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时达标训练
【基础达标】
1.(2014·浙江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②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
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③出现于1954年,与本题的时间不符;①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间方面叙述,②④从新政协的内容方面分析,符合题意,故选C。
2.(2014·泰安高一检测)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说中国的民主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材料中“民主”强调人民的权力至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3.(2013·江苏学业水平测试)观察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于1965年
②西藏是最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区
③西藏居住着以藏族为主的多个民族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民族的团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由图片1965年西藏自治区及藏族、汉族、门巴族等信息判断
①③④正确。最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区是内蒙古。排除②,故选C。
【加固训练】(2013·河北学业水平测试)右图反映的是1949年9月召开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解析】选A。由时间信息“1949年9月”及图片信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可知A正确。
4.(2013·山东学业水平考试)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我们认为(我们)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个制度”是指( )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选C。审题时注意材料中“解决民族问题……制度”,我国为保证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C。
5.(2014·揭阳高一检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是在( )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底
【解析】选B。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行任务宣告结束。
6.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解析】选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召开的,A、D与这个时间都不符;而由材料中的“里程碑”可以看出B正确,C不正确。
【加固训练】
1.(2013·内蒙古学业水平考试)新中国成立前后为了协调各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设立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等自治机关,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解析】选C。抓住题干中的“协调各民族关系”“设立……自治机关”“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这些要素,判断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C。
2.(2013·泉州高一检测)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主要指的是( )
A.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解析】选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民主协商,因此有“大合唱”的说法。
【能力提升】3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4·揭阳高一检测)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是( )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多党合作民主协商
【解析】选C。明确题目中的时间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施政方针、新政协的性质和地位,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2013·深圳高一检测)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从时间“1954年9月21日”和“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来判断。
【知识拓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①都为新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法律依据以及宪法性质的保障。
②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
③都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2)区别
项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背景
是在国民党政府被推翻、新中国成立前夕颁布的
是在人民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的情况下,由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的
性质
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临时宪法
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原则
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新民主主义原则
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作用
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
【加固训练】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图一由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1912年颁布
B.图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图三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D.三部法律在实践中都保障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解析】选D。本题为逆向选择题,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三部法律文献的图片来考查对近现代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D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
3.(2014·长沙高一检测)马克思指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新中国对这一思想的实践是( )
A.确立政治协商制度
B.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解析】选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
4.(2014·德州高一检测)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完成的首要任务是
( )
A.成立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
B.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C.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选举首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解析】选C。抓住关键词“首要任务”,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A是新政协的重要任务,B是1953年,时间与题意不符,D不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首要任务。故选C。
5.(2014·济南高一检测)20世纪40年代,先后在重庆和北京召开过两次政协会议,两次会议都( )
A.是在国共两党达成和平协议基础上召开的
B.各民主党派都积极参加并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C.都涉及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
D.都制定了宪法或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
【解析】选C。解题的关键是归纳和再现两次政协会议(1946年初和1949年9月)的基本情况,A不符合1949年新政协,B、D不符合1946年政协,通过比较即可得出选C。
6.(2014·银川高一检测)下表是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情况(单位:人)
党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政务院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政务委员
共产党
1
3
29
1
2
6
民主党派和
无党派人士
0
3
27
0
2
9
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①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③多党合作,具有广泛代表性
④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C。本题依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即可。根据共产党员所占人数可知①正确,同时排除④。根据“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所占的人数,可判断②③正确。故选C。
7.(2014·南昌高一检测)小明同学在复习历史时,写下了下图所示的笔记。据此判断,其复习主题应是( )
A.新中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制定
B.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解析】选C。图中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法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多党合作建设、民族政策等,体现的主题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8题13分,第9题9分,共22分)
8.(2013·福建学业水平测试)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材料一涉及的机构是什么?该机构的设置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2分)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中“军机大臣”可知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第(2)题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需结合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进行分析。第(3)题从材料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及所学的政党制度进行归纳。第(4)题需从军机处的影响和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进行概括。
答案:( 1)机构:军机处。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或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认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等到将来根据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土地改革的情况及人民进步的程度,才可能把普选由个别地方逐渐推广到全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1949年9月7日)
材料二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并须在一切必要的地方设立地方组织,其名称可沿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
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
材料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根据材料一回答当时未能实现普选和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原因。(3分)
(2)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我国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认识。(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主要根据新中国成立之初所面临的状况进行回答。第(2)题根据材料分析我国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广泛性、真实性。第(3)题注意是《共同纲领》所制定的,然后把握材料核心。
答案:(1)原因: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土地改革没有完成;人民进步的程度(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尚不足。
(2)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历史因素促成的;它是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的;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它也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时间:1949年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
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