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七)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最早的稻麦二熟制出现于唐朝的南诏(即今云南),就当时而言,种植的区域也仅限于极少数地区。稻麦二熟制推广于北宋。发展于南宋。南宋时期,小麦在南方的大规模种植与稻麦二熟制得到全面发展,缓解了人口增长与土地稀缺的矛盾,实现了土地的持续利用。宋王室的南迁直接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下,上到王权皇贵下到商家农户,前后达数百万之多。南北饮食习惯的不同,北人开始大量种麦,人口的骤增,小麦供不应求,利益驱使南人也开始种麦,“一斛麦达万二千钱”。
对于稻麦二熟制的推广,宋朝多次颁布劝农种麦诏令。孝宗皇帝为了彰显榜样的力量,不惜以一国之尊亲自在宫中种植二麦,作为天下表率。在惠农政策驱使下,加之地方官员的积极督导劝诱,稻麦二熟制于宋朝得到了普遍发展,以水稻为主的长江流域也开始了小麦的广泛种植。“刈麦种禾(稻),一岁再熟”的记载充分说明了北宋时苏州稻麦的广泛种植。这种对于稻麦广泛种植吟诵式的记载,南宋时就更多了,如杨万里《江山道中麦熟》、范成大《刈麦行》、方岳《农谣》等。这种“四海无闲田”的现象,也是与宋朝的政策有关。农户种植小麦可以不必交租,所有的收成都归自己所有。政府的这一规定,让农户的收益有所增加。国家优惠政策和经济利益驱使,刺激了广大农民种麦的积极性。地方官也大多能秉承朝廷的旨意,认真推广种麦。
北麦南种和二熟制大大提高了大湖地区的粮食亩产量和总产量。史载,北宋年间“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到了南宋年间,亩收三石已经是极为平常之事,更有“上色可收谷四石”的高产田出现,少数上田可达五石,所以在南宋时候出现了民谚“苏湖熟、天下足”。
除了南方种麦、推广稻麦二熟制外,宋太宗时期,在与辽接壤的河北地方、灌溉便利的地带也开始尝试种植水稻、“展海子直抵西城中山王家,悉为稻田。引新河水注之,清波弥浸数里,颇似江南矣”。可以看出靠近塘泊池淀各州也相继种植水稻,种植范围颇为可观。
为了抗旱、确保水稻收成,北宋真宗时期,积极改良稻种,特派使臣从福建地区征调占城稻种。因为占城稻种本身的高产优势,再加上宋政府自上而下的大力推广,占城稻得以在全国范围之内迅速发展。而且占城稻在北宋国土内落地生根,又培育出了适合大江南北生长的各种成熟期稻种、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总之,宋朝因地制官,实现了土地与人的持续发展。
(摘编自《宋朝农业土地持续发展的管理思想》,有删改)
材料二:
在宋朝,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开垦,种植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改变之一是引进了南方的水稻栽培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北方粮食短缺的问题。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种植技术,如旱地稻、早稻、秧田、田间管理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北方地区,农业生产以小麦、黍子、粟、豆类等为主,而南方地区则以水稻、棉花、茶叶等为主。宋朝时期,南方的种植业发展更为迅速,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茶叶和丝绸的生产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另外,在宋朝还出现了一些农业生产的新模式,如山区农业、园林农业和草地畜牧业等,这些新模式为宋朝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机遇。例如,山区农业主要发展以梯田为主的水稻种植,有效地利用了山地资源,保证了当地人民的粮食安全。园林农业则是以花卉、果树、蔬菜等为主的多种植物混合种植,不仅美化环境,还能丰富人们的膳食。草地畜牧业则是在较为荒凉的地区,通过放牧和人工灌溉,种植多年生的牧草,以提高牲畜的饲养效益。总的来说,宋朝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变革,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产量,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文化的繁荣。
宋朝是中国古代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其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朝农具制造业得到了较大发展,生产出许多新型农具,如镰刀、犁、耙等,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宋朝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间新开河渠、修建水闸,修建了许多大小水库,加强了排灌、节水灌溉的技术手段,改善了水利设施,增加了农田面积,提高了耕地的产量和品质。
宋朝政府十分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积极鼓励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方法。政府出资设立种植实验场,编纂农业专著、培训农技人员,提供种子、肥料、农具等生产资料、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基础。宋朝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粮食产量,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宋朝农业生产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早出现于唐朝并在宋朝得到推广发展的稻麦二熟制实现了土地的持续利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B.宋朝出现山区农业、园林农业和草地畜牧业等农业生产的新模式,为宋朝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C.宋朝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变革、极大提高了粮食等农产品的产量,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
