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新高考专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新高考专用)(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1 06:1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二)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界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动物史,主要探讨历史上人与动物之间的互动与共生关系,强调动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有学者认为,动物史研究是继“文化转向”“语言学转向”之后,历史学研究再次出现的一个转向。
从学科意义上来讲,动物史研究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里特·瑞特芙教授的著作《动物庄园》(1987)。在该书中,瑞特芙研究了19世纪英国的人与动物关系的根本转变,认为人类侵占了动物权力,并最终使动物沦落为人类操纵的对象。本书也被认为是动物史学起源的奠基之作。
历史学家之所以对动物产生浓厚兴趣,主要源于他们对动物是否具有能动性及其历史地位的再思考。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科学史教授唐娜·哈拉维等人普遍认为,动物的生活、经历和死亡成为解释人类历史、思想和实践的重要视角,因此动物必须被纳入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予以考察。
2004年,哈里特·瑞特芙在《动物星球》一文中认为动物研究已经从边缘地位进入到欧美史学界的主流。尤其是近10年来,西方动物史研究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欧美学界不仅出版丰富的学术论著、文集和研究指南探讨动物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而且高频次组织以动物史为专题的学术研讨会,对动物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加以思考。动物史研究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表明历史学家不但愿意承认动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而且倾向于将它们作为某一特定时间和空间历史中的一部分呈现出来,而不是将它们继续孤立在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边缘。
动物史研究的中心是突出人与动物互动、共生关系的书写,其主要目标在于记录和反映动物的真实生活,并展示动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动物史研究涉及主题广泛,研究范围从早期的狩猎活动到现时代的宠物饲养、转基因动物等领域。与此同时,西方史学界还出版了涉及狩猎史、动物驯养史、宠物史、动物园史、马戏动物史、兽医史、实验动物史以及动物屠宰史等各种主题的动物史著作。这些著作的大量涌现,充分表明动物史研究在西方史学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动物史研究的路径取向多元化,环境史、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外交史、城市史、医疗史等研究领域都开始注重吸收动物元素,力图进一步丰富各史学领域的研究内容。例如,环境史力图表明动物与植物、景观一样,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是推动变革的媒介;文化史把动物描绘成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角色;经济史则展示了人类是如何为了食物、劳动、服装、娱乐而控制、商品化和塑造动物的;医疗史则通过研究动物试验,以达到知识探索的目的,以及理解动物是如何被人类社会建构的。
此外,动物史研究还借鉴了诸如全球史、情感史等新兴史学领域的理论与方法,以全球史为例,将动物纳入全球史研究,历史学家可以从一个全新角度来认识动物在人类文明互动中扮演的角色。美国历史学者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在《哥伦布大交换》一书中也认为动物在跨越和环绕大西洋的人员、知识、资本、货物和思想的流通中扮演着中心角色。如果没有从欧洲带来的动物,定居者的拓殖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其中一些动物的繁殖和传播远远超出人类的控制,有时甚至对殖民者本身构成威胁。克罗斯比不仅赋予了动物以重要性,而且还赋予了动物某种程度的能动性。当然,通过全球史视角,历史学家也可以关注非欧洲地区,并从世界不同地区的动物交流实践中获得新的启发,有助于突破欧洲中心论的书写范式。
此外,跨学科研究是动物史书写的重要特色。可以说,自从动物史作为西方史学的一个分支出现后,就开始走上了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之路。加拿大奎尔夫大学历史学教授苏珊·南希认为从事动物史研究,必须提升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吸收和借鉴诸如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方法,并与行为学、生态学、动物福利学、兽医学等自然科学进行密切合作。
总之,作为一个新兴的史学领域,动物史研究已经呈现出一定的学术价值,一方面,由于动物史以人与动物互动、共生关系为研究焦点,以关注人类与动物共同历史命运为价值取向,展现出独特的学术魅力,丰富了人类对自身历史进程的新理解。另一方面,动物史诉诸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突出动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进而开辟了“后人类史学”研究的新路径。动物史研究的兴起再次表明,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历史是所有生物的历史,而不仅仅是人类的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西方动物史研究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是如何获取可信、有限的史料,在无法直接体验动物视角和感受的情况下如何准确理解动物主体性,如何看待人与动物之间的伦理和道德问题,以及如何利用跨学科知识和方法进行整合研究等都对历史学家们构成了挑战,考验着历史学家的智慧和学识。
