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1 沁园春 雪 课件+学案+习题(1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1 沁园春 雪 课件+学案+习题(1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0 18:06:40

文档简介

《沁园春·雪》
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情感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前演练 】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写作背景:一、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 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学法指导】
一、学习诗词的一般方法:晓背景、通诗意、明脉络、赏美点、夯积累
二、诗词美点赏析:结构之美、修辞之美、用词之美、表达之美、情感之美、手法之美、想象之美、写景之美、意境之美
【自学提示】
1、听录音,根据幻灯片,朗读课文,弄懂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将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和同学交流。
注意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
沁 ( ) 莽莽( ) 分外妖娆( )成吉思汗( )
数风流人物( ) 稍逊风骚( ) 今朝 ( )
注意下面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①分( )外妖娆 ②竞折( )腰
③成吉思汗( ) ④数( )风流人物 ⑤还看今朝( )
感情朗读,理清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和胸怀(与同桌讨论交流)。
这首词上片由 字统领,描写 ,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下片由 字统领,由 引出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高度赞颂当今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
上下阙过渡句是“ , 。”
3、借助幻灯片有关课文的脉络,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 冬天将至,写一段话想象即将下的第一场雪的情景。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研学案 课堂巩固检测学案
一、问题研究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4、哪几句是虚景?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三、巩固提高
1、下面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C大河/上下,顿失/滔滔.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上片中“ , ”句总写北国雪景。从 到 句写的是实景;从 到 写的是虚景。
3、这首词的表达方式理解正确的是( )
A上片侧重议论,下片侧重写景,抒情贯穿全词。B上片侧重写景、抒情,下片侧重议论。
C上片侧重议论、抒情,下片侧重写景。 D上片侧重写景,下片侧重议论,抒情贯穿全词。
4、本文的语言十分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如(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中的“山”和 “原”都是静止的景物,而作者却写它们“舞”和“驰” ,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欲与天公试比高” 的 “欲”有什么表达效果?
(1)
(2)
(3)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见一个“白”字,却能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收眼底,你能从文中找出这样的词吗?

5、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古代英雄是怎样的评价?
6、诗中“风流人物”指的是哪些人?全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7、完成课后练习二 (提示: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反复诵读抒情的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四、拓展延伸 请你推举一个当代的风流人物,并说说推举他(她)的原因。
【反思】
《沁园春·雪》
(一)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朗读、想像加深对诗歌中所描绘的具体景象、画面的理解,从而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
2.把握诗歌的情感,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
感悟诗词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三)学习难点
理解诗词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1.词的知识
文体常识积累: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2.创作背景与发表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后,毛泽东率长征队伍胜利到达陕北,在陕北清涧县,毛于一场大学之后攀到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于是诞生了这首《沁园春 雪》。
3.文学常识:
(1)走进作者:毛泽东,字 ,笔名 ,1893年12月26日生,1976年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 , ,伟大的 、 和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自主学习】
1、注音。
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2、解释下列词语 , 加点的字另作解释。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3、课文解读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划出来。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合作探究】
4、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5、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6、在雪景中,作者既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的描写,找出来加以分析。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前句是静态描写,后句是动态描写,“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请你也找一句,加以分析:
7、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8、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9、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精读精练】
精读诗歌下阕
10“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1、对于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12、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13、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拓展延伸】
品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课前打印发放)
甲 我爱你,塞北的雪 (王德)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哟,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春天的使节。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你把生命溶进土地哟,滋润着返青的麦苗,迎春的花叶。
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5、毛泽东一生对雪情有独钟,甚至不允许扫除院子中的雪。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三位诗人对雪的喜爱?试各写出一句。(答案不唯一)
毛: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王: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
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6、甲诗歌颂的仅仅是雪花吗?谈谈自己的理解。由“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你联想起哪位诗人的绝唱?又联想到春天的哪一位使者?
1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绝唱,你能说说好在哪里吗?由“梨花开”你又联想到哪位文人墨客的名句?
18、乙诗的内容兼及咏雪和送别两个方面。描写雪景,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致描画,鲜明地再现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又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大笔挥洒的诗句如:“瀚海阑千百丈冰”等,细致描画的诗句如:“狐裘不暖锦衾薄”等。写送别,以结尾两句最妙,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如果你是诗人,看着雪地上的马蹄印,会想些什么呢?
【课堂检测】:
1、默写这首词:
2、毛泽东,字 ,我国伟大的政治家、 、 、 和诗人,《沁园春 雪》是一首 ,沁园春是 ,雪是 。
3、指出下列句子用的修辞手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4、“惟余莽莽”中“惟”的意思是 ,写出白雪 。
“顿时滔滔”中“顿”的意思是 ,写出冰封 。这两个副词准确的写出了北方冬季的 。
5、本文用“ , ”两句由上阙写景自然过渡到下阙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6、词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分别指 、 、 、 。
7、风骚原指《 》里的《 》和《 》里的《 》,这里指 。
8、“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的作用相近?
