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5世界多极化趋势课时达标训练
【基础达标】
1.(2014·宿州高一检测)学者们评论某一时期的欧洲,使用了“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标题。据此判断,欧洲的这一时期开始于( )
A.20世纪30年代初 B.20世纪40年代中期
C.20世纪70年代初 D.20世纪80年代末
【解析】选B。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失去了传统的世界中心的地位,欧洲受到美国控制以及来自苏联的威胁,“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2.(2013·杭州高一检测)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看到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其意图在于( )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B.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C.重新确立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
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解析】选B。由材料中“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可排除A。“我希望看到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可知法国前总统的意图是要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C,可排除。材料主要涉及欧美关系,并非强调欧洲的联合,排除D。
【加固训练】下图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设计颇具匠心,没有给出漫画的时间,但隐性信息可以挖掘:两枚导弹一枚上有苏联国旗,另一枚上有美国国旗,中间则代表孱弱的西欧,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地位的急剧衰落,所以需要各国联合自强。
3.(2014·扬州模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重要战略三大目标是与美欧平起平坐、主导亚太、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背景包括( )
①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②日本经济的崛起
③两极格局的动摇 ④日本右翼势力的膨胀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注意时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趋于瓦解,两极格局动摇,政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明显。所以①错误。日本经济的崛起是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主要条件;两极格局的动摇是有利条件;日本右翼势力的膨胀是促进因素。
4.(2014·南京高一检测)法国总统戴高乐曾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该进程的特点不包括( )
A.从单一经济领域到多种经济领域一体化
B.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遏制共产主义
D.一种和平联合,努力实行共同外交政策
【解析】选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以美国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不属于欧洲一体化组织。
5.欧洲共同体的实质是( )
A.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国际联盟
B.摆脱国际霸权主义的政治经济联盟
C.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D.资本主义生产力再发展的产物
【解析】选B。欧共体的建立是西欧国家为了在美苏两极格局之间争得独立的地位而成立的,故选B。
6.《全球通史》中写道:“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为了摆脱“卒子”的地位,西欧所做的努力包括( )
①成立欧洲共同体 ②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③欧共体国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④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题目强调西欧为摆脱“卒子”地位所做的努力。①③④均为当时西欧的做法,②与题意相反,排除。故选A。
7.“日本之所以能在明治维新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崛起,是因为采取了欧美国家不具有的国家大量‘输血’政策。”这里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日本的
( )
A.民主改革 B.科教兴国战略
C.政府主导型经济政策 D.贸易立国
【解析】选C。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欧美国家不具有的国家大量‘输血’政策”,可判断为政府的支持,选C。
【加固训练】(2013·济南高一检测)一位西方的外交官说:“它(不结盟运动)在重大问题上敢于直言,它不是一个只做出消极反应的运动,它太有用了,因此不会消失。”这说明不结盟运动( )
A.改变了超级大国控制世界的局面
B.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
C.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
D.积极帮助亚非国家获得独立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能力。“它(不结盟运动)在重大问题上敢于直言”体现出其独立、自主的宗旨,B正确;A题干无此角度;题干不涉及经济发展和国家独立,C、D排除。
【能力提升】3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3·江西学业水平测试)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表述: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下列不属于这种“多元化社会”的表现是( )
A.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B.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了战前水平
C.新中国的崛起
D.1991年苏联解体
【解析】选D。“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是指美苏的地位相对衰落而多个力量中心崛起,构成新的多元化社会,而D时间不符合。
【知识拓展】欧洲统一的特点
(1)通过和平方式实现联合。
(2)由经济联合到政治上的联合。
(3)通过谈判、缔结条约,逐步统一。
【加固训练】(2013·安徽模拟)“从自由主义运动开始起,被推导或被预见的自由原则的另一结果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发生——准备实现‘欧罗巴合众国’。”“欧罗巴合众国”的最初出现带来的国际影响是( )
A.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B.实现了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
C.自由主义运动开始席卷全球
D.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解析】选D。“欧罗巴合众国”的最初出现是指欧共体成立,其“国际影响”更多的是指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成为国际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使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故选D。
