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
为什么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②说明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区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域性
多样性
独特性
相对稳定性
特点:
北方旱地
南方水田
北方宫殿
江南小镇
重庆火锅
广东早茶
区域性 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产物、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差异显著,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其中,“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多元性 地域文化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俗、制度等
独特性 地域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地域文化打上了所在地域和时代的烙印,体现出不同的文化
相对稳定性 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内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地域文化的特点
建筑
艺术
文字
习俗
饮食
服饰
瀑布
分类:
下列图示内容都是地域文化吗?
物质文化 : 建筑 、服饰、饮食等
非物质文化: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城乡景观:城镇和乡村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
既包括聚落整体,也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
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文化的差异
地区 人口分布 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
东部农耕区 人口众多,密度较大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化养殖 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
西部 牧区 人口分散,密度很小 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出现了畜产品加工厂 以奶制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住蒙古包,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
我国典型的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文化景观 地理环境
乌篷船 位于我国江南平原地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沛,河网密布,适宜于人们采用水路船运的出行方式
那达慕 大会 地处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位于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畜牧业发达,适合赛马、摔跤等户外活动
泼水节 地处云贵高原的坝子地区,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暖热湿润,水源丰富
坎儿井 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水源,坎儿井有利于引水,减少蒸发
下列图中四种房屋建筑,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1)甲地、乙地、丙地分布在我国哪个地区 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什么
图甲
图乙
图丙
图丁
甲地分布在江南水乡,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乙地分布在西北,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气候干燥少雨,温差较大; 丙地分布在黄土高原,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气候冬寒夏热,黄土直立性强且干燥。
下列图中四种房屋建筑,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
(2)丁地分布在我国哪个地区 它反映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什么为主 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有什么特点
丁地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草原,它反映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游牧为主。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的特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图甲
图乙
图丙
图丁
小结
民居尤其是传统民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对自然环境的指示作用更明显。
如屋顶坡度大小与雨量多少,陕北窑洞与黄土高原的气候和土壤,西北平顶土拱与干旱气候等。
二、地域文化
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地域文化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
地区 民居特色 形成原因或特点
光照强烈的地方 遮阳 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气候寒冷的地方 保暖 湿润多雨的地方 排水和通风 沙尘暴频繁的地方 防御风沙 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 防御地质灾害 产石地区 石构 建筑材料的选用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产木材地区 木构 产竹地区 竹楼 黄土地区 土筑窑洞 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
楼下架空,养殖、防洪、防野兽、防潮
竹子材料,就地取材,通风散热,
1.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特色。
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终年寒冷。
用雪砖垒砌而成;门极为低矮,屋顶是圆形,没有窗户。
冰是绝热体,可减少屋内热量散失,并能抵挡风雪,
2.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山体结构外硬内软适合开凿,冬暖夏凉
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圆锥形屋顶,由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墙体厚,夏季隔热、冬季保暖;小开口(天窗)透气,采光。
阅读P41,思考以下问题。
(1)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体现了中国人的什么性格特征?
(2)试从北京气候的角度入手,分析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及形成原因。
体现了中国人性格的内向性和封闭性,也体现了正统、严谨、尊卑有序的特点。
北京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旱多风沙,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可保温防寒避风沙,向阳使冬季采光多。
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p42的课堂活动 同桌互助讨论
观察下列图中的各民居,看一看它们具备什么样的特色。这些民居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 又反映出什么样的地域文化
湘西吊脚楼
湘西吊脚楼,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该地多雨,空气和地层温度大,吊脚楼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与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类似。
材料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低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受武陵山脉的地形地貌影响:冬季比较寒冷,夏季温高湿重,春夏之交明湿多雨,天气多变,入秋天气转凉,气温下降,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位于黄土高原,黄土直立性好,土层厚实,降水少,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暧夏凉的优点。
陕北窑洞
材料2:陕北地处中温带区,基本上都属于中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而又属西风带,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多变,温差较大,气温偏寒,雨少不匀,春多风沙,夏季多雨,冬季受干燥而寒冷的变性极地大陆性气团控制,形成低湿、寒冷、降水稀少的气候特点.
