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第七次联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第七次联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1 06:5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七)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孝道是以血缘亲亲为基础,以家庭伦理为载体的一种道德规范,是家庭养老抚幼功能的反映,贯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过程。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法国汉学家侯思孟说:“中国人对于父母及祖先的崇拜类似于西方人对上帝的崇拜。孝在中国被认为有绝对的意义和价值。”辜鸿铭认为,中国人“真正的教堂是家庭,学校只是它的附属之物。有着祖先牌位的家庭,在每个村庄或城镇散布着的有祖先祠堂或庙宇的家庭,才是国教的真正教堂”。胡适也认为“孔子一系的思想演成‘孝’的宗教”,对于中国人的道德、思想和感情有着深远的影响。
孝道思想在古代政治生活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曾在历史上被异化,出现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只有不是的子女”的愚孝思想。孝道不再以是否有理作为评判的标准,而是以是否以下犯上,维护贵贱、尊卑、长幼等级秩序为标准。清代戴震批评道:“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孝道被统治者曲解为顺从和愚忠,人民对于孝的美好情操被封建强权大大扭曲,并进一步演绎成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孝愚忠思想。其实,《孝经》中说过:“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其反对愚孝的观点是鲜明的,绝无一味顺从之意。
统治者所倡导的愚忠愚孝对人的毒害甚深,以致有些人以极端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孝。《二十四孝》中的故事,统治者曾予以表彰、竭力推广,其目的当然是维护统治、毒害人民。其中的卧冰求鲤、为母埋儿、恣蚊、割肝是典型的愚忠愚孝行为。《为母埋儿》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盍埋此子。’及掘坑三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有诗为颂,诗曰:‘郭巨思供亲,埋儿为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郭巨埋儿尽管没有实现,但显然违背了儒家“以仁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方孝孺曾经写了《郭巨》一文,进行批判:“吁!设使不幸而不获金,死者不复生,则杀子之恶不可逃,以犯无后之大罪,又焉得为孝乎?”《孝经》中也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人应珍视生命。朱元璋欲“以孝治天下”,但在推广孝道过程中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即元代以来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影响甚大,使明初民间出现了不少极端的孝子孝行。朱元璋制止了受《二十四孝》消极影响而在民间产生的割肝疗亲、杀子救母等违背人性人伦的所谓孝行,重新提倡儒家的仁爱伦理。实际上,当父母的意愿不正当时,应以一种恰当的方式使父母不正当的意愿无法实现,从而能避免父母陷于不义。
近代以来,进步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者批判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更对孝道大批特批,这本来是有其历史合理合情之处的,孝道本身应不断发展变化,和时代风潮、生活方式联系紧密,但又矫枉过正,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新文化运动中,被冲击得最厉害的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尤其是其中的孝道思想。鲁迅揭露传统孝道思想:“就实际上说,中国旧理想的家族关系、父子关系之类,其实早已崩溃。而其原因,便全在一意提倡虚伪道德,蔑视了真的人情。”他举例指出:“汉有举孝,唐有孝悌力田科,清末也还有孝廉方正,能换到官做。父恩谕之于先,皇恩施之于后,然而割股的人物,究属寥寥。”60年代中后期,孔子所主张的孝道被当做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加以批判,人们对孝道的深刻内涵已经不甚了了,以致在现实中也就谈不上尽孝了,直接导致整整几代人敬老、养老、助老、爱老的意识淡化,孝风江河日下。
