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辞赋第十一-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0 辞赋第十一-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1 11:50:01

文档简介

专题10 辞赋第十一
章节简介 1
知识网络 1
原文+批注 2
内容概括 8
试题精选(共30题) 9-36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后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作《三都赋》。
原 文 批 注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也是为了纪念的缘故。他是个忠臣,而且是个缠绵悱恻的忠臣;他是个节士,而且是个浮游尘外、清白不污的节士。“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的身世是一出悲剧。可是他永生在我们的敬意尤其是我们的同情里。“原”是他的号,“平”是他的名字。他是楚国的贵族,怀王时候,作“左徒”的官。左徒好像现在的秘书。他很有学问,熟悉历史和政治,口才又好。一方面参赞国事,一方面给怀王见客,办外交,头头是道。怀王很信任他。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誉为“楚辞之祖”。 竞渡,意思是竞相渡过,指划船比赛。 本段简介屈原的品行。
当时楚国有亲秦、亲齐两派;屈原是亲齐派。秦国看见屈原得势,便派张仪买通了楚国的贵臣上官大夫、靳尚等,在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果然被他们所惑,将屈原放逐到汉北去。张仪便劝怀王和齐国绝交,说秦国答应割地六百里。楚和齐绝了交,张仪却说答应的是六里。怀王大怒,便举兵伐秦,不料大败而归。这时候想起屈原来了,将他召回,教他出使齐国。亲齐派暂时抬头。但是亲秦派不久又得势。怀王终于让秦国骗了去,拘留着,就死在那里。这件事是楚人最痛心的,屈原更不用说了。可是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却还是听亲秦派的话,将他二次放逐到江南去。他流浪了九年,秦国的侵略一天紧似一天;他不忍亲见亡国的惨象,又想以一死 来感悟顷襄王,便自沉在汨罗江里。 汉北出自屈原《楚辞·九章·抽思》 ,古地名,在今湖北省内,为屈原在楚襄王时,遭受排挤后的驱逐流放地。
《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时候所作。《离骚》尤其是千古流传的杰构。这一篇大概是二次被放时作的。他感念怀王的信任,却恨他糊涂,让一群小人蒙蔽着,播弄着。而顷襄王又不能觉悟;以致国土日削,国势日危。他自己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简直走投无路;满腔委屈,千端万绪的,没人可以诉说。终于只能告诉自己的一支笔,《离骚》便是这样写成的。“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他是个富于感情的人,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呐!”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什么组织的。 《楚辞》收录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七篇。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屈原最重要的作品——《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因此风、骚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的源头。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意思是说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
篇中陈说唐、虞、三代的治,桀、纣、羿、浇的乱,善恶因果,历历分明;用来讽刺当世,感悟君王。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的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他又将贤臣比作香草。“美人香草”从此便成为政治的譬喻,影响后来解诗、作诗的人很大。汉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好色而不淫”似乎就指美人香草用作政治的譬喻而言;“怨诽而不乱”是怨而不怒的意思。虽然我们相信《国风》的男女之辞并非政治的譬喻,但断章取义,淮南王的话却是《离骚》的确切评语。
《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大约汉人才合在一起,给了“九章”的名字。这里面有些是屈原初次被放时作的,有些是二次被放时作的。差不多都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引史事,用譬喻,也和《离骚》一样。《离骚》里记着屈原的世系和生辰,这几篇里也记着他放逐的时期和地域;这些都可以算是他的自叙传。他还作了《九歌》、《天问》、《远游》、《招魂》等,却不能算自叙传,也“不皆是怨君”;后世都说成怨君,便埋没了他的别一面的出世观了。他其实也是一“子”,也是一家之学。这可以说是神仙家,出于巫。《离骚》里说到周游上下四方,驾车的动物,驱使的役夫,都是神话里的。《远游》更全是说的周游上下四方的乐处。这种游仙的境界,便是神仙家的理想。
《远游》开篇说“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篇中又说“临不死之旧乡”。人间世太狭窄了,也太短促了,人是太不自由自在了。神仙家要无穷大的空间,所以要周行无碍;要无穷久的时间,所以要长生不老。他们要打破现实的、有限的世界,用幻想创出一个无限的世界来。在这无限的世界里,所有的都是神话里的人物;有些是美丽的,也有些是丑怪的。《九歌》里的神大都可爱;《招魂》里一半是上下四方的怪物,说得顶怕人的,可是一方面也奇诡可喜。因为注意空间的扩大,所以对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在在都有兴味。《天问》里许多关于天文地理的疑问,便是这样来的。一面惊奇天地之广大,一面也惊奇人事之诡异——善恶因果,往往有不相应的;《天问》里许多关于历史的疑问,便从这里着眼。这却又是他的入世观了。
要达到游仙的境界,须要“虚静以恬愉”、“无为而自得”,还须导引养生的修炼工夫,这在《远游》里都说了。屈原受庄学的影响极大。这些都是庄学;周行无碍,长生不老,以及神话里的人物,也都是庄学。但庄学只到“我”与自然打成一片而止,并不想创造一个无限的世界;神仙家似乎比庄学更进了一步。神仙家也受阴阳家的影响;阴阳家原也讲天地广大,讲禽兽异物的。阴阳家是齐学。齐国滨海,多有怪诞的思想。屈原常常出使到那里,所以也沾了齐气。还有齐人好“隐”。“隐”是“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是用一种滑稽的态度来讽谏。淳于髡可为代表。楚人也好“隐”。屈原是楚人,而他的思想又受齐国的影响,他爱用种种政治的譬喻,大约也不免沾点齐气。但是他不取滑稽的态度,他是用一副悲剧面孔说话的。《诗大序》所谓“谲谏”,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倒是合式的说明。至于像《招魂》里的铺张排比,也许是纵横家的风气。
《离骚》各篇多用“兮”字足句,句逗以参差不齐为主。“兮”字足句,三百篇中已经不少;句逗参差,也许是“南音”的发展。“南”本是南乐的名称;三百篇中的二《南》,本该与《风》、《雅》、《颂》分立为四。二《南》是楚诗,乐调虽已不能知道,但和《风》、《雅》、《颂》必有异处。从二《南》到《离骚》,现在只能看出句逗由短而长、由齐而畸的一个趋势;这中间变迁的轨迹,我们还能找到一些,总之,决不是突如其来的。这句逗的发展,大概多少有音乐的影响。从《汉书·王褒传》可以知道楚辞的诵读是有特别的调子的,这正是音乐的影响。屈原诸作奠定了这种体制,模拟的日见其多。就中最出色的是宋玉,他作了《九辩》。宋玉传说是屈原的弟子;《九辩》的题材和体制都模拟《离骚》和《九章》,算是代屈原说话,不过没有屈原那样激切罢了。宋玉自己可也加上一些新思想;他是第一个描写“悲秋”的人。还有个景差,据说是《大招》的作者;《大招》是模拟《招魂》的。 句读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俗称‘断句’,拼音为jù dòu,也称为句逗。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不仅是现行白话文中的句号与逗号的统称。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三字经》中“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等均有记录。
到了汉代,模拟《离骚》的更多,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都走着宋玉的路。大概武帝时候最盛,以后就渐渐的差了。汉人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为“楚辞”。刘向将这些东西编辑起来,成为《楚辞》一书。东汉王逸给作注,并加进自己的拟作,叫作《楚辞章句》。北宋洪兴祖又作《楚辞补注》。《章句》和《补注》合为《楚辞》标准的注本。但汉人又称《离骚》等为“赋”。《史记·屈原传》说他“作《怀沙》之赋”;《怀沙》是《九章》之一,本无“赋”名。《传》尾又说:“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列“屈原赋二十五篇”,就是《离骚》等。大概“辞”是后来的名字,专指屈、宋一类作品;赋虽从辞出,却是先起的名字,在未采用“辞”的名字以前,本包括“辞”而言。所以浑言称“赋”,称“辞赋”,分言称“辞”和“赋”。后世引述屈、宋诸家,只通称“楚辞”,没有单称“辞”的。但却有称“骚”、“骚体”、“骚赋”的,这自然是“离骚”的影响。
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篇中分咏“礼”、“知”、“云”、“蚕”、“箴”(针)五件事物,像是谜语;其中颇有讽世的话,可以说是“隐”的支流余裔。荀子久居齐国的稷下,又在楚国作过县令,死在那里。他的好“隐”,也是自然的。《赋篇》总题分咏,自然和后来的赋不同,但是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却开了后来赋家的风气。荀赋和屈辞原来似乎各是各的;这两体的合一,也许是在贾谊手里。贾谊是荀卿的再传弟子,他的境遇却近于屈原,又久居屈原的故乡;很可能的,他模拟屈原的体制,却袭用了荀卿的“赋”的名字。这种赋日渐发展,屈原诸作也便被称为“赋”;“辞”的名字许是后来因为拟作多了,才分化出来,作为此体的专称的。辞本是“辩解的言语”的意思,用来称屈、宋诸家所作,倒也并无不合之处。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杂赋”十二家是总集,可以不论。屈原以下二十家,是言情之作。陆贾以下二十一家,已佚,大概近于纵横家言。就中“陆贾赋三篇”,在贾谊之先;但作品既不可见,是他自题为赋,还是后人追题,不能知道,只好存疑了。荀卿以下二十五家,大概是叙物明理之作。这三类里,贾谊以后各家,多少免不了屈原的影响,但已渐有散文化的趋势;第一类中的司马相如便是创始的人。——托为屈原作的《卜居》、《渔父》,通篇散文化,只有几处用韵,似乎是《庄子》和荀赋的混合体制,又当别论。——散文化更容易铺张些。“赋”本是“铺”的意思,铺张倒是本来面目。可是铺张的作用原在讽谏;这时候却为铺张而铺张,所谓“劝百而讽一”。当时汉武帝好辞赋,作者极众,争相竞胜,所以致此。扬雄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诗人之赋”便是前者,“辞人之赋”便是后者。甚至有诙谐嫚戏,毫无主旨的。难怪辞赋家会被人鄙视为倡优了。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字长卿,一说蜀郡成都人,一说巴郡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 (详见“人物争议”部分)。“汉赋四大家”之一,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被誉为“赋圣”、“辞宗”。 少名犬子,后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景帝时,以赀为郎,为武骑常侍,非其所好。后病免,客游梁。善辞赋,作《子虚赋》。及梁孝王卒,归家,贫无以自业,往依临邛令王吉。临邛富人卓王孙女卓文君慕相如之才,与之私奔。乃于临邛买酒舍,令文君当垆卖酒,身与庸保杂作。卓王孙乃分与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夫妇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武帝读《子虚赋》,大为赞赏,遂召之。作天子游猎之赋,得任为郎。数岁,拜中郎将,奉使巴蜀,略定西南夷,邛、莋、冉、駹、斯榆之君皆请内附,边关日益开广。又通灵山道,作孙水桥,以通邛、莋。后拜孝文园令,旋病免。所著赋尚有《大人赋》等。原集已佚,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东汉以来,班固作《两都赋》,“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张衡仿他作《二京赋》。晋左思又仿作《三都赋》。这种赋铺叙历史地理,近于后世的类书;是陆贾、荀卿两派的混合,是散文的更进一步。这和屈、贾言情之作,却迥不相同了。此后赋体渐渐缩短,字句却整炼起来。那时期一般诗文都趋向排偶化,赋先是领着走,后来是跟着走;作赋专重写景述情,务求精巧,不再用来讽谏。这种赋发展到齐、梁、唐初为极盛,称为“俳体”的赋。“俳”是游戏的意思,对讽谏而言;其实这种作品倒也并非滑稽嫚戏之作。唐代古文运动起来,宋代加以发挥光大,诗文不再重排偶而趋向散文化,赋体也变了。像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虽然有韵而全篇散行,排偶极少,比《卜居》、《渔父》更其散文的。这称为“文体”的赋。唐、宋两代,以诗赋取士,规定程式。那种赋定为八韵,调平仄,讲对仗;制题新巧,限韵险难。这只是一种技艺罢了。这称为“律赋”。 班固是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十六岁入洛阳太学,二十三岁父死后归乡里。以父所撰《史记后传》叙事未详,乃潜心继续撰述力求精善。他认为《史记》以汉朝“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不妥,决心撰写起自汉高祖、终于王莽共二百三十年事迹的《汉书》。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作为经学理论家,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将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与父亲班彪、妹妹班昭合称“三班”,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对“律赋”而言,“俳体”和“文体”的赋都是“古赋”;这“古赋”的名字和“古文”的名字差不多,真正“古”的如屈、宋的辞,汉人的赋,倒是不包括在内的。赋似乎是我国特有的体制;虽然有韵,而就它全部的发展看,却与文近些,不算是诗。
