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三)(新高考专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三)(新高考专用)(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1 06:0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三)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③晋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④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如姚鼐指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入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这里,“阳刚”之美作为刚健美学的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之中。
⑤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包括在“崇高”范畴之中。实际上,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
⑥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
⑦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姚鼐说“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刘熙载也说“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陂”。“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要有内在蕴藉,不能锋芒毕露。
现代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正是两种美的完美结合。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刚健”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
B.“风骨”“雄浑”“阳刚”“空灵淡远”等美学风格都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
C.宋代严羽倡导“兴趣”与“妙悟”说,也非常赞赏盛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刚健品格。
D.姚鼐对刚健美学进行了丰富的阐述,“阳刚”由此成为刚健美学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风”为立意,“骨”为实体,佳作应“风清骨俊”,《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
B.司空图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类表达,其《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
C.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
D.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是阳刚和阴柔美的完美结合,在主体部分阳刚美则是主导,体现出“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3.下列诗文名句中,最不符合文中“刚健”之美的一项是(3分)
A.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姚鼐《登泰山记》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4.下列关于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张岱年先生关于“刚健有为”的论断开篇,引出全文的论述中心,增加了论证的分量。
B.文章②——④段论述“刚健”美学思想的丰富拓展,从刘勰到姚鼐逐一展开,言之有序。
C.文章在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引用姚鼐的言论,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
D.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材料丰富,对比鲜明,论证充分。
5.西方美学的“崇高”与中华美学的“刚健”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完璧
阿英
“听风庐”打烊前一刻,他身披风尘,挑帘而入:“只有你一人在?喊掌柜的出来,我有古籍要修复。”
①学徒抬眼,眸子黑亮,被他杂糅的外乡口音逗乐:“师父深居简出,从不见人,把书留下便可。”
他愣一下,眼含挑剔,扫视学徒面前的工作台。桌案简陋,工具却排列似兵阵:浆笔、棕刷、镊子、铁锥、砑石、竹起子……②几册已修好的线装书,安卧如归巢之鸟。他暗自惊叹: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属上乘技法。
③他将包裹缓放于柜面。学徒欲上手相助,被他以眼神挡回。
包裹解开,一层又一层。一本古籍,躺在二人之间。
学徒不禁轻呼:“好书啊!”罕见的明内府珍本,凤纹封面,黄绫签条。漫长岁月里,它避过了虫蠹鼠啮,水浸风化,品相近乎完美。
他戴上手套,小心翻动书页。开本宏阔,墨色饱满浓郁,卷首卷尾均钤朱印。学徒再三赞叹。及至翻到某页,学徒才猛然呆住。那页纸枯皱残破,像被踩烂的落叶,与书体仅余一绺相连。可推测出,曾遭外力野蛮撕扯。
学徒以目光摩挲那处伤口,不住叹息。
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语音亦锐利如刀:“你说,该如何惩罚那毁书之徒?”
学徒切齿:“鞭笞火烤也不为过!”
他神色稍缓,说:“如此绝世孤本,修复所用纸张宜选用颜色、质地、厚薄相近的同时期旧纸。工艺要求也颇苛刻,先精心调出浆水,涂于纸上,待纤维疏松膨胀,再将修复纸与原纸粘合。过程看似简单,但须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见不到你师父,我怎能放心?”
学徒嗫嚅道:“其实……我也可以。”
“你?黄口小儿!若你晓得这古书的坎坷经历,便不会出此狂言。也罢,就给你讲一讲。”
学徒方知,这部书原存于本地一座藏书楼。八年前,保定城沦陷,日本人觊觎库中古籍。他整理珍本,连夜装车运走,历经盘查,追击,抢劫。随着战火蔓延,多次转移,翻山过河,辗转数省,至南国。又沿漓江,入深山,于巨岩之腹,觅得一石洞藏书。为免受潮,他斫巨木,搭支架,置书其上。每遇晴天,便搬出晾晒。日夜巡检,以防虫兽。一晃已逾八载,他由一个白面书生,变成手足粗砺的山野之人。那一洞书,安然酣眠于战火之外。某次,他出山采买,从兽口救下一个女子。不久,二人成婚。日本投降后,他联系舟车,将书运回。临行时,幼子还未满月。
二人眼中不觉潮湿。
“那,这本书因何被毁?”学徒问。
他接着讲述。这批书籍当年离开保定前,曾被他的师弟拦下,说同城另一家藏书楼,④日本人去“借”书,主人不允,当天,其妻便无故横死于街市。藏书楼主大恸,但仍不松口。
不知日本人又使出何种伎俩,第二日,那楼主竟自缢于檐下。几个门生亦蹊跷失踪,生死未卜。师弟坚称,若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太不值得。
时间紧迫。二人争执,互不相让。情急间,他抄起这部珍本,怒指师弟:“你忍心将这无价宝物,拱手让给鬼子糟蹋?”说罢手臂一挥,书竟脱手,像断翅的鸟,惊恐坠向地面。
师弟忙冲上前,一把抓去。一页纸瞬间被攥为一团,几乎与书体脱离。
他呆愣不动,锥心般痛。师弟却咬牙说:“我亲眼看到,那死者的幼子抱住父亲悬空的腿哭泣!若能少亡一命,这一楼书,又算什么!”
