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阅读题优选40题-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6 阅读题优选40题-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1 11:47:52

文档简介

专题16 《经典常谈》阅读题优选40题
(一)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新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感表达到家就成,用不着说多余的话。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1.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2.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3.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
【答案】1.①抒发情感(消愁解闷);②酬神作乐(庆祝节日);③唱和竞胜。 2.①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②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③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 3.①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②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信息筛选。
根据原文第一段“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可概括出“原始歌谣可抒发情感(消愁解闷)”;
根据原文第一段“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可概括出原始歌谣可“酬神作乐(庆祝节日)”;
根据原文第一段“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概括出原始歌谣可“唱和竞胜”。
2.本题考查句子含义。
句中“一个人的机锋”,联系上文“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可分析出“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多人的智慧”,联系上文“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可分析出“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联系上文“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可分析出“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所以“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可理解为:歌谣从最初的反映个人心情,慢慢发展成为了众人聚唱,乃至成本成册。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原文第二段“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可概括出“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
根据原文第二段“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徒歌是随口唱”“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可概括出“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
(二)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咨;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4.这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 》
5.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 的形式,
6.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
7.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 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②
【答案】4.诗经 5.重章叠句 6.后来发展了字数均齐,韵脚调协 7. 为人做事要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别人或者别人的意见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解析】4.考查名著内容。根据选段中的“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可知,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重章叠句是其中的诗歌大多采用的手法。
5.考查名著内容。根据“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咨;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可知,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6.考查筛选信息。根据“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可得:后来发展了字数均齐,韵脚调协。
7.考查词句赏析。
根据“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意思“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可知,这句话教育我们,做事一定要有头有尾,有始有终,不能因为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就随意结束,这样才能做有所成,有所收获。
根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可知,这句话教育我们,别人的意见或建议能帮助我们改下自己的缺点,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三)阅读《经典常谈》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文字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这种字体究竟和小篆差不多。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所谓汉隶,是隶书的标准。晋唐之间,又称为“八分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从清末以来在新疆和敦煌发现的汉晋间的木简里最能见出。这种草书,各字分开,还带着挑笔,称为“章草”。魏晋之际,又嫌挑笔费事,改为敛笔,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这称为“今草”。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成“正书”。这起于魏代。晋唐之间,却称为“隶书”,而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8.(1)结合选段内容,说说书体演变的原因。
(2)结合选段内容,概括出书体演变的顺序。
① ② ③草书 ④ ⑤行书
【答案】8.(1)应用便利。
(2) 小篆 隶书 楷书
【详解】8.(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根据题干“书体演变的原因”的提示,找到“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可提炼出:应用;找到“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可提炼出:(应用)便利。
(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与提炼。
(1)(2)根据“书体演变的顺序”的提示,找到“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可提炼出:小篆和隶书;
(3)根据题干③“草书”的提示,找到“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成‘正书’。这起于魏代。晋唐之间,却称为‘隶书’,而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可提炼出:楷书(或正书、真书)。
(四)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班、马优劣论起于王充《论衡》。他说班氏父子“文义浃备,纪事详赡”,观者以为胜于《史记》。王充论文,是主张“华实俱成”的。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是辞赋化。《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自此以后,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专门传习,《史记》的传习者却甚少。这反映着那时期崇尚骈文的风气。唐以后,散文渐成正统,大家才提倡起《史记》来;明归有光及清桐城派更力加推尊,《史记》差不多要驾乎《汉书》之上了。这种优劣论起于二书散整不同,质文各异;其实是跟着时代的好尚而转变的。
