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四书”第七
章节简介 1
知识网络 1
原文+批注 2
内容概括 6
试题精选(共30题) 7-35
本章围绕着朱熹展开,开篇介绍了四书为哪四部书,然后介绍了古时四书的用途——科举指定用书,接着梳理了四书的排列顺序,同时也解释了四书为啥是这四本书,继而介绍了四书的内容和朱熹所著的注书,最后解释了朱熹注四书的原因。主要内容:四书包括哪些书——四书古时的用途——“四书”如何成为“四书”的(“四书”的由来)——“四书”的两种排序——“四书”的内容。
原 文 批 注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本来呢,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的念,囫囵吞枣的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些时候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种种出身或资格,凭着这种资格可以建功立业,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歹,都得先弄个资格到手。科举几乎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每个学生都先读“四书”,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缘故。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内容必须用古人语气,不得自由发挥。
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规定这四种书,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也因为朱注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但《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士,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后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中庸》很早就被人单独注意,汉代已有关于《中庸》的著作,六朝时也有,可惜都不传了。关于《大学》的著作,却直到司马光的《大学通义》才开始,这部书也不传了。这些著作并不曾教《学》、《庸》普及,教《学》、《庸》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但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程颢,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 、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程颐,字正叔,世居中山,后徙为河南府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孔伋,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 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孔伋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子(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再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程子说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就是为此。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论》、《孟》虽然也切实,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问的不是一个人,记的也不是一个人。浅深先后,次序既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是孔门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洒扫应对进退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做打扫等家务、知晓迎送客人,出自《论语·子张》。《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小学六艺,大学道理。四书顺序由来。》《大学》渐进,一步一步讲解说来自会为比》《论》、《孟》零碎的哲学式“微言”便于理解。而》《中庸》需多用心思领悟的了】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提纲挈领(tí gāng qiè lǐng) ,比喻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与要害。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其实按照这个顺序排列是非常正确的,正如一个人一般有了提纲作骨,才能让《论》、《孟》生血肉。最后再有《中庸》形成思想,循序渐进,缺一不可】
《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因为要使传合经,他又颠倒了原文的次序,并补上一段儿。他注《中庸》时,虽没有这样大的改变,可是所分的章节,也与郑玄注的不同。所以这两部书的注,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孟》的注,却是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称为《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的经一章,朱子想着是曾子追述孔子的话;传十章,他相信是曾子的意思,由弟子们记下的。《中庸》的著者,朱子和程子一样,都接受《史记》的记载,认为是子思。但关于书名的解释,他修正了一些。他说,“中”除“不偏”外,还有“无过无不及”的意思;“庸”解作“不易”,不如解作“平常”的好。照近人的研究,《大学》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学派的著作。《中庸》,首尾和中段思想不一贯,从前就有人疑心。照近来的看法,这部书的中段也许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发扬孔子的学说,如“时中”、“忠恕”、“知仁勇”、“五伦”等。首尾呢,怕是另一关于《中庸》的著作,经后人混合起来的;这里发扬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的哲理,所谓“至诚”、“尽性”,都是的。著者大约是一个孟子学派。 【朱子为四书做注的总体概况,《大学》》《中庸》每章做传释经,》《论》、《孟》集注。朱子进一步发扬程子思想】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书中攻击杨朱、墨翟两派,辞锋咄咄逼人。这在儒家叫作攻异端,功劳是很大的。孟子生在战国时代,他不免“好辩”,他自己也觉得的;他的话流露着“英气”,“有圭角”,和孔子的温润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称为“亚圣”,次于孔子一等。《孟子》有东汉的赵岐注。《论语》有孔安国、马融、郑玄诸家注,却都已残佚,只零星的见于魏何晏的《集解》里。汉儒注经,多以训诂名物为重;但《论》、《孟》词意显明,所以只解释文句,推阐义理而止。魏、晋以来,玄谈大盛,孔子已经道家化;解《论语》的也多参入玄谈,参入当时的道家哲学。这些后来却都不流行了。到了朱子,给《论》、《孟》作注,虽说融会各家,其实也用他自己的哲学作架子。他注《学》、《庸》,更显然如此。他的哲学切于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将他解释的孔子当作真的孔子。 杨朱,一说约公元前450--约公元前370,杨姓,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杨朱主张“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孔安国,孔子后裔,经学家。 马融,东汉时著名经学家。 郑玄,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 【时代不同,思想改变,思想文化随社会时代风气改变】
他那一套“四书”注实在用尽了平生的力量,改定至再至三;直到临死的时候,他还在改定《大学·诚意》章的注。注以外又作了《四书或问》,发扬注义,并论述对于旧说的或取或舍的理由。他在“四书”上这样下工夫,一面固然为了诱导初学者,一面还有一个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统。他在《中庸章句序》里论到诸圣道统的传承,末尾自谦说,“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其实他是隐隐在以传道统自期呢。《中庸》传授心法,正是道统的根本。将它加在《大学》、《论》、《孟》之后而成“四书”,朱子自己虽然说是给初学者打基础,但一大半恐怕还是为了建立道统,不过他自己不好说出罢了。他注“四书”在宋孝宗淳熙年间(西元一一七四—一一八九)。他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注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他果然成了传儒家道统的大师了。 官书,是一个汉语词语,旧时由官方编修或刊行的书或指文书;公文。 【朱子形象:终于学术,至死不休。】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起,定为“科举用书”。
唐“九经”:《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宋“十三经”: 《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小学“六艺”,大学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礼记》里《大学》本是一篇,朱子分经一章,传十章,颠倒次序,有所增补。
《史记》载《中庸》作者为子思。
1.填空。
(1)《四书》指《 》《 》《 》《 》。
(2)唐“九经”:《易》、《书》、《诗》、《 》、《 》。
(3)宋“十三经”: 《 》、《书》、《 》、三礼、《春秋》三传、《 》、《孝经》、《尔雅》、《 》。
(4)《史记》载《中庸》作者为 。
【答案】(1)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2)三礼 春秋三转
(3)易 诗 论语 孟子
(4)子思
2.小军读了《经典常谈<四书>》后,作了如下知识梳理,请你判断对错。
(1)朱熹认为古时的大学里教“六艺”,小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它们都是实学。( )
(2)《大学》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 )
(3)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二步,他的意思是,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 )
【答案】 错误 正确 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理解和识记。
(1) 朱熹认为古时的小学里教“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科目;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已、治人的道理。此句应将“大学”和“小学”互换位置,表述错误。
(2)《大学》这部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程子说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就是为此。《大学》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此句表述正确。
(3)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此句应将“第二步”改为“第三部”,表述错误。
3.下面各句出自小明阅读《经典常谈》所做的笔记,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该书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
B.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
C.《经典常谈》中“四书第七”提到“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从前私塾入学都是从“四书”学起。
D.《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箍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D.有误,《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字书,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许慎;
故选D。
4.下列选项中,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赋、比、兴三类,主要表现手法是风、雅、颂。
C.《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到了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D.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史记》,它和班固的《汉书》都是“正史”的源头。