辞赋其实专指辞,后称为赋,浑言称辞赋,统统起源于《楚辞》,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屈原的《离骚》。朱自清先生称屈原为缠绵悱恻的忠臣、清白不染的节士,永生在我们的敬意尤其是我们的同情里。《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时候所作。他感念怀王的信任,却恨他糊涂,让一群小人蒙蔽着,播弄着。他高唱着“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走投无路,满腔委屈,千头万绪,无人可诉,只能告诉自己的一支笔,“离骚”就是“别愁” 或“遭忧”的意思。他用了许多神话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了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 ,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
到了汉代,出现了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一大批模仿《离骚》的文人,汉人称这些作品为“辞”,一并纳入了《楚辞》一书。荀子的《赋篇》是最早称“赋”,荀赋和屈辞原来似乎各是各的,这两体的合一,朱自清先生推断也许是在贾谊手里。因为汉武帝好辞赋,所以繁荣一时,发展到唐初,称为“俳体”的赋;后来宋代不再注重排偶而趋向散文化,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赋便称为“文体”的赋。总体来看,赋虽然有韵,但更像是文而不算是诗。
1.填空。
(1)汉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 》好色而不淫,《 》怨诽而不乱,若《离骚》可谓兼之矣”。
(2) 定体制,模拟着宋玉、景差,汉则东方塑、王褒、刘向、王逸等,即“楚辞”, 编为《楚辞》。王逸作注,并增加拟作《 》。
(3)汉人又称《离骚》为“ ”。
(4)班固《 》、张衡《 》、左思《 》近于后世的类书,是陆贾、荀卿两派的混合,是散文更进一步。
(5)欧阳修《 》、苏轼《 》有韵而全篇散行,称为“文体”的赋。
(6)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 》和《 》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
(7)《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 。
【答案】 (1)国风 小雅
(2)屈原 刘向 楚辞章句
(3)赋
(4)两都赋 二京赋 三都赋
(5)秋声赋 赤壁赋
(6)离骚 九章
(7)四类
2.阅读《经典常谈》,可据兴趣选择性阅读。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可从《〈战国策〉第八》读起,还可读对最早的有系统的史书《 》《汉书》的介绍:对诗歌感兴趣,还可联读《〈诗经〉第四》《〈 〉第十一》《〈诗〉第十二》,充分梳理中国古典诗歌的文脉发展。
【答案】 《史记》 《辞赋》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①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中的《〈史记〉〈汉书〉第九》中说:《史记》、《汉书》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故①填:《史记》。
②《经典常谈》中与诗歌有关的章节有:《〈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故②填:《辞赋》。
3.下而是两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的发言,其中有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
姓名 所读章节 所发言论
天天 《辞赋第十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楚辞》中的《离骚》《九章》和《九辩》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的。
小乐 《诸子第十》 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学说上,孔子主张“正名主义”,孟子重视圣王的道德,荀子重视声望的威权。
说法错误的同学是 ,我的修改意见是: 。
【答案】 天天; 删去《九辩》。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天天说法有误,《九辩》是宋玉模拟《离骚》和《九章》的题材和体制而作。应删去“《九辩》”。
4.名著阅读《经典常谈》填空题
(1)《经典常谈》是作者 在1942年写的一部著作。
(2)《经典常谈》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 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 (填人名)的《 》放在首篇。
(3)《经典常谈》所讲的经典中,《史记》《汉书》属于“史”,《周易》《尚书》属于 “ ”,《离骚》《九章》属于“ ”,《吕氏春秋》《道德经》属于“ ”。
【答案】 朱自清 经史子集 许慎 说文解字 经 集 子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许慎的《说文解字》位于首篇。
经: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周易》《尚书》属于 “经”,《离骚》《九章》属于“集”,《吕氏春秋》《道德经》属于“子”。
5.关于《经典常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
B.在《经典常谈》的行文过程中,作者专门使用了“拟演说体”,模仿在课堂上传道解惑的说话方式,拉近了与青年读者之间的距离。
C.朱自清在《〈诗经〉第四》中指出: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着乐器唱,乐歌是随口唱。
D.朱自清在《〈史记〉〈汉书〉第九》中说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与名著内容识记。
C.“徒歌是随着乐器唱,乐歌是随口唱”表述错误。根据《经典长谈》内容,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是随口唱。
故选C。
6.根据《经典常谈》所属内容,下面表述错误的是( )
甲图
乙图
A.甲图中的文字“火”和“下”分别是象形字和指事字。
B.乙图中三幅字的字体分别是“篆书”“楷书”和“行书”。
C.“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的熟语,“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分别是《易》《书》《诗》《礼》和《春秋》。
D.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即“合纵”,有的主张秦与自西向东与各诸侯结交,即“连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B.第一幅字是篆书,第三幅字是行书,第二幅字字体扁平,蚕头雁尾,是隶书。故选B。
7.下面有关《经典常谈》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
B.孔子时代,诗篇本来的意义渐渐含糊,孔子就根据教授学生的需要,用断章取义的方法来解释诗篇。
C.《春秋》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春秋》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
D.朱子注的“四书”,后来成了那个时代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C.“《春秋》”有误,应为:《左传》。
故选C。
8.下面有关《经典常谈》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诗经》《史记》等经典,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发展脉络。
B.东汉许慎作了《说文解字》,书中搜集了小篆、籀文和“古文”,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每字都有说解。
C.《易传》中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观念,这里面包含着多量的儒家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
D.孔安国将从孔子旧宅的中所得的《书》加以整理,发现比当时的通行本篇数要多。此处的《书》后来被称为《今文尚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D.“《今文尚书》”有误,应为:《古文尚书》。故选D。
9.以下有关《经典常谈》一书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在《经典常谈》一书中,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
C.《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部伟大的工具书。其中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这“六书”是由许慎创造。
D.“赋、比、兴”是前人概括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C.“六书”是东汉许慎收集历代资料的前提下,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由许慎创造”错误;
故选C。
10.老师推荐采用选择性阅读方法阅读《经典常谈》,小语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内容是( )
A.《说文解字》第一 B.四书第七
C.《周易》第二 D.辞赋第十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A.《说文解字》第一:主要讲了文字的创造、演变过程,以及造字、用字的方法,让国学初学者对文字有一个初步、系统的了解,激发人们对文字的兴趣;
B.四书第七,《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能够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C.《周易》第二,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
D.《辞赋第十一》主要讲述了屈原作《离骚》的过程,这一部分介绍了屈原的人生经历和他的爱国之情,符合题意;
故选D。
11.学习了《经典常谈》中的《辞赋第十一》后,班级以“了解屈原与《楚辞》”为主题开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第一小组对《楚辞》中的《离骚》很感兴趣,在学习活动中,他们分享了一幅在屈原祠中展出的毛泽东所写的《离骚》的书法作品,作品中的诗句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请你把它完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
(2)【任务二】第二小组搜集到了有关《楚辞》应用的相关资料:《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的名字“天问一号”,便取自屈原的《天问》。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参考以下链接资料,简要分析探测器这样命名有何妙处。
【链接资料】
月球探测器以“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关于月球想象的优美神话传说,嫦娥奔向月球,月球探测器也是从地球奔向月亮进行探测,因而用“嫦娥”命名非常合适。
【答案】(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示例: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从《经典常谈》中可知屈原在《天问》中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诸多现象发问,表现出他寻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用“天问一号”命名中国火星探测器,一语双关,既表明了中国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又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解析】(1)考查汉字书写。图中共左右各一句,按由上到下,由右到左的顺序书写。注意:曼曼、兮、索。