(摘编自肖文超《动物史: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瑞特英的《动物庄园》一书被视为动物史学起源的奠基之作,2004年瑞特芙在《动物星球》一文中认为动物研究已进入欧美史学界的主流。
B.近10年来,西方动物史研究成绩斐然,欧美学界不仅著作丰富,而且研讨频繁,这使得历史学家愿意承认动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C.历史学的诸多研究领域,如社会史、政治史、城市史等,都开始注重吸收动物元素来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动物史研究的路径取向多元化。
D.世界的历史是所有生物的历史,动物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动物史研究开辟了“后人类史学”研究的新路径,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学者认为必须将动物纳入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进行考察,因为动物的生活、经历和死亡是解释人类历史、思想和实践的重要视角。
B.随着动物史研究的主题和范围越来越广泛,西方史学界涌现出了大量涉及各种主题的动物史著作,可见西方动物史研究形势大好。
C.环境史、文化史、经济史、医疗史等历史学研究领域对于动物的研究,切入角度不同,展现出动物对人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D.目前西方动物史研究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尽管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但凭借历史学家的智慧和学识,解决这些难题不在话下。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倒数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原始部落的人靠自己的双手双脚计数,因此没有20以上数字的概念,但他们却清楚记得自家羊群的数量,因为他们用脑海里的图像计数。
B.安德鲁·伊森伯格在《美洲野牛的灭绝》一书中讨论了美国大平原上美洲野牛几近灭绝的问题,将动物研究与美国西部移民历史联系起来。
C.人类将猫带到世界各地并让其自由生活在野外环境中,澳大利亚每年有超过3亿只动物死于猫口,从生态学角度说这影响了生物多样性。
D.发掘商代殷墟墓葬时发现一只狗,骨骼检测的结果表明,狗的食物结构的变化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古人食物结构的变化轨迹完全同步。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动物史研究是一个新兴的史学研究领域,至今也才四十年左右。
B.动物史研究不是单独研究动物,而是将动物置于人类中来研究。
C.动物史研究致力于展示动物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及威胁。
D.提升跨学科研究能力,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有助于动物史研究。
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娄德嘉兄弟(节选)
罗 烽
第二天早晨:
肥大如同白蝴蝶的雪片飞绕着吕梁山。田野,冻结的沟渠,被幔上一层洁白的外套。纤弱的马尾松好像经不住雪的重压似的,都在微微地弓垂着腰。
那迂回狭窄的山道被掩埋了。除去一些稀疏的、清浅难辨的山兔的蹄印外,再也寻觅不出一个人的足迹,
为了寻觅寒食,成群结队的老鸦冒着雪从山上的丛林里飞了下来,它们——那些黝黑的污点,毫无顾惜地将那柔白的垂帏沾染了,一种寒怆的鸣叫,给这静穆而朴素的空间破坏了。
在山的斜坡,在一个窑洞外,猎人娄德嘉用一块破布擦拭着父亲唯一的遗产——那支围枪的枪铳。他已经有三天没用那支枪了。今天,他想借着这雪天,猎一些山兔之类的山兽。但经他考虑一番以后,又决定不去了,娄德嘉以为:这里距自己的村庄虽然有三十里地,但那枪声也足以惊扰多疑敌人的。
于是他抱着围枪踱进了窑洞。珍子还躺在干草上酣睡着。娄德嘉怕惊醒疲困的侄女,他静悄悄地坐在一个白杨木墩上,两手拄着枪口,手背垫抵着下颚,在发着呆想。
他悬虑着他的田园,这一夜间不知道遭了多少灾难。那些壮丁,那些妇女,认识的或不认识的,谁又遭到敌人的残杀与蹂躏了呢?那些猪羊,那些牛,那些鸡鸭,自己的或别人的,谁的能不被强盗般的敌人抢夺去呢?还有那些小米和燕麦,那些煤和木材……全完了!想到最后,娄德嘉完全绝望了!而且这个从来不懂得怎样叫作悲哀的猎人,今天他却不知不觉地流了眼泪,这两颗珍贵如大蚌珠的泪水,通过了起茧的面颊,他毫无感觉地让它滑落到地上。
山——寂寞着。
雪——洁白的褥单,把大地上存在着的一切不洁白,丑恶的,杂乱的事物全掩盖住了。这里变为和平,静穆,缟素而美丽的宇宙,然而,这不实的外貌,却引不起猎人娄德嘉的同感。他的心中正堆积着与那些相反的渣滓,而且没有方法将它们扫除。
他叫醒了侄女。他和珍子开始嚼着带来的面馍。娄德嘉并不饿,随便嚼着它来消磨那焦躁的时辰。
珍子嚼着又凉又硬的面馍,想起比较温暖的家来:
“叔叔,咱们哪一天才能回家呢?”
“谁算得出哩!反正,哼,不把日本鬼子赶跑,咱们就不能回去!”
“谁能赶跑他们呢?叔叔,你说,是那些游击队吗?”
娄德嘉肯定地点点头,随后又连连唔了两声。
“可是,叔叔,游击队就不会让日本鬼子赶跑吗?”
“可想得乖!地下的蛤蟆,可吃不着天上的天鹅肉咧!……傻丫头,你是中国人,你可知道中国的游击队全在哪里?”
“我不知道,爸爸说过这山里全是咱们的游击队哩!”
“这山里,这山可大啦,日本鬼子他一辈子也难以摸着大门嘞!”
突然,脚步子踏在雪上的声音,投进窑洞里来。机警的娄德嘉首先听着那种声音,立即给珍子一个手势让她靠在他身后的洞壁上。他右手提拎起装好了弹药的围枪,左手做成弧形拢在耳根后辨着究竟是人的脚步,还是山兽的脚步。假如是人的,那就凶多吉少了!
娄德嘉没有听错,是人的脚步声,不过他已证明,那仅仅是一个人。于是他默念着:一个,那简直比打兔子还容易呀!他抖擞一下,胆子壮了起来。
然而,机警的娄德嘉猜错了,随着脚步声出现在他眼前的不是想象中的敌人,原来是自己的母亲。
于是娄德嘉大吃一惊地叫起来:“妈……怎么?你来干什么?”
这个头上脚下全被雪包围的老太婆,一句话还没有说,就栽倒在干草地上了。待半天她才喘上一口气来。闭着眼睛向地下呕出一句话:
“你哥哥完啦!”