E.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读整本书,我们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能的部分作为切入点,也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
【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D.《史记》是纪传体史书;
故选BD。
5.下列对《经典常谈》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广大国学爱好者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作者认为,我们一定要“尊经”“崇古”,从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状况去认识这些典籍的形成,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的精神。
C.《经典常谈》是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常有引人入胜之处,例如写战国时期的说客,常常有生动传神的精彩之笔。
D.朱自清曾说,我们读《经典常谈》,要注重了解“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
【答案】C
【解析】考查名著阅读。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作者认为,现代学术需要摒弃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学的精神。选项“我们一定要‘尊经’‘崇古’”说法有误;
D.这些话是叶圣陶说的,并非“朱自清”;
故选C。
6.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C.“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
D.本书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不平铺直叙,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C.原文是:“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在古代,“礼”是社会行为规范,而“乐”则是人们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乐”包括歌和舞,它不仅能够娱乐身心,还能够教人平心静气、尊重他人、遵守规矩等道德品质。“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错误,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
7.阅读选文,回答后面小题。
选段一:
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节选自《〈说文解字〉第一》)
选段二:
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
(节选自《“四书”第七》)
选段一中的“小学”和选段二中的“小学”含义有什么不同?
【答案】选段一中的“小学”是指对文字形音义的研究。选段二中的“小学”是学童学习的初始治阶段,主要教授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运“六艺”最基本的常识和本领。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选段一“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可知,选段一中的“小学”是指对文字形音义的研究
根据选段二“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可知,选段二将“小学”所学内容与“大学”所学内容进行比较,体现“小学”是学童学习的初始治阶段,主要教授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运“六艺”最基本的常识和本领。
8.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节选自《“四书”第七》)
【答案】《大学》《中庸》原来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
【解析】考查对语段概括能力。
阅读语段,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提炼概括。
由第一段“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可知《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
由第二段“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可知: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
由第二段“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可知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
9.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本来呢,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地念,囫囵吞枣地背;不懂不要紧,自然会懂的。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些时候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种种出身或资格,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dǎi,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yuán故。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私塾 ②囫囵 吞枣 ③作好作dǎi ④yuán 故
(2)下列词语中与“背诵”的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
A.领域 B.美丽 C.大约 D.撺掇
(3)以上文段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中的《“四书”第七》,“四书”指的是《 》《中庸》《论语》《 》。
(4)《“四书”第七》中提到,《论语》中蕴含着“君子”“仁”“时习”“择善”等可以让读者终身受用的学习做人或做学问的道理。请结合《论语》中的一个句子,谈谈你对其中蕴含的做学问或做人的道理的体会。
【答案】(1) shú lún 歹 缘
(2)D
(3) 大学 孟子
(4)示例: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蕴含着“择善而从”的道理,虚心向别人请教,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都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注音与书写。
私塾,读音为sī shú,意思为旧时家庭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
囫囵吞枣,读音为hú lún tūn zǎo,原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作好作歹,读音为zuò hǎo zuò dǎi,意思是比喻用各种理由或方式反复劝说。
缘故,读音为yuán gù,一般是指原因。
(2)本题考查词语的词性。
“背诵”是动词,“领域”是名词,“美丽”是形容词,“大约”是副词,“撺掇”是动词;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又称四子书,为历代儒学子首要研习之书。南宋朱熹取《礼记》之《大学》《中庸》篇,分章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4)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理解。
根据题干要求,围绕《论语》中的句子谈谈对做学问或做人的道理的体会,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自己阅读体验回答即可。
示例: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蕴含着学习要时常温习的道理。只有常常回顾反思,才会有所进步。
10.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①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他们还在另一处说:“‘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②……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qiè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yuán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提倡( ) 门径( ) 提纲qiè( )领 yuán( )故
(2)下列短语类型与“用力提倡”相同的一项是( )
A.人生哲理 B.传授心法
C.心领神悟 D.约定俗成
(3)“四书”“五经”是儒家典籍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选文提到了“四书”,那么“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 。
(4)选文中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答案】(1) chàng jìng 挈 缘
(2)A
(3)《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4)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进而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提倡(tí chàng):说明某种事物的优点,鼓励大家附和或效仿。
门径(mén jìng):是指门前的小路,亦有做事的途径、方法、窍门的之意。
提纲挈领(tí gāng qiè lǐng):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和要领。
缘故(yuán gù):一般是指原故、原因。
(2)本题考查短语类型。“用力提倡”是偏正短语。
A.“人生哲理”是偏正短语;
B.“传授心法”是动宾短语;
C.“心领神悟”是并列短语;
D.“约定俗成”是并列短语;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五经指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这五本书籍相传是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编辑和修撰的。
(4)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根据第①段“《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得出: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
根据第②段“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得出: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进而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
11.《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时至今日仍有着重要的意义。请同学们研读材料,谈谈《论语》对我们有哪些教育意义。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①”“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注释】①阙疑:对疑惑不解的东西不妄加评论
——朱自清《经典常谈》
【答案】示例:在交往方面,告诫我们要宽以待人,对人忠诚,讲求义气;在学习方面,告诫我们要经常学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现实意义。
结合《经典常谈》中《论语》的内容,我们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教会我们怀着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心,敬重生命,感恩他人;《论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内容,告诉我们如何高效地学习;在修身养性上,告诉我们人要做“君子”,学会“忠恕”,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正义之人。
12.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
(选自《四书“第七”》)
作者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你是如何理解它们循序渐进的关系的?
