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中考历史模拟卷
【河北专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1-9题每小题2分,10-11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甲午战后,面对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如何自救 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的回答是( )
A.发动了虎门销烟 B.掀起了洋务运动
C.进行了黄海海战 D.发起了维新变法
2.1921年到1949年,中共先后成立了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长江书局、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解放社等专门机构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953年,成立中共中央编译局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工作。这些工作( )
A.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武装全党 B.掀起了全国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高潮
C.启蒙中国人民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全球传播
3.下表为晋冀鲁豫解放区下辖的河北武安县五个村的土地变动情况,表中数据反映出( )
项目 40户地主 667户贫民
面积 比重 面积 比重
1946年5月4日前 4 874亩 20% 3 222亩 6.1%
1946年5月4日后 1 508亩 6.1% 7 174亩 29%
A.统一战线范围扩大 B.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C.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D.土地改革业已完成
4.下图中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差距最小年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从沿海到内地开放格局实现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效应
5.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但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发展缓慢,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于是,国家引导农民( )
A.加入人民公社 B.走合作化道路 C.采取公私合营 D.赎买地主土地
6.2016在G20杭州峰会上,中国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2022年在巴厘岛举办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习近平发表《共赢时代挑战,共建美好未来》讲话,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凝聚新共识,指明新路径。这主要体现出中国( )
A.致力于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B.加速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C.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完善 D.注重深化与周边国家的伙伴关系
7.有学者指出,美国的建国之父们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其实质是关于国家权力的来源问题;二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实质是如何处理“州权”问题;三是中央政府内部行政、司法和立法部门的关系。下列,解决层次一的措施是( )
A.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B.采取联邦制的形式
C.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D.维护国家主权独立
8.“1811年从事农业的家庭下降为89.6万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4.7%,1831年再下降为27.7%。与此同时,城市人口飞速增长,大城市不断增加。”材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
A.促进生产力迅猛发展 B.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C.引发了环境污染 D.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
9.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苏俄新经济政策发挥了直接作用 B.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
C.美国工业发展落后于其他国家 D.英国工业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三
10.1941年,在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人们可以看到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的残骸,“仿佛看到它在那场战争中冒烟……”。材料所述“战争”标志着( )
A.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B.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C.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D.苏德战场形势扭转
11.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西线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代号为“霸王行动”。这次行动总计让三百万盟军士兵穿越英吉利海峡,其意义在于( )
A.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C.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D.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读书笔记一
……学界以外交失败游行街市做示威运动。各校生五千人入使馆界执旗书:誓死争青岛及卖国贼曹陆章字样。但未能通过公使馆交界地方。经过曹汝霖宅时警察以武力干涉,众皆怒,当入宅将电灯打破,曹宅已焚。 ——摘自《申报》(1919年5月6日北京电) 汽车夫,略谓吾人亦国民一份子,决议九号起全体罢工与商学界取一致行动。漆匠,上海漆匠此次爱国举动亦颇热心。故漆匠全体亦于昨议决自今日起一起罢工。火车工人,沪宁、沪杭两车全部机师工人于昨晚议决今日起一律罢工。 ——摘自《申报》1919年6月9日《工商与商学界一致行动》
读书笔记二“五四运动”的精神,即五四精神,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 ——于安龙《伟大五四精神》
材料三 影片《开天辟地》讲述了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段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1919年赵家楼的一场大火,点燃了青年学子的爱国之情,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陈独秀和李大钊两个人物因同样的理想,将两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李大钊亲自护送陈独秀脱离险境,那辆小小的马车是他们友谊的见证者,二人的分别并不伤感,因为有了这次的分别才有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说。在电影中我们还见到了年轻的毛泽东,他勤于思考并富于行动力,身上有着革命者的傲骨与无畏。这些先进力量的杰出代表,在民族存亡之际,将去书写中国历史新的篇章。
1921年7月23日,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一群年轻的共产党员庄严宣誓,他们要荡起时代的双桨,开启了革命的光辉航程。他们轻声的喊出:马克思主义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世界劳工万岁,中国万岁……
——摘自CCTV6电影频道网站《电影〈开天辟地〉讲述的历史,每个中国人必须知道》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场运动开始的标志。(2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申报》的史料类型。(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主力前后发生的变化。(2分)概括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装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理论。(2分)归纳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为了打破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恶意封锁,把落后的农业大国迅速建设成为可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现代化水平的工业化国家,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具体措施是落实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工业项目,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改造重工业,既加强国防建设,又增加各种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摘编自钱津《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部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币背面图案。图案一为安徽小岗村的禾苗和稻穗;图案二为深圳城市建筑等组合。
