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六校期末联考高二地理试卷
(十一师一中、四中、十二师高级中学、乌市第六十九中、第六十一中、第十五中学)
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 读“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完成下题。
有关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角β不是黄赤交角 B. 角α是黄赤交角
C. 角β目前为23°26' D. 目前为66°34'
【答案】C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图中角β为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即黄赤交角,黄赤交角也有变化,目前约为23°26′,C正确,AD错误;图中角α是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黄赤交角的余角,其度数目前为66°34′,B错误。故选C。
2. 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下列各图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选项各图中,面对阳光的为昼半球,背对阳光的为夜半球。A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a线上各地即将进入白天,a线应为晨线,b线上各地即将进入黑夜,b线应为昏线,选项A正确;B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a线上各地即将进入黑夜,a线应为昏线,b线上各地即将进入白天,b线应为晨线,选项B正确;C、D图为侧视图,地球自转方向大致自左向右,C图中b线上各地即将进入白天,b线应为晨线,D图中a线上各地即将进入黑夜,a线应为昏线,选项CD错误。故选B。
3. 2024年的高考是6月7日、8日、9日三天,高考期间,下列城市的昼长由长到短的排列正确的是( )
A. 哈尔滨市、北京市、上海市 B. 哈尔滨市、上海市、北京市
C. 上海市、北京市、哈尔滨市 D. 上海市、北京市、哈尔滨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月7~9日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越向北白昼越长,选项中三个城市从北向南依次为哈尔滨市、北京市、上海市,因此此期间昼长由长到短的排列顺序是哈尔滨市、北京市、上海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 因碰撞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两大板块是( )
A.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B. 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C. 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D. 非洲板块--亚欧板块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板块运动的知识,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据此判断C正确,故选C。
5. 天坑是一个巨大的“陷坑”,其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的岩壁,井状或者桶状轮廓,发育在厚度巨大、地下水位较深的可溶性沉积岩层中。2019年我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发现大型天坑群,这是我国境内发现的又一世界级天坑群。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天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有关广西那坡县天坑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天坑高差大、多瀑布发育 B. 坑底常见雨林植被
C. 天坑属于流水的侵蚀地貌 D. 坑壁岩石类型同图中的乙
【答案】C
【解析】
【详解】天坑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溶洞、暗河,地表水容易渗漏,且天坑周围地势较高,缺少河流发育,无法形成瀑布,A错误;该地位于广西,雨林植被不是当地地带性植被,因此坑底不可能常见雨林植被,B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天坑发育在可溶性沉积岩层中,应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C正确;读左图可知,乙为岩浆直接转化而成,应为岩浆岩,而坑壁岩石是可溶性沉积岩,两者类型不同,D错误。故选C。
6.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问题。
图示地区( )
A. ①处地质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B. ②处适合修建水库
C. ③处是背斜山 D. 岩层中可能存在化石
【答案】D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①处地下岩层向上拱起弯曲,应为背斜,背斜处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分流,不是良好的储水构造,A错误;②处有断层构造,岩层稳定,不适合修建水库,B错误;③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应为向斜,地貌应是向斜山,C错误;图中岩层层理构造明显,应为沉积岩层,在沉积过程中有可能形成化石并保存在岩层中,D正确。故选D。
7. 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曲流现象的形成与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有关,图I反映的是( )
A. 甲为凹岸、流水侵蚀作用,乙为凸岸、流水的堆积作用
B. 甲为凸岸、流水的堆积作用,乙为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
C. 甲为凹岸、流水的堆积作用,乙为凸岸、流水的侵蚀作用
D. 甲为凸岸、流水的侵蚀作用,乙为凹岸、流水的堆积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位于河流凸岸,岸边河水较浅,流速较慢,应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乙处于河流的凹岸,岸边河水较深,水流较快,应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由此判断,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8.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8月1日18时~8月2日07时天气系统过境前后近地面气压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题。
图示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
A. 冷锋 B. 暖锋 C. 气旋 D. 反气旋
【答案】C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该天气系统过境前后气压先降低、后升高,且过境前和过境后气压值相似,与气旋天气系统过境气压变化相同,与反气旋过境气压变化相反,而冷锋、暖锋过境气压变化有明显差异,因此图示天气系统最可能是气旋,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9. 2021年第12号台风——“奥麦斯”于8月23日8时前后在韩国南部沿海登陆。下图为“奥麦斯”的卫星影像图。读图完成下题。
能够发展成超强台风的天气系统是( )
A. 暖锋 B. 冷锋 C. 气旋 D. 反气旋
【答案】C
【解析】
【详解】台风由热带气旋强烈发展而成,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亚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因此能够发展成超强台风的天气系统是气旋,不是暖锋、冷锋、反气旋,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0. 假定各个气压带宽度为10个纬度。下图为某日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题。
图中甲所在大气环流名称应为( )