【答案】格物、致知是基础,目的是让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的品德修养,个人的品德修养到了一种境界,才能去管理好一个家庭,然后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最后才能安定天下。所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礼记·大学》中记载: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诚意正心”有真诚的心意才能端正心思。“修身齐家”加强自身的修养,帮助大宗治理采邑。“治国平天下”治理国家政务,使强盛安定,平定天下。
格物、致知是基础,通过明确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帮助大宗把采邑经营好了。家是诸侯国的缩影,把自己的家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协助天子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所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3.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
【答案】《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概括。
由第一段“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可知《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
由第二段“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可知: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
由第二段“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可知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
由第三段“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可知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14.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请简要说说其中的“小学”和《<说文解字>第一》中说的“小学”含义有什么不同。
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已、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
(节选自《四书第七》)
【答案】节选文字中的“小学”是学童学习的初始阶段,主要是学习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最基本的常识和本领。而《<说文解字>第一》中说的“小学”是指研究文字的形音义。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积累。
结合节选文字中“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可知,节选文字中的“小学”是学童学习的初始阶段,主要是学习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最基本的常识和本领。
《说文解字》书名的意思:所谓“文”,是指象形的字,所谓“字”是指形声的字,“说文解字”就是对“文”、对“字”的解说,书中有对字音的确定,有对字形和字义的解说。《<说文解字>第一》中说的“小学”是指研究文字的形音义。
15.请你结合下面选自《<四书>第七》的材料,说一说儒家学说现在对我们有哪些教育意义。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
【答案】儒家学说现在的教育意义:在学习方面,告诫我们要经常学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在与人交往方面,告诫我们要宽以待人,对人忠诚,讲求义气;在做人立志方面,告诫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有理想、有志向,培养自身正气。(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的现实意义。
结合《经典常谈》中《四书》的内容,我们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教会我们怀着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心,敬重生命,感恩他人;《论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内容,告诉我们如何高效地学习;在修身养性上,告诉我们人要“养浩然之气”,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正义之人。
16.班级里举办以“了解经典常识,开阔知识视野”为主题的读书会。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写推荐语。读书会上,你要向同学推荐《经典常谈》这本书,请围绕作者、作品内容、作品风格三方面写一段推荐语。
(2)盘点名著。在读书会上,你还要与同学分享“盘点《经典常谈》”,表格中有几个遗漏的信息需要补充。
目录 分类 内容精要
《说文解字》第一 文字学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和用字的方法。“日”“月”两字运用了 这种造字法。
《四书》第七 儒家经典 《四书》指《大学》《 》《论语》《孟子》。其中,《论语》能够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史记》《汉书》第九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 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他写《史记》是想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反驳观点。读书会上,有同学就“中学生该怎样阅读经典”这个议题表达如下看法,你需要针对此人的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
阅读经典应该“观其大略”。首先,观其大略,才能利用有限时间涉猎更多的经典,开阔知识视野;其次,中学生又不是专家,对经典有所了解即可,没必要咬文爵字,过分深究。所以,泛读经典,效益最高。
【答案】(1)示例:本书作者朱自清是卓有成就的文学大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学者。《经典常谈》是他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通俗易懂,不故作高深,很适合中学生阅读。
(2) 象形 中庸 历史 纪传
(3)阅读经典应泛读与精读相结合。除了用泛读增加阅读经典的广度外,还应选择重要的篇目或章节精读,使阅读更有深度,提高鉴赏力和阅读品味。所以,泛读加精读,受益更多。
【解析】(1)此题考查名著推荐。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作者信息:朱自清先生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
作品内容:《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作品风格:倾向于表达深刻的真理。它们的作者通常是富有思考能力、头脑清晰的人,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对生命、人性、道德、爱等等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看法。这样的文章通常引人入胜,让人产生深刻的共鸣,有时甚至能够改变人生观和价值观。据此回答即可。
示例: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囊括13篇文章,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直观的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让大家对传统文史典籍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非常值得一读。在此,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相信大家读完之后一定会大有收获。
(2)此题考查名著内容。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的人物故事及主旨,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①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题干中“日”“月”的字形就像太阳、月亮的样子,所以属于象形造字法。此空填“象形”。
②“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历代儒学子首要研习之书。南宋朱熹取《礼记》之《大学》《中庸》篇,分章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此空填“中庸”。
③《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结合此栏“分类”内容可知,此空应填“历史”。
④《史记》《汉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历史著作,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此空填“纪传”。
(3)此题考查反驳观点。
阅读文段内容可知,此人的观点是“阅读经典应该‘观其大略’”,题干要求我们反驳观点,所以我们应从对立的观点“精读经典”着手答题。精读是一种深入理解文本的阅读方式,它要求读者仔细阅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并能够把文本中的信息提炼出来。所以精读经典不止让我们读懂文字,更是读懂作者的内心,更是读懂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注意字数80字以内。
示例:阅读经典应精读,首先精读能使我们充分了解作者内心深处的想法与观点;其次更多是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那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所以要精读经典。
17.请你结合下面选自“四书第七”的材料,回答问题。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①”“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
【注释】①阙疑:对疑惑不解的东西不妄加评论。
(1)这篇“四书第七”选自朱自清的著作 。
(2)小诗发现材料中的内容可以与之前所学诗文相联系,于是她将二者对照以增强理解,请你帮她。
①“时习”: ,不亦说乎?
