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2 雨说 课件+学案+习题(1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2 雨说 课件+学案+习题(1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0 18:09:44

文档简介

2雨说
精彩开篇词
轻灵飘洒的春雨,素来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载体。春雨之夜,杜甫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李清照发出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感慨。而今,台湾诗人郑愁予的笔下,春雨淅淅沥沥地走来了,它在向我们轻声地诉说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聆听雨的絮语。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2.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3.理解“雨”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4.领会文章主旨,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当金黄的油菜花在江南的田间竞相绽放时,当乡间小路夹杂着春雨散发出浓郁的泥土气息时,无疑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同时也会让人又无限的遐思。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雨说》中的各种生机。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田圃(pǔ) 禁锢(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
丝缕(lǚ) 喧(xuān)嚷 帘(lián)子 耸(sǒng)立
蓑(suō)衣 斗笠(lì) 油膏(gāo) 襁褓(qiǎng bǎo)
2.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留滞:即滞留,停留不流通。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喧嚷:(很多人)大声地叫或说。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润如油膏:细腻光滑得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入睡或长眠。
3.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4.背景链接
《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文革”灾难结束不久,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诗的音乐美。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要求: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顿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①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②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③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2.文本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尝试划分诗作的结构层次,并为诗作的每个部分命名。
【交流点拨】“雨说”一共出现了五次。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雨的祝福
(二)深层探究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 齐读全诗。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地方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2.雨让大地生机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交流点拨】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3.分析诗中雨的形象。
(1)诗歌中塑造的“雨”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交流点拨】诗中的“雨”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而淅淅沥沥的雨点是它探访大地的殷勤的脚步。
(2)理解诗歌开头括号中的话的含义。(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交流点拨】“四月”点明时间是春天,“等待久了”表明了对春雨的渴盼。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雨说》中诗人从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四.板书设计
一、(1—3):雨的到来
二、(4—5):雨的邀请
雨说 三、(6—8):雨的来意
四、(9):雨的祝福
五.拓展延伸
1.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象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交流】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象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交流】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倾听了雨的诉说,梳理了诗歌的结构,理解了雨的形象,领悟了作者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将对这首诗作进一步的理解。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1.一起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在朗读中再次感悟雨的温柔可亲的形象。
2.结合诗歌,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同桌间互相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并做适当的点拨。)
(1)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交流点拨】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别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2)说说雨为什么是爱的使者?
【交流点拨】①雨是温柔亲切的,充满爱心的。(2、3、4节)
②雨让每个孩子学会勇敢地笑。(7、8节)
③雨祝福孩子们有美好幸福的生活。(9节)
对孩子们的祝福也是对祖国的祝福,孩子是祖国的希望。
(3)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赏析,通过这样的途径来评析诗歌关键语句和优美语句。
【交流点拨】生甲:如:“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一节的关键词语“勇敢地笑”与前一节中的“勇敢地笑”形成了反复的关系,这样这个意思就得到了强调;再次强调“雨”的祝福内容,也是诗歌内容上的深化。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勇敢地笑”所带来的影响,富有感染力。
生乙:如“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能真正看到大地的希望,看到中国的希望。给孩子们带来欢笑,让他们快乐地成长,这是雨的使命,而“笑”恰是他们成长的标志。
(4)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诗中采用拟人手法生动描写的其他事物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5)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以外,这首诗的语言还有什么特色?
(学生可继续互相交流,小组内选出代表全班交流,学生之间谈体验。)
【交流点拨】①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体现了这一特色,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笑斜了翅膀”;
②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令人感到无比亲切;
③诗人还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
板书设计
雨说
雨的到来——景物对比:田圃、牧场 自由
鱼塘、小溪 幸福
雨的邀请——亲一亲,跟着走
传递自由、幸福
信念的使者
雨的来意——勇敢的笑
雨的祝福——孩子们嘴里苹果的甜味
四、拓展延伸
按照例句形式仿写,桃花说:“这是一场红色的雨,它落在我身上,我就开出了一朵朵粉红色的花。”
【交流】示例:柳树说:“这是一场绿色的雨,它落在我身上,我就换上了嫩绿的新装。”
小草说:“这是一场欢快的雨,它落在泥土上,我就钻出了可爱的小脑袋。”
燕子说:“这是一场送信的雨,我们一收到信,就立刻返回美丽的家乡。”
农民伯伯说:“这是一场催我播种的雨,它落在我身上,我就开始了繁忙的耕耘。”
《雨说》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本文拟人手法的精妙应用。
3.以读入境,读中悟情,以丰富多彩的方式读出诗歌优美的意境和美妙的情感。激发孩子们热爱生活感受爱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诵读准备。
1.字词积累。
(1)请给加点字词注音。
田圃( ) 禁锢( ) 喧嚷( )( )
喑哑( )( ) 留滞( ) 襁褓( )( )
(2)补充注解。
田圃:种植蔬菜、花草、瓜果等的园子。 喧嚷:大声吵闹。
温声细语:形容说话时声音温柔而细小。 润如油膏:形容事物像油膏一样滋润。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2.朗读接力。
小组选派两名同学,分读诗歌,然后全体朗读,加深对诗歌的感受。
(二)导学部分。
1.作者简介
郑愁予,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原名郑文韬,原籍河北,中国台湾当代诗人。1949年诗人随家人去台湾,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商学院,在基隆港务局任职。诗人从15岁就开始发表诗歌,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任《现代派》刊物编辑。1968年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学习,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讲师。后任耶鲁大学教授。他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休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台湾现代诗派的缺点,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其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有诗集《梦土上》、《衣钵》、《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
2.写作背景
《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二、合作、探究、展示
1、读诗,思考:
(1)“雨”说了什么?请用一组比较整齐的句子概括一下 “雨说”的内容,比如:
雨说了它来的目的:
雨说了它来的心情:
雨说了它来的希望:
雨说了它来的地方:
雨说了它来的任务:
……
并将冒号后的内容填写完整。
(2)请结合自己的想象,在“__________________的春雨”句式中填入恰当的修饰语,揭示诗人寄予“雨”的内涵。
2.诗中写到雨要“教你们勇敢的笑”,你怎样理解这“笑”的内涵?
3.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4.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5.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请找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仔细品味。