“百善孝为先”“孝者,德之本”,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德为本,而孝又是德之本,因而孝是根本之根本,是所有善行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秩序与和谐的人道基础。孝是产生于自然亲情、萌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一切德行都从孝心生发出来,成为人生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德行。孝道受诸学派影响,其推行也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这种基于孝心的仁爱推广到普天之下,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古代如此,今天面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复兴以孝道为代表的传统美德,对孝道认真研读,丰富孝道内涵,躬行实践,使孝道思想为社会的文明进步、人民的幸福安康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韩星《新时代中华传统孝道思想的重估与传承》)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道是一种道德规范,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侯思孟的观点来看,造成这种影响的一个原因是中国人有着对父母及祖先的崇拜。
B.《孝经》强调重视生命,保护父母给予的自然之体,而《二十四孝》宣扬的恣蚊、割肝是在伤残生命,不符合传统孝道本来的观念。
C.从鲁迅的观点看,多个朝代都着力劝孝,有的还从制度上保障孝道的落实,获得不俗的效果,但因为对真的人情的蔑视,孝道难以很好传承。
D.孝道是家庭养老抚幼功能的反映,是人类社会秩序与和谐的人道基础,深刻体认孝道价值,并躬行实践,有益于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道反映了人民美好的情操,但过犹不及,早在古代,我国一些文章就认为曾盛行的“一味顺从”“愚忠”思想玷污了这种美好情操。
B.对《二十四孝》中一些不近人情、不合人性的行为,有些统治者还予以表彰、竭力推广,但部分统治者已意识到存在问题,并做了某些调整。
C.孝道涉及物质方面、精神方面,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对父母意愿实现与否要多方面考虑,践行孝道应有更高层次的道德考量。
D.五四新文化运动者彻底否定了孝道,虽然这从当时的社会形势来说有其合理合情之处,但实际上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
B.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
C.《礼记》言,孝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王阳明
D.“行仁自孝弟始。”盖仁自事亲、从兄,以至亲亲、仁民,仁民、爱物,无非仁。——朱熹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家风家教出问题,社会乱象纷呈,一个原因就是不能体认孝道真义,不能实践孝道。
B.我国封建社会有漫长的历史,儒学影响着社会,在儒家的观念中,孝观念影响最为深远。
C.封建社会对孝道的歪曲,使孝绝对化和形式化,这是在对传统孝道继承中要警戒的。
D.孝道思想随着时代变迁会有变化,但回报父母、敬爱父母这样的一些内容不会衰减。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二十四孝》在孝道上是存在问题的?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残冬
谭惟翰
路上的积雪很厚,北风像刺刀似的戳在脸上,令人生痛。他把拢在袖内的手抽出来,重新将颈上的长围巾绕一绕紧,连嘴鼻都包在里面,只留两只贫血的眼珠。
究竟上哪儿去呢?他在这冷静的街道上已经徘徊了许久了!妻的话是不错的:今天大年夜如果不再设法弄点现钱,这年怎么好过?于是他看见了妻憔悴的脸浮在黄昏里,他觉得这些年来,他真是苦了她。
①说来真是笑话,他又没有一个钱存在银行里,也没有人欠他的钱,这款子到什么地方去筹呢?尤其是在年夜!
他的手又拢在袖管里了,把自己的身体抱得紧紧的,然而并不能止住它接连的颤抖;他拼命地咬着牙,牙齿似在咒怨,发出响声。
哪儿去呢?这世界上认识他的人倒有很多,但帮助他的人却太少了!他在路上打着盘旋,寂静的雪道上独有他的脚迹,②每一步都是一个苦印,只有零落的街灯或许稍能了解他的心情……
突然一个思念起在他的胸中,多谢天!他记起了那位被人唤做刘景安的老先生。
这位刘老先生是他的同乡,而且十年前当他的家道不曾中落的时候,刘老先生是时常寄在他家里吃闲饭的。他知道现在刘景安是交了好运,很发了些财,不错,他可以去找他!
幸而路不远,他不久就找到了刘公馆的大门口。
他摸出了一张名片给管门的,生怕那人不认识上面的字,便又告诉了一声:
“我叫许仰尧。”
候了好一阵才被请进去。好容易刘老先生捧着银烟袋出来了,红光满面地招呼他坐,一面唤仆人倒茶来给客人喝。许仰尧吞吞吐吐地说了些教书生活如何清苦的话,然后有点羞涩地说出自己的来意:
“……我想向老兄借用两万现款……过了年……”
很快地刘老先生把笑容收住了。他滔滔地说了比对方多十倍的话。起初说他的开支如何大。在这年关又是怎样周转不灵,再说头寸①紧,银行里不能取支现钞,最后又告诉他:
“普通的借款拆息至少都在两角半到三角,我手里又没有钱借给你,如果在这时候我代你向朋友去借,我替你算算,利息你是不上算的!我是说老实话,你们教书的不明白外面的行情,为你着想,你不如另想别的方法吧!”