②“义利”: ,于我如浮云。
【答案】(1)《经典常谈》
(2) 学而时习之 不义而富且贵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联系“《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可知这篇“四书第七”选自朱自清的著作《经典常谈》。
(2)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富。
18.班级开展关于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交流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原文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2)请你结合下面选自《四书第七》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时习”“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小诗发现材料中的内容可以与之前所学诗文相联系,于是她将二者对理解,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①“时习”: ,不亦说乎?
②“择善”:择其善者而从之, 。
【答案】(1)为人做事要有始有终,矢志不渝。要善于借助别人(或听取别人的意见)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2) 学而时习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1)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能力。
依据“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意思可知,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矢志不渝,这样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依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可知,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示例:例如制定学习计划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吸取他人的经验,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请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出建议帮助我们制定可行的计划。
(2)本题考查背诵默写能力。
①空,依据“时习”“不亦说乎?”可知,应该填写“学而时习之”。
②空, 依据“择其善者而从”可知,应该填写“其不善者而改之”。注意“善”的正确书写。
19.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请回答下面问题。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本来呢,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地念,囫囵吞枣地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
(1)这段文字出自朱自清的 ,这本书的排列按照传统的 的顺序。
(2)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答案】(1) 《经典常谈》 经、史、子、集
(2)主要讲了四书、五经的概念以及当时作为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如何学习。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通读段落,可知出自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经典常谈》共十三篇文章,书中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而写。《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等十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文字要言不烦、通俗流畅,讲透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配斗典籍精髓。
(2)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概括。
结合“‘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地念,囫囵吞枣地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可概括为主要讲了四书、五经的概念以及当时作为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如何学习。
20.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②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 )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yōng( )》。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冠串起来了。
③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liè( )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四书》,有删改)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汉字写出拼音。
①颐 ②中yōng ③liè 取功名
(2)用一句话概括③段主要内容。
(3)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的是 ,应改为
(4)根据原著内容,为“近代长篇小说”下一个定义。
【答案】(1) yí 庸 猎
(2)“四书”排列顺序的演变。
(3) 冠 贯
(4)近代长篇小说是指由文人撰写、组织严密的章回小说。
【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字形。
颐,yí,程颐,北宋理学家、教育家。
中庸,zhōng yōng,意为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
猎取,liè qǔ,求取。指打猎,猎杀。
(2)本题考查内容概况。
第③段“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写出了朱子将“四书”的顺序排列为《大学》《庸》《论》《孟》的原因。“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写出了“四书”变为《学》《庸》《论》《孟的原因》。总起来可概括为:“四书”排列顺序的演变。
(3)本题考查错别字的修改。
冠串——贯串:guàn chuàn,意思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
(4)本题考查的是对事物的特征的把握。
根据原著中“不过这些已是文人的作品……别的都可以说是写实的……组织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了”。据此用“近代长篇小说是……”的形式表述即可。
21.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崇《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使贯串起来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1)“四书”指《 》《 》《 》《 》。
(2)请简要说说二程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答案】(1)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2)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
【解析】(1)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一段中的“‘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可得:“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二段中的“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可得: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
22.名著阅读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1)关于朱子提出的研读“四书”的目的和方法,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研读“四书”,目的在于提升修养,入德治学,建功立业。
B.研读“四书”,目的在于修养道心,克制人心,领会心法。
C.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D.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2)学习本章后,你将阅读这“四书”,你将采用什么阅读顺序,理由是什么?(注意“四书”必须写全名)
【答案】(1)A
(2)按《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顺序阅读,理由是文中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即要理解其内在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名著内容。
结合“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可知,BCD是正确的,A于文无据,故选A。
(2)本题考查联系实际的能力。结合“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可知,可以按《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顺序阅读,这是理解其内在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读书顺序。
23.某班举行“整本书阅读”活动,小文为《经典常谈》制作了以下阅读分享卡,请依据提示完善下表。
阅读分享卡
作品简介: 《经典常谈》是作者(1) 在 1942 年受著名学者杨振声鼓励而编撰的一部国学研究专著。该书共(2) 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3) 顺序,并把文学经典(4) 放在首篇,是一部见解精辟、文笔优美的国学入门书。
语段 批注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人格— —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 “忠恕”,如“时习”“阙疑”“好 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结合课文《〈论语〉十二章》,我更理解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5) ,语段中“时习”的介绍也让我联系到课文中(6)“ , ”这一章, 论述了做学问的方法;“择善”让我联系到课文中(7) “ , ”这一章,论述了做人的学问。 结合课文,我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而朱自清先生的
介绍也让《论语》的内容更通俗易懂。
交流反馈: 小语:小文,我最近也看了《经典常谈》,可是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没什么作用,因为发展经济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关系不大。 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帮助小文有理有据地反驳。 小文:(8)
