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信息,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画作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观察、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画作的艺术魅力。
难点:体会画作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
《清明上河图》的高清图片或复制品。
相关生字新词的卡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高清图片,配合古典音乐,营造庄重而典雅的氛围。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们首先想到了什么?它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引入主题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初步感受,并适时肯定学生的观察与表达。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这幅画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和字典读准字音。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自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范读引导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为学生提供朗读的示范。
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分组展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轮流朗读课文。
每组朗读后,其他组进行互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共同提高朗读水平。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分段讲解
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每段的意思,并学习生字新词。
对于重点词句,通过举例、比较等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深入讨论
提出问题:“画作中描绘了哪些场景和人物?这些场景和人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特点?为什么说这幅画是名扬中外的?”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汇报交流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解析。
四、互动环节:我是小导游
角色设定
假设学生是博物馆的导游,需要向游客介绍《清明上河图》。
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导游,应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这幅画?需要突出哪些重点?
准备导游词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画作细节,准备导游词。
教师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完善导游词。
模拟导游
学生轮流上台扮演导游,其他同学扮演游客提问或补充。
导游需介绍画作的作者、创作背景、画面内容等,游客可以提出关于画作的问题。
评价反馈
教师和其他同学对每位“导游”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总结学生在互动环节中的表现,提出改进建议。
五、拓展延伸,丰富知识
了解画家
介绍画家张择端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画作。
引导学生思考:画家的生平经历对创作有何影响?
欣赏名画
展示其他中国传统名画,引导学生欣赏并比较不同画作的风格和特点。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六、课堂小结
总结内容
总结课文内容,强调画作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回顾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表现和收获。
分享感受
引导学生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和感受,特别是对互动环节的体会。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综合素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对于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在导入新课和互动环节的设计上,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我也发现在细读课文和深入理解环节,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课后字词句练习题
一、识字练习
给下列生字注音并组词。
摊( )____
拽( )____
贩( )____
作( )____(多音字,请写出另一个读音并组词)
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闻名( )
众多( )
生动( )
二、词句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名扬中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态各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出课文中描写画作细节的句子,并谈谈你对这些细节的理解和感受。
三、句子仿写
仿照课文中的句子,描写一幅你熟悉的场景或物品。
例句: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