D.宋朝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粮食的产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朝大力推广稻麦二熟制,多次颁布惠农政策鼓励农民种麦,政府自上而下积极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
B.北麦南种和二熟制推广提高了太湖地区粮食产量,河北等地种植水稻则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持续发展。
C.宋朝种植业在发展规模空前的同时,还不断引进南方水稻栽培与种植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D.宋朝农业生产新模式带来新契机、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的推广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基础,推动了国家的繁荣。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中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宋朝建立于动荡时期,为了避免再次发生战乱和社会动荡,朝廷更加注重发展文化和教育,以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
B.宋代重视“厚农桑”,并设置“劝农使”,促进了当时丝织业的产品原料发展、细分市场发展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
C.宋代雕版印刷术已、成型,部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书籍在官方允许下得以传播,从而促进了桑蚕生产技术的普及和提高。
D.北宋农民克服自然条件局限,在山坡、江畔、海边开垦农田,造了不少圩田、淤田、沙田、架田、山田、扩大耕地面积。
4.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北宋时引进的占城稻由福建迅速向全国推广,水稻的种植面积与产量由此得到提升。
B.北宋在引进占城稻后,成功培育出多种适应性成熟期稻种,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C.宋代南方种植业兴盛,粮食作物如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如茶叶亦蓬勃发展。
D.宋代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而棉花种植则由北往南逐步推进。
5.为了稳定粮食生产,宋朝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人与河
孔捷生
黎国铧一眼选中河汉苇塘,那里有棵歪脖子树,一桠粗枝探入水中,像活着的倒影,正是下钓好地方。和碳素钓竿不同,罗杰斯的老钓竿是木质,黄铜榫接还镶嵌银饰,透着上世纪中叶的年代感,只有塑料浮漂是二十一世纪的。黎国铧给钓竿装上铅坠,鱼钩挂好假饵,避开水边红蓼下竿。
罗杰斯端坐轮椅,阳光摩挲脸上纵横沟壑,他吐纳江风水汽,闭目冥想。嘴角笑意似有若无,就像荡漾的浮漂。
苇丛深处水鸟争喧,绿萍底下不时翻上气泡,散发微腐气息。黎国铧感觉没错,色泽鲜艳的浮漂很快被扯动,他三番五次收竿,吞钩鱼儿都偏小,放生了。后又钓起一尾两磅多的鲶鱼。他打手势问罗杰斯,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摇头,他便摘钩,滑溜溜的鲶鱼扑通扎入水草,惊走红蓼花穗上的蜻蜓。
罗杰斯示意有话说,黎国铧趋前俯身。老人喁喁指点,下游石滩才是他以前钓鱼的福地。轮椅通道已到尽头,但钓鱼本是骆琳娜为爷爷还愿,便听他的。老人兴致高,执意弃轮椅拄拐杖让黎国铧搀扶着挪动,一寸寸踏勘记忆的方位。老人全身功能都在衰退,尤其是被阿尔兹海默症侵蚀的记忆力,惟剩飞行员的视力未被衰老压倒。他目力炯炯,认穴般指戳,呼哧带喘道:“就是这里。”
这段河岸峭拔,怪石嶙峋。黎国铧拂去树墩青苔,扶罗杰斯坐下。眼底波涛拍击巉岩,浪沫飞腾,怎么看也不像钓客吉位。老人又示意别用假饵,河边湿泥里蚯蚓多的是。这倒合黎国锋心意,他也不喜欢塑料假饵,便戟张手指抠泥,两三下便有蚯蚓。在乱石间隙下钓,湍流簇拥橙色浮漂,如沸汤翻腾,鱼能咬钩?老人像时光穿越,固执追寻回不去的昔日,然而生命就像破蛹羽化的蝉,再也钻不回草间蜕壳。
黎国铧已无鱼获之念。他除了做义工上门照看老人,间或也给这位老兵——最后一位在世的飞虎队飞行员做抗日口述访谈。他看罗杰斯的状态不错,便拉话。老人难得精神健旺,嗓音也清朗起来。他问飞虎队旧事上次谈到哪里?答:是日寇在华最后一次大型战役——豫湘桂会战。当时,日军攻陷贵州独山,飞虎队出动战机封锁公路,掩护中国军民撤退……黎国铧的爷爷奶奶相遇于崇山峻岭的羊肠小道,当时还是流亡学生的他们,在飞虎队空中掩护下领着孩子们逃难。
罗杰斯嘟囔道,他记得清楚,当时驾机低飞扫射封锁道路,日军对空还击,子弹穿过机身钻进小腿。他一时还没感觉,机枪手却没了声息,一看战友已歪倒在机枪上……黎国铧没带笔记本电脑,便用手机录音。老兵嘶哑声线化为波长在手机屏幕起伏,就像黔南莽苍群峰切割出波浪形天际线。罗杰斯呲牙咧嘴驾机飞回成都,降落时冲出跑道,昏死过去。那是他在飞虎队最后一次执行任务。
语罢老兵满脸皱褶现出光晕,好不容易聚拢的散乱记忆,又拐入另一段光阴隧道。养伤的日子他拄拐到锦江边,在青羊宫外小摊吃麻辣凉粉,那是他和蓉贞初遇时刻。老人清晰记得,蒙贞鬓边插着芙蓉花,两条羊角辫晃来晃去,让他心跳。
罗杰斯眼瞳好像散焦了,从虚空看到生命中最长的那个时辰,思路从青羊宫翘起的飞檐飘然坠地,老人表情神秘道:“黎,告诉你一个秘密。”黎国铧侧耳聆听,孰料是骆琳娜都不晓得的家族轶事,原来她奶奶蓉贞并非盐商之女。罗杰斯为访佳人多次到青羊宫,羊角辫少女的倩影就像锦江边一绺杨柳在眼前摇曳。他记不清吃过多少碗凉粉,并爱上麻辣。蓉贞就是卖凉粉的女孩,盐商门第是她初次去俄亥俄州拜见公婆时即兴编的。罗杰斯随她怎么说,其实他的父母也都是穷人,一辈子没走出阿巴拉契亚山地。
罗杰斯精神矍铄、逻辑清晰,令黎国铧诧异。故乡遥远面影在老人语言中缓缓展开,青羊宫香烟缭绕的炉鼎,高大的银杏树,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凉粉挑子的小灯笼……
老人语罢吐纳调息,呼吸显短促,他累了。黎国铧关闭手机录音,钓竿依然翘挺,没有动静。天风放牧碎云擦拭晴空,对岸层叠林木摇出绿光,掩映其间的红蓝屋顶,像波浪间的帆翼。罗杰斯腿脚不行,腰板仍挺得直,未衰退的还有眼眸,投向宽阔的波托马克河。一江来水泛满夏天墨绿,涌向切萨皮克湾,在河口天际线变蓝。
黎国铧想察看鱼饵,罗杰斯忽又开口:“黎,你要离开了,我的故事也说完了。”黎国铧暗惊,这想法只是刚和骆琳娜提起,老人听力断难听到,却能感知。黎国铧欲言无语,被江风吹散的蝉声霎时回来了。
罗杰斯老眼忽然精光四射,指向水中石堆。一直在浪窝颠簸翻腾的橙色浮漂已下沉不见,钓竿怒弯成弓,钓绳绷紧如弦斜插入水。黎国铧急急抄起插在石间的钓竿,一股愤怒之力将他猛然拽向湍流,钓竿几欲脱手。他双腿央竿绞动线轮曲柄,才拉几转就纹丝不动。僵持之下,罗杰斯颤巍巍打手语,黎国铧领会,便放绳和挪动位置角度,竿头吃不住活物泼剌剌挣扎,直弯入水。传导过来的能量这般猛烈,莫不是水獭误咬鱼钩?