【答案】 朱自清 十三 经史子集 《说文解字》 仁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示例:小语你好!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帮助人们树立理想,懂得担当。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才。传统文化经典穿越千年而不过时,教会我们许多,如阅读《史记》中“一诺千金”的故事,告诉我们商人应该恪守“言必信”的经商之道。所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和经济发展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的文学知识以及语言表达。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由语段中“时习”的介绍可以联想到课文《〈论语〉十二章》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由“择善”可联系到课文《〈论语〉十二章》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根据题干要求,要反驳小语“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没什么作用,因为发展经济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关系大”的观点,有理论,有依据。示例:小语你好,我不认同你的观点。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对于发展经济表面看没有直接关系,实则二者关系密切。文化经典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对人的道德品质、视野、思维都有着重要影响,有着深厚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的人能够更好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例如文化经典中“商鞅立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支持就要守信,这也是经商之道,所以,文化经典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4.同学们组织了“《经典常谈》阅读辩论会”,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对经典的谈论填写经典书名。
经典 谈经典
①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② 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
(2)在辩论环节中,反方指出:“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没什么作用,因为发展经济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关系不大。”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作为正方,有理有据地反驳。
【答案】(1) 《春秋》 《孟子》
(2)示例: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帮助人们树立理想,懂得担当。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才。传统文化经典穿越千年而不过时,教会我们许多,如阅读《史记》中“一诺千金”的故事,告诉我们商人应该恪守“言必信”的经商之道。所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和经济发展也是有密切关系。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能力。
依据《春秋》三传第六中“‘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可知,①空应填写《春秋》。
经典常谈四书第七内容可知,《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据此,②空应填写《孟子》。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应围绕“发展经济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关系”理解分析。
示例:我认为你的想法是不对的。第一,经典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华,传承经典文化是每一位华夏子孙的一份责任。再者,学习经典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优秀的精神品质。古代经典作品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古人积累的经验之谈,它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传授给我们成功的经验,让我们在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这样看来,学习经典与发展经济还是有关系的呀!因此,我们应该学习经典。以后我一定会每天坚持读经典,每周进行一次经典摘录,认真领悟其中包涵的丰富内涵并与同学分享,力争将经典教给我的投诸实践,在实践中更深刻的感悟经典。
25.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节选自《说文解字》第一》)
【选段二】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是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
(节选自《四书第七》)
【选段三】《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
(节选自《四书第七》)
(1)下列选项关于《经典常谈》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所著的,《孟子》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B.《周易》变成道家经典是在春秋末期,同时有了新的解释,便是《易传》
C.选段一中说的“小学”是指研究文字的形音义,而选段二中的“小学”是学童学习的初始阶段。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春秋初年到春秋末期的诗歌300篇,因此也叫诗三百。
(2)请你根据【选段三】以及所读《经典常谈》文集,说一说儒家学说对现在的我们有哪些教育意义。
【答案】(1)C (2)示例:(1)在学习方面,告诫我们要经常学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2)在交往方面,告诫我们要宽以待人,对人忠诚,讲求义气;(3)在做人方面,告诫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有理想、有志向,培养自身正气。(任答两个方面即可)
【解析】(1)考查名著内容。
A.根据选段三中的“《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可知,本项“《论语》是孔子所著的”有误;
B.《周易》是儒家经典;
D.“从春秋初年到春秋末期的诗歌300篇”有误,应为: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故选C。
(2)考查阅读启示。
《论语》中的“学习时习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告诉我们,在学习方面,我们要经常学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孟子》中的“舍生取义”告诉我们,在与交往时,我们要宽以待人,对人忠诚,讲求义气。
《论语》中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材料三中的“养浩然之气”告诉我们,在做人方面,要有仁爱之心,有理想、有志向,培养自身正气。
26.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①“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②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③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1)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
(2)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3)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
【答案】(1)《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2)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法。 (3)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解析(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概括。
由第①段“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可知《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由第二段“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可知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由第②段“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可知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由第③段“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可知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2)本题考查息筛选与概括。
由第②段“《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可知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由第③二段“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可知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法。
(3)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概括。
由第③段“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可知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功名;由第③段“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可知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由第③段“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可知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A(人名)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
【乙】
B(人名)那一套“四书”注实在用尽了平生的力量,改定至再至三;直到临死的时候,他还在改定《大学·诚意》章的注。注以外又作了《四书或问》,发扬注义,并论述对于旧说的或取或舍的理由。他在四书上这样下工夫,一面固然为了诱导初学者,一面还有一个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统。他在《中庸章句序》里论到诸圣道统的传承,末尾自谦说,“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其实他是隐隐在以传道统自期呢。
2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节选自《经典常谈·〈诗经〉第四》,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春秋时通行赋诗,“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孟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乙】文节选自《经典常谈·〈四书〉第七》。文中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D.【乙】文提到的《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
28.【甲】文中的A是 ,【乙】文中的B是 。(在横线上填写相关人物名字)
29.结合选文【乙】和你的知识积累,说说“B”(人物)对于“四书”的形成发展做出的贡献。
【答案】27.B 28.孔子 朱熹 29.朱熹是第一位正式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结集的学者,他编撰了《四书或问》等一系列“四书”学著作,从而为建立道统做出了贡献。
【解析】27.考查名著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人是孔子并非孟子;
