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的国家,以及各国的首都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2、能力目标: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二、难重点:
1、重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
2、难点:通过分析亚洲地理位置的过程,掌握分析某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并依此运用地图分析欧洲的地理位置。
三、教学方法设计: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四、教具:各种地理景观的录像、图片,多媒体课件。
五、学法指导:启发式教学、谈话式教学、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我们广西出国旅游比较方便,紧邻着广西的国家就有越南等
[提问]:它们大概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
[读图]:跨过中国的南部边界,就到了与我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它包括了许多国家,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块,一个是半岛,因为位于中国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岛,请同学们沿边界画下来
[总结]:指图: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东面。纬度位置大约在10°S—25°N之间。地处热带。
[思考]:我国著名革命家陈毅在写给缅甸朋友的诗中曾说到:”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共饮一江水”,它有什么地理依据?
[活动]:请同学们在地图上将主要的河流找出来,想想河流与山脉的分布有何特征?
[联想]:在河流与河流之间,多是山脉和高原,用我们的手就可以形象的表示出中南半岛的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思考]:这样的地形条件有怎样的好处?——蕴藏丰富的水利资源,下游可以形成肥沃的平原。因此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的地区,中南半岛上的国家的首都主要多分布在大河的沿岸。
[活动]:读图归纳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讨论]火山给人类带来哪些害和利?
[活动]:下面请同学在空白图上填出位于这两个半岛上的国家。
(1)与中国接壤的国家;
(2)东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3)著名的“新马泰”旅游项目所指的国家;
(4)2000年独立的国家;
(5)其余的国家
[讨论]人们为什么称马六甲海峡是沟通亚洲与大洋州、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咽喉”?
[拓展]:我国郑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壮举,就是通过东南亚而到达了北非、西非等国家和地方进行了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地区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直到今天,许多中国华人华侨都在为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积极努力着,在东南亚的国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国家,分别占到该国的77%和25%,在60年代,印度尼西亚曾经发生反华暴力事件,对当地的华人华侨任意的屠杀,在国际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使得他们纷纷撤回资金,重返祖国的怀抱。改革开放以后,华侨华人纷纷回国支援国家建设,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课时:
[阅读]:通过要求学生阅读课文P38-39《富饶的物产》并完成相应的练习,教师作适当指导。
[归纳]:这里也是世界著名的热带作物的生产基地之一。
[补充资料]东盟
[课后练习]:
1、收集关于东南亚国家的景观资料,出一期《东南亚旅游景点介绍》小报;
2、中国与东盟合作的进一步加强给桂林或广西带来哪些机遇
板书:
第一课时
一、东南亚的范围
1、中南半岛
2、马来群岛
二、中南半岛上的地形和河流
1、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地表形态与河流的关系
3、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马来群岛多火山,地形崎岖,河流短促流急
四、东南亚的气候
五、马六甲海峡海峡
第二课时
六、东南亚的主要物产
1、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
2、稻米是主要食物
3、著名矿产——锡和石油
七、人口稠密,华人众多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读图较多,学生的活动较多,内容比较简单。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掌握学习方法。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