9.(1)选文出自《经典常谈》,作者是 (人名)。
(2)“班、马优劣论”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述。
【答案】9.(1)朱自清
(2)汉代王充推崇“文义浃备、纪事详赡”的《汉书》,认为胜于《史记》;从汉到唐,文人大多偏爱《汉书》;唐以后,提倡并逐渐推尊《史记》。
【详解】9.(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于1942年出版,几十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经典佳作。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分别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通俗流畅,见解上鞭辟入里,可以使读者对古文更亲近、更有熟悉感,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阅读的入门佳作。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班、马优劣论起于王充《论衡》。他说班氏父子“文义浃备,纪事详赡”,观者以为胜于《史记》”可知,汉代王充推崇“文义浃备、纪事详赡”的《汉书》,认为甚于《史记》;
结合“自此以后,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专门传习”可得:从汉到唐,文人大多偏爱《汉书》;
结合“唐以后,散文渐成正统,大家才提倡起《史记》来”可得:唐以后,提倡并逐渐推尊《史记》。
可据此作答。
(五)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各题。
【选段一】
东汉和帝时期,有个许慎,作了一部《________》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
【选段二】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五是“转注”,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做那个意义用,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
(节选自《经典常谈》有删改)
10.(1)《经典常谈》一书的作者是 。【选段一】横线上的作品名称是《 》。
(2)结合【选段二】及下图,判断“众”字属于哪种造字法,并简要分析。
人 从 众
【答案】10.(1)朱自清 说文解字
(2)会意字。“众”字由三个“人”字组成,“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三个人即为众,是人数多的意思。
【详解】10.(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于民国三十一年二月(1942年2月)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编著完成,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由此可知《经典常谈》一书的作者是:朱自清。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种书”。由此可知横线上的作品名称是:《说文解字》。
(2)本意考查造字法分析。
结合选段二“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结合图片,可知“众”是会意字,从“人”到“从”再到“众”,“众”会合三个“人”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众”字由三个“人”字组成,“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三个人即为众,是人数多的意思。
(六)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陶是写意,谢是工笔。谢诗从制题到造句,无一不是工笔。他开了后世诗人着意描写的路子;他所以成为大家,一半也在这里。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11.文中的“陶”指的是 ,“谢”指的是 。
12.文段以国画技法形容两位诗人的写作风格,这样有何妙处?
【答案】11. 陶渊明 谢灵运 12.形象而雅致地说明了陶渊明田园诗的意境美和谢灵运山水诗的细致刻画(不同),突出了山水田园诗的画面感(相同)。
【解析】1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第一空:根据“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分析,可联系到,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的陶渊明。
第二空:根据“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分析,可联系到,南北朝时期诗人,山水诗派鼻祖的谢灵运。
1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写意是一种国画技法,注重用笔,在笔墨中表达作者的情感,意即是以形写神。它要求用粗放、简练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工笔,是一种国画技法,即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
结合“陶是写意,谢是工笔”分析,把“陶诗”比喻成“写意”,把“谢诗”比喻成“工笔”,生动形象而雅致地说明了陶渊明田园诗的意境美和谢灵运山水诗的细致刻画(不同),突出了山水田园诗的画面感(相同)。表达了作者对二者的赞美之情。
(七)阅读名著语段和相关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语段一】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这种字体究竟和小篆差不多。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所谓汉隶,是隶书的标准。
(节选自《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
【语段二】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误,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节选自《经典常谈》之《<诗经>第四》)
13.下面是“集”的几种字体,根据语段一指出字体为隶书的一个,并推知其本义。
隶书是 (填序号),“集”本义是 。
14.根据语段二回答:为什么说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15.下列选项中,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赋、比、兴三类,主要表现手法是风、雅、颂。
C.《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到了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D.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史记》,它和班固的《汉书》都是“正史”的源头。
E.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读整本书,我们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能的部分作为切入点,也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
【答案】13. ③ 群鸟停息在树上(写鸟停在树上也可) 14.①歌谣最初是一个人高兴或悲哀时的心情的诉说;②碰到节日,众人聚唱,一唱众和,歌谣越唱越多;③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 15.BD
【解析】13.考查字体字义。
根据语段一中的“演变的方向是简易”“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可知,③是隶书。相较于前两个字形,它呈现出笔画简易的趋势,并且字体呈现扁方。
第一个字,一只鸟停在树上。第二个字,三只鸟停在树上。由此可推知字义为:群鸟停息在树上。
14.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语段二中的“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可得:歌谣最初是一个人高兴或悲哀时的心情的诉说;
根据“碰到节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歌谣越唱越多”可得:碰到节日,众人聚唱,一唱众和,歌谣越唱越多;
根据“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可得: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
15.考查辨析信息。
B.“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赋、比、兴三类,主要表现手法是风、雅、颂”有误,应为: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D.“编年体史书”有误,应为:纪传体史书;