9、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10、《沁园春 雪》一文中点明全文主旨,抒发诗人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 , 。
11、“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古诗中有很多写雪的句子,请写出三句:
1 沁园春 雪
精彩开篇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多种情绪的精灵…… 当窗外那像柳絮、像芦花般的雪花,正在纷纷扬扬地从天而降的时候,当郊野大地被雪花装饰得像铺上白色的地毯一样的时候,望望它们,会有许许多多的感觉………当一代伟人毛泽东看到北国茫茫的冰雪时,他会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 雪》!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4.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认为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那一代领袖心中北国的雪又是何种景象呢?这一节课,就先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北国雪的风姿,同时也体会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师范读课文,学生找出诗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分外妖娆(fèn)(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风流人物(shǔ) 还看今朝(hái)稍逊风骚(xùn)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鞠躬,倾倒。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的大地。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数风流人物:数:点数,数得着,称得上。
2.了解有关文体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名因此而得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知识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像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分组读,再全班齐读一遍。
3.学生自由朗诵后,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全诗,师生共评。
4.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究: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交流点拨】描写北国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交流点拨】议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今英雄,表达了作者作为人民革命领袖的自信。
(二)文本探究
(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分组讨论问题。)
1.词的上阕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总写北国雪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到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2.作者对雪景的具体描写由哪个词领起?它统摄的宾语包括哪些句子?
【交流点拨】由“望”领起,它统摄的句子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
3.上阕末尾三句诗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诗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交流点拨】虚景;“须”字可以看出;预示着:等到革命成功了,再看祖国的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这象征祖国前途的光明灿烂。
4.下阕开头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过渡作用,前句承上,总括上阕写景,后句启下,总领下文抒情。
5.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惜”字包含着作者的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惜”字肯定了这些英雄人物的功绩,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信念。
6.词的下阕又是如何评论历史英雄的?表达了词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
【交流点拨】一个“惜”字,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今朝的风流人物在武功与文治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三)检查背诵
背诵、默写全诗。(以四人为一个小组,互相抽查。老师巡回并参与检查。)
四.板书设计
总写:北国——壮丽雪景
上阕:咏雪 实写:望(长城、大河、山原)
虚写:红装素裹——妖娆
抒情——江山多娇(承上启下)
下阕:抒怀 评古——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论今——赞当代英雄(点主旨)
五.拓展延伸
1.词的下片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了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对这种评价你是怎样理解和认识的?
【交流】甲生:我觉得“惜”饱含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虽然对上述历史人物长于武功而给予肯定,但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说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文才不足,而“只识”二字则更含嘲讽之意,表现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这说明诗人对五位英雄人物的评价还是略有区别的。
乙生:我觉得尽管诗人批评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短于“文治”,但在委婉的批评中,仍然肯定了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佼佼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
丙生:我觉得诗人评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是为下文赞扬今朝“风流人物”作铺垫。在对历史英雄人物不擅文治表示可惜的同时,也在“惜”中寓志,蕴含着后来者居上的气概和超越古人的自信。
【老师点拨】要认识诗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判态度,还需要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大背景以及诗人作为革命领袖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负的历史使命来理解。以上三位同学的理解都很有道理,角度各不相同,且有理有据。
2.搜集有关雪的诗句:
【交流】示例: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 《问刘十九》)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夜深知雪骤,时闻折竹声。(白居易 《夜雪》)
云横秦岭千秋雪,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初步学习《沁园春 雪》,领略了北国之雪的风姿。同时,也体会到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一起来欣赏词作的语言魅力和词的艺术特色。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检查复习
开课时,师生一起背诵这首词。
(二)语言品析
请同学们细心揣摩品味下列语句,理解诗句的深长意味。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中的“折腰”改为“赞美”好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诗句中的“折腰”意为倾倒,展示了英雄人物为祖国山河倾倒的心情,并揭示出为之奋斗的动机。改为“赞美”,不合词的韵律,且少了形象性。“娇”是一种女性美,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一个“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句中的“略输”改为“尽输”,句意表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交流点拨】文采,本指辞采、才华,秦皇、汉武说,兼有文治的意味,略输文采,才华稍差一些,在叹惋中有褒有贬,在肯定中指出不足,改后则变为全盘否定。
3.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句中的“稍逊”能否改为“全无”,为什么?)
