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1 09:11:49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阶段性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2021年10月,中国考古学会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其中有38项是石器时代遗址(旧石器遗址5项、新石器遗址33项),分布在东北(3项)、华北(6项)、西北(7项)、华东(9项)、华中(9项)、华南(2项)、西南(2项)。这说明了( )
A. 中华文明起源的地域多元化 B.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C. 早期文明之间没有交流互动 D. 在文明程度上北方优于南方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的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遍布中国各地,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地域多元化特征,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长江流域处于中华文明的中心地位,排除B项;早期中华文明之间存在着区域性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情况,没有比较南北方文明程度,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2.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 尊君重道 B. 尊法敬天 C. 尚同尚贤 D. 礼法兼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隆礼”、“重法”可知,荀子强调隆礼重法,即礼法兼施,D项正确;尊君重道强调对君主和道德的尊重,但荀子的主张中并没有特别突出对君主的尊崇,而是更侧重于礼法和贤能,排除A项;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而不是敬天,排除B项;尚同尚贤是墨家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3. 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基本上“汉承秦制”。到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发生变化,皇权进一步集中。汉武帝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是指( )
A. 建立了三省六部制 B. 设立中朝以制约外朝
C. 实行了二府三司制 D. 在地方设立十三个州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削弱丞相权力,设立了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机构,参与决策,原来的三公九卿称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二府三司制是宋朝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在地方设立十三个州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与中央官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 元嘉末年(450年前后),“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该材料反映了南朝时期( )
A. 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定型 D. 长江下游成为最重要的粮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荆、扬等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繁荣,甚至达到充仞八方、覆衣天下的境地,反映出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宋朝,排除B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定型是在宋朝,排除C项;长江下游成为最重要的粮仓是在宋朝,排除D项。故选A项。
5. 有纪录片这样介绍中国古代某一医学典籍:“全书54卷,收药844种,由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组成,增加了药物图谱,这种图文并茂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物学著作的先例,这是由政府对本草所作的全面整理总结,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格局。”据此可知,该“医学典籍”是( )
A. 《千金方》 B. 《神农本草经》 C. 《唐本草》 D. 《伤寒杂病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这是由政府对本草所作的全面整理总结”及所学知识可知,这部医学典籍是《唐本草》,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都不是政府颁布,不符合“由政府对本草所作的全面整理总结”,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 唐朝诗人杜牧鼓励侄子认真学习,赋诗“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据此可知唐朝实行( )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荐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赋诗“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表明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了一起,这种制度是科举制,D项正确;察举制是地方推荐的选官制度,标准不是学识,是品行,且察举制是西汉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而非学识,排除B项;荐举制是推荐选取官员,排除C项。故选D项。
7. 唐代文人喜爱恣意绽放的牡丹,而宋代士大夫则对象征坚韧内敛的梅花和洁身自爱的莲花情有独钟。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 崇文抑武的政策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主流思想的发展 D. 鉴赏技术的积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宋代士大麦则对象征坚韧内敛的梅花和洁身自爱的莲花情有独钟”可知,宋代士大夫对梅花和莲花的情有独钟反映了对“坚韧内敛”“洁身自爱”等个人品德的重视,结合所学重视可知,宋代理学产生,更加强调人的品德,所以材料中士大夫的变化与儒家思想的发展有关,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人对个人品德的重视,与重文抑武没有关系,排除A项;宋代士大夫重视个人品德,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与商品经济繁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宋代士大夫喜欢梅花和莲花,主要是因为两种花体现出的品德,而非因为鉴赏技术的积累,排除D项。故选C项。
8. 宋太宗时,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 “三年一替”。这反映北宋( )
A. 政治制度愈加僵化 B. 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C. 官员职能较为混乱 D.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三年一替”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中央官员兼任地方官,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发展,不能得知愈加僵化,排除A项;宋朝通过分化事权的方式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B项;宋代实行职官分离的制度,官员职能并不混乱,排除C项。故选D项。