(2)考查名著阅读。《经典常谈》介绍道,《天问》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除的一篇长诗。通篇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诗篇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硕和战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用“天问一号”命名中国火星探测器,运用了双关,既借“天问”表达了我国对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探索,也寓意着国人对科学,对真理,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
12.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命运多舛,离家别国,枯槁憔悴,泽畔行吟。
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骚体,香草美人。
《离骚》《九歌》《九章》,何人敢把《天问》。
《远游》《卜居》《渔父》,绝笔《怀沙》可《招魂》。
(1)上面的语段是歌颂屈原诗歌的节选,品析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经典语句,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语言简洁凝练,并且将屈原的经典作品融入语句,流露出作者对屈原的崇敬之情。
(2)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解析】(1)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根据“《离骚》《九歌》《九章》《天问》《远游》《卜居》《渔父》《怀沙》《招魂》”可知,画波浪线句子中引用了屈原的经典作品,根据“何人敢把”和“绝笔”可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语段中的句子大多四字一句,句式简单精炼。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
此句意为: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将上上下下追求理想。结合《离骚》的创作背景:屈原学识丰富,具有远大的理想,但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因此此句能表现出诗人对真理不懈追求的勇气和决心,体现出诗人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和矢志不移的高贵品质。
13.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粮食,阅读经典不可或缺,对经典作品我们要常谈长谈。请按要求完成以下活动。
【活动一:读经典,荐经典】
(1)你要在班会上作《经典常谈》的荐读演讲,以下是演讲稿的片段,请将内容补充完整。
亲爱的同学们,《经典常谈》是我国著名文人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在书中,作者用十三篇文章对中华文化典籍和文体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其中包括考究字形演变,分析汉字构造规律的①《 》;还有古代歌谣乐谱亡失,但唱词被记录流传下来后成为文化经典的②《 》;还有记载了战国时代,担负外交任务的游说之士言辞的③《 》。《经典常谈》语言通俗晓畅,包含的知识广博,是我们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上佳启蒙读本。
【活动二:读经典,辨真伪】
(2)你收集了关于对《经典常谈》相关内容解说的语段,下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
C.战国七雄中“秦”最强大,它与六国对峙中,有人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叫作“合纵”,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张仪便是属于连横派。
D.《经典常谈》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子、史、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
【活动三:读经典,探天宇】
(3)学习了《经典常谈》中的《辞赋第十一》一章后,你所在的小组搜集到了有关《楚辞》应用的相关资料:《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的名字“天问一号”,便取自屈原的《天问》。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参考以下链接资料,简要分析探测器这样命名有何妙处。
【链接资料】月球探测器以"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关于月球想象的优美神话传说,嫦娥奔向月球,月球探测器也是从地球奔向月亮进行探测,因而用“嫦娥”命名非常合适。
【答案】(1) 说文解字 诗经 战国策
(2)D
(3)示例: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从《经典常谈》中可知屈原在《天问》中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诸多现象发问,表现出他寻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用“天问一号”命名中国火星探测器,一语双关,既表明了中国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又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解析】(1)考查名著内容。
分析汉字构造规律的是《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古代歌谣乐谱亡失,但唱词被记录流传下来后成为文化经典的是《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记载了战国时代,担负外交任务的游说之士言辞的是《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2)考查名著内容。
D.“经、子、史、集”有误,应为:经、史、子、集。故选D。
(3)考查拓展应用。
《经典常谈》介绍,《天问》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一篇长诗。通篇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诗篇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硕和战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用“天问一号”命名中国火星探测器,运用了双关,既借“天问”表达了我国对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探索,也寓意着国人对科学,对真理,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
阅读《经典常谈》,按要求答题。
14.《经典常谈》是 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介绍了汉字的由来,知道了 造字的传说。介绍了古代的字典,即许慎的《 》。
15.下面文段中的“他”指的是谁?试用《辞赋第十一》中的相关内容谈《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
节选《离骚》 《辞赋第十一》相关内容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平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的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16.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的兴趣、目的有关。请向大家推荐一种选择性阅读方法,结合《经典常谈》中的篇目说明理由。请仿照示例,再举一种。
示例:
阅读方法:根据问题进行选择性阅读
推荐理由:选择与思考的问题有关的内容来读。例如阅读《海底两万里》时,可以用问题的形式进行选择阅读,如尼摩船长是一位怎样的人,鹦鹉螺号的结构是怎样的等。
【答案】14. 朱自清 仓颉 说文解字 15.①“他”是屈原。
②表层意思:光阴易逝,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飘零的草木。
③深层含义:屈原将楚怀王比作“美人”,担心的是楚怀王步入衰残的暮年。他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希望能把握短暂的人生,做一番事业。 16.示例1:根据兴趣进行选择。例如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
示例2:根据目的进行选择。比如学过《〈诗经〉二首》之后,想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的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
示例3:根据方法进行选择。比如在读《〈史记〉〈汉书〉第九》中关于司马迁回来见父亲司马谈,父亲说的一段话,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做好笔记与研读。
【解析】14.考查作家作品。
第一空: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这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第二空:根据原著中的“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可得:仓颉。
第三空:根据原著中的“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可得:《说文解字》。
15.考查名著内容。
第一问:根据“相关内容”中的“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可知,“他”是屈原。
第二问:“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句意:想到草木不断地在飘零凋谢,不禁担忧美人(代指君王)也会日益衰老。这句话从字面意思上给人以光阴易逝之感。作者把怀王比作美人,隐晦地指出怀王已经到了人生的暮年,应抓紧时间,有所作为。同时,这句话也包含对自己的激励,时不我待,怕自己老而无用,一事无成。高洁的屈原怕时光空掷,急于砥砺修行,以效忠于楚王。
16.考查名著阅读。开放类试题,结合名著相关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自己所长进行选择。如,自己对历史较为了解,想要加深一下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就可以去读《战国策第八》和《史记汉书第九》。
17.学过《〈诗经〉二首》之后,老师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进行组合阅读。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老师建议原因(理由)。
【答案】这种阅读方法属于选择性阅读,读整本书,特别是读《经典常谈》这种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将这二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汉之前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 春秋三传、 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 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因为这本书涉及面非常广,所以应适合选择性阅读。《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也都是古代文学巨著。这两篇都与诗歌有关。《诗经》《楚辞》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起源,将这两篇联系起来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汉代以前的诗歌的起源与发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文化。据此整合分析作答即可。
1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也是为了纪念的陆街缘故。他是个忠臣,而且是个缠绵悱恻的忠臣;他是个节士,而且是个浮游尘外、清白不污的节士。“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的身世是一出悲剧。可是他永生在我们的敬意尤其是我们的同情里。“原”是他的号,“平”是他的名字。他是楚国的贵族,怀王时候,做“左徒”的官。左徒好像现在的秘书。他很有学问,熟悉历史和政治,口才又好。一方面参赞国事,一方面给怀王见客,办外交,头头是道。怀王很信任他。
(1)简要谈谈文段中的屈原是个怎样的人?
