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老王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
学者。有散文《干校六记》,译著《堂·吉诃德》。
2.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写作者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反映了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以及他善良厚道的品
格,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也启示人们要以人道主
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3.重点突破
说说老王是个怎样的人,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老王是个的人,表现在”的形式表达出来。
提示一:老王是个孤苦的人。表现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他一辈子生活艰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②精神凄苦。他失群落伍,是个单干户;他没亲人,孤苦伶仃;他老实,被人瞧不起,没人搭理……总之,老王贫穷卑微,是社会中的弱者,他是不幸的。
提示二:老王是个善良的人。表现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提示三:老王是个不幸的人。表现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在生活的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穷苦卑微,他的艰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但老王又是可敬的,他善良纯朴,关心人,讲仁义,他需要钱,但他更重感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的。
4.难点攻克
对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一个社会总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5.结构图解
哥哥去世,侄儿没出息——孤苦伶仃
田螺眼,夜盲症——买卖不好
苦(靠三轮车活命) 载客,改平板车——屋里货运
一位主顾降格为”货”——凑合生活
以善良体察善良
为我送冰:冰多,同价
善(凭良心做人) 送丈夫看病不收钱
死前送礼:知恩图报
6.学法点津
归纳文章的段意
阅读文章的基础在于理清文章内部的结构层次,理清层次的前提是熟练地归纳文章的段
意。命题者为了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往往设置“归纳文章段意”这样的题目。
记叙类文章这类题目的变式是“整理情节线索”。
【典型例题】请归纳《老王》这篇课文“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我不能想象他是
怎么回家的”这一部分的大概意思。
【参考答案】老王给我家送来鸡蛋和香油。
【技法点睛】段意的概括归纳,因文而异。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镶嵌( ) 滞笨( ) 阴翳( )
骷髅( ) 攥着( ) 伛偻( )
2.指出下列每组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惶恐 肿胀 默许 慰籍
(2)塌败 骷髅 湖涂 抱歉
(3)荒僻 善良 取谛 闲聊
(4)滞笨 诲辱 凑合 愧怍
3.下列句子中引号作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B.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C.“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条腿走不得路了。
D.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4. (呼和浩特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中考期间,呼市市政府将严格整治辖区内的噪音污染,为考生营造安静的考试环境。
B.社会角色不同,承担责任各异。教师、医生、军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救死扶伤,教书育人,站岗放哨。
C.当“钢琴王子”李云迪和“歌坛巨星”王力宏来到呼和浩特时,受到首府歌迷的热烈欢
迎。
D.从某种意义上说,睡眠质量决定着生活的质量。我们必须全面改善公众的睡眠健康水平。
5.说说下列语句在刻画人物方面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
(2)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
(3)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
6.将下列选项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 )
爱心是 ,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温暖;爱心是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
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 ,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爱心是 ,
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①飘荡在夜空里的一首歌谣 ②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③洒在久旱大地上的一场甘霖 ④冬日里的一片阳光
A.④②③① B.③①④②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7.在街头巷尾,我们常会见到这样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乞讨者:手足完好,但神志木然,双手向前,不知羞耻——“给一点,给一点”。他们与老王一样同属“不幸者”吗?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应施以援手,奉献爱心吗?你对“不幸者”有怎样的认识?
正方陈述:对于这样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依然应该怀有一颗爱心,他们也应当是个“不幸者”,他们的不幸不在于物质的多少,而在于失掉了做人的尊严、人格、骨气、节操,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不幸,这种不幸更令人同情,也更需要帮助。
反方陈述:
8.学习了本单元后,你班准备开展“人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献出一份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经同学们讨论决定由你作为这次综合性学习的策划和组织者。请你按照下面的要求把你的活动内容写下来。
(1)我是这样设计本次学习活动的:
A.
B.
