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经典常谈》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经典常谈》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1 11:5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名著阅读
第七部 《经典常谈》
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作品 介绍 本书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艺术 特色 ①内容简洁精练,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②叙述脉络清晰,语言流利畅达,生动有趣。③融入传说、习俗、历史背景等,富有吸引力和生活气息。
专题 一起读经典
《说文解 字》第一 本篇先介绍“仓颉造字说”的历代更迭,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字书的产生与发展。其中,东汉和帝时,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该书有九千字,每字都有说解。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不管是研究字形还是研究字音字义都要靠它;它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六书”),即造字条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用字条例:转注(互训)、假借。
《周易》 第二 商民用甲骨文占卜吉凶,形成卜辞;周朝用筮法辅助卜法,进一步发展,编辑了《周易》一书;战国末期,《周易》成为儒家经典;在汉代,《周易》上升为儒家经典之首。
《尚书》 第三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向民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秦始皇焚书,伏生私藏《尚书》,后仅存二十九篇,到汉文帝时,才得以流传开来。
《诗经》 第四 诗的源头是歌谣,分为徒歌和乐歌,前者是随口唱,后者是随乐器唱。有了文字后,人们将唱词记录下来,保存下来的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后来形成了《诗经》。春秋时诗有政治暗示的作用。后来“《诗》三百”成为儒家“六经”之一,主要作教化之用,教化的作用建立在“六义”上,即风、雅、颂、赋、比、兴。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的《诗笺》。《诗序》有“大序”和“小序”之分。
“三礼” 第五 儒家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以礼治乱的思想称作“礼治主义”。“三礼”指《礼记》《周礼》《仪礼》三部儒家经典。贵贱等级、长幼次序等能教人节制、和平,建立起社会秩序的礼是政治制度;人对天、地、祖先有感恩或畏威的信仰,这种信仰能教人恭敬,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宗教仪式;日常生活中的秩序和规矩程序,待人待物的道理也是礼的一部分,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此外,从来礼乐并称,但其实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因为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
“春秋三 传”第六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统称,《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后两传以解经为主,更咬文嚼字,《左传》以叙事为主,详述史事,自成一家言,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具有较高的“文学本领”,不仅是史学的权威,还是文学的权威。
“四书” 第七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过去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元仁宗皇庆二年,朱熹所注的“四书”被定为科举用书,八股文的题目都出自这里。《大学》记述了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论语》记录了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孟子》的“仁”“义”“利”“性善”等辩论影响深远。
《战国策》 第八 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担负外交的策士(游说之士)受到重用。游说之士分成“合纵”(抗秦)、“连横”(亲秦)两个派别,代表人物分别为苏秦、张仪。而西汉刘向编撰的《战国策》便是一部记录战国时代这些“高才秀士”的“奇策异智”的重要古史。
《史记》 《汉书》 第九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全书130篇共5个体例(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东汉班固著《汉书》,首创断代史,删润旧文。两书是“正史”的源头,文质和繁省虽各不相同,但所采者博,所择者精,组织宏大,描写曲达,并称良史。
诸子 第十 春秋末年,封建礼乐制度开始崩坏。动荡中,才智之士兴起,他们对情势有各种看法和主张,诸子百家由此兴起。儒家的孔子开门授徒,开讲学、游学之风气,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孟子主张性善,反对功利;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注重功利。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注重功利。道家老庄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自由平等。法家则重赏罚、驭臣技巧、规矩准绳。阴阳家创立了“五德终始”说。秦相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该书集合众长,但基调是道家;汉代淮南王刘安效仿吕不韦编撰《淮南子》;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统于一尊。
辞赋 第十一 屈原奠定了多用“兮”字足句,句逗以参差不齐为主,读来有特别调子的楚辞机制。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在后来的演变中,荀赋和屈辞逐渐合一。
诗第 十二 汉武帝成立乐府,搜集整理以备传习奏唱的歌辞和谱子,后被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以叙事为主。旧传最早的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和苏武李陵诗;真正奠定五言诗基础的是魏代的阮籍;晋代出现了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位大诗人,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陶诗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人怎样赏味山水)。李白、杜甫是唐诗的两座高峰。李白具有出世的生活态度,作诗也全任自然,被称为“天上谪仙人”。朱自清认为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李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诗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价值增高。宋诗散文化,到苏轼而极。苏轼将禅理放进诗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南宋三大诗家各有特点:杨万里写景最工,写人的情意也能曲尽其妙;范成大是个自然诗人;陆游是个爱君爱国的诗人。