6.诗歌主要采用什么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分别举例分析。



7.再次带着感情朗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在海外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这首诗,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这是生命的颂歌,生活的颂歌。
四.当堂检测
1.以“我对雨说……”的句式完成下面两个练习:
(1)你听懂了雨对你说的话吗?把全诗中的“我”改成“你”,“你”改成“我”,改变部分内容,变换人称,自由朗读,体会诗意。然后同桌配合,就原诗和改后的诗对应着读。比如:
你来了,你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你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你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你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谈一谈这样改变方式的朗读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给我们带来了温馨,带来了快乐,带来了甜蜜。她教我们乐观地生活,她为我们奉献了一切。你想对雨说点什么?几行诗,几句话都行。
2.再次品读《雨说》,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由这两句诗,你能联想到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诗文中为什么一再地说“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3)请引用一句描绘春雨的古诗文名句,表达自己对春雨的赞美之情。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全诗。
2 以“雨的自诉”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资料宝藏】
郑愁予诗选
归航曲
飘泊得很久,我想归去了
仿佛,我不再属于这里的一切
我要摘下久悬的桅灯
摘下航程里最后的信号
我要归去了……

每一片帆都会驶向
斯培西阿海湾(注:雪莱失踪处)
像疲倦的太阳

在那儿降落,我知道
每一朵云都会俯吻
汩罗江渚,像清浅的水涡一样
在那儿旋没……

我要归去了
天隅有幽蓝的空席
有星座们洗尘的酒宴
在隐去云朵和帆的地方
我的灯将在那儿升起…


水巷
四围的青山太高了,显得晴空
如一描蓝的窗……
我们常常拉上云的窗帷
那是阴了,而且飘著雨的流苏
我原是爱听罄声与铎声的
今却为你戚戚于小院的阴晴
算了吧
管他一世的缘份是否相值于千年慧根
谁让你我相逢
且相逢于这小小的水巷如两条鱼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雨说》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读出诗歌的重音、节奏。
2. 反复诵读,交流诗歌清新明朗、节奏欢快的语言。
3.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4.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 用喜悦、欢快的语调诵读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
2、 理解意象,领悟主旨,品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本文的作者是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也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2.读准下列字的音:
田圃( )禁锢( )留滞( )喑哑( ) 蓑衣( )斗笠( )襁褓( ) 润如油膏( )
3.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雨“说”了哪些话?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
4.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生自由读,力求读准字音、重读、停顿。
2.学生范读。师生互评。
3.播放范读,学生自由朗读、美读并思考: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再来说说下面两个问题:
(1)说说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小组合作,学习1-5节,讨论以下问题。
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雨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大地的?
雨的到来为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小结:在1-5节中我们感受到雨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2.小组合作,学习6-8节,讨论以下问题。
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
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教你们勇敢地笑”的含义是什么?
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3. 再读课文,品味语言。找出课文中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四)探究质疑。
1.提问: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2.提问: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3.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些话?这些话表达什么意思?(归纳诗歌的主题)
4. 讲解诗歌的寓意:
(五)比较阅读,鉴赏提升
??? 读杜甫的《春夜喜雨》,比较作者的感情。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请你谈出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解。
?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
课外收集描写“雨”的诗句。
雨说
☆课文导读《雨说》是郑愁予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田圃(pǔ)    禁锢(jìn ɡù)留滞(zhì)   喑哑(yīn yǎ)蓑衣(suō)  斗笠(lì)油膏(ɡāo)  襁褓(qiǎnɡ bǎo)二、词语释义田圃:田园。禁锢:束缚,强力限制。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留滞:停滞,不流通。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知悉:知道。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忍冬:能够忍受冬寒的意思。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人睡或长眠。三、语句解读1.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2.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四、作家作品郑愁予(1933— ),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五、背景探视这首诗发表于1980年4月28日的台北《联合报》上。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一切都开始显示新的生机。诗人极为关注祖国大陆,这首诗既是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祖国未来的祝福。此诗一刊出,立刻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六、文体浅谈新诗,是中国“五四”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词格律的限制,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更能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一显身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田圃(  )  留滞( )  蓑衣(  )  喑哑( )  禁锢(  )  襁褓(  )(  )丝缕( )  知悉( )耸立(  )  斗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留滞:停滞,不流通。B.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忍冬:指一种凌冬不凋的草药名。C.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D.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3.全诗洋溢着音乐美,如果让我有感情地诵读,我应该这样读:第一节应读得_____________,表达出对春雨的_____________之情;第二节应读得_____________,以示_____________;第五节可读得_____________,传达_____________之情;第八节应读出_____________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_____________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4.下面诗句意思区别最大的一句是( )A.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B.为什么不扬起你们的脸让我亲一亲C.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D.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5.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B.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C.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D.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二、整体感知1.填空。⑴郑愁予这首诗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1933年生, 诗人,诗集有《 》、《 》等。⑵全诗以 为中心意象。以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内在线索。外在语言形式上则五次以_______为提示语,从而结构全诗。2.文中描写寒冬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你在下面选择正确的说法 (  )A.一派荒凉孤寂,没有生气,因为种子不再发芽,绿草变得枯黄,连牛羊的踪迹也消失得无影无踪。B.选项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写的——陆上和水中。陆上写了田圃和牧场;水中写了鱼塘和小溪。C.选段从陆上写时,田圃上种子被禁锢,牧场草木枯黄,牛羊全无;水塘中鱼儿不再游动,小溪也渐渐地干涸,总之,写出了寒冬的一派肃杀。D.文中写景纯粹是诗人的想象,他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东西集合在一起,由此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3.第(3)节诗中“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和第(4)节诗中“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为什么这两节诗重复同一语句?( )A.突出笑的甜美 B.突出笑的勇敢 C.突出笑声之大感动人 D.雨对孩子们的祝愿4.下列关于《雨说》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借“春雨”的真情诉说,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温柔亲切的爱意,以及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地亲近自己、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的诚挚祝福。B.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亲切感人,切合儿童心理,易于打动孩子们的童心。C.这首诗语言亲切、清新自然,给人以温柔亲切之感,便于儿童阅读和接受。D.诗中“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这句诗表现了“春雨”为自己的奉献而喜悦、满足的心情。5.文中的“笑”,你是怎样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1.选文中,雨“说”的一席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赋予了“雨”以人性化的表现,这样写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语意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4.请默写出空行的诗句。
5.春天来了,你听了春雨对你说的话之后,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关于“春雨”的诗有许许多多,请你再写出一两句描写春雨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954年
1.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诗的第一节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C.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D.这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3.“忘了是在江南、江北/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三节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主人公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心态。