——摘编自【018】第24号《中国人民银行公告》
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着眼实现国家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首先成功地运用于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2011年,香港GDP较回归前的19%年增长54%;澳门GDP较2000年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率达12.5%。“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成为生动现实。人们更有理由确信,“一国两制”构想可以推动解决海峡两岸统一问题。
——摘编自《中国梦·复兴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纪念币图案一或图案二说明其设计的理由。(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经验。(2分)
14.对抗、结盟是传统国际关系的主要呈现形式,建立以合作共赢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国际关系代表着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于是(富兰克林·罗斯福)除了在1933年6-7月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力图拆除各国关税壁垒,取消英帝国特惠制,希望打进英联邦广大市场之外,也开始着眼于改善美苏关系,关注打开苏联市场的可能性……于是,美苏两国恢复邦交谈判于1933年11月8日至16日在华盛顿举行….11月16日深夜,罗斯福和李维诺夫在恢复邦交的各项协议上签字,结束了16年来两国关系上的不正常状况。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尤其是遭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后,看到“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以及“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三 “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没能建立起支撑公允和持久和平的国际体系,二战后国际关系中的雅尔塔体系本质上也是基于大国划分势力范围。苏美争霸使世界陷入了长达40余年的冷战,尽管竞争和对抗激烈,但两大集团力量的相对均衡维系了世界大体和平。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治理机制日臻成熟,并且在冷战结束后继续发挥着作用。”
——傅莹《看世界》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苏关系正常化的经济原因。美苏关系正常化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采取了什么行动?对整个战争起到了什么作用?后来在军事和政治上分别有何体现?(各举一例)(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美苏争霸没有引发新的大规模战争的原因。并指出冷战结束后世界呈现出的政治格局。(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21世纪,应建立怎样的大国关系?(2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要求光绪帝实行变法。“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为走救国之路,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要求光绪帝实行变法。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故应选D。
2.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从1921年建党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一直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这些工作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武装全党。A符合题意;1921年到1949年,掀起了全国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高潮说法不正确。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体现不出启蒙中国人民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C不符合题意;题干中体现不出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全球传播。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河北武安县从1946年5月起,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情况发生变化,意即此时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生产资料所有制即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反映的是生产关系的变化,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统一战线的问题,排除A项;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排除B项;此时的土地改革在解放区进行,全国并未实施,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城乡居民家庭年收入差距最小年出现在1985年前后,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是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项正确;我国沿海到内地开放格局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B项;邓小平“南方讲话”发表在1992年,排除C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土地改革以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于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于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B项正确;其余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2016年在G20杭州峰会上,中国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2022年在巴厘岛举办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习近平发表《共迎时代挑战,共建美好未来》重要讲话,再次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凝聚新共识、指明新路径”可知,在两次G20峰会上,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中国两次提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建议,为全球经济发展建言献策,这说明新时代的中国积极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完善,C项正确;中国致力于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的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世界经济发展,不涉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是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其实质是关于国家权力的来源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民主共和政体的主要特征是国家最高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即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因此,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可以解决关于国家权力来源问题,A项正确;联邦制解决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三权分立解决的是中央政府内部行政、司法和立法部门的关系,排除C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是解决材料“中心问题”的前提,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11年从事农业的家庭下降为89.6万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4.7%,1831年再下降为27.7%。与此同时,城市人口飞速增长,大城市不断增加。”可知,材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没有反映生产力迅猛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环境污染,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造成贫富分化加剧,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值在世界中的比重13.