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
【走进作家】
张抗抗,当代女作家。成名作《爱的权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分界线》《隐形伴侣》,《赤彤丹朱》《灯》《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学总是仿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
【难点解析】
1.全文九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问:“可是你,为什么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第四、五、六问:“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与第一、二、三问句有疑而问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三问句是无疑而问的,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因为上文就专门谈及阳光的偏私,“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这里已经否定了阳光的公平,那么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阳光的不公平,是换一种语式强化这种否定的情绪。第七问:“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这一问句的意义和作用同第一、二、三问句是一样的。第八、九问:“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这是对经历劫难之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不再有沉重之感,却有另一种动情的感觉,那就是回首往事,怀念艰苦岁月里的患难真情。与前面所有问句的作用有所不同,这两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本来这些描写可以移至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篇,展示作者目击地下森林之后的强烈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成为读者阅读本文的第一印象,但是作者似乎有意暂且不表,留待文尾展示出来,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结构图解】
1.一般森林:广袤盛大 坚韧顽强
(对比) 2. 地下森林:奇特罕见 不同寻常 森林品质: 沉着谦逊
地 无私奉献
下 感动
森 1.时间漫长
林 形成历史(想象) 2.环境恶劣 艰辛漫长 作者感情 歌颂
断 3.备受冷落 景仰
想 点明主题(抒情) 1.顽强的生命 普遍哲理
2.绝不屈服
【主旨解说】
通过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抒发了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表达对顽强的生命和如同地下森林一样的人们无限景仰的感情。
【特色鉴赏】
丰富的想像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抒情方法。
【基础知识训练】
1.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C(A项中“窥”读kuī;B项中“懑”读mèn;D项中“崛”读jué) )
A.浩瀚(hàn) 鼎(dǐng)盛 窥(guī)测 深渊(yuān)
B.沙砾(lì) 愤懑(mǎn) 峡(xiá)谷 灼(zhuá)人
C.吝啬(sè) 镜泊(pō)湖 徘(pái)徊 沉湎(miǎn)
D.无垠(yín) 崛(jú)起 孱(chán)弱 嶙(lín)峋
2.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是( A(“缅”应改为“湎”。)
A.幽深 沉缅 依然如故 沉默寡言 B.罕见 娇艳 隐姓埋名 山崩地裂
C.峻岭 脾气 遮天蔽日 岩浆横溢 D.漫长 悬崖 五彩缤纷 万籁俱寂
3.选出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B )
A.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来了。
B.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
C.人们不知道地球为什么要发出那么大的脾气?或许仅仅是因为它喜欢运动。
D.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
(A项“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中的“,”应用“、”;C项中的“?”应用“。”;D项中的“种子”上应加引号。)
4.关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D )
A.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比喻)
B.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拟人)
C.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反问)
D.火山制造了峡谷、深渊,却没有留下生命,山是光秃秃的,谷是光秃秃的,太阳依然高悬。(排比)
5.下列对课文写作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很强。
B.“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 ( http: / / www.21cnjy.com )”,“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使文章倍有感染力。
C.“它把岩石熔化成沙砾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峻岭劈成深渊”“烧焦的石头取代了绿色的森林,黑色的岩浆覆盖了娇艳的野花”这是两组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起到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效果。
D.文章多处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感情虽强烈,但夸张过度,效果适得其反。
6.仿照下面语句中画线句子的句式特点,以“大海”为描写对象写两句话。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答:
7.本文语言规范而优美,作者的丰富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贯穿于字里行间,语句“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 ”“你从哪里来 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作者在这里不用“它”,而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 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课文有时用“它”,有时用“你”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情感的强弱度有所不同,用“你”表达情感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8.文章最后一句话:“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饱含深刻的哲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地翻覆,方显英雄本色;火尽烟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莫不如此。
【创新能力应用】
(一)阅读《榕树,生命进行曲(节选)》,完成第9~13题。
榕树,生命进行曲(节选)
刘再复
我爱恋的榕树,不知道使多少陌生人为它兴叹过,倾倒过。
真是太壮阔了。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都充满着一种最动人的东西,这就是生命。
善于思辩的哲学家说,美就是充满生命的人和物。我相信,因为榕树,我才相信。
几乎是整个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我都在观赏这种洋溢着生命的大树。
我喜欢这种绿色世界在无风中的平静、雍容、丰盛、满足,像沉默的大山一样岿然而立。
我更喜欢它在风中的时刻。榕树的每一片绿叶,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像风帆那样善于捕捉最弱的微风。因此,当轻风吹拂的时候,它的叶子就会颤动起来,刹那间,树上好像千百万绿色的蝴蝶,在一开一翕地扇着翅膀,共同编织着生命的织绵。
更使我陶醉的是雄风吹动的时候。此时的榕树,瞬息间从沉默的大山变成汹涌的大海,波浪在树梢上澎湃着,时时发出拍打蓝天的沙沙响声。
有一位很重感情的北方朋友 ( http: / / www.21cnjy.com )告诉我,他第一次见到南国土地上的高大榕树时,几乎吓呆了。榕树那企图笼罩大地的浓阴,那企图吞没白云的树冠,那企图饮尽地下全部水分的根群,那陡立而又弯曲多节的巨枝所构筑的殿廊、山脉、峡谷和道路,一起在放射着生命的光波与音波。这种柔和而强大的波浪,把他的心灵摇撼得很久很久。
在撼动中,他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另一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大的生命所照明,所溶解,所征服。觉得自己完全被这种强大的生命所俘虏,并且被剥夺了身上的渺小、卑琐、颓唐与消沉。在树下,澄清的空气中,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升腾起来了,仿佛也变成了一只扇动着翅膀的绿蝶,也在这个充满生命的葱茏世界中快乐地翔舞。
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
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 ( http: / / www.21cnjy.com )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衡而坚实的脚步。
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从缝穴里长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株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当它发现岩石身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
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9.从上文看,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情感有:爱恋、 、 、 、 、赞叹。(用文中词语填空)喜欢 陶醉 迷恋 惊讶
10.“(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一句中“碧叶”的意思是榕树的精神品格 。
11.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北方朋友为榕树的强大生命力所震撼,所鼓舞,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以升华。
12.作者说“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作者还了解到榕树的哪些特点?
答:顽强而默默无闻 沉稳而奋发进取
13.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请你以读书笔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的形式,摘录两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并作简要的点评。(友情提醒:点评,可谈语句的表达效果,可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摘录 ① ②
点评
答:示例:①“此时的榕树… ( http: / / www.21cnjy.com )…沙沙的响声。”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形象表现榕树沉稳的特点,突出其强大旺盛的生命力。 ②“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撒”“抛”两个动词,用得生动传神,表现了榕树顽强的生命力。
(二)阅读《又见红叶》,完成第14~18题
又见红叶
①你红了!
②秋风萧瑟,山川寂寥,严寒自远方步步逼来,万木惊悸,天地变色,这时候,你点燃自己 翠绿的生命,升腾起红彤彤的火焰,漫山遍野熊熊燃烧。
③今秋读你,心头顿觉恍然,你的每一片叶子,都是一面高高飘扬的鲜红的旗帜啊!
④我又见到往日硝烟弥漫、杀声震天的战场上那猎猎飞舞的红旗,在血雨里,在火海里,毅 然奋飞,如雷电劈开明霾,一往无前,直取敌阵。
⑤你红了!
⑥面对寒秋第一千次、第一万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的威迫,你泰然自若,从高接云汉的制高点上,举起火红的 旗,血红的旗,烧得周天一派通红的旗,烧毁的秋色,辉耀我们生命的天空。
⑦你红了!
⑧在行将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你怡然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地唱起歌,唱红艳艳的歌,唱嫩生生的歌,唱热腾腾的歌……湿润、明媚、宛若春光的歌声,憩栖在稚嫩的、成熟的心原上,便有一簇簇、一丛丛情的嫩芽、爱的枝桠,萌生出来;便有□□如火的花,□□如血的花,□□如玉的花,□□如霞的花,一一绽放开来。
⑨待你与金秋一同老去,便有严冬走来,撒下一天雪的洁白,把你,把世界,丝毫不露地遮盖起来,天地间不再有污秽与创伤,只有无际天涯一片圣洁。
⑩而你的歌,就在这洁白的世界上,在我们广阔的心野上,绽放着灼灼燃烧的花——纯情、深情、炽热、火红、永不枯萎的花。
14.在文中方框中填上恰当的形容词。?