【交流点拨】原词贬中含褒,肯定其文治才能并指出不足,而改后完全否定其文采。
4.只识弯弓射大雕。(“只识”改为“识得”行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对于成吉思汗的评论,词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语带嘲讽。“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用“只”限制“识”,意味委婉,贬谪更严厉。
(三)艺术特色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词的上阕在写景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和哪些写法?
【交流点拨】先总写后分写,先实写后虚写。动景和静景相结合,虚景和实景相结合。
2.请指出上阕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了。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地写出“山”“原”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这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雄奇景象,而且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感情。
3.这首词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交流点拨】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四)主旨探究
既然上述的人物都有“略输”“稍逊”“只识”的缺陷,那么谁配称真正的“风流人物”呢?(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交流点拨】“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歌颂,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三、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写景: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总体写) 动
     望  长城内外 
        大河上下     实写 (具体写) 静
       山舞原驰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虚写
  抒情:江山如此多娇(承上启下)
  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明主旨)
四、拓展延伸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 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交流】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1沁园春 雪
1.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他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于是欣然提笔,写下了这首豪放之词《沁园春 雪》。
2.主题解说
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3.重点突破
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
提示: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4.难点攻克
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提示一: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来表现五位英雄缺少文采的遗憾,含蓄地批评了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态度。
提示二:这段对英雄人物的评论用“惜”字作统领,这个“惜”字中含褒奖,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
提示三:这个“惜”字中含贬抑,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善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话语中包含惋惜和遗憾之情。
提示四:作者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评价中蕴含着一种后来居上的英雄气概,表现出一种超越历代英雄人
物的自信。
5.结构图解
长城内外
望(写景) 大河上下
沁 山舞、原驰
园 过渡 江山如此多娇
春 (抒情)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 秦皇汉武
雪 (议论) 唐宗宋祖 数风流人物,
成吉思汗 还看今朝
6.拓展延伸
毛泽东诗词名句
①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②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③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昆仑》)
④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⑤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分外( ) 妖娆( ) 风骚( ) 莽莽( )
今朝( ) 成吉思汗( ) 数风流人物( ) 稍逊(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惟余莽莽( )( )
(2)稍逊风骚( )( )
(3)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4)须晴日( )
(5)略输文采( )
3.(恩施中考)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正不断涌来。
B.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C.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D.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4.(南宁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南宁市各县区在端午节到来之际,开展了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传播壮乡文化。
B.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今年年初广西姑娘石芳丽撞倒老人后积极救治的事迹。
C.高考期间,一些爱心送考车为考生准备了考试所需的文具、风油精等提神药物。
D.我市越来越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到“为礼让斑马线点赞”大型公益活动中来。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 雪》中,“沁园春”是题目,“雪”是词牌名。
B.在这首词中,作者描写了自己当时亲眼所见到的冰封雪飘和雪后天晴两种美景。
C.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自己是当今唯一的英雄人物。
D.“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两句写出了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态势,突出了天地之寒冷,河水结冰之迅速。
6.按提示默写句子。
(1)词中概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
(2)词中描写作者想象的景色的句子是: 。
(3)词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
(4)词中由“惜”字所统领的句子是:

(5)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学子深情地说道:“ ”
7.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欲与天公试比高。


8.(红河中考)我州开展“让中国梦铺就红河路”的宣传活动,全面启动了“建设美丽家园行动计划”。学校积极响应,把“中国梦·红河路——美丽校园在行动”落实到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之中,倡导勤俭节约,关爱他人,养成文明习惯,注重礼仪行为。2013年5月30日下午4点,九年级(3)班准备在学校报告厅举行“聚集青春正能量,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班会。
(1)【想一想】假如你是班会的主持人,你计划开展哪些形式的活动?请在横线处再列举两种。
①演讲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2)【说一说】假如你是班长,前去邀请校长参加此次主题班会,你会对校长说什么?(注意说话的简明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一写】中国梦也是个人梦。青春多梦,需要我们志存高远,践行梦想,请写一句励志的话作为自己的青春寄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沁园春 雪》,回答后面的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9.“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分别照应“ ”和“ ”;“ ”和“ ”分别照应“冰封”“雪飘”。
10.朗读结尾句子“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应使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本句在全词的作用是什么?