A. 赤道低压带 B. 西风带 C. 信风带 D. 极地高压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赤道向两极依次分布的气压带风带是赤道低气压带,低纬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中纬盛行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图中甲处于40°~60°之间中纬度地带,应中纬西风带,B正确,ACD错误。故选B。
读图“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和“两种气候①、②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完成下题。
11. 下列有关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A一高气压带一空气受热上升形成 B. E一低纬信风带—东南风
C. C一低气压带一冷暖空气相遇形成 D. H一高气压带一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12. 图①所示表述正确的是( )
A. 法国夏季炎热干燥 B. 刚果盆地终年高温多雨
C. 欧洲西部常年温暖湿润 D. 海南岛夏季高温多雨
【答案】11. C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读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可知,A是赤道低气压带、B是副热带高气压带、C是副极地低气压带、D是极地高气压带;E是信风带、G是盛行西风带、H是极地东风带。图中A为赤道低气压带,是空气受热上升形成的,A错误; E是东北信风带,属于东北风,B错误; C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冷暖空气相遇形成,C正确;D为极地高气压带,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读气候①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并结合所学可知,①为地中海气候,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法国南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A正确;刚果盆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BCD错误。故选A。
【点睛】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①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②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③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3. 下图为“不同水体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a表示的补给类型是( )
A. 河流水补给 B. 地下水补给
C. 大气降水补给 D. 湖泊水补给
【答案】A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图中a补给表示由长江水补给洞庭湖水,长江水属于河流水,因此图中a表示的补给类型是河流水补给,不属于地下水补给、大气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14. 读洋流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下面问题。
该实验中,茶叶的运动轨迹模拟的洋流分布规律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中纬度可知,该实验中,茶叶的运动轨迹模拟的是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分布规律与中高纬度洋流分布规律,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呈顺时针方向,呈方形;北半球中高纬度洋流呈逆时针方向,呈三角形,对比四个选项,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洋流的分布规律
1. 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中低纬度),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 在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以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3. 在南极大陆的周围,陆地小,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15. 读世界局部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下图)。完成下题。
甲、乙附近洋流对流经地区的影响是( )
A. 甲洋流沿岸降水增多 B. 甲洋流海域盐度降低
C. 乙洋流沿岸温度升高 D. 乙洋流海域蒸发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甲洋流由较高纬度海区流向较低纬度海区,应为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寒流对沿岸具有降温减湿作用,因此甲洋流沿岸降水少,A错误;甲洋流为寒流性质,与同纬度相比,水温较低,蒸发较弱,因此盐度较低,B正确;图中乙洋流由较高纬度海区流向较低纬度海区,应为寒流(秘鲁寒流),寒流对沿岸具有降温减湿作用,因此乙洋流会降低沿岸气温,C错误;乙洋流为寒流,流经海域水温较低,蒸发弱,D错误。故选B。
16. 下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环境由气候、水、地形、植物、建筑和土壤等组成
B. 岩石圈与大气圈之间没有任何联系,都是独立发展的
C.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是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纽带
D. 自然环境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不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建筑由人们建造而成,不属于自然地理要素,A错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而紧密联系,并不是独立发展的,B错误;地表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物质迁移主要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来实现,C正确;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因相互联系而具体整体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D错误。故选C。
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7.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盛始开”,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土壤 D. 水文
18. “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地带性 D. 非地带性
【答案】17. B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盛始开”,是指随着海拔的增高,气温降低,花期也随着推迟,所以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为地形,B正确;地形引起气温的变化,气候并不是主要原因,土壤和水文的差异对其影响较小,AC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指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中,当一个要素变化的时候,会引起其他的变化,反映的是整体性规律,A正确,不属于是地域分异规律,也和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无关,这些都是体现差异性,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表现在地理环境是由性质不同的各种要素组成的;每种要素不是以单一形态而是以多种形态存在;地理环境是大小不同的各种形态单位的有规律的组合。
19. 下图示意某区域,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甲、乙、丙、丁区域类型属于( )