B.“沾着些故国泥的土”的槐树叶,使诗人感情激荡,禁不住用了“故国哟”的呼告语,再以“呵呵”的叹词强调,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C.结尾一句和首句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叶,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的整体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
D.这一节,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既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
5.在下面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分别从时间和诗人心理变化的角度概括全诗的思路。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回眸
(2005兰州卷)请你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为: 。
答案:秋色人似画中游。
☆写作小练笔
请你用一定的修辞描写出雨在四个季节中的特点。
春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素材
请坐两把椅子
拉布歇雷在圣彼得堡做英国使馆官员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傲慢的贵族前来拜访,他要求马上会见大使。
“请坐,大使马上就来。”拉布歇雷说。
贵族对这种没有客套的接待方式大为恼火,说:“年轻人,你知道我是谁吗?”接着说出许多头衔。
“那么,请你坐两把椅子。”拉布歇雷说。
一、1.pǔ zhì suō yīn ɡù qiǎnɡ bǎo lǚ xī sǒnɡ lì 2.B(忍受冬寒的意思。) 3.急切 企盼 轻柔、温和 “雨”之关爱 欢快 喜悦 高昂 欣慰 4.C 5.A(A项是对偶,其它是拟人。) 二、1.⑴《郑愁予诗选》台湾《梦土上》《衣钵》⑵雨;雨的诉说的内容变化和情感递进;雨说 2.B 3.D 4.D 5.在结构上使引文形成总分总的明晰的层次,在内容上围绕“笑”来铺展,使文意连贯,在情感上通过“笑”来定下诗节的感情基调:抒发了喜悦、祝福之情。三、6.希望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之中,学会乐观,能够过着快乐、自由、幸福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新一代儿童的关爱与祝福。7.作者赋予“雨”以人的感情与思想,使诗文更富有生命力,生动而又形象,给人以无穷的想像力,也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8.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9.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10.略 11.示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四、1.因为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沾着故国的“泥土”,所以它是“最可宝贵”的一片;又因为离开了哺育它的“泥土”,离开了生长它的枝干,所以它又是“最使人伤心”的一片。2.D 3.虚实相生,大大拓展了思乡的幅度——大陆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都是值得怀念的。4.C  诗的第一节写的是视觉意象,而结尾“淡淡的槐花香”则是清香逸远的嗅觉意象,视嗅交感,加强了诗的感染力。5.现在、过去、将来;伤感、回忆、企望。
2雨说
精彩开篇词
轻灵飘洒的春雨,素来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载体。春雨之夜,杜甫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李清照发出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感慨。而今,台湾诗人郑愁予的笔下,春雨淅淅沥沥地走来了,它在向我们轻声地诉说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聆听雨的絮语。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2.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3.理解“雨”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4.领会文章主旨,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当金黄的油菜花在江南的田间竞相绽放时,当乡间小路夹杂着春雨散发出浓郁的泥土气息时,无疑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同时也会让人又无限的遐思。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雨说》中的各种生机。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田圃(pǔ) 禁锢(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
丝缕(lǚ) 喧(xuān)嚷 帘(lián)子 耸(sǒng)立
蓑(suō)衣 斗笠(lì) 油膏(gāo) 襁褓(qiǎng bǎo)
2.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留滞:即滞留,停留不流通。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喧嚷:(很多人)大声地叫或说。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润如油膏:细腻光滑得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入睡或长眠。
3.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4.背景链接
《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文革”灾难结束不久,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诗的音乐美。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要求: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顿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①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②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③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2.文本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尝试划分诗作的结构层次,并为诗作的每个部分命名。
【交流点拨】“雨说”一共出现了五次。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 (六至八节):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雨的祝福
(二)深层探究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 齐读全诗。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地方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2.雨让大地生机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交流点拨】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3.分析诗中雨的形象。
(1)诗歌中塑造的“雨”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交流点拨】诗中的“雨”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而淅淅沥沥的雨点是它探访大地的殷勤的脚步。
(2)理解诗歌开头括号中的话的含义。(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交流点拨】“四月”点明时间是春天,“等待久了”表明了对春雨的渴盼。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雨说》中诗人从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四.板书设计
一、(1—3):雨的到来
二、(4—5):雨的邀请
雨说 三、(6—8):雨的来意
四、(9):雨的祝福
五.拓展延伸
1.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象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交流】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象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交流】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倾听了雨的诉说,梳理了诗歌的结构,理解了雨的形象,领悟了作者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将对这首诗作进一步的理解。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1.一起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在朗读中再次感悟雨的温柔可亲的形象。
2.结合诗歌,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同桌间互相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并做适当的点拨。)
(1)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交流点拨】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别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2)说说雨为什么是爱的使者?
【交流点拨】①雨是温柔亲切的,充满爱心的。(2、3、4节)
②雨让每个孩子学会勇敢地笑。(7、8节)
③雨祝福孩子们有美好幸福的生活。(9节)
对孩子们的祝福也是对祖国的祝福,孩子是祖国的希望。
(3)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赏析,通过这样的途径来评析诗歌关键语句和优美语句。
【交流点拨】生甲:如:“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一节的关键词语“勇敢地笑”与前一节中的“勇敢地笑”形成了反复的关系,这样这个意思就得到了强调;再次强调“雨”的祝福内容,也是诗歌内容上的深化。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勇敢地笑”所带来的影响,富有感染力。
生乙:如“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能真正看到大地的希望,看到中国的希望。给孩子们带来欢笑,让他们快乐地成长,这是雨的使命,而“笑”恰是他们成长的标志。
(4)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诗中采用拟人手法生动描写的其他事物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5)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以外,这首诗的语言还有什么特色?
(学生可继续互相交流,小组内选出代表全班交流,学生之间谈体验。)
【交流点拨】①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体现了这一特色,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笑斜了翅膀”;
②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令人感到无比亲切;
③诗人还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
板书设计
雨说
雨的到来——景物对比:田圃、牧场 自由
鱼塘、小溪 幸福
雨的邀请——亲一亲,跟着走
传递自由、幸福
信念的使者
雨的来意——勇敢的笑
雨的祝福——孩子们嘴里苹果的甜味
四、拓展延伸
按照例句形式仿写,桃花说:“这是一场红色的雨,它落在我身上,我就开出了一朵朵粉红色的花。”
【交流】示例:柳树说:“这是一场绿色的雨,它落在我身上,我就换上了嫩绿的新装。”
小草说:“这是一场欢快的雨,它落在泥土上,我就钻出了可爱的小脑袋。”
燕子说:“这是一场送信的雨,我们一收到信,就立刻返回美丽的家乡。”
农民伯伯说:“这是一场催我播种的雨,它落在我身上,我就开始了繁忙的耕耘。”
2雨说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禁锢( ) 油膏( ) 襁褓( ) 喧嚷( )
田pǔ( ) suō( )衣 留zhì( ) yīn( )哑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梅花象征坚强和纯洁,与松、竹并列为岁寒三友。
B.那郁郁葱葱的绿叶里躲着七、八朵细小的黄花,香味浓郁,如裹满了蜜糖一般。
C.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的站着纺。
D.叶诗文的启蒙教练魏巍透露:“这个小姑娘从来不吵不闹,你给她多少任务,她都会完成”。
3.(丹东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今年起,全国正式执行高考加分项目调整方案。
B.新合约将有望使球星梅西成为薪酬最高。
C.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但是家庭私事,而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大事。
D.2014丹东港鸭绿江国际马拉松比赛于5月25日上午在滨江大道召开。
4.课文中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B.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C.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D.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5.品味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

