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精选高频选择题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11课)
北宋的政治
1.(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统考期中)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唐太宗李世民 B.一代女皇武则天
C.宋太祖赵匡胤 D.宋高宗赵构
2.(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宋朝《神童赋》写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表明宋朝推行的一项基本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重武轻文 C.内轻外重 D.重文轻武
3.(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宋朝时,为加强对地方财赋的控制,在地方上设置了( )
A.通判 B.节度使 C.刺史 D.转运使
4.(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为摆脱统治危机,宋神宗决定任用(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庆历新政
5.(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宋太宗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副宰相的职权,使副宰相能够与宰相“轮班执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并马”。这一策略( )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结束了地方割据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6.(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 )有关。
A.朱温 B.赵匡胤 C.赵构 D.忽必烈
7.(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抓住关键词是把握历史事件的重要方法,与“募役法”“保甲法”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周世宗改革 B.庆历新政 C.王安石变法 D.忽必烈改革
8.(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王安石变法中这一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分散宰相权力 B.增加财政收入
C.加强军事实力 D.强化君主专制
9.(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关于北宋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②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③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④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为强化中央集权,宋朝陆续把地方收税的权力收归中央。宋太宗时,负责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的官职是(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节度使
11.(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据此可知,通判的作用是( )
A.分散知州的权力 B.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
C.防止武将专权 D.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
12.(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欧阳修的《归田录》里讲了一则轶事:有一位姓昆的少卿,余杭人,很喜欢吃螃蟹。他曾请求外任,想到外州当个知州。有人问他希望到哪个州上任,他说“但得有蟹、无通判处,则可矣”,成为一时之笑谈。通判让人避之是因为( )
A.监督制约知州 B.是知州的上级官员
C.负责考核知州 D.掌握地主的军事权
13.(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图片《杯酒释兵权》反映的是北宋( )
A.宋太祖解除了主要将领们的领兵权 B.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C.实现了将兵分离,管控军队调动权 D.为强化统治,实施了重文轻武政策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4.(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秦半两钱 唐开元通宝 契丹货币 西夏货币
A.冶铁技术的进步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抑商政策的演变 D.中外文化的交流
15.(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河南省濮阳城内御井街西侧回銮碑,此迹是“澶渊之盟”的唯一见证。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16.(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逐寒暑,随水草畜牧。”下列哪一政权是由契丹人建立的( )
A.辽 B.西夏 C.金 D.蒙古
17.(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在某一历史情景剧中,小华同学扮演的是宋朝皇帝御驾亲征,亲临澶州城。他扮演的皇帝应该是( )
A.宋高宗 B.金世宗 C.宋太宗 D.宋真宗
18.(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发生在哪一事件后( )
A.宋夏和议 B.澶渊之盟 C.宋金和议 D.蒙古西征
19.(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图资料卡片是对某历史人物主要功绩的描述,该历史人物是( )
1.仿效唐宋制度 2.发展农牧经济 3.创制西夏文字
A.阿保机 B.元昊 C.阿骨打 D.铁木真
20.(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宋真宗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材料旨在说明( )
A.宋朝皇帝之死对辽影响较大 B.辽朝大臣对宋怀有好感
C.宋辽和好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D.辽朝皇帝主张休养生息
21.(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长期的争战不休 D.民族文化的交融
22.(2023·江苏省江阴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各民族政权间交流借鉴 B.北宋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宋代积极从事海外贸易 D.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财政管理
金与南宋的对峙
23.(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 )
A.辽 B.西夏 C.金 D.蒙古
24.(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诗中的“大散关”至淮水为一线划定分界线,是以下哪个历史事件后出现的情况( )
A.宋夏和议 B.金灭辽 C.金灭北宋 D.宋金和议
25.(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他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满江红》成为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他( )
A.统帅军队在临安大败金军主力 B.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
C.率领的军队称为“忠义军” D.扭转了宋金对峙的局面
26.(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中国文人山水画强调意境,表达作者情感。北宋的山水画大气磅礴,而南宋的只有“残山剩水”,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的主观意识 B.市民的阶层壮大
C.南宋偏安一隅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7.(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写出这首词的抗金名将是( )