A. 行政区域 B. 自然区域 C. 文化区域 D. 经济区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有区域主要按照自然特征划分,有的区域主要按照人文特征划分,有的区域是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的。图示甲、乙、丙、丁区域是按照植被的差异划分的,植被属于自然要素,不属于行政、文化、经济要素,因此这些区域类型属于自然区域,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0. 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个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呈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据此完成下题。
地坑院反映当地( )
A. 土层深厚 B. 冬暖夏凉 C. 降水稀少 D. 木材短缺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由题干中"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可知,地坑院是当地人们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首要的条件是土层深厚,A正确;"地坑院"这种建筑冬暖夏凉,属于建筑本身的特点,不是当地环境特点,B错误;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这不是"地坑院"修建的基本条件,降水稀少一般是建筑的顶部较平,C错误;这种建筑并不能体现木材丰缺程度,D错误。故选A。
点睛】
区域的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自然要素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21.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 )
A. 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经济都发达 B. 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都比较落后
C. 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 D. 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
22. 下面案例体现了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重要基础的是( )
A. 日本经济发达 B. 沙特阿拉伯经济发达
C. 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 D. 非洲矿产资源丰富
【答案】21. D 22. B
【解析】
【21题详解】
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区域发展的主导,C错误,D正确。有的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如非洲国家,A错误。有的国家资源不丰富,但是经济发达,如日本等,B错误,故选D。
【22题详解】
沙特阿拉伯石油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体现了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B正确。非洲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没有体现了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重要基础,D错误。日本资源不丰富,但是经济发达,没有体现了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重要基础,A错误。新加坡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主要依托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没有体现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重要基础,C错误,故选B。
【点睛】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可分为三类,一是不可更新资源,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二是可更新资源,指生物、水、土地资源等,能在较短时间内再生产出来或循环再现;三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如风力、太阳能等,被利用后不会导致贮存量减少。
23.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人口多少和农田规模大小。但由于灌溉措施不当,在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可能出现的荒漠化现象是( )
A. 水土流失 B. 土地沙化 C. 裸岩 D. 土壤盐渍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由于干旱地区蒸发旺盛,表层地下水大量蒸发,盐分在地表集聚而形成次生土壤盐渍化,D符合题意;灌溉措施不当对西北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裸岩影响不大,排除ABC。故选D。
通常把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称为资源型城市。图1示意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图2示意焦作市位置。据此及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24. 焦作市目前处于( )
A. 兴起期 B. 繁荣期 C. 衰退期 D. 新生期
25. 焦作市发展为资源型城市的主要有利条件有( )
①旅游资源丰富②煤炭资源丰富③陆运便利④水运便利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24. D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焦作市为资源型城市,其煤炭资源已经经过大规模的开采,焦作市不再处于兴起期和繁荣期,AB错误;焦作目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新生期,没有进入衰退期,C错误,D正确。故选D。
【25题详解】
由图可知,焦作市境内由煤矿,铁路穿过,故焦作市发展为资源型城市的主要有利条件为煤炭资源丰富、陆运便利,②③正确;焦作是不是旅游型城市,发展为资源型城市与旅游资源无关,①错误;河流径流量较小,泥沙含量大,水运条件差,④错误。故选B。
【点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措施一般有: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关闭或整合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企业,同时加大中小企业的兼并重组;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对废矿区复垦,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比重等。
第II卷(综合题)
二、综合题(每题10分,共50分)
26.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球运行到①位置时,反映的是北半球(节气名称)____;此时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最长的是____;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大到小的排序是____。
(2)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位置中,全球昼夜平分的是____。(填序号)
(3)当地球公转至③位置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____;该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____(南、北)移动。
(4)地球由②向③位置运行过程中,北京地区____。
A. 白昼渐长黑夜渐短 B. 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C. 日落时刻越来越早 D. 正午时人的影长逐渐变短
(5)某校所在地(120°E、40°N)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提高利用效率,需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倾角,那么日照图与热水器安置方式搭配不合理的是____。。