仰尧的手抖得厉害,他孤高的性情使他不能再开口,他的心跳得急,嘴角挂着苦笑,他恨不得把这吝啬的老头儿痛骂两句,但毕竟他还是忍住了。
刘老先生很机警地看出他有不愉快的神色浮在面颊上,便提了个和缓的办法同他商量:
“假如你有什么金饰给我作抵押,卖你的交情,借五六千给你过年总不成问题。不知你的意思……”
仰尧站起身,用颤抖的声调轻轻地说了两个字:
“谢……谢……”
于是他又跑到街道上来了。
天更黑,冷风格外刺痛皮肤。他蹒跚地跨过泥滑的街,手指虽已冻得麻木,心却给愤火烧得滚烫了!他懊悔跑到刘景安家里去,他为什么要向这般没有人性的家伙乞求呢?难道这样看不起自己吗?
腿朝前移着,移着……冷不防一个东西碰了他的脚。
他俯下身,用极深的近视眼向地上看,总算能辨出那是个破蒲包,我的天!里面明明还藏着个小生命呢。
不自觉地闪了个寒噤,经验告诉他,这定是被人遗弃的死婴,他想起他的敏敏也是在一个深夜偷偷地被送到善堂门口的。心里一惊,便匆忙地让开;谁知刚走了两步,他听见了低微的啼声从蒲包里漏出来,他又惊又喜,提醒自己:
“还是活的啊!”
可是,这么冷的天——
不假思索地他又奔回原处,摸摸孩子的脸还有热气,手足不住地在乱动,这小东西居然也有一种求生的欲望!
仰尧连蒲包抱起,解开围巾盖在这小儿的身上,迎着尖厉的北风,跑回家去。
房东全在忙着祭神,独有许太太坐在亭子间里眼巴巴地等丈夫回来。梯板在响,是熟悉的脚步声。
“珊!珊!……”
她起身拉开了房门,在不十分明亮的灯光下发现丈夫手中捧着个蒲包。
许先生已进了房门,他慌慌张张却露着愉快的神色对妻子说:
“你快接着!你快接着!”
妻子接过蒲包,谁知里面“哇”的一声大叫起来,把她吓得莫名其妙!
“你怎么啦?仰尧!”
许先生不答话,抽开屉子,拿出他仅剩的几张钞票朝门外跑,可是一下子给妻子拦住了!
“你这是怎么回事?你说。”
“我……我在路上捡回的。”
③“你疯了吗?你……”
“我没功夫同你多说!”
妻子原先是很生气的,但当她把婴儿从蒲包里抱出来,而且找出敏敏的新棉袍来替他穿的时候,她的怒气早已溜走了。
不一刻儿功夫,许先生带着两包奶糕回来了。
妻子赶紧为这婴儿烧奶糕,一茶碗他都很快吃光了。他们夫妇忙了好一阵,④忘了一年来的愁苦,忘了吃年夜饭,甚至于忘了睡觉!
他们都抢着抱这婴儿,婴儿对他们露出了甜蜜的微笑,于是这一对夫妇也相视着微笑了!
外面有了爆竹的响声,房东的女儿用高音在唱着曲子:
……耐过这寒冷冬天,春天是我们的!……
(摘编自《杂志》,1945年3月号)
【注】①头寸:个人或商家用以周转的资金,银行所准备的现款。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标题“残冬”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也说明了主人公极其贫穷拮据的生活窘境,同时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凄苦无奈。
B.小说两次写许仰尧不知道“哪儿去呢”,只能在雪地徘徊,写出了他不知向何处筹款又对憔悴的妻子充满歉意的复杂心理。
C.刘景安不想借钱给许仰尧,但为他出了一些渡过难关的主意,说明他虽然吝啬自私但还念及旧情愿意帮助许仰尧。
D.妻子对许仰尧不顾家庭现实带回孩子这一行为有些生气,后来怒气消失是因为这个孩子激发起她像对敏敏那样的关爱。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的“笑话”可理解为许仰尧的自嘲,写出了他作为一个清贫教书先生无法温饱的痛苦,带有厌世情绪。
B.句子②中的“苦印”写出了许仰尧苦涩的人生滋味和心理感受,“每一步”“一个”强化了表达效果。
C.句子③中的“你疯了吗?你……”省略号后面的潜台词可以是:你不知道家里已经一贫如洗,难以养活一个孩子?