“爸死啦吗?爸是让日本鬼子杀死啦吗?……奶,你快说——”
“别哭,孩子,”老祖母打着牙巴骨安慰着快要发疯的孙女,“你听我从头说,别哭啊,天保佑,你爸爸没有死,你们前脚走,日本兵后脚就来咧!那些鬼是为着你哥哥来的哩!一个通译指着你哥哥问那个朱村长:他就是打山柴的娄道嘉吗?朱村长点了一下头,日本兵可就不问青红皂白,饿虎扑食地把你哥哥架走啦!……”
“为什么要架哥哥呢?”娄德嘉觉得哥哥既不是壮丁,又不是妇女,所以他十分怀疑,“妈,怎么不问问那个通译?”
“呀哟!”她受了惊似的,继续说:“妈去见朱村长啦,告诉我不要紧,日本兵不能杀害你的儿子,他们是要他做‘向导’的,我问他什么叫‘向导’呢?他说:就是让他领着去打游击队。可是我不信,这一定是朱村长他骗我呀!”
娄德嘉听了母亲的话,两只脚就有点站不稳了。他想立刻离开这窑洞,去证明这件事情的虚实。于是他用非常镇静的态度对母亲说:
“妈,我出去一趟,去给哥哥想个办法……”
“想什么办法呀,你能够救出你的哥哥吗?做梦的孩子!”“妈,也许能……”
娄德嘉扛起围枪背着弹药袋悄然地走出了窑洞。
他向着入山的,被大雪掩埋了的要道奔去。而他的意识,却绕过了那要道以外的道路。他的脚步是飞快的,但他的心却在那不能速决的岔路上徘徊着,徘徊着……
大约走了一点钟之后。在一个峰峦叠嶂的高处,娄德嘉停下了。他觅到一块可以掩蔽对方视线的大石。他把围枪放在那上面。一切都安静着,唯有那不断的飞瀑在单调地吵闹着,乘着透明的银灰的浮云的太阳露着模糊难辨的脸谱,以迟缓的速度向西映去……
之后,娄德嘉锐利的眼睛从标尺的缺口看见一张飘荡着苍白胡须的脸,那张脸,也是苍白的,而且带着几条新添的伤痕……
突然,一种严厉的责骂在他的耳边震动起来:“畜生!不能拿我的枪杀我的儿子!德嘉,你哥哥和你有什么冤仇呢?”“饶恕我吧,爸爸,”娄德嘉乞怜地默语着,“儿子要干一次不孝不悌的勾当了!”
猎人,娄德嘉仿佛遇到了一只猛兽,他狰狞地扳动着贴在枪机上的食指……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群结队的老鸦鸣叫着飞下来,沾染了那柔白的垂帏,破坏了这静穆的氛围。
B.因为怕惊扰敌人,娄德嘉不敢外出猎取山兔之类的山兽,这让他感到寂寞和焦躁。
C.母亲冒雪走三十里路报信,是忧虑娄道嘉的处境,并没指望娄德嘉能救出哥哥。
D.哥哥苍白的脸上出现了几条新添的伤痕,说明他在被抓走后遭受了敌人的折磨。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娄德嘉的动作描写,如“提拎起装好了弹药的围枪,左手做成弧形拢在耳根后”等,刻画出了人物的勇敢与机警。
B.文章结尾关于太阳的细节描写,化静为动,渲染了压抑的气氛,更与娄德嘉哥哥那张“苍白的脸”形成映衬,颇具意蕴。
C.未段的“狰狞”二字,写出了娄德嘉放弃亲情的决绝,对侵略者的愤恨,也有粉碎敌人扫荡游击队计划、抗战必胜的信心。
D.本文同王愿坚的《党费》都通过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件,揭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能取得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
8.请分析文中娄德嘉与侄女珍子对话描写的作用。(5分)
9.作者在描写娄德嘉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使用了“考虑”“悬虑”“徘徊”等词语,这些词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符彦卿,字冠侯,宛丘人。开运二年,契丹十余万众围晋师于阳城,城中无水,人马多渴死。会大风扬尘,彦卿遂与张彦泽、皇甫遇谋,乘势决战,虏败,戎主乘索驼而遁,车帐兵械悉为彦卿所获。及德光[注]入汴,召而责之。彦卿曰:“臣事晋主,不敢爱死,今日惟命。”德光笑而释之,即遣归镇武宁。虏自阳城之败,畏不敢呼其名。马不饮龁,则叱之曰:“此岂有符王耶?”戎主北归,其母问人曰:“符王安在?”对曰:“镇彭门。”曰:“符王不来,何其失策之甚!”其为契丹所惮如此。
(节选自《隆平集·武臣》)
材料二:
凡与敌战,若遇风顺,致势而击之;若遇风逆,出不意而捣之,则无有不胜。法曰:“风顺,致势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五代史》:晋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杜重威等,与契丹战于阳城为房所围而军中无水穿井辄崩。又东北风大起,虏顺风纵火,扬尘以助其势。军士皆愤怒,大呼曰:“都招讨何以用兵,令士卒枉死!”诸将请战,杜重威曰:“候风少缓,徐观可否。”马步都监李守贞曰:“风沙之内,彼众我寡,莫测多少,惟力战者胜,此风力助我也。”即呼曰:“诸军齐击贼!”马军左厢都排阵使张彦泽召诸将问计,或曰:“虏得风势,宜待风回。”彦泽亦以为然。马军右厢副阵使药元福谓曰:“今军饥渴已甚,待风回,吾属皆为虏矣!且敌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急击之。此诡道也。”马步左右厢都排阵使符彦卿等乃将精骑,奋力击之,逐北二十余里。契丹主奚车走十余里,追兵击之,得一橐驼,乘之遁去。晋军乃退保定州。
(节选自《百战奇略·风战》)
[注]德光,即耶律德光,是契丹国的第二个皇帝,文中的“戎主”指的就是他。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与契丹战A于阳城B为虏C所D围E而军中F无水G穿井H辄崩。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指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吾何爱一牛”中的“爱”词义不相同。
B.安,指哪里、哪儿,与《鸿门宴》“沛公安在”中的“安”词义相同。
C.莫测,指不能揣测、估量,与成语“变幻莫测”中的“莫测”意思相同。