学徒脸色渐渐苍白,垂泪道:“我就是那藏书楼主之子,后来被师父收养,传我全部技艺,与我相依为命。”
霎时,他浑身凝冻,沉默良久。
三天后,他再次来到听风庐:“能否修复?可有进展?”
学徒声音沉郁:“您上次提到的‘师弟’,我知道是谁了。”
他叹口气:“那本书,你师父可曾看过?”
“看过……不,没看过。”
“怎讲?”
“师父净手后,轻抚封面,还未触摸内页,就突然抽泣起来,让我为他整理行装,出了趟门。”
“出门?他不会是躲我这个师兄吧?”
“师父说,他去寻纸。听风庐的各类存纸,皆无法与此书匹配。”
“寻到了吗?”
“寻到了。只是这铺子,也不再是师父的了。明代合适的纸,只那一处有。人家欺他心急,用一片巴掌大的纸,换走了这间听风庐……”
他吃了一惊:“我要当面告诉师弟,这几天,我终于想通了,也不再记恨他……他就那么不想见我?”
“他无法‘见’您了,他……是个盲人。”
“什么?!”
“日本人设宴,逼他交出藏书。为避免再有无辜者被害,师父连干三杯后,两手各持一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
他身体一晃,险些栽倒。
“师父只想问您,那批书,幸存几何?”
“那批书,已完璧返回……不止是我守护的书,还有桂图的珍本善本、浙图的《四库全书》,以及北平、安徽等多地藏书,均是历尽艰辛,迁徙到日寇难至之处。抗战胜利后,才陆续重归故土。”
门外石阶忽有响声,一根光滑的竹杖,探进帘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3年12月)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战争为背景,用“师兄”护书的经历以点带面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各地图书馆及藏书楼开展的护书行动。
B.小说故事情节主要靠学徒与“师兄”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C.小说擅长采用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师弟”虽未正面出场,但其高大、正直的形象鲜明可感。
D.小说先后插叙了古籍受损的过程和“师弟”变盲的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的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杂糅的外乡口音”暗示师兄多年来漂泊他乡,辗转多地,为保护古籍而历尽艰辛。
B.句子②中同时运用比拟和比喻修辞描写线装书被修复完好的状态,以此衬托修书人技艺高超。
C.句子③中“缓放”“挡回”两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对古籍的珍视,也暗示了古籍的坎坷经历。
D.句子④中“借”字加引号,具有特殊含义,表现出日本侵略者强取豪夺、明借实抢的卑劣行径。
8.小说以“完璧”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本文为小小说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假定你是评委,请以“古典美”为关键词阐述其获奖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人主之听治也,虚心而弱志,清明而不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者。则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国之道明矣。文王智而好问,故圣;武王勇而好问,故胜。夫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千钧之重,乌获不能举也;众人相一,则百人有余力矣。是故任一人之力者则乌获不足恃乘众人之智者则天下不足有也。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夫推而不可为之势,而不修道理之数,虽神圣人不能以成其功,而况当世之主乎!夫载重而马羸,虽造父不能以致远;车轻马良,虽中工可使追速。是故圣人举事也,岂能拂道理之数,诡自然之性,以曲为直,以屈为伸哉?未尝不因其资而用之也。是以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也;而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聋者可令嗺①筋,而不可使有闻也;瘖②者可使守圉③,而不可使言也。形有所不周,而能有所不容也。是故有一形者处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力胜其任,则举之者不重也;能称其事,则为之者不难也。毋小大修短,各得其宜,则天下一齐,无以相过也。圣人兼而用之,故无弃才。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曰:“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隽不疑④断以蒯聩⑤之事。昭帝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古义者,此则固非刀笔俗吏所可比拟。’”上曰:“信如卿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崇儒学》)
【注】①嗺:口动的样子。②瘖:同“喑”,哑。③圉:马圈。④隽不疑:昭帝时为京兆尹。⑤蒯聩:春秋时卫灵公世子,逃亡国外,灵公死后,孙辄继位,他要回国争夺帝位,辄拒而不纳。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是故A任一人B之力者C则乌获D不足恃E乘众F人之智者G则天下不足H有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指无论、不分,与《师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中的“无”意思相同。
B.人事,指人力所能及的事,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尝从人事”中的“人事”意思相同。
C.因,指依循,与《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中的“因”的意思不同。
D.信,指果真,与《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中的“信”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主治理天下要让群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利用众人的智慧就没有什么不能成功的,借助众人的力量就没有什么不能战胜的。
B.大禹治水,兴修水利,但不能使江河西流;后稷垦荒,引导百姓务农,却不能让禾苗在冬天生长。君主不是圣人,所以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C.如果根据能力安排合适的岗位,根据技能安排合适的事情,那么人们就不会感到有压力和困难,也不会因无法胜任而出现过失。
D.唐太宗认为用人要以德行、学识为本,使用合适的人才是治国的关键;王珪认为臣子要有学问,要能借鉴前人的言行处理问题。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圣人举事也,岂能拂道理之数,诡自然之性,以曲为直,以屈为伸哉?