(2)怎样理解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答案】(1)屈原是忠臣、节士,他很有学问,口才又好,是个深受君主信任、后人敬佩的人。
(2)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从中可以看出屈原的清高和自信,同时也预示了他的悲剧结局。
启示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他是个忠臣,而且是个缠绵悱恻的忠臣;他是个节士,而且是个浮游尘外、清白不污的节士”可知,他是忠臣、节士。
根据“他很有学问,熟悉历史和政治,口才又好”可知,他很有学问,口才又好。
根据“可是他永生在我们的敬意尤其是我们的同情里”“怀王很信任他”可得:他是个深受君主信任、后人敬佩的人。
(2)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第一问: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显现出屈原不随波逐流,清高自信的高贵品质。联系后句“他的身世是一出悲剧”可知,正是因为他的特立独行,也预示了他的悲剧结局。
第二问: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保持坚定的志向和清醒的头脑。不因为外界的风云变幻而动摇,也不因纷繁的世事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行稳致远。
19.阅读名著《经典常谈》选段,完成练习。
【文段一】
篇中陈说唐、虞、三代的治,桀、纣、羿、浇的乱,善恶因果,历历分明;用来讽刺当世,感悟君王。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文段二】
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趴在地下谢罪。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
(1)文段一中的“他”指的是 ,选段所分析的篇目名称是 ;文段二中的“他”是 ,他后来劝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所以属于 派。
(2)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言志”和现在所谓的“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
C.“礼”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天下就治了。
D.魏晋南北朝诗人谢灵运最爱游山玩水,他崇尚自然的哲学和出世的哲学,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画山水的人。
【答案】(1) 屈原 《离骚》 苏秦 合纵
(2)C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积累能力。
选段一出自《辞赋第十一》中的“《离骚》尤其是千古流传的杰构。这一篇大概是二次被放时作的。他感念怀王的信任,却恨他糊涂,让一羣小人蒙蔽着,播弄着。而顷襄王又不能觉悟;以致国土日削,国势日危。……篇中陈说唐、虞、三代的治,桀、纣、羿、浇的乱,善恶因果,历历分明;用来讽刺当世,感悟君王。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的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羣小的深恶痛疾。”据此,可知,①空,应该填写“屈原”,②空,应该填写“《离骚》”。
依据【文段二】内容可知,出自《战国策第八》。原文内容为“这时候的游说之士,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前一派叫“合纵”,是联合南北各国的意思,后一派叫“连横”,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思——只有秦是西方的国家。合纵派的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是张仪,他们可以代表所有的战国游说之士。后世提到游说的策士,总想到这两个人,提到纵横家,也总是想到这两个人。他们都是鬼谷先生的弟子。苏秦起初也是连横派。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可知,③空应该填写 的人物是“苏秦”,④空,应该填写填写“合纵”。
(2)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
C.“乐”在古代与‘礼’并称”表述有误。依据“‘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可知,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C。
20.“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这是朱自清在书中寄寓的殷切希望。据此,简要概括中学生品读经典的现实意义。
【答案】阅读经典,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一部好的经典文学,实际上就是一部历史。因此,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到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人情世故等。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答题时,联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围绕“中学生品读经典的现实意义”阐述即可。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一部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中学生阅读此书,可以熟悉中国历史,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学修养,增强文化自信。
21.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
东汉和帝时,有个 A (人名),作了一部《 B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B》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1)以上文段出自 (作者)的作品《 》。
(2)文段中A处的人名是 ,B处的书名是《 》。书中提到:象形、 、 、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
(3)结合选段,说说这部划时代字书的优点,请分条概括。
【答案】(1) 朱自清 经典常谈
(2) 许慎 说文解字 指事 会意
(3)①搜罗字数多,字体丰富;②按偏旁部首编排,分类细致;③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有助于溯源;④研究汉字的形、音、义,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研究古典的重要工具。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根据“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等内容可知,选段出自朱自清的《经典常谈》。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2)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
根据“东汉和帝时”“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可以判断出A处是许慎,B处的书名是《说文解字》。书中提到的造字条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可据此作答。
(3)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把握。
依据“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可得:搜罗字数多,字体丰富。
依据“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可得:按偏旁部首编排字典,分类细致。
依据“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可得: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有助溯源。
依据“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可得:研究音形义,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研究古典的重要工具。
22.文段阅读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节选《诗经》第四)
(1)选文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2)结合文段的解读,你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答案】(1)心情诉说(抒发情感),节日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消愁解闷
(2)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诉说,因而是“一人机锋”;歌谣众人聚唱,渐渐增多,在流传中又经人不断修改,最后成为定本,因而是“多人的智慧”。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写诉说心情(或抒发情感,或消愁解闷);“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写酬神作乐(或庆祝节日);“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写唱和竞胜。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结合“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可知,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结合“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知,众人聚唱时,歌谣越唱越多;结合“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可知,也有经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
23.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
(1)文中的“他”是 ,他劝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所以属于 派。
(2)“他”成功后,可佩六国相印。像他一样的游说之士为什么这么受各国君主重视?
【答案】(1) 苏秦 合纵
(2)当时各国之间随时可能爆发战争,外交办得好,就能避免战祸;即使不得不战,也能通过外交与别国联盟。而担任外交任务的,就是像苏秦一样的游说之士。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根据语段“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等内容可知,文中的“他”为苏秦,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他是合纵派的代表。他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苏秦成功之后,可以佩六国相印。像他一样的游说之士受各国君主重视的原因分析,可从当时社会环境角度分析当时诸侯国并立,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兼并土地,随时可能爆发战净,这时候就亟需像苏秦、张仪这样的游说之士,在国与国之间游说、互通外交,若外交处理得好,就能避免战净,即使最后不得不战,有苏秦这样的游说之士,可以通过外交与其他国家结盟,联合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增强自己的实力。而这些国与国之间的沟通都需要苏秦这样的游说之士,因此他们能得到各国君注的重视。
24.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________,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fù,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进时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________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________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mó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翻fù( ) 连横( )
揣mó( ) 拐弯儿抹( )角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辨才 正是 只有 B.辩才 正是 只要
C.辩才 必是 只有 D.辨才 必是 只要
(3)以上语段中的“他们”指的是什么人?朱自清指出了他们的什么特点?