收放之间,活物经不住绞线器物力量,一点点升出水面,竟是一尾肥大的海鲈鱼。它绝望扭动,壮实黑脊和肚腹银鳞闪闪发亮,陌生世界激发出它愤怒最高值,一头又扎入浪沫。黎国铧耐心反复拉锯,终于把大鱼拽起。这种游弋咸淡水域的海鲈鱼,他此前钓过,却未见过这么大的,足足五磅多!
黎国铧自认资深钓客,却不知水底石堆别有洞天。海鲈鱼“噗噗”掉打自己,鱼鳍沾满草屑,鱼腮大开大合,鲜红腮片像龙牙花怒放。它奋力一蹦,扑到罗杰斯脚边,打湿他的裤腿。罗杰斯额上都堆满笑纹,仿佛推开了记忆迷宫的某扇窗户。老人只记得久远,却似对黎国铧要离开并不介怀,又是阿尔茨海默症?罗杰斯的故事不知有几多逸失于积尘,心智和他的时代一同剥蚀退化,只有江流如故,载走滔滔光阴……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杰斯“端坐轮椅”“闭目冥想”,可以看出他对此次出游钓鱼非常满意,后来黎国铧用塑料假饵钓上的鱼,因为形体小又让他不满。
B.老人“让黎国铧搀扶着挪动,一寸寸踏勘记忆的方位”,再现了老人拄杖步行的艰难,强调了老人“全身功能都在衰退”的身体状况。
C.黎国铧的祖辈曾得到飞虎队保护而幸免于难,再加上能给罗杰斯做抗日口述访谈,让照料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罗杰斯这件事很有意义。
D.骆琳娜的奶奶蓉贞当年初次拜见公婆时谎称自己是盐商的后代,以取得公婆的好感与信任,由此可见罗杰斯的父母有着很强的门第观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一桠粗枝探入水中。像活着的倒影”,凸显水面清澈、平静。这与后文写下游石滩的“波涛拍击巉岩,浪沫飞腾”形成对比。
B.小说写“被江风吹散的蝉声霎时回来了”,以动衬静,一方面烘托周围环境的安静;一方面突出黎国铧因与罗杰斯即将离别而生的烦乱心情。
C.小说依次写到罗杰斯“嘴角笑意似有若无”“满脸皱褶现出光晕”“额上都堆满笑纹”,既暗示了故事情节的推进,也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D.小说最后以“江流如故,载走滔滔光阴”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体现了对飞虎队功绩的缅怀流露出世事沧桑的感伤情绪。
8.小说最后三段对于黎国铧的钓鱼过程,作者都放在罗杰斯的视线中来叙述,以突出罗杰斯是真正的“钓客”,请对此加以分析。(5分)
9.小说题为“老人与河”,讲述了一个老兵的故事,请赏析其构思之妙。(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宗御两仪殿,谓公曰:“朕比未所行得失、所布政化,何如昔年?”对曰:“若威之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论;若德义潜通,人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亦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朝,应由德义所加。德义不如昔时,功业何以得益?”公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今以海内无虞,渐更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是不如往时。”太宗曰:“今所行与往前何以为异?”公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以后,见人谏争,悦而从之;四年以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终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公遂指陈之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罪死,孙伏伽谏曰:‘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遂赐兰陵公主园,准钱百万。或曰:‘所言寻常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以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徐州司户参军柳雄于隋资妄加等级,人有言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当与死罪。遂固言是真,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少卿戴胄奏云:‘法止合徒①。’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但与死罪。’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法不合死,不敢酷滥。’陛下作色而遣杀胄争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欣然赦之。往者,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有忤圣者,陛下以为讪谤,臣奏言:“昔贾谊当汉文帝上书云:‘可为痛哭者三,长太息者五。’自古上书,率多激切。激切即似讪谤,惟陛下详其可否。”太宗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令赐德参帛二十段。
(王方庆《魏郑公谏录》,有删改)
材料二: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事,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②存也。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节选自曾巩《书魏郑公传》)
[注]①徒,刑罚名,将罪犯拘禁在某场所,剥夺其自由,并强制劳动。②指魏徵的谏书。
10.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陛下作色A而遣杀B胄C争之D不已E至于四五F然后G欣然H赦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指皇帝到某处去,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御”词义不相同。
B.无虞,此处指天下太平无事;虞,忧虑,与“尔虞我诈”中“虞”词义不相同。
C.寻常,指一般、普通,与《乌衣巷》“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寻常”词义相同。
D.称,为被动用法,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的“诛”字在用法上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徵从多方面通过今昔对比,让唐太宗明白了仁德和道义的重要性;不仅如此,魏徵还指出唐太宗当今骄奢自满与四年以来不悦人谏的事实。
B.太宗即位初年,元律师被判死罪,孙伏伽向太宗进谏,认为依法不该判死罪,太宗重奖进谏者,太宗这样做是为了“恐人不言,导之使谏”。
C.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朝廷,太宗认为他毁谤,魏徵援引贾谊上奏汉文帝事来替他解脱,最后太宗称颂魏徵,还下令赏赐皇甫德参帛布二十段。
D.曾巩认为唐太宗常能听从群臣的意见,魏徵这些人对此感到高兴,不管大事小事,没有不进谏的,之所以他们会这样,是因为这些人的忠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朕比来所行得失、所布政化,何如昔年?