11.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任选其中一种修辞作简要赏析。


12.上下两阕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月合欢雪
陈列
即使到了四月,雪季仍会逗留在台湾的某些高山上,这,我是知道的。但是今年三月初,我取道大禹岭去合欢山,过了海拔两千八百公尺以后,目睹满山遍野丰满的雪在太阳下闪烁生辉,犹不免感到十分诧异。
通往雾社的越岭路因积雪过深而断了交通。沿途中,前前后后,大概有将近二十部车子埋陷在深雪里,包括两辆出租车和一部大巴士,雪还在车顶上慢慢融化。有一班在进行作战演练的士兵裹着厚重的衣服,戴着遮阳的墨镜和包住整个头的毛线罩,散躺在路边危崖下的雪地上。
所有的山峦谷地因厚雪的堆积而柔和起伏着,透亮的一片白茫茫,其间只时而出现一些静静伫立的苍郁冷杉林,以及偶尔嶙峋凸露出的一角黑褐色的破裂板岩。艳阳兀自热烈照耀,丝毫无云的蓝天。极热和极冷巧妙地结合成一种很清朗的气势,与显得极其纯粹的色块、线条、形状一起发着光,一起陪伴我孤独的踱步,和着冷冽的气息和味道,一一沁入我的心底。
我有时穿过山壁间忽冷了起来的阴影,有时走在坦然耀眼的雪坡上方。南湖大山和中央尖在左,凸出于很远的天边群山外,全面积雪的合欢山主峰在右,隔着也积了雪的合欢溪上游,巍巍然的奇莱北峰则在不远的前方一直引领着我。脚下窸窸窣窣的声音 (荡漾 回荡)在整个绝对无声的寒山间;心绪似乎时近时远,在一种极其清澄的喜悦里晃漾。
三只金翼白眉在路旁的四棵冷杉间跳跃。我有时停下脚步,揉一个小雪球,让它急急滚下很深很深的也积了雪的山谷。
合欢东峰北坡下松雪楼屋顶,雪约二尺厚,门户甚至于也仍被挡住了一小截。我将背包 (安排 安顿)好了之后,又回去雪地散步。
下午四时多,阳光从合欢主峰银白的斜枝上方射下来。但热力正迅速减低。大山的影子在雪地和一些山林间缓慢移动。一阵可能是被夕阳催起的雾,在很深很深的谷底浮移,轻轻飘过一处密林的上方,飘过寒训部队覆满了雪的营舍和操场,卷起散漫的白烟。从望远镜里,可以见到几个走动的士兵的小黑点在雪雾中忽隐忽现。
雪掩埋了一切,但也使这个高山世界变得异样的单纯和安静。我时而停下脚步,如冷杉般定定地站立,希望去把握或认知这充塞于天地间的单纯与安静的奥义。
四只岩鹨不知何时,竟然出现在我身后只露出车顶行李架的一部厢形车上。它们时而嘤嘤地叫着,时而抬头悠然四下顾盼,圆胖的身体在微风中张扬着灰中带有赤褐斑纹的羽翼,好像与我一样在守候一个雪中寒日索漠却又辉煌的结束。
我和它们保持在大约一丈多的距离,互望了十来分钟。但是当我更为____(靠近 亲近)时,它们就飞走了,隐入附近一处山弯后的暮色里。
(选自《中学生散文手册》)
13.从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处。
14.作者在描写雪景时,还写到了金翼白眉和岩鹨鸟,用意是什么?


15.作者看到合欢山怎样的雪景而感到“十分诧异”?请用两到三个四字短语概括雪景的特点。

16.文中画线句子让读者联想到《沁园春 雪》中的什么句子?

17.本文和课文《沁园春 雪》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18.“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驰”“欲与天公试比高”,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原本静止的事物显得生机勃勃。这种“化静为动”的景物描写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请你仿照课文,运用多种修辞,以化静为动的手法写一段文字。




中考满分作文优美语段集锦
1.人是需要信仰的。在万念俱灰时,信仰是唯一能支撑他最后活下去的立足点。
“基督教要求人们在一个充满邪恶和不公、痛苦和恐惧的世界里有担当地生活,其中真谛就在于承受苦难与爱他人。”
德兰修女认为:人类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因此,她用她的一生,为贫苦百姓传播了上帝超越世俗的大爱。
人就像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尽管外表看起来无比强大,内心却早已像飘摇欲坠的玻璃瓶。而心中的信仰,就是它唯一能坚持到最后的立足点,只要拥有这个支点,他们就拥有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贵阳考生《追寻渐远的信仰》)
2.错过,酿造一种缺憾之美。
时间就像一条宽广的河流,缓缓地流过,洗去了尘埃,濯新了记忆。那份心事,被藏在记忆的最深处,叠的整整齐齐。展开来,竟是那段错过的爱情,那段错过的情有独钟。
陆游和唐婉,两情相悦却被生生拆散,忧伤以终老。陆游八十岁时重游沈园,犹在兀自怀念那青葱的岁月,那如水的佳人和那真挚的情谊。一句“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道尽心中无限苦涩。这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错过了便是错过了,想回身却早已没了归路。虽有缺憾,但那份美好与真挚的情谊依然值得珍藏,成为脑海中最深刻、美丽的回忆。
(柳州考生《错过也是一种美》)
【参考答案】
1.fèn ráo sāo mǎng zhāo hán shǔ xùn
2.(1)只 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2)差 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3)鞠躬,倾倒 (4)等到 (5)差
3.B(解析:“清明”“谷雨”是并列的两个节气,应去掉顿号或“和”字。)
4.D(解析:A项缺宾语,应在“文化”后面加上“的活动”;B项“津津乐道”和“谈论”属于语义重复;C项属于分类不当,“文具”不属于“提神药物”。)
5.D
6.(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5)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7.(1)“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2)“欲”把“山”“原”人格化了,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8. (1)讲故事 唱歌(2)示例:(尊敬的)校长您好!我们九年级(3)班将于5月30日下午4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聚集青春正能量,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班会,我代表全班同学诚挚地邀请您参加。(3)示例:胸有凌云志,爱拼才会赢。
9.千里 万里 顿失滔滔 惟余莽莽