9. 下图所示是宣化(今河北张家口)辽墓中的壁画《散乐图》,图中人物服饰采用宋制。辽朝政府坚持契丹人和汉人的服饰、发饰并存,采用“北班国制,南班汉制,从其便焉”的原则。这反映当时辽( )
A. 儒家治国的理念 B. 因俗而治的特点
C. 全面汉化的政策 D. 打击了割据势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根据“北班国制,南班汉制,从其便焉”并结合所学可知,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南北面官制充分体现出辽朝统治下因俗而治的治理特点,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促进民族交融,B项正确;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因俗而治,并未体现儒家治国,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辽朝壁画中人物服饰采用宋制,说明辽朝受汉化影响,但是全面汉化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辽朝所处的时代,国家尚未统一,打击割据势力的说法不符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至乾隆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得到推广种植。清代官员陆耀因编写《甘薯录》而被晋升为湖南巡抚,乾隆帝多次劝谕百姓种植玉米,川、楚陕、皖、桂等省“延山漫谷,皆种玉米”。这体现出当时( )
A. 玉米甘薯成主粮 B. 政府重视推广高产作物
C. 人地矛盾得到解决 D. 农业生产技术取得突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清代官员陆耀因编写《甘薯录》而被晋升为湖南巡抚,乾隆帝多次劝谕百姓种植玉米”可知,高产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积极推广高产作物的种植,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高产作物得到推广种植,不能说明玉米甘薯成为主粮,排除A项;人地矛盾依然存在,没有得到解决,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高产作物得到推广种植,与农业生产技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 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决策时要求避开外朝,向外朝泄露奏折秘密的人会受到惩罚。据此可知,密折制( )
A. 契合专制统治强化的要求 B. 确保了朝廷决策的合理性
C. 消除了君与臣之间的隔阂 D. 规范了中央机构运行机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密折制度可知,密折制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便于下情上达,有利于皇帝加强对政务的控制,其本质是有利于统治的强化,A项正确;密折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决策的合理性,但无法“确保”合理性,排除B项; “消除了君臣隔阂”太绝对化,这夸大了密折制的作用,排除C项;密折制仅仅是一种反馈皇帝信息手段,无法规范中央机构的运行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9世纪40年代,某部著作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外国史地资料,由近而远,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其中有关再洋技艺的篇幅占12卷,辑录有《铸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等有关各种西洋船炮器艺图说50多幅。作者撰写这一著作的意图是( )
A. 适应禁烟斗争的需要 B.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 总结强国御侮的办法 D. 践行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世纪4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19世纪40年代”“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外国史地资料,由近而远,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辑录有《铸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等有关各种两洋船炮器艺图说50多幅”及所学可知,这是在鸦片战争的背景下,先进中国人对西洋船炮的技术资料进行了总结,意图使人们从中借鉴,从而寻求强国御侮的办法,C项正确; “适应禁烟斗争的需要”与林则徐编撰《四洲志》有关,排除A项;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洋务运动时期,地主阶级洋务派践行中体西用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吕思勉在评价中国近代某条约时写到: “京城通至海口路上的炮台,尽行拆去。且许各国于其通路上驻兵。又划定使馆区域,许其自行治理、防守。权利之丧失既多,体面亦可谓丧失净尽了。”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D项正确;《南京条约》规定“协商关税”,未涉及设立使馆,排除A项;《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未涉及设立使馆,排除B项;《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未涉及设立使馆,排除C项。故选D项。
14.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句话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 维新变法 B. 预备立宪 C. 二次革命 D. 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共和制度,D项正确;维新变法和预备立宪没有结束君主立宪制,也没有建立共和政体,排除AB项;二次革命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辛亥革命已经建立了共和政体,排除C项。故选D项。
15. 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约60万人,到1919年5月,已达200万人,他们大多数集中在上海、武汉、广州等工业城市和纺织、面粉铁路矿山等企业中。中国产业工人急剧增加主要是由于( )
A. 预备立宪运动的推动 B. 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C.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D. 四川保路运动的促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建立后,尤其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中国产业工人急剧增加,B项正确;预备立宪运动是在辛亥革命前,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是在五四运动后,排除C项;四川保路运动是在辛亥革命前,排除D项。故选B项。
16. 1926年,全国罢工次数在200次以上,罢工人数达80余万。到1927年3月底,全国已有5个省成立了农民协会,有200多个县成立了农民协会,有组织的农民达915万人。这些现象( )
A. 体现了中共二大的最高纲领 B. 推动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
C. 得益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24—1927年是国民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工农运动得到领导和推动,所以不断发展,C项正确;中共二大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些现象并不能体现这一纲领,排除A项;1924年就已经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排除B项;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工农运动只是国民革命的部分内容,所以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故选C项。