故选BD。
(八)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地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题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咽;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16.《经典常谈》是作者(填入名) 在杨振生先生的鼓励下写成的。上面文段所在篇章主要介绍的经典名著是《 》,孔子采取了 的办法,用它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后来解释它的儒生也都跟随孔子的脚步走,甚至变本加厉,进行断句取义了。
17.《经典常谈》中,对很多古代经典都有平实而高明的观点。下面的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ABC中的哪部经典,请做选择,
《①》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和门径,研究字形、字音、字义都得靠它。民众的《②》是巫术的本来面目:儒家的《②》是被哲学化了的。《③》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A《尚书》 B《周易》 C《说文解字》
① ② ③
【答案】16. 朱自清 《诗经》(诗、诗三百) 断章取义 17. c b a
【解析】16.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第一空:《经典常谈》的作者是朱自清先生,他在这本小书里不仅讲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五经四书,而且讲了历史的经典《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以及诸子的经典,辞赋的经典,诗的经典,文的经典,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他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传统文化,造就通才。
第二空:根据“只有唱地歌谣,没有写的诗”“便用歌来咽;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可知,文段所在篇章主要介绍的经典名著是《诗经》。
第三空:根据原著中的“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可知,应填:断章取义。
17.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①根据原著中的“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可知,应填:说文解字。
②根据原著中的“可以说,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而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可知,应填:周易。
③根据原著中的“《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知,应填:尚书。
教材“名著导读”中关于选择性阅读的建议是“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例如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① ;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② 读起。
(九)阅读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一)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18.这段文字选自 所著的《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 》;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 形式,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 。
(二)“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时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
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发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
19.(1)结合选段中画直线的句子和以下材料,说说对《蒹葭》的主题可以有什么新的理解?
从古至今,人们对《蒹葭》的主题解读就莫衷一是,《诗序》说:"《蒹葭》,刺(斥责、指责)羹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郑笺》说同,谓诗中所追慕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最接近诗作的年代,对诗歌的解读往往是最准确的。
(2)结合选段中画水浪线的句子,说说做学问当如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答案】18.朱自清 诗经 重章叠句 后来发展了字数均齐,韵脚调谐
19.(1)政治说的解读,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丧失周礼传统的社会的担忧,对美好社会秩序的一种追寻和向往。
(2)做学问要不断打磨推敲,精益求精,永不满足,不断进取,日臻完善,保持敬业之心。
【详解】18.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的著作。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1)根据选文“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和《经典常谈》的提示,可知,此处填“朱自清”;
(2)根据选文“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可知,出自《诗经》;
(3)根据选文“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可知,此处填:重章叠句;
(4)根据选文“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可知,此处填:后来发展了字数均齐,韵脚调谐。
19.(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画直线句“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和链接材料“《郑笺》说同,谓诗中所追慕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最接近诗作的年代,对诗歌的解读往往是最准确的。”可知,《蒹葭》的主题有政治说的解读,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丧失周礼传统的社会的担忧,对美好社会秩序的一种追寻和向往,这种解说可能是对准确的。
(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画水浪线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可知,做学问就像“治玉”,需要对做学问的人不断打磨推敲,使之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精益求精,日臻完善,保持上进之心。
(十)阅读《经典常谈》中节选的语段,完成小题。
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作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作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8]。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唐代以诗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庭及贵人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9],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他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一派[10]。五言律诗,王维、孟浩然已经不用来写艳情而用来写山水;杜甫却更用来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他的七言律诗,也是如此。他作律诗很用心在组织上。他的五言律诗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体制的变化。他的绝句直述胸怀,嫌没有余味;但那些描写片段生活印象的,却也不缺少暗示的力量。他也能欣赏自然,晚年所作,颇有清新的刻划的句子。他又是个有谐趣的人,他的诗往往透着滑稽的风味。但这种滑稽的风味和他的严肃的态度调和得那样恰到好处,一点也不至于减损他和他的诗的身分。
注释:[8]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9]胡适《白话文学史》[10《]沧浪诗话》说诗“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优游不迫”就是“温柔敦厚”。
20.选段应该是《经典常谈》中的哪一章?
