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精致研读课文,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学会在语境中,深邃解读文章中富有深意的语句。
2. 能够饱含情感地朗诵课文,深刻体悟蒙汉之间的深厚情感与民族团结的丰富内涵,点燃对草原及其人民的热爱火焰。
3. 熟练掌握本课的8个生字,全面领悟课文中新词的意蕴,细心摘录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流畅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1. 引领学生深入钻研课文内容,领略草原的壮丽自然风光和浓郁人文气息,深化对祖国和民族团结的热爱之情,从而滋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塑造其精神风貌。
2. 教授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激发想象力的艺术,将课文中描绘的绚丽场景在脑海中重现,领略阅读的独特魅力,享受知识的甘醇。
教学难点
探索课文的深层含义,畅谈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独到见解与深刻感悟。
教学方法
我们将引领师生步入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携手共游文本的瑰丽世界,开展与文字的心灵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间的自由交流和学生们间的热烈讨论将如同一股春风,助推学生们深刻理解文本内核,实现阅读与深思的和谐共生。我们将倾听并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书海的碧波荡漾中体验学习的美妙。
学生学习方法
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敢探索知识的奥秘,孕育独立思考的翅膀。同时,我们也将大力推广合作探究和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点燃智慧的火花,拓宽眼界,共同书写学习的华章。
课前预热
1. 精心挑选三首洋溢蒙古族风情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以及蒙语版的《蒙古人》,让学生在悠扬的旋律中沉醉,深刻体验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2. 搜集展现草原雄浑风光和浓郁民族风情的图片,巧妙地与课件设计相融合,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蒙古族文化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课时规划:
我们将学习之旅分为两个课时,每个课时都充满了丰富的知识与深度的理解,旨在为您带来更加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体验。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1. 课前的轻松时光,让我们开启一段草原之旅的遐想。你是否有幸漫步于那广袤无垠的草原之上,感受过那份宁静与自由?若有,不妨与我们分享那片翠绿海洋中的美好瞬间,以及它如何触动你的心灵。
2. 现在,请闭上眼睛,让心灵随着凤凰传奇的歌声《我从草原来》飘荡。同时,让我们一同欣赏这些草原风光图片,感受草原的壮丽景色和无尽的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与图片的交织,巧妙地将学生引入草原的怀抱,让他们仿佛置身于那高远辽阔的世界之中。这样的情境设置,不仅牢牢吸引学生的目光,更激发了他们对课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
3. 新课启幕:
携手文坛巨匠老舍,我们将踏上内蒙古大草原的神秘之旅。漫步在这片无垠的土地上,让我们共同揭开大自然的壮丽画卷,沉醉于它的恢弘之美。让我们沐浴在民族风情的熏陶下,用心去感受、去倾听、去领悟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在这片天地间,我们将开始一场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探秘之旅。
二、全面感受,追寻纹理
1. 请尽情地、毫无拘束地朗读这篇课文,确保每个句子都如丝般顺滑,流畅无阻。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请以个人的方式解决,打破阅读的壁垒,使理解更为流畅。
2. 深度反思:草原在你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独特印记?你能否用一字概括,表达草原对你和作者的共同感触?这个字,无疑就是——“美”。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是语文学科不可或缺的核心特性。因此,在引入课题后,我们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借此引导他们更积极、更热情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3. 那么,草原的“美”具体体现在何处呢?