A. B. C. D.
【答案】26. ①. 夏至 ②. 甲 ③. 丙>丁>乙>甲
27. ②④ 28. ①.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②. 北 29. C 30. D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球公转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地球公转示意图判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读图,当地球运行到①位置时,连接地心与日心,交点位于北回归线,反映的是北半球夏至。此时,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故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最长的是甲;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与直射点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故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大到小的排序是丙>丁>乙>甲。
【小问2详解】
根据上题判断可知,①为夏至,由此可知③为冬至,②为秋分,④为春分;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位置中,全球昼夜平分的是②秋分日和④春分日。
【小问3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③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因此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该日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
【小问4详解】
地球由②向③位置运行过程中,即9月23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北京地区昼长变短,故日落时刻越来越早,C对;白昼渐短黑夜渐长,A错;此期间地球越来越靠近近日点,地球公转的速度越来越快,B错;直射点往南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小,故正午时人的影长逐渐变长,D错。故选C。
【小问5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热水器集热板应与正午太阳光线垂直。根据图中光照图可判断,①表示夏至日,②表示冬至日,③④表示春秋分,加上H=90°-当地与直射点纬度差,可计算出该地夏至日H=73°26′,春秋分H=50°,冬至日H=26°34′,故夏至日、春秋分和冬至日,该地集热板夹角分别为16°34′、40°、63°26′,ABC均合理,D不合理。
27. 下图为我国某年4月地面天气形势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上图中a、b、e、d四箭头表示的风向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2)图中①②两地中此时可能出现降水的是____地;在B、C两地的暖空气被迫抬升的是____地。
(3)上图中D点与C点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原因是____。
(4)上图中B、C、D三地中,即将发生明显天气变化的是____,原因是该地将受到____天气系统的影响;当此天气系统过境后,天气状况是____。
(5)上图中关于①、②两地之间的天气系统的表示正确的是____
A. B. C. D.
【答案】(1)e (2) ①. ① ②. B
(3) ①. C ②. C处等压线更为密集,气压梯度力更大
(4) ①. B ②. 冷锋 ③.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5)A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某年4月地面天气形势图为材料设置5道试题,涉及风力、风向及性质判断、锋面与天气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图中显示,a、b、e、d所在区域中间气压高,四周气压低,为高气压系统,气流应辐散,即从中间向外流动,首先排除b、d;a处风向顺着气压梯度力的方向,风向向左偏,不符合我国的半球特征,排除a,e风向向右偏转,故四箭头表示的风向正确的是e。
【小问2详解】
根据学知识可知,锋面雨一般出现在锋线的冷气团一侧,图中显示,①、②两地中位于冷气团一侧的是①地,因此此时可能出现降水的是①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锋天气系统中暖空气被迫抬升,而暖锋天气系统中暖空气是主动爬升,根据锋面气旋的特征及图中符号判断,B地附近为冷锋,C地附近为暖锋,因此在B、C两地的暖空气被迫抬升的是B地。
【小问3详解】
图中显示,D点附近等压线稀疏,而C点附近等压线密集,则水平气压梯度力C点大于D点,因此风力较大的是C。
【小问4详解】
根据锋面的移动方向判断可知,C、D两地处于暖锋过境之后,天气晴朗,天气稳定,而图中B地冷锋即将移到,即将经历降温、阴雨、大风天气变化,因此即将发生明显天气变化的是B,原因是该地将受到冷锋天气系统的影响。当冷锋天气系统过境后,天气状况是天气转晴、气温较低、气压升高。
【小问5详解】
①、②两地之间的天气系统位于锋面气旋的西侧,且锋面符号表明,为冷锋,且①位于冷气团一侧,②位于暖气团一侧;根据选项四图的气流运动方向判断,A和D为冷锋,B和C为暖锋,首先排除B、C;D图中①位于暖气团一侧,与题意不符,排除D,因此画法正确的是A。A对,排除BCD。故选A。
28.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A是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其是_______________渔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___ 。
(2)图中①②③④四支洋流的名称分别是:
①是 ,②是 ,
③是 ,④是 。
(3)从性质上说①②③④洋流属于暖流的有_______________;属于寒流的是____________;像④性质的洋流对流经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__________。
(4)下列海洋表层等温线示意图中,表示南半球暖流的是( )