21.朱自清说杜甫“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你认同他的观点么?请结合你了解的杜甫诗歌进行简单的说明。
【答案】20.《诗第十二》 21.我同意朱自清的观点。我们后世称杜甫为“诗圣”,称杜诗为“诗史”其实就是从杜甫诗歌“反映真实历史”这一角度而言的。杜甫的《石壕吏》叙述了安史之乱中官兵夜晚去一户百姓家抓丁的事情,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中普通老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真实的再现了诗人自己穷困潦倒、屋漏遇雨的悲惨境遇,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社会民生造成的破坏。同时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比较自由,体现了散文化的特点,因此我认为朱自清关于杜诗这个特点的表述是正确的。(学生答案不要求全,能举例说明杜甫诗歌反映真实的社会现实这个层面即可。)
【解析】20.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根据“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内容,结合名著全书可知,选文出自《经典常谈》中的《诗第十二》。
2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诗笔写出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段时期的社会现实,所以在当时就已经被称之为“诗史”,如著名的叙事组诗“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饱着深切同情的笔调,揭示了这一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同时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比较自由,不同于传统格律诗歌,体现了散文化的特点,因此我认为朱自清关于杜诗这个特点的表述是正确的。
(十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1―5小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dàng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竟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节选自《经典常谈》之《<诗经>第四》)
2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回肠dàng( )气(2)一唱众和( )
23.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24.本片段选自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其中介绍了东汉许慎编写的字书《 》,讲八卦的儒家经典《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 》。
25.为什么说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26.《经典常谈》之《诗第十二》一章介绍了许多诗人及其诗歌的特点,小文向同学们展示了制作的读书笔记,请你在下表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选项,使诗人与诗歌特点相符。
诗人 诗歌特点
① 他的诗逞才使气,不怕说尽,是“沉着痛快”的诗。
② 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上谪仙人”。
③ 他也是个爱君爱国的诗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沈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
④ 他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
【答案】22. 荡 hè 23. 竟胜 竞胜 24. 说文解字 周易 尚书 25.①歌谣最初是一个人高兴或悲哀时的心情的诉说;②碰到节日,众人聚唱,一唱众和,歌谣越唱越多;③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 26. 屈原 李白 陆游 杜甫
【解析】2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回肠荡气:huí cháng dàng qì,形容音乐或诗文等十分婉转动人。也作“荡气回肠”。
一唱众和: yī chàng zhòng hé,形容附和的人极多。
23.本题考查字形。
竟胜——竞胜,较量胜负。
2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综合。
东汉许慎编写的字书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字典,建立了我国汉字的造字理论;讲述八卦的儒家经典是《周易》,又称《易经》或《易》,儒家“五经”之一;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文献著作是《尚书》,又称《书》或《书经》,也是儒家“五经”之一。
25.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结合“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可知,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结合“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知,众人聚唱时,歌谣越唱越多;结合“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可知,也有经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
26.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①根据提示“他的诗逞才使气,不怕说尽,是‘沉着痛快’的诗”可知,该诗人是屈原,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风调激楚,是屈原楚辞风格。
②根据提示“天上谪仙人”可知,该诗人是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誉为“诗仙”。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③根据提示“爱君爱国的诗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沈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可知,该诗人是陆游。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④根据提示他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可知,该诗人是杜甫,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十二)阅读下面从《经典常谈》中摘录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摘录一: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摘录二:先生一向在发扬、介绍、修正、推进我国传统文化上做功夫,虽说一点一滴、一瓶一钵,却朴实无夸,极其切实。再加上一幅冲淡夷旷的笔墨,往往能把顶笨重的事实或最繁复的理论,处分得异常轻盈生动,使人读了先生的文章,不惟忘倦,且可不费力地心领神会。这本《经典常谈》就是我这话一个确切的明证。
摘录三: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
27.阅读摘录一,说说“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的原因。
28.阅读摘录二,谈一谈《经典常谈》的艺术特色。
29.摘录三说,“他”成功之后,可以佩六国相印。分析像“他”一样的游说之士这么受各国君主重视的原因。