(2)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3)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6. 下列关于《雨说》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借“春雨”的真情诉说,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温柔亲切的爱意,以及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地亲近自己、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的诚挚祝福。
B.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亲切感人,切合儿童心理,易于打动孩子们的童心。
C.这首诗语言亲切、清新自然,给人以温柔亲切之感,便于儿童阅读和接受。
D.诗中“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这句诗表现了“春雨”为自己的奉献而喜悦、满足的心情。
7.“雨”,作家笔下的爱物。同样是对雨的刻画,但表达的主题思想却各有不同。“雨”让作家______触景生情,她在____________中写下了“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赞美了母爱的博大。而“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那是作家老舍笔下的夏日暴雨,烘托了《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痛苦。
8.某中学九(3)班举行“雨的诉说”综合性学习,请结合你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活动一:猜一猜雨的谜语】
①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皆不见。(打一自然现象)______
②久雨不晴。(打一省会城市名)_______
③杜甫《白帝》中有诗云:“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打一成语)_______
(2)【活动二:赏一赏雨的身影】雨的身影一再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请你展示两句写雨景、抒雨情的古诗名句(要注明作者和题目),并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听一听雨的声音】雨声是生命敲击世界的声音,请把你听到的或记忆中的最动人的雨声描绘给大家听。
我的描述:

阅读《雨说》(节选),回答后面的问题。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
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9.选文的一二两节都有“教你们勇敢地笑”,怎样理解句中“笑”的内涵?

10.说说你对下面诗句的理解。
(1)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2)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

11. 节选的诗句描述的意象有: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苹果。描述这些意象,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12.春天来了,你听了春雨对你说的话之后,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




(长沙中考)
天外财富
①雨,从天外飘来。
②我打着一把伞,走在一条寂静的小街上,走着走着,忽然发现路边树下站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正淋着雨水。
③“快进来!”我扬了一下伞,向她喊道。
④女孩飞快地跑到我的伞下,用小手拉着我的胳膊,缓缓地与我同行。
⑤“你是往前走吗?”我问她。“嗯,哪儿都行。”她随口而答。
⑥“去做什么?”“找一个人,不,不找了,已经找到了。”女孩声音满含欣慰。
⑦“他在哪儿?”“就是你。”她扬头告诉我。
⑧“找我吗?”我笑笑,觉得小姑娘很有意思。
⑨“我得了一笔财富,”她说,“可我不想要,我要把它送给雨天给我打伞的人。”
⑩“看来,这个人就是我喽?”我试探着问。
“是的,所以我要把这笔财富给你。”她把手伸进了口袋。
我不觉得欣喜,只觉得有意思,于是便信口问:“真是天外飞来的财富!你要给我多少?一块钱还是两块钱?”“不,是十万!”
“十万?你带在身上?”
“对,带在身上。”女孩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摸出一张花花绿绿的大钱。递到我手里。这是一张画满水彩的硬纸片,上面写着十万元。这是小姑娘自己做的“钞票”。
我大笑起来:“哈哈,这是天外财富!谢谢你,我收下了。”我把“大钱”装进了口袋。
“你失望了吧?——可你没让我失望。”女孩的声音很清晰,也很兴奋。
“我读到一篇小说——一个女孩得到一笔财富,她要找一个在雨天让她共伞的人,把钱给他。第二天,她就去了。”
“找到了吗?”“第二天没下雨。”
“后来呢?”“后来下雨了,但没人理她。她在树下站了一天,只有那棵树为她遮雨,后来她哭着把钱塞进树洞里。”
“这真悲惨。”“可我不信。我觉得不会这么坏,我非要自己试一试。”
“所以,你就试了?”我问。“对,而且我没失望!”我看了她一眼,那是一双渴求而感动的眼睛。
雨还在下着,从雨丝里透过清香的空气。
“你没想过会失望?”我问。“想过,可我还是没失望。”她的手更紧地挽住我的胳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是我没有财富。”女孩歉意地说。
“不,我们都得到了财富。”
来到一个车站,我把女孩送上了车。她透过缓缓移动的车窗,大声说道:“我懂,不是钱,是财富,对吗?”从她的语气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她内心的感动。
我整整雨伞,继续向前。细雨从天外飘落至我的伞顶,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暖流浸润着我的心;丝丝细雨用无限的温柔抚摸着我,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
我真希望,在这日益被柴米油盐所羁绊的日子里,在这日趋被钢筋水泥所包裹的城市中,能有更多这样的“财富”!
(作者北原,有改动)
13. 请从小女孩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地点
情节
心情
路边树下
找到共伞的人
①______
小街路上
②________
兴奋
③________
与“我”告别
④_______
14. 文章第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细雨从天外飘落至我的伞顶,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暖流浸润着我的心;丝丝细雨用无限的温柔抚摸着我,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