气候湿热,雨量大,气温高。底层架空利通风散热;
顶部坡度大不易集水。
印度尼西亚巴塔克式房屋
材料3:印度尼西亚地处赤道周边,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英国降水较多,乡土民居以乡村式的茅草农舍为代表,屋顶坡度较大。
英国乡土民居
材料4:英国气候特点是:全年温和湿润且多雨,四季寒暑变化不大。
草原面积广大,草屋的建筑充分考虑了就地取材的原则。
肯尼亚茅草屋
材料5:肯尼亚的气候属于热带草原气候,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全年气温较高,干燥和湿润季分明。
气候酷热,风塔四面镂空,用来通风降温。
伊朗风塔
材料6:伊朗属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
南、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结构反映的地理环境特点
【补充考点】
北方→传统民居较低矮,门、窗均较小,屋顶较平,墙体较厚→冬季寒冷,多风沙天气
南方→传统居民较高,门、窗宽大,通透性好,屋顶坡度较大, 屋檐多长廊→夏季高温多雨,炎热潮湿
2.地域文化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
阅读课文P.40~45页相关内容并讨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中国古代城市(图2-25、2-26)和欧洲的城市(图2-27、2-28)以及美国的高楼大厦思考:
中国古代城市及欧美的城市各自的特点,分析所反映的文化差异的表现及原因。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欧洲城市: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法国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
意大利|威尼斯
美国城市:缺少体现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
类型 城市格局 形成原因或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 都城以宫殿为中心并确定中轴线,构建城市的基本骨架 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
欧洲 城市 多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的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 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有很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美国 城市 中心多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并逐渐形成连绵的城市带 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
3.地域文化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城市建筑 建筑风格 形成原因或特点 建筑 结构 中国建筑 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园有园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 中西地域文化差异
西方建筑 缺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城市建筑 建筑风格 形成原因或特点 建筑风格 中国建筑 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飞檐和雕梁画栋;宫廷中的楼、台、亭、阁等特有风格 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 中西统治权力的差异
西方建筑 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建筑中柱廊、尖塔、喷泉、雕塑等特点明显 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中国建筑
西式建筑
德国科隆大教堂
美国国会山大厦
巴黎协和广场
乡村景观是集合聚落景观、经济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特色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包含美丽的田园风景、浓厚的地方生活气息和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
广阔的乡村空间孕育了丰富的乡村文化景观类型。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农业景观:农田、牧场。
(2)民居和建筑:如四合院、窑洞。
(3)宗教景观:如寺庙、祠堂等。
4.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1、问题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人口不断增加
城乡建设无序推进
土地开发强度过大
民族文化和传统特色逐渐丧失
保护地域文化,将传统、民族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
协调老城区与新城区发展关系;
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
2.措施:
城乡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位于浙江金华兰溪市西部的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诸葛八卦村的中间是一口池塘,叫作钟池,是八卦村的核心所在。钟池半边有水半边为陆,形如九宫八卦图中的“太极”。以钟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小巷又派生出许多纵横相连的小巷,似通非通,犹如迷宫一样。外人进入小巷,往往易进难出,甚至迷失方向。
(1)描述诸葛八卦村村落的布局特点,讨论该村落的布局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布局特点:整个村落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向外辐射,形成内八卦,村外八座小山环抱整个村落,构成外八卦,各家各户,面面相对,背背相依,巷道纵横,犹如迷宫。当地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形复杂,诸葛村在选址、建村过程中对于风水学说的重视,反映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通过风水学说培养人们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并增进宗族团结的特点。
(2)我国一些古村古镇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旅游品牌价值高。例如,广西灵川的江头村,据传居民是北宋周敦颐的后裔,“爱莲文化”和“阴阳太极理学文化”贯穿于建筑群中。结合材料,讨论诸葛八卦村的旅游品牌价值。
①旅游资源具有景观独特性(没有类似景观,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复制);
②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③文化底蕴深厚;④诸葛亮历史地位高,知名度高,文化品牌效益高。
(3)旅游品牌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古村古镇的经济收入,缓解其保护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过大的游客量对古村古镇的保护将构成极大的威胁,可能使当地古朴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等无形遗产在短时间内迅速衰减甚至消失。考察家乡的一个古村古镇,了解它已经受到或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针对其开发与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①保护古村古镇的原生态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古村古镇原貌;
②保持古村古镇的特色,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开发旅游特色资源;
③加强古村古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2. 与传统城市建筑相比,现代城市建筑的地区差异逐渐缩小,几乎千城一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城市建设中的“大拆大建”现象?又如何处理好现代化和弘扬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为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城市建筑千篇一律,一座座水泥森林崛起。有些地区城乡建设无序推进,土地开发强度过大,导致民族文化和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景观风貌的营造,要与地理背景和历史文化紧密结合,注重展现风土人情,力求精致、温馨、亲情、生态。城市建设应注重地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创新,传承优秀的文化思想,彰显鲜明的地域特色,突出城市的特色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