答:炽热、殷红、晶莹、绚美
15.从第③段到第④段,作者展开联想的翅膀,那么,两者之间的相关点是什么?
答:红色与奉献精神
16.第⑧段开头写秋叶高歌而去时,有“唱 ( http: / / www.21cnjy.com )红艳艳的歌,唱嫩生生的歌”两句,联系下文理 解,如果说“唱红艳艳的歌”表现了红叶逝去时的洒脱、坦荡和壮烈,那么“唱嫩生生的歌 ”又该怎样理解?
答:表明把生命寄托于未来和春天,所以它是希望之歌。
17.下面四句名句中,哪两句与第⑧段的旨趣较贴近?(
A.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毛泽东)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杜甫)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答: A、D 第⑧段的主旨是对红叶献身精神的赞颂)
18.文章第②段和第⑨段都有写秋冬 ( http: / / www.21cnjy.com )季节的词句,第②段用的是“秋风萧瑟”、“严寒自远方步步逼来”等词句,第⑨段用的是什么词句?这两组词语从意义和作用上有什么区别?
答:第⑨段用的词句为“金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撒下一天雪的洁白”;这两组词语从意义和作用上的区别为:第②段的词句用词含贬,以反衬手法突出红叶傲视险恶环境的雄姿。第⑨段的词句是褒词,用比喻手法突出红叶的圣洁。
【教学反思】(共21张PPT)
地下森林断想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学总是仿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例如作者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现象,但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写作背景
浩瀚(hào) 鼎(dǐng)盛 无垠(yín)
袅袅(niǎo) 沙砾(lì) 啾啾(jiū)
镜泊(pō)湖 嶙峋(lín xún) 贫瘠(jí)
郁郁葱葱(cōng) 沉湎(miǎn) 吝啬(lìn sè)
徘徊(pái huái) 窥(kuī)测 愤懑(mèn)
孱(chán)弱 簌簌(sù) 崛(jué)起
万籁(lài)俱寂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整体把握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为反衬,显出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
三个设问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即为展现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做一铺垫,使下文思路的展开变得顺理成章。
第一段先从什么写起?为什么?
作者连着发出三问,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景的惊奇、感叹。
结构分析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一是大地火山爆发,地貌面目全非,所有生命毁于一旦(第3~8段);
二是幽谷在千万年沉寂之后,暗暗生长出“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第9~20段)。
第二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给人以沉重感、厚重感。在写法上用的是插叙,似乎一半是写实,写得非常逼真,好像作者亲眼所见似的;一半是想像,作者不可能亲见几万年前的地质变迁,而纯粹是发挥想像写成。
思考
(1)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毁灭、沉寂、没有生命;
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
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
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帮助:
不公:
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
时间也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也拟人化了,表现出爱心。
“几万年的代价”是指:
一、极言时间之长;
二、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 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
火山爆发前和火山爆发后的地理景观恰成对比
火山爆发所形成的艰难困苦生存条件对地下森林是一种环境映衬(可称反面映衬 )——突出其不屈不挠顽强生长的品质特点;
阳光的无情和不公,与“长空的大风”“洁净的山泉”“山顶的鱼鳞松”对幽谷的友好相助,情感态度恰成对比;
对比和映衬兼济的写法
文中真正描写幽谷里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的,仅是19至20两段,是不是写得过于简略呢?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着意于极写环境的险恶和生命的艰辛,以此映衬地下森林的生命力的神奇伟大。
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的脚步,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现时作者亲眼所见的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其“自豪”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景仰”之情,并揭示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主要写现时的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
文章最后揭示哲理,点明主题思想。
哲理性的话是:“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
“谢谢你的启迪”这句话似在暗示作者领悟得更多,引发读者往更为广阔普遍的事理方面思考,即想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地翻覆,方显英雄本色;火尽烟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莫不如此。