故选B。
28.考查名著情节识记。
一空,结合【甲】“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可知,此处A为孔子。选段讲述孔子如何运用《诗经》教导学生传授知识。
二空,结合【乙】“那一套‘四书’注实在用尽了平生的力量,改定至再至三;直到临死的时候,他还在改定《大学·诚意》章的注。注以外又作了《四书或问》,发扬注义,并论述对于旧说的或取或舍的理由”可知,此处B为朱熹。选段讲述朱熹是如何为《四书》注解。
29.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乙】“那一套“四书”注实在用尽了平生的力量,改定至再至三;直到临死的时候,他还在改定《大学·诚意》章的注”“注以外又作了《四书或问》,发扬注义,并论述对于旧说的或取或舍的理由。他在四书上这样下工夫,一面固然为了诱导初学者,一面还有一个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统”等内容可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结集为“四书”,并撰写《四书或问》等一系列“四书”学著作,建立道统。
30.今年的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更为健康,更为自然的生活态度,这也意味着人类要负起保护地球的责任和义务。低碳生活从小事做起,少用纸巾、塑料袋、一次性纸杯,循环用水,多步行少开车,文明祭扫等等。某中学八年级开展了一系列以“我们的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活动。
(1)活动一:请你仿照示例,设计一个与“低碳生活”主题相关的活动形式。
示例:举行“低碳时代”故事会,收集环保主题事例。
(2)任务二:八年级2班在社区开展实践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有些社区居民不以为意还辱骂同学,2班的环保小卫士纷纷用道理、数据、事实回击不文明的行为。一位老爷爷写下了对联为小卫士们鼓劲,请您把对联组合好,送给小卫士。
旁征博引 妙批驳 阐明道理 巧立论 唇枪舌剑 罗列事实
(3)任务三:请根据《经典常谈》里有趣的文学常识选择答案,填涂正确选项到选择题中( )
《三礼第五》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 ”的大牌位。
《说文解字》第一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是指 。
《四书第七》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 。
①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②礼、乐、射、御、书、数
③天地君亲师
④《易》《书》《诗》《礼》《春秋》
⑤风、雅、颂、赋、比、兴
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
⑦天下为公
A.①②④ B.⑦①⑥ C.③②⑥ D.③①④
(4)任务四:名著之所以“著名”,不仅因为文字,更是因为著者。《经典常谈》不仅蕴含着典籍文化,更蕴含朱自清先生不凡的情怀和独特的见解表达。请同学们写一段关于整本书的推介词,向你的同学推介这本书。字数30字到60字之间。
【答案】(1)示例:绘制“低碳时代”手抄报,弘扬低碳生活魅力。
(2)示例:上联:唇枪舌剑罗列事实巧立论 下联:旁征博引阐明道理妙批驳。
(3)D
(4)示例:《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语言通俗,见解精辟,而又深入浅出,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解析】(1)本题考查仿写。解答此题,要根据例句特点,围绕活动主题来设计,要有可操作性。
示例:举办“低碳大行动”摄影作品展,展示生活中的低碳美好剪影。
(2)本题考查对对联。
根据所给词语,结合对联词性相对、内容相关、仄起平收的特点来组合。
并列结构“唇枪舌剑”对“旁征博引”,动宾结构“罗列事实”对“阐明道理”,偏正结构“巧立论”对“妙批驳”,根据“仄起平收”可得:唇枪舌剑罗列事实巧立论(上联),旁征博引阐明道理妙批驳(下联)
(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民间祭祀的对象,即敬重天地、忠爱国家,孝亲敬长、尊师重教;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据此可知,依次为:③①④;
故选D。
(4)本题考查拟写推荐词。
可从《经典常谈》的主题、主要内容、阅读意义等方面简要说明推荐的理由。
示例:《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全书见解精辟,史笔卓越,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已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阅读这本经典名著,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与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专题07 “四书”第七
章节简介 1
知识网络 1
原文+批注 2
内容概括 6
试题精选(共30题) 7-23
本章围绕着朱熹展开,开篇介绍了四书为哪四部书,然后介绍了古时四书的用途——科举指定用书,接着梳理了四书的排列顺序,同时也解释了四书为啥是这四本书,继而介绍了四书的内容和朱熹所著的注书,最后解释了朱熹注四书的原因。主要内容:四书包括哪些书——四书古时的用途——“四书”如何成为“四书”的(“四书”的由来)——“四书”的两种排序——“四书”的内容。
原 文 批 注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本来呢,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的念,囫囵吞枣的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些时候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种种出身或资格,凭着这种资格可以建功立业,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歹,都得先弄个资格到手。科举几乎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每个学生都先读“四书”,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缘故。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内容必须用古人语气,不得自由发挥。
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规定这四种书,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也因为朱注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但《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士,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后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中庸》很早就被人单独注意,汉代已有关于《中庸》的著作,六朝时也有,可惜都不传了。关于《大学》的著作,却直到司马光的《大学通义》才开始,这部书也不传了。这些著作并不曾教《学》、《庸》普及,教《学》、《庸》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但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程颢,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 、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程颐,字正叔,世居中山,后徙为河南府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孔伋,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 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孔伋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子(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再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程子说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就是为此。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论》、《孟》虽然也切实,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问的不是一个人,记的也不是一个人。浅深先后,次序既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是孔门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洒扫应对进退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做打扫等家务、知晓迎送客人,出自《论语·子张》。《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小学六艺,大学道理。四书顺序由来。》《大学》渐进,一步一步讲解说来自会为比》《论》、《孟》零碎的哲学式“微言”便于理解。而》《中庸》需多用心思领悟的了】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提纲挈领(tí gāng qiè lǐng) ,比喻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与要害。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其实按照这个顺序排列是非常正确的,正如一个人一般有了提纲作骨,才能让《论》、《孟》生血肉。最后再有《中庸》形成思想,循序渐进,缺一不可】
《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因为要使传合经,他又颠倒了原文的次序,并补上一段儿。他注《中庸》时,虽没有这样大的改变,可是所分的章节,也与郑玄注的不同。所以这两部书的注,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孟》的注,却是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称为《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的经一章,朱子想着是曾子追述孔子的话;传十章,他相信是曾子的意思,由弟子们记下的。《中庸》的著者,朱子和程子一样,都接受《史记》的记载,认为是子思。但关于书名的解释,他修正了一些。他说,“中”除“不偏”外,还有“无过无不及”的意思;“庸”解作“不易”,不如解作“平常”的好。照近人的研究,《大学》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学派的著作。《中庸》,首尾和中段思想不一贯,从前就有人疑心。照近来的看法,这部书的中段也许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发扬孔子的学说,如“时中”、“忠恕”、“知仁勇”、“五伦”等。首尾呢,怕是另一关于《中庸》的著作,经后人混合起来的;这里发扬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的哲理,所谓“至诚”、“尽性”,都是的。著者大约是一个孟子学派。 【朱子为四书做注的总体概况,《大学》》《中庸》每章做传释经,》《论》、《孟》集注。朱子进一步发扬程子思想】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书中攻击杨朱、墨翟两派,辞锋咄咄逼人。这在儒家叫作攻异端,功劳是很大的。孟子生在战国时代,他不免“好辩”,他自己也觉得的;他的话流露着“英气”,“有圭角”,和孔子的温润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称为“亚圣”,次于孔子一等。《孟子》有东汉的赵岐注。《论语》有孔安国、马融、郑玄诸家注,却都已残佚,只零星的见于魏何晏的《集解》里。汉儒注经,多以训诂名物为重;但《论》、《孟》词意显明,所以只解释文句,推阐义理而止。魏、晋以来,玄谈大盛,孔子已经道家化;解《论语》的也多参入玄谈,参入当时的道家哲学。这些后来却都不流行了。到了朱子,给《论》、《孟》作注,虽说融会各家,其实也用他自己的哲学作架子。他注《学》、《庸》,更显然如此。他的哲学切于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将他解释的孔子当作真的孔子。 杨朱,一说约公元前450--约公元前370,杨姓,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杨朱主张“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孔安国,孔子后裔,经学家。 马融,东汉时著名经学家。 郑玄,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 【时代不同,思想改变,思想文化随社会时代风气改变】