D.逐北,追击战败军队,与《过秦论》“追亡逐北”中“逐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契丹十余万大军包围了后晋军队,碰上大风扬起沙尘,后晋军队面临绝境,符彦卿与其他将领商量决定乘风势与契丹决战,并最终大败契丹军队。
B.契丹人在阳城被符彦卿打败之后,对他十分害怕,甚至不敢直呼其名;契丹败退后,契丹主的母亲认为没有把符彦卿带回北方是极大的失策。
C.在战场上大风对战争的结局有影响,如果遇到顺风,就要利用风势发动进攻;遇到逆风,就要坚守阵地以防敌人袭击,也可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D.在后晋与契丹的阳城之战中,契丹人顺着风放火助攻,后晋将领都认为应趁着将士们愤怒的士气逆风发动进攻,符彦卿等率军奋击,并大获全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虏败,戎主乘橐驼而遁,车帐兵械悉为彦卿所获。
(2)且敌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急击之。此诡道也。
14.材料二中,符彦卿敢于攻打契丹军的原因有哪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龙吟(赵祖文画西湖图,名曰总相宜①)
杨无咎②
西湖天下应如是。谁唤作、真西子。云凝山秀,日增波媚,宜晴宜雨。况是深秋,更当遥夜,月华如水。记词人解道,丹青妙手,应难写、真奇语。
往事输他范蠡。泛扁舟、仍携佳丽。毫端幻出,淡妆浓抹,可人风味。和靖③幽居,老坡遗迹,也应堪记。更凭君画我,追随二老,游千家寺。
【注】①总相宜:出自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②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北宋画家,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③和靖:指北宋诗人林逋,晚年隐居杭州西湖,谥号“和靖先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正的西湖美景就是画中这样:云雾凝结凸显山的秀色,日光更添水波的妩媚。
B.深秋时节,月光如水,即使“丹青妙手”也很难画出此时此刻的西湖美景。
C.怀想往事,谁也比不上范蠡,他驾着一叶扁舟,与西施泛舟湖上,十分悠闲。
D.画面中,词人追随着林和靖与苏东坡二人,一同游览西湖岸边的众多寺院。
16.这是一首题画词,画作以“总相宜”为名,意蕴丰富,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认为“恕”这种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恕”就是要做到“ , ”。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了天姥山上仙人的世界,其中“ ”描写的是仙人的衣着以及骑乘,“ ”则反映了仙人人数之多。
(3)暑假研学游同学们登上了长城,汪老师请同学们朗诵两句有关长城的诗词,小刚不假思索地朗诵道:“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2024年1月5日,以“激情迎亚冬冰雪暖世界”为主题的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暨法中文化旅游年开幕式隆重启幕,哈尔滨诚邀八方来客。②上万名游客参加了这场盛宴,③共同在这座集冰雪艺术、冰雪文化、冰雪演艺、冰雪建筑、冰雪活动、冰雪体育于一体的冰雪乐园里感受它的神奇和魅力。④
“冰雪像孩子一样纯洁,哈尔滨冰雪暖世界……”随着激昂澎湃的歌曲,冰上舞者在舞台中央翩翩起舞,“绚墨舞台”被各色灯光照射得___A___。本次开幕式首次在冰雪大世界上演一场“冰与火”的碰撞。燃烧着的“火魔方”在舞者手中翻滚着,冰雪的纯洁与火焰的热烈完美融合,冰音符映出火红的跳动,共同谱写出一首视觉盛宴的赞歌。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冰为体,以光为魂,展现冰雪与艺术交融的独特魅力。81万平方米的冰雪王国里,有___B___的43米主塔冰雪之冠、典雅大气的冰心筑梦,还有浪漫梦幻的穿越城堡、绮丽缤纷的数字冰林……大大小小的景观美不胜收,令游客们___C__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为”与文中加点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泥人是以泥土为原料的人像雕塑。
B.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C.这件事极为重要,请你务必办妥。
D.这种艺术形式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2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古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据统计,我们每个人每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约3.1毫希沃特剂量的电离辐射照射。这部分电离辐射,被称为“天然照射”。对于天然照射,我们无需过于担心。我们人类生在地球,长在地球, A 。