【答案】27.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 28.内容简洁精辟,不故作高深,朴实无华;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通俗流畅,深入浅出;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型和通俗性强;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容易激发读者阅读经典的兴趣。 29.当时各国之间随时可能爆发战争,外交办得好,就能避免战祸;即使不得不战,也能通过外交与别国联盟。而担任外交任务的,就是像苏秦一样的游说之士。
【解析】27.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摘录一中的“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可得: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
28.考查名著阅读。
首先,在风格上, 这是一部用散文手法谈学术的佳作。《经典常谈》的散文手法,除了平易亲切的叙述笔调,生动活泼的“儿化词”的运用等等,特别在意每一篇开头的经营,让每一篇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凤头”:或从传说入手,或从风俗入手,或从时代背景说起,或从人物故事说起。全书十三篇,每一篇的开头各不相同。这种由事入理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学术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其次,在内容上,本书具有点面结合、点线结合的特色。全书十三篇,从“小学”开篇,然后依次介绍传统的 经、史、子、集。十三篇可分两大部分:前九篇谈“小学” 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又做到点线结合。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但只要细读全书,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
再次,在表述上,全书导入生动,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全书的每一篇,一段一层意思,层层有序推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例如,“《说文解字》第一”,共十个自然段,按内容可分为四个逻辑层次:第一,“仓颉造字”与文字的起源,一、二自然段 ;第二,从“字书”到《说文解字》,三、四、五自然段 ;第三,文字的发展与“六书”,六、七、八、九自然段,这是全篇的重心所在,讲授时还可以分出若干层次 ;第四,书体的演变,最后一个自然段。以《说 文解字》为中心,文字学的常识已囊括其中。
29.考查名著内容。
根据原著中的“当时国际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战争到底是劳民伤财的,况且难得有把握;重要的还是作外交的工夫。外交办得好,只凭口舌排难解纷,可以免去战祸;就是不得不战,也可以多找一些与国,一些帮手。担负这种外交的人,便是那些策士,那些游说之士。游说之士既这般重要,所以立谈可以取卿相;只要有计谋,会辩说就成,出身的贵贱倒是不在乎的”可得:当时各国之间随时可能爆发战争,外交办得好,就能避免战祸;即使不得不战,也能通过外交与别国联盟。而担任外交任务的,就是像苏秦一样的游说之士。
(十三)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东汉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有删改)
30.根据原著内容和选文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民众的愿望是文字简化的源动力,是内因,秦始皇颁布“书同文”的法令亦属内因。
B.《说文解字》保存了部分籀文的形体,它对于我们辨识更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也是大有帮助的。
C.如果我们想要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或者要探究某些汉字的起源,《说文解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D.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概括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这是汉字的主要字体,此外还有草书和行书两种辅助字体。
31.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说文解字》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材料概括。
【答案】30.A
31.①搜罗字数多,字体丰富。
②按偏旁部首编排字典,分类细致。
③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有助溯源。
④研究音形义,是文字学的古典。
⑤是研究古典的重要工具。
【详解】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有误。秦始皇颁布“书同文”的法令属于外因;
故选A。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可知,搜罗字数多,字体丰富;
根据“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可知,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有助溯源;
根据“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可知,按偏旁部首编排字典,分类细致;
根据“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可知,研究音形义,是文字学的古典;是研究古典的重要工具。
(十四)阅读《经典常谈》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
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古文家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像汉赋似的。他的诗逞才使气,不怕说尽,是“沉着痛快”的诗。后来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们却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他们开始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嘲风雪,弄花草”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他们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的和“非讽谕”的两类。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当时最流传的是他们新创的谐调的七言叙事诗,所谓“长庆体”的,还有社会问题诗。
32.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这些在他的很多诗中有体现,请列举一二。(只写诗题)
33.请以白居易的《卖炭翁》为例,简要说说该诗是如何体现他的写诗主张?
【答案】32.《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新安吏》等。 33.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社会上以强凌弱,为官者欺压百姓的现实,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其目的在于希望当政者能对此现象加以警觉,体现了其写诗主张。
【解析】32.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
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能够体现“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的诗主要有:《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33.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十五)阅读名著《经典常谈》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
②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34.结合第①段说说上古时候的歌谣有哪些作用?
35.为什么说歌谣是“多人的智慧”?原始的歌谣或《诗经》中有很多含有重叠内容,但后世的诗歌却少有重叠,为什么?