A.黄巢 B.秦桧 C.文天祥 D.岳飞
28.(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宋辽澶州之战 B.南宋偏安于江南一隅
C.宋夏和议 D.蒙古和南宋的对峙
29.(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战役与岳飞事迹相关的是( )
A.建立契丹国 B.创制西夏文
C.统一女真族 D.郾城大败金军
30.(2023·江苏省江阴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诗人林升的作品《题临安邸》,这首诗歌描述了( )
A.北宋都城繁华 B.蒙古塞外风光
C.金朝迁都中都 D.南宋偏安江南
31.(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近期,张艺谋导演执导的电影《满江红》备受关注,引发热议。《满江红》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此处“胡虏”与“匈奴”指哪一少数民族( )
A.契丹族 B.土家族 C.蒙古族 D.女真族
宋代经济的发展
32.(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宋朝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为了管理兴盛的海外贸易,宋朝设立了哪一机构( )
A.安西都护府 B.市舶司 C.广州十三行 D.西域都护
33.(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宋代兴起,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是( )
A.景德镇 B.苏州 C.开封 D.洛阳
34.(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如下图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孩儿枕。作品设计独具匠心,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该文物最能反映当时社会的( )
A.手工业水平高超 B.农业技术发达
C.商业贸易兴盛 D.民族交融加深
35.(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北宋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城内“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为了供应需要,民间送入城中所宰的猪,“每日至晚每群万数”。这反映了当时东京( )
A.坊市制度完善 B.农业技术先进
C.商业繁荣发展 D.城市管理混乱
36.(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宋)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是民间交易的凭证 B.只在富人之间流通
C.产生于商业纠纷中 D.是印刷术进步产物
37.(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南海一号”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南宋沉船。截止目前,出水的大量文物以瓷器为主,铜钱达上万枚,还有带阿拉伯风情的酒壶和大瓷碗。这一考古发掘表明南宋( )
A.指南针尚未用于航海 B.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C.南方海外贸易的兴盛 D.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
38.(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这句话表明(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纸币“交子”的出现
39.(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图传为北宋杨威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中描绘的场景是( )
A.农业生产 B.瓷器制造 C.娱乐休闲 D.军事训练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40.(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公元13世纪上半叶,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跃出历史地平线,之后横扫欧亚大陆。下列事迹与这个“草原游牧帝国”的缔造者相关的是( )
①统一蒙古草原 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灭西夏和金 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
41.(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一代天骄”是以下哪位历史人物?( )
A.成吉思汗 B.阿骨打 C.阿保机 D.忽必烈
42.(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统考期中)“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天下为一”的标志是( )
A.蒙古建立 B.元朝建立 C.文天祥抗元 D.元灭南宋
43.(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某朝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唐。材料描述的这个朝代( )
A.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王朝 B.其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C.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 D.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44.(2023·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某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元朝的历史纪录片,片中出现了以下四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文天祥组织军队抵抗元军进攻 B.成吉思汗率大军灭亡南宋
C.许多大海船从泉州港出发远航 D.元世祖广开言路整顿吏治
元朝的统治
45.(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该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澎湖巡检司 C.台湾府 D.安西都护府
46.(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统考期中)“至元二十八年前后,元朝廷制订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政策,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下列关于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地方权力受到中央的监督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C.巩固了元朝的大一统局面 D.地方实力足够抗衡中央
47.(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今天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邮政特快专递、菜鸟驿站等物流方式,早在古代就出现与此类似的雏形。下列文物能证明的是( )
A.西夏符牌 B.开元通宝 C.急递铺令牌 D.交子
48.(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元朝的政治制度大都为后代所承袭。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49.(2023·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元朝“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的是( )
A.北庭都元帅府 B.行中书省 C.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
50.(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结束了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完成了大统一
B.都仅存在30多年,二世而亡