10.应使用自豪、赞扬的语气和高亢、激昂的语调。卒章显志,点明主旨,抒发作者对当代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赞颂之情。
11.示例:对偶、比喻、夸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群山比作“银蛇”,把高原比作“白象”,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雪覆盖的群山高原连绵起伏、活泼奔放的气势与勃勃生机。(意思对即可)
12.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13.回荡 安顿 靠近
14.以动写静,描写鸟儿的活动,为静态的雪景增添动态之美和勃勃生机。
15.广阔无垠,雄浑壮丽,寂静无声。
16.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17.本文抒发对合欢山雪景的喜爱以及在雪景中获得了单纯与安静的欣慰之情;课文《沁园春雪》抒发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无产阶级的赞扬之情。
18.【例文】蝴蝶花开了,真漂亮!它共有五个花瓣,红的、黄的、紫的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只美丽的蝴蝶。一阵微风吹来,花瓣轻轻摇摆,就像蝴蝶抖动自己艳丽的翅膀,快乐地飞舞……过了几天,又开了两朵,满身都是漂亮的花纹。远远看去,真像三只花蝴蝶在追逐、玩耍,有趣极了。
沁园春·雪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黑的字注音:
沁园春(  )  莽莽(  )  红装素裹(  )  折腰(  )
略输(  )   稍逊(  )  成吉思汗(  )  今朝(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 zhuāng 素裹(  )  顿失 tāo tāo(    )
江山多 jiāo(  )   ?? 一代天 jiāo(  )
3.给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 惟余莽莽(  )
A.只有我   B.只剩   C.只有
(2) 惟余莽莽(  )
A.景色迷茫  B.草木茂盛 C.无边无际
(3) 顿失滔滔(  )
A.立刻    B.停顿   C.安顿
(4) 须晴日(  )
A.必须    B.须要   C.等到
(5)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A.弯腰    B.折服   C.鞠躬倾倒,这里是称颂、赞颂
(6)稍逊风骚(  )
A.文学才华  B.妇女举止轻佻  C.指“国风”《离骚》
4.填空:
(1)《沁园春·雪》的作者是__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___,“雪”是____________。
(2)在上下阕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揭示全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
6.《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  )
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戒他们要文武并重。
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      B.数/风流人物
C.山/舞/银蛇      D.欲/与天公试/比高
8.下列关于《沁园春·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
         
9.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
10.“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
11.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12.依次写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其中一个简述你对他的看法。
?
   
?
(二)课外阅读
?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
           ?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1930年2月
13.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
14.这首词与《沁园春·雪》都描写了雪景,都有_________的气势,_________的风格。
15.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词上阕_________,下阕_________,而《沁园春·雪》上阕写景下阕议论。这首词写的是_________景,《沁园春·雪》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在气势上比《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略胜一筹。
16.这首词描写_________的一个场景,表现_________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沁园春·雪》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______________,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17.试用一句话说明京剧是怎样形成的。(连标点在内不超过30个字)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剧戏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它们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使徽剧与这些剧种逐渐融合,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为“京调”。清代末期民国初期,上海的戏院全部为京班所掌握,所演的戏称为“京戏”。
?
?
四、写作训练
18.请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这幅北国雪景图。字数不限。
?
?
?
?
?
?