36.请根据例子,在《尚书》、《汉书》、《左传》中任选一个写出其中经典的观点。
例如《离骚》: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
我选《 》:
【答案】34.①抒发情感(消愁解闷);②酬神作乐(庆祝节日);③唱和竞胜。 35.歌谣在被使用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改动,这样下来,一首歌谣就包含着多人的智慧了。因为早期的歌谣或诗歌的节奏最主要是靠重叠,而后世的诗歌往往字数整齐、韵脚协调,诗歌因为它们就有了节奏,便不再像以前那样靠重叠了。 36.《尚书》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汉书》: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
《左传》: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解析】34.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①段“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概括可得:抒发情感;
结合①段“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概括可得:酬神作乐;
结合①段“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得:唱和竞胜。
35.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问,结合②段“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可知,歌谣在被使用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改动,这样下来,一首歌谣就包含着多人的智慧了。
第二问,结合①段“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概括可知,早期的歌谣或诗歌为了充分地表达感情,重叠的内容一唱三叹荡气回肠更能展现其节奏;而后世的诗歌在丰富的文字组合之下,能够做到上下句字数一致和句式上还能做到对称,同时还可采取押韵来提升其节奏感,所以后世的诗歌少有重叠。
36.考查文学常识积累。在《尚书》、《汉书》、《左传》中任选一个写出其中经典的观点。
示例1:《尚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是最古老的记言的历史。
示例2:《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
示例3:《左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十六)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乙】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______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功夫。……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以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3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对《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古代经典著作的梳理,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整体风貌。
B.读《经典常谈》,不能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书籍卷数之类,而要把它当作一只船,去接触古书。
C.甲文用生动的语言将古人如何抒发情绪、咏唱歌谣的情景描绘出来,增加了文章感染力。
D.乙文“诗言志”中的“志”总是与政治或教化相关,说明了《诗》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个人的政治志向的。
38.下面四个词语中,最适合填入乙文空格中的词语是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断章取义:象征比兴
【答案】37.D 38.断章取义
【解析】37.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D.“说明了《诗》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个人的政治志向的”有误。“志”指教化而言。孔子时代,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是建立在“六义”之上。
《经典常谈》原文: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发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但春秋时列国的赋诗只是用诗,并非解诗;那时诗的主要作用还在乐歌,因乐歌而加以借用,不过是一种方便罢了。
《诗经》第四:第一段:诗的源头是歌谣。
第四段:诗言志:“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春秋时,通行赋诗。
第五段:孔子时代,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成为儒家“六经”之一。
第六段:1.春秋时,赋诗只是用诗,并非解诗,孔子时代断章取义解释诗篇。
第七段:毛氏和郑玄的解说都是以史证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第八段:以诗证史的思想最先表现在《诗序》里。
第九段:《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是建立在“六义”之上。介绍“六义”中风、雅、颂。
故选D。
38.本题考查补写词语。
托物言志,意思是指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借物抒情,是一种以描写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象征是通过借用具体形象暗示特定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比兴则是先说他物,再由比引发,通过比喻的手法,使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便于诗人抒情达意。比兴是寄托,是儒家诗论中的两种手法之一。
“断章取义”原指不顾原意而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本段中孔子“断章取义”“将玉比人”“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的做法有道理。此乃“巧用”,孔子借治玉来教化人,明确做学问与打磨玉器一样都需要有不断雕琢、不断精进的过程。所以,最适合的词语是“断章取义”。
(十七)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小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像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复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著《经典常谈》)
39.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40.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
【答案】39.①抒发情感(消愁解闷);②酬神作乐(庆祝节日);③唱和竞胜。 40.①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②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
【解析】39.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概括。
结合“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的内容可概括为:抒发情感;
结合“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的内容可概括为:酬神作乐,唱和竞胜。
40.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
结合“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复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的内容可知,歌谣与最初的诗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
结合“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的内容可知,歌谣与最初的诗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专题16 《经典常谈》阅读题优选40题
(一)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新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感表达到家就成,用不着说多余的话。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1.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2.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3.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
(二)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咨;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4.这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 》
5.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 的形式,
6.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