(2)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14.唐太宗称颂及疏远魏徵的原因各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夏日过摩诃池①
陆游
乌帽翩翩白紵轻,摩诃池上试闲行。
淙潺野水鸣空苑,寂历斜阳下废城。
纵辔迎凉看马影,袖鞭寻句听蝉声。
白头散吏元无事,却为兴亡一怆情。
【注】①摩诃池:又名龙跃池、宣华池,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心。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应是陆游的晚年之作,诗人描写了夏日摩诃池闲游的情景,生动而真实。
B.首联中的“闲”字,总领全诗,既点明出行的原因,又定下全诗闲适的基调。
C.颔联中最传神的其中一字是“废”字,与“废池乔木”的“废”字意义相同。
D.此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事中言志,景中见情,三个方面相得益彰。
16.陆游晚年时依然保持着雄健有力的诗风,对此朱熹评价为“老笔尤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尤健”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擅长借月亮来传情达意、烘托氛围,如在《琵琶行并序》中,他以“ ”一句来表达离愁别绪,以“ ”一句来烘托曲终人静、余音绕梁。
(2)在快节奏的今天,人们沉浸在情人节的玫瑰花香里,却似乎淡忘了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美丽传说。秦观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一词中,用“ , ”两句,饱含情愫地赞叹牛郎织女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
(3)在第二批主题教育民主生活会上,王书记引用古人的名句“ , ”,阐述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蓝细菌(旧称蓝藻),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湖泊污染的罪魁祸首。为了消除其污染,______①______,将其药杀、打捞,甚至把它燃烧成灰。而蓝细菌经36亿年的修炼,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终以不坏之身,攻城略地,继续挤占人类的生存空间。它们尤其喜好占领水域相对平静的湖泊,因此被贴上地球“牛皮癣”“生态癌症”等标签。(a)
其实,现代生物科学证明,_______②______。
36亿年前,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成为古生物的“老祖宗”,从此,它们就没离开过地球,守护着万物生生不息。(b)
既然蓝细菌已演进为自然界内共生光合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想要消除它很难有所作为,那么,_____③_____ 难道不能对其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进行重组液化,让蓝细菌光合作用产生的丰富营养物质,回归生产力,为人类所用吗 (c)
中国科学家经过15年的潜心研究,取得了蓝细菌液化的成功。(d)作为生态能量液,蓝细菌可用于改良土壤,实现增产增收,再造新农业 ,产业化前景广阔。
18.下列各句中的“修炼”与文中加点的“修炼”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的文学创作有今天的成就,是经历了一个刻苦修炼、渐臻佳境的过程的。
B.儒家经典一般都强调道德的提升要以修身为本,即要修炼心性,陶冶品行。
C.修炼不只是指在寺庙、山林打坐念经,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良、慈悲的心。
D.吐鲁番的葡萄品质优异,源于其与生俱来的和后天修炼出来的异域风味。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0.“正如古人所说:天下之物莫凶于鸠毒,然而良医囊而藏之,有所用也。”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而那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它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早晨我看见了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挡住。
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愤怒的锄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把火烧掉。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
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是它留住了风中的麦垛。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就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
21.文中加点词语“挡住”“抱住”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4分)
22.与“刺天空、云、空气和风”相比,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写到的铃铛刺,看似无用,关键时刻却也能发挥独特的作用。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届高三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七)
全解全析
1.C 2.C 3.D 4.D
5.①扩大农田面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②颁布劝农诏令,制定惠农政策,加强地方督导。③倡导北麦南种和南稻北种,大力推广稻麦二熟制,实现持续利用土地。④引进并推广占城稻,积极改良稻种,确保水稻收成。⑤大力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改善水利设施,提高耕地的产量和品质。⑥注重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鼓励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错,材料二原文说的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文化的繁荣”。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宋朝种植业……发展规模空前”错误,原文有“在宋朝,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开垦,种植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革”,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中心观点是“宋朝因地制宜,实现了土地与人的持续发展”。