(2)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古义者,此则固非刀笔俗吏所可比拟。
14.材料二中王珪陈述自己观点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溪上谣
林希逸①
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每应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溪流自漱溪不喧,山鸟相呼山愈静。野鸡伏卵似养丹②,睡鸭栖芦如入定。人生何必学臞仙,我行自乐如散圣。无人独赋溪山谣,山能远和溪能听。
注:①林希逸,是南宋有名的山水画家。②养丹,道士静候金丹炼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写作本诗时能把诗情和画意结合起来,在选景和构图上有独到之处。
B.诗人行吟溪山,认为自己沉浸在美丽山水之中,获得了心灵的满足,乐在其中,不必求仙求圣。
C.诗人在畅游山水时无人陪伴,但他并不孤独,因为有远山静静地相对而坐,又有潺潺流水相随。
D.诗人采用歌谣体式,随意而吟,自然闲散,如行云流水,这与诗人抒写闲逸恬静之情是很合拍的。
16.《宋诗鉴赏辞典》评价这首诗“创造静的意境颇得王维“鸟鸣山更幽’之妙。”诗人是如何实现这一艺术效果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分析屈原产生“怨”的原因,寄寓了对屈原的同情。
(2)在古代诗歌中,“子规”代表着悲情,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以子规的啼叫之声渲染了蜀道难行的哀愁。
(3)古代诗人登高远眺,往往会引发诗兴,请写出两句描写登高所见或所感,且含有“山”字的古诗词:“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节前,由哈尔滨旅游热引发的各地文旅“内卷大赛”持续进行,多个话题霸占热搜。
各地文旅局有多“卷”?1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山河四省”联动旅游宣传片,喊话网友到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四省旅游做客。表面“梦幻联动”,暗地“卷到飞起”。
为了接住这场“泼天的富贵”,四省文旅在周末也没闲着:扬言要当“卷王”的河北文旅,周日连更50多条抖音。面对“键盘要冒烟了”的网络调侃,河北文旅的剪辑师在工位偷偷抹泪称“好消息:没有冒烟;坏消息:剪辑师哭啦”。而山西文旅也表示“晋宝没有午休”,之后疯狂发布旅游宣传片,来回应河北文旅的“宣战”。河南文旅部门也开展“题海战术”,一天发数十条短视频,吸引近百万新粉丝,不少网友自发“监工”。山东文旅则“蹭”上了东北的热点,发布《都是东,同根生》视频,“你姓东,东三省,你们那边嘎嘎冷;我姓东,大山东,俺们这边很响晴,东,东三省,人参貂皮和鹿茸;东,大山东,黄河泰山和三孔……”,魔性风格让人“一看一个不吱声”。在河南文旅的视频里,韩愈、白居易、花木兰、岳飞等河南籍历史人物和少林寺、豫剧、汝瓷等轮番上阵,展示起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被网友戏称为“西南F4”的云贵川渝“坐不住了”,纷纷开始“抄作业”。四川文旅率先发布《我姓川》的视频“我姓川,吃玩川,天府男儿赛潘安,昔日草鞋出四川,英雄气概振云端……”。接着,“我姓丰,FENG,想要成功快来疯(丰),天下名山中国风……”重庆方言版《我姓丰》的喊麦让网友戏称“听得我汗毛竖起”。云南、贵州紧随其后,用魔性音乐和洗脑歌词“刷屏”短视频平台。
2024年的第一份快乐,是各地文旅给的!