C.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D.都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2024年江苏省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精选高频选择题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11课)
北宋的政治
1.(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统考期中)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唐太宗李世民 B.一代女皇武则天
C.宋太祖赵匡胤 D.宋高宗赵构
【答案】C
【详解】根据“陈桥驿站披旗冕”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与唐朝无关,排除AB项;宋高宗赵构属于南宋,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宋朝《神童赋》写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表明宋朝推行的一项基本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重武轻文 C.内轻外重 D.重文轻武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意思是皇上器重英雄豪杰,读书教你们如何博得皇上的欢心;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最为高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D项正确;重农抑商,与题干信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符,排除A项;重武轻文,与宋朝史实不符,排除B项;内轻外重,意思是形容京官权大,外官权小,与题干信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宋朝时,为加强对地方财赋的控制,在地方上设置了( )
A.通判 B.节度使 C.刺史 D.转运使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为加强对地方财赋的控制,在地方,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D项正确;宋太祖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排除A项;北宋时期,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排除B项;宋代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和治理本州的事务,包括财政、军事、教育、土地等等,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为摆脱统治危机,宋神宗决定任用(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庆历新政
【答案】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C项正确;商鞅变法在战国末期,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排除B项;北宋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旨在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宋太宗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副宰相的职权,使副宰相能够与宰相“轮班执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并马”。这一策略( )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结束了地方割据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进一步加强了副宰相的职权,使副宰相能够与宰相“轮班执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并马””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进一步分割相权,设两府三司制,来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项正确;宋朝通过杯酒释兵权,解决了武将专权的问题,排除A项;结束了地方割据和本题题干无关,排除B项;宋代重文轻武,防止武将专权和地方分裂割据,但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 )有关。
A.朱温 B.赵匡胤 C.赵构 D.忽必烈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大将们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B项正确;朱温是后梁开国皇帝,与材料的典故无关,排除A项;赵构是南宋的开国皇帝,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忽必烈是大蒙古国可汗,元朝开国皇帝,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抓住关键词是把握历史事件的重要方法,与“募役法”“保甲法”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周世宗改革 B.庆历新政 C.王安石变法 D.忽必烈改革
【答案】C
【详解】根据“募役法”“保甲法”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举措包括募役法、保甲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C项正确;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包括颁布法律,整顿吏治,选用有才能的人,提倡节俭等,排除A项;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史称“庆历新政”,排除B项;忽必烈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农业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王安石变法中这一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分散宰相权力 B.增加财政收入
C.加强军事实力 D.强化君主专制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是方田均税法的内容,该措施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项正确;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与分散宰相权力无关,排除A项;方田均税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不能加强军事实力,排除C项;方田均税法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关于北宋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②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③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④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详解】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②③④正确,即C项正确;北宋时没有增加科举考试科目,①与史实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为强化中央集权,宋朝陆续把地方收税的权力收归中央。宋太宗时,负责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的官职是(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节度使
【答案】C
【详解】宋太祖时取消节度使税收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持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宋太宗时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C项正确;在地方为加强控制,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还在各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排除AB项;节度使没有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据此可知,通判的作用是( )
A.分散知州的权力 B.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