A.可论证宋朝为什么“重文轻武”。
B.可论证宋代实施劝农政策发展生产。促进丝织业的发展。
C.可论证印刷术的成型对桑蚕生产技术的普及与提高的意义。
D.所述开垦农田的做法是“因地制宜”的具体表现,因而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中心观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棉花种植则由北往南逐步推进”错,根据材料二“南方地区则以水稻、棉花、茶叶等为主”及图2示意,宋代的棉花种植应是“由南往北逐步推进”。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筛选关于宋朝政府稳定粮食生产的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结合“山区农业主要发展以梯田为主的水稻种植,有效地利用了山地资源,保证了当地人民的粮食安全。园林农业则是以花卉、果树、蔬菜等为主的多种植物混合种植,不仅美化环境,还能丰富人们的膳食。草地畜牧业则是在较为荒凉的地区,通过放牧和人工灌溉,种植多年生的牧草,以提高牲畜的饲养效益……改善了水利设施,增加了农田面积,提高了耕地的产量和品质”可概括出,扩大农田面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结合“对于稻麦二熟制的推广,宋朝多次颁布劝农种麦诏令……在惠农政策驱使下,加之地方官员的积极督导劝诱……农户种植小麦可以不必交租,所有的收成都归自己所有。政府的这一规定,让农户的收益有所增加”可概括出,颁布劝农诏令,制定惠农政策,加强地方督导。
结合“小麦在南方的大规模种植与稻麦二熟制得到全面发展,缓解了人口增长与土地稀缺的矛盾,实现了土地的持续利用……除了南方种麦、推广稻麦二熟制外,宋太宗时期,在与辽接壤的河北地方、灌溉便利的地带也开始尝试种植水稻……”可概括出,倡导北麦南种和南稻北种,大力推广稻麦二熟制,实现持续利用土地。
结合“北宋真宗时期,积极改良稻种,特派使臣从福建地区征调占城稻种。因为占城稻种本身的高产优势,再加上宋政府自上而下的大力推广,占城稻得以在全国范围之内迅速发展”可概括出,引进并推广占城稻,积极改良稻种,确保水稻收成。
结合“宋朝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间新开河渠、修建水闸,修建了许多大小水库,加强了排灌、节水灌溉的技术手段,改善了水利设施,增加了农田面积,提高了耕地的产量和品质”可概括出,大力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改善水利设施,提高耕地的产量和品质。
结合“宋朝政府十分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积极鼓励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方法”可概括出,注重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鼓励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
6.D 7.B
8.①“罗杰斯老眼忽然精光四射,指向水中石堆”,是罗杰斯让黎国铧发现浮漂已下沉后,黎国铧才急急抄起插在石间的钓竿,准备收线;②黎国铧在收线中遇到“绞动线轮曲柄,才拉几转就纹丝不动”时,是在罗杰斯的指挥下,依照罗杰斯的手语,及时“放绳和挪动位置角度”,反复拉锯后才钓到了大鱼;③钓到鱼后,以“黎国铧自认资深钓客,却不知水底石堆别有洞天”的心理活动,反衬罗杰斯选中的下游石滩是“钓客吉位”,足见罗杰斯才是真正的“钓客”。
9.①“老人与河”,指老兵罗杰斯在孙女和黎国铧陪伴下,在河边钓鱼的事情,是小说的中心事件。②“老人与河”,又指老兵罗杰斯给黎国铧讲述岁月长河中的往事:当年在飞虎队最后执行任务时的情形,以及在锦江边养伤时与妻子蓉贞相遇相识的故事。③小说将老兵光荣而骄傲的经历放在河边钓鱼这件事中来叙述,突显宏大历史背后老兵的使命和悲喜,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和时代价值性。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D.“以取得公婆的好感与信任,由此可见罗杰斯的父母有着很强的门第观念”错误,文中并没有说蓉贞这么做的原因,更没有说罗杰斯的父母有着很强的门第观念。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以动衬静,一方面烘托周围环境的安静”错误。本处并不是描写真的蝉声,所以没有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也没有烘托周围环境的安静的作用,是写黎国铧因与罗杰斯即将离别而内心烦乱就像耳边响起让人烦乱的蝉声一样。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罗杰斯老眼忽然精光四射,指向水中石堆。一直在浪窝颠簸翻腾的橙色浮漂已下沉不见,钓竿怒弯成弓,钓绳绷紧如弦斜插入水。黎国铧急急抄起插在石间的钓竿,一股愤怒之力将他猛然拽向湍流,钓竿几欲脱手”可知,罗杰斯老眼忽然精光四射,指向水中石堆,是因为他发现了一直在浪窝颠簸翻腾的橙色浮漂已下沉不见,钓竿怒弯成弓,钓绳绷紧如弦斜插入水。正是因为罗杰斯让黎国铧发现浮漂已下沉后,黎国铧才急急抄起插在石间的钓竿,准备收线。
由原文“他双腿央竿绞动线轮曲柄,才拉几转就纹丝不动。僵持之下,罗杰斯颤巍巍打手语,黎国铧领会,便放绳和挪动位置角度,竿头吃不住活物泼剌剌挣扎,直弯入水”可知,黎国铧在收线中遇到“绞动线轮曲柄,才拉几转就纹丝不动”的情况,这时罗杰斯给黎国铧打手语,指挥黎国铧及时“放绳和挪动位置角度”,反复拉锯后才钓到了大鱼。
前文写到“老人喁喁指点,下游石滩才是他以前钓鱼的福地”,而结尾写到“黎国铧自认资深钓客,却不知水底石堆别有洞天”,通过黎国铧的心理活动,反衬罗杰斯选中的下游石滩是“钓客吉位”,足见罗杰斯才是真正的“钓客”。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含义和作用的把握能力。
本文中的老人是指一个普通的老人在黎国铧和孙女骆琳娜的陪同下,在河边钓鱼的故事,所以“老人与河”是小说的中心事件,小说主要是围绕这一故事来写。
“老人与河”中“老人”是最后一位在世的飞虎队飞行员罗杰斯,而“河”又可以进行抽象化理解,指岁月之河,本文不仅写到二人在河边钓鱼,更写到老兵罗杰斯给黎国铧讲述岁月长河中的往事:当年在飞虎队最后执行任务时的情形,以及在锦江边养伤时与妻子蓉贞相遇相识的故事。
本文是黎国铧除了做义工上门照看老人,间或也给这位老兵——最后一位在世的飞虎队飞行员做抗日口述访谈,所以,小说将老兵光荣而骄傲的经历放在河边钓鱼这件事中来叙述合情合理,并且本文将故事背景设在抗战时期,从而突显宏大历史背后老兵的使命和悲喜,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和时代价值性。
10.BEF 11.D 12.D
13.(1)我近年来治政的得失,所颁布的政令教化,与往年比怎么样?
