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表格式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表格式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1 17:52:0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小学语文《古诗三首》课时导学案
年级 六年级下册 单元 第一单元 课时 3 课时 设计者
学习任务 结合注释以及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传统节日景象与作者内心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 2.结合注释以及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传统节日景象与作者内心思想感情。 3.了解诗句中描写的中华民族节日习俗,以文化人,激发学生了解传统习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注释以及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传统节日景象与作者内心思想感情 难点:结合注释以及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传统节日景象与作者内心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本、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说说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 导语:同学们,在前两课中我们主要了解了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有关的一些习俗,让我们感受到传统节日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能从中了解古代人们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因此,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形式之一的古诗词中也有许至与节日习俗有关的佳作。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 《元日》(教师出示诗歌 《元日》 及配图一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晡晡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元日热闹、欢乐以及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同学们的记忆中一定也有许多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吧,大家来说一说,分享给同学吧!(学生自主发言。)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学习活动一: 解诗题、识作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标准)
1、教师简介 “寒食节”。 寒食 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也称“禁烟节” “冷节”“百五节”。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1、学生明确 “寒食”即“寒食节” 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韩姗 宇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他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设计意图】 结合课前预习资料,理解诗题,走进作者。
学习活动二:明诗意、悟诗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标准)
同学们采用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等方法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诗旬,这为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打下了基础。 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读边体会诗句抒发的情感。 (1) 春城无处不飞花 ①这句诗中哪些字词点明了时令? ②这句诗中的“飞,字好在哪里? ③“无处不飞花”即“处处飞花”,诗人为什么不用后者? 2) 寒食东风御斜柳 ①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②这两种景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③第一句诗写的是整个长安城的景色,这一句写的是哪里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总结: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学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1) ①(“春城”“飞花”点明了是暮春时节。〕 ②(“飞〞字意蕴深远。一方面,“飞”字 具有强烈的动态感,生动地表现出春天的勒勃生机:另一方面,“飞花〞即落随风飞舞,是典型的暮春景色,巧妙地点明了时间。) ③(“无处不飞花” 是一个双重否定何,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强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①(春风、柳树。) ②(春风轻拂,柳树随风舞动。写柳树是为了写春风,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柳枝斜来间接感知。) ③(这一句写的是皇宫里的景色,从“御”字可以看出来。) 【设计意图】 学生采用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等方法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诗句,为体会诗歌感情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助于运用方法自主学习下一首古诗。
学习活动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标准)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吧!他们的感人故事在我国流传久远,历代文人借助这个传说创作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请同学们采用学习《寒食》这首诗的方法自学《迢迢牵牛星》。 (1)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 课件出示: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课件出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借助你所了解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讨论汇报: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2)“不成章”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 “泣涕零如雨”“泣”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这里指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交流汇报: 《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和织女被银河阻隔的悲剧,抒发了夫妻之间的离别之愁和相思之情。 【设计意图】 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 堂教学的高潮。
学习活动四:运用学法,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标准)
运用学法,自主学习《十五夜望月》。 (1)解诗题,识作者。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巩固学法,拓展阅读 阅读从书中的《元宵》《望织女》 1.结合注释和译文,自选其中一首诗,说说诗中作者写了哪个节日风俗,说说重点诗句的意思。 布置作业,总结提升 1.背诵三首古诗。 2.结合你所知道的风俗搜集古诗,借助资料了解古诗中的风俗。 (1)(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了解诗人王建。 学生交流诗意。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同学交流。 谈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感受。 【设计意图】 抓住景物,体会作者浓浓的秋思。 课外拓展其他古诗词,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积累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寒食》 《迢迢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
教后反思 《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皇家花园柳枝随风轻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欢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本课的鉴赏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情的多元解读。对《寒食》一诗,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看法。有的认为这是首讽刺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宝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有的认为这是首摹景诗,选点典型,写出了唐朝寒食节市井民情,赞颂皇恩浩荡。既然诗的主题没有定论,教者在教学中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理解强加给学生。只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诗文,学习多元解读的方法即可鉴赏关注的 第二个方面是感受诗文中的形象。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 “形象大于思想〞,由于作者末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因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诗中典型形象,可以使学生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 鉴赏关注的第三点是佳词妙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对佳词妙句的品评中提升对语言的感受力和鉴赏力。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课件方式。以学“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悟, 为主的教学方式,虽只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始终以学 “悟〞为主。通过学生自学、质疑、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本节课中,我改变过去自己高高在上,统帅课堂的作风,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如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和他们一块读,一块讨论,帮助他们,使他们在教师的半扶半放中顺利达标。课堂上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俗话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爱听好的”,作为孩子,那就更不例外。本节课中,我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如学生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我立刻说:“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学生朗读表现出色,我赞赏她:“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置身于诗中,心中无比轻松愉悅,通过这一句句发自发腑的赏识、激励,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更自信,并不断地追求成功,学得更主动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完善每堂课的设计,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