,B吸管的底端在液体面以上,与瓶外的空气直接相通。由此判断,小美只有往B吸管口吹气就能让瓶子里面的水喷射出来了。
28.这时,小美想到生病输液时也有两根管插入药水瓶中(如下图),其中A管的作用是( )
A.让空气进入瓶子,药物就容易滴下
B.装饰药水瓶,起平衡作用
C.如果B管坏了,可以及时替换上去
【答案】A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输液时,也有两根管插入药水瓶中,其中A管的作用是让空气进入瓶子,充填瓶子内部空间,瓶子中的药物就容易滴下,否则,瓶内药物是很难流出的。
29.小伙伴拿起一支注射器,抽取了一段空气,接着用食指堵住管口,打算用力向下压活塞,小美预测( )。
A.活塞能压到底 B.活塞不能压到底 C.活塞不会移动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流动性强,可以被压缩,但是不能被压缩到0。因此,小伙伴拿起一支注射器,抽取了一段空气,接着用食指堵住管口,打算用力向下压活塞,可以知道活塞能够被压下去,但是活塞不能压到底.
30.小伙伴用力向下压活塞时,里面的空气微粒( )。
A.会变小 B.会变大 C.间隙会变小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空气是由许多空气微粒组成的,空气微粒之间的空隙较大,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大。小伙伴用力向下压活塞时,里面的空气微粒间隙会变小,但是空气微粒的大小不容易改变。
31.小美和小伙伴想知道空气有没有质量,她们用( )测量最合适。
A.
B.
C.
【答案】B
【知识点】天平
【解析】【分析】空气虽然很轻,但是空气是有质量的,想知道空气有没有质量,可以用天平来测量最合适,天平是专门测量物质质量的仪器。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仪器,酒精灯是实验室加热的工具。
32.除了上述材料和打气筒,实验还需要用到( )。
A.皮球 B.绿豆 C.皮球和绿豆
【答案】C
【知识点】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
【解析】【分析】测量空气质量时,用的实验材料有天平、打气筒,还要有盛放空气的皮球,以及用来测量空气质量的绿豆。
四、探究实践题
33.通过讨论,小美她们首先想到的是溶解实验,于是小美和伙伴们准备了以下4组实验探究溶解快慢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组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4号杯
完全溶解用时 5分钟 1分钟30秒 30秒 1分10秒
(1)选1号杯和2号杯,可以探究 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2)选2号杯和3号杯,可以探究 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3)要想探究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可以选择 号杯和 号杯,但需要保证块状和颗粒状的盐 一样。
(4)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可知,溶解最快的是 号杯。
(5)由上述实验可知,加快溶解的方法有 。
【答案】(1)是否搅拌
(2)温度
(3)3;4;量(或分量、用量,意思相近即可)
(4)3
(5)搅拌、升温、颗粒大小(意思相近即可)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可知,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1号杯和2号杯唯一的变量是是否搅拌,所以研究的是是否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2)根据题干可知,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2号杯和3号杯唯一的变量是温度,所以研究的是是否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3)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唯一的变量是颗粒大小,所以应该选择3号杯和4号杯进行研究;但需要保证块状和颗粒状的盐量一样。
(4)3号杯完全溶解用时是30秒,用时最短,溶解最快。
(5)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
34.接着,小美和小伙伴一起进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的实验探究,下图是她们完成的三个实验示意图。
(1)实验过程中,要求杯子放进水中时要 。(选填“竖直向下”或“任意角度”)
(2)实验时还可以加入两个泡沫球,一个放入水槽,另一个倒扣在杯中,目的是 ,做A实验时,倒扣在杯子里的泡沫球会在 位置。(选填“杯口”或“杯底”)
(3)做A实验时,还能观察到固定在杯底的纸团( )的现象。
A.变大 B.没湿 C.湿了
(4)B实验的杯子底部有小孔,实验过程中当杯子倒扣压入水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5)C实验中原本倒扣在水里的杯子打气,打气前杯中充满了水,随着不断的打气,杯中的水被排出,这是因为 。
(6)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利用空气的例子吗 (至少列举2个)
【答案】(1)竖直向下
(2)观察水的位置(或“方便观察水位变化”合理即可);杯口
(3)B
(4)水慢慢进入杯子中,杯中空气排出(意思相近即可)
(5)空气占据空间(意思相近即可)
(6)动植物呼吸需要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帮助燃烧,轮胎里需要充空气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1)在进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的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求杯子放进水中时要竖直向下。
(2)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实验时还可以加入两个泡沫球,一个放入水槽,另一个倒扣在杯中,目的是便于观察水位。做A实验时,倒扣在杯子里的泡沫球会在杯口位置。
(3)做A实验时,水无法完全进入杯中,观察到固定在杯底的纸团没湿的现象。
(4)B实验的杯子底部有小孔,实验过程中当杯子倒扣压入水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从杯底冒出,水能够完全进入杯中,泡沫球在杯底。
(5)C实验中原本倒扣在水里的杯子打气,打气前杯中充满了水,随着不断的打气,杯中的水被排出,这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
(6)生活中利用空气的例子很多,比如充气城堡、轮胎等,都是利用了空气能够占据空间,容易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等性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