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题目“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忠骨”是什么意思?
忠臣的遗骨
在课文中指的是谁?
毛岸英
第一课时
毛岸英,毛主席的长子。1922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
nǐ
móu
shū
拟
定
谋
参
殊
特
chóu chú
踌 躇
àn
黯
然
fù
赴
奔
彭德怀
马革
gé
péng
会认字
炼
尊
搞
眷
赴
殊
péng
nǐ
ruì
sǔn
liàn
juàn
fù
gǎo
shū
zūn
彭
拟
瑞
损
móu
谋
duàn
锻
签
qiān
革
gé
会写字
(姓彭)
(拟定)
(计谋)
(祥瑞)
(损坏)
(锻炼)
(提炼)
(眷恋)
(赴会)
(搞定)
(特殊)
(尊重)
(签订)
(革命)
词语解释
拟定:起草制定。
倾注:(感情、力量等)集中在一个目标上。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踌躇:犹豫。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着尸体。指军人在战场上战死。
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课文由两个部分组成,说说这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吧!
第一部分(1-4):毛主席收到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电报,陷入回忆和悲痛之中。
第二部分(5-10):毛主席强忍悲痛,作出将毛岸英葬在朝鲜的决定。
接到电报
难以抉择
研读第一部分,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说见到电报时毛主席有怎样的表现。
第二课时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3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事情的起因
毛岸英牺牲的经过
从电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毛岸英?
爱祖国,爱人民,为朝鲜人民不顾自己安危。
动作描写
写出了毛主席听到儿子牺牲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语言描写
从“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可以看出毛主席内心的悲痛以及对儿子的深切思念。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省略号蕴含的内容:
毛泽东不愿意相信儿子真的不在了
更加突出了毛泽东失去爱子的无比悲痛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第4自然段,体会毛主席内心的悲痛。
毛岸英从小经历坎坷,和父亲聚少离多,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如今年纪轻轻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作为父亲的毛主席内心十分痛苦
从课文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说艰难抉择时毛主席有怎样的表现。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表现出了毛主席面对艰难抉择时的复杂心情。
此时毛主席在想些什么?
心理描写
毛主席很希望能够再见儿子一面,这是他作为一位父亲最真实的情感。
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如何理解“踌躇”一词?
“踌躇”是“犹豫”的意思,这里并不是说毛主席有所反悔,准备收回自己的决定,而是用两个反问,说明毛主席不愿相信岸英牺牲了,他希望岸英活着回国。这一细节体现了毛主席的无比悲恸,体现了毛主席对儿子的无比眷恋。
他除了想到自己的儿子,还想到了千千万万的志愿军战士。毛主席以国家为重,为革命不徇私情。
为什么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
语言描写
毛主席想,自己签了字,可能就真的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儿子了。
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
“黯然”是毛主席经历悲痛后的表情。
动作描写
既表现了毛主席此时无比悲痛的内心,又写出了主席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人,这一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既是伟人,也是凡人。
毛主席因思念儿子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你从这句话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毛主席作为慈父对儿子有着无限的爱与眷恋,他的内心十分悲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和语调,读出毛主席失去儿子后悲痛欲绝的心情,以及他作出抉择时的艰难与不舍。
毛泽东面临抉择的心情如何?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悲痛
留恋
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最终决定:
将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
伟人胸怀
国际主义精神
探讨:主席为什么这么难以抉择?
朝鲜战争中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士,不可能将他们一一运回国安葬,主席必须带好这个头,把岸英葬在朝鲜,为老百姓做个榜样,更何况朝鲜人民也将这些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埋在朝鲜这块土地上。所以,这样做也能增进两国的友谊。可是,主席那时毕竟是一位已经年近六十的老人,他的五位亲人已经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如今他最心爱的孩子又离他而去,他是多么不忍心呀。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中的名句。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
革命者既然将身心献给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骨运回家乡埋葬,到时无需考虑,就算长眠于异国他乡又如何?
同时,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和毛岸英一样为国捐躯,他们即使安葬在异乡,精神也永远与人民同在。
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最终也长眠在朝鲜,他的事迹正是诗句的写照。
而毛主席最终作出的决定,也正体现了这句话的内涵。
课文为什么以这句话结尾?
毛主席,他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因为他深深爱着他的儿子;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因为他的心里装着是千千万万的子民。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记住“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篇课文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感情,伟人的胸怀。
主题概括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接到电报
艰难抉择
忍痛批示
痛失爱子
极度悲伤
回国安葬
葬在朝鲜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常人的情感
伟人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