参考答案
1.qìn mǎnɡ ɡuǒ zhé shū xùn hán zhāo
2.装 滔滔 娇 骄
3.(1)B 点拨:根据语境,“余”在词中应理解为“剩下,剩余”。
(2)C? (3)A? (4)C (5)C? (6)A 点拨:“风骚”的本义是国风、《离骚》,本文章中特指文学才华。
4.(1)毛泽东 词牌名 题目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1) 对偶、夸张? (2)比喻、拟人
6.D 7.D? 8.C
9.《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文学才华
10.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对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人民大众的赞美之情。
11.D
12.嬴政 刘彻 李世民 赵匡胤
简述看法(略)
13.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4.雄壮、豪放
15.写景、叙事、南国雪
16.行军、工农红军、祖国山河的壮丽、豪情壮志
17.徽剧与汉调、秦腔、昆曲融合,最后演变成京剧。
或京剧是在徽剧融合汉调、秦腔、昆曲之后,逐渐演变而成的
18.略。
沁园春·雪
一、基础巩固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沁园春(  )  莽莽(  )  红装素裹(  )  折腰(  )
    略输(  )   稍逊(  )  成吉思汗(  )  今朝(  )
  2、填空:
    本文作者为     ,其中《沁园春》是     ,《雪》是     。
  3、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惟余莽莽( )
    A、只有我
    B、只剩
    C、只有
   ⑵ 惟余莽莽( )
    A、景色迷茫
    B、草木茂盛
    C、无边无际
   ⑶ 顿失滔滔( )
    A、立刻
    B、停顿
    C、安顿
   ⑷ 须晴日( )
    A、必须
    B、须要
    C、等到
   ⑸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A、弯腰
    B、折服
    C、鞠躬倾倒,这里是称颂、赞颂
   ⑹ 稍逊风骚( )
    A、文学才华
    B、妇女举止轻佻
    C、指“国风”《离骚》
二、能力演练
  阅读诗歌并回答问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4、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举例。
                                  。
  5、本词上阕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写出了祖国江山的美丽;下阕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写出了对历代帝王的看法。抒情贯穿本词的始终。
  6、词中哪几句是作者想像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
  7、词中点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写出来并说说含义。
                                  。
  8、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歌?请举两三例。
                                  。
三、拓展延伸
  阅读诗文并回答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予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9、请将本词与《沁园春雪》比较,说明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
 10、前三句点明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
 11、“看”字统领了哪几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
 12、“鹰击长空”和“鱼翔浅底”中的“击”“翔”好在哪里?说明理由。
                                  。
 13、本词上下阕最后一句各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
【参考答案】
一、基础巩固
  1、qìn mǎnɡ ɡuǒ zhé shū xùn hán zhāo
  2、毛泽东 词牌名 题目
  3、⑴ B 点拨:根据语境,“余”在词中应理解为“剩下,剩余”。
    ⑵ C
    ⑶ A
    ⑷ C
    ⑸ C
    ⑹ A 点拨:“风骚”的本义是国风、《离骚》,本文章中特指文学才华。
  4、互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对偶: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比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拟人:欲与天公试比高。
  5、描写 议论
  6、“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借助想像把人引领到一个辉煌的境界,现出一派新气象。用“分外妖娆”来结束上半阕,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使人油然而生一种热爱祖国的情感。
  7、“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将几千年封建历史及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风流人物。他们不仅超越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出更伟大的业绩。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表达了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8、(唐)柳宗元《江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结构框架相同,字数相同,上阕13句,下阕12句。
 10、寒秋 橘子洲头 “我”看湘江北去。
 11、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图。
 12、“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的水中,自由轻快,像在空中飞翔一样的特点。
 13、上阕:设问,引出下文,自问自答。下阕:反问,答案包含在问话中并回应前文。
沁园春 雪?
1.《心园春? 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上阕中具体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
2.下列几组词语中字形和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沁(qìn)园春??? 原弛蜡象????分(fèn)外妖娆
B.江山多骄???????? 稍逊风骚(sāo)???惟余莽莽
C.一代天骄???????? 略输文彩?????还看今朝(zhāo)
D.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竞折腰
3.《沁园春? 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
(??? )
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戒他们要文武并重。
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
(??? )
A.望/长城内外? B.数/风流人物
C.山/舞/银蛇? D.欲/与天公试/比高
5.下列关于《沁园春? 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
能力提高
?
阅读词的下阕,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
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
3.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
开放探究
?
阅读毛泽东的《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试与《沁园春? 雪》就内容及写法上的异同作一些比较。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毛泽东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词? 词牌? 雪?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2.D 3.D 4.D 5.C
?