让我们来归纳并整理学生的回答:
草原:自然风光的绚丽多姿
草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深沉
(跟随作者的笔迹,我们聚焦于课文中展现的自然风光美与人际情感美这两大主题。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这也是我们教学设计中的鲜明特色,同时也是理解课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三、声情并茂地朗读,深入领略草原的醉人风光
1. 作者介绍:
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界的杰出代表,更是一位深受读者喜爱的语言大师和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如《小坡的生日》《猫城记》和《骆驼祥子》等,皆以其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著称,充满了浓郁的北京风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位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2. 在课堂上,我们将通过多媒体展示草原的壮丽风光,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老师的范读,同时在脑海中勾勒出这片广袤土地上的美景。我们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随后,朗读环节将适时引入,指导学生将自己心中的草原美景通过朗读的方式展现出来,使草原的美丽风光更加鲜活生动。
3. 提问环节:
这一段文字主要描绘了什么呢 (答案:草原的美丽风光)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如同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其优美的笔触让人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那广袤无垠的草原之中。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其中的美句。
学生汇报,教师将重点指导以下内容: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一碧千里”所描绘的壮丽景象,通过图片的直观展示,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草原的辽阔与碧绿之美。
②“茫茫”通常用于形容视野模糊、广阔无边的景致。结合图片,我们将引导学生理解“并不茫茫”所传达的草原清晰、生机勃勃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独特魅力。
(2)“那里的天空,比任何其他地方都要迷人;那里的空气,清鲜得令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天穹,明朗得仿佛可以直接触及天堂。这种美妙的感觉,让我忍不住想要放声歌唱,唱出我内心满溢的喜悦与自由。”
①深入思考用词的精准之处,我们便能发现,“清鲜”与“清新”虽仅一字之差,但前者却赋予了草原空气更多的生命力与鲜活感,仿佛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草原的纯净与生机;而“明朗”相较于“晴朗”,更能凸显草原天空的清澈与明亮,宛如一片无边无际的蓝色画卷,让人感受到草原的辽阔与深远。这样的用词选择,使得草原的蓝天碧野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更为鲜明生动的印象。
②当我们朗读这段文字时,需要带着对草原的热爱与向往,将“清鲜”与“明朗”的情感融入其中,让声音在广阔的草原上回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草原那高远辽阔的意境,让心灵在这无尽的自由与宁静中得到放飞。
③假若此刻我身处那片美丽的草原之中,我相信我会如同作者一般,被这片大自然的壮美所打动,忍不住要放声歌唱。我会高歌一曲,歌颂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歌颂草原的辽阔与宽广。那么,有谁愿意与我一同高歌一曲,共同分享这份来自草原的自由与快乐呢?
(4)“那些小丘的线条,如诗如画,展现了一种极致的柔美。它们就像是一幅以绿色为主色调的中国画,那样的鲜亮,那样的饱满,那样的生动。无需繁复的墨线勾勒,仅凭色彩的渲染,就已经将小丘的形态、质感、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处都洋溢着翠色的气息,仿佛那些色彩即将化作液态,悠然地流淌,轻轻地与云际交融,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①首先,让我们一同领略这幅生动的中国画。我会详细为学生们解读“绿色渲染”与“墨线勾勒”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画中,“绿色渲染”运用巧妙的色彩变化,将绿色演绎得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呈现出生命的盎然与活力;而“墨线勾勒”则通过简洁有力的线条,精准地勾勒出物体的轮廓与细节,使其更加栩栩如生。
②随后,我们将通过精美的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们深情地朗读这段文字。让我们共同感受那种“柔美”的意境,让小丘的线条、翠色与云际的美景在我们的想象中相互辉映,体验那份自然之美的流动与传递。
(5)“这般景致,如同诗画般的魅力,令人陶醉,如同仙境般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渴望长时间驻足凝望,更想坐下用最美的辞藻轻吟一曲。”
①“既……又……既……又……”造句:他既机智过人又勤奋不懈,既擅长逻辑推理又精通文学创作,是全班学生的楷模。
②这句话通过细腻的描绘,主要展现了人们在遇到某种美妙境界时,内心所经历的惊喜、舒畅、依依不舍以及想要抒发内心美好情感的冲动。