除了天然照射,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偶尔接触到一些 B 。如接受放射性检查、治疗时或通过安检门时,也会受到额外的电离辐射。①这是否会对人体形成不良影响呢?②一般来说,③只要是较为成熟的技术,④其安全性都经过了人们的实践检验与反复论证。⑤拿拍摄胸片的X光机来说,⑥既然操作正确,⑦其拍摄一次所产生的剂量仅为0.02毫希沃特。⑧由于宇宙射线的存在,⑨一次10小时的飞机旅行也会产生约0.03毫希沃特的辐射。⑩这些都远远低于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剂量。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针对电离辐射的自我保护。生活中,我们 C 。比如在乘坐交通工具时,不要将手伸入安检仪的幕帘内拿取物品,因为安检机其实是一台小型X光机,掀帘取物的行为极有可能使人受到不必要的辐射照射。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第二自然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过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我们意识到,多难的历史往往使人民走向觉醒并勇于斗争,当今世界,依然“多难”,需要当代青年正视,不屈,沉着,奋进。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届高三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二)
全解全析
1.B 2.D 3.A 4.C
5.①首先点明本文的论述对象-一动物史研究,接着介绍其起源和取得的成绩;②然后从路径取向多元化、借鉴其他新兴史学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跨学科研究三个方面论述现状;③最后论述动物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面临的挑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使得历史学家愿意承认动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理解错误,“使得”表示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动物史研究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表明历史学家不但愿意承认动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而且倾向于将它们作为某一特定时间和空间历史中的一部分呈现出来,而不是将它们继续孤立在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边缘”,“动物史研究的出现”不同于选项“西方动物史研究成绩斐然,欧美学界不仅著作丰富,而且研讨频繁”。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但凭借历史学家的智慧和学识,解决这些难题不在话下”理解错误。“不在话下”指事情轻微,不值得一提。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如何看待人与动物之间的伦理和道德问题,以及如何利用跨学科知识和方法进行整合研究等都对历史学家们构成了挑战,考验着历史学家的智慧和学识”可知,这些难题对历史学家而言都是挑战,并非轻易就能解决。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原文倒数第三段的观点是“跨学科研究是动物史书写的重要特色”。
A.介绍原始部落人计数的方法,虽属于人类行为学研究的范畴,但是并不能作为动物史跨学科研究的例子。
B.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动物史。
C.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动物史。
D.从考古学的角度研究动物史。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致力于展示动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威胁”错误,根据图表可知,动物史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展现动物的真实生活及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不包括“威胁”。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根据原文第一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界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动物史”可知,文章首先点明本文的论述对象——动物史研究,接着第二段“从学科意义上来讲,动物史研究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里特·瑞特芙教授的著作《动物庄园》(1987)”,第三段“历史学家之所以对动物产生浓厚兴趣,主要源于他们对动物是否具有能动性及其历史地位的再思考”文章接着介绍了动物史研究的起源,第四段“2004年,哈里特·瑞特芙在《动物星球》一文中认为动物研究已经从边缘地位进入到欧美史学界的主流。尤其是近10年来,西方动物史研究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接着介绍了动物史研究的取得的成绩。
文章第五段“动物史研究涉及主题广泛,研究范围从早期的狩猎活动到现时代的宠物饲养、转基因动物等领域”第六段“动物史研究的路径取向多元化”从路径取向多元化论述动物史研究现状,第七段“动物史研究还借鉴了诸如全球史、情感史等新兴史学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论述动物史研究借鉴其他新兴史学领域的理论与方法,第八段“跨学科研究是动物史书写的重要特色”论述动物史研究的跨学科研究。
