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①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②揣摩关键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③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介绍背景、作者
(1)题解
展示课文标题:《土地的誓言》
师:看到课文标题,老师有几个疑惑:“土地”是指哪里的土地?“誓言”的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何要面对土地发出这样的誓言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结合预习情况解答疑问。
(明确:
“土地”指作者的家乡——东北三省的黑土地。“誓言”的内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发出誓言的原因:东北三省的土地正被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践踏,使作者沉重悲痛。)
(2)背景介绍:
师: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吞并东北的序幕。短短几个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日寇的铁蹄践踏着祖国的东北大地,黑土地浸着血泪,松花江日夜悲鸣,许多东北的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去了解那段悲惨而耻辱的历史。
(教师播放视频(4min))
师:同学们从刚才的视频中看到了哪些画面?你有什么感触?
e.g.美丽富饶的东北土地、被迫流亡的百姓等。
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本篇文章创作的时间是?
生:“九一八”事件十周年。
师:没错。作者19岁时就经历了“九·一八”事变。直到1941年9月18日,东北三省的土地已经整整沦陷了十年。此时的作者,已背井离乡数年,漂泊流亡于香港。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他写下这篇文章,发出了自己的誓言。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他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倾泻了怎样的情感,去听听他对美丽丰饶的东北大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3)作者介绍
师: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端木蕻良。同学们对这位作家应该了解不多,但他的妻子也是一位有名的女作家,我们不久前才学过她的一篇文章,有人知道是谁吗?
生:萧红。
师:没错!萧红和端木蕻良同属一个叫作“东北作家群”的作家群体,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一群体。(请学生朗读)
【PPT展示: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
*(端木蕻良名字的由来: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曹汉文为了掩人耳目,避免遭到迫害,所以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
二、品鉴课文
(1)读准字音
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下列字词,注意读准字音。
(教师纠正错音)
(2)层次划分
师:本文只有两大自然段,线索清晰,结构简单。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概括两大段的内容。
(明确:
第一段——思忆故土
“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发出誓言
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
(3)理解直接抒情
师: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似一股激流,澎湃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同学们不久前学习过《黄河颂》,相信能体会到直接抒情的方式对增添文章气势的作用。接下来,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在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e.g.
①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方法:直接运用感情强烈的词语。
“挚痛”,表明爱之深切,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深切热爱之情。
②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师:从两个“无时无刻不”,你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双重否定,加强肯定的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之情;使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般得到加强,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师:明明是“我”思念故乡,为何要写故乡“呼唤我的名字”、“召唤我回去”?
明确:这是运用了“移情于物”的方式,写故乡召唤自己,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故乡令自己魂牵梦萦之情表达得更加浓烈、真挚,体现出故乡与自己某种“默契”的关系。
师:“泛滥”一词的本义是什么?这里可以替换为“澎湃”、“涌动”吗?作者不惜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感情,有何作用?
明确:“泛滥”原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是贬义褒用。用在这里,形容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激愤狂放,难以驾驭。它比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表达了作者极其强烈的思乡之情。
③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文和书旁批示二,思考:作者在这里说的是什么声音?为何要多次写“这种声音”?又为什么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
明确:“这种声音”是故乡的声音,是故乡的召唤。多次写“这种声音”,强调了“我”对故乡的眷恋之深,更能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是运用了联想的方式。由大地深层涌动着的沸腾的岩浆,联想到自己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随时可以喷涌而出。这不仅体现出“我”对故乡深沉的热爱,还将“大地之心”与“作者之心”紧密联系起来,赋予故土以生命与情感,表明故土正热烈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战斗。
④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明确:把自己与土地融为一体,旨在倾吐我与故乡的血脉相连之情。
师:连用三个“在那”,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营造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以抒发炽热、奔放的感情。
师:请同学们结合书旁批示三,思考:“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这句话,有哪个词特别显眼?(生:埋葬)对。“埋葬”的原义是什么?如何理解它在这个句子中的作用?
明确:“埋葬”本用于已死去的事物。用在这里,表明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剩凄苦、哀愁与悲伤。这给行文增添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表达了作者对故土沦陷的悲愤、对侵略者的憎恨。另一方面,故乡的田垄埋葬了“我”的欢笑,未来,它也一定会埋葬侵略者!