(2)那么,我未曾不反复叹惜,遗憾太宗没有慎重思考,却更明白魏徵的贤能了。
14.(1)称颂原因:魏徵善于(敢于)进谏(或:魏征敢于当面指出唐太宗的过失,魏征进谏时能旁征博引,用时事来进谏)。(2)疏远原因:①魏徵把自己进谏的事交给史官写进了史册;②太宗骄奢自满。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陛下变了脸色并派人杀他,戴胄不停地据理力争,一直争了四五次,这样最后陛下高兴地赦兔了他的死罪。
“陛下”作主语,“作色而遣杀”作谓语,中间不用停顿,应在B处断开;
“胄”作主语,“争”作谓语,“不已”作后置状语,应在E处断开;
“至”作谓语,“四五”作宾语,应在F处断开。
故应在BEF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御”,指皇帝到某处去;统治。句意:唐太宗亲到两仪殿。/挥动长鞭(以武力)来统治各国。
B.正确。“虞”,忧虑;欺诈。句意:现在您认为天下太平无事。/彼此互相欺骗。
C.正确。句意:孙伏伽的进言一般,可得到的赏赐太丰厚了。/如今已飞进普通百姓家中。
D.错误。都是被动用法,被称为;被杀。句意:唐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D.“是因为这些人的忠诚”错,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二中“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事,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可知,还有明君的因素(知遇之恩)。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比”,近来;行:治政、施政;“布”,颁布、实施;“何如”,怎么样。
(2)“未尝”,不曾、未曾;“嗟惜”,叹惜;“恨”,遗憾;“益”,更加、越发。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太宗曰:‘非公无能道此者’”可知,唐太宗称颂魏徵的原因是:魏徵善于(敢于)进谏。
(2)根据“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可知,唐太宗疏远魏徵的原因是:魏徵把自己进谏的事交给史官写进了史册;根据“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可知,疏远原因为:太宗骄奢自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亲到两仪殿,对魏徵说:“我近年来治政的得失与施政的教化,与往年比怎么样?”魏徵回答说:“如果说所加的声威,远方外族的朝贡,与贞观之初相比,不可同等相论;如果说用仁德和道义来潜移默化,使人心悦诚服,和贞观之初相比,相差也是很远。”唐太宗说:“远方外族来朝见,应是朝廷对他们施加仁德和道义的结果。仁德和道义不如当初,功业凭什么能扩大呢?”魏徵说:“从前,天下没有平定,您常把仁德、道义放在心上;现在您认为天下太平无事,所以就渐渐骄奢自满了。所以功业虽然隆盛,终究是不如往时。”唐太宗说:“现在所做的与从前的有什么差异呢?”魏徵说:“贞观之初,陛下您担心没人进谏,劝导他们让他们进谏;三年以后,看见人们进谏,十分高兴并接受他们的谏言;四年之后,却不喜欢人们来进谏,虽然勉强接受人们的进谏,可最终露出为难的脸色。”唐太宗说:“从什么事可以看出这些?”魏徵就指出陈述这些事说:“陛下即位之初,处元律师死罪,孙伏伽进谏说:‘依法不至于治他死罪,不允许滥用酷刑。’(陛下接受他的进言),还赐给他兰陵公主园,准许给他钱百万。有人说:‘孙伏伽的进言一般,可得到的赏赐太丰厚了。’陛下您回答说:‘我即位以来,还没有进谏的人,因此就赏赐了他。’徐州司户参军柳雄私自加高在隋朝时的官阶,有人告发这事,陛下让他自首,如果不自首就判为死罪。柳雄于是坚持说官阶属实,竟不肯自首。大理寺审查他官阶作假,将要处他死罪,少卿戴胄上奏说:‘依法只应判徒刑。’陛下却说:‘我已经给他决断了案子,应当给他判死罪。’戴胄说:‘陛下既然不认为是这样,却又交给我依法处置,依法他不该处死罪,我不敢滥用酷刑。’陛下变了脸色并派人杀他,戴胄不停地据理力争,一直争了四五次,这样最后陛下高兴地赦免了他的死罪。从前,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忤逆了皇上,陛下认为他诽谤,我上奏说:‘当年贾谊对着汉文帝上书说:可以为帝王痛哭的事有三项,可以大声叹息的事有五项。’自古以来上书的人,大多像贾谊上书所说言辞激切。言辞激切就说像诽谤,希望陛下清楚知道这样的对错。”唐太宗说:“不是您,没有谁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下令赏赐皇甫德参帛布二十段。
材料二:
我看到唐太宗常委屈自己来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非常高兴能逢到唐太宗这样做,感激唐太宗的知遇之恩,无论大事小事,没有不谏诤的,虽是由大臣忠诚所至,也是因为能遇到这样的明君。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能出现大平盛世,唐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而前代君主比不上唐太宗,这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能知道这些情形,是因为有魏徵这样的谏书。等看到魏徵因为把谏诤的事交史官褚遂良记在史册,结果唐太宗对这事非常愤怒,从此减轻了对魏徵的恩宠礼遇,丧失了始终如一的群臣道义,那么,我未曾不反复叹惜、遗憾太宗没有慎重思考,却更明白魏徵的贤能了。