(4)《经典常谈》是一本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请以选段为例简单分析说明。
【答案】(1) 覆 héng 摩 mò
(2)B
(3)纵横家 只图功名富贵,没有是非观念,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意思对即可)
(4)示例:“谁用他们就帮谁”“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等句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指出了纵横家们“翻覆”的本性。
【解析】(1)考查字词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能力。
fù——覆,翻覆:反复无常;变化不定;
横——héng,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与“合纵”对应,也作连衡。是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也用来泛指结盟;
mó——摩,揣摩:指揣度对方,以相比合;反复地思考琢磨;
抹——mò,拐弯儿抹角:指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写文章绕弯,不直截了当。
(2)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应使用“辩才”,意思是善于辩论的才能。“辨才”有误;
第二空,正是:就是;恰是;确实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性表示肯定;用于表示同意别人意见时加重语气。必是:一定是;表示肯定的推断。结合“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当然”的内容和语境可知,这里表示同意别人意见时加重语气。应使用“正是”;
第三空,只有:表示必要的条件关系(常跟“才”呼应)。只要:表示充足的条件关系(常与“就”“便”呼应)。结合“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的内容和语境可知,这里表示充足的条件关系,应使用“只要”;
故选B。
(3)考查名著常识。
根据题干内容分析和“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的提示,可知,“他们”指的是“纵横家”。从“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可知,他们只图功名富贵,没有是非观念,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抹角投其所好。
(4)考查名著语言特色。
从题干“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可知,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从选段中选取通俗易懂的句子即可,如“谁用他们就帮谁”“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等句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指出了纵横家“翻覆”的本性,便于读者理解。
25.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请你据此完成下面内容。
任务一:方法探究
方法提要 阅读任务
目的性较强,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可以是需要阅读的内容,也可以是感兴趣的内容。 (1)学完《<诗经>二首》以后,小文对《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感兴趣,请你阅读《<诗经>第四》这一章节,向小文具体说明《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小语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内容是( ) A.《说文解字》第一 B.四书第七 C.《周易》第二 D.辞赋第十一
任务二:主题探究
(3)班级开展“读经典的意义”主题探究活动,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你结合本书的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答案】任务一:
①《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本是唱诗给人听,相当于现在排比的修辞手法,“比”指的是不直陈而用譬喻,“兴”指的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一般在诗的发端。
②D
任务二:
①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②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状,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这一历史事实;③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④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结合《〈诗经〉第四》可知:《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被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凤、雅、领、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据此可总结出答案:《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本是唱诗给人听,相当于现在排比的修辞手法(直陈其事),“比”指的是不直陈而用譬喻(借物譬喻),“兴”指的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一般在诗的发端(托物起兴)。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A.《说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小篆成为国书,不久便有了隶书;汉末,字体由椭圆变为扁方,形成了标准的隶书;魏晋之际,变为“今草”;魏代将隶书去了挑笔,变为“正书”;晋代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A选项不合题意;
B.《四书》第七,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B选项不合题意;
C.《周易》第二,战国末期道家学说、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这三种传为《逸易》。C选项不合题意;
D.《辞赋第十一》主要讲述了屈原作《离骚》的过程,这一部分介绍了屈原的人生经历和他的爱国之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3)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如,通过学习《说文解字》可以了解造字的方法和字形的演变,追究字的本义,学习语文知识。通过学习《战国策》,可以了解战国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变迁和古人的岁月。通过阅读诗歌,可以感受到古人高尚的情操,提升个人修养。
26.阅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节选,完成文后问题。
【文段一】
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宛转了。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
(1)以上文段用生动传神的精彩笔墨,为我们描绘了 时期 什么人)的群体风貌。
【文段二】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2)结合文段,谈谈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答案】(1) 战国 说客
(2)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有了现成的歌;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
此段文字选自朱自清的《经典畅谈》。据“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可知,他们指的是战国时期的说客,也称“纵横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策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主要代表是公孙衍和苏秦、张仪。
(2)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
根据“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可知,一开始只是个人抒发情感;“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大家一起唱,歌谣增多;“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问。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众人修饰,最终形成歌谣的定本。因此说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
草木不仅出现在诗歌中,也出现在经典里。请结合阅读体验,完成下面小题。
【从经典看草木】
楚辞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节选自《离骚》) 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27.请运用《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谈谈《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深层含义。
【以草木品经典】
28.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完成问题。
(1)下图是小嘉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以保尔的成长经历做的笔记,你觉得小嘉的笔记做得好吗?请结合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阐述理由。
(2)松柏,历经风雪洗礼更显坚劲;蒲公英,借助风力把希望播撒在远方;二月兰,能在春寒中绽放美丽……请你用一种植物来比喻保尔·柯察金,并结合原著内容,说说这样比喻的理由。
【答案】27.示例:屈原将楚怀王比作“美人”,担心楚怀王步入衰残的暮年。他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只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表达了对楚怀王的忠诚和担忧。 28.(1)示例:我觉得小嘉的笔记做的好。小嘉做的是提要笔记。他画的图表以时间为横轴,形象地体现出保尔的成长历程——在人生起起伏伏的遭遇中成长。
(2)示例:我用松柏比喻保尔。他修建铁路,患上肺炎仍忘我工作。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仍在病榻上完成了小说。他顽强的意志在这些磨砺中更加凸显,这和松柏历经风雪洗礼更显坚劲是一致的。
【解析】27.考查语句赏析。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句意:想到草木不断地在飘零凋谢,不禁担忧美人(代指君王)也会日益衰老。这句话从字面意思上给人以光阴易逝之感。联系材料二中的“他将怀王比作美人”可知,屈原把怀王比作美人,隐晦地指出怀王已经到了人生的暮年,应抓紧时间,有所作为。同时,这句话也包含对自己的激励,时不我待,怕自己老而无用,一事无成。高洁的屈原怕时光空掷,急于砥砺修行,以效忠于楚王。
28.(1)考查名著情节。看图可知,小嘉做的应是提要笔记。他做的笔记有纵轴和横轴,纵轴是保尔的人生际遇。横轴是时间。把保尔在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发生的事件用折线连接起来,直观形象地展现了保尔饱经磨难、起伏曲折的一生。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名著人物的经历及性格特征,其次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与人物最相似的植物,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似点,凸显所写人物的精神特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主人公保尔的经历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1) 被维克多告密受匪军蹂躏;(2)在战场骑在马背上冲锋时,被流弹打中;(3)在修铁路时,由于条件恶劣,被感染上伤寒,在送往医院火车上,误认为死亡被中途送下车;(4)在修铁路时,打仗时,一块石头崩起来击伤脊骨;(5)与歹徒拼死搏斗(意外事故);(6)大病齐发,双目失明,写小说。他经历了一次次挫折,但是却顽强的战斗生存下来,这跟松柏经历严寒而不凋,依然长青的特点相似。故可用松柏来比喻保尔。
29.阅读《经典常谈 辞赋第十一》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他是投水死的。他是楚国的贵族,怀王时候,作“左徒”的官。他一方面参赞国事,一方面给怀王见客,办外交,怀王很信任他。
当时楚国有亲秦、亲齐两派;屈原是亲齐派。秦国看见屈原得势,便派张仪买通了楚国的贵臣上官大夫、靳尚等,在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果然被他们所惑,将屈原放逐到汉北。张仪便劝怀王和齐国绝交,说秦国答应割地六百里。楚和齐绝了交,张仪却说答应的是六里。怀王大怒,便举兵伐秦,不料大败而归。这时候想起屈原来了,将他召回,教他出使齐国。亲齐派暂时抬头。但是亲秦派不久又得势。怀王终于让秦国骗了去。拘留着,就死在那里。 可是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却还是听亲秦派的话,将他二次放逐到江南去,他流浪了九年,秦国的侵略一天紧似一天,他不忍亲见亡国的惨象,又想以一死来感悟顷襄王,便自沉在汨罗江里。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2)请根据选段内容,说说屈原具有 、 的特点。