A. B. C. D.
【答案】(1)纽芬兰渔场 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之处
(2)①北大西洋暖流 ②秘鲁寒流 ③本格拉寒流 ④西风漂流
(3)① ②③④ 降温减湿
(4)C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世界洋流的分布图为材料,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的性质和分类,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洋流流向和等温线的关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详解】(1)读图分析可知,A位于加拿大的东部,属于纽芬兰渔场,根据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A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之处,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鱼的饵料增多会形成大渔场。
(2)根据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可知,①位于北大西洋的西风带,属于北大西洋暖流,②位于南美洲的西海岸,属于秘鲁寒流;③位于南非的西侧,属于本格拉寒流;④位于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横跨三大洋,属于西风漂流。
(3)从性质上说①洋流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为暖流;②③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④受南极大陆影响,属于寒流;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
(4)读图分析可知,A图中等温线数值表现为南高北低,说明该海域位于北半球,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说明该地比同纬度地区的温度高,因此为暖流经过,故A不符合题意;B图中等温线南高北低,位于北半球,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该地比同纬度地区的温度低,因此为寒流经过,故B不符合题意;C图中等温线北高南低,位于南半球,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说明该地比同纬度地区的温度高,因此为暖流经过,故C正确;D等温线南低北高,位于南半球,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该地比同纬度地区的温度低,因此为寒流经过,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点睛: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内容较多,需要学生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与成因,掌握寒暖流的判读以及对气温的影响等。(1)根据图中分布的位置直接判断渔场的名称,再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行判断。(2)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世界各大洋的洋流名称与分布;(3)需要掌握寒暖流的特点以及洋流对气候的影响,(4)能够根据等温线的变化趋势判断南北半球,能够根据等温线的弯曲判断出洋流的流向与性质。一般来讲,根据等温线数值的变化趋势,判断南、北半球时,愈往北愈小的是北半球,愈往南愈小的是南半球。 根据等温线弯曲状况判断寒、暖流,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受暖流影响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度方向凸出,暖流的流向一般是由低纬度方向流向高纬度方向;受寒流影响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度方向凸出,寒流的流向一般是由高纬度方向流向低纬度方向。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阿里地处中国的极西地带,藏西北地区,是西藏下辖的地级行政区划,和印度巴基斯坦两国争端的克什米尔地区接壤。这里是西藏平均海拔最高的区域,生存环境恶劣,人烟稀少,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山、水、土”是阿里的三大元素。
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的札达,沿象泉河谷有一条气势恢宏的土质莽林,这就是著名的“札达土林”,扎达土林属第四纪次生构造河湖相地貌,是高平的山顶被纵向切割侵蚀成的一条条深深的沟壑,变成了土的林海。
阿里地区湖泊密布,玛旁雍错(4588米)在阿里地区普兰县城东35公里、岗仁波齐峰之南。其周围自然风景非常美丽,自古以来佛教信徒都把它看作是圣地“世界中心”,是中国蓄水量第二大的天然淡水湖、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亚洲四大河流的发源地。湖中鱼类资源极其丰富,湖畔每年候鸟成群地营巢产卵.孵化育幼。玛旁雍错湖区素来被藏民称为“生物生存的圣湖”,是藏区三大“神湖”之一。
(1)根据扎达盆地所处的地理环境,推测扎达土林的形成过程。
(2)简单分析玛旁雍错湖水透明度高的原因。
(3)试结合当地的环境,简析玛旁雍错及周边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
【答案】(1)大约500万前,扎达地区是巨大的湖泊,湖泊以及周边河流带来的泥沙物质大量沉积在底部形成厚达800米的沉积地层;(早期形成巨厚的湖泊沉积物);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湖水急剧外泄,湖底土层裸露;地壳抬升,地表裸露);干旱寒冷的环境中,植被稀疏的地表被大风。河流及季节性水流的冲刷下,形成一条条深深的沟壑(长期的风力和流水侵蚀而成)。
(2)湖泊水量大,自净能力强;湖泊海拔高,周围人口较少,排放的污染物少;入湖河流多为冰川融水,水质好且含沙量小;湖泊周围生态环境好,净化作用强。
(3)河流及湖水中矿物质含量高,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鱼类食物丰富,导致鱼类富集;藏民无食鱼的饮食习俗,鱼类保护好;周围山地海拔高,垂直差异性显著,森林草场广布,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河谷地区海拔较低,热量较充足,水草丰茂,为南迁候鸟中转地,候鸟种类多。
