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八上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陈独秀鲁 迅胡 适李大钊第8课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走近伟人 重温历史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
《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袁世凯复辟称帝?祭 天?祭孔?冲突民主科学蔡元培“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走近伟人 重温历史读者称《新青年》是:青年的“良师益友”
“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他们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民国初年百姓门前的对联 帝德乾坤大 皇恩雨露深 专制20世纪初中国现状 之镜头一: 《药》对“人血馒头”的描写:
他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地说:??“吃下去罢,——病便好了。”?小栓撮(cuō)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ǎo)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却全忘了什么味。
—鲁迅《药》节选愚昧20世纪初中国现状 之镜头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20世纪初中国现状 之镜头三: 旧道德(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男女平等个性解放)鲁 迅品读经典,缅怀伟人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相结合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狂人日记》 品读经典,缅怀伟人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弃医从文鲁迅《藤野先生》节选: “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 旧文学文言文胡 适走近伟人 重温历史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写文章“需言之有物”
“不作无病之呻吟”朋友
——胡适
两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 一个忽飞远,
剩下那一个, 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感受新文学的魅力
感受新文学的魅力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儿微云 ,地上吹着些儿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希望
——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感受新文学的魅力1918年,《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1920年,全国各个学校的教科书改用白话文。北方吹来十月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李大钊走近伟人 重温历史颂扬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新文化 新面貌如春雷一般,
惊醒了无数青年,
影响了一代人,
也影响了一个时代…… 他们打碎了身上的枷锁,
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化学实验室1921年金陵女子大学毕业生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冲击了 。
宣扬了 。
启发了 。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思想大解放运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适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李大钊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鲁迅
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陈独秀
昔人已逝,精神永存新文化运动先哲们以振兴民族为己任,勇于探索、开拓进取、追求真理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后人,激励我们青年去开拓前行的路!
信仰共和,必排孔教——陈独秀
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李大钊
打倒孔家店——吴虞 批孔讨论: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孔,而今人又尊孔?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尊孔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新文化运动1915新青年北京大学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P42练习巩固材料解析“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1)“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中国人进行了什么探索?
(2)“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中国人进行了什么探索?
(3)“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中国人又进行了什么探索?
(4)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开,能将宿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