【能力提高】
1.《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文学才华
2.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对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人民大众的赞美之情。
3.D
4.嬴政? 刘彻? 李世民? 赵匡胤
简述看法(略)
5.“略”“稍”都是程度副词,“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
【开放探究】
两首词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沁园春? 雪》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沁园春雪》上阕写景,下阕议论;《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上阕写景,下阕叙事。《沁园春雪》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像;《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但只是展现眼前实景。
沁园春·雪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分外妖娆( ) 惟余莽莽( ) 稍逊风骚( )
成吉思汗(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zhuāng素裹( ) 顿失tāotāo( )
江山多jiāo( ) 一代天jiāo(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惟余莽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顿失滔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素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外妖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风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默写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诗中写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认为文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是谁?请你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
6.选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词分上下两阕,请分别写出两阕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写出总写祖国北方冬天雪景的诗句,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望”和“惜”领起的诗句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你再抄录毛泽东的诗词各一首,并能背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课外阅读
?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
12.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如果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一个“________”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写景层次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请仔细体会揣摩。
16.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_______作用。
17.你认为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尾三句,如果让你写一段话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ráo mǎng xùn hán 2.装 滔滔 娇 骄 3.(1)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2)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特别艳丽多姿。(3)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4.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5.现在的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克服了任何阶级及其政党的局限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奋斗目标。它既有武功又有文治,无产阶级不仅要掌握中国的命运,并且必将掌握全人类的命运,成为整个未来世界的主人。
6.赞美了祖国的壮丽山河,批判了封建主义的一个侧面,抒发了以诗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壮志豪情。 7.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评古论今,赞颂无产阶级。 8.“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内容上,勾画出一幅北方雄伟壮观的雪景概貌图;在结构上,总领起下文的描写,为下文具体分写雪景作好铺垫。9.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10.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1.示例:《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旧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胜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2.上阕:通过湘江秋景的描写,展现出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对往昔斗争生活的回忆,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号召人们发扬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为了民族的解放,担当起“主”中国革命“沉浮”的历史责任。13.观看大自然景色的季节 地点 在内容上显示了诗人在激烈斗争的风暴中昂扬豪迈的革命风度和坚韧刚毅的英雄气概,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也以“独立”与下文的“百舸”遥相呼应映衬。14.示例:《命运交响曲》因为这首曲子充满着与命运抗争的豪情与力量,这与本词的意境情感相类似。15.看山 江 天 水 16.承上启下的过渡 17.“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18.大家肯定记得当年我们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力挽狂澜的豪迈气概;肯定会记得当年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让我们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坚定革命立场,为了使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担当起“主沉浮”的历史重任吧。(能答出大意即可)
课件10张PPT。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沁园春 雪 (1936年2月) 毛泽东课前预习:了解作者
了解写作背景
理解课下注释
反复诵读课文沁园春—— 雪——上片:写雪景、抒写祖国山河的壮丽。词牌名题目(词内容的集中表现)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总写雪景:千里、万里展现视野的广阔博大,
静的地面凝然安静、动的天空雪姿轻盈。
在广袤无垠、冰天雪地的银色世界里体现了一代伟人雪中赏雪的豪情。
作用:内容上——北方壮观雪景的概貌图;结构上——总领下文,为分写雪景作铺垫。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在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承上启下,领起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诗人登高望远入眼的是祖国壮丽山河,情由景生抒发内心豪情。描绘白雪覆盖之广;
黄河结冰的壮观景象比喻、比拟,化静为动景色壮观无比。又写出奋飞、竞争的精神面貌舞——起舞、飞舞。形容披雪的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
驰——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娆。虚景:“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北国雪景总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实)详写:
望——长城、黄河、群山、高原(实)
看——红装、素裹 (虚)下片:议论、抒情,评古论今。赞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江山如此多妖,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作用——承上启下。由描绘自然过渡到评点历史帝王。体现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宁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惜”——惋惜、感叹。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领起到“只识弯弓射大雕”。肯定他们是英雄,委婉批评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