【答案】(1)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或屈原屡遭流放(多次被放逐、遭小人诽谤)以死报国。 (2)能干 忠诚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选文第②段“当时楚国有亲秦、亲齐两派;屈原是亲齐派。秦国看见屈原得势,便派张仪买通了楚国的贵臣上官大夫、靳尚等,在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果然被他们所惑,将屈原放逐到汉北”“这时候想起屈原来了,将他召回,教他出使齐国。亲齐派暂时抬头。但是亲秦派不久又得势。怀王终于让秦国骗了去。拘留着,就死在那里。可是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却还是听亲秦派的话,将他二次放逐到江南去,他流浪了九年,秦国的侵略一天紧似一天,他不忍亲见亡国的惨象,又想以一死来感悟顷襄王,便自沉在汨罗江里”可概括为:屈原沉汨罗江的原因,或屈原屡遭流放(以死报国。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第①段“他是楚国的贵族,怀王时候,作‘左徒’的官。他一方面参赞国事,一方面给怀王见客,办外交,怀王很信任他”可知,屈原很能干;结合第②段“他流浪了九年,秦国的侵略一天紧似一天,他不忍亲见亡国的惨象,又想以一死来感悟顷襄王,便自沉在汨罗江里”可知,屈原很忠诚,以死报国。
30.朱自清先生曾为中学生撰写了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经典常谈》,班级召开名著《经典常谈》阅读分享会,你受邀参加。
(1)谈体会。在读书会上,你将围绕《经典常谈》发言,谈体会、说启迪。请列出你发言的要点。
(2)理方法。阅读了《经典常谈》,你分享了阅读方法,所分享的列表(如下)中,有几个遗漏的信息需要补充。
阅读方法一 浏览目录 全书共① 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浏览目录有助于我们选择性阅读。
阅读方法二 依据兴趣 如果你对文字来源感兴趣,你可以阅读篇章是②《 》
阅读方法三 归纳总结 《经典常谈》中介绍了《诗经》的来源、构成与特色,经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国人诗歌启蒙之源,因此深入阅读《诗经》不仅可以了解先秦人们的生活,感悟人生的道理,还可以欣赏其语言美,学习③ 的表现手法。
(3)明观点。近年抖音、快手、B站等视频网站出现了很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短视频,观者如潮,粉丝众多,影响巨大,如何看待“短视频传播传统文化”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请你写一段小议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
【答案】(1)示例:①此书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②学习作者对诸子百家经典作品的独到的见解,③善于参考相关资料,联系当今社会实际从传承经典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2) 十三 《说文解字》第一 赋、比、兴
(3)示例1:短视频传播传统文化是创新之举。因短视频时长短,形式新,引人关注,短视频流量大,受众多,方便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短视频传统传统文化。
示例2:短视频是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播。短视频时间短,容量少,不能展现传统文化之美,其次短视频门槛低,容易被恶搞,影响传统文化传播。所以,用短视频传播传统文化要慎重。
【解析】(1)考查名著阅读。开放类试题,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拟写即可。
如:本书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全书见解精辟,史笔卓越,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已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阅读这本经典名著,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与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考查名著内容。
①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②如果对文字感兴趣,可以阅读《<说文解字>第一》。这一章介绍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汉字的造字方法等。
③《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原著中表述为:赋、比、兴的意义,说教最多。大约这三个名字原都含有政治和教化的意味。赋本是唱诗给人听,但在《大序》里,也许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周礼·大师》郑玄注。]的意思。比、兴都是《大序》所谓“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说的人无罪;听的人却可警诫自己。《诗经》里许多譬喻就在比、兴的看法下,断章断句地硬派作政教的意义了。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作兴。《毛传》只在有兴的地方标出,不标赋、比;想来赋义是易见的,比、兴虽都是曲折成义,但兴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比较更重要些,所以便特别标出了。《毛传》标出的兴诗,共一百十六篇,《国风》中最多,《小雅》第二;按现在说,这两部分搜集的歌谣多,所以譬喻的句子也便多了。
(3)考查自由表达观点,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可从正面加以肯定,围绕着“短视频时长较短,形式新颖,可以满足人们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受众广泛,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来表述理由。可从反面加以否定。围绕着“短视频容量较少,不能展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短视频参与门槛较低,为了博取关注,可能会有恶搞传统文化的现象,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来表述理由。专题10 辞赋第十一
章节简介 1
知识网络 1
原文+批注 2
内容概括 8
试题精选(共30题) 9-23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后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作《三都赋》。
原 文 批 注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也是为了纪念的缘故。他是个忠臣,而且是个缠绵悱恻的忠臣;他是个节士,而且是个浮游尘外、清白不污的节士。“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的身世是一出悲剧。可是他永生在我们的敬意尤其是我们的同情里。“原”是他的号,“平”是他的名字。他是楚国的贵族,怀王时候,作“左徒”的官。左徒好像现在的秘书。他很有学问,熟悉历史和政治,口才又好。一方面参赞国事,一方面给怀王见客,办外交,头头是道。怀王很信任他。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誉为“楚辞之祖”。 竞渡,意思是竞相渡过,指划船比赛。 本段简介屈原的品行。
当时楚国有亲秦、亲齐两派;屈原是亲齐派。秦国看见屈原得势,便派张仪买通了楚国的贵臣上官大夫、靳尚等,在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果然被他们所惑,将屈原放逐到汉北去。张仪便劝怀王和齐国绝交,说秦国答应割地六百里。楚和齐绝了交,张仪却说答应的是六里。怀王大怒,便举兵伐秦,不料大败而归。这时候想起屈原来了,将他召回,教他出使齐国。亲齐派暂时抬头。但是亲秦派不久又得势。怀王终于让秦国骗了去,拘留着,就死在那里。这件事是楚人最痛心的,屈原更不用说了。可是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却还是听亲秦派的话,将他二次放逐到江南去。他流浪了九年,秦国的侵略一天紧似一天;他不忍亲见亡国的惨象,又想以一死 来感悟顷襄王,便自沉在汨罗江里。 汉北出自屈原《楚辞·九章·抽思》 ,古地名,在今湖北省内,为屈原在楚襄王时,遭受排挤后的驱逐流放地。
《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时候所作。《离骚》尤其是千古流传的杰构。这一篇大概是二次被放时作的。他感念怀王的信任,却恨他糊涂,让一群小人蒙蔽着,播弄着。而顷襄王又不能觉悟;以致国土日削,国势日危。他自己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简直走投无路;满腔委屈,千端万绪的,没人可以诉说。终于只能告诉自己的一支笔,《离骚》便是这样写成的。“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他是个富于感情的人,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呐!”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什么组织的。 《楚辞》收录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七篇。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屈原最重要的作品——《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因此风、骚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的源头。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意思是说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
篇中陈说唐、虞、三代的治,桀、纣、羿、浇的乱,善恶因果,历历分明;用来讽刺当世,感悟君王。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的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他又将贤臣比作香草。“美人香草”从此便成为政治的譬喻,影响后来解诗、作诗的人很大。汉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好色而不淫”似乎就指美人香草用作政治的譬喻而言;“怨诽而不乱”是怨而不怒的意思。虽然我们相信《国风》的男女之辞并非政治的譬喻,但断章取义,淮南王的话却是《离骚》的确切评语。
《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大约汉人才合在一起,给了“九章”的名字。这里面有些是屈原初次被放时作的,有些是二次被放时作的。差不多都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引史事,用譬喻,也和《离骚》一样。《离骚》里记着屈原的世系和生辰,这几篇里也记着他放逐的时期和地域;这些都可以算是他的自叙传。他还作了《九歌》、《天问》、《远游》、《招魂》等,却不能算自叙传,也“不皆是怨君”;后世都说成怨君,便埋没了他的别一面的出世观了。他其实也是一“子”,也是一家之学。这可以说是神仙家,出于巫。《离骚》里说到周游上下四方,驾车的动物,驱使的役夫,都是神话里的。《远游》更全是说的周游上下四方的乐处。这种游仙的境界,便是神仙家的理想。
《远游》开篇说“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篇中又说“临不死之旧乡”。人间世太狭窄了,也太短促了,人是太不自由自在了。神仙家要无穷大的空间,所以要周行无碍;要无穷久的时间,所以要长生不老。他们要打破现实的、有限的世界,用幻想创出一个无限的世界来。在这无限的世界里,所有的都是神话里的人物;有些是美丽的,也有些是丑怪的。《九歌》里的神大都可爱;《招魂》里一半是上下四方的怪物,说得顶怕人的,可是一方面也奇诡可喜。因为注意空间的扩大,所以对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在在都有兴味。《天问》里许多关于天文地理的疑问,便是这样来的。一面惊奇天地之广大,一面也惊奇人事之诡异——善恶因果,往往有不相应的;《天问》里许多关于历史的疑问,便从这里着眼。这却又是他的入世观了。
要达到游仙的境界,须要“虚静以恬愉”、“无为而自得”,还须导引养生的修炼工夫,这在《远游》里都说了。屈原受庄学的影响极大。这些都是庄学;周行无碍,长生不老,以及神话里的人物,也都是庄学。但庄学只到“我”与自然打成一片而止,并不想创造一个无限的世界;神仙家似乎比庄学更进了一步。神仙家也受阴阳家的影响;阴阳家原也讲天地广大,讲禽兽异物的。阴阳家是齐学。齐国滨海,多有怪诞的思想。屈原常常出使到那里,所以也沾了齐气。还有齐人好“隐”。“隐”是“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是用一种滑稽的态度来讽谏。淳于髡可为代表。楚人也好“隐”。屈原是楚人,而他的思想又受齐国的影响,他爱用种种政治的譬喻,大约也不免沾点齐气。但是他不取滑稽的态度,他是用一副悲剧面孔说话的。《诗大序》所谓“谲谏”,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倒是合式的说明。至于像《招魂》里的铺张排比,也许是纵横家的风气。
《离骚》各篇多用“兮”字足句,句逗以参差不齐为主。“兮”字足句,三百篇中已经不少;句逗参差,也许是“南音”的发展。“南”本是南乐的名称;三百篇中的二《南》,本该与《风》、《雅》、《颂》分立为四。二《南》是楚诗,乐调虽已不能知道,但和《风》、《雅》、《颂》必有异处。从二《南》到《离骚》,现在只能看出句逗由短而长、由齐而畸的一个趋势;这中间变迁的轨迹,我们还能找到一些,总之,决不是突如其来的。这句逗的发展,大概多少有音乐的影响。从《汉书·王褒传》可以知道楚辞的诵读是有特别的调子的,这正是音乐的影响。屈原诸作奠定了这种体制,模拟的日见其多。就中最出色的是宋玉,他作了《九辩》。宋玉传说是屈原的弟子;《九辩》的题材和体制都模拟《离骚》和《九章》,算是代屈原说话,不过没有屈原那样激切罢了。宋玉自己可也加上一些新思想;他是第一个描写“悲秋”的人。还有个景差,据说是《大招》的作者;《大招》是模拟《招魂》的。 句读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俗称‘断句’,拼音为jù dòu,也称为句逗。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不仅是现行白话文中的句号与逗号的统称。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三字经》中“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等均有记录。