15.B
16.①诗人见到野水、空苑、斜阳和废池等景物,对时代的沧桑和变迁产生了深深的伤感之情,但并未有因此而意志消沉;②诗人虽然年老,但仍精神饱满地在夏日骑马寻诗;虽然闲散,但仍然心系国家,心忧国家。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B.“又定下全诗闲适的基调”错误。“闲”并非此诗的感情基调。前半首注重体现“闲”,后半首注重体现“怆”。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雄健有力指刚健有力量,要结合相关意象和作者的情感分析。
颔联“野水”“空苑”“斜阳”“废城”几个意象渲染了一派荒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体现诗人因时代的沧桑和变迁产生了深深的伤感之情;尾联“白头”写出诗人年老,“散吏元无事”写出诗人虽闲散、无事,“却为兴亡一怆情”直接抒情,表达诗人仍然心忧国家,体现了诗人并没有消沉。
颈联“纵辔迎凉看马影”写出诗人在夏日里骑马的画面,“袖鞭寻句听蝉声”写出诗人寻诗、听蝉叫,突出其闲适,也传达出其豁达;“却为兴亡一怆情”,意思是此刻虽闲适,但仍为国家兴亡担忧,表现其年老也没有忘记为国事忧虑的责任感。
17.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满招损 谦受益(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
易错字词:茫、唯、损、谦、矜、冲、牧、溢。
18.D
19.①人类采取了许多手段 ②蓝细菌可是个好东西(蓝细菌有很多好处) ③如何化害为利呢(我们如何利用蓝细菌呢)
20.C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修炼”的含义是:适应、进化等的演进。
A.学习、锻炼 ,提高能力;
B.修养陶冶道德品行;
C.修身、练气等活动;
D.适应、进化等的演进。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下句“将其药杀、打捞,甚至把它燃烧成灰”可知,介绍的是消除蓝细菌的手段,再根据上句“为了消除其污染”可知,此处内容是说人类采取的手段,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人类采取了许多手段”。
第二空,根据下文“36亿年前,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成为古生物的‘老祖宗’,从此,它们就没离开过地球,守护着万物生生不息”可知,讲的是蓝细菌的好处,此处为领起句,所以应该填写“蓝细菌可是个好东西”或者“蓝细菌有很多好处”。
第三空,根据下句“难道不能对其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进行重组液化,让蓝细菌光合作用产生的丰富营养物质,回归生产力,为人类所用吗”可知,回答的是如何利用蓝细菌,如何化害为利,再根据句末问号可知,此处是在问如何将蓝细菌化害为利,我们如何利用蓝细菌,所以应该填写“如何化害为利呢”,或者“我们如何利用蓝细菌呢”。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天下之物莫凶于鸠毒,然而良医囊而藏之,有所用也”的意思是:天下最毒之物莫过于鸩酒,然而医道高明的医生却能将它变成可以救人的良药。C处讲的是将蓝细菌化害为利,符合这句话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出现的位置应是C处。
故选C。
21.不能。(1)“挡住”是作者客观叙述事实,“抱住”是作者对铃铛刺产生感激之情后的拟人化表达。(2)“挡住”到“抱住”,体现了作者对铃铛刺的认识和情感变化。
22.(1)重复“刺”这个动作,更突出铃铛刺浑身尖刺的形象;(2)用逗号形成三个短句,构成三个独立画面,更具画面感;(3)三个短句参差错落,更具有节奏感。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不能。
(1)就修辞手法来讲,“挡住”是作者客观叙述事实,属于客观行为,没有修辞;而“抱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铃铛刺”拟人化,像人一样“抱住”了麦捆,掺杂了作者对它的感情,属于主观行为。
(2)就感彩来讲,从“挡住”到“抱住”,实际是作者一种从客观到主观的认知过程,从没有感情到深深体会到“铃铛刺”的情怀,是它留住了风中的麦垛,体现了作者对铃铛刺的感激之情。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1)从内容上看,原文三次出现“刺”这个动作,更能突出铃铛刺浑身尖刺的形象,给读者留有深刻的印象。
(2)从句式上看,原句是三个短句,三层意思,构成三个独立画面,更具画面感和立体感;而改句则是一个长句,缺乏画面感。
(3)从节奏上看,原句三个短句错落有致,更具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而改句是一般句式,读起来比较平淡无奇。
23.例文:
以“无用”之时刻准备,书人生之“有用”华章
材料中提到的铃铛刺,深身小小尖刺,看似无用,其实是等待关键时刻发挥它独特的作用。由此看来,“无用”与“有用”是辩证的关系,不能简单割裂。庄子说: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吾辈时代有为青年,当以“无用”之时刻准备,书写人生“有用”华章,在逐梦星辰大海中实现人生价值!
