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细胞增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1细胞增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20 22:1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主题 细胞增殖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及其意义等。根据教材的安排,可知该节内容承上启下。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等,而在后面的必修2的学习中,学生将继续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等,而在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体细胞增殖的一种主要方式,是学习减数分裂的重要基础,而减数分裂又是学习遗传和变异的基础。此外,细胞全能性、组织培养、克隆等的应用原理均与有丝分裂的特点和意义有关。因此,学好《细胞增殖》这一节内容,将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虽然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心理和思维与初中阶段相比有不同特点,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具备了学习抽象复杂知识的内在基础,但由于 高一的学生的思维特点还是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分裂相关图象的分辨能力学生相对较弱,这部分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视频、图片、动画等多种多媒体技术,将复杂的问题直观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以及减数分裂内容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特点的学习,使学生客观的认识生命现象,建立科学的世界观。(2)通过对细胞分裂图象的观察、学习以及绘图练习等活动,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细胞周期内染色体变化图象的观察,培养学生视图、分析、判断等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特点的学习,使学生客观的认识生命现象,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1.上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并能判断细胞周期,动画演示植物和动物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的变化,主要演示DNA染色体形态、数量的变化情况,把抽象的变化过程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难点。加深对有丝分裂中各种变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2.通过生物模型制作染色体动态的变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用实物投影展示各细胞分裂图像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巩固。3、在总结时使用思维导图,有效建立学生的知识网络。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受精卵是如何发育成成年人的录像片段,并提出问题:受精卵的数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启发:多细胞生物体的生长主要不是细胞体细胞体积增大,而是细胞数目增多。提出问题:细胞为何不能无限长大?组织学生实验并讨论“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提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因素能够影响细胞的体积?提示: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其所控制的范围是一定的,另外细胞中的各种结构都进行着不同的生理活动,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细胞内的细胞质是不断流动的,细胞太大也不利于细胞内各种成分的交流。教师总结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学生通过实验,并讨论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经过思考,得出结论:细胞的新陈代谢并不只与物质交换速度有关,其内部还需要一些重要而复杂的结构。 经过思考回答:细胞的核质比以及细胞内物质的交流。 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既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PPT幻灯片的使用 多媒体展示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模拟实验成果。 PPT幻灯片的展示
新课讲授 引出细胞增殖这一概念。引出真核细胞的三种主要分裂方式。 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相关问题:1、什么是细胞周期?是否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2.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是否相同?3.细胞周期包括哪些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4、细胞分裂期的四个时期是如何划分的,它们之间是否有明确的分界?补充:关于细胞周期的概念,要强调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例如皮肤的生发层细胞、根的分生区细胞等;而高度分化,失去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例如神经细胞等不具有细胞周期。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染色质、DNA、染色单体复制前后的关系。多媒体动画展示分裂间期细胞内所发生的变化、强调观看核内染色体的变化。 教师讲述有丝分裂的分裂期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的视频,提示学生观察核内所发生的主要变化。视频播放完毕,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112-113的内容。并再次播放视频。 教师同学生一起分析、归纳有丝分裂的过程与实质。 “膜仁消失两体现,行定数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膜仁重现两体失。”教师组织学生了解有丝分裂的意义。 教师讲述无丝分裂。根据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画出二者的变化图像。教师请学生到黑板上画,再进行点评,最后用课件展示正确的DNA、染色体变化曲线图。 学生了解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并知道受精卵是靠有丝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的。 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学生明白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分裂期的四个时期是人为划分的,它们之间无明确的分界。 学生了解间期主要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初步了解间期之后,染色质的变化 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思考描述各个时期的特点。 学生阅读课本,再次观看视频。 核仁解体;核膜消失;染色质→染色体;纺锤丝→纺锤体; 染色体的着丝点被纺锤丝牵引到赤道板上。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完全相同的两套染色体被牵向细胞两极。 最主要的是染色体又恢复成染色质的状态。 学生结合有丝分裂的特点,记忆顺口溜。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指出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学生绘制曲线图 多媒体展示,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利学生记忆,学习。 教师展示幻灯片(细胞周期图等),归纳细胞周期概念。 观看视频→阅读课本→观看视频,希望学生加深印象, 多媒体课件,视频演示
巩固与反馈 多媒体展示相关有丝分裂练习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 投影仪实物展示和多媒体答案展示
七、教学特色
1、本节课是以学生的兴趣为根本出发点,引入主题,学生较感兴趣而且比较容易接受。在教学课件中引入了动画图片等,使得一些很抽象的问题变的直观,容易被接受,使学生对植物有丝分裂过程有一个整体性、直观性的了解,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综合、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通过分组讨论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踊跃回答,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展示准备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图像,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概念的理解。小组合作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学生们团队合作意识,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3、 最后的教学效果评价环节,采取按层次设计题目、限时测试、同桌互批等方式,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当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