C.防止武将专权 D.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
【答案】A
【详解】根据“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有关地方事务的裁决,地方长官要与通判共同签署同意,由此可知通判的设置是限制和分散了地方长官的权力,A项正确;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的是转运使,排除B项;通判是为了限制地方知州的权力,并不是防止武将专权,也不是分割宰相权力,排除CD项。故选A项。
12.(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欧阳修的《归田录》里讲了一则轶事:有一位姓昆的少卿,余杭人,很喜欢吃螃蟹。他曾请求外任,想到外州当个知州。有人问他希望到哪个州上任,他说“但得有蟹、无通判处,则可矣”,成为一时之笑谈。通判让人避之是因为( )
A.监督制约知州 B.是知州的上级官员
C.负责考核知州 D.掌握地主的军事权
【答案】A
【详解】据材料“但得有蟹、无通判处,则可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通判监督和制约知州,A项正确;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长官。通判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排除B项;通判监督知州,而不是负责考核知州,排除C项;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禁军是中央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通判并不掌握军事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3.(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图片《杯酒释兵权》反映的是北宋( )
A.宋太祖解除了主要将领们的领兵权 B.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C.实现了将兵分离,管控军队调动权 D.为强化统治,实施了重文轻武政策
【答案】A
【详解】题干图片《杯酒释兵权》反映的是北宋宋太祖解除了主要将领们的领兵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地方分裂因素,A项正确;北宋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北宋中央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实现了将兵分离,管控军队调动权,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为强化统治,防止藩镇割据,实施了重文轻武政策,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4.(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秦半两钱 唐开元通宝 契丹货币 西夏货币
A.冶铁技术的进步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抑商政策的演变 D.中外文化的交流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和所学可知,少数民族的货币样式和汉族政权的样式相同,反映了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影响,反映的是民族交融的加强,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的货币材质为铜。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要体现民族交融,未体现抑商政策的演变,排除C项;题干材料主要体现民族交融,未涉及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5.(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河南省濮阳城内御井街西侧回銮碑,此迹是“澶渊之盟”的唯一见证。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在位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冠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北宋与辽议和,双方订立澶渊之盟,B项正确;澶渊之盟双方是北宋与辽,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逐寒暑,随水草畜牧。”下列哪一政权是由契丹人建立的( )
A.辽 B.西夏 C.金 D.蒙古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政权,A项正确;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排除B项;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排除C项;蒙古族首领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他被尊为成吉思汗,排除D项。故选A项。
17.(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在某一历史情景剧中,小华同学扮演的是宋朝皇帝御驾亲征,亲临澶州城。他扮演的皇帝应该是( )
A.宋高宗 B.金世宗 C.宋太宗 D.宋真宗
【答案】D
【详解】根据“宋朝皇帝御驾亲征”“澶州城”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D项正确;宋高宗赵构是南宋开国皇帝,有过御驾亲征,但不是到澶州城,排除A项;金世宗完颜雍是金朝皇帝,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宋太宗赵光义是宋朝第二位皇帝,有过御驾亲征,但不是到澶州城,排除C项。故选D项。
18.(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发生在哪一事件后( )
A.宋夏和议 B.澶渊之盟 C.宋金和议 D.蒙古西征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朝,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B项正确;宋夏和议是北宋与西夏签订的和约,与宋辽边境无关,排除A项;宋金和议是南宋和金的和约,与宋辽边境无关,排除C项;蒙古建国后,于公元1219年至1260年的四十余年时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与宋辽边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图资料卡片是对某历史人物主要功绩的描述,该历史人物是( )
1.仿效唐宋制度 2.发展农牧经济 3.创制西夏文字
A.阿保机 B.元昊 C.阿骨打 D.铁木真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1.仿效唐宋制度2.发展农牧经济3.创制西夏文字”和所学可知,元昊仿效唐宋制度,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B项正确;阿保机是契丹族人,建立契丹政权,排除A项;阿骨打是女真族人,建立政权,国号大金,排除C项;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20.(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宋真宗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材料旨在说明( )
A.宋朝皇帝之死对辽影响较大 B.辽朝大臣对宋怀有好感
C.宋辽和好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D.辽朝皇帝主张休养生息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宋真宗时,宋辽达成澶渊之盟,宋辽之间保持了和平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宋朝皇帝之死对辽影响不大,排除A项;材料是从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说的,不是从私人感情说的,排除B项;材料是从宋辽双边关系说的,不是说辽朝皇帝主张休养生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1.(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长期的争战不休 D.民族文化的交融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可知,辽是少数民族契丹建立的政权,它的茶具与烹茶程序有汉族政权唐宋茶法的影响,这体现出,民族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茶具与烹茶体现的是生活习惯,体现不出农业生产,排除A项;茶具与烹茶体现的是生活习惯,体现不出海外贸易、争战不休,排除BC二项。故选D项。