又蕴含后来者居上超超期历史英雄人物的坚定自信。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评论英雄点睛之笔,全词的主旨句。“今朝”英雄不负历史使命,创造伟大的业绩。抒发一代伟人的政治抱负和自信,对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人民的赞美 。 过渡:江山多娇、英雄折腰——抒情
评古:(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议论
颂今:(看)风流人物、今朝(无产阶级英雄)——抒情、议论
小结: 本词咏雪言志,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大气磅礴,写景——纵横千里、气势豪迈,论史——上下千年、气雄万古。作者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舞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作业: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2、反复诵读课文,仔细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收集一些关于雪的古诗词。课件34张PPT。沁园春·雪毛泽东作者简介 毛泽东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róng mǎ kǒng zǒng形容军务繁忙)之间也不断的吟咏诵读、写诗填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的翻阅、欣赏至少在2000首以上。 写作背景词的特点 词又叫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原来可以合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乐谱失传后,只剩下词牌,词牌就是词的调子,每个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调和韵脚。所以把写词叫做“填词”词牌名与词牌没有必然的联系。
一首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这个词牌规定114个字,分上下两阕,上阕13句,下阕12句。
“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 / 风光⌒,(豪迈,高而慢)
千里 / 冰封,(拉长)   万里⌒ / 雪飘△~。(高昂)   望⌒ // 长城内外,   惟余 // 莽莽⌒;大河 / 上下, 顿失 // 滔滔△~。(高昂)
山⌒舞 / 银蛇(↗),   原⌒驰 / 蜡象(↘),   欲与天公⌒ // 试比高△。(高昂)   须 / 晴日,   看 // 红装素裹⌒,   分外 / 妖⌒娆△~。 (慢) 江山⌒ // 如此 / 多娇△⌒,   引 // 无数英雄 / 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低沉)   唐宗 / 宋祖,稍逊 / 风骚△。(慢)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 / 射⌒/大雕△~(低,慢) 俱 ⌒ // 往矣↘,(慢,拉长) 数//风流人物,   还看⌒ / 今朝△(高昂,坚定) 注意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
沁 ( qìn )
莽莽( mǎng )
分外妖娆( fèn ráo )
成吉思汗( hán )
数风流人物( shǔ )
稍逊风骚( xùn )
今朝 ( zhāo )注意下面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分( )外妖娆
②竞折( )腰
③成吉思汗( )
④数( )风流人物
⑤还看今朝( )上阕
写北方
壮丽的
雪景,
赞美祖国
大好河山北国风光
(总写)
概括 登高望远
(具体写)千里冰:封(静态)
万里雪:飘(动态)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群山:像银蛇舞动
高原:像蜡象奔跑静态动态气势磅礴雄伟壮美晴天景象
(想象)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娇艳、美丽沁园春 雪 毛泽东实景虚景上阙小结描写北国雪景,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下阕小结 词的下阕又是如何评论历史英雄的?表达了词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 短于
“文治”看今朝风流人物文韬
武略评论古今英雄,高度赞颂当今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预习结束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精彩在哪里? 这句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白雪覆盖下的群山和高原的连绵起伏的雄伟壮美,而且化静为动,赋予沉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想象丰富,生动传神。3.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末尾三句是虚景。
从"须"这个字可以看出,作者是借助想象来写雪后景象的。 4、下阕开头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过渡作用,前句承上,总括上阕写景,后句启下,总领下文抒情。6、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自己。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歌颂,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总结 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寄托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自己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匀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重要词句的品味(从修辞、字词、含 义等方面考虑) 3.“望”字统领了哪些句子?下阕中与之相对应的词语是哪一个?它又统领哪些句子?“望长城…试比高”、“惜”、“惜…大雕”
4.这首词的上阕总写雪景的句子是 ,分写
雪景的句子中写到的景物有 、 、 、 。
句运用了拟人的
方法。展开想像写景的句子是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长城、黄河、群山、高原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5.这首词上阕描写了 ,下阕评论千秋历史,赞 颂 。
北国风光,展壮丽河山 诗人理想
6.下阕评古论今,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
提到的历史人物有 、 、 、 、 。
词中的“风流人物”是指 。
江上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嬴政、刘彻、李世民、赵匡胤、铁木真、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无产阶级革命者等
7.“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作者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此句在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赞美”一词在全词中表达情感比较单薄、单一,并且在音韵上不符合本词要求。“折腰”本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之意,且比“赞美”程度更深,更能体现无数英雄为祖国壮丽河山而倾倒之情。
8.“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分别指什么?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
即文治;“弯弓射大雕”指武功。都用借代手法。9.点明作品主旨的句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对偶、夸张
(2)比喻、对偶、夸张、拟人
(3)比喻、拟人
(4)借代10.指出下面的句子各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1)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4)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艺术特色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2、动静相衬,虚实相生。
3、用词准确、精练,形象鲜明。
4、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本篇虽题为咏雪,实际上它却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而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上阕,即景生情。下阕抒情,寓情于议。作者将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风花雪月 雪中送炭 冰雪聪明 程门立雪
雪上加霜 冰天雪地 鹅毛大雪 囊萤映雪
阳春白雪 报仇雪恨 风雪交加 傲霜斗雪
傲雪凌霜 傲雪欺霜 白雪皑皑 白雪难和
白雪阳春 饱经霜雪 报仇雪耻 报雠雪恨
抱怨雪耻 冰魂雪魄 冰肌雪肠 冰天雪地
冰天雪窖 冰天雪窑 冰消雪释 冰雪严寒
步雪履穿 餐风啮雪 餐风茹雪 蝉不知雪
沉冤莫雪 程门立雪 担雪塞井 担雪填河
担雪填井 斗霜傲雪 鹅毛大雪 飞鸿踏雪 这首词大气磅礴,气壮山河,借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抒发作者主宰世界的雄伟气魄,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革命人民。接下来, 请大家 再读本首词!沁园春 雪毛泽东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 输 文 采唐 宗 宋 祖
稍 逊 风 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