这个春节,你去哪里旅游了呢?
18.下列句子中的“蹭”和文中加点的“蹭”,含义相同的一项(3分)
A.要是不能把握时机,就要终身蹭蹬,一事无成。
B.美食领域的UP主,可以结合自身特长,以更新奇的方式蹭一波流量。
C.他浑身无力地蹭到杨树旁,漫不经心地拿下钩子,任由绳子从树上脱落。
D.那个男孩摔倒时把膝盖蹭破了,流了很多的血。
19.下列诗句和文中的“题海战术”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C.小园岂是春来晚?四月花飞入酒杯。(黄庶《饮张承制园亭》)
D.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0.山东文旅凭借接地气的宣传视频,并配以魔性的背景音乐,成功收获流量,引发全国各地效仿。请简要分析划横线句的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记得在小学里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一位“能文”的大师兄,在一篇作文的开头写下这么两句:“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我们看了都非常佩服。后来知道这两句是有来历的,只是字句有些出入。又过了若干年,才知道这两句话都有问题.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所以我们管人云亦云的说话叫鹦鹉学舌。①只有人们的说话是从具体情况出发(包括外界情况和本人意图),情况一变,话也跟着一变。至于猩猩,西方学者根据拿黑猩猩做实验的结果,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语言。 A ,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当然是不自觉地),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音素数目有限,各种语言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音素,可是组成音节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组成双音节、三音节,就能有几十万、几百万。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
②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人类的视觉最发达,可是语言诉之于听觉。这是因为一切倚赖视觉的手段,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线,夜里不成,黑暗的地方或者有障碍物的地方也不成; B ,也不容易受阻碍。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③打手势或者画画儿要用手,手就不能同时做别的事;说话用嘴,可以一边儿说话,一边儿劳动。④论快慢,说话赶不上打手势,画画儿更不用说。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但在原始社会的交际情况下,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的,是可以用图形来补充的。总之,正是由于采用了声音作为手段,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
(选自吕叔湘《人类的语言》,有删改)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关联,逻辑严密,表意完整,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①~④处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存在语病或标点使用的错误,请标出序号并作修改。(5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对于同一个短视频排名靠前的评论,男人看到的都是站在男人的立场;女人看到的则都是站在女人的立场。网上的视频也不光分性别,还分角色、年龄:父母看到的,全是儿女的不孝;子女看到的则多是孩子抱怨家庭。其实,现在的互联网平台基于算法而推送给我们的,都是我们喜欢看的。这就是“信息茧房”。
材料二: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在自己和时代编织的套子里悲惨地死去。
信息时代的我们,如何“破茧而出”,不做“套中人”,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届高三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三)
全解全析
1.B 2.D 3.D 4.C
5.①二者产生的缘由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②二者的内容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是以恐怖和惊惧为内容。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主要内容为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和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③二者和美的关系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和是美相对立的。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空灵淡远’……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错误。由原文“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可知,“空灵淡远”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不同。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错误。由原文“《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可知,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并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但并没有说《文心雕龙》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属于无中生有。