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工业化成就令世界惊讶和赞叹,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B符合题意;发挥直接作用的是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不是新经济政策,A不符合题意;从图表可以看出,1937年,美国工业生产值在世界比重为41.6%,位居世界第一,故“美国工业发展落后于其它国家”解读是不正确的,C不符合题意;从图表可以看出,1937年,英国工业生产值在世界比重为9.3%,位于美国、苏联、德国后面,故“英国工业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三”解读不正确,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41年,在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人们可以看到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的残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A项正确;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与题干内容“1941年,在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不符,排除B项;1944年6月,美英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二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与题干内容“1941年,在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不符,排除C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与题干内容“1941年,在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C项正确;《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排除A项;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排除B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1)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2)类型:文字史料;变化:由学生到工人阶级;核心内容:爱国主义。
(3)理论:马克思主义;内在联系:新文化运动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解析:(1)标志:依据材料一图片“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可知,图片反映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史料类型:依据材料二“……学界以外交失败游行街市做示威运动。各校生五千人入使馆界执旗书:誓死争青岛及卖国贼曹陆章字样。但未能通过公使馆交界地方。经过曹汝霖宅时警察以武力干涉,众皆怒,当入宅将电灯打破,曹宅已焚。”“摘自《申报》1919年5月6日北京电”可知,史料类型按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口传史料,文字史料三大类,因此《申报》的史料类型是文字史料。
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主力前后发生的变化是前期运动主力是学生,后期运动主力是工人阶级。
核心:从“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此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
(3)先进理论:依据材料三“1921年7月23日,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一群年轻的共产党员庄严宣誓,他们要荡起时代的双桨,开启了革命的光辉航程。他们轻声的喊出:马克思主义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可知,武装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内在联系:通过以上三则材料“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13.答案:(1)特点:接受苏联援助;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2)选择图案一,理由是1978年开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选择图案二,理由是1980年深圳被建立为经济特区。
(3)意义:“一国两制”构想得到了成功实践;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促进香港、澳门经济的发展;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范例。
(4)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同时要与国情相适应等。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具体措施是落实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工业项目”,可知接受苏联援助;由“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改造重工业”,可知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因此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是接受苏联援助;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2)理由:根据材料二,选择“图案一为安徽小岗村的禾苗和稻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由是1978年开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扩大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图案二为深圳城市建筑等组合,原因是1980年深圳被建立为经济特区。
(3)意义:根据材料三“首先成功地运用于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可知“一国两制”构想得到了成功实践;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由“2011年,香港GDP较回归前的19%年增长54%;澳门GDP较2000年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率达12.5%。‘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成为生动现实。人们更有理由确信,‘一国两制’构想可以推动解决海峡两岸统一问题”,可知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促进香港、澳门经济的发展;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范例。因此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在于“一国两制”构想得到了成功实践;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促进香港、澳门经济的发展;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范例。
(4)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显著特征;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同时要与国情相适应等。
14.答案:(1)原因:美国希望打开苏联市场,缓解经济危机;影响:为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美苏合作)奠定了基础。
(2)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极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基础;军事上: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柏林战役;政治上:召开雅尔塔会议。
(3)美苏实力相对均衡维系了世界大体和平。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平等协商、共商共建共享和平相处,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于是(富兰克林·罗斯福)除了在1933年6-7月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力图拆除各国关税壁垒,取消英帝国特惠制,希望打进英联邦广大市场之外,也开始着眼于改善美苏关系,关注打开苏联市场的可能性”可知,20世纪30年代美苏关系正常化的经济原因是美国希望打开苏联市场,缓解经济危机。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关系正常化为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美苏合作)奠定了基础。
(2)行动: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召开26国华盛顿会议,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作用: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极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基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军事上:英美盟军登陆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政治上: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其一系列决定有利于以同盟国的联合力量击败德、日法西斯,制裁德国和维护战后的世界和平。
(3)原因:根据材料“尽管竞争和对抗激烈,但两大集团力量的相对均衡维系了世界大体和平”可知,美苏争霸没有引发新的大规模战争的原因是美苏实力相对均衡维系了世界大体和平。格局:冷战结束后,欧盟成立并迅速提高实力,日本崛起并在冷战仍在继续时就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依然拥有较为强大的力量,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这一系列变化共同推动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4)开放性试题,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平等合作、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