只要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试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品析关键词句,字词的深刻含义,谈感受。
全文九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第四、五、六问:“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
与第一、二、三问句有疑而问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三问句是无疑而问的,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因为上文就专门谈及阳光的偏私,“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这里已经否定了阳光的公平,那么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阳光的不公平,是换一种语式强化这种否定的情绪。
第七问:“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
这一问句的意义和作用同第一、二、三问句是一样的。
第八、九问:“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
这是对经历劫难之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不再有沉重之感,却有另一种动情的感觉,那就是回首往事,怀念艰苦岁月里的患难真情。与前面所有问句的作用有所不同,这两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摘抄课文中佳词丽句,试着仿写。《地下森林断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幽深( ) 2、携带( ) 3、碾成( ) 4、怜悯( )
5、峡谷( ) 6、徘徊( ) 7、撒落( ) 8、柞木( )
9、掠过( ) 10、炫耀( ) 11、渗进( ) 12、真挚( )
二、根据拼音书写汉字
1、yíng得( ) 2、沉默guǎ言( ) 3、xián叨( )
4、狼háo虎啸( )5、沉miǎn( ) 6、lìn sè( )
7、深tán( ) 8、愤mèn( ) 9、kuī测( )
10、fù盖( ) 11、jí薄( ) 12、chán弱( )
三、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
浩瀚无垠:
万物鼎盛:
四、根据提示填写课文
1、可是突然一次巨大的火山bào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发,shùn 息改变了一切。(根据拼音填写)狂风 ,气浪 ,沙石 ,岩浆 ,(填写主谓短语)霎时 , ,(填写并列短语)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2、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黑 、光 、阴 、
静 。(用ABB的叠词形式)
3、干枯的小草儿在我脚下发出sùsù ( http: / / www.21cnjy.com ) 的响声,似乎在提醒我注意它。……然而我却想pān 着古téng 下去,下到深深的谷底去。(根据拼音填写)
五、阅读课文,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六、分析下面几个问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1、第2段:“可是你,却为什么长在这里 ”“你从哪里飞来 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
2、11、12段:“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公平的么 峡谷莫非不明白 ”
3、23段:“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 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
七、课内阅读巩固
甲段:也许鸟儿掠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在这里落下过草籽儿,但是草籽儿没有发芽;也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没有长大。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做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乙段:孱弱的小苗曾在寒冷霜冻中死去,但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起来。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进入了人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文明时代。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的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只因为它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有人便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下森林。
如果它早已变成漂亮的小湖,奇丽的深潭,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但是它不愿意。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和希望已久的荣光。
1、“孱弱”在《现代汉语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典》中有三个词义:A、(身体)瘦弱。B、软弱无能。C、薄弱;不充实。你认为选段中“孱弱”的选项应当是 。
2.“柞木苍郁”中“柞”应读作 ;在陕西省有个地方,叫做柞水,这里的“柞”读作 。
3、“地下森林?真的生长在地底下吗?人们为什么要把它称为“地下森林”?
4、阅读乙段画线句,回答问题。
1)找出阳光“嫌弃它”的句子。说说这样写表现出阳光怎样的特点。
2)时间是怎样“公正”对待它的?
3)“几万年的代价”的含义是什么?
5、乙段描写了幽谷里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的经历,这是地下森林成长的光荣历史,值得大书特书。但是作者写得这样简略,是何用意?