到了汉代,模拟《离骚》的更多,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都走着宋玉的路。大概武帝时候最盛,以后就渐渐的差了。汉人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为“楚辞”。刘向将这些东西编辑起来,成为《楚辞》一书。东汉王逸给作注,并加进自己的拟作,叫作《楚辞章句》。北宋洪兴祖又作《楚辞补注》。《章句》和《补注》合为《楚辞》标准的注本。但汉人又称《离骚》等为“赋”。《史记·屈原传》说他“作《怀沙》之赋”;《怀沙》是《九章》之一,本无“赋”名。《传》尾又说:“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列“屈原赋二十五篇”,就是《离骚》等。大概“辞”是后来的名字,专指屈、宋一类作品;赋虽从辞出,却是先起的名字,在未采用“辞”的名字以前,本包括“辞”而言。所以浑言称“赋”,称“辞赋”,分言称“辞”和“赋”。后世引述屈、宋诸家,只通称“楚辞”,没有单称“辞”的。但却有称“骚”、“骚体”、“骚赋”的,这自然是“离骚”的影响。
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篇中分咏“礼”、“知”、“云”、“蚕”、“箴”(针)五件事物,像是谜语;其中颇有讽世的话,可以说是“隐”的支流余裔。荀子久居齐国的稷下,又在楚国作过县令,死在那里。他的好“隐”,也是自然的。《赋篇》总题分咏,自然和后来的赋不同,但是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却开了后来赋家的风气。荀赋和屈辞原来似乎各是各的;这两体的合一,也许是在贾谊手里。贾谊是荀卿的再传弟子,他的境遇却近于屈原,又久居屈原的故乡;很可能的,他模拟屈原的体制,却袭用了荀卿的“赋”的名字。这种赋日渐发展,屈原诸作也便被称为“赋”;“辞”的名字许是后来因为拟作多了,才分化出来,作为此体的专称的。辞本是“辩解的言语”的意思,用来称屈、宋诸家所作,倒也并无不合之处。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杂赋”十二家是总集,可以不论。屈原以下二十家,是言情之作。陆贾以下二十一家,已佚,大概近于纵横家言。就中“陆贾赋三篇”,在贾谊之先;但作品既不可见,是他自题为赋,还是后人追题,不能知道,只好存疑了。荀卿以下二十五家,大概是叙物明理之作。这三类里,贾谊以后各家,多少免不了屈原的影响,但已渐有散文化的趋势;第一类中的司马相如便是创始的人。——托为屈原作的《卜居》、《渔父》,通篇散文化,只有几处用韵,似乎是《庄子》和荀赋的混合体制,又当别论。——散文化更容易铺张些。“赋”本是“铺”的意思,铺张倒是本来面目。可是铺张的作用原在讽谏;这时候却为铺张而铺张,所谓“劝百而讽一”。当时汉武帝好辞赋,作者极众,争相竞胜,所以致此。扬雄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诗人之赋”便是前者,“辞人之赋”便是后者。甚至有诙谐嫚戏,毫无主旨的。难怪辞赋家会被人鄙视为倡优了。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字长卿,一说蜀郡成都人,一说巴郡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 (详见“人物争议”部分)。“汉赋四大家”之一,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被誉为“赋圣”、“辞宗”。 少名犬子,后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景帝时,以赀为郎,为武骑常侍,非其所好。后病免,客游梁。善辞赋,作《子虚赋》。及梁孝王卒,归家,贫无以自业,往依临邛令王吉。临邛富人卓王孙女卓文君慕相如之才,与之私奔。乃于临邛买酒舍,令文君当垆卖酒,身与庸保杂作。卓王孙乃分与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夫妇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武帝读《子虚赋》,大为赞赏,遂召之。作天子游猎之赋,得任为郎。数岁,拜中郎将,奉使巴蜀,略定西南夷,邛、莋、冉、駹、斯榆之君皆请内附,边关日益开广。又通灵山道,作孙水桥,以通邛、莋。后拜孝文园令,旋病免。所著赋尚有《大人赋》等。原集已佚,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东汉以来,班固作《两都赋》,“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张衡仿他作《二京赋》。晋左思又仿作《三都赋》。这种赋铺叙历史地理,近于后世的类书;是陆贾、荀卿两派的混合,是散文的更进一步。这和屈、贾言情之作,却迥不相同了。此后赋体渐渐缩短,字句却整炼起来。那时期一般诗文都趋向排偶化,赋先是领着走,后来是跟着走;作赋专重写景述情,务求精巧,不再用来讽谏。这种赋发展到齐、梁、唐初为极盛,称为“俳体”的赋。“俳”是游戏的意思,对讽谏而言;其实这种作品倒也并非滑稽嫚戏之作。唐代古文运动起来,宋代加以发挥光大,诗文不再重排偶而趋向散文化,赋体也变了。像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虽然有韵而全篇散行,排偶极少,比《卜居》、《渔父》更其散文的。这称为“文体”的赋。唐、宋两代,以诗赋取士,规定程式。那种赋定为八韵,调平仄,讲对仗;制题新巧,限韵险难。这只是一种技艺罢了。这称为“律赋”。 班固是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十六岁入洛阳太学,二十三岁父死后归乡里。以父所撰《史记后传》叙事未详,乃潜心继续撰述力求精善。他认为《史记》以汉朝“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不妥,决心撰写起自汉高祖、终于王莽共二百三十年事迹的《汉书》。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作为经学理论家,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将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与父亲班彪、妹妹班昭合称“三班”,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对“律赋”而言,“俳体”和“文体”的赋都是“古赋”;这“古赋”的名字和“古文”的名字差不多,真正“古”的如屈、宋的辞,汉人的赋,倒是不包括在内的。赋似乎是我国特有的体制;虽然有韵,而就它全部的发展看,却与文近些,不算是诗。
辞赋其实专指辞,后称为赋,浑言称辞赋,统统起源于《楚辞》,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屈原的《离骚》。朱自清先生称屈原为缠绵悱恻的忠臣、清白不染的节士,永生在我们的敬意尤其是我们的同情里。《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时候所作。他感念怀王的信任,却恨他糊涂,让一群小人蒙蔽着,播弄着。他高唱着“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走投无路,满腔委屈,千头万绪,无人可诉,只能告诉自己的一支笔,“离骚”就是“别愁” 或“遭忧”的意思。他用了许多神话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了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 ,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
到了汉代,出现了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一大批模仿《离骚》的文人,汉人称这些作品为“辞”,一并纳入了《楚辞》一书。荀子的《赋篇》是最早称“赋”,荀赋和屈辞原来似乎各是各的,这两体的合一,朱自清先生推断也许是在贾谊手里。因为汉武帝好辞赋,所以繁荣一时,发展到唐初,称为“俳体”的赋;后来宋代不再注重排偶而趋向散文化,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赋便称为“文体”的赋。总体来看,赋虽然有韵,但更像是文而不算是诗。
1.填空。
(1)汉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 》好色而不淫,《 》怨诽而不乱,若《离骚》可谓兼之矣”。
(2) 定体制,模拟着宋玉、景差,汉则东方塑、王褒、刘向、王逸等,即“楚辞”, 编为《楚辞》。王逸作注,并增加拟作《 》。
(3)汉人又称《离骚》为“ ”。
(4)班固《 》、张衡《 》、左思《 》近于后世的类书,是陆贾、荀卿两派的混合,是散文更进一步。
(5)欧阳修《 》、苏轼《 》有韵而全篇散行,称为“文体”的赋。
(6)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 》和《 》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
(7)《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 。
2.阅读《经典常谈》,可据兴趣选择性阅读。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可从《〈战国策〉第八》读起,还可读对最早的有系统的史书《 》《汉书》的介绍:对诗歌感兴趣,还可联读《〈诗经〉第四》《〈 〉第十一》《〈诗〉第十二》,充分梳理中国古典诗歌的文脉发展。
3.下而是两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的发言,其中有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
姓名 所读章节 所发言论
天天 《辞赋第十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楚辞》中的《离骚》《九章》和《九辩》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的。
小乐 《诸子第十》 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学说上,孔子主张“正名主义”,孟子重视圣王的道德,荀子重视声望的威权。
说法错误的同学是 ,我的修改意见是: 。
4.名著阅读《经典常谈》填空题
(1)《经典常谈》是作者 在1942年写的一部著作。
(2)《经典常谈》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 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 (填人名)的《 》放在首篇。
(3)《经典常谈》所讲的经典中,《史记》《汉书》属于“史”,《周易》《尚书》属于 “ ”,《离骚》《九章》属于“ ”,《吕氏春秋》《道德经》属于“ ”。
5.关于《经典常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
B.在《经典常谈》的行文过程中,作者专门使用了“拟演说体”,模仿在课堂上传道解惑的说话方式,拉近了与青年读者之间的距离。
C.朱自清在《〈诗经〉第四》中指出: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着乐器唱,乐歌是随口唱。
D.朱自清在《〈史记〉〈汉书〉第九》中说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
6.根据《经典常谈》所属内容,下面表述错误的是( )
甲图
乙图
A.甲图中的文字“火”和“下”分别是象形字和指事字。
B.乙图中三幅字的字体分别是“篆书”“楷书”和“行书”。
C.“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的熟语,“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分别是《易》《书》《诗》《礼》和《春秋》。
D.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即“合纵”,有的主张秦与自西向东与各诸侯结交,即“连横”。
7.下面有关《经典常谈》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
B.孔子时代,诗篇本来的意义渐渐含糊,孔子就根据教授学生的需要,用断章取义的方法来解释诗篇。
C.《春秋》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春秋》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
D.朱子注的“四书”,后来成了那个时代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
8.下面有关《经典常谈》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诗经》《史记》等经典,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发展脉络。
B.东汉许慎作了《说文解字》,书中搜集了小篆、籀文和“古文”,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每字都有说解。
C.《易传》中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观念,这里面包含着多量的儒家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
D.孔安国将从孔子旧宅的中所得的《书》加以整理,发现比当时的通行本篇数要多。此处的《书》后来被称为《今文尚书》。
9.以下有关《经典常谈》一书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在《经典常谈》一书中,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
C.《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部伟大的工具书。其中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这“六书”是由许慎创造。
D.“赋、比、兴”是前人概括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10.老师推荐采用选择性阅读方法阅读《经典常谈》,小语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内容是( )
A.《说文解字》第一 B.四书第七
C.《周易》第二 D.辞赋第十一
11.学习了《经典常谈》中的《辞赋第十一》后,班级以“了解屈原与《楚辞》”为主题开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第一小组对《楚辞》中的《离骚》很感兴趣,在学习活动中,他们分享了一幅在屈原祠中展出的毛泽东所写的《离骚》的书法作品,作品中的诗句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请你把它完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
(2)【任务二】第二小组搜集到了有关《楚辞》应用的相关资料:《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的名字“天问一号”,便取自屈原的《天问》。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参考以下链接资料,简要分析探测器这样命名有何妙处。
【链接资料】
月球探测器以“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关于月球想象的优美神话传说,嫦娥奔向月球,月球探测器也是从地球奔向月亮进行探测,因而用“嫦娥”命名非常合适。
12.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命运多舛,离家别国,枯槁憔悴,泽畔行吟。