他那一套“四书”注实在用尽了平生的力量,改定至再至三;直到临死的时候,他还在改定《大学·诚意》章的注。注以外又作了《四书或问》,发扬注义,并论述对于旧说的或取或舍的理由。他在“四书”上这样下工夫,一面固然为了诱导初学者,一面还有一个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统。他在《中庸章句序》里论到诸圣道统的传承,末尾自谦说,“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其实他是隐隐在以传道统自期呢。《中庸》传授心法,正是道统的根本。将它加在《大学》、《论》、《孟》之后而成“四书”,朱子自己虽然说是给初学者打基础,但一大半恐怕还是为了建立道统,不过他自己不好说出罢了。他注“四书”在宋孝宗淳熙年间(西元一一七四—一一八九)。他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注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他果然成了传儒家道统的大师了。 官书,是一个汉语词语,旧时由官方编修或刊行的书或指文书;公文。 【朱子形象:终于学术,至死不休。】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起,定为“科举用书”。
唐“九经”:《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宋“十三经”: 《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小学“六艺”,大学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礼记》里《大学》本是一篇,朱子分经一章,传十章,颠倒次序,有所增补。
《史记》载《中庸》作者为子思。
1.填空。
(1)《四书》指《 》《 》《 》《 》。
(2)唐“九经”:《易》、《书》、《诗》、《 》、《 》。
(3)宋“十三经”: 《 》、《书》、《 》、三礼、《春秋》三传、《 》、《孝经》、《尔雅》、《 》。
(4)《史记》载《中庸》作者为 。
2.小军读了《经典常谈<四书>》后,作了如下知识梳理,请你判断对错。
(1)朱熹认为古时的大学里教“六艺”,小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它们都是实学。( )
(2)《大学》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 )
(3)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二步,他的意思是,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 )
3.下面各句出自小明阅读《经典常谈》所做的笔记,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该书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
B.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
C.《经典常谈》中“四书第七”提到“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从前私塾入学都是从“四书”学起。
D.《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箍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4.下列选项中,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赋、比、兴三类,主要表现手法是风、雅、颂。
C.《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到了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D.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史记》,它和班固的《汉书》都是“正史”的源头。
E.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读整本书,我们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能的部分作为切入点,也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
5.下列对《经典常谈》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广大国学爱好者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作者认为,我们一定要“尊经”“崇古”,从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状况去认识这些典籍的形成,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的精神。
C.《经典常谈》是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常有引人入胜之处,例如写战国时期的说客,常常有生动传神的精彩之笔。
D.朱自清曾说,我们读《经典常谈》,要注重了解“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
6.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C.“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
D.本书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不平铺直叙,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7.阅读选文,回答后面小题。
选段一:
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节选自《〈说文解字〉第一》)
选段二:
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
(节选自《“四书”第七》)
选段一中的“小学”和选段二中的“小学”含义有什么不同?
8.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节选自《“四书”第七》)
9.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本来呢,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地念,囫囵吞枣地背;不懂不要紧,自然会懂的。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些时候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种种出身或资格,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dǎi,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yuán故。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私塾 ②囫囵 吞枣 ③作好作dǎi ④yuán 故
(2)下列词语中与“背诵”的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
A.领域 B.美丽 C.大约 D.撺掇
(3)以上文段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中的《“四书”第七》,“四书”指的是《 》《中庸》《论语》《 》。
(4)《“四书”第七》中提到,《论语》中蕴含着“君子”“仁”“时习”“择善”等可以让读者终身受用的学习做人或做学问的道理。请结合《论语》中的一个句子,谈谈你对其中蕴含的做学问或做人的道理的体会。
10.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①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他们还在另一处说:“‘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②……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qiè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yuán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提倡( ) 门径( ) 提纲qiè( )领 yuán( )故
(2)下列短语类型与“用力提倡”相同的一项是( )
A.人生哲理 B.传授心法
C.心领神悟 D.约定俗成
(3)“四书”“五经”是儒家典籍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选文提到了“四书”,那么“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 。
(4)选文中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11.《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时至今日仍有着重要的意义。请同学们研读材料,谈谈《论语》对我们有哪些教育意义。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①”“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注释】①阙疑:对疑惑不解的东西不妄加评论
——朱自清《经典常谈》
12.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
(选自《四书“第七”》)
作者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你是如何理解它们循序渐进的关系的?
13.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
14.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请简要说说其中的“小学”和《<说文解字>第一》中说的“小学”含义有什么不同。
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已、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
(节选自《四书第七》)
15.请你结合下面选自《<四书>第七》的材料,说一说儒家学说现在对我们有哪些教育意义。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
16.班级里举办以“了解经典常识,开阔知识视野”为主题的读书会。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写推荐语。读书会上,你要向同学推荐《经典常谈》这本书,请围绕作者、作品内容、作品风格三方面写一段推荐语。
(2)盘点名著。在读书会上,你还要与同学分享“盘点《经典常谈》”,表格中有几个遗漏的信息需要补充。
目录 分类 内容精要
《说文解字》第一 文字学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和用字的方法。“日”“月”两字运用了 这种造字法。
《四书》第七 儒家经典 《四书》指《大学》《 》《论语》《孟子》。其中,《论语》能够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史记》《汉书》第九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 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他写《史记》是想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反驳观点。读书会上,有同学就“中学生该怎样阅读经典”这个议题表达如下看法,你需要针对此人的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
阅读经典应该“观其大略”。首先,观其大略,才能利用有限时间涉猎更多的经典,开阔知识视野;其次,中学生又不是专家,对经典有所了解即可,没必要咬文爵字,过分深究。所以,泛读经典,效益最高。
17.请你结合下面选自“四书第七”的材料,回答问题。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①”“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
【注释】①阙疑:对疑惑不解的东西不妄加评论。
(1)这篇“四书第七”选自朱自清的著作 。
(2)小诗发现材料中的内容可以与之前所学诗文相联系,于是她将二者对照以增强理解,请你帮她。
①“时习”: ,不亦说乎?