17. 历史长河波涛汹涌,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在极端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八七会议 D. 遵义会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 下表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敌作战的数据,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防御阶段 八路军、新四军对敌人作战千余次,歼敌5万多人,牵制了40万侵华日军。
相持阶段 八路军、新四军抗击着侵华日军的64%和伪军的95%以上。
反攻阶段 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抗击着侵华日军的69%。
A. 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C. 国民政府抗战的态度较为消极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主导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无论在抗战的哪一个阶段都承担了重要的对敌作战任务,尤其是在抗战的相持阶段和反攻阶段,吸引了绝大多数的敌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B项正确;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是在相持阶段到来以后,在防御阶段,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排除A项;从共产党的对敌作战数据并不能看出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如何,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实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仅从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敌作战的数据无法看出统一战线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9. 下图为1947年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广场。这一事件( )
A. 反映民众反对军阀政府统治 B. 加快了国共内战的全面爆发
C. 折射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D. 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1947年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广场,此时正直国民党统治时期,游行示威反映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折射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C项正确;此时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不是军阀政府统治,排除A项;此时内战已经爆发,排除B项;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排除D项。故选C项。
20. 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有利于人民政府迅速稳定物价、掌握市场主动权的举措是( )
A. 土地改革 B. “米棉之战” C. 三线建设 D. 三大改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掌握了市场,B项正确;土地改革并不能稳定物价,排除A项;三线建设有助于提升国防实力,排除C项;三大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造,并非掌握市场主动权,排除D项。故选B项。
2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科学技术人员和干部,在油田开发最艰苦的时期,提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这展现出中国工人阶级( )
A. 平等友爱的阶级情谊 B. 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
C. 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 D. 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油田石油大会战第一口油井,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艰苦奋斗精神,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平等友爱的阶级情谊,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与改革开放有关,排除B项;“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与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2. 1997—2019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从1773亿美元增长到3583亿美元;1999—2019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从65亿美元增长到591亿美元。这一成就说明( )
A. “一国两制”充满生命力 B. 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有力
C.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备 D. 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丰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中国。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据材料可知,香港、澳门回归后,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一国两制”既坚持了一个中国前提,又充分考虑到香港和澳门的历史现状及当地同胞的各方面意愿,有利于港、澳的长期稳定和发展,A项正确;按照“一国两制”政策,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在内地进行,排除B项;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作用是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是香港、澳门生产总值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香港、澳门回归后经济在较长时间里保持了快速增长,得益于“一国两制”,而非仅仅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排除D项。故选A项。
23. 下表所示是,21世纪我国在部分领域取得的成就。这反映了我国( )
领域 成就
交通 2015年后,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一
经济 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
航天 2021年10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中国空间站
体育 2021年东京奥运会获得88枚奖牌,位居奖牌榜第二
A. 产业结构的优化 B. 对外开放纵深发展
