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津第一中学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宁津第一中学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18 16:0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年 级 高二 学 科 历史 版 本 岳麓版
内容标题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编稿老师 高燕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二. 学习目标:
 1.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的社会背景。(识记)
 2.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特点。(重点理解掌握)
 3.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历史作用。(灵活运用)。
三. 重难点讲解:
知识点一、明朝晚期的“异端”思想家李贽
(一)李贽“异端”思想产生的背景
1. 明代晚期,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2. 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
3. 不少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的窠臼,有着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二)李贽的主要思想主张
1. 否定孔孟权威,鞭挞程朱理学。
2. 抨击道学伪善,强调个性发展。
3. 提出世界源于“阴阳二气”的观念,否认“天理”的存在。
(三)李贽思想的意义: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推动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民主思想先驱)
知识点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重点)
(一)倡导经世致用
1. 背景
①明末清初,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②一些士大夫面对危局,努力寻求改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社会的方案。他们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与现实相结合,由此形成“经世致用”思想。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著名的进步思想家。
2. 主要内容
①主张学以致用,关注现实问题
针对明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情况,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
他们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写出了《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等许多和实际问题密切相关的著作。
②主张“工商皆本”。
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明末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3. 影响
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1. 背景
明朝后期,君主的横征暴敛和专断加剧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王朝的危机,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不满和思索,他们逐渐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是诸多弊病的根源,无情地揭露专制帝王的罪行。
2. 主要内容: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
3. 影响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知识点三、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最终没能实现中国社会的逐渐转型的原因。(难点)
经济方面: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政治方面: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政治基础。
思想文化:礼教纲常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
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一、选择题:
1. 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
③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 ④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2. 明代晚期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的“异端”思想家是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3. 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 李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B.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C. 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衰落
D. 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已经产生
4. (05全国二卷19)明末清初. 顾炎武主张做学问要“经世致用”. 对后代学风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是
A. 《农政全书》 B. 《天工开物》
C. 《天下郡国利病书》 D. 《坤舆万国全图》
5. 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主张中最能反映当时时代发展潮流的是
A. 主张“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B. 主张“工商皆本”
C. 主张社会改革 D. 主张土地分等,按等征赋
6.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内容,不包括
A. 批判宋明理学 B. 批判重农抑商观念
C. 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D. 反对君主政体
7.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新爱国主义思想的人物是
A. 王夫之 B. 李贽 C. 顾炎武 D. 黄宗羲
8. 《明夷待访录》载:“为天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A. 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 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 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D. 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9. (2000广东历史,8)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阅历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①生活在明末清初  ②参加过抗清斗争 
③学术活动集中在哲学领域  ④受到文字狱迫害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10. 明清之际黄宗羲等思想家认为当时社会弊病丛生的根源在于
A. 程朱理学已经不合时宜   B. 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土地高度集中,社会贫富不均
11. (2007全国文综 ( http: / / www.21cnjy.com )Ⅱ)顾炎武在《曰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
A. 先秦儒学 B. 汉代经学 C. 隋唐佛学 D. 宋明理学
二、非选择题:
12. (03江苏卷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材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材料三 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楫反对“财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蒹葭党杂著摘抄》
材料四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王夫之:《黄书》
请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怎样一种社会风气与观念?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与观念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10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2: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3: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4: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2)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试题答案】
1. C 2. A 3. B 4. C 5. B 6. D
7. C 8. B 9. C 10. B 11. D
12. 拜金、重商和倡奢。冲击传统等级观念,刺激商品经济发展;助长经济阶级和腐朽倾向(或激化阶级矛盾)。
13.(1)孔子主张“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发生变化。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
(3)从西汉到南宋,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完 ( http: / / www.21cnjy.com )善,逐步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起了重要的作用。自明朝以后,逐渐僵化保守,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