D.句子④中三个“忘了”,写出许仰尧夫妇不顾自身的处境,救助弃婴后暂时忘却了眼前的困难。
8.小说中向刘景安“筹款”这个情节,写出了主人公许仰尧的多重心理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以房东女儿所唱的曲子作结,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材料二: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文帝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奇其材。景帝即位,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遂饮药死。
后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袁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方今计,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晁错传》)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使错自将而讨A吴楚B未必无C功D惟E其欲F自固其身G而天子H不悦。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谋弱山东之诸侯”与《过秦论》“以弱天下之民”中“弱”的用法和含义相同。
B.“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与成语“苛捐杂税”中“捐”的含义不相同。
C.“安所逃其患”与后文“刘氏安矣”中“安”的用法和含义都相同。
D.宗庙,本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常用作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认为大禹治水时,面对各种忧患能够事先做好预判,祸患发生之时可以从容处理,这正是大禹能够成功的原因。
B.晁错因为卓越的文学才能和刚直严苛的性格,被文帝看重,担任太子家令;任中大夫时多有上书言事,皇帝认为他是个奇才。
C.晁错的父亲从家乡赶来劝说儿子,希望他打消削夺诸侯势力的想法,认为再这样下去必定会给晁家带来灾祸,但晁错没有听从。
D.听了邓公对诸侯叛乱的分析后,景帝才知道七国谋反都是早有预谋的,而非为讨伐晁错,自己也为晁错之死而遗憾。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晁错被杀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分别进行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寄蔡子华①
苏轼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
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江南春尽水如天,肠断西湖春水船。
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
霜髯三老②如霜桧,旧交零落今谁辈?
莫从唐举问封侯③,但遣麻姑更爬背④。
【注】①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当时苏轼在朝廷内遭受新旧两党的排挤,自请外放,在杭州任职。②三老:指蔡子华等三位故乡老友。③唐举,战国时看相的人。秦国丞相蔡泽早年曾请唐举看相,问卜前程。④麻姑,传说中的仙女,手指像鸟爪。东汉蔡经说,用麻姑的手搔背,一定很舒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篇四句,写出了友人与作者之间的深厚友谊,也暗示出作者离乡之久。
B.西湖天水相映,作者乘船游湖,却看到春光已逝,更能体现出作者的惜春之愁。
C.以经霜的桧柏来形容老友,既写出他们的生命力之顽强,又赞叹了他们高洁的品质。
D.诗歌的感情真挚恳切,语言质朴明朗、平易自然,如同面对友人倾诉衷肠。
16.“莫从唐举问封侯,但遣麻姑更爬背”中运用了蔡泽、蔡经两人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正面写洞箫声之凄凉、悲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从侧面写出箫声具有的巨大力量。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认为《春秋》《离骚》《国语》等传世佳作,都是人在困厄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追述往事、思考未来的发愤之作。
(3)古代诗文中,作者善于借助飞禽来表现乐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慢悠悠的雾,先我们一步到达神农谷,遮蔽了蓝天浮云、黛色的山峦、高耸的山崖,也遮蔽了冷杉、红桦、草丛,只留近前两侧的朦胧的山影,让我们怀想。真实的美感被雾色模糊了边界,这是大自然的手笔,像古代中国画中常见的“留白”。
我们忍不住停车,远眺。群山的面目清晰起来,连绵的山峰与深深的山谷,层层叠叠的山影,层层叠叠的绿。云层间漏下一束光,落在一片山峦上,山峦上起伏的植被清晰可见,仿佛山峦在呼吸。这一刻,天地辽阔、壮美、雄奇,也澄澈、肃穆、圣洁。
①面对这绵延的群山和这山野所隐喻的浩瀚时空,②一切生命如我,是多么渺小的存在。③马可·奥勒留在著作“沉思录”中说:“想想普遍的实体,你只占有它很少的一部分;④想想普遍的时间,你只分到它一个短暂和不可分的间隔……。”⑤可那至为短暂的间隔,因此包含了每个人唯一的此生,⑥如同这被眼前山景模糊了面目的一株任何植物,⑦都拥有自己荣枯有度的生命史。
18.对于原文中加点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留近前两侧的朦胧的山影”中“朦胧”一词可以替换为“绰约”。
B.“忍不住停车,远眺”中“忍不住”表达了对所见景物的喜爱之情。
C.“层层叠叠的山影,层层叠叠的绿”一句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D.“山峦上起伏的植被清晰可见”中“清晰可见”可换为“历历在目”。
19.文中第三段有四处标点使用不当和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最新一期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饥饿感可能有助于延长寿命。而且,并不需要真的饿,只要精神上饿一饿,就可能长寿。科学家在果蝇身上找到了这一惊人的发现:产生饥饿感的这群果蝇的寿命比普通组长了不少。这对人类的寿命能有多大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但至少是个不错的期待。