7.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 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②
(三)阅读《经典常谈》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文字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这种字体究竟和小篆差不多。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所谓汉隶,是隶书的标准。晋唐之间,又称为“八分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从清末以来在新疆和敦煌发现的汉晋间的木简里最能见出。这种草书,各字分开,还带着挑笔,称为“章草”。魏晋之际,又嫌挑笔费事,改为敛笔,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这称为“今草”。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成“正书”。这起于魏代。晋唐之间,却称为“隶书”,而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8.(1)结合选段内容,说说书体演变的原因。
(2)结合选段内容,概括出书体演变的顺序。
① ② ③草书 ④ ⑤行书
(四)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班、马优劣论起于王充《论衡》。他说班氏父子“文义浃备,纪事详赡”,观者以为胜于《史记》。王充论文,是主张“华实俱成”的。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是辞赋化。《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自此以后,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专门传习,《史记》的传习者却甚少。这反映着那时期崇尚骈文的风气。唐以后,散文渐成正统,大家才提倡起《史记》来;明归有光及清桐城派更力加推尊,《史记》差不多要驾乎《汉书》之上了。这种优劣论起于二书散整不同,质文各异;其实是跟着时代的好尚而转变的。
9.(1)选文出自《经典常谈》,作者是 (人名)。
(2)“班、马优劣论”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述。
(五)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各题。
【选段一】
东汉和帝时期,有个许慎,作了一部《________》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
【选段二】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五是“转注”,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做那个意义用,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
(节选自《经典常谈》有删改)
10.(1)《经典常谈》一书的作者是 。【选段一】横线上的作品名称是《 》。
(2)结合【选段二】及下图,判断“众”字属于哪种造字法,并简要分析。
人 从 众
(六)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陶是写意,谢是工笔。谢诗从制题到造句,无一不是工笔。他开了后世诗人着意描写的路子;他所以成为大家,一半也在这里。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11.文中的“陶”指的是 ,“谢”指的是 。
12.文段以国画技法形容两位诗人的写作风格,这样有何妙处?
(七)阅读名著语段和相关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语段一】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这种字体究竟和小篆差不多。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所谓汉隶,是隶书的标准。
(节选自《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
【语段二】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误,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节选自《经典常谈》之《<诗经>第四》)
13.下面是“集”的几种字体,根据语段一指出字体为隶书的一个,并推知其本义。
隶书是 (填序号),“集”本义是 。
14.根据语段二回答:为什么说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15.下列选项中,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赋、比、兴三类,主要表现手法是风、雅、颂。
C.《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到了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D.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史记》,它和班固的《汉书》都是“正史”的源头。
E.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读整本书,我们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能的部分作为切入点,也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
(八)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地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题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咽;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16.《经典常谈》是作者(填入名) 在杨振生先生的鼓励下写成的。上面文段所在篇章主要介绍的经典名著是《 》,孔子采取了 的办法,用它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后来解释它的儒生也都跟随孔子的脚步走,甚至变本加厉,进行断句取义了。
17.《经典常谈》中,对很多古代经典都有平实而高明的观点。下面的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ABC中的哪部经典,请做选择,
《①》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和门径,研究字形、字音、字义都得靠它。民众的《②》是巫术的本来面目:儒家的《②》是被哲学化了的。《③》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A《尚书》 B《周易》 C《说文解字》
① ② ③
(九)阅读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一)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18.这段文字选自 所著的《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 》;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 形式,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 。
(二)“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时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
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发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
19.(1)结合选段中画直线的句子和以下材料,说说对《蒹葭》的主题可以有什么新的理解?
从古至今,人们对《蒹葭》的主题解读就莫衷一是,《诗序》说:"《蒹葭》,刺(斥责、指责)羹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郑笺》说同,谓诗中所追慕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最接近诗作的年代,对诗歌的解读往往是最准确的。
(2)结合选段中画水浪线的句子,说说做学问当如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十)阅读《经典常谈》中节选的语段,完成小题。
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作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作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8]。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唐代以诗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庭及贵人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9],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他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一派[10]。五言律诗,王维、孟浩然已经不用来写艳情而用来写山水;杜甫却更用来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他的七言律诗,也是如此。他作律诗很用心在组织上。他的五言律诗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体制的变化。他的绝句直述胸怀,嫌没有余味;但那些描写片段生活印象的,却也不缺少暗示的力量。他也能欣赏自然,晚年所作,颇有清新的刻划的句子。他又是个有谐趣的人,他的诗往往透着滑稽的风味。但这种滑稽的风味和他的严肃的态度调和得那样恰到好处,一点也不至于减损他和他的诗的身分。
注释:[8]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9]胡适《白话文学史》[10《]沧浪诗话》说诗“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优游不迫”就是“温柔敦厚”。
20.选段应该是《经典常谈》中的哪一章?
