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1 18:0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前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谁来说说作者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通过这些事,你认为李大钊身上有哪些值得大家学习的品质呢?
李大钊不怕牺牲、坚贞不屈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品读鉴赏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文章开篇便直接提及了回忆的具体时间,与文题和结尾相呼应,着重强调了“我”无法忘怀的原因——那一天正是父亲遭受不幸的日子。
这样的开篇不仅激发了“我”的困惑,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思。
被捕前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的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对比手法
父亲对“我”的慈爱。
对比手法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语言描写
尽管形势险恶、处境危险,父亲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始终将革命工作置于首位,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亲友的劝说与父亲的坚定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凸显出父亲无私无畏、对工作极度负责的革命精神。
从上述段落中,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父亲身上所体现出的哪些崇高的精神品质?
动作描写
这段话描绘了一个紧张和充满危机的时刻,但其中也透露出了父亲的镇定和从容。即使面临被逮捕的危险,李大钊仍然保持冷静,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他的这种镇定和从容不仅体现了他的革命信念和勇气,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对家人的保护和关爱。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被捕时
“我紧跟在他身后”,这句话既表达了我对父亲的信任和依赖,也体现了我对他的敬仰和钦佩。我愿意跟随他的脚步,面对未知的危险和挑战。
“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这句话描绘了我们为了躲避追捕而采取的行动。尽管危险重重,但我们仍然尽力保护自己和他人。这种在危机中保护自己和家人的行为,也体现了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性和责任感。
整个段落简洁明了,但却充满了情感和张力。通过描绘父亲和我在危机中的反应和行动,这段文字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李大钊同志的伟大精神,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在那个特殊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请在这部分文字中圈出描述匪徒的词句,并谈谈你通过这些词句体会到了什么。
纷乱的喊叫
沉重的皮鞋声
粗暴的吼声
冷笑
残暴
匪徒的残暴、蛮横、冷酷。
虚张声势
来势汹汹
沉着镇定
对 比
父亲
匪徒
突出李大钊同志镇定从容、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形象。
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外貌描写
被审时
表明敌人可能对父亲施了刑。
对父亲外貌的细腻刻画,使人深刻感受到他的坚贞不屈与无畏精神,塑造了一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尽管父亲“未戴眼镜”,“头发凌乱”,但他的面容却透露出“平静而慈祥”的气质,这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革命者的坚定信念与无畏精神。
通过对父亲外貌的细致描写,你能够感知到父亲是怎样的一位形象呢?
神态描写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对比手法
面对亲人的悲痛呼喊和法官的严厉呵斥,父亲却表现出“安定”与“沉着”的态度。这种鲜明的对比凸显出李大钊同志并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震慑,反而彰显出他坚定的信念和浩然正气。
从这两段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表现了父亲对家人的不舍。
语言描写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动作描写
父亲和“我”心灵相通,并肩战斗。
父亲的话语不仅是对“我”的肯定与赞赏,更是对家人的呵护与关爱。父亲与“我”心意相通,并肩作战,共同面对困境。“又望了望我们”这一细节描绘,揭示了父亲内心深处对家人的深深眷恋与不舍。通过这些描写,父亲这一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与丰满。
父亲的话表现了什么
在法庭上,父亲、家人、法官分别有什么样的表现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人物 表现
父亲
家人
法官
怒气冲冲,多次拿起木板在桌子上拍。
“我”忍不住喊父亲,母亲和妹妹哭起来。
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我深刻感受到李大钊对革命事业怀有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他不仅在敌人的严酷拷打下坚守信念,毫不动摇,而且在面对亲人的悲痛呼喊时,也并未流露出忧伤之情。相反,他以“安定”和“沉着”的态度影响并鼓励着家人,使他们将悲痛转化为力量,共同面对困境。
再读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句子,思考: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李大钊?
作者巧妙地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的细腻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不渝、临危不惧的英勇品质和坚贞不屈的精神风貌。同时,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李大钊不仅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更是一位充满温情与关爱的慈父。这样的描写手法使得李大钊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
读课文第30—33自然段,思考:在得知李大钊牺牲的消息之后,全家人是如何度过的?
被害后
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沉重打击
巨大痛苦
对父亲的怀念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对敌人的憎恨
写母亲在悲痛中要“我”牢记父亲的被难日。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再读开头,和结尾对比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父亲牺牲的日子。
照应
“4月28日”这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再次被提及,它清晰地勾画出父亲遇害那一刻的悲痛,让作者记忆深刻。这不仅表现了作者对敌人深深的憎恨,更表达了对父亲无尽的怀念与思念。在内容层面,这一天的提及深化了作者对父亲牺牲的悲痛记忆;而在结构层面,它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紧密的呼应,使得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强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李星华在1927年的4月28日永远失去了她慈爱的父亲,这一天成为她无法忘怀的伤痛之日。同时,对于中国人民来说,1927年的4月28日也是他们无法忘记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革命者,他的离世让整个国家都感到了深深的悲痛。
课后拓展
1941年,我的爸爸妈妈和只有八个月的弟弟,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了。弟弟跟着妈妈住在女牢房里。牢房阴暗潮湿,终年不见阳光。弟弟穿的是妈妈改小的囚衣,吃的和大人一样,是发霉发臭的牢饭。由于长期监狱生活的折磨,弟弟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面黄肌瘦。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
弟弟六岁了,爸爸向特务提出,应当让弟弟去上学。特务怕弟弟把监狱的内幕泄露出去,硬是不让。经过难友们几次斗争,特务才勉强同意让“政治犯”黄伯伯当弟弟的老师。弟弟每天由特务押着去上课,学习完了,再由特务押回女牢房。
弟弟很爱学习,也很懂礼貌。他每次来到黄伯伯的牢房门前,总是先轻轻地敲几下门,得到了黄伯伯的允许,才跨进门去,敬个礼说:“黄伯伯好!”黄伯伯上午教他语文和算术,下午教他俄语和图画。他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特务在旁边监视的时候,他就用俄语跟黄伯伯说话。特别不懂俄语,只有在一旁干着急。
在牢房里,要得到一张纸一支笔,是很不容易的。妈妈把草纸省下来,订成本子给弟弟。弟弟九岁生日那天,黄伯伯送他一支铅笔。这可太珍贵了,他在上课的时候才用,平时练习就用小石头在地上画。不管夏天多么闷热,冬天多么寒冷,他总是趴在牢房的地上写着,算着。
弟弟学习很认真,也很刻苦。他懂得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牢牢记住妈妈的话:将来革命胜利了,还要建设新中国。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模仿课文,写一段人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