饿一饿给身体时间清除身体里的垃圾。吃太饱昏昏欲睡,①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中的这种感受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适当的饿一饿会让身体不用负担过多的能量代谢,让我们的肠道更有力量去清除垃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饥饿就像是一个暂停的信号,告诉身体“嘿,就是现在,该做一下大扫除了”。
对于不少上班族来说,不仅吃得太饱,②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的生活作息,从以前天还没黑一家人③____________________,到现在晚饭是10点吃的。科学家研究发现,长期的生物进化导致人们白天对于食物需求更大,身体新陈代谢也更快,而到了晚上,身体逐渐向睡眠期间的代谢状态回落,对能量的需求更小,新陈代谢的速度也减慢。已有一些研究发现,同样热量的东西白天吃和晚上吃,晚上的代谢能力差多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结合材料第三段内容,提一条建议。要求:使用因果逻辑的复句,不超过60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材料的语言富有特色,请你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中小说主人公许仰尧自己身处困境仍救助弃婴,这种行为可赞可叹。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生活有时需要我们不顾一切,舍己为人;有时也需要我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七)
语文·答案
(1~4题,6~7题,11~12题,15题,18题,每小题3分)
1.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思路点拨 “获得不俗的效果”错误,从“其实早已崩溃”“然而割股的人物,究属寥寥”可知,没有获得好的效果。
2.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 “彻底否定了孝道”错误,文中“这本来是有其历史合理合情之处的”是指对孝道大批特批,没有彻底否定孝道的意思。
3.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思路点拨 最后一段的观点是:孝是德之本,养成孝道,促进人生成长,家庭和谐,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A.强调上行下效,阐述的是教化的必要性。B.是说“孝”在物质方面“能养”父母,与养犬马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对父母的孝还必须要做到“敬”。C.阐述的是敬“孝”时人的神态表现。
4.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思路点拨 “孝观念影响最为深远”错误,于文无据。
5.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材料准确理解、分析并进行概括归纳的能力。
答案 ①直接指出孝道在古代政治生活中曾被异化,作为封建统治者加强统治的工具,《二十四孝》便是其一。②引用方孝孺的批判以及《孝经》的相关内容,表明《二十四孝》中的一些愚忠愚孝行为不能代表孝道的真精神,是一种伪孝。③以朱元璋制止受《二十四孝》影响而产生的违背人性人伦的所谓孝行事例,表明《二十四孝》存在问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C项中“还念及旧情愿意帮助许仰尧”理解错误。刘景安看似给许仰尧出了一些主意,但实际上就是在百般推脱,不愿意借钱,表现了他的忘恩负义。
7.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画线句子的内涵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思路点拨 “带有厌世情绪”错误,更能体现出他的悲愤,而不是厌世。
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主要人物的心理的能力。
答案 ①筹款前,想到自己家中曾经救助过刘景安,因此对向他筹款充满希望和信心;②筹款时,因说出自己筹款的原因而表现出羞涩和尴尬;③遭到推脱和拒绝后,感到气愤和痛苦;④虽然想痛骂对方,但依然隐忍克制,向对方道谢;⑤离开后,对自己向刘景安这样的人筹款感到懊悔、羞恼。(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安排的作用的能力。
答案 ①结尾“耐过这寒冷冬天,春天是我们的!”与题目相照应,新年过后,“冬天”将要过去,“春天”就要来临。②深化主旨,许仰尧虽面临残酷的现实生活,但一个新的生命意味着如“春天”般的新希望,表达了对处于困境的人们都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的祝愿和信心。③以曲子的方式结尾,也能给读者带来意蕴悠长的阅读体验,为读者增添美好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答案 B D G(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词语的能力。
思路点拨 C项,“安所逃其患”中“安”表示疑问语气,“怎么”“哪里”的意思;“刘氏安矣”中“安”是“安定”“安宁”的意思。
12.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意、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思路点拨 D项,“景帝才知道七国谋反都是早有预谋的”错,文中邓公只是分析吴谋反已久,“七国谋反都是早有预谋”于文无据。“景帝才知道”表述也不准确。
13.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答案 (1)这个时候匈奴强大,屡次侵扰边境,皇上派军队来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赞扬他的陈述。(关键词“数”“寇”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计划才开始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堵住了忠臣们进言的嘴,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关键词“卒”“窃”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意的能力。