15. 文章第自然段中的“财富”比喻什么?请结合全文,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和感悟。


16. 请在《天外财富》一文中第23自然段的横线上写一个关于“女孩”的神态和“我”的心理活动的片段描写。


17.诗人笔下的春雨就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与孩子们亲切地交谈,娓娓道来,仿佛好友一般,使诗歌具有了一种人性美、人情美。这些美都源于全诗运用了拟人手法。请你也运用这种手法,写一段关于雨的文字。200字左右。







中考作文“凤头”八法
一、设计悬念,吸引读者
我快要死了——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见我微弱的呼吸声。护士只有到我该吃药、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我不会有太多的抱怨,因为我知道我快死了。我凝视着窗外,告诉自己要坦然面对死亡。
二、开门见山,亮明观点
朋友,当你看见一堆堆垃圾高如小山,一条条溪河恶臭难闻,一股股有害气体毒害人体时,你的感想如何?我那时是气愤得想大声呼叫:“请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
三、联想回忆,巧妙叙述
独立小院,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泻在我的身边,我感到了心沉水底的清凉,勾起了对你的不尽的思念。曾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我把你送上了开往异乡的列车……小小年纪,孤身一人在异乡奋斗的你,一切还好吗?
四、突出矛盾,渲染气氛
“你这书记趁早别当了,半点用也没有!”从学校风尘仆仆赶来的我,离家门还有百米来远,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火药味,一种“黑云压城”的感觉猛然袭上我的心头。妈妈也是多事,爸爸干什么她都要干预一通,搞不好就暴跳如雷。好在爸爸宰相肚里能撑船,每次都是任凭妈妈一阵暴风骤雨过后,才用几句绵里藏针的话收拾残局。
五、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选自《把爱心带给他人》)
六、广泛引用,突出主题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仿佛自己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感觉格外亲切。
(选自<歌声与微笑》)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夜深人静,倚栏高楼,黑色的苍穹被窗棂瓜分,远处珠雨如帘。
(选自<独处,也是一种享受》)
七、绘景开篇,铺路搭台
中午,太阳照得人心里暖洋洋,遍地是阳光的味道!
(选自<阳光灿烂的日子》)
晚上没有月亮,薄纱般的雾霭从地平线上悄然升起,依稀可见的几颗小星粘在夜空,有一种醉人的香甜。
(选自<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云淡,风轻,花香,人儿醉了!
(选自<忍不住醉了》)
晚风吹过河面上最后一波涟漪,夕阳收起它最后一束余晖,秋霜目送最后一只归雁。我们默默地站着,目光游离在那若即若离的记忆之门上。
(选自<寻找明白的芳馨》)
八、精心入事,别出心裁
“咚咚咚……”
“谁啊?”
“是我。”
“怎么了?”
“早点睡,不要熬夜了。”
“好。”
刚刚在耳畔还响起一阵急促有力的敲门声,而后又传来一阵阵温暖的声音。
是妈妈的声音……
(选自《给自己一些阳光》)
【参考答案】
1.gù gāo qiǎng bǎo xuān 圃 蓑 滞 喑
2. C(解析:A项“岁寒三友”应加上引号;B项“七、八朵”应为“七八朵”,去掉顿号;D项句末句号应在引号之内。)。
3.A(解析:B项句子不完整,应在句尾添加“的球员”;C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可将“而”改为“而且”;D项搭配不当,可将“召开”改为“举行”。)
4.C
5.(1) 形象地描绘了白云堆积的情状。(2) 诗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把白云比作雨的襁褓,这是对雨从云孕育而来的巧妙而形象的想象,读来颇具诗意。(3) 逼真地写出了小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轻盈舞姿。
6.D (解析:D项不恰当,应为“表现了春雨愿用自己的生命给孩子们带来幸福甜蜜的心情”。)
7. 冰心 《荷叶母亲》 为生活所迫在暴雨下拉车
8.(1)①下雨②贵阳③大雨倾盆 (2)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韦应物《滁州西涧》) 好雨知时节。(杜甫《春夜喜雨》)。赏析:“春潮带雨晚来急”这句诗描绘出了一幅春水突涨的画面:晚春时节,滁州西涧,草木茂盛,黄鹂时鸣。一场大雨突然而来,涧中水位猛涨。一个“急”字既写出了雨来得快而大,又借“潮”字暗示环境的偏僻幽深。 (3)我的描述:你听!雨落在屋顶上“滴答滴答”,就像奏着打击乐。雨下到水塘里“叮叮叮”地唱起来,水面上还溅起一朵朵小水花,又似水花姑娘在轻盈地跳舞……
9.“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期望。
10.(1)只要孩子们能勇敢地表达出自由、幸福的声音,大地就有了希望。 (2) 孩子们一定能够享受得到自由、幸福的成果。
11.用拟人化的手法,使这些意象具有亲切感人、形象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特点。
12.示例:我想对春雨说:“谢谢你,春雨。我会全身心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接受你的洗礼。在祖国日新月异的今天,我生活得健康而快乐,自由而幸福,我一定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并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我会更加珍爱他人的生命并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甘愿贡献自己的一生。”
13.①欣慰小街路上②给“我”财富兴奋③一个车站与“我”告别④感动
14.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细雨比作暖流,将细雨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展现细雨的柔和、温暖,表现了小女孩带给“我”的感动,以及“我”对小女孩的喜爱。
15. “财富”比喻小女孩的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信任。理解:点明文章主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日趋冷漠,我们需要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信任和理解。感悟: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在别人需要时,积极伸出援手,并带领身边的人都拥有“财富”。
16. 示例:淡淡的眉毛里满含着笑意,而两只大眼睛里盛满了纯洁和感激。我猛地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雨丝浸润着我的心,说不清的感觉扩散开去,像是在溶化,又像在凝结。
17.【例文】我叫雨,字水。世界离不开我,但人类却要将我毁灭。他们把我的“根”砍光,他们把我“家”污染,我开始感冒,透明的我已愈发污浊,纯洁的我却已“酸酸甜甜”;我开始代谢失调,东边日出西边雨,需要我的地方我没去,不需要我的地方我却反复光临;我的脾气也变得捉摸不透,时而滴雨不下,时而倾盆而至;我与风狼狈为奸,我与雷沆瀣一气……其实,这不能怪我,我已开始神志不清,人类的医术十分发达,期望有一天能把我彻底治愈,我将还自然碧水蓝天,我将让世界风调雨顺!
雨说
一??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
??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1.“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这正如杜甫的诗句“, 。”(3分)
??2.“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写出了春天“ ”的特征。(2分)
??3.“别打开……别关起……别忙着……”因为我 。(4分)
??二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 待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的种子
??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 ……
?? 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 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