⑤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师:有哪些词语能表明作者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生:必定、必须。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里发生了怎样的人称转换?
生:“她”到“你”,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
师:这样的人称转换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比读下面两个相似的片段,体会运用呼告和人称转换的作用。
明确:人称的变化,实际是情感变化的结果。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较为平稳;随着情绪逐渐激动,作者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她”,而且抛开读者,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与故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师:这一段有哪些打动你的词语?
生:一切、必须;坟前、泪水。
明确:用感情强烈的词语直接抒情。表现了愿为故乡奉献一切、为之牺牲一切的决心。
(师设计朗读稿,安排学生领读、齐读“誓言”部分,再次体会直接抒情的情感作用。注意停顿、重音、节奏等朗读技巧,读出感情。)
(4)理解间接抒情
本篇文章除运用了直接抒情外,还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所谓间接抒情,就是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是把感情融于形象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由读者慢慢体会。本文中许多描写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叠现出家乡一幅幅动人的图画,你感受到了吗?请同学们找出这些间接抒情的句段,与大家分享,并思考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师:请同学们思考书旁批示一的问题:这里铺陈如此多富有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这样的意象是东北大地特有的,它们能代表作者的故乡。将这些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着的一个个画面,像电影镜头般闪现,展现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流露出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热爱、眷恋和赞美之情。另一方面,把故乡写得如此美好富饶,也能使读者为这一美丽土地被侵占感到悲愤,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
②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师:与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相比,这里的描写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嗅觉、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展现了关东原野春秋两季的美景,突出了其优美、温馨、富饶,令人陶醉神往,表达了对故乡深挚的爱与强烈的赞美之情。又突出了被迫离开故乡后“我”的沉痛,为下文写“誓言”做了铺垫。
四、课堂总结
这篇散文以饱含深情语言,回忆了故乡的景物,追忆了自己成长的足迹,显示了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有对故土的深情赞美,也暗含有家难回的忧伤和愤怒,更有面对土地发出的眈眈誓言,流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这篇散文以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倾吐了对土地的感情。想必同学们都能真切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及为之战斗、牺牲的决心。希望同学们能好好体会,在百年前的时代背景下,如端木蕻良般有担当、有信念、有风骨的文人所发出的铮铮誓言,让自己的心灵经受一次洗礼。下课!(共31张PPT)
端木蕻良
土地的誓言
读准字音
端木蕻良
炽痛
胸膛
喷涌
泛滥
白桦林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蜢
嗥鸣
山涧
斑斓
碾
丰饶
污秽
hónɡ
chì
tánɡ
pēn
làn
huà
háo
jiàn
lán
niǎn
ráo
huì
lán
dàn
ɡèn
qì
lǒnɡ
zhà měnɡ
诚恳而深切。
(野兽)大声嚎叫。
没有根据的话。
荒诞离奇,古怪。
远古。
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常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挚痛:
嗥鸣:
谰语:
怪诞:
亘古:
泛滥:
默契:
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作家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人。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主要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等。他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东北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
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
萧红、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等。
作者为何要面对土地发出这样的誓言呢?
土地的誓言
“土地”是指哪里的土地?
“誓言”的内容是什么?
1931年9月18日,
日本侵略者发动了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
事变”,拉开了日本
吞并东北的序幕。短短几个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日寇的铁蹄践踏着祖国的东北大地,黑土地浸着血泪,松花江日夜悲鸣,许多东北的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写作背景
5
理清思路
土地的誓言
(1)思忆故土
(2)发出誓言
“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
“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
自由读课文,体会直接抒情
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似一股激流,澎湃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在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直接抒情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挚痛”:表明爱之诚恳而深切,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深切热爱之情。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①从两个“无时无刻不”,你能体会到什么?
双重否定,加强肯定的语气,表达强烈的思乡之情。
直接抒情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②明明是“我”思念故乡,为何要写故乡“呼唤我的名字”、“召唤我回去”?
直接抒情
②明明是“我”思念故乡,为何要写故乡“呼唤我的名字”、“召唤我回去”?