【解析】
【分析】本题以扎达盆地地理位置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内外力作用、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扎达土林属第四纪次生构造河湖相地貌,说明原来是湖泊或者河流,变成了土的林海说明经过了巨大的流水沉积作用,可以推测有可能是湖泊以及周边河流带来的泥沙物质大量沉积在底部,形成河湖相地貌,高平的山顶说明该处现在是又高又平,首先,地壳运动使湖盆升高,地势升高,造成湖水急剧外泄,后来湖底土层裸露,地表裸露形成了高平的山顶,被纵向切割侵蚀成的一条条深深的沟壑,说明又遭受到了外力作用,该地海拔较高,气候寒冷,位于内陆,降水少干旱,地表容易被大风、河流冲刷下,形成一条条深深的沟壑(长期的风力和流水侵蚀而成)。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玛旁雍错是中国蓄水量第二大的天然淡水湖、因此湖泊水量大,自净能力强;这里是西藏平均海拔最高的区域,周围自然风景非常美丽,湖泊周围生态环境好,净化作用强,并且湖泊海拔高,生存环境恶劣,人烟稀少,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周围人口较少,排放的污染物少;从图中可以看出,湖泊补给水源多是冰川融水,水质好且含沙量小,因此透明度较高。
【小问3详解】
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可以从植被或者鱼类生存环境以及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去考虑。由材料可知,湖中鱼类资源极其丰富,湖畔每年候鸟成群地营巢产卵.孵化育幼。鸟类多是因为鱼多,鱼多是因为湖水纯净并且浮游生物多,可以推测河流及湖水中矿物质含量高,利于浮游生物生长,而鱼类食物丰富,导致鱼类富集;同时玛旁雍错湖区素来被藏民称为“生物生存的圣湖”,藏民饮食习俗不食鱼,有利于鱼类生殖繁衍;考虑植被以及区域环境特征,该地海拔高,垂直差异性利于多种动植物生存,动植物资源丰富;沿象泉河谷海拔较低,热量较充足,有利于水草生长,水草中富有动植物较多,为候鸟提供充足食物来源,有利于候鸟的生长和繁殖。
30.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乌素沙地(下图1示意)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明长城中段西北的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约为250~440毫米,是世界各大沙漠中降水最多的区域。地形为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曾经河水清澈,水草肥美。近千年来,由于气候变迁、不合理开垦和战乱等,该地地面植被丧失殆尽,逐渐扩展成我国第四大沙漠。1959年以来,这里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控沙,引洪淤地,如今毛乌素沙漠绿化面积已达80%。
2011年,某种业公司在榆林市流转土地22000亩,陆续建成四个大型农场。利用当地丰富的红黏土和沙土按比例进行混合复配,大幅度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性能,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7倍。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和优质牧草等农作物。种植中,作物秸秆冬季往往不收割,次年播种前再收割。2018年9月卫星遥感图像显示(图2),沙漠中喷灌圈的土地已成为大片良田。
(1)分析毛乌素沙地能够成功恢复植被的自然原因。
(2)简述毛乌素沙地变成森林后地表径流的变化。
(3)分析改良毛乌素沙地的综合治理措施。
【答案】30. 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多,植被易成活;附近河流,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引水灌溉方便。
31. 变化:地表径流减少,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变小。
32. 空气湿度增大,改善气候条件;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增多,增加土壤粘度、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恢复地表植被,抑制风沙活动,减少沙尘天气(或止沙生绿)﹔涵养水源,河流径流量更稳定;秸秆冬季不收割,有利于削减风力,减轻风沙侵蚀;喷灌可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毛乌素沙地地理特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荒漠化治理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森林的生态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毛乌素沙地年降水量约为250~440毫米,是世界各大沙漠中降水最多的区域。毛乌素沙地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多,植被易成活,所以毛乌素沙地能够成功恢复植被;结合图中显示,毛乌素沙地附近有大量河流,且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恢复植被所需的水源较多,引水灌溉方便,所以毛乌素沙地能够成功恢复植被。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毛乌素沙地变成森林后,植被覆盖率高,森林能够截留降水,减缓地表径流汇集速度,从而使得地表水有充足时间下渗,导致地表水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毛乌素沙地变成森林后,森林的地下根系发达,涵养水源能力强,大量降水蓄积地下,地下水具有较强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得当地地表河流径流量季节和年际变化变小。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表明,利用当地丰富的红黏土和沙土按比例进行混合复配,大幅度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性能,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7倍。