22.(2023·江苏省江阴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各民族政权间交流借鉴 B.北宋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宋代积极从事海外贸易 D.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财政管理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契丹和西夏货币借鉴北宋货币而制造,这体现出,各民族政权间交流借鉴,A项正确;契丹和西夏货币体现不出北宋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排除B项;货币体现不出海外贸易,排除C项;货币有利于财政管理,但体现不出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财政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
金与南宋的对峙
23.(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 )
A.辽 B.西夏 C.金 D.蒙古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C项正确;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排除A项;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排除B项;统一蒙古的是蒙古族,排除D项。故选C项。
24.(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诗中的“大散关”至淮水为一线划定分界线,是以下哪个历史事件后出现的情况( )
A.宋夏和议 B.金灭辽 C.金灭北宋 D.宋金和议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后来,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D项正确;宋夏和议后,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但双方并未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排除A项;经上述分析,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是宋金和议后出现的情况,这是南宋与金达成的和议,南宋建立是在辽和北宋灭亡后,金灭辽、金灭北宋,均与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25.(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他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满江红》成为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他( )
A.统帅军队在临安大败金军主力 B.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
C.率领的军队称为“忠义军” D.扭转了宋金对峙的局面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南宋著名抗金将领”“《满江红》成为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可知,材料指的是岳飞。结合课本所学,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著名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多次收复许多失地。宋高祖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的强大,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回朝,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B项正确;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排除AC项;岳飞被杀害后,宋金议和,形成了宋金对峙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26.(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中国文人山水画强调意境,表达作者情感。北宋的山水画大气磅礴,而南宋的只有“残山剩水”,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的主观意识 B.市民的阶层壮大
C.南宋偏安一隅 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艺术是现实的体现,南宋时期,山河破碎,北方大片土地被金人占据,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山水画中的“残山剩水”即是这一现实的写照,C项正确;作者的主观意识不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南宋山水画“残山剩水”变化与市民的阶层壮大无关,排除B项;南宋山水画“残山剩水”变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7.(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写出这首词的抗金名将是( )
A.黄巢 B.秦桧 C.文天祥 D.岳飞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岳飞抗金。岳飞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在郾城大战,岳飞率军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D项正确;黄巢领导唐末农民起义,排除A项;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岳飞,排除B项;文天祥抗元,排除C项。故选D项。
28.(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宋辽澶州之战 B.南宋偏安于江南一隅
C.宋夏和议 D.蒙古和南宋的对峙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结合所学可知,题干诗句斥责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的思想,B项正确;澶州之战、宋夏和议都发生在北宋时期,排除AC项;题干反映的是南宋与金的对峙,排除D项。故选B项。
29.(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战役与岳飞事迹相关的是( )
A.建立契丹国 B.创制西夏文
C.统一女真族 D.郾城大败金军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40年,岳飞率领岳家军取得了郾城大捷,打败金军的主力,D项正确;建立契丹国的是耶律阿保机,排除A项;创制西夏文的是元昊,排除B项;统一女真族的是完颜阿骨打,排除C项。故选D项。
30.(2023·江苏省江阴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诗人林升的作品《题临安邸》,这首诗歌描述了( )
A.北宋都城繁华 B.蒙古塞外风光
C.金朝迁都中都 D.南宋偏安江南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感叹,其中杭州是南宋的都城临安,汴州是北宋的都城,D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题意说的是南宋的都城杭州较为繁华,而不是北宋的都城繁华,排除A项;题意中没有提及蒙古,排除B项;题意中没有提及金朝以及金朝迁都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31.(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近期,张艺谋导演执导的电影《满江红》备受关注,引发热议。《满江红》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此处“胡虏”与“匈奴”指哪一少数民族( )
A.契丹族 B.土家族 C.蒙古族 D.女真族
【答案】D
【详解】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手中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胡虏”“匈奴”指的是与南宋对抗的金政权,金是由女真族建立的,D项正确;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辽,排除A项;岳飞对抗的是金政权,金是由女真族建立的,而不是土家族,排除B项;蒙古族建立元朝,排除C项。故选D项。
宋代经济的发展
32.(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宋朝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为了管理兴盛的海外贸易,宋朝设立了哪一机构( )