21.朱自清说杜甫“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你认同他的观点么?请结合你了解的杜甫诗歌进行简单的说明。
(十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1―5小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dàng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竟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节选自《经典常谈》之《<诗经>第四》)
2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回肠dàng( )气(2)一唱众和( )
23.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24.本片段选自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其中介绍了东汉许慎编写的字书《 》,讲八卦的儒家经典《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 》。
25.为什么说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26.《经典常谈》之《诗第十二》一章介绍了许多诗人及其诗歌的特点,小文向同学们展示了制作的读书笔记,请你在下表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选项,使诗人与诗歌特点相符。
诗人 诗歌特点
① 他的诗逞才使气,不怕说尽,是“沉着痛快”的诗。
② 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上谪仙人”。
③ 他也是个爱君爱国的诗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沈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
④ 他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
(十二)阅读下面从《经典常谈》中摘录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摘录一: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摘录二:先生一向在发扬、介绍、修正、推进我国传统文化上做功夫,虽说一点一滴、一瓶一钵,却朴实无夸,极其切实。再加上一幅冲淡夷旷的笔墨,往往能把顶笨重的事实或最繁复的理论,处分得异常轻盈生动,使人读了先生的文章,不惟忘倦,且可不费力地心领神会。这本《经典常谈》就是我这话一个确切的明证。
摘录三: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
27.阅读摘录一,说说“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的原因。
28.阅读摘录二,谈一谈《经典常谈》的艺术特色。
29.摘录三说,“他”成功之后,可以佩六国相印。分析像“他”一样的游说之士这么受各国君主重视的原因。
(十三)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东汉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有删改)
30.根据原著内容和选文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民众的愿望是文字简化的源动力,是内因,秦始皇颁布“书同文”的法令亦属内因。
B.《说文解字》保存了部分籀文的形体,它对于我们辨识更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也是大有帮助的。
C.如果我们想要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或者要探究某些汉字的起源,《说文解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D.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概括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这是汉字的主要字体,此外还有草书和行书两种辅助字体。
31.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说文解字》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材料概括。
(十四)阅读《经典常谈》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
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古文家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像汉赋似的。他的诗逞才使气,不怕说尽,是“沉着痛快”的诗。后来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们却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他们开始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嘲风雪,弄花草”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他们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的和“非讽谕”的两类。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当时最流传的是他们新创的谐调的七言叙事诗,所谓“长庆体”的,还有社会问题诗。
32.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这些在他的很多诗中有体现,请列举一二。(只写诗题)
33.请以白居易的《卖炭翁》为例,简要说说该诗是如何体现他的写诗主张?
(十五)阅读名著《经典常谈》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
②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34.结合第①段说说上古时候的歌谣有哪些作用?
35.为什么说歌谣是“多人的智慧”?原始的歌谣或《诗经》中有很多含有重叠内容,但后世的诗歌却少有重叠,为什么?
36.请根据例子,在《尚书》、《汉书》、《左传》中任选一个写出其中经典的观点。
例如《离骚》: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
我选《 》:
(十六)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乙】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______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功夫。……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以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3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对《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古代经典著作的梳理,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整体风貌。
B.读《经典常谈》,不能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书籍卷数之类,而要把它当作一只船,去接触古书。
C.甲文用生动的语言将古人如何抒发情绪、咏唱歌谣的情景描绘出来,增加了文章感染力。
D.乙文“诗言志”中的“志”总是与政治或教化相关,说明了《诗》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个人的政治志向的。
38.下面四个词语中,最适合填入乙文空格中的词语是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断章取义:象征比兴
(十七)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小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像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复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著《经典常谈》)
39.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40.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