C. 综合国力的提升 D.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项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21世纪的中国。根据材料“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中国空间站”“东京奥运会获得88枚奖牌,位居奖牌榜第二名”可知,21世纪以来,我国在交通、经济、航天、体育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升,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产业结构相关问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21世纪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而不是对外开放,排除B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之一,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4. 在古代西亚,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在此过程中诞生了战胜洪水的传说。这些传说可在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中查阅。该史诗是( )
A. 《吉尔伽美什》 B. 《摩诃婆罗多》 C. 《罗摩衍那》 D. 《天方夜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在此过程中诞生了战胜洪水的传说,记录在《吉尔伽美什》中,A项正确;《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的著作,排除B项;《罗摩衍那》,是古印度的著作,排除C项;《天方夜谭》是阿拉伯国家的民间故事集,排除D项。故选A项。
25. 西亚地区“腓尼基字母”,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这体现了( )
A. 文明的交流 B. 人口的增加 C. 宗教的兴盛 D. 战争的频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在东方演化成阿拉马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可知,腓尼基文字经过传播,促进了字母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说明不同文明间相互影响与交流,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口增加,排除B项;腓尼基文字传播与宗教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字传播是通过战争,排除D项。故选A项。
26. 浩如烟海的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和唐代诗学理论资料,成为中国学者辑佚唐诗作品、研究唐诗的重要史料。这表明( )
A. 中日两国文化同根同源 B. 日本更重视文化的传承
C. 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D. 唐诗深受日本国民欢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和唐代诗学理论资料,体现了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日本文化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中日两国文化同根同源”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不能说明日本更重视文化的传承,排除B项;材料仅能说明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不代表唐诗深受日本国民欢迎,排除D项。故选C项。
27. 中世纪中后期,西欧出现了帮助市民阶层掌握初等文化知识、实施工商业技能训练的各类世俗学校;意大利的博洛尼亚等地较早兴办了城市大学。这反映了( )
A. 基督教会的统治需求 B.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古代罗马文化的复苏 D. 世俗王权的逐渐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中后期(西欧)。据材料“中世纪中后期西欧出现了帮助市民阶层掌握初等文化知识、实施工商业技能训练的各类世俗学校”可知中世纪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手工工场发展,因此出现实施工商业技能训练的各类世俗学校,B项正确;这些学校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工商业技能等知识,与宗教无关,并不迎合基督教会的需求,排除A项;14世纪文艺复兴推动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苏,排除C项;世俗学校的出现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王权的强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8. 6世纪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曾向阿克苏姆王国(位于红海沿岸)的君主建议,由阿克苏姆直接在印度市场上抢购生丝,然后转售拜占庭,以破坏波斯人在国际生丝转运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该事件说明( )
A. 拜占庭帝国阻断了亚欧大陆的商路 B. 丝绸贸易主导了当时的国际关系
C. 丝绸是当时亚欧商路上重要商品 D. 阿拉伯帝国商人的影响力已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拜占庭帝国时期。据题意可知,公元6世纪时期,波斯商人垄断了国际生丝贸易,查士丁尼就建议阿克苏姆王国君主从印度市场抢购生丝转售拜占庭来打破波斯人的垄断,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丝绸是当时亚欧上路上的重要商品,所以才引得查士丁尼建议阿克苏姆王国的君主去抢夺生丝来打破波斯人的垄断地位,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要打破波斯人对生丝的垄断,并没有说明拜占庭帝国阻断亚欧大陆的商路,排除A项;材料说明丝绸是当时亚欧商路上的重要商品,但“主导了当时的国际关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6世纪时,阿拉伯帝国尚未兴起,谈不上阿拉伯帝国商人的影响力下降,排除D项。故选C项。
29.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反映阿拉伯文化( )
A. 直接推动了阿拉伯帝国建立 B. 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C. 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世界文化 D. 造成河流文明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根据材料“《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这些故事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吸收、融合,C项正确;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推动文化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吸收外来文化,不是向外传播文化,排除B项。河流文明被阿拉伯吸收,不会导致文明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30. 下表英国庄园产品出售情况(部分)
名称 时间 出售产品的收入占比 名称 时间 出售产品的售量占比
马歇尔伯爵的肯尼特庄园 1270—1271年 占总收入的77% 温彻斯特主教的庄园 1208—1209年 小麦出售量占生产量的48.5%
1305—1306年 占总收入的84% 1299—1300年 小麦出售量占生产量的70%
据上表推知,当时英国( )
A. 城市向乡村的流动性增强 B. 庄园经济顺应商品经济发展