因此改良毛乌素沙地使得土壤水分含量增多,发展种植业通过耕作和作物的新陈代谢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多,增加土壤粘度、提高土壤抵抗水蚀和风蚀的能力;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使得空气湿度增大,改善局部气候条件;材料信息表明,秸秆冬季不收割,增加了地表植被的覆盖率,作物秸秆有利于削减风力,抑制风沙活动,减少沙尘天气;改良毛乌素沙地有利于涵养水源,使得当地河流径流量更稳定,生态用水得到保证;材料信息表明,当地种植业采用喷灌形式灌溉,可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当地缺水状况,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六校期末联考高二地理试卷
(十一师一中、四中、十二师高级中学、乌市第六十九中、第六十一中、第十五中学)
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 读“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完成下题。
有关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角β不是黄赤交角 B. 角α是黄赤交角
C. 角β目前为23°26' D. 目前为66°34'
2. 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下列各图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3. 2024年高考是6月7日、8日、9日三天,高考期间,下列城市的昼长由长到短的排列正确的是( )
A. 哈尔滨市、北京市、上海市 B. 哈尔滨市、上海市、北京市
C. 上海市、北京市、哈尔滨市 D. 上海市、北京市、哈尔滨市
4. 因碰撞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两大板块是( )
A.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B. 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C. 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D. 非洲板块--亚欧板块
5. 天坑是一个巨大的“陷坑”,其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的岩壁,井状或者桶状轮廓,发育在厚度巨大、地下水位较深的可溶性沉积岩层中。2019年我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发现大型天坑群,这是我国境内发现的又一世界级天坑群。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天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有关广西那坡县天坑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天坑高差大、多瀑布发育 B. 坑底常见雨林植被
C. 天坑属于流水的侵蚀地貌 D. 坑壁岩石类型同图中的乙
6.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问题。
图示地区( )
A. ①处地质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B. ②处适合修建水库
C. ③处背斜山 D. 岩层中可能存在化石
7. 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曲流现象的形成与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有关,图I反映的是( )
A. 甲为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乙为凸岸、流水的堆积作用
B. 甲为凸岸、流水的堆积作用,乙为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
C. 甲为凹岸、流水的堆积作用,乙为凸岸、流水的侵蚀作用
D. 甲为凸岸、流水的侵蚀作用,乙为凹岸、流水的堆积作用
8.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8月1日18时~8月2日07时天气系统过境前后近地面气压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题。
图示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
A. 冷锋 B. 暖锋 C. 气旋 D. 反气旋
9. 2021年第12号台风——“奥麦斯”于8月23日8时前后在韩国南部沿海登陆。下图为“奥麦斯”的卫星影像图。读图完成下题。
能够发展成超强台风的天气系统是( )
A. 暖锋 B. 冷锋 C. 气旋 D. 反气旋
10. 假定各个气压带宽度为10个纬度。下图为某日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题。
图中甲所在大气环流名称应为( )
A. 赤道低压带 B. 西风带 C. 信风带 D. 极地高压带
读图“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和“两种气候①、②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完成下题。
11. 下列有关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A一高气压带一空气受热上升形成 B. E一低纬信风带—东南风
C. C一低气压带一冷暖空气相遇形成 D. H一高气压带一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12. 图①所示表述正确的是( )
A. 法国夏季炎热干燥 B. 刚果盆地终年高温多雨
C. 欧洲西部常年温暖湿润 D. 海南岛夏季高温多雨
13. 下图为“不同水体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a表示的补给类型是( )
A. 河流水补给 B. 地下水补给
C. 大气降水补给 D. 湖泊水补给
14. 读洋流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下面问题。
该实验中,茶叶运动轨迹模拟的洋流分布规律是( )