??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 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 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1、选段的最后一节韵脚是 、 、 、 ,本诗押 韵。(3分)
??2、在诗人的笔下,雨是善解人意的。雨的善解人意表现在哪里?试简要分析并用杜甫的诗句印证。(3分)
??
??3、选段中画线句子将雨描绘成了一个什么形象?寄托了诗人什么感情?(3分)
??
??
??4. 节选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法?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3分)
??
??
??三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了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哨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
??1、选诗的第三节与第一节有什么关系?(3分)
??
??2、选诗的第二节抓住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该怎样理解这一诗句?(4分)
??
??3、选诗的第二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
??4、如果你是“新苗”是“鱼儿”是……,你会对雨水说些什么呢?(4分)
??
??
??
??《雨说》参考答案
??一、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春风和煦,天气平和
??3.春雨很疏,很细,很温柔,不会冷,也不会湿
??
??二、1.膏 苗 好 谣 ao 2.田圃冷冻了一冬,种子盼望发芽;牧场一片枯黄,牛羊踪迹不见;鱼塘淡淡的余寒,滞阻了鱼儿的游动;小溪的水瘦了,听不到动听的歌谣。春雨就在大地的期盼中降临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就像杜甫《春夜喜雨》诗中所写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 将春雨描绘成了一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寄托了诗人对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关爱之情。 4. 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在结构上前后照应。对比的写法和结构上的照应在诗歌写作上运用很普遍,这不仅使人感到波澜起伏,而且有着隽永的诗味。
??
??三、1、一一照应(3分)
??2、轻盈、绵绵不断、温柔等,侧面写的轻盈、温柔。(4分)
??3、比喻、拟人;形象生动、温柔可亲,像爱的使者。(3分)
??4、略(4分)
雨说
一、课内阅读阅读《雨说》节选,完成后面的练习。(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了牛羊的踪迹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哨哑歌不成调子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1.选诗的第三节与第一节有什么关系?2.选诗的第二节抓住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该怎样理解这一诗句?3.选诗的第二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申明作用?4.如果你是“新苗”是“鱼儿”是……,你会对雨水说些什么呢?5.请从选段或原诗中任选一处赏析,或描写成一幅画面。参考答案:1.一一照应2.轻盈、绵绵不断、温柔等,侧面写的轻盈、温柔。3.比喻、拟人;形象生动、温柔可亲,像爱的使者。
4.略5.略二、课外拓展课外语段阅读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一) 秋 雨 声 声 傅天琳 窗外的雨声,    淅淅沥沥地说个不停。 窗内的语声,    叽叽咕咕地说个不停。    窗外的说些什么?   问那树,那花,那小溪;    窗内的说些什么?    问这笑,这吻,这眼睛。 窗外和窗内都说了一夜,    雨声和语声融合着梦境。    天边的霞光哟脸上的红晕,    化一朵神女峰前飘飘的云……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把窗外雨声和窗内语声加以对照,以此笼罩全篇,统率全诗。 B.第二节中,没明写说话的具体内容,实暗写说话内容。 C.第一节写雨声、语声的热闹,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写出夜半恬静的气氛。 D.本诗的目的是写人与人之间的融洽感情。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题“秋雨声声”让人联想到秋雨中的人语,以秋雨的细腻连绵写出窗内人的甜蜜的情感。 B.第二节中,作者虽没有正面回答说些什么,但从树、花受到雨水的滋润中,可见笑、吻给对方心灵的慰藉。 C.诗句“天边的……飘飘的云”把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写,用大自然的美衬托人的美。 D.雨声和语声融合的梦境即指第二节中表示亲密感情的笑、吻、眼睛。
(二)
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954年1.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诗的第一节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C.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D.这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3.“忘了是在江南、江北/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第三节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主人公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心态。 B.“沾着些故国泥的土”的槐树叶,使诗人感情激荡,禁不住用了“故国哟”的呼告语,再以“呵呵”的叹词强调,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C.结尾一句和首句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叶,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的整体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 D.这一节,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既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5.在下面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分别从时间和诗人心理变化的角度概括全诗的思路。 答:时间:□□-□□-□□    心理:□□-□□一□□
参考答案
(-)1.C(诗中并未点明“夜半”的时间,也没有写出“恬静”的目的和要求。)  
2.D(人们用笑、吻、眼睛来表达感情,“梦境”应指诗中没写出的对幸福的追求、憧憬等。)
(二)
1.因为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沾着故国的“泥土”,所以它是“最可宝贵”的一片;又因为离开了哺育它的“泥土”,离开了生长它的枝干,所以它又是“最使人伤心”的一片。  
2.D 只有第四行是白描手法  
3.虚实相生,大大拓展了思乡的幅度——大陆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都是值得怀念的。  
4.C 诗的第一节写的是视觉意象,而结尾“淡淡的槐花香”则是清香逸远的嗅觉意象,视嗅交感,加强了诗的感染力。  
5.现在、过去、将来;伤感、回忆、企望
雨说
一、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留滞:停滞,不流通。
??B.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忍冬:指一种凌冬不凋的草药名。
??C.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D.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二、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B.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C.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D.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 
??(一)
?? 
??秋雨声声
 