C. 农民的经济地位显著上升 D. 庄园的生产结构具有单一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08年至1306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温彻斯特主教庄园的小麦出售量占生产量的比例大幅度上升,马歇尔伯爵的肯尼特庄园出售产品的收入占比也有所提升,体现了庄园经济顺应商品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为英国庄园产品出售情况,未体现城市向乡村的流动性增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英国庄园经济顺应商品经济发展,并不能表示农民的经济地位显著上升,排除C项;材料为英国庄园产品出售情况,未涉及庄园的生产结构,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31.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目标,主要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等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开启了近代中国与列强的不平等关系。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进而追寻现代化之路。这种追寻在晚清时期经历了“求富自强”“变法自强”“立宪自强”三个阶段的演进。然而,中国早期现代化仅仅是清廷及部分社会精英主导的有限变革,未能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长远发展。
——摘编自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国防等诸多领域……在铁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进展……在毛泽东生前,中国不仅已经能够自行设计和批量生产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等,而且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这些进展,使全世界为之震惊。同时,我们还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现代化三个阶段的具体历史事件,并评价“求富自强”这一阶段的现代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答案】(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维新运动;清末新政。
评价:①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②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③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④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⑤推动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上的现代化;⑥没有改变封建统治,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任答三点即可)
(2)重大成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卫生体系;国防上原子弹、氢弹等试爆成功;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任答四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 “求富自强”“变法自强”“立宪自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这三个阶段对应的具体历史事件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强求富”对应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这一阶段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推动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上的现代化;没有改变封建统治,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这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根据“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国防等诸多领域……在铁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进展”得出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根据“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出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根据“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得出国防上原子弹、氢弹等试爆成功;结合所学可知还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卫生体系;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唐中期至宋,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要数扬州和益州(成都)。唐开元年间,成都府的人口户数为137046户,在当时位列全国第二。宋代时,成都为西南大都会,素号繁丽、百货川委。宋人田况有诗写到: “蜀虽云乐土,民勤过四方……所以农桑具,市易时相望”。
——摘编自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材料二 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1350年至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带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费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
——摘编自(美)约翰·梅里受《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宋时期成都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
【答案】32. 表现:人口众多;商贸发达;西南大都会。(任答两点即可)原因:社会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迁入,劳动力不断增加;自然条件优越;兴建水利工程;农耕经济发达;丝绸之路的推动;前代奠定的良好经济基础;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任答四点即可)
33. 新变化:人口恢复增长;工商业等发展迅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商人阶层的力量不断增强;君主统治加强;现代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任答四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唐开元年间,成都府的人口户数为137046户,在当时位列全国第二”可知,人口众多;据材料一“宋代时,成都为西南大都会”“所以农桑具,市易时相望”可知,商贸发达;西南大都会。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至宋朝,南方人口增加受到人口南迁的影响,可以从社会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迁入,劳动力不断增加角度进行考虑。南方经济发展,可以从自然条件优越;兴建水利工程;农耕经济发达;丝绸之路的推动;前代奠定的良好经济基础;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角度进行考虑。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晚期(欧洲)。新变化:据材料二“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可知,人口恢复增长;据材料二“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可知,工商业等发展迅速;据材料二“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可知,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商人阶层的力量不断增强;据材料二“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可知,君主统治加强;据材料二“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带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费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可知,现代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阶段性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2021年10月,中国考古学会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其中有38项是石器时代遗址(旧石器遗址5项、新石器遗址33项),分布在东北(3项)、华北(6项)、西北(7项)、华东(9项)、华中(9项)、华南(2项)、西南(2项)。这说明了( )