B.“《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错误。由原文“《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可知,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的是“《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而不是“《二十四诗品》”,属于偷换概念。
C.“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错误。文章第⑦段阐述了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内涵和美学价值,但是并没有和西方美学“崇高”进行比较,谁更胜一筹,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周邦彦的这句词写到初升的太阳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营造出一种自然清丽之美。不能体现“刚健”之美。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错误。文章第④段引用姚鼐的言论,是为了论证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可知,西方美学的“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由原文“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可知,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所以,二者产生的缘由不同。
由原文“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可知,西方美学的“崇高”是以恐怖和惊惧为内容。由原文“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可知,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主要内容为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和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所以,二者的内容不同。
由原文“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可知,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和是美相对立的。由原文“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可知,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所以,二者和美的关系不同。
6.B 7.C
8.①“完璧”指被日本人觊觎的大批古籍珍本完好无损地重归故土。②“完璧”也象征师兄弟争吵时不慎损毁的绝世孤本即将被修复得完好如初。③“完璧”还象征师兄弟二人即将化解误会,关系和好如初。
9.①故事内容展现古典美:小说主要情节围绕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展开,其中对古籍珍本品相和对古籍修复技艺的描述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②人物品质体现古典美:危难之际,师兄舍身护书,师弟舍己救人,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舍生取义精神具有古典君子风范。③语言风格呈现古典美:全文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凝练典雅,文白间杂,呈现出浓厚的古典韵味。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靠学徒与‘师兄’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错误。小说通过对师兄和学徒的对话描写讲述了他和师弟想要保护古籍,而战火之中日寇想要夺走古籍。在这种冲突之下,他仍然几经辗转、历尽艰辛,拼尽全力守护古籍,师弟则甘愿自戳双眼也不交出藏书的故事,所以故事的发展是靠对话描写推进的。文中心理描写的作用是塑造人物形象,如“他暗自惊叹: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属上乘技法”,描写了他看到“修旧如旧”,用“上乘手法”修好的古籍,感到非常欣慰;“他呆愣不动,锥心般痛”,描写了他失手毁坏古籍之后他感到惊恐和痛惜。因此本篇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没有推进情节发展的作用。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动作描写”错误。根据原文“学徒欲上手相助,被他以眼神挡回”,可知他用眼神示意,拒绝了学徒的帮助,所以“挡回”是神态描写。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从表层意义看,“那批书,已完璧返回……不止是我守护的书,还有桂图的珍本善本、浙图的《四库全书》,以及北平、安徽等多地藏书,均是历尽艰辛,迁徙到日寇难至之处。抗战胜利后,才陆续重归故土”,是小说文末点题的句子。所以“完璧”指被日本人觊觎的大批古籍珍本完好无损地重归故土。
“时间紧迫。二人争执,互不相让。情急间,他抄起这部珍本,怒指师弟:‘你忍心将这无价宝物,拱手让给鬼子糟蹋?’说罢手臂一挥,书竟脱手,像断翅的鸟,惊恐坠向地面。师弟忙冲上前,一把抓去。一页纸瞬间被攥为一团,几乎与书体脱离”,二人因护书方式的不同而争执,师兄失手毁坏了古籍。师兄到“听风庐”找掌柜修复古籍。“学徒嗫嚅道:‘其实……我也可以。’”“三天后,他再次来到听风庐:‘能否修复?可有进展?’”“寻到了。只是这铺子,也不再是师父的了。明代合适的纸,只那一处有。人家欺他心急,用一片巴掌大的纸,换走了这间听风庐……”,师父用铺子换来了修复纸,学徒把绝世孤本修复好了。由此可知“完璧”也象征师兄弟争吵时不慎损毁的绝世孤本即将被修复得完好如初。
