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津第一中学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3-4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宋明理学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宁津第一中学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3-4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宋明理学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18 16:0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年 级 高二 学 科 历史 版 本 岳麓版
内容标题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宋明理学
编稿老师 高燕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宋明理学
二. 学习目标:
1. 西汉初,占主导地位的“黄老之学”的内容和影响。(识记)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和内容。(重点理解和掌握)
3. 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用。(灵活运用)
4. 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三教合一。(识记)  
5.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学术代表。(重点理解掌握)
6. 正确评价宋明理学。(灵活运用)   
三. 重难点讲解:
知识点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㈠兴起原因:
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㈡思想内容:(重点)
1. 黄老之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
2. 特点:⑴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又兼采阴阳、儒、墨、名、法等各家学说。
⑵它强调“无为而不为”,既尊重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㈢作用:黄老无为而治思想的实施,使西汉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知识点二、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重点)
㈠来源:
先秦儒学并不是新儒学的唯一来源,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儒学是汉朝董仲舒以《公羊春秋》(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吸收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㈡基础:
“天人感应”学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㈢思想内容: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㈣作用:
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天人感应”学说,对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知识点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重点)
1、使中国的“大一统”政局得到巩固,两千多年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政体大体上定型。
2、促使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圈”共同体基本形成。
3、儒家思想逐渐确立为中国正统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束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有限制与遏制的消极作用;但统治者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又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知识点四、程朱理学(重点)
1、形成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争取了许多社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2)儒、佛、道三家彼此之间在反复辩驳的过程中互相吸纳与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2、理学的形成:新兴的儒学思潮在吸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丰富更新了儒学体系。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 “理学”。程颢、程颐对理学发展起了突出作用;南宋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
3、主要观点
①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主张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4、统治地位的确立: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继承下来,从而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知识点五、陆王心学(重点)
1、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1)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2、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1)背景:明朝中期,程朱理学已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来更新理学。
(2)心学理论的核心:“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知识点六、理学的影响
(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2)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品德,讲求以理统情 、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01广东卷2)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吸取秦亡教训  
B. 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D. 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2、(02天津卷14) 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 “民贵君轻”的思想
C. “性善论”
D. “大一统”的思想
3、(04全国三卷1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 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 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 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
4、(2004上海历史,4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A. 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 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 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 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5、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 压制知识分子; B. 区别对待古文化;
C. 完善法律机制; D.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6、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最主要的是
A.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B.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
B. 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C. 促进了民族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
D. 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8、宋明理学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表现为
①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 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
③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④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9、(02天津15卷)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
10、(05全国三13卷)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A. 佛教和道教思想 
B. 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 佛教. 道教和法家思想
D. 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11、下图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历史潮流,其“三教”是指


三教图
A. 佛教、道教、儒教
B. 佛教、回教、道教
C. 儒教、道教、回教
D. 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
12、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
A.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B. 发展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理是万物本源;
C.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等级秩序;
D. 主张心外无理;
13、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这一思想主要是针对什么问题而提出的?
A. 商品经济发展引起拜金风气流行
B. 求取科举功名的流弊导致理学标榜的道德沦丧
C. 专制统治引起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D. 西学的传入冲击传统的儒学统治地位
二、非选择题:
14、经过战国、秦朝、汉朝三个阶段,儒家思想从碌碌无为到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为什么不被统治者所重视?
(2)儒家思想在秦朝时为什么遭压制?
(3)儒家思想在西汉时为什么能取得“独尊”的地位?
(4)指出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15、(2007江苏)儒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
【试题答案】
1、B 2、D 3、B 4、D 5、D 6、A
7、C 8、A 9、C 10、A 11、A 12、D 13、B
14、(1)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在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轻徭薄赋,这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国纷争的局面下,其主张无助于争霸的需要和一统天下的需要,所以也就不被统治者所重视。
(2)秦朝时,儒生们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
(3)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内容,糅合了儒、法等多家学说的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能获得“独尊”的地位。
(4)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的思想文化要与时代的需要相适应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封建社会里,思想文化必须适应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才能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15、①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孔丘)。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还主张“礼”(贵贱有“序”)。
②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孟轲)。他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仁政。
③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对儒学加以发挥,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为朱熹。他以儒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理气论,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⑤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答“百家争鸣”亦可)中的重要一家,从西汉武帝时开始儒学居于统治地位,明清两代新儒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