这是运用了“移情于物”的方式。
写故乡召唤自己,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故乡令自己魂牵梦萦之情表达得更加浓烈、真挚,体现出故乡与自己某种“默契”的关系。
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直接抒情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③“泛滥”一词的本义是什么?这里可以替换为“澎湃”、“涌动”吗?作者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感情,有何作用?
“泛滥”原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用在这里,形容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激愤狂放,难以驾驭。
直接抒情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作者在这里说的是什么声音?为何要多次写“这种声音”?又为什么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
直接抒情
作者在这里说的是什么声音?为何要多次写“这种声音”?又为什么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
·“这种声音”是故乡的声音,是故乡的召唤。
·多次写“这种声音”,强调了“我”对故乡的眷恋之深,更能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是运用了联想的方式。由大地深层涌动着的沸腾的岩浆,联想到自己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随时可以喷涌而出。这不仅体现出“我”对故乡深沉的热爱,还将“大地之心”与“作者之心”紧密联系起来,赋予故土以生命与情感,表明故土正热烈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战斗。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①连用三个“在那”,有何作用?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营造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以抒发炽热、奔放的感情。
直接抒情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②“埋葬”的原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它在这个句子中的作用?
直接抒情
②“埋葬”的原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它在这个句子中的作用?
“埋葬”本用于已死去的事物。
用在这里,表明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剩凄苦、哀愁与悲伤。这给行文增添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表达了作者对故土沦陷的悲愤、对侵略者的憎恨。另一方面,故乡的田垄埋葬了“我”的欢笑,未来,它也一定会埋葬侵略者。
直接抒情
没有人能够忘记 。我必定为 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
必须被解放! 必须站立!
这里发生了怎样的人称转换?有什么作用?
她
她
你
你
直接抒情
片段二
比读下面两个相似的片段,你认为哪一个更好?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
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我的家乡,
她必须被解放!
她必须站立!
·
·
·
·
·
·
·
·
片段一
由“她”到“你”,这样的人称转换有什么作用?
人称的变化,实际是情感变化的结果。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较为平稳;随着情绪逐渐激动,作者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她”,而是抛开读者,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与故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
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用感情强烈的词语直接抒情。表现了愿为故乡奉献一切、为之牺牲一切的决心。
直接抒情
(男领)没有人能够忘记她。(充满深情)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语气坚定)
(女领)土地,原野,我的家乡, (感情依次加强)
你/必须被解放!(语气坚定。“你”后稍作停顿)
你/必须站立!
(众合)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
·
·
·
·
·
·
·
·
·
·
朗读“誓言”
(男领)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
出现在我的面前——(语气坚定,充满希望)
或者/我的坟前, (充满坚定无畏)
(女领)而我将用我的泪水,
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表达坚定的决心)
(领合)而我将用我的泪水,
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众合)而我将用我的泪水,
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
·
·
·
朗读“誓言”
·
·
自由读课文,体会间接抒情
本篇文章除运用了直接抒情外,还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
本文中许多描写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叠现出家乡一幅幅动人的图画,你感受到了吗?
请同学们找出这些间接抒情的句段,与大家分享,并思考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间接抒情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铺陈如此多富有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有怎样的效果?
间接抒情
铺陈如此多富有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有怎样的效果?
这样的意象是东北大地特有的,它们能代表作者的故乡。将这些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着的一个个画面,像电影镜头般闪现,展现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流露出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热爱、眷恋和赞美之情。
另一方面,把故乡写得如此美好富饶,也能使读者为这一美丽土地被侵占感到悲愤,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
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从嗅觉、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展现了关东原野春秋两季的美景,突出了其优美、温馨、富饶,令人陶醉神往,表达了对故乡深挚的爱与强烈的赞美之情。进一步突出了被迫离开故乡后“我”的沉痛,为下文写“誓言”做了铺垫。
间接抒情
课堂总结
《土地的誓言》以饱含深情的语言,运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回忆了故乡的景物,追忆了自己成长的足迹,显示了作者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章既有对故土的深情赞美,也暗含有家难回的忧伤和愤怒,更有面对
土地发出的眈眈誓言,流露出强
烈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