③实际上,人的心境对于周围环境的感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举例来说,当我心情愉悦时,公园中的每一朵花、每一片绿叶都仿佛在告诉我世界的美好,一切都充满了生命力与活力。然而,若我心情沮丧,即便是置身于如此美景之中,我可能只会感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孤独和落寞。这种心境与环境的微妙联系,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心情对于感受周围环境的重要性。因此,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聚焦关键词汇,想象生动情景,并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与魅力。
(6)“在这片宛如诗画般的天地里,即使是英挺的骏马与敦厚的大牛,也不时地停下脚步,仿佛被草原的无尽魅力深深吸引,沉浸在那份特有的草原快乐中。”
①骏马和大牛虽无法真正地回味,但作者通过生动的联想,为画面注入了丰富的情感色彩,使其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②作者巧妙地以骏马和大牛为媒介,赋予它们品味草原乐趣的能力,意在表达自己对草原的无尽热爱与向往。同时,通过这种描写,引导读者一同感受草原那份独有的宁静与欢乐,仿佛身临其境,共享那份美好。
5. 深情诵读,心灵背诵
①在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丘陵小巧玲珑,羊群如诗如画,骏马奔腾如风,大牛健壮有力。草原的每一刻都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如同一曲优美的交响乐,激荡着我们内心的喜悦、惊叹与回忆。让我们携手并肩,用心感受这美妙的景致,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这绚丽的画卷中。
②这如诗如画的风景,这灵动如水的文字,共同勾勒出一幅幅难以忘怀的画面。让我们将这些珍贵的瞬间铭刻于心,让它们在我们的脑海中闪烁永恒的光芒。亲爱的同学们,请深情地练习背诵这令人陶醉的第一自然段,让它的韵律与意境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间,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美的风景。
四、作业
1. 深入研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奥妙与深远寓意,领悟作者的独特思考和智慧。
2. 流利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感受其中的语言魅力与韵律之美,领略文字背后的深邃意境。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重现“自然之美”
1. 通过多媒体的魔力,我们重返那片辽阔的草原,感受大自然的馈赠。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草原风光画卷,宛如诗篇,宛如画卷,尽展眼前。
2. 在这场视觉的盛宴中,引导学生置身其中,回溯课本,让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优美文字与眼前的景色交相辉映,共同领略那份别样的风情。
二、步入草原,领略“壮阔之美”
驱车深入,历经百余里的奔驰,草原的壮丽景色终于在我们的眼前展开。这片无垠的草原,仿佛是大地的绵延,与天空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一幅宏伟的画卷。我们在这片草原上驾车,享受着无与伦比的自由,只需坚定心中的方向,何处都能成为我们的目的地。初到此地,四周静谧无声,只有偶尔飞过的小鸟,在空中自由翱翔,为这静谧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
(1)请你朗读这段文字,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是否有什么疑惑之处,想与大家分享?
(2)深入解读“洒脱”:
①你能想到哪些词语能够与“洒脱”相媲美?比如“自在”、“不羁”、“随意”等,这些词语都传达了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
②那么,文中哪些描述为我们展现了“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的画面呢?就是那句“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它生动地描绘了草原上的自由与无拘无束。
③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下那种“洒脱”的感受:在这片没有红绿灯束缚,没有车辆行人拥挤的草原之上,目之所及,都是绿意盎然的美景,更有那自由自在的小鸟作伴。这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无疑是众多人内心向往的。
④你是否能够用你的声音,将这种“洒脱”的情感传达出来?让我们一同倾听,感受那份来自草原的自由与豪情。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朗读、感悟文中的关键词句,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走进这片草原,感受其美景与魅力。在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中,学生不仅领略了草原的自然之美,更学习了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使学生们能够揣摩语言背后的美好情感,从而在情感上得到感染和熏陶。
三、深入研读,领悟情感,细品“人情美”的韵味
1.请各位同学放声朗读课文,用心灵去探寻草原深处的“人情美”,同时请用笔尖描绘出那些触动你内心深处的句子,为它们绘上绚丽的色彩。