最后两段“总之,作为一个新兴的史学领域,动物史研究已经呈现出一定的学术价值,一方面,由于动物史以人与动物互动、共生关系为研究焦点,以关注人类与动物共同历史命运为价值取向,展现出独特的学术魅力,丰富了人类对自身历史进程的新理解。另一方面,动物史诉诸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突出动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进而开辟了‘后人类史学’研究的新路径”“如何看待人与动物之间的伦理和道德问题,以及如何利用跨学科知识和方法进行整合研究等都对历史学家们构成了挑战,考验着历史学家的智慧和学识。”论述了动物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面临的挑战。
6.B 7.C
8.①娄德嘉告诉珍子游击队一定能够赶跑敌人,交代了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②折射出珍子对家的眷恋,控诉了侵略者的暴行。③突出了娄德嘉对游击队的信任和对战争取得胜利的希望。④对话中交代了珍子父亲知道游击队进山的行踪,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9.①“考虑”是娄德嘉带着侄女藏身山洞是躲避日本人,怕被敌人发现。②“悬虑”是娄德嘉想到家园被侵略者入侵,生灵涂炭,十分痛苦。③“徘徊”是娄德嘉在决定射杀哥哥之后在亲情和民族大义之间的抉择的矛盾。④这三个词语展现了娄德嘉面对不同情况的心理状态,从个人安危到顾念家园到民族大义,为后文做出抉择奠定基础。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这让他感到寂寞和焦躁”错误。原文是“他静悄悄地坐在一个白杨木墩上,两手拄着枪口,手背垫抵着下颚,在发着呆想”,并不能体现出他感到寂寞和焦躁。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也有粉碎敌人扫荡游击队计划、抗战必胜的信心”错误。“狰狞”二字写出了娄德嘉放弃亲情的决绝,对侵略者的愤恨,但没有体现出粉碎敌人扫荡游击队计划、抗战必胜的信心。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话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
“珍子嚼着又凉又硬的面馍,想起比较温暖的家来:‘叔叔,咱们哪一天才能回家呢?’,折射出珍子对家的眷恋,控诉了侵略者的暴行。
“‘谁算得出哩!反正,哼,不把日本鬼子赶跑,咱们就不能回去!’‘谁能赶跑他们呢?叔叔,你说,是那些游击队吗?’娄德嘉肯定地点点头,随后又连连唔了两声。”“可想得乖!地下的蛤蟆,可吃不着天上的天鹅肉咧!……”,娄德嘉告诉珍子游击队一定能够赶跑鬼子,交代了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突出了他对游击队的信任和对战争取得胜利的信心。
“‘傻丫头,你是中国人,你可知道中国的游击队全在哪里?’‘我不知道,爸爸说过这山里全是咱们的游击队哩!’”,对话中交代了珍子父亲知道游击队进山的行踪,为后文“妈去见朱村长啦,告诉我不要紧,日本兵不能杀害你的儿子,他们是要他做‘向导’的……”“娄德嘉锐利的眼睛从标尺的缺口看见一张飘荡着苍白胡须的脸,那张脸,也是苍白的,而且带着几条新添的伤痕……猎人,娄德嘉仿佛遇到了一只猛兽,他狰狞地扳动着贴在枪机上的食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意味的理解能力。
由“娄德嘉以为:这里距自己的村庄虽然有三十里地,但那枪声也足以惊扰多疑敌人的”可知,“考虑”是娄德嘉带着侄女藏身山洞是躲避日本人,怕被敌人发现。
由“这一夜间不知道遭了多少灾难。那些壮丁,那些妇女,认识的或不认识的,谁又遭到敌人的残杀与蹂躏了呢?那些猪羊,那些牛,那些鸡鸭,自己的或别人的,谁的能不被强盗般的敌人抢夺去呢?还有那些小米和燕麦,那些煤和木材……全完了!想到最后,娄德嘉完全绝望了!而且这个从来不懂得怎样叫作悲哀的猎人,今天他却不知不觉地流了眼泪,这两颗珍贵如大蚌珠的泪水,通过了起茧的面颊,他毫无感觉地让它滑落到地上”可知,“悬虑”是娄德嘉想到家园被侵略者入侵,生灵涂炭,十分痛苦。
由“娄德嘉听了母亲的话,两只脚就有点站不稳了。他想立刻离开这窑洞,去证明这件事情的虚实。于是他用非常镇静的态度对母亲说:‘妈,我出去一趟,去给哥哥想个办法……’”“想什么办法呀,你能够救出你的哥哥吗?做梦的孩子”“妈,也许能……”“娄德嘉扛起围枪背着弹药袋悄然地走出了窑洞”可知,“徘徊”是娄德嘉在决定射杀哥哥之后在亲情和民族大义之间的抉择的矛盾。
综上可知,这三个词语展现了娄德嘉面对不同情况的心理状态,从个人安危到顾念家园到民族大义,为后文做出抉择奠定基础。
10.BEG 11.A 12.D
13.(1)契丹军队大败,契丹主骑着橐驼逃跑了,契丹军队的车帐兵械都被符彦卿缴获了。(2)况且敌人认为我军不会迎着风向作战,我们应该出其不意地急速袭击它。这就是用兵所讲的诡诈之术。
14.①军中无水,将士身陷绝境,破釜沉舟。②借助风势,出其不意,险中求胜。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与契丹军在阳城交战,被敌人所围困,而军中没有水喝,挖井取水则井壁坍塌。
句子开头承前省略了主语“杜重威等”,“战”是谓语,“于阳城”是后置状语,“与契丹战于阳城”结构完整,故应在“城”后面B处断开;
“为虏所围”,是一个结构完整的被动句,主语也是承前省略了的“杜重威等”,故应在“围”后面E处断开;
“而军中无水”,指城中缺水,主谓宾俱全,句意完整,故应在“水”后G处断开。
故选BE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爱”,均为“吝惜”。句意:不敢吝惜死。/我怎么会吝惜到舍不得一头牛。
B.正确。句意:符王在哪里?/沛公在哪里?