从深层意义看,面对无辜之人惨死,他坚持不能把无价之古籍让给日本鬼子糟蹋,师弟则认为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不值得。最终他选择了远走躲藏保护古籍,而师弟选择了留下自戳双眼保护古籍。直到文末他原谅了师弟,与过去和解。由此可知“完璧”还象征师兄弟二人即将化解误会,关系和好如初。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从内容的角度分析,小说主要情节围绕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展开。八年前师兄想要保护古籍,辗转后觅得一石洞藏书,他斫巨木,搭支架,置书其上,又晴天搬出晾晒,以免受潮,日夜巡查以防虫兽。他和师弟想要保护古籍,而战火之中日寇想要夺走古籍。他仍然几经辗转、历尽艰辛,拼尽全力守护古籍,师弟则甘愿自戳双眼也不交出藏书。学徒用精湛的技艺修复古籍。其中“桌案简陋,工具却排列似兵阵:浆笔、棕刷、镊子、铁锥、砑石、竹起子……”“罕见的明内府珍本,凤纹封面,黄绫签条。漫长岁月里,它避过了虫蠹鼠啮,水浸风化,品相近乎完美”“开本宏阔,墨色饱满浓郁,卷首卷尾均钤朱印”“如此绝世孤本,修复所用纸张宜选用颜色、质地、厚薄相近的同时期旧纸。工艺要求也颇苛刻,先精心调出浆水,涂于纸上,待纤维疏松膨胀,再将修复纸与原纸粘合”,描述了古籍珍本品相和古籍修复技艺,富有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使故事内容展现了古典美。
从人物的角度分析,“他整理珍本,连夜装车运走,历经盘查,追击,抢劫。随着战火蔓延,多次转移,翻山过河,辗转数省,至南国。又沿漓江,入深山,于巨岩之腹,觅得一石洞藏书。为免受潮,他斫巨木,搭支架,置书其上。每遇晴天,便搬出晾晒。日夜巡检,以防虫兽。一晃已逾八载,他由一个白面书生,变成手足粗砺的山野之人”,师兄历尽艰辛,拼尽全力守护古籍;“日本人设宴,逼他交出藏书。为避免再有无辜者被害,师父连干三杯后,两手各持一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师弟自戳双眼,舍己救人,保护古籍。他们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体现了古典君子的风范。
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师父深居简出,从不见人,把书留下便可”“不知日本人又使出何种伎俩,第二日,那楼主竟自缢于檐下。几个门生亦蹊跷失踪,生死未卜”“两手各持一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师父只想问您,那批书,幸存几何?”等对学徒的语言描写,大多使用文言词句,庄重典雅;文中也“只有你一人在?喊掌柜的出来,我有古籍要修复”“出门?他不会是躲我这个师兄吧?”“我要当面告诉师弟,这几天,我终于想通了,也不再记恨他……他就那么不想见我?”等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白间杂,呈现出浓厚的古典韵味。全文多用“他身披风尘,挑帘而入”“学徒抬眼,眸子黑亮”“凤纹封面,黄绫签条”等四字短语,使语言凝练典雅。语言风格呈现古典美。
10.CEG 11.B 12.B
13.(1)所以圣人办事,怎么可以违背事物规律,违反自然本性,将弯曲的变为笔直的,将卷屈的变为舒展的?(2)公卿大臣,应当由通晓经术,懂得古义的人来担任,这本不是才智平庸的官吏所能相比的。
14.汉昭帝时有人冒充卫太子,围观的人很多,但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隽不疑用古代蒯聩的先例处理这一事件。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只用一个人的力量,那么像乌获这样的大力士也不可以依靠;而借用众人的智力,那么天下也就小得不够你治理。
“任一人之力者”与“乘众人之智者”句式对称,“则乌获不足恃”与“则天下不足有”句式对称,故两个“者”后断开,两个“则”前断开,即CEG处断开。
故CEG三处需要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不管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贤能的还是不才的。/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
B.错误。人力所能及的事。/仕途、做官。句意:这难道是他们还没有将本事全部发挥出来吗?/曾经出仕做官。
C.正确。依循。/因为。句意:他无不依循事物的本性天资而加以利用的。/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
D.正确。果真。/诚信。句意:确实像你所说的那样。/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君主不是圣人,所以不能违背自然规律”错误,材料一原文“夫推而不可为之势,而不修道理之数,虽神圣人不能以成其功,而况当世之主乎”强调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即使是神仙和圣人也不能成功,更何况是普通君主。选项将君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的原因归为“君主不是圣人”,逻辑关系错误。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拂”,违背;“数”,规律;“诡”,违反;“伸”,舒展。
(2)“明”通晓;“固”,本来;“比拟”,相比。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王珪说的观点是:臣子如果没有学问,不能记住前人的言行,是不能担当大任的。
所举是隽不疑的例子,隽不疑因为能了解古代蒯聩的事例,解决了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隽不疑断以蒯聩之事”,即汉昭帝时有人冒充卫太子,围观的人很多,但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隽不疑用古代蒯聩的先例处理这一事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主治理天下,心胸虚静而心志温和,清明而不昏昧,这样群臣就会像车辐聚集到车轴一样入朝辅佐君主,不管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贤能的还是不才的,无不各尽其能、各尽其力。这样君主能充分驾御下属大臣、下属大臣能充分事奉君主,治国之道就是这样明了。周文王聪明而且好向别人请教,所以他圣明;周武王英勇而且好向他人讨教,所以他能取得胜利。所以说凭借众人的智慧,就没有什么不能成功的;利用众人的力量,就没有什么不能战胜的。千钩的重物,大力士乌获不能举起来;众人一起用力,那么一百人的力量还有剩余。所以只用一个人的力量,那么像乌获这样的大力士也不可以依靠;而借用众人的智力,那么天下也就小得不够你治理。大禹疏通长江、引导黄河,帮助天下人兴修水利,然而却不能使江河西流;后稷开垦荒地,引导百姓致力于农业生产,然而却不能让禾苗冬天生长。