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0 20:3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节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计划课时 1 班 级 高一
教学背景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全书第4课,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二课,所涉地理范围主要在亚洲,从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到南亚、东亚,时间在7世纪到16世纪,所以本课时空跨度大,内容庞杂。本课分为三个子目,“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南亚与东亚的国家”。第一框介绍阿拉伯帝国的概况,其中着重介绍商贸和文化交流;第二框简要介绍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扩张与政治经济概况;第三框介绍今印度、日本、朝鲜地区的古代国家,其中介绍日本较为详细,而且日、朝均受中国影响较深,可以进行中外交流方面的深入探讨。三个子目之间的关联性在于伊斯兰教与中国,可以通过伊斯兰教与中国历史进行串联,让学生以整体视角了解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情分析 日本和阿拉伯帝国的相关内容,初中时已经简单学习过。以及,经过上个学期和本学期之前三课的学习,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已经有一定提升,可以较好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但是,本课时空跨度大,需要教师辅助梳理,建构起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观察地图并结合课本,了解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南亚国家的兴起与发展。(史料实证、时空观念)阅读文献史料,了解伊斯兰教和奥斯曼帝国政治经济概况,掌握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概况和文化繁荣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阅读文献史料,观察图片史料,了解中古时期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国家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对日、朝发展的巨大影响。(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阿拉伯帝国、日本与朝鲜
教学难点 阿拉伯文化繁荣之原因、日朝两国受中国之影响
教学媒体 PPT、板书、视频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视频)、提问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课】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古时期的欧洲。封君封臣、庄园农奴、王权教会与城市,构成了我们对西欧封建社会的了解。西欧有些事情,比如教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在我们中国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说到“天方夜谭”,有谁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吗?(提问,板书)(学生回答后灵活回复)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程——《中古时期的亚洲》。 作出简单的回答。 借由“天方夜谭”这一汉语成语引入本课。
【讲授】亚洲地图:同学们看地图,标黄色的这一块就是亚洲,初中地理学过。红色方框的地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地方。其中,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是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接下来就先看看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看地图,这是阿拉伯半岛,耕地少,生活于此的贝都因人常从事掠夺、游牧。阿拉伯半岛西北部是亚非两洲之间的重要商路,萨珊波斯和拜占庭帝国为此在阿拉伯半岛开战。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622年,先知从麦加迁往麦地那,带领追随者打天下,打了半辈子,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深绿色地区就是穆罕默德政权区。看来他跟伊斯兰教非常了得,那我们来了解一下伊斯兰教具体是怎样的。(展示材料)同学们注意,伊斯兰教在中国也叫“清真教”,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很多是信这个教的,如果你进入新疆餐厅、兰州拉面、清真饭馆等等,千万别跟人家提“猪肉”,这对回教徒是很不礼貌的。要讲民族团结,就要尊重民族的文化习惯。(展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麦加大清真寺的“天房”,是穆斯林朝圣的目的地。全世界穆斯林,只要是有条件的,一辈子总要来一次。不止要统一半岛,7世纪中期开始,阿拉伯人大规模扩张,到8世纪,版图已经扩展到亚非欧三大洲。(地图)阿拉伯扩张如此之强,是怎样的政治经济在做保障?一起来看。哈里发掌握军政教大权,大臣辅助哈里发掌握财政、行政、宗教事务。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陆海贸易都发达,巴格达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商路图+文献)经济实力强,政教合一、专制高效,当然战斗力强。那么,这样的状况,会产生怎样的文化呢?大家看图,《一千零一夜》,也叫《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为有名的故事集。中国古代曾把阿拉伯叫做“天方”,这些故事是晚上聊的,所以叫“夜谈”,为了避讳(唐武宗李炎),改成“潭”。(书法和建筑略)阿拉伯帝国发达的文化是自己发展的成果,同时也是文化交流融汇的成果。其实刚才提到《天方夜谭》,不只是集合了阿拉伯自己的故事,而是汇集了许多民族的故事。看材料。(材料释义,略)那么,同学们能否根据这些材料和刚才所学的内容,总结阿拉伯文化繁盛的原因呢?给大家一些时间思考一下。(揭晓答案,释义)奥斯曼帝国上节课我们学了拜占庭帝国。1453年,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那么攻陷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究竟是何方神圣呢?他们后来命运如何呢?一起来看看。地图很容易看,13世纪,信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也就是地中海东部,黑海南边的这块地方发展起来,后来打下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这个时候,疆土大概就是这片绿色区域。16世纪,地图上的红色区域都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了。