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从军行王昌龄教学目标:学一首诗,要了解这一类诗,学会此类诗歌的鉴赏方法,了解一个诗人以及诗作的艺术特色。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六九八-约七五七),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七二七)进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安史之乱后,回到故乡,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与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都有交往。 作者介绍 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他的思乡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王江宁
王龙标
七绝圣手
诗家夫子 从 军 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乐府古题,多用来描写军旅生活。王昌龄的这组《从军行》一共七首。解题:从军行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二句写景:1.首句写出了边塞的________,场面壮阔悲凉。2、次句写孤城守戍的_____________之感,并寄托了 的情怀。荒凉艰苦孤寂、艰苦思乡盼归思考题:
具体分析, 为何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富于概括力? 黄沙百战穿金甲:戍边时间之__________,战事之_________,战斗之_________,敌军之__________,边地之___________。漫长频繁艰苦强悍荒凉诗人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鉴赏练习: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比较两首诗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其四”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妻子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在抒情方式上: 都有悲凉的意味,只是“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
“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在环境和心理描写上:宋代诗人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写报国无门的愤懑。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归家无望的哀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
盛世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
中晚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的边塞诗则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淹)。在思想内容上:
1、描写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
2、抨击统治者穷兵黩武;
3、或描写将士的艰苦生活,抒发报国豪情 ;
4、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感情;
5、抒发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之情。 边塞诗的特点:在艺术风格上:
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放旷达;王瀚
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美; 王维
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豪壮悲慨; 杜甫
有“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的委婉清丽。李白边塞诗的特点: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鉴赏边塞诗首先要把握时代特征以及诗人的人生历程、价值取向,然后抓诗中的一些词句推敲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方法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