事无绝对,杜绝盲目。物之“无用”,隐含“有用”。
天生万物,物各有奇。我们不能简单归类,盲目绝对地区分“有用”和“无用”。比如地里的一些杂草,对看重庄稼的人来说就是“无用”,但对牛羊来说,就是“美味佳肴”,对药师来说可能就是一味重要草药,所以你能说它“无用”吗 万物各有其用,杜绝盲目摒弃。工厂里废弃的煤渣看似无用,居里夫人却从中提取出镭;不慎加入苏打水的胃药看似无用,彭伯顿却将其改良成可口可乐;一个掺杂了霉菌的细菌培养皿看似无用,弗莱明却从中发现了青霉素。“横看成岭侧成峰”,若从不同的目的出发,便会看到事物不同的价值。
借鉴楷模,坚守奉献。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老子曾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此言得之。无数伟人在成名前无不是以“无用”之姿而默默奉献,在砥砺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曾记否,身为航天员备份的邓清明坚守岗位,守住本分,默默准备,蛰伏二十余年终成飞天之梦;曾记否王继才在孤岛中坚守三十余年,用自己的坚韧与奉献,换来千家万户的平安;曾记否,中国机长刘传健在川航生死攸关之际,凭顽强意志和高超技艺,驾驶客机返航并平稳着陆,这其实源自平时认真练好自己的岗位技能的敬畏之心。他们平时的“无用”其实正为“有用”“大用”而时刻准备。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当代青年应学习楷模精神,在坚守奉献中以奋进之姿做国家有用之才。
道阻且长,心系华夏。精心准备,书写华章。
苏格拉底说:“每一个人都是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吾辈青年不仅要关注眼下公认的有用之事,也要潜心积淀一些长远的“无用”之举。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我所用,才能不断进步成长,为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君不见,感动中国人物徐梦桃,多年的艰苦训练忍受无数伤痛,终在冬奥会上完美一跳,获得冠军;君不见,失聪女孩江梦南,日复一日苦练发声,在无声世界突围,最终考上清华大华博士;君不见,“兵马俑”老师董宇辉面临“双减政策”、企业落寞而勇于转型,靠多年的读书积淀用知识在直播助农卖货中闯出一片天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耐心蓄积“无用”之功,等待化“无用”为“有用”,实现知识与精神层面的共同成长。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铃铛刺在大风起时抱住麦捆,给村人以生存的希望。吾辈青年应以“无用”奋进之姿而时刻准备,在复兴中国梦征途上勇毅前行,铸就时代人生之辉煌价值!
【审题】
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的材料作文题。
语言运用材料中主要写铃铛刺浑身都是小小尖刺,对人、牲畜等似乎无用,但在刮大风的关键时刻,却能把刮跑的麦捆挡住,从而保全了村庄的粮食,可以说发挥了独特的巨大的作用。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这句话提示我们联系生活思考与铃铛刺相似的现象。万物皆有用,同一样事物,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的不一样。例如《五石之瓠》中惠子认为大的葫芦无用处,他只看到大葫芦中“实”的一部分,而庄子却另辟蹊径,看到了“空”的作用,“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庄子的思维超脱于世俗。因此,事物都需辨证看待,不可轻下无用之结论。
何为有用?有用是体现在事物表面的实在利益,是最为浅显的物质之用。何为无用?无用是体现在事物深层的内涵价值,是最为深刻的精神之用,或是有长远价值的东西。在世人眼中,有用的事物常常备受推崇,而无用的事物则被冷落一旁。然而,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有用与无用之间的辩证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丰富。
首先,有用与无用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会发生变化。一件物品在某个时刻可能被视为无用,但在另一个时刻却可能变得至关重要。比如,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在建筑师眼中可能是建造房屋的宝贵材料,而在普通人眼中可能只是一块无用的石头。同样,一本书在考试时期可能是学习的必备工具,而在考试结束后可能被视为无用的负担。因此,有用与无用的判断取决于我们的需求和视角。
其次,有用与无用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会变得有用。比如,一些被废弃的物品可以通过回收和再利用,变废为宝。同样,一些看似有用的东西,在过度使用和滥用的情况下,可能会变得无用甚至有害。比如,过度依赖药物可能会导致身体产生耐药性,使药物失去原有的疗效。因此,有用与无用之间的转化取决于我们的智慧和选择。
最后,有用与无用在人生的意义层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往往过于追求有用的东西,而忽视了无用的美好。比如,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忽视与家人和朋友的相处时光,而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却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同样,一些看似无用的爱好和兴趣,如音乐、绘画等,却能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有用与无用在人生的意义层面是相互补充的。
因此,有用与无用是一对辩证关系,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有用与无用的事物,发现它们之间的转化和互补关系。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生活的真谛,享受有用与无用带来的美好与幸福。让我们在追求有用的同时,也不忘欣赏无用的美好,让有用与无用共同演绎出生活的精彩篇章。
写作时要分析什么是“有用”,可以结合生活现象,列举现实当中“有用”的事情或工作,比如法律、医学、机械制造等,重点分析其现实意义和功利价值,也就是说,需要肯定其“有用”。“无用”之事也需要列举出来,比如对文学、艺术的爱好看似无用,但是实际上它们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关键的时候起到精神支柱的作用。写“无用”后面的“有用”,注意分析要透彻而深刻,这也是写作的重点内容,因为论点主要集中在“无用之用”上。文章结构上可以是对照式,也可以是层进式,但列举一些现实例子应该更有说服力。
写作时要注意,不能一味批判“有用”的功利性;当然也不能否定“无用”的无意义和无价值,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此外,也不要只说“有用”或“无用”,应该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写作。
【参考立意】
(1)无用之用,亦为大用。
(2)做无用之用,成人生大用。
(3)于闲适之间,窥有用价值。
(4)以无用之基础,筑有用之城。
(5)“有用”共“无用”,绘人生壮景。
(6)有无之用本相生,目光长远方恒立。
(7)“有用之用”增才干,“无用之用”盈人生。
(8)“有用”为“无用”奠基 ,“无用”为“有用”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