2.(2014·济南高一检测)某论文的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B.美国霸权地位的崩溃
C.世界政治的多元化趋势
D.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解析】选A。B、D说法不符合史实,C不能准确描述题干中的中心词,故选A。
3.(2014·嘉兴高一检测)20世纪90年代,欧洲从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迈进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中的重要一步是建立( )
A.欧洲煤钢共同体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共同体 D.欧盟
【解析】选D。抓住时间,20世纪90年代,A与B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C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D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
4.(2014·大同模拟)与会国认为:“战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如此严重的后果威胁着人类……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这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亚非会议
D.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解析】选D。不结盟的含义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销毁核武器,故与题意相符。
5.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
( )
A.不结盟运动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不结盟运动是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
【解析】选A。因为不结盟运动只是政治集团,不是一个军事集团,C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之初就受到了美国、苏联这两个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的重视,可见是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世界多极化格局至今未形成,B错误。“冷战”格局瓦解的根本原因要从美苏内部去找,D错误。
6.某学者在1991年指出,“冷战”后的世界,军事上存在着美国一个中心,经济上存在着美、日、德三个中心,在政治上存在着美、俄、英、法、中五个中心。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美国已彻底失去世界霸权
B.欧洲国家的综合实力最强
C.中国已能左右世界格局
D.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
【解析】选D。解题关键是时间“1991年”“三个中心”“五个中心”等,体现出世界经济、政治的多极化趋势。
7.下表显示甲、乙、丙1950年与1980年的国民平均生产毛额(以1985年的美元为计价标准)。根据本表判断,甲、乙、丙最有可能分别是( )
年代
国家
1950
1980
增长率
甲
1 578
11 183
609%
乙
3 594
13 408
273%
丙
8 931
15 573
74%
A.甲:英国;乙:法国;丙:西德
B.甲:台湾;乙:苏联;丙:日本
C.甲:日本;乙:西欧;丙:美国
D.甲:美国;乙:台湾;丙:法国
【解析】选C。B、D可直接排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一个主权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走向联合,成立欧洲共同体,经济发展迅速;日本通过民主改革和经济改革,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局面,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8题12分,第9题10分,共22分)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二 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增长情况图(单位:亿美元)
(1)为什么阿登纳说“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谈谈你的理解。(4分)
(2)据图指出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英、法、德三国经济变化的概况。(4分)
(3)目前,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示?(4分)
【解析】本题考查欧共体建立的背景和影响。第(1)题实际考查欧共体建立的背景,可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作答。第(2)题考查欧共体对其成员国法国、德国、英国产生的影响,注意限制词“据图”。第(3)题则考查欧共体对整个世界产生的影响。
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或欧洲传统优势地位消失);两极格局形成(或美苏“冷战”局面出现),西欧国家只有通过联合才能加强自身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
(2)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德国经济位居前列;加入欧共体后,英国经济发展迅速;法国经济持续增长。
(3)启示:从对抗走向联合,开辟了区域和平发展的模式;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促进欧洲文化认同。
9.(2013·山东学业水平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欧国家)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
——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国家产生“政治上的考虑”的背景及其目的。(3分)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2)材料二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新的力量”有哪些?(4分)
材料三 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3)面对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中国政府应该如何应对?(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当今世界格局的新变化。第(1)题的背景要从战后西欧的实力、当时的世界格局及文化传统等方面考虑;目的从自身和外在因素回答。第(2)题,新格局可从材料中提取出答案;力量要联系课本知识回答;第(3)题,可从提高综合国力、开展多边外交、加强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等考虑。
答案:(1)背景:战后西欧实力削弱,地位下降;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应对来自美苏的威胁;文化、传统相近,地域相邻等;吸取战争教训。
目的:消除欧洲内部的战争威胁;抗衡美苏;提高国际影响力;促进自身发展,维护自身安全。
(2)新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力量:欧共体成立(或欧洲国家联合);不结盟运动(或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崛起等。
(3)应对:(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作用;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加强区域合作;加强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