文第 十三 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春秋的外交辞命代表议论文的发展,战国游士们重“辩”;孔子开办私人讲学后,由记言(直接的对话)发展成为独白,便成了“论”。《春秋左氏传》是记事文的里程碑,长于记载战争,司马迁的《史记》则长于记人。汉代可以说是赋的时代。唐宋以古文为主,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换去排偶的句子;他的标准是“气”,即自然的语气,是宋代“散文”的创立者。柳宗元最工游记,创造了描写景物的新语。欧阳修文主自然,所作纡徐曲折,而能条达疏畅,无艰难劳苦之态;最以言情见长,评者说是从《史记》脱化而出。三苏长于议论,得力于《战国策》《孟子》,而苏轼才气纵横,并得力于《庄子》。欧、苏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话本”,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明代至清末,盛行八股文。清末,梁启超的“新文体”登峰造极,胡适之提倡白话文,经过“五四运动”变得畅行。
专题 读经典的意义
朱自清认为经典 的意义与价值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经典常谈》的 成就与价值 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能够引导中学生在阅读导言的基础上直触经典,不仅可以涵养其精神世界,还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民族自信的建立有极高的价值。
中学生阅读中国 古代经典的意义 ①可以学习语文知识,如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②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如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这一历史事实。③可以充实精神,如读《汉书》,通过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④可以提升个人修养,如从儒家经典中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
1.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篇内容,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B.朱自清在书中在讨论儒家经典时,从古代社会生活到思想状况去认识这些经典的形成,提出了许多精彩的见解。
C.作为写给学生看的书,《经典常谈》格外重视专业性,但不夸奇炫博,也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
D.《经典常谈》见解精辟,笔法卓越,深入浅出,展示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指南。
【解析】《经典常谈》格外重视普及性和通俗性,选项中“重视专业性”说法有误。
C
【答案】
2.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先浏览目录以了解全书的内容和结构,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目的选择相应篇目精读。(6分)
(1)下面是三位同学的阅读需求,请你给他们推荐《经典常谈》中的相应篇目。(2分)
《经典常谈》目录 阅读需求 推荐篇目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A同学在学习完《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马说》后,想进一步了解古代散文的特点。 ____________
B同学在学习《大道之行也》时,想进一步了解儒家治理社会的秩序和规则。 ____________
C同学在学习《唐诗三首》时,想进一步了解唐宋诗歌名家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三礼”第五
(2)C同学在读过“诗第十二”后有一些疑惑,请你结合初中所学知识为他解惑。(4分)【勾连诗歌】
①朱自清在“诗第十二”中说李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生活”。请你从下面诗歌中任选一首,向C同学解释这一观点。(2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春夜洛城闻笛》 《渡荆门送别》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示例:这首诗写李白听闻好友被贬到遥远的龙标后将愁心寄托给明月,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之情。所以说李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生活。
《春夜洛城闻笛》示例: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发了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韵。所以说李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生活。
《渡荆门送别》示例:李白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为自己送别,表达了自己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的感情。所以说李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生活。
②朱自清在文中说:“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请你结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诗,说说陆游是如何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这一特点的。(2分)
 
 
②陆游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有许多表现社会现实的爱国诗篇,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诗,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报效祖国、矢志不渝的爱国热情,继承了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的风格特点。
3.有些同学认为,很多经典离我们生活太遥远了,没有现实意义,阅读这些经典就是浪费时间。对此,请结合《经典常谈》写一段文字,反驳这个错误的观点。100字左右。(4分)
示例:《经典常谈》介绍了多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经典,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这些经典古籍里有很多精彩的文字,能够引发人们思考,提升人们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水平;也能增强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实社会。有很多现实意义,并不是浪费时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