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骚体,香草美人。
《离骚》《九歌》《九章》,何人敢把《天问》。
《远游》《卜居》《渔父》,绝笔《怀沙》可《招魂》。
(1)上面的语段是歌颂屈原诗歌的节选,品析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经典语句,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3.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粮食,阅读经典不可或缺,对经典作品我们要常谈长谈。请按要求完成以下活动。
【活动一:读经典,荐经典】
(1)你要在班会上作《经典常谈》的荐读演讲,以下是演讲稿的片段,请将内容补充完整。
亲爱的同学们,《经典常谈》是我国著名文人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在书中,作者用十三篇文章对中华文化典籍和文体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其中包括考究字形演变,分析汉字构造规律的①《 》;还有古代歌谣乐谱亡失,但唱词被记录流传下来后成为文化经典的②《 》;还有记载了战国时代,担负外交任务的游说之士言辞的③《 》。《经典常谈》语言通俗晓畅,包含的知识广博,是我们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上佳启蒙读本。
【活动二:读经典,辨真伪】
(2)你收集了关于对《经典常谈》相关内容解说的语段,下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
C.战国七雄中“秦”最强大,它与六国对峙中,有人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叫作“合纵”,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张仪便是属于连横派。
D.《经典常谈》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子、史、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
【活动三:读经典,探天宇】
(3)学习了《经典常谈》中的《辞赋第十一》一章后,你所在的小组搜集到了有关《楚辞》应用的相关资料:《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的名字“天问一号”,便取自屈原的《天问》。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参考以下链接资料,简要分析探测器这样命名有何妙处。
【链接资料】月球探测器以"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关于月球想象的优美神话传说,嫦娥奔向月球,月球探测器也是从地球奔向月亮进行探测,因而用“嫦娥”命名非常合适。
阅读《经典常谈》,按要求答题。
14.《经典常谈》是 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介绍了汉字的由来,知道了 造字的传说。介绍了古代的字典,即许慎的《 》。
15.下面文段中的“他”指的是谁?试用《辞赋第十一》中的相关内容谈《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
节选《离骚》 《辞赋第十一》相关内容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平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的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16.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的兴趣、目的有关。请向大家推荐一种选择性阅读方法,结合《经典常谈》中的篇目说明理由。请仿照示例,再举一种。
示例:
阅读方法:根据问题进行选择性阅读
推荐理由:选择与思考的问题有关的内容来读。例如阅读《海底两万里》时,可以用问题的形式进行选择阅读,如尼摩船长是一位怎样的人,鹦鹉螺号的结构是怎样的等。
17.学过《〈诗经〉二首》之后,老师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进行组合阅读。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老师建议原因(理由)。
1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也是为了纪念的陆街缘故。他是个忠臣,而且是个缠绵悱恻的忠臣;他是个节士,而且是个浮游尘外、清白不污的节士。“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的身世是一出悲剧。可是他永生在我们的敬意尤其是我们的同情里。“原”是他的号,“平”是他的名字。他是楚国的贵族,怀王时候,做“左徒”的官。左徒好像现在的秘书。他很有学问,熟悉历史和政治,口才又好。一方面参赞国事,一方面给怀王见客,办外交,头头是道。怀王很信任他。
(1)简要谈谈文段中的屈原是个怎样的人?
(2)怎样理解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19.阅读名著《经典常谈》选段,完成练习。
【文段一】
篇中陈说唐、虞、三代的治,桀、纣、羿、浇的乱,善恶因果,历历分明;用来讽刺当世,感悟君王。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文段二】
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趴在地下谢罪。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
(1)文段一中的“他”指的是 ,选段所分析的篇目名称是 ;文段二中的“他”是 ,他后来劝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所以属于 派。
(2)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言志”和现在所谓的“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
C.“礼”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天下就治了。
D.魏晋南北朝诗人谢灵运最爱游山玩水,他崇尚自然的哲学和出世的哲学,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画山水的人。
20.“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这是朱自清在书中寄寓的殷切希望。据此,简要概括中学生品读经典的现实意义。
21.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
东汉和帝时,有个 A (人名),作了一部《 B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B》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1)以上文段出自 (作者)的作品《 》。
(2)文段中A处的人名是 ,B处的书名是《 》。书中提到:象形、 、 、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
(3)结合选段,说说这部划时代字书的优点,请分条概括。
22.文段阅读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节选《诗经》第四)
(1)选文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2)结合文段的解读,你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23.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
(1)文中的“他”是 ,他劝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所以属于 派。
(2)“他”成功后,可佩六国相印。像他一样的游说之士为什么这么受各国君主重视?
24.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________,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fù,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进时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________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________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mó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翻fù( ) 连横( )
揣mó( ) 拐弯儿抹( )角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辨才 正是 只有 B.辩才 正是 只要
C.辩才 必是 只有 D.辨才 必是 只要
(3)以上语段中的“他们”指的是什么人?朱自清指出了他们的什么特点?
(4)《经典常谈》是一本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请以选段为例简单分析说明。
25.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请你据此完成下面内容。
任务一:方法探究
方法提要 阅读任务
目的性较强,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可以是需要阅读的内容,也可以是感兴趣的内容。 (1)学完《<诗经>二首》以后,小文对《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感兴趣,请你阅读《<诗经>第四》这一章节,向小文具体说明《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小语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内容是( ) A.《说文解字》第一 B.四书第七 C.《周易》第二 D.辞赋第十一
任务二:主题探究
(3)班级开展“读经典的意义”主题探究活动,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你结合本书的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26.阅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节选,完成文后问题。
【文段一】
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宛转了。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
(1)以上文段用生动传神的精彩笔墨,为我们描绘了 时期 什么人)的群体风貌。
【文段二】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2)结合文段,谈谈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草木不仅出现在诗歌中,也出现在经典里。请结合阅读体验,完成下面小题。
【从经典看草木】
楚辞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节选自《离骚》) 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27.请运用《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谈谈《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深层含义。
【以草木品经典】
28.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完成问题。
(1)下图是小嘉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以保尔的成长经历做的笔记,你觉得小嘉的笔记做得好吗?请结合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阐述理由。
(2)松柏,历经风雪洗礼更显坚劲;蒲公英,借助风力把希望播撒在远方;二月兰,能在春寒中绽放美丽……请你用一种植物来比喻保尔·柯察金,并结合原著内容,说说这样比喻的理由。
29.阅读《经典常谈 辞赋第十一》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他是投水死的。他是楚国的贵族,怀王时候,作“左徒”的官。他一方面参赞国事,一方面给怀王见客,办外交,怀王很信任他。
当时楚国有亲秦、亲齐两派;屈原是亲齐派。秦国看见屈原得势,便派张仪买通了楚国的贵臣上官大夫、靳尚等,在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果然被他们所惑,将屈原放逐到汉北。张仪便劝怀王和齐国绝交,说秦国答应割地六百里。楚和齐绝了交,张仪却说答应的是六里。怀王大怒,便举兵伐秦,不料大败而归。这时候想起屈原来了,将他召回,教他出使齐国。亲齐派暂时抬头。但是亲秦派不久又得势。怀王终于让秦国骗了去。拘留着,就死在那里。 可是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却还是听亲秦派的话,将他二次放逐到江南去,他流浪了九年,秦国的侵略一天紧似一天,他不忍亲见亡国的惨象,又想以一死来感悟顷襄王,便自沉在汨罗江里。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2)请根据选段内容,说说屈原具有 、 的特点。
30.朱自清先生曾为中学生撰写了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经典常谈》,班级召开名著《经典常谈》阅读分享会,你受邀参加。
(1)谈体会。在读书会上,你将围绕《经典常谈》发言,谈体会、说启迪。请列出你发言的要点。
(2)理方法。阅读了《经典常谈》,你分享了阅读方法,所分享的列表(如下)中,有几个遗漏的信息需要补充。
阅读方法一 浏览目录 全书共① 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浏览目录有助于我们选择性阅读。
阅读方法二 依据兴趣 如果你对文字来源感兴趣,你可以阅读篇章是②《 》
阅读方法三 归纳总结 《经典常谈》中介绍了《诗经》的来源、构成与特色,经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国人诗歌启蒙之源,因此深入阅读《诗经》不仅可以了解先秦人们的生活,感悟人生的道理,还可以欣赏其语言美,学习③ 的表现手法。
(3)明观点。近年抖音、快手、B站等视频网站出现了很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短视频,观者如潮,粉丝众多,影响巨大,如何看待“短视频传播传统文化”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请你写一段小议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