A.安西都护府 B.市舶司 C.广州十三行 D.西域都护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为了管理兴盛的海外贸易,宋朝设立了哪一机构”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海外贸易非常发达,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B项正确;安西都护府是唐朝设立的管理西域的机构,排除A项;广州十三行是清朝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排除C项;西域都护设立于西汉,排除D项。故选B项。
33.(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宋代兴起,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是( )
A.景德镇 B.苏州 C.开封 D.洛阳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A项正确;苏州、开封、洛阳都与“瓷都”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34.(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如下图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孩儿枕。作品设计独具匠心,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该文物最能反映当时社会的( )
A.手工业水平高超 B.农业技术发达
C.商业贸易兴盛 D.民族交融加深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宋代孩儿枕……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结合所学可知,这件文物造型精美,最能说明宋代手工业的水平高超,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宋朝农业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商业贸易发达,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民族文化交融加深,排除D项。故选A项。
35.(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北宋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城内“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为了供应需要,民间送入城中所宰的猪,“每日至晚每群万数”。这反映了当时东京( )
A.坊市制度完善 B.农业技术先进
C.商业繁荣发展 D.城市管理混乱
【答案】C
【详解】从“‘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每日至晚每群万数’”可知,北宋东京城内,经商的时间不受限制,交易量巨大,这反映出当时东京城内商业繁荣发展,C项正确;坊市制度为唐朝的城市管理制度,坊为居民区,市为商业区,坊市分开,且经商时间受到限制,这与题干内容“‘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等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未对当时的农业技术情况进行叙述,无法说明农业技术先进,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繁荣及商业的发展,而不是反映城市管理的混乱,排除D项。故选C项。
36.(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宋)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是民间交易的凭证 B.只在富人之间流通
C.产生于商业纠纷中 D.是印刷术进步产物
【答案】A
【详解】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是民间交易的凭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题干材料强调了“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A项正确;通过材料未提及只在富人之间流通,“只在”说法绝对,排除B项;交子为了商业活动方便,未说明产生于商业纠纷中,排除C项;题干材料为贸易方便产生饺子,未提及印刷术,排除D项。故选A项。
37.(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南海一号”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南宋沉船。截止目前,出水的大量文物以瓷器为主,铜钱达上万枚,还有带阿拉伯风情的酒壶和大瓷碗。这一考古发掘表明南宋( )
A.指南针尚未用于航海 B.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C.南方海外贸易的兴盛 D.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中“出水的大量文物以瓷器为主,铜钱达上万枚,还有带阿拉伯风情的酒壶和大瓷碗。”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海沉船的发现,说明了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商船携带有大量的钱财以及中国的特产瓷器,船上阿拉伯风情的物品也反映了中外交流的繁荣发展,C项正确;题干中描述的是宋代海船上装载了大量的瓷器还有阿拉伯风情的物品,并没有涉及指南针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南海宋代沉船与当时海外贸易有关,题干中的内容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项;元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排除D项。故选C项。
38.(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这句话表明(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纸币“交子”的出现
【答案】C
【详解】“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宣得人而久任”说明南宋政府重视对海外贸易。宋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C项正确;江南地区的开发是在东晋南朝时期,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纸币“交子”的出现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9.(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图传为北宋杨威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中描绘的场景是( )
A.农业生产 B.瓷器制造 C.娱乐休闲 D.军事训练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画面中的耕作,有扬场,有凉晒,体现的是农业生产,A项正确;耕作是农业,不是瓷器制造、 娱乐休闲、 军事训练,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40.(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公元13世纪上半叶,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跃出历史地平线,之后横扫欧亚大陆。下列事迹与这个“草原游牧帝国”的缔造者相关的是( )
①统一蒙古草原 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灭西夏和金 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草原游牧帝国”的缔造者,结合所学可知,此人是成吉思汗铁木真,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蒙古政权,1227年灭西夏,D项正确;金1234年被灭,成吉思汗1227年病逝,忽必烈定国号为元,排除有③④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
41.(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一代天骄”是以下哪位历史人物?( )
A.成吉思汗 B.阿骨打 C.阿保机 D.忽必烈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的就是成吉思汗铁木真,A项正确;阿骨打、阿保机、忽必烈都不是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一代天骄”,排除BCD项。故选A项。