??傅天琳
 
??窗外的雨声,
??淅淅沥沥地说个不停。
??窗内的语声,
??叽叽咕咕地说个不停。
??窗外的说些什么?
??问那树,那花,那小溪;
??窗内的说些什么?
??问这笑,这吻,这眼睛。
??窗外和窗内都说了一夜,
??雨声和语声融合着梦境。
??天边的霞光哟脸上的红晕,
??化一朵神女峰前飘飘的云……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把窗外雨声和窗内语声加以对照,以此笼罩全篇,统率全诗。
??B.第二节中,没明写说话的具体内容,实暗写说话内容。
??C.第一节写雨声、语声的热闹,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写出夜半恬静的气氛。
??D.本诗的目的是写人与人之间的融洽感情。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题 “秋雨声声”让人联想到秋雨中的人语,以秋雨的细腻连绵写出窗内人的甜蜜的情感。
??B.第二节中,作者虽没有正面回答说些什么,但从树、花受到雨水的滋润中,可见笑、吻给对方心灵的慰藉。
??C.诗句“天边的……飘飘的云”把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写,用大自然的美衬托人的美。
??D.雨声和语声融合的梦境即指第二节中表示亲密感情的笑、吻、眼睛。
?? 
??(二)
?? 
??一片槐树叶
?? 
??纪弦
??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954年
??1.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诗的第一节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C.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D.这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3.“忘了是在江南、江北/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三节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主人公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心态。
??B.“沾着些故国泥的土”的槐树叶,使诗人感情激荡,禁不住用了“故国哟”的呼告语,再以“呵呵”的叹词强调,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C.结尾一句和首句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叶,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的整体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
??D.这一节,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既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
??5.在下面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分别从时间和诗人心理变化的角度概括全诗的思路。
??答:时间:□□—□□—□□  心理:□□—□□—□□
??【参考答案】
一、B(这里“忍冬”的意思是“忍受冬寒”。)
二、A(B、C、D三项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A项没有。)
三、(一)1.C(诗中并未点明“夜半”的时间,也没有写出“恬静”的目的和要求。)  2.D(人们用笑、吻、眼睛来表达感情,“梦境”应指诗中没写出的对幸福的追求、憧憬等。)(二)1.因为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沾着故国的“泥土”,所以它是“最可宝贵”的一片;又因为离开了哺育它的“泥土”,离开了生长它的枝干,所以它又是“最使人伤心”的一片。  2.D  只有第四行是白描手法  3.虚实相生,大大拓展了思乡的幅度——大陆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都是值得怀念的。  4.C  诗的第一节写的是视觉意象,而结尾“淡淡的槐花香”则是清香逸远的嗅觉意象,视嗅交感,加强了诗的感染力。5.现在、过去、将来;伤感、回忆、企望
雨说
一.基础知识。(共50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2分)
田圃( ) 留滞( ) 蓑( ) 喑哑( ) 襁褓( )( )
禁锢( ) 丝缕( ) 知悉( ) 耸( ) 笠( )
2.解释下面词语。(16分)
①寒浅: ②留滞:
③喑哑: ④襁褓:
⑤忍冬: ⑥洗礼:
⑦蓑衣: ⑧润如油膏:
3、下面诗句未采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4分)
A.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B.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C.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D.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4、下面诗句意思区别最大的一句是( )(4分)
A.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B.为什么不扬起你们的脸让我亲一亲
C.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 D.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5、填空。(4分)
①郑愁予这首诗选自《 》,作者1933年生, (哪儿)诗人。
二.阅读《雨说》节选,完成后面的练习。(50分)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了牛羊的踪迹/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哨哑歌不成调子/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哗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1. 文段开头括号中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4分)
2.选文四五两节中“笑”的含义是什么?“要勇敢地笑”又表现了什么?(6分)
3.文中描写寒冬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 ( )(4分)
A.一派荒凉孤寂,没有生气,因为种子不再发芽,绿草变得枯黄,连牛羊的踪迹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B.选项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写的——陆上和水中。陆上写了田圃和牧场;水中写了鱼塘和小溪。
C.选段从陆上写时,田圃上种子被禁锢,牧场草木枯黄,牛羊全无;水塘中鱼儿不再游动,小溪也渐渐地干涸,总之,写出了寒冬的一派肃杀。
D.文中写景纯粹是诗人的想象,他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东西集合在一起,由此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
7、如果你是“新苗”是“鱼儿”是……,你会对雨水说些什么呢?(4分)
8.“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雨带来了什么?(4分)
9.“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10.“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 一句让我们想到了杜甫的哪句诗?“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一句又让我们想到了杜甫的哪句诗?(6分)
三.作文片断练习。(20分)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为“雨”填上一个修饰语,然后抓住你填的修饰语的特点,写一个雨景片段。 的雨(50——100字)
2、《雨说》答案
一.基础知识: 1.pǔ zhì suō yīn qiǎng bǎo gù lǚ xīsǒng lì 2.①初春时淡淡的余寒。②即滞留,停留不流通。③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④包婴儿的被或布。⑤这里指能够忍受冬寒的意思。⑥基督教接受入教者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⑦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⑧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3.B 4.C 5.①《郑愁予诗选》台湾《梦土上》《衣钵》②弯 出 斜③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寒浅留滞着游鱼 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二.阅读 1.暗示时代背景,预示了雨的“出场”,又使人感到某种久久的期待和强烈的愿望。(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
2.“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3.B 4.前一“雨说”提示并引出下文;后一“雨说”承上启下(过渡)。5.轻盈、绵绵不断、温柔等。 6.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雨像爱的使者一样温柔可亲。 7.(略)8.快乐、欢乐等。
9.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得到大地的希望。
10.‘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雨说
维度A 基础知识
一、基础字词
(一) 重点字识记
田圃      寒浅   禁锢      踪迹  
留滞   ??喑哑   喧嚷      知悉      
蓑衣?? 斗笠   抗拒      油膏      
襁褓    
(二) 重点词语掌握
禁锢:   留滞:   温声细语:   忍冬:   襁褓:   安息:   
二、文学知识
??《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选自               ,作者是    (籍贯)当代著名    。
三、课文掌握
??(一)这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答:1、                 
??2、                 
??3、                 
??4、                 
??5、                 
??6、                 
??7、8、                 
??9、                 
(二)诗中的思考题
??1、 这首诗通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 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答:
??2、 这首诗的语言有什麽特色?
??答:
??3、“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
??答:
??4、本诗的副标题和其所要表达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答:
??5、你认为这首诗适合青少年阅读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答:
??四、背景介绍
??郑愁予其人其诗
??郑愁予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却毕业于法商学院;他身为现代派的主要干将,但他的诗歌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郑愁予语)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 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胜利后到北京上学,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3年大学毕业,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学习,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   15岁发表处女作《矿工》195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有《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等诗集。他的较有名的诗作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错误》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维度B 能力提高
??一、阅读郑愁予的另一首诗《错误》
??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二、在阅读的基础上回答下面的思考题
??(一)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
??答:
??(二)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答:
??(三)本诗分前奏、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阳光明媚,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作者描写她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
??答:
??(四)诗的第二部分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答:
??
??维度C 探究应用
??诗歌创作·牛刀小试
??要求:围绕“雪”来进行诗歌的写作。字数、行数不限。
??提示:
??1、 回忆下雪时你的心情和行动,用自己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
??2、 可以借用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和比喻等修辞手法。
??3、 注意联想与想象。
??4、 注意诗歌的压韵。
??5、 农谚:“瑞雪兆丰年”;“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
??维度A 基础知识
??一、基础字词
??(一) 重点字识记
??pǔ ; hán ; gù ;zōng; zhì ;yīn; xuān; rǎng;
??xī; suō; lì; jù; gāo; qiǎng; bǎo
??(二) 重点词语掌握
??二、文学知识
??《郑愁予诗的自选Ⅰ》;台湾;诗人
??三、课文掌握
??(一)1、探访四月的大地;2、雨轻轻地来了;3、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4、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5、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6、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7、8、教孩子们勇敢地笑;9、交代最终的归宿
??(三) 诗中的思考题
??1、拟人;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能形象生动表达思想。
??2、亲切感,用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口语化
??1、 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
??2、 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这首诗写于七十年代末,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它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3、 答案略
??四、背景介绍
??略
??维度B 能力提高
??一、阅读郑愁予的另一首诗《错误》
??二、在阅读的基础上回答下面的思考题
??(一)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2、“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二)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三)她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四)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维度C 探究应用
??答案略
课件16张PPT。——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雨 说郑愁予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2.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3.理解“雨”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4.领会文章主旨,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作 者 链 接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预习与交流写作背景 《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 “文革”灾难结束不久,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田圃( ) 禁锢( )
枯黄( ) 喑哑( )
留滞( ) 襁褓( )
蓑衣( ) 喧嚷( )pǔsuōqiǎng bǎo jìn gùyīn zhì rǎng kū给下列生字注音。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禁锢:
寒浅:
留滞:
喑哑:
喧嚷:
蓑衣:
润如油膏:
安息: 束缚,强力限制。
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即滞留,停留不流通。
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很多人)大声地叫或说。
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细腻光滑得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安静地休息,多指入睡或长眠。
“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尝试划分诗作的结构层次,并为诗作的每个部分命名。 “雨说”一共出现了五次: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雨的祝福整体感知1.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地方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探究文本2.雨让大地生机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3.分析诗中雨的形象。(1)诗歌中塑造的“雨”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2)理解诗歌开头括号中的话的含义。(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诗中的“雨”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而淅淅沥沥的雨点是它探访大地的殷勤的脚步。 “四月”点明时间是春天,“等待久了”表明了对春雨的渴盼。 《雨说》中诗人从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一、(1——3):雨的到来
二、(4——5):雨的邀请 雨说 三、(6——8):雨的来意
四、(9):雨的祝福
形象:美丽的雨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感情:殷切的希望,诚挚的祝福 板书设计拓展延伸1.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第二课时