C.正确。句意:敌人无法摸清我军兵力有多少。/事物的变化不可捉摸。
D.正确。句意:追击败逃之敌二十余里。/追击败走的敌军。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后晋将领都认为”错误。原文材料二“或曰”部分,是有的将领认为要等到风刮向敌方再发动进攻,而不是“都认为”。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遁”,逃跑;“悉”,全,都;“为……所”,表示被动。
(2)“谓”,认为;“逆”,迎着;“宜”,应该,应当;“此诡道也”,判断句,可译为“这就是用兵所讲的诡诈之术”。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为虏所围,而军中无水,穿井辄崩”“虏顺风纵火”“军士皆愤怒”“诸将请战”可知,(后)晋军队被契丹军队包围,陷入绝境,人心思战。所以,原因是军中无水,将士身陷绝境,破釜沉舟。
②根据原文“风沙之内,彼众我寡,莫测多少,惟力战者胜”可知,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只要奋力袭击敌人,就可以借助风沙的掩护,打败敌人。所以,原因是借助风势,出其不意,险中求胜。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符彦卿,字冠侯,陈州宛丘县人。后晋开运二年,契丹主率众十余万包围后晋军队于阳城,城中缺水,城中的人马大多渴死了。碰上大风扬起沙尘,符彦卿于是与张彦泽、皇甫遇商量,决定乘风势与契丹决战,契丹军队大败,契丹主骑着橐驼逃跑了,契丹军队的车帐兵械都被符彦卿缴获了。等到契丹主耶律德光进入汴京城,契丹主召来符彦卿,以阳城之败责难符彦卿,符彦卿回答说:“我侍奉晋王,不敢贪生怕死,今天的事情,我是死是生都听您的命令。”耶律德光笑着释放了他,当即派遣他回去镇守武宁。契丹人自从在阳城被他打败之后,害怕符彦卿不敢直呼其名。碰上马生病不能吃喝,就叱责马说:“这里难道也有符王吗?”契丹主败退回到北方,契丹主耶律德光的母亲问:“符王在哪里?”有人回答说:“他在彭门镇守。”耶律德光的母亲说:“没有把符王带回来,是多么重大的失策啦!”他就是这样被契丹人敬畏。
材料二: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遇到顺风天气,就要利用风势进攻敌人;倘或遇到逆风天气,也可出其不意地去袭击敌人,这样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风天作战,如果风向敌方吹去,就要呼噪乘势进攻敌人;如果风向己方吹来,就要坚守阵地以防敌袭击。”据《五代史》记载,后晋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杜重威等将率军与契丹军交战于阳城,被敌人所围困,而军中没有水喝,挖井取水则井壁坍塌。恰在这时,又突然刮起东北大风,契丹军顺着风势向后晋军放火并扬起沙尘以助其攻势。后晋军部众都怒吼道:“都招讨使是怎么指挥打仗的,竟让士卒坐以待毙而白白送死?”众将领都纷纷请求出战。杜重威说:“等到风势平缓了,再慢慢观察看能不能出战。”马步都监李守贞说:“在风沙弥漫的天气里,虽然兵力对比上处于敌众我寡的态势,但敌人无法摸清我军兵力有多少,只要是奋力战斗的就能取胜,这正是大风佐助我军。”于是,他高声呼喊道:“各路兵马要一齐出击敌人!”这时,马军左厢都排阵使张彦泽召集诸将商讨破敌之策,有人说:“现在敌人正得益于风势,我们应当等到风向敌人刮去时再出战。”张彦泽也赞同这种意见。但马军右厢副阵使药元福却反驳说:“现在我军饥渴非常严重,等到大风转向之时,我们都变成敌人的俘虏了!敌人现在认为我军不会迎着风向作战,我们应当利用敌人的麻痹心理而出其不意地急速袭击它。这就是用兵所讲的诡诈原则。”马步左右厢都排阵使符彦卿等将于是率领精锐骑兵立即奋力反击,打败了契丹军,并且追击败逃之敌二十余里。契丹首领慌忙乘坐奚人的兵车跑了十多里路,后晋追兵再次予以打击,他急忙丢下车子,找到一头骆驼骑上逃跑了。后晋军获胜后便撤军回保定州了。
15.D
16.①从景与天气的角度看,无论晴天还是雨天,皆与西湖美景相宜。②从景与人的角度看,西湖美景与相关的历史名人互相映衬,两相得宜。③从诗与画的角度看,画面内容与苏诗的意境完美交融,相得益彰。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更凭君画我,追随二老,游千家寺”是作者想象,非画中实景。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总相宜:出自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从景与天气的角度看,“云凝山秀,日增波媚,宜晴宜雨”云雾凝结凸显山的秀色,日光更添水波的妩媚。无论晴天还是雨天,皆与西湖美景相宜。
②从景与人的角度看,“往事输他范蠡。泛扁舟、仍携佳丽”谁也比不上范蠡,他驾着一叶扁舟,与西施泛舟湖上,十分悠闲。“和靖幽居,老坡遗迹”这里有林和靖晚年隐居之处,苏轼也曾畅游西湖。西湖美景与相关的历史名人互相映衬,两相得宜。
③从诗与画的角度看,“淡妆浓抹”句化用苏轼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毫端幻出,淡妆浓抹,可人风味”画面内容与苏诗的意境完美交融,相得益彰。
17.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霓为衣兮风为马 仙之人兮列如麻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三边要高枕,万里得长城/自笑狂吟浪窃名,敢将孤垒敌长城)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己”“霓”“兮”“撩”“衰”“鬓”“蕃”“洮”“垒”。
18.A色彩斑斓/五彩缤纷 B气势恢宏/大气磅礴 C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19.A 20.B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指“绚墨舞台”被各色灯光照射的情景,可填“色彩斑斓”“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形容色彩灿烂的样子或形容生活或文学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五彩缤纷: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
B处,修饰“冰雪之冠”,凸显其大气,可填“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气势磅礴,场面大气。大气磅礴:形容气势浩大。
C处,语境是游客们对美不胜收的景观的喜爱或赞美,可填“流连忘返”“赞不绝口。流连忘返:因留恋美好的景物或事物而舍不得离去。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为”和A项“为”意思是作为、充当。
B.为了,表示目的。
C.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气。
D.跟“所”字合用,表示“被”。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B.这两句古语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放在②处最恰当。“有朋自远方来”紧承前文的“八方来客”,“不亦乐乎”引出后文上万名游客共享冰雪盛宴。
故选B。
21.A:早已经适应了这种微量辐射环境