C.慰问孤寡老人,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实事。
D.在全校发动开展一次“爱心捐助”活动。
(2)在“爱心捐助”活动现场,你准备悬挂的一幅标语是:
(3)在“爱心捐助”现场,主持人请你这位活动的策划者讲几句话,请写出你的讲话稿。
阅读课文选段“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完成下面的题目。
9.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10.“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话中的“镶嵌”一词能否换成“站立”?为什么?
11.找出选段中描写老王肖像的语句,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12.“十个还是二十个”说明鸡蛋的数并不难数,但作者为什么说“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金 果
[新西兰]吉姆·拉蒙特
①我与玛丽·特拉弗斯是偶然相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她是一个孤儿。在青霉素这种药还没有发明之前,她的父母在几天之内就相继死去。这种悲剧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可不是轰动的新闻,不过7天就会被人遗忘。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他们自己没儿没女,而且全村都赞成他们应该这样做,所以,不管怎样,他们对此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事发生在两年前,那时玛丽只有5岁。
②我好歹算是个画家吧,对于真和美的追求已把我引入歧途,我变得相当自私,甚至对存在于我眼皮底下的真和美也视而不见。
③我既不是出于病态,也不是特地到乡村教堂的墓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去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因为这夏日的夜晚。我发现我们乡村的墓地是一块宁静的地方,它给人以无穷的沉思遐想。就在那一天,人们在这块墓地上举行了一次葬礼。可怜的老卢汾去世了,他是留在村里唯一的中国人,淘金热那个时代的遗老,至少有90多岁的年纪。我曾经把这位老人画入一套反映这个地区早期风貌的组画中。他住在村外的一间小草棚里,从不与任何人来往。人们发现他死在床上,便立即将他安葬了。据我所知,只有教区的牧师和殡仪员两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④我大口大口地吸着烟斗,沉思地望着这位老人坟头上的新土,试图想象卢汾的童年生活,假如他曾有过的话。这时,我瞥见了玛丽·特拉弗斯。
⑤她沿着两边栽有白杨的小道走来,手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大束黄色玫瑰花,后来,她跪在卢汾的墓前,把那束玫瑰花放在肥沃的黑土上,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两手平整着那马马虎虎翻整过的草皮。
⑥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玛丽·特拉弗斯。随后,她也看见了我。
⑦她那对深思的棕色眼睛虽然仍是泪水盈眶,但却好像看穿了我整个面目。我觉得我那卑贱的灵魂仿佛已暴露无遗。
⑧“你是卢汾的朋友吗?”她问。
⑨我只好顺水推舟地说,“是的。”
⑩“我爱他。”她直言不讳地说。
在那一刹那间,我意识到我的寻求已告结束。
“告诉我,姑娘……把有关卢汾的事情说给我听听。”
“卢汾照管赫提婶婶的玫瑰花。赫提婶婶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爱她的玫瑰,哈里叔叔只爱她的书本,只有卢汾疼爱我。放学归来时,我总能在他的园子里见到他,而且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我的提问,他还送给我一件礼物。”
“孩子,是件什么样的礼物啊?”我轻声问道,生怕我的问话会中断她的叙述。
“您看。”她说时出乎我意料地拿出了一块纯金的小匾,上面精致地雕刻着中文。
“你知道这上面说的是什么吗?”我严肃地问道。
“知道,”她说,“黄金酬商贾,金果报人生。”她眼里饱噙着泪水。
“我不知道可怜的卢汾是否真的找到了金果,所以我从赫提婶婶的花园里给他带来了这些金色的花儿。”她这样结束了她的叙述。
“我的孩子,”我说,“他确实找到了金果,卢汾在他临终之前找到了金果。”
我激动地握着她的小手,领着她走出了教堂的墓地。
(选自《世界最好看的微型小说大全集》)
13.文中的玛丽和卢汾都很不幸,他们的不幸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14.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写出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
(2)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