2.课堂之上,期待大家能积极分享各自的发现,我将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让我们一同细细品味这份别具一格的人情之美,共同感受那份温暖人心的力量。
(1)忽然间,就像一缕轻风掠过,遥远的小丘上跃然出现了一群英姿飒爽的骏马……紧随其后的马车,翻越小丘,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几座典型的蒙古包。
①这段文字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描绘了热烈迎接远方来客的景象。
②“骏马奔腾”与“男女老少”共同构成了欢迎队伍的磅礴气势,突显出人们对远客的尊重和热情款待。
③“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个比喻巧妙地描绘了迎接队伍迅疾而欢腾的场景。选择“彩虹”作为比喻,既是因为他们身着五彩斑斓的服饰,又是因为这个比喻能够生动地传递出他们的热情和活力。
④迎接的人群立刻调转马头,疾驰而来,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渴望尽早将客人引入蒙古包,享受热情款待的迫切心情,而不是停留在原地进行寒暄。
⑤置身于这样的场景,我感到热闹非凡,热情洋溢,人们的热情仿佛具有感染力,让人心中充满了喜悦。
⑥请带着满腔热情,朗读这段文字,让其中的热烈气氛感染每一位听众,让他们也能够感受到这份热烈和欢乐。
(2)“不知是谁的手,总是那么温暖地紧握着,紧紧不放。尽管我们的语言各异,但心灵却紧密相连。”
①当我阅读这句话时,我的脑海中不禁勾勒出一幅温馨动人的画面:人们互相紧握着双手,尽管他们的语言不同,但他们的心灵却是如此地贴近。我仿佛能听到他们欢快的笑声,那是他们共同分享的热情与快乐。
②在朗读这句话时,我试图将自己的热情融入其中。我用充满温暖和活力的声音,希望将这份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倾听者。每当读到“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时,我都会稍作停顿,以突出那份深情的交流和紧密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朗读,我期望能够让人们感受到那份超越语言障碍的深厚情谊。
(3)“干部与民众同饮,七旬老翁执杯相奉。我们恭敬举杯相陪,主人又热忱举杯相敬,我们再回敬其深情厚意。”
①品味此句,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深情厚意和亲密无间的友情。
②在此刻的敬酒瞬间,我们可以想象大家会倾吐怎样的暖心话语呢?是感谢对方的热情款待,还是表达对彼此的深厚情感?
(4)“此时此刻,鄂温克族的少女们头戴尖尖的帽子,犹如春天的使者一般,洋溢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而随行的歌者,也迫不及待地展现出他的歌喉,他的歌声如同天籁之音,悠扬动听,仿佛比任何语言都更能打动人心,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无论他唱的是什么,听众们总会回报以会心的微笑,那是对他歌声的认可,是对这份美好情感的共鸣。”
①请你深情并茂地朗读这段句子,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流转与音乐之美,感受鄂温克族少女的生机与活力,以及歌者动人心弦的歌声。
②“会心”一词,意指彼此心照不宣,相互理解,无需过多的言语。而“会心的微笑”中,则蕴含了彼此之间的默契与理解,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赞美,更是对演唱者才华的敬佩与肯定。这种微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一种真诚的赞赏,更是一种深深的感动。
(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诗的内涵,宛如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每个字都蕴藏着深情。其中的“何忍别”三个字,道出了离别的沉重和难以割舍的情感,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而“天涯”二字,如同天边的辽远,描绘出蒙古族广袤的土地,那是我们国家的北部边陲,象征着无尽的距离与无尽的思念;“碧草”则是生机勃勃的绿色草原的写照,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话斜阳”则让人感受到,在夕阳的余晖下,两族人民在那片天涯碧草之上,愉快而亲切地交谈,共同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和情感。
②整句诗串联起来,犹如一曲悠扬的草原之歌,诉说着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这份情谊如此珍贵,让人怎能舍得分别?因此,即使夕阳已经西下,两族人民的交谈依然热烈而持续,仿佛在告诉世界,他们的友谊如同那夕阳般灿烂,永不褪色。
③若我身临其境,定会被那和谐共处的画面所打动。想象着两族人民在那片碧绿的草原上,一边欣赏着夕阳的余晖,一边谈笑风生,那份民族情谊的深厚和真挚让我深感震撼。我想对草原人民说:“你们的热情好客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民族情谊,你们的纯朴和热情让我体会到了蒙古族的真诚和热情。愿我们的友谊如同那草原上的碧草般生机勃勃,愿我们的民族情谊如同那夕阳般灿烂辉煌,永不消逝。”
四、回溯篇章,感悟热爱之情
1. 探究:本文的核心内容聚焦于作者的探访经历,然而,为何却以“草原”命名?
(篇章之初,草原美景如画般呈现,而后又深入挖掘了人间温情的细节。从自然风光的旖旎到人际间的真诚情感,都流淌着作者对草原的深深眷恋与热爱。因此,整个篇章紧密围绕“草原”这一主题展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氛围。)
2. 静心细读那些令自己心动的篇章段落,品味其中的诗意与情感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