【播放视频:伊斯坦布尔动画还原】帝国的最高领袖叫做“苏丹”,是军政教三权合一的,与之相适应,帝国的统治阶级是宗教上层和封建主。宗教在阿拉伯和奥斯曼的地位,是中国所没有的,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以后有机会可以深入探讨。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重税。右边图中的人物是穆罕默德二世,最有名的苏丹之一。苏丹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苏丹之土。同学们阅读材料,了解一下帝国的经济状况。南亚笈多帝国笈多帝国的相关知识不多,也不难。我们一起快速地了解一下。4世纪,兴起于印度人民的母亲河,中央集权程度不高,跟汉初有点像。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主要宗教是印度教。印度教是从婆罗门教演化而来的。德里苏丹国11世纪,突厥人侵入印度,13世纪初,建立德里苏丹国——首都在德里,首领叫苏丹。以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重要官职都由穆斯林担任。所以古代印度有一段时间其实是有大量穆斯林存在的,但是在20世纪的印巴分治时,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开了,形成今天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讲。【伊斯兰国家列表总结】东亚日本接下来目光向东,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早在秦汉的时候,中日就有交流了。看《汉书》说:“乐浪海中有倭人”,“乐浪海”就是今天说的日本海,而“倭”也是中国古代长期使用的对日本的称呼。秦汉之际,中国人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大大促进了日本生产力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分裂割据,时间到了7世纪。初中时候大家学过大化改新,这里再提一下: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班田收授制、统一赋税。在中国的唐朝贞观后期这个时间点,日本进入封建社会,这是离不开中国提供的生产技术和政治样板的。可以说,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不过,日本在大化改新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在10世纪瓦解了。庄园制发展起来,领主贵族豢养武士,相互攻伐,跟中古西欧相差无几。12世纪末,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夺得实权,幕府将军成为日本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大大小小的将军和武士结成主从关系,将军提供官职和俸禄,武士纳贡和服兵役。17世纪,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也就是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战略来应对世界变局。锁国,一是为了阻止西方人传教,二是防止地方势力通过海外贸易增强割据倾向,三是维护小农经济以维持剥削。后来,日本被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很熟悉的剧情,对吧?近代史就不细讲了,以后会提。(幕府时代的日本社会结构图)朝鲜来看一条新闻。其实也不新,3月17日,韩国在野党在首都集会,抗议总统“屈辱外交”,在一些问题上跟日本妥协。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特地挑选了在李舜臣的雕像前来抗议。为什么选这个地方来抗议呢?要到历史中找答案。7世纪末,中国的唐高宗时期,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建立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土地国有。科举取士,儒学和辞章之学传播。这些内容很明显地表明高丽王朝从政治到文化都受到了中国的深远影响。甚至,朝鲜半岛长期使用汉字,直到上个世纪中期才停止使用汉字。明太祖的时候,14世纪末,李成桂将军自立为王,迁都汉城,国号改为朝鲜。汉城最近几十年才改名为首尔。现在可能有老一辈把韩国叫做“南朝鲜”,其实“朝鲜”这个名字古已有之,明太祖批准了“朝鲜”作为李成桂政权的国号。连国号都要中国来批准,这是事大主义的表现。日本人在近代总结出了朝鲜外交政策的风格,就是事大主义,侍奉邻居大国。16世纪末,日本入侵,大明进行了抗日援朝,明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牺牲。李舜臣被后世所纪念。(材料)所以,开头的新闻中,韩国的在野党选择在抗日英雄的雕像底下进行抗议,可以说是十分讲究了,他们是懂历史的。东亚儒家文化都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师出有名,这是一个正当性的问题。这些抗议者就是想借助李舜臣抗日英雄的名分来给自己撑面子,然后痛斥韩国政府是不肖子孙。本框总结:今天中日朝韩在历史文化上有着深厚渊源,应当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全课总结年表。关系图。 看地图,了解阿拉伯帝国兴起的地理条件。了解伊斯兰教创立的背景。阅读文献,了解伊斯兰教的相关知识。观察地图,结合课本,了解阿拉伯帝国的扩张。阅读材料,尝试概括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观看视频,领略伊斯坦布尔风光。通过文献了解帝国的经济繁荣与危机。结合课本,快速了解中古时期南亚国家的发展概况。借助表格,梳理几个伊斯兰国家的基本信息,总结相同点。阅读材料,了解古代中日交往的史实。理解大化改新深受中国影响的特点。观察幻灯片的示意图,了解中古日本的演化过程与社会结构。了解高丽王朝的建立和其所受的来自中国的影响。了解朝鲜王朝的建立。阅读史料,了解朝鲜的外交路线。了解朝鲜联明抗日史实。通过多种材料,了解李舜臣对于现代朝鲜半岛的特殊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意识。结合现实日常生活,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即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地图辨识能力。呼应本课的课程导入。用多种材料的综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串联上节课所学知识,过渡到奥斯曼土耳其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地图类史料的识读能力。提升课堂趣味性。培养学生直接从文献中提炼信息的能力。通过表格形式,辅助学生总结记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以图片形式展现日本社会的演化历程和结构,便于学生记忆。以时事新闻引入本节内容,增强课堂趣味性。通过中国文化影响力广泛的史实,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文献阅读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意识。发挥历史学科镜鉴作用。简单明晰总结中古亚洲,有助于学生以更宏大的历史视野来把握中古亚洲的面貌。
板书设计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