A. B.
C. D.
15. 读世界局部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下图)。完成下题。
甲、乙附近洋流对流经地区的影响是( )
A. 甲洋流沿岸降水增多 B. 甲洋流海域盐度降低
C. 乙洋流沿岸温度升高 D. 乙洋流海域蒸发增强
16. 下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环境由气候、水、地形、植物、建筑和土壤等组成
B. 岩石圈与大气圈之间没有任何联系,都是独立发展的
C.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是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纽带
D. 自然环境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不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7.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盛始开”,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土壤 D. 水文
18. “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地带性 D. 非地带性
19. 下图示意某区域,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甲、乙、丙、丁区域类型属于( )
A. 行政区域 B. 自然区域 C. 文化区域 D. 经济区域
20. 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个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呈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据此完成下题。
地坑院反映当地( )
A. 土层深厚 B. 冬暖夏凉 C. 降水稀少 D. 木材短缺
区域的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自然要素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21.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 )
A. 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经济都发达 B. 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都比较落后
C. 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 D. 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
22. 下面案例体现了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重要基础的是( )
A. 日本经济发达 B. 沙特阿拉伯经济发达
C. 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 D. 非洲矿产资源丰富
23.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人口多少和农田规模大小。但由于灌溉措施不当,在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可能出现的荒漠化现象是( )
A. 水土流失 B. 土地沙化 C. 裸岩 D. 土壤盐渍化
通常把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称为资源型城市。图1示意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图2示意焦作市位置。据此及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24. 焦作市目前处于( )
A. 兴起期 B. 繁荣期 C. 衰退期 D. 新生期
25. 焦作市发展为资源型城市的主要有利条件有( )
①旅游资源丰富②煤炭资源丰富③陆运便利④水运便利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第II卷(综合题)
二、综合题(每题10分,共50分)
26.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球运行到①位置时,反映的是北半球(节气名称)____;此时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最长的是____;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大到小的排序是____。
(2)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位置中,全球昼夜平分的是____。(填序号)
(3)当地球公转至③位置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该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____(南、北)移动。
(4)地球由②向③位置运行过程中,北京地区____。
A. 白昼渐长黑夜渐短 B. 地球公转的速度越来越慢
C. 日落时刻越来越早 D. 正午时人的影长逐渐变短
(5)某校所在地(120°E、40°N)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提高利用效率,需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倾角,那么日照图与热水器安置方式搭配不合理的是____。。
A. B. C. D.
27. 下图为我国某年4月地面天气形势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上图中a、b、e、d四箭头表示的风向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2)图中①②两地中此时可能出现降水的是____地;在B、C两地的暖空气被迫抬升的是____地。
(3)上图中D点与C点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原因是____。
(4)上图中B、C、D三地中,即将发生明显天气变化的是____,原因是该地将受到____天气系统的影响;当此天气系统过境后,天气状况是____。
(5)上图中关于①、②两地之间的天气系统的表示正确的是____
A. B. C. D.
28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A是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其是_______________渔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___ 。
(2)图中①②③④四支洋流的名称分别是:
①是 ,②是 ,
③是 ,④是 。
(3)从性质上说①②③④洋流属于暖流的有_______________;属于寒流的是____________;像④性质的洋流对流经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__________。
(4)下列海洋表层等温线示意图中,表示南半球暖流的是( )
A. B. C. D.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阿里地处中国的极西地带,藏西北地区,是西藏下辖的地级行政区划,和印度巴基斯坦两国争端的克什米尔地区接壤。这里是西藏平均海拔最高的区域,生存环境恶劣,人烟稀少,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山、水、土”是阿里的三大元素。
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的札达,沿象泉河谷有一条气势恢宏的土质莽林,这就是著名的“札达土林”,扎达土林属第四纪次生构造河湖相地貌,是高平的山顶被纵向切割侵蚀成的一条条深深的沟壑,变成了土的林海。
阿里地区湖泊密布,玛旁雍错(4588米)在阿里地区普兰县城东35公里、岗仁波齐峰之南。其周围自然风景非常美丽,自古以来佛教信徒都把它看作是圣地“世界中心”,是中国蓄水量第二大的天然淡水湖、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亚洲四大河流的发源地。湖中鱼类资源极其丰富,湖畔每年候鸟成群地营巢产卵.孵化育幼。玛旁雍错湖区素来被藏民称为“生物生存的圣湖”,是藏区三大“神湖”之一。
(1)根据扎达盆地所处的地理环境,推测扎达土林的形成过程。
(2)简单分析玛旁雍错湖水透明度高的原因。
(3)试结合当地的环境,简析玛旁雍错及周边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
30.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乌素沙地(下图1示意)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明长城中段西北的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约为250~440毫米,是世界各大沙漠中降水最多的区域。地形为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曾经河水清澈,水草肥美。近千年来,由于气候变迁、不合理开垦和战乱等,该地地面植被丧失殆尽,逐渐扩展成我国第四大沙漠。1959年以来,这里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控沙,引洪淤地,如今毛乌素沙漠绿化面积已达80%。
2011年,某种业公司在榆林市流转土地22000亩,陆续建成四个大型农场。利用当地丰富的红黏土和沙土按比例进行混合复配,大幅度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性能,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7倍。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和优质牧草等农作物。种植中,作物秸秆冬季往往不收割,次年播种前再收割。2018年9月卫星遥感图像显示(图2),沙漠中喷灌圈的土地已成为大片良田。
(1)分析毛乌素沙地能够成功恢复植被的自然原因。
(2)简述毛乌素沙地变成森林后地表径流的变化。
(3)分析改良毛乌素沙地的综合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