②“义利”: ,于我如浮云。
18.班级开展关于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交流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原文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2)请你结合下面选自《四书第七》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时习”“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小诗发现材料中的内容可以与之前所学诗文相联系,于是她将二者对理解,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①“时习”: ,不亦说乎?
②“择善”:择其善者而从之, 。
19.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请回答下面问题。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本来呢,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地念,囫囵吞枣地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
(1)这段文字出自朱自清的 ,这本书的排列按照传统的 的顺序。
(2)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20.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②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 )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yōng( )》。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冠串起来了。
③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liè( )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四书》,有删改)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汉字写出拼音。
①颐 ②中yōng ③liè 取功名
(2)用一句话概括③段主要内容。
(3)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的是 ,应改为
(4)根据原著内容,为“近代长篇小说”下一个定义。
21.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崇《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使贯串起来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1)“四书”指《 》《 》《 》《 》。
(2)请简要说说二程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22.名著阅读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1)关于朱子提出的研读“四书”的目的和方法,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研读“四书”,目的在于提升修养,入德治学,建功立业。
B.研读“四书”,目的在于修养道心,克制人心,领会心法。
C.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D.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2)学习本章后,你将阅读这“四书”,你将采用什么阅读顺序,理由是什么?(注意“四书”必须写全名)
23.某班举行“整本书阅读”活动,小文为《经典常谈》制作了以下阅读分享卡,请依据提示完善下表。
阅读分享卡
作品简介: 《经典常谈》是作者(1) 在 1942 年受著名学者杨振声鼓励而编撰的一部国学研究专著。该书共(2) 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3) 顺序,并把文学经典(4) 放在首篇,是一部见解精辟、文笔优美的国学入门书。
语段 批注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人格— —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 “忠恕”,如“时习”“阙疑”“好 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结合课文《〈论语〉十二章》,我更理解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5) ,语段中“时习”的介绍也让我联系到课文中(6)“ , ”这一章, 论述了做学问的方法;“择善”让我联系到课文中(7) “ , ”这一章,论述了做人的学问。 结合课文,我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而朱自清先生的
介绍也让《论语》的内容更通俗易懂。
交流反馈: 小语:小文,我最近也看了《经典常谈》,可是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没什么作用,因为发展经济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关系不大。 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帮助小文有理有据地反驳。 小文:(8)
24.同学们组织了“《经典常谈》阅读辩论会”,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对经典的谈论填写经典书名。
经典 谈经典
①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② 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
(2)在辩论环节中,反方指出:“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没什么作用,因为发展经济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关系不大。”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作为正方,有理有据地反驳。
25.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节选自《说文解字》第一》)
【选段二】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是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
(节选自《四书第七》)
【选段三】《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
(节选自《四书第七》)
(1)下列选项关于《经典常谈》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所著的,《孟子》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B.《周易》变成道家经典是在春秋末期,同时有了新的解释,便是《易传》
C.选段一中说的“小学”是指研究文字的形音义,而选段二中的“小学”是学童学习的初始阶段。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春秋初年到春秋末期的诗歌300篇,因此也叫诗三百。
(2)请你根据【选段三】以及所读《经典常谈》文集,说一说儒家学说对现在的我们有哪些教育意义。
26.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①“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②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③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1)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
(2)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3)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A(人名)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
【乙】
B(人名)那一套“四书”注实在用尽了平生的力量,改定至再至三;直到临死的时候,他还在改定《大学·诚意》章的注。注以外又作了《四书或问》,发扬注义,并论述对于旧说的或取或舍的理由。他在四书上这样下工夫,一面固然为了诱导初学者,一面还有一个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统。他在《中庸章句序》里论到诸圣道统的传承,末尾自谦说,“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其实他是隐隐在以传道统自期呢。
2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节选自《经典常谈·〈诗经〉第四》,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春秋时通行赋诗,“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孟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乙】文节选自《经典常谈·〈四书〉第七》。文中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D.【乙】文提到的《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
28.【甲】文中的A是 ,【乙】文中的B是 。(在横线上填写相关人物名字)
29.结合选文【乙】和你的知识积累,说说“B”(人物)对于“四书”的形成发展做出的贡献。
30.今年的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更为健康,更为自然的生活态度,这也意味着人类要负起保护地球的责任和义务。低碳生活从小事做起,少用纸巾、塑料袋、一次性纸杯,循环用水,多步行少开车,文明祭扫等等。某中学八年级开展了一系列以“我们的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活动。
(1)活动一:请你仿照示例,设计一个与“低碳生活”主题相关的活动形式。
示例:举行“低碳时代”故事会,收集环保主题事例。
(2)任务二:八年级2班在社区开展实践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有些社区居民不以为意还辱骂同学,2班的环保小卫士纷纷用道理、数据、事实回击不文明的行为。一位老爷爷写下了对联为小卫士们鼓劲,请您把对联组合好,送给小卫士。
旁征博引 妙批驳 阐明道理 巧立论 唇枪舌剑 罗列事实
(3)任务三:请根据《经典常谈》里有趣的文学常识选择答案,填涂正确选项到选择题中( )
《三礼第五》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 ”的大牌位。
《说文解字》第一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是指 。
《四书第七》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 。
①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②礼、乐、射、御、书、数
③天地君亲师
④《易》《书》《诗》《礼》《春秋》
⑤风、雅、颂、赋、比、兴
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
⑦天下为公
A.①②④ B.⑦①⑥ C.③②⑥ D.③①④
(4)任务四:名著之所以“著名”,不仅因为文字,更是因为著者。《经典常谈》不仅蕴含着典籍文化,更蕴含朱自清先生不凡的情怀和独特的见解表达。请同学们写一段关于整本书的推介词,向你的同学推介这本书。字数30字到60字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