这难道是他们还没有将本事全部发挥出来吗?这是自然的趋势不允许!如果勉强去做做那些自然趋势不允许的事情,不遵循事物客观规律,那么尽管是神仙圣人也是无法将事情办成功的,更何况你还只是当今的普通君主呢?车载负荷沉重而马又疲弱,这时就算是高明的驾御手造父都难以驾车去远方;如果车辆轻便、马儿健壮,就算是一般性的驾御手都能驾车疾驰。所以圣人办事,怎么可以违背事物规律,违反自然本性,将弯曲的变为笔直的,将卷屈的变为舒展的?他无不依循事物的本性天资而加以利用的。所以集聚众力来办事,没有什么不能战胜的;利用众人的智慧来做事,没有什么不能成功的。聋人可以让他去嚼生牛筋,而不能派他去伺听;哑巴可以叫他去看守马圈,而不能派他去传话。这是因为他们生理形体上有缺陷,因而有些功能不具备,所以有某种能力的就安排他处在需要这种能力的岗位上,有某种技能的就让他干需要这种技能的事情,他的能力能胜任这项事情工作,那他就不会感到压力重;他的能力和他做的这项事情相称,那么他就补会觉得困难。所以,不论能力大小低,让他们干适宜自己能力和水平的事,那么天下人都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不因无法胜任而出现过失。这就是圣人兼容并蓄使用各种人才,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什么无用的人。
材料二: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治国的关键,在于使用合适的人才。用人不当,就必然难以治理好国家。如今任用人才,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说:“臣子如果没有学问,不能记住前人的言行,怎能担当大任呢?汉昭帝时,有人冒充卫太子,围观的人达到好几万,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大臣隽不疑用古代蒯聩的先例来处理,将那个人逮捕。对此,汉昭帝说:‘公卿大臣,应当由通晓经术、懂得古义的人来担任。这本不是才智平庸的官吏所能相比的”太宗说:“确实像你所说的那样。”
15.C
16.①以动衬静。通过山的回音、溪流的水声、山鸟的叫声,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②正面描写(或比喻写静)。通过正面描写野鸡孵卵、睡鸭栖芦的静态,勾画出一幅恬静的溪山图。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有远山静静地相对而坐”错。本诗首句“溪上行吟山里应”描写了诗人在溪畔且行且吟,而高山也与他的歌谣相应和的情景,二者并非“静静地相对而坐”。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王维“鸟鸣山更幽”的妙处主要在于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本诗“山里应”“山声”写山中远远地传来的回声;“溪流自漱”“山鸟相呼”写溪水缓缓地流淌,山鸟叽叽喳喳,这些声音以动衬静,使山间显得更加幽静。
②“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一联状物工巧,以道士“养丹”来写野鸡伏卵,以老僧“入定”来写睡鸭栖芦,直写静态,作为山声、溪影的点缀,新颖独到,风趣盎然,使这幅恬静的溪山图更添恬静幽远的意境。
17.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见、谤、澄、道、凌、绝、览。
18.B 19.A
20.①使用整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有感染力和表现力。②东北地区方言和山东特色词汇的使用,通俗易懂、形象鲜明地概括出山东与东北地区地理气候和文化差异。③人称代词“你”“我”交替呼告使用,摒弃“高高在上”的宣传套路,放下架子,成功消除与网友之间的距离感。④注重押韵,增强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一般词语词义的能力。
原文“蹭”,是指在当下时代有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无报酬地使用别人东西的意思。比如:蹭WIFI,蹭热点。蹭热点是借用别人在互联网上的热度进行自我或自我相关内容的推广运营,以达到获取更多互联网流量的目的。
A.“蹭”,路途险阻难行,比喻困顿不顺利。
B.“蹭”,意思是就着某种机会不付出代价而跟着得到好处。
C.“蹭”,慢腾腾地行走。
D.“蹭”,磨;擦。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题海战术”为比喻。
A.比喻,将眉喻为山,将鬓喻为云,将腮喻为雪。
B.拟人,“护”“排闼”分别赋予水和山以人的动作行为。
C.设问,“小园岂是春来晚”是问,“四月花飞入酒杯”是答,自问自答。
D.借代,“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代指盛装的妇女。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你姓东,东三省,你们那边嘎嘎冷;我姓东,大山东,俺们这边很响晴”“东,东三省,人参貂皮和鹿茸;东,大山东,黄河泰山和三孔”,都是整句,句式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嘎嘎冷”是东北地区方言,“俺们”是山东特色词汇,两者联合的使用,通俗易懂、形象鲜明地概括出山东与东北地区地理气候和文化差异。
“你姓东,东三省,你们那边嘎嘎冷”用第二人称代词“你”,“我姓东,大山东,俺们这边很响晴”用第一人称代词“我”,两种人称交替呼告宣传,放下了高高在上是架子,消除与网友之间的距离感。
“省”“冷”“东”“茸”“孔”等押韵,增强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21.A.人类的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千变万化)
B.声音则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声音则没有光线也可以/声音则不需要光线
22.第①句:只有人们的说话是从具体情况(包括外界情况和本人意图)出发或括号应放在“具体情况”后面;第④句:打手势赶不上说话或“说话”和“打手势”互换。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结合后文的阐述“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可知,这是对人类语言变化多端的解释,可想到“随机应变”“千变万化”,又由下文“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可知,此处应是引入本段话题“人类语言”,提出其善变的原因,可填“人类的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千变万化)”。
