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
导言课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分析 《中外历史纲要(下)》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从本书开始,高中历史的学习开始进入世界史的内容。本课是本书的导言课,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史的基本内容、价值及学习方法,解决 “什么是世界史”“为什么要学世界史”及“怎么学习世界史”这三个核心问题。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结合教材、课标的指向性和学生学情的多元性拟定教学目标,在利用教学和教法吸引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能力,致力于达到历史教育目标,最后回归学生本身,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最终实现历史教育上教学二者的良性互动。 教材分析 《中外历史纲要(下)》采用通史知识架构的体例,以23课为点,连为九单元的线,最终铺就从时间到空间上世界史为主题的面。世界古代史部分重点讲述古代文明呈现出的多元发展格局,揭示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过程。世界近代史部分重点讲述新航路开辟和两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历史在横向上相互联系、纵向上向前发展的进程。世界现代史部分重点讲述资本主义危机和战争、社会主义制度理想、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发展的进程。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第二学期的学生,故而本学期授课应当注重四大变化。 1. 学习指向 从编年史转向专题史,从以宏观为主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总体认识到把握规律。 2. 学习安排 高一上学期已经完成了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而各科目都重在介绍学科的基础知识,以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进入高一下学期之后,各个科目都开始了更深层次的学习。此时,不仅需要关注历史学科本身学习难度的变化,也需要关注其他科目学习时长的增加对于历史学科学习的影响。 3. 学习内容 尽管世界史部分在初中教材已经有较为基础的介绍,但是高中阶段的世界史部分更注重广泛地域的细化教学和历史事件的逻辑思维的深入培养,而大部分学生对于世界史比中国史的熟悉度相对更低,因此学生对于相关内容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 4. 学习能力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逐渐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节奏,并且已经具备基本的自主学习和史料分析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克服该阶段学生学习的困难,引导他们融入课堂,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以世界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为媒介,以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为线索,把握《中外历史纲要下》的主线内容。 具备历史思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主动发展自身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大基本核心素养。 理解和尊重世界区级关系上微观和宏观上的理解,既能从片区内部理解各势力关系密切或冲突的原因所在,也能够理解区际之间智力平衡及打破平衡的进程理解;切实了解世界历史发展路径的多元性,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史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世界史的学习方法论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活动目标】 通过对“世界”与“宇宙”两个词汇的介绍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 用五分钟提问“世界是什么”引导学生展开对于世界的思考,顺势引入世界史的学习。“世”指一个时代,具有时间性;“界”意为一个区域的边限,具有空间性。东方文明中中国古代宇宙一词和西方文明中古希腊cosmos 一词两者皆具备时空性质的共性。 【展示材料】 中国古代有宇宙一词:“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古希腊先哲则在雅典学院中热烈讨论“Cosmos(世界)” 阅读材料,思考并理解“世”“界”二字的内涵。 引导学生理解世界二字的内涵,建立起世界史和中国史学习的联系,进而掌握世界史的纵向和横向发展趋势。
一、世界史是什么? 【活动目标】 讲解世界史的基本内涵,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史的分期及各部分的内容。 【活动内容】 1. 问题引导 首先询问学生三个问题: ·世界史是一个个国家历史的总和吗? (世界史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一个个国家历史的总和,而是指有人类以来地球上历史的总和。) ·世界史是中国史的并列学科吗? (世界史是中国史的并列学科,它们同属于历史学。) ·世界史是中国历史以外的历史吗? (世界史并不排斥中国的历史,而是包含中国历史在内的人类历史的总和。教材出于学习方便的考虑,将通史部分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模块。) 随后展示不同学者对世界史的定义,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世界史的基本内涵。 定义1: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 定义2:世界史是研究不同文化的人们中间的相互作用的历史。(麦克尼尔) 定义3:世界史是研究置身于大规模历史进程中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本利特) 2. 历史分期 与学生一起简要回顾《纲要(上)》所学习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据此为世界史进行简单的分期。学生借助中国史的学习经验,可以得出世界史分为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三个部分。在学生浏览课本目录的同时为学生讲述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世界古代史部分重点讲述古代文明呈现出的多元发展格局,揭示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过程。世界近代史部分重点讲述新航路开辟和两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历史在横向上相互联系、纵向上向前发展的进程。世界现代史部分重点讲述资本主义危机和战争、社会主义制度理想、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发展的进程。 3. 基本特点 在课件上展示两段摘自马恩文集的材料,并为学生讲述世界史的基本特点。让学生能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整体、客观、辩证的看待世界历史。 材料1: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 材料2: “(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了世界市场,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冬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6、540-541页 古代史部分,不同文明的多元发展是其基本特点,不同文明既相互交往又相对独立,依照不同的道路从原始社会发展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近代史部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的脉络逐渐突出。从横向上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扩张打破了各地区、各文明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的状态,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从纵向上看,两次工业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现代史部分的特点是人类文明的整体性进一步增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现代化模式共同发展,危机、战争与革命成为现代史前半段的大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史后半段的主流。 1. 思考关于世界史的三个问题。 2. 理解世界史的基本内涵。 3. 根据所学知识和教师引导对世界史进行简单分期,并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4.阅读材料,理解世界史各阶段的基本特点。 1. 促使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帮助其构建起对世界史初步的时空观念。 2.让学生能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整体、客观、辩证的看待世界历史。
