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一7.26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课时达标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7.26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课时达标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18 14: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26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课时达标训练
【基础达标】
1.(2013·江西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图片反映的史实,属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选C。抓住时间“新中国建立初期”,而③属于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排除③。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长期以来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它的首次提出是在(  )
A.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
B.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中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最早提出来的。A、C、D不符合。
3.(2013·北京学业水平测试)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联合国大会
C.万隆会议 D.不结盟会议
【解析】选A。注意“首次”,1954年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而B、C、D不符合要求,故选A。
4.(2014·嘉兴高一检测)右图所示的中国外交新形势实质上反映出(  )
A.世界多极化格局基本确立
B.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
C.大国结盟成为国际交往的发展趋势
D.外交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稳定的政治环境
【解析】选B。该图反映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实质上反映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A与C说法不符合史实,D的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国内外环境,故排除。
5.(2013·河南学业水平测试)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为此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独立自主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解析】选D。结合材料中“求同而不是来立异”信息,可知是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思想。
6.(2013·武汉模拟)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外交原则的理解。题干体现出不受超级大国的影响,自主决定外交政策,因此C正确。
7.(2013·甘肃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创了外交关系的新局面。其重大外交成就有(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④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正常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题目反映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①③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排除。故选D。
8.(2014·资阳高一检测)有人形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美关系经历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乱花渐欲迷人眼”“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过程。其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指(  )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题干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形容中美关系的春天即将到来,即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①③正确;②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符合题意;④是新时期的中美关系,此时中美早已建交,关系早已正常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
【能力提升】3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3·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其中“存异”主要是指保留各国的(  )
A.风俗习惯 B.宗教信仰
C.社会制度 D.文化传统
【解析】选C。“求同存异”的“同”指的是有共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异”指的是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C正确。
2.(2014·长春高一检测)右图拍摄于1971年4月,据此判断当时中美两国(  )
A.成为经济战略同盟
B.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C.仍然处于互相敌视状态
D.揭开了关系正常化的序幕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1971年4月,中美双方开展乒乓外交,打开两国友好交往的大门。两国还未建立外交关系,但已经开始改变互相敌视状态。乒乓外交为尼克松访华开辟条件,揭开了关系正常化的序幕。
3.20世纪70年代,日本民间兴起“熊猫热”“茅台热”“京剧热”“杂技热”“日中永世友好”“日中不再战”逐渐成为日本对华舆论的主流。据此可知(  )
A.中日经济交往升温促进文化交流
B.邦交正常化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C.经济文化交流为邦交正常化创造条件
D.中国改革开放扩大了国际影响
【解析】选B。材料主要反映中日民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而正是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缓和的结果。
4.(2014·烟台高一检测)有学者这样描述新中国初期的某一外交政策:“中国屈膝受辱的时间太长了,新中国不会乞求帝国主义的承认。”该外交政策是(  )
A.不结盟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解析】选C。从时间“新中国初期”可以排除A、D,材料中“新中国不会乞求帝国主义的承认”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势力和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这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相符,故选C。
5.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
A.苏联已经解体 B.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C.中美关系好转 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解析】选B。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和苏联政局动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邓小平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是为了减少国际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6.(2013·杭州高一检测)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选D。紧扣“邻居”这一限制词思考,只有上海合作组织符合这一范畴。
【知识拓展】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宗旨
(1)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2)发展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等领域的有效合作;(3)共同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加固训练】2012年4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安全会议提出以维护上海合作组织及其周边地区安全,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毒品走私、跨国有组织犯罪和网络犯罪为主要议题。这说明该组织(  )
A.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而结盟
B.正朝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
C.关注非国家行为体对国际安全的威胁
D.是新建立的区域经济组织
【解析】选C。A结盟错误;B各国社会制度不一样,不可能朝政治一体化发展;D区域经济组织说法错误。
7.(2014·杭州高一检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做了重大调整。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调整的出发点
B.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是基本依据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促进了国际合作
D.开展广泛结盟运动是调整的具体表现
【解析】选D。D与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相违背,故不符合史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8题12分,第9题10分,共22分)
8.(2014·宿州高一检测)笑容是一种既悦己又悦人的能发挥正面作用的表情。它是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际关系的一种轻松剂和润滑剂。
图一开怀大笑:乔冠华(中国代表团团长)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图二会意而笑: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
图三眉开眼笑:胡锦涛与国际残奥会主席克雷文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闭幕式上亲切交谈
请回答:
(1)乔冠华“开怀大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2分)
(2)指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者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会意而笑”的主要原因。请简述这一构想的重大实践意义。(4分)
(3)胡锦涛为何“眉开眼笑”?(2分)
(4)综合上述图片,谈谈你对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认识。(4分)
【解析】本题以三幅图片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要结合三幅图片的时代背景分析归纳问题。第(1)题,考查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结合奥运会召开的重要现实意义来分析;第(4)题,从三幅图片所体现的时代背景来理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答案:(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一切合法权利。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
(2)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方针的灵活性。实践意义:促成了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中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向世界成功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的形象,进一步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4)中国的国际地位稳步提高,中国已成为有重大影响力的负责任的大国;开放的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综合国力决定和影响着国家的国际地位。
9.(2013·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历经风雨,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联合国大会正在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早在8月……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1)材料一中“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2分)
(3)材料三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此后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是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2分)
【解析】第(1)题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美苏两极格局的对峙,从而决定了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第(2)题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分析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原因。第(3)题结合中美和中日关系正常化进行总结。第(4)题需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和尼克松访华分析。
答案:(1)突出特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
方针(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表现:中日建交;中美建交。
(4)变化:由对抗到合作。
因素: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