B:因人为活动产生的电离辐射
C: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电离辐射
22.语句①修改为“这是否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呢”
语句④修改为“其安全性都经过了人们的反复论证与实践检验”
语句⑥修改为“如果操作正确”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上文写到我们不用担心天然照射,紧接着写人类在地球上出生,在地球上成长,本空的内容应该是已经适应了地球的生存环境,结合本段材料的关键词“电离辐射”,故填写“早已经适应了这种微量辐射环境”。
第二处。上文提到“天然照射”,下文又列举人们接受检查治疗或过安检门时会受到电离辐射。可知,本空应为会受到人工产生的辐射的影响。根据本空前面“接触到一些”,本空填写的应为“接触”的宾语,故填写偏正结构的短语合适,故填写“因人为活动产生的电离辐射”。
第三处。上文写在生活中我们不可以忽视电离辐射,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下文举出乘坐交通工具安检时因操作不当会受到辐射的例子,可知,本空应是在生活中我们要注意电离辐射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故填写“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电离辐射”。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①:搭配不当。“形成”与“影响”搭配不当,应将“形成”改为“产生”。
语句④:语序不当。“实践检验与反复论证”先后语序不当,根据逻辑顺序,应当先论证、再实践,故改为“反复论证与实践检验”。
语句⑥:搭配不当。本句应为表示假设的句子,而“既然”表示已然,故将“既然”改为“如果”。
23.【答案】
正视多难,成为新时代的英雄
回首往昔,穿过历史的长河,多难是人类最可恶的敌人,也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它无情地蹂躏践踏并摧毁弱者,但也锻造磨炼并成就着英雄,使英雄推动社会的发展,推进文明的繁荣。当今世界,依然“多难”,我们理当正视多难,成为新时代的英雄。
正视多难,拥有英雄的眼界与胸怀,哪怕烟雨,一蓑可任平生。正如大地既有广阔无垠的一马平川,也有高山险阻的重峦叠嶂,人生亦无坦途。宋代大文豪苏轼,才华汪洋恣肆,为人耿直淳朴,爱民如子。但无奈世事险恶,谗语流言之盛,使之卷进是非的漩涡,曾贵为翰林,又沦为囚徒,大起大落之间获得人生的顿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杭州留“苏堤”,徐州治黄河,惠州推广插秧技术,一路流放,一路放歌,多难的际遇非但未淹没他的才华,却更成就了他的高远的眼界与豁达的胸怀,正视多难,远山风景独好。
不屈于多难,拥有英雄的胆量与硬气,纵然乌蒙磅礴,如走泥丸。常言道,困难如弹簧,你弱它就强。不屈服于多难,是胆量,更是硬气。1962年冬的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兰考“沙、水、碱三害”如三根芒刺扎在兰考书记焦裕禄的心头,也如三座大山压在百姓们的心头,唯有不屈服,才会有希望。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勘察、带领群众试验。起风沙时,焦裕禄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下大雨时,他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开创水利工程,经后来引黄淤灌,最终让二十多万亩盐碱地变为良田。当英雄长眠于兰考时,他面对多难不屈服的勇气与硬气化为一股温暖的力量,让山河变绿,让“三害”退场,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沉着应对,以奋进的姿态,再现英雄的光环,如雨过天晴,便霞光满天。世界既是对立,又是统一,对于英雄而言,多难,是危难也是成就的机遇。在谢军领导的北斗二号研制过程中,困难重重,而在重要零部件依赖国外技术而终究得不到保障的危难情况下,谢军提出自主创新的构想,所有工作者在谢军团队的领导下,成功研制出星载铷原子钟等关键设备,摆脱了技术限制,实现了从空白到领跑的飞跃。如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部署完成,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并服务于全球,谁又能说多难不能变成多福呢?
古人说,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我辈青年在当今时代,不应该沉迷于生活的安适,而应该跳出舒适圈,正视多难,在不屈与奋进中成就个人的英雄梦与国家的富强梦想。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本套试卷现代文阅读切入,指出多难的历史能使人民走向觉醒并勇于奋斗,然后联系现在,指出当今世界依然“多难”,需要青年们正视、不屈、沉着、奋进。
仔细分析材料,历史中的多难时期往往能激发人民的觉醒和斗争精神。同样,当今世界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这需要当代青年正视、不屈、沉着、奋进,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可见,材料的主旨是多难兴邦,青年应勇于担当,增强责任意识。的确,历史上,中国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每一次都激发了人民的觉醒和斗争精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说明,多难兴邦是一个普遍规律,只有在面对困难时,人民才能更加团结、勇敢和坚定。而当代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在面对世界的挑战和困难时,当代青年应该具备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勇于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正视困难,不畏惧挑战;不屈不挠,坚持斗争;沉着冷静,理智应对;奋进向前,勇往直前,这些都是当代青年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精神。
本则材料更适合写议论文。写作时,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联系材料结合当前的国际局势提出中心论点:多难兴邦,青年应正视多难,勇担责任。然后从不同方面分析多难的积极意义,考生可从个人成长、企业转型、技术突破、民族复兴等角度进行分析,使论述更深入。接着重点论述当代青年面对多难应怎么做,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我们应拥有英雄的眼界与胸怀,拥有英雄的胆量与硬气,应有沉着的心态与奋进的姿态等。最后联系现实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参考立意】
(1)多难兴邦。
(2)历经磨难,锤炼品性。
(3)直面多难,努力兴邦。
(4)青年正当午,勇担责任,顶天立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