A. 中华文明起源的地域多元化 B.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C. 早期文明之间没有交流互动 D. 文明程度上北方优于南方
2.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 尊君重道 B. 尊法敬天 C. 尚同尚贤 D. 礼法兼施
3. 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基本上“汉承秦制”。到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发生变化,皇权进一步集中。汉武帝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是指( )
A. 建立了三省六部制 B. 设立中朝以制约外朝
C. 实行了二府三司制 D. 在地方设立十三个州
4. 元嘉末年(450年前后),“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该材料反映了南朝时期( )
A. 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定型 D. 长江下游成为最重要的粮仓
5. 有纪录片这样介绍中国古代某一医学典籍:“全书54卷,收药844种,由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组成,增加了药物图谱,这种图文并茂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物学著作的先例,这是由政府对本草所作的全面整理总结,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格局。”据此可知,该“医学典籍”是( )
A. 《千金方》 B. 《神农本草经》 C. 《唐本草》 D. 《伤寒杂病论》
6. 唐朝诗人杜牧鼓励侄子认真学习,赋诗“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据此可知唐朝实行( )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荐举制 D. 科举制
7. 唐代文人喜爱恣意绽放的牡丹,而宋代士大夫则对象征坚韧内敛的梅花和洁身自爱的莲花情有独钟。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 崇文抑武的政策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主流思想的发展 D. 鉴赏技术的积累
8. 宋太宗时,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 “三年一替”。这反映北宋( )
A. 政治制度愈加僵化 B. 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C. 官员职能较为混乱 D.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9. 下图所示是宣化(今河北张家口)辽墓中的壁画《散乐图》,图中人物服饰采用宋制。辽朝政府坚持契丹人和汉人的服饰、发饰并存,采用“北班国制,南班汉制,从其便焉”的原则。这反映当时辽( )
A. 儒家治国的理念 B. 因俗而治的特点
C. 全面汉化政策 D. 打击了割据势力
10. 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至乾隆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得到推广种植。清代官员陆耀因编写《甘薯录》而被晋升为湖南巡抚,乾隆帝多次劝谕百姓种植玉米,川、楚陕、皖、桂等省“延山漫谷,皆种玉米”。这体现出当时( )
A. 玉米甘薯成为主粮 B. 政府重视推广高产作物
C. 人地矛盾得到解决 D. 农业生产技术取得突破
11. 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决策时要求避开外朝,向外朝泄露奏折秘密的人会受到惩罚。据此可知,密折制( )
A. 契合专制统治强化的要求 B. 确保了朝廷决策的合理性
C. 消除了君与臣之间的隔阂 D. 规范了中央机构运行机制
12. 19世纪40年代,某部著作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外国史地资料,由近而远,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其中有关再洋技艺的篇幅占12卷,辑录有《铸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等有关各种西洋船炮器艺图说50多幅。作者撰写这一著作的意图是( )
A. 适应禁烟斗争的需要 B.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 总结强国御侮的办法 D. 践行中体西用思想
13. 吕思勉在评价中国近代某条约时写到: “京城通至海口路上的炮台,尽行拆去。且许各国于其通路上驻兵。又划定使馆区域,许其自行治理、防守。权利之丧失既多,体面亦可谓丧失净尽了。”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4.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句话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 维新变法 B. 预备立宪 C. 二次革命 D. 辛亥革命
15. 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约60万人,到1919年5月,已达200万人,他们大多数集中在上海、武汉、广州等工业城市和纺织、面粉铁路矿山等企业中。中国产业工人急剧增加主要是由于( )
A. 预备立宪运动的推动 B. 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C.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D. 四川保路运动的促进
16. 1926年,全国罢工次数在200次以上,罢工人数达80余万。到1927年3月底,全国已有5个省成立了农民协会,有200多个县成立了农民协会,有组织的农民达915万人。这些现象( )
A. 体现了中共二大的最高纲领 B. 推动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
C. 得益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7. 历史长河波涛汹涌,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在极端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八七会议 D. 遵义会议
18. 下表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敌作战的数据,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防御阶段 八路军、新四军对敌人作战千余次,歼敌5万多人,牵制了40万侵华日军。
相持阶段 八路军、新四军抗击着侵华日军的64%和伪军的95%以上。
反攻阶段 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抗击着侵华日军的69%。
A. 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C. 国民政府抗战的态度较为消极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主导作用