二、为什么要学世界史 【活动目标】 从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世界史的意义。 【活动内容】 1. 观点辨析 在课件上展示一个观点:“学历史主要是学自己国家的历史,其他国家的历史并不重要”,并请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2. 核心素养 以罗马金币为例,向学生讲述学习世界史对于培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希拉克略金币出土于河南洛阳龙门,铭文表明金币刻于伊拉克略一世时期,印刻地点位于君士坦丁堡。 ·唯物史观 金币承担着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在古代商业贸易中使用频繁。因此金币的出现可以用于佐证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商贸往来。 ·史料实证 据《新唐书·西域上》记载:“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国。去京师四万里,在苫西,北直突厥可萨部,西濒海,有迟散城,东南接波斯。地方万里,城四百,胜兵百万。十里一亭,三亭一置。臣役小国数十,以名通者曰泽散,曰驴分。泽散直东北,不得其道里。东度海二千里至驴分国。”证明当时唐朝已与拜占庭帝国存在经贸往来,并对其有一定了解。 ·时空观念 时间信息:东罗马帝国皇帝伊拉克略一世金币时期/唐代 空间信息:东罗马帝国(铸造)/河南洛阳龙门(出土) ·历史解释 此金币的东传是由于622年伊拉克略一世为远征波斯而以大笔金币作为条件换取西突厥汗国对波斯的夹击。随后金币在唐朝与西突厥汗国的交往中流入中原,最终到达长安。此类金币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多枚仿制金币,表明这一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家国情怀 东罗马金币的发现,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文明交流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华文明独特性和魅力的认识。 3. 重要性与必要性 围绕“民族认同·精神内核、学古通今·究古穷来、理性逻辑·世界视野”这六词三句为核心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世界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重要性的角度看,世界历史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学习世界历史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世界、拓宽眼界,更加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感知中国历史。 从必要性的角度看,世界史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占比有限,内容相对简单。因此,在高中阶段需要更加重视世界史的学习,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1. 围绕观点进行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2. 阅读罗马金币的材料,初步了解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3.理解世界史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通过问题辨析和小组讨论,引发学生对学习动机的思考,在组内讨论中完成观点的碰撞,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以具体的历史文物为例,让学生得以形象地感知五大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 怎样学世界史? 1. 情境创设 创设游戏情景,以小组为单位领取一张角色卡,角色卡中心人物的角色形象拟人化地标示世界不同片区,上附星值及技能点,星值代表三大历史时段之下该片区对于世界的影响力,技能点则是代表各小组学生寻找某一历史阶段因与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军事技术、思想文化等相关的具体事物的介入而导致历史轨迹发生变化的媒介。 设计“世界历史模拟器”环节,通过课件中的提示说明引导学生基于对于世界史发展三大阶段各片区文明的发展状况展开角色互动演绎,提升学生主动探索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始点、转折点等特殊历史要素的兴趣,并最终通过角色卡的演绎、技能点的加持和星值影响的体现让学生感受世界史中复杂国际关系的变化。学生根据角色卡上的提示,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特点和影响展开归纳和探讨,并由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在评价现代国际局势时要考虑历史因素,以客观、合理的视觉,避免以绝对化的眼光对某一方妄加评判。 2. 具体方法 (1)提供学习思路 在与学生共同梳理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展示往届学生的优秀作业与笔记,为学生制作错题本、课堂笔记、题型归纳、思维导图等提供思路和样式的参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世界史的方法。 具体包括: 熟读教材、紧跟课堂内容 依据时间、地域等线索梳理所学知识 阅读相关书目与纪录片 学习制作错题本、课堂笔记、题型归纳、思维导图等方法。 (2)提供学习资源 在教材之外,为学生提供涵盖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各阶段的权威书籍和纪录片。 书籍: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北京大学出版社 ·《欧洲中世纪史(第11版)》朱迪斯·M·本内特.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枪炮、病菌与钢铁》.贾雷德·戴蒙德.上海译文出版社 ·《高中历史中外对照年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纪录片: ·《世界历史》 ·《大国崛起》 1. 领取角色卡,根据提示展开角色演绎,体验在不同历史时段下各地区各文明的历史特点。 2. 欣赏学长学姐们的优秀成果,合理借鉴其中的学习方法为己所用。 3. 了解相关专业书籍和纪录片,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科兴趣。 1.借助情境式教学引导学生在世界史学习中建立起对于地域史之于世界史、历史的转折点之于历史的脉络进程这两者的正确态度,最后结合各个角色卡的思考完善对于世界史的理解。 2. 通过展示往届的优秀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榜样参考,为本学习的学习做好准备。 3. 通过提供拓展书籍和纪录片,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拓宽其学科视野。
课堂小结 展示本课的知识框架,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 以名言 The use of history is to give value to the present hour. 结束授课,引发学生思考。 利用知识框架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搭建认知体系,同时方便学生做好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