15.在第、、段中,“我”依次称玛丽为“姑娘”“孩子”“我的孩子”,称呼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16.阅读小说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从玛丽、卢汾和“我”三个角度分别作答。
17.作者对老王的描写细致入微,让人印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深刻。如“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形象地揭示出老王已经病入膏肓的样子,暗示了老王的结局。请你认真观察一个人,用精妙的词语,细致入微地描写这个人,表现人物某个方面的特点。(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xiāng qiàn zhì yì kū lóu zuàn yǔ lǚ
2.(1)籍—藉(2)湖—糊(3)谛—缔(4)诲—侮
3.D
4. A(解析:B项语序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误,“教师”与“医生”调换顺序,或“救死扶伤”与“教书育人”调换顺序;C项缺少主语,去掉“当……时”;D项搭配不当,“改善”改为“提高”。)
5.(1)语言描写(2)肖像描写(3)动作描写
6.A
7.示例:这种手足健全,完全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自食其力的人并非不幸者,而是丧失了做人的尊严,他们的毫无廉耻只会让我们怒其不争,我们的奉献、援助也只会促使他们更加没有骨气。
8.(1)A.示例:调查了解同学,帮他们解决 ( http: / / www.21cnjy.com )烦恼。B.示例:观察街头的小贩、捡破烂者,与他们沟通。(2)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唱一首爱之歌。(3)示例:同学们,我们班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和谐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爱。我们希望用我们的小爱孕育出社会的大爱。同学们,让我们谨记:生命因有了爱而更为富有,生命因付出爱而更有价值!
9.老王带病给“我”送香油、鸡蛋。
10.文中通过使用这个词语,夸张地描绘出老王因病身体极差,行动不灵活,身体僵直的状态。而“站立”一词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1.语句:“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作用: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王病情的严重和他身体极差的情状,为下文写老王的死做了铺垫。
12.因为老王在病重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看“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感动,这份真情是无法用数目来衡量的。
13.(1)玛丽的不幸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在:①幼年时父母双亡,成为孤儿;②虽被收养,但得不到养父母的关爱;③唯一疼爱她的卢汾去世了。(2)卢汾的不幸表现:①身处异国他乡,孤苦无依,生活贫苦;②周遭的人对他漠不关心;③客死他乡,孤独寂寞地离开人世。
14.(1)“得”在这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示“必须”“不得已”的意思,表明哈里夫妇收养玛丽并非出于真心的同情与关爱,而是迫不得已,暗示了玛丽的不幸。(2)“呆视”强调的是“看”的神态,因惊讶而发愣的样子。这里用“呆视”一词。表现“我”对玛丽行为(为死去的卢汾送花、泣不成声等)的不解和震惊,同时也写出了卢汾的不幸和“我”对他的冷漠。
15.称呼的变化,表明“我”随着对玛 ( http: / / www.21cnjy.com )丽认识、了解的深入,对她的情感不断变化;“姑娘”是初识时的礼节性称呼;称“孩子”时,“我”已被玛丽和卢汾的故事打动,对玛丽产生了同情和好感;最后,“我”被玛丽的真和美深深感动,心灵距离越来越近,故情不自禁称之为“我的孩子”。
16.示例:玛丽的角度:①受人恩德,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懂得报答。②人要懂得感恩。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卢汾的角度:①爱是有回报的。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③金果报人生。“我”的角度:①生活中不是没有真和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②人要不断自省,不然容易被表象蒙住眼睛。
17.【例文】
打开门,我突然发现墙角边有一个陌生而熟悉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背影——父亲!我愕然了,父亲在院墙的角落里,蜷缩在一只破木凳上,斜倚着炙热的墙壁,额头上缀满晶莹的汗珠。见我出来,父亲充满倦意的眼神中,分明闪过一丝亮色。他迅速跳起来,几乎是冲到我身边,把满满一袋水果塞到我的怀里,不自然地咧开嘴,孩子似的嘿嘿地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