B处,结合前文“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这是因为一切倚赖视觉的手段,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线,夜里不成”以及表并列的分号可知,此处内容是在解释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的原因,原因是不受光线的影响,所以可填“声音则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或者“声音则没有光线也可以”“声音则不需要光线”。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及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①句:解释的内容应该在相关词句的后面,所以括号应放在“具体情况”后面。
第④句:“说话赶不上打手势”语序不当或者不合逻辑,应是说话更快,“说话”和“打手势”互换。
23.例文:
提升媒介素养,畅游信息时代
“这是一个较好的时代,也是一个较坏的时代”,曾有人套用狄更斯的话评价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的确,大数据、阿尔法、机器学习等的飞速发展让我们享受到便利,但也给人们带来了挑战,越来越多人陷入“信息茧房”,成为“套中人”……对此,作为青年人,我们唯有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才能畅游信息时代,成就更好的自己。
提升媒介素养,要具备海纳百川之态,善于接受多样信息。
接纳多样的信息,是理性对待信息的前提。阿玛蒂亚·森曾提到: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的最大原因。这告诫我们生活中那些明明有所欠缺却盲目自大的人可能只停留在自身的信息舒适区,而不肯去接纳更多的信息,导致愚而不知的社会问题频发,其后果不言而喻。观近代中国历史,铁路、洋器,甚至今天看来用途广泛的照相机,都被当时许多国民视为洪水猛兽,谣言纷纷,人心惶惶。闭关锁国政策阻断外界信息通路,导致大清王朝从强盛走向没落。故曰人当先接受多样信息,才有理性认知的可能。
提升媒介素养,要具备理性思维,炼就一双慧眼。
在传统媒体日益消减、自媒体消息鱼龙混杂、现实与虚拟难解难分的当下,我们需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具有批判性精神。看到被放入“茧房”的信息,不要热血上头,急于点赞、转发、跟风,更不能信谣传谣;对繁杂的信息要有基本理智的判断,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否则就要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
提升媒介素养,要有“动手”意识,不被“套子”剥夺了动手的权利。
自动化设备的兴起,人工智能的普及……科技浪潮席卷而来,世界悄然倾覆,于是大多数人迷失在由机器、效率和新潮流架构的城市里。人身上所承载的丰富性,协调性,历史性,在对机械的使用愈发熟练的同时变得摇摇欲坠。身体在僵化,思想难道还能幸存吗?所以我们也必须找回“动手”意识,不做新时代的“别里科夫”,不因身处“套子”而束手无策。
媒介素养是数字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我们可以和数字时代健康地共生共长。只要我们年青人以批判性的精神看待媒介环境,在数字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我们就可以做数字化时代的主人,畅游信息时代,成就美好未来。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供了两则内容,材料一借助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网络评论同质化现象,引出“信息茧房”这一概念;材料二则概述了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传世名作中,主人公“别里科夫”成为一个“套中人”的悲惨结局。其实,不论是“信息茧房”还是“套中人”,总体来说,都对我们百害而无一利。比如,许多人被大数据算法推送的过于同质化的互联网信息束缚限制,碎片化浏览、追随舆论导向不假思索、故步自封画地为牢甚至传播虚假不良信息等不正确行为。甚至,长此以往,不论是面对网络信息,还是现实中的社会交际、社会思潮,我们都只能成为一个“套中人”,成为一个思想被操控的机器。对此,试题引导语中发问信息时代的我们,如何“破茧而出”,不做“套中人”,也就是要我们在写作时重点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陷入“信息茧房”,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此,写作时,可以先简要阐述“信息茧房”的危害,但要注意这部分不能占据太多笔墨,然后重点从行动角度,思考应对策略。比如,针对政府这一层面,可以说互联网平台让用户处在信息茧房中,会导致社会的撕裂,并最终破坏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而政府具有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应该积极引导,正面宣传,加强监督,过滤有害信息,发挥公共网络良好的效能。对于平台,可指出某些平台为了流量,用算法制造群体分化、社会对立,不仅有悖道德,而且也触犯刑律,因此平台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恪守道德底线,形成良性向上向善的网络世界。此外,还可从网络用户自身展开思考,说明要提高信息处理和分析鉴别的能力,对信息持谨慎态度,避免盲目传播;此外,还可以尽量少刷短视频,多读书,多接触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多了解与自己相反的观点,从而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选择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和话题。最后,联系现实再次强调中心论点,我们应提升媒介素养,破除信息茧房,成就精彩人生。
【参考立意】
(1)以理性之光破“茧”而出。
(2)在信息茧房中博约慎取。
(3)理性运用媒介讯息,知行合一。
(4)“破茧”重生,畅享信息时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