42.(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统考期中)“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天下为一”的标志是( )
A.蒙古建立 B.元朝建立 C.文天祥抗元 D.元灭南宋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可知,完成统一的是元朝。“天下为一”的标志是元灭南宋。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蒙古建立统一了蒙古,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排除A项;1271年,元朝建立,这时元朝还没有完成全国统一,排除B选项;文天祥抗元,这时元朝还没有完成全国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43.(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某朝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唐。材料描述的这个朝代( )
A.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王朝 B.其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C.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 D.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答案】B
【详解】根据“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和“超越汉唐”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应该是对元朝疆域的描述,元朝的疆域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B项正确;元朝不是我国的第一个统一王朝,排除A项;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应该是秦朝,排除C项;元朝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朝代,但不是第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44.(2023·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统考期中)某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元朝的历史纪录片,片中出现了以下四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文天祥组织军队抵抗元军进攻 B.成吉思汗率大军灭亡南宋
C.许多大海船从泉州港出发远航 D.元世祖广开言路整顿吏治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灭亡南宋的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元朝建立后大举进攻南宋,文天祥组织军队抗击元军,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元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广州、泉州是当时著名的海港,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巩固统治,广开言路整顿吏治,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元朝的统治
45.(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该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澎湖巡检司 C.台湾府 D.安西都护府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该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B项正确;西域都护和安西都护府都是管辖西域的机构,排除AD项;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排除C项。故选B项。
46.(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统考期中)“至元二十八年前后,元朝廷制订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政策,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下列关于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地方权力受到中央的监督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C.巩固了元朝的大一统局面 D.地方实力足够抗衡中央
【答案】D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据材料可知涉及的制度是行省制,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地方无法与中央抗衡,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AB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47.(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今天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邮政特快专递、菜鸟驿站等物流方式,早在古代就出现与此类似的雏形。下列文物能证明的是( )
A.西夏符牌 B.开元通宝 C.急递铺令牌 D.交子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文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而急递铺令牌正是当时急递铺传递公文所用,C项正确;西夏符牌是用以证明持牌者身分和所负使命的金属牌,与元朝的物流方式没有任何关系,排除A项;开元通宝是唐代铸造的一种铜质货币,排除B项;交子是宋朝时期出现纸币,排除D项。故选C项。
48.(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元朝的政治制度大都为后代所承袭。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元朝的政治制度”“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和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创立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49.(2023·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统考期中)元朝“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的是( )
A.北庭都元帅府 B.行中书省 C.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我国元朝时期“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的专门行政机构名为宣政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西藏管辖,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D项正确;北庭都元帅府主要管理今天的新疆地区,排除A项;行中书省主要管理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河南和内蒙古的一部分,排除B项;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澎的行政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
50.(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结束了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完成了大统一
B.都仅存在30多年,二世而亡
C.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D.都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和元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元朝开创了行省制,C项正确;隋朝统一时灭亡的陈朝是汉族政权,不符合A项中的表述,排除A项;隋朝是二世而亡,但元朝不是,元朝存在了将近百年,排除B项;隋朝是汉族建立的统一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