合作与探究
1.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别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2.说说雨为什么是爱的使者?
①雨是温柔亲切的,充满爱心的。(2、3、4节)
②雨让每个孩子学会勇敢地笑。(7、8节)
③雨祝福孩子们有美好幸福的生活。(9节)
对孩子们的祝福也是对祖国的祝福,孩子是祖国的希望。
3.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赏析,通过这样的途径来评析诗歌关键语句和优美语句。
☆如:“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一节的关键词语“勇敢地笑”与前一节中的“勇敢地笑”形成了反复的关系,这样这个意思就得到了强调;再次强调“雨”的祝福内容,也是诗歌内容上的深化。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勇敢地笑”所带来的影响,富有感染力。
☆如“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能真正看到大地的希望,看到中国的希望。给孩子们带来欢笑,让他们快乐地成长,这是雨的使命,而“笑”恰是他们成长的标志。
4.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诗中采用拟人手法生动描写的其他事物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5.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以外,这首诗的语言还有什么特色?
☆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笑斜了翅膀”;
☆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令人感到无比亲切;
☆诗人还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
雨说
雨的到来——景物对比:田圃、牧场 自由
鱼塘、小溪 幸福

雨的邀请——亲一亲,跟着走
传递自由、幸福
信念的使者
雨的来意——勇敢的笑
雨的祝福——孩子们嘴里苹果的甜味
板书设计拓展延伸按照例句形式仿写,桃花说:“这是一场红色的雨,它落在我身上,我就开出了一朵朵粉红色的花。” 柳树说:“这是一场绿色的雨,它落在我身上,我就换上了嫩绿的新装。”
小草说:“这是一场欢快的雨,它落在泥土上,我就钻出了可爱的小脑袋。”
燕子说:“这是一场送信的雨,我们一收到信,就立刻返回美丽的家乡。”
农民伯伯说:“这是一场催我播种的雨,它落在我身上,我就开始了繁忙的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