19. 下图为1947年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广场。这一事件( )
A. 反映民众反对军阀政府统治 B. 加快了国共内战的全面爆发
C. 折射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D. 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20. 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有利于人民政府迅速稳定物价、掌握市场主动权的举措是( )
A. 土地改革 B. “米棉之战” C. 三线建设 D. 三大改造
2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科学技术人员和干部,在油田开发最艰苦的时期,提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这展现出中国工人阶级( )
A. 平等友爱的阶级情谊 B. 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
C. 廉洁奉公工作作风 D. 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
22. 1997—2019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从1773亿美元增长到3583亿美元;1999—2019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从65亿美元增长到591亿美元。这一成就说明( )
A. “一国两制”充满生命力 B. 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有力
C.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备 D. 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丰预
23. 下表所示是,21世纪我国在部分领域取得的成就。这反映了我国( )
领域 成就
交通 2015年后,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一
经济 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
航天 2021年10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中国空间站
体育 2021年东京奥运会获得88枚奖牌,位居奖牌榜第二
A. 产业结构的优化 B. 对外开放纵深发展
C. 综合国力的提升 D.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24. 在古代西亚,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在此过程中诞生了战胜洪水的传说。这些传说可在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中查阅。该史诗是( )
A. 《吉尔伽美什》 B. 《摩诃婆罗多》 C. 《罗摩衍那》 D. 《天方夜谭》
25. 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这体现了( )
A. 文明的交流 B. 人口的增加 C. 宗教的兴盛 D. 战争的频繁
26. 浩如烟海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和唐代诗学理论资料,成为中国学者辑佚唐诗作品、研究唐诗的重要史料。这表明( )
A. 中日两国文化同根同源 B. 日本更重视文化的传承
C. 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D. 唐诗深受日本国民欢迎
27. 中世纪中后期,西欧出现了帮助市民阶层掌握初等文化知识、实施工商业技能训练的各类世俗学校;意大利的博洛尼亚等地较早兴办了城市大学。这反映了( )
A. 基督教会的统治需求 B.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古代罗马文化的复苏 D. 世俗王权的逐渐强化
28. 6世纪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曾向阿克苏姆王国(位于红海沿岸)的君主建议,由阿克苏姆直接在印度市场上抢购生丝,然后转售拜占庭,以破坏波斯人在国际生丝转运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该事件说明( )
A. 拜占庭帝国阻断了亚欧大陆的商路 B. 丝绸贸易主导了当时的国际关系
C. 丝绸是当时亚欧商路上的重要商品 D. 阿拉伯帝国商人的影响力已下降
29.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反映阿拉伯文化( )
A. 直接推动了阿拉伯帝国建立 B. 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C. 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世界文化 D. 造成河流文明衰落
30. 下表英国庄园产品出售情况(部分)
名称 时间 出售产品的收入占比 名称 时间 出售产品的售量占比
马歇尔伯爵的肯尼特庄园 1270—1271年 占总收入的77% 温彻斯特主教的庄园 1208—1209年 小麦出售量占生产量的48.5%
1305—1306年 占总收入的84% 1299—1300年 小麦出售量占生产量的70%
据上表推知,当时英国( )
A. 城市向乡村的流动性增强 B. 庄园经济顺应商品经济发展
C. 农民的经济地位显著上升 D. 庄园的生产结构具有单一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31.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目标,主要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等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开启了近代中国与列强的不平等关系。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进而追寻现代化之路。这种追寻在晚清时期经历了“求富自强”“变法自强”“立宪自强”三个阶段的演进。然而,中国早期现代化仅仅是清廷及部分社会精英主导的有限变革,未能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长远发展。
——摘编自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国防等诸多领域……在铁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进展……在毛泽东生前,中国不仅已经能够自行设计和批量生产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等,而且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这些进展,使全世界为之震惊。同时,我们还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现代化三个阶段的具体历史事件,并评价“求富自强”这一阶段的现代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唐中期至宋,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要数扬州和益州(成都)。唐开元年间,成都府的人口户数为137046户,在当时位列全国第二。宋代时,成都为西南大都会,素号繁丽、百货川委。宋人田况有诗写到: “蜀虽云乐土,民勤过四方……所以农桑具,市易时相望”。
——摘编自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材料二 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1350年至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带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费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
——摘编自(美)约翰·梅里受《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宋时期成都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新变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