八、写作训练
作者面对地下森林奇迹,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回顾在你身边的人或事物,是否也有坚强的生命力曾经使你感动,得到感悟。请以《感动》为题,把他的事迹写下来,抒发出你的真情实感。字数600字。
答案:
略
赢 寡 衔 嗥 湎 吝啬 潭 懑 窥 覆 瘠 孱
1、形容水势盛大 2、正当兴盛
1、爆 瞬 呼啸 灼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飞腾 横溢 天昏地暗 山崩地裂 2、黝黝 秃秃 森森 悄悄 3、簌簌 攀 藤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1、这些问句改变了陈述句的单一沉闷,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同时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2、三个问句是无疑而问,上文专门谈及阳光的偏私,“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否定了阳光的公平,然后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阳光的不公平,是换一种语式强化这种否定的情绪,强化了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3、这是对经历劫难之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不再有沉重之感,却有另一种动情的感觉,那就是回首往事,怀念艰苦岁月里的患难真情。这两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1、C 2、 zuò zhà 3、不是。因为它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所以人们把它称为“地下森林”。4、(1)“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做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阳光通常被视为最公平的,但这里表现出轻忽、冷漠何不公平。(2)时间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也拟人化了,表现出爱心。(3)一、说明时间之长;二、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5、因为作者着意于极写环境的险恶何生命的艰辛,以此映衬地下森林的生命力的神奇伟大。
略《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词汇、美的文句;丰富视野
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内涵;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讨论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挫折,懂得生命因快乐、痛苦、顽强、 希望而更加美丽。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优美的语言可以作为朗读的好材料,在朗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2.讨论点拨法。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语句,以及含蓄表达作者情感的内容,可让学生深入探讨,再理解掌握。
一、导语设计
去过黄龙洞吗?那是武陵源王牌景区的核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深藏地下上亿年,八十年代初由于张家界对外开放而得以蛮声海内外。洞中有洞,楼上有楼,各种洞穴奇观玲琅满目、美不胜收。洞内的迷宫、天仙水、龙宫等,令人叹为观止,你看到这样的自然景象,你不能不被大自然的威力所折服。
今天我们见识另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地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森林。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作者简介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 ( http: / / www.21cnjy.com )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三、感知文本
释题:老师一开始没注意题目,把它看成了“狂想”。你们觉得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如果改成“狂想”是否适合?让学生看完课文后再思考这个问题。
──看后讨论,断想即片断感想。狂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不着边际的想法吧。本文主要是围绕森林而展开的很多联想,用狂想更不适合吧。但是“狂想”,有一种更开放的境界,什么奇思妙想都可以!
2.作者由地下森林而产生怎样的断想?文中哪些部分是描写地下森林的奇异景色,哪些部分是作者的断想?
(1)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2段):(描写森林部分)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奇特的特点,表达作者惊讶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段):(断想部分)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森林部分)亲眼所见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的状貌,还揭示了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
(2)理解相关的问题
A.文中有很多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如“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其它问句也多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B.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作者有意暂且不表,先写地下森林的黑暗、艰 ( http: / / www.21cnjy.com )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再顺势展现地下森林的壮观景象,从而突出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顽强忍耐、坚守信念最终获得的劫后余生,庆幸之至。这样写来更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四、品读课文
1.学习本文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什么呢?朗读课文3~20段,按顺序说说作者想到的。
──想到在遥远的年代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一个肥美的湖沼。
想到了亿万年前这里火山爆发,然后这里就成了没有生命没有颜色的地方。
想到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泥土,又捎来了种子。
想到灰黑的火山石变绿,悬崖上、山岭间又是一片郁郁葱葱。
想到幽暗的峡谷因为阳光的不公和无情,依旧死气沉寂。
想到长风、清泉终于理解了峡谷,伸出援助的手。
想到山顶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们仗义行侠,送来了成千上百粒的种子。
想到了在经过了几万年的努力与考验后,峡谷里终于成了现在的情形:柞木苍郁,松树成林。
想到了这峡谷及地下的森林不抱怨阳光,不艳羡赞美之声,而是历尽磨难百折不挠地存活。
……
2.体会作者热烈的情感
朗读《地下森林断想》,可以受到作者情感的巨大冲击力,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她的景仰之情的呢?
再次朗读课文,说说“我从……之中,读出了作者的……之情”。
如我从“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这句话当中,读出了作者对具有顽强忍耐力意志力的森林的欣赏赞美之情。
3.品味本文优美而规范的语言
本文的语句非常优美,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典范。说说你最喜欢本文的哪些语句,它好在哪里,请你找出来,把你的感悟和大家共欣赏。
如“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 ( http: / / www.21cnjy.com )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准确形容词的应用,构成排比的句式,丰富描写的内容,读起来琅琅上口。再如“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如诗一般的语言,工整对偶,又有很深的意蕴。
五、问题探讨
1.“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作者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
──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情感更加强烈,更充分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2.“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这句话如何理解?表现出地下森林怎样的性格?
──“几万年的代价”指的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3.“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作者受到了怎样的“启迪”?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
──置之死而后生;只要忍耐和努力,终究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获成功;一颗优秀的种子,在任何贫瘠的土地里都能生长……至于让学生举一两事例,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
六、总结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七、作业
1.摘抄并背诵文中你所欣赏的抒情语句。
2.向伙伴们描述你所见到的一次奇特的景观及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