答案 ①材料一:晁错想成就大功,却又一心想保全自己,导致天子处于危险之中,最终招致被杀。②材料二:晁错主张削夺诸侯利益,招致怨恨,加之皇帝听信袁盎的意见,导致晁错之死。(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势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反叛朝廷,景帝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晁错也有自取其祸的原因。
古时候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功业尚未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他们,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后方。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美名,又怎么能躲避患难呢?唉!世上的君子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材料二:晁错是颍川人。因为通晓文献典籍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刚直严苛,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这个时候匈奴强大,屡次侵扰边境,皇上派军队来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赞扬他的陈述。升任中大夫。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孝文帝惊奇他的才华。汉景帝即位,晁错升任御史大夫,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封地,收回他们的旁郡。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
后来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皇上问袁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袁盎回答说:“如今贼臣晁错擅权贬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在东市将其斩杀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开始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堵住了忠臣们进言的嘴,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15.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思路点拨 由上下语境可知,作者面对“江南春尽”更多的是思友、思乡之愁。
16.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典故的能力。
答案 ①“莫从唐举问封侯”是说不要再去找唐举问相探求封侯富贵之事了,表现了诗人不求宦达、无心官场的心境。②“但遣麻姑更爬背”想象奇特,体现了诗人对逍遥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③运用两则典故,形象生动,幽默含蓄,升华了题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7.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案 (1)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 (3)示例: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每空1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18.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中语句的能力。
思路点拨 腺胧:模糊不清,隐隐约约。绰约:形容女子的姿态柔美妩媚的样子。两个词语含义不同,在文中侧重点不一样,不能替换。
1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辨析修改病句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答案 ③句,“沉思录”的双引号应改为书名号;④省略号后面的句号,应删除;⑤句,“因此”改为“却”;⑥句,“一株任何植物”改为“任何一株植物”。(每修改正确一处给1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亦可给分)
20.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
答案 ①饿一饿更有精神②还越吃越晚(还吃得很晚)③坐在一起吃晚饭(每句2分,合理即可)
2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答案 由于人类进化形成了白天对食物需求更多、新陈代谢快的特点,所以晚上要尽量少进食,这样有助于自身健康。(因果关系2分,内容2分,合理即可)
22.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答案 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1分)将“饥饿”比喻为一个“暂停的信号”,并借助拟人化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饥饿对于我们肠道清除垃圾的重要作用。(2分)(考生如从“语言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语言严谨”等角度分析亦可)
23.写作提示 材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了小说阅读中主人公身处困境仍救助弃婴的舍己为人的行为,并明确点赞。第二个部分是针对小说主人公的现实处境提出了生活中要舍己为人、助人为乐和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积极弘扬的中国精神;另一方面,也不能提倡无意义的过度牺牲,而要强调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写作时两者兼顾立意最佳,要找到平衡点进行说理。
参考立意:①既要舍己为人,也要量力而行;②舍己为人,弘扬传统美德;③舍己为人,诠释时代精神;④量力而行,学会珍重;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