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件(共5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件(共5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1 15:0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神性·人性·理性
文艺复兴运动
(14世纪中叶-17世纪初)
宗教改革
(16世纪)
启蒙运动
(17、18世纪)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近代科学兴起
(16-17世纪)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1517
时空坐标
一、文 艺 复 兴

14-16世纪,欧洲处于“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布克哈特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一直处在一层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
——布克哈特
一、文艺复兴 (14-17世纪)
时隔千年的相遇——文艺复兴和希腊古典文化
为何经过了一千多年,人们才想要复兴希腊古典文化?
中世纪的人像雕塑,传达出的大多是悲苦、罪孽、绝望、麻木等情绪,这既是基督教「罪」文化的反映,亦是芸芸众生现实处境的写照。
中世纪西欧长期处于教会神学束缚之下,提倡以神为中心,压抑人的自然欲望,人的地位和尊严长期得不到重视。
一、文艺复兴
1. 概念
14-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毕达哥拉斯
阿基米德
作者拉斐尔
高举“人文主义”旗帜,与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穿越千年的对话。
问题1:文艺复兴只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再生吗?
(一)含义与实质:
一、文艺复兴 (14-17世纪)
问题2:文艺复兴为什么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
材料:但是那时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①天主教势力强大;
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③古典文化蕴涵人文主义思想;有利于反对封建神学。
④神学理论体系大多以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成果为依据。
一、文艺复兴 (14-17世纪)
思考: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
(二)背景:
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特别是意大利北部开始出现。……财富新贵不再容忍封建社会和虚伪的神学教义,他们需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
——陈日华《人性的回归:文艺复兴》
米兰
纺织业中心
威尼斯
商贸中心
热那亚
商贸中心
佛罗伦萨
金融中心
△ 15世纪的佛罗伦萨
1、经济根源: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根本原因)
一、文艺复兴 (14-17世纪)
(二)背景:
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这首先是由于那里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那里的新兴资产阶级——大商人、企业主、银行家为了增加财富,就需要扩大业务,改进经营,提高效率,因而也就需要……各种人才。他们要求物质享受和优美的艺术欣赏,这就需要为他们服务的教师,医生,建筑师,艺术家等为他们的现实生活增添乐趣。这客观上需要促使一种不同于封建文化的新文化产生并且发展起来
——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
2、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形成,要求冲破教会束缚
中世纪教会以上帝的代理自居,要求每个人无条件服从,教会说的一切就等于上帝说的一切,服从上帝就体现为服从教会。……教会统治了人的思想,垄断了社会的文化和教育,推行愚民政策和禁欲主义,宣扬“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基督教教义含有明显反商意识,也禁止商业文化带来的世俗享乐和物质追求。
一、文艺复兴 (14-17世纪)
(二)背景:
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中心和继承者,较多地保留了古罗马文化;它那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直接吸收、或通过拜占廷和阿拉伯人吸收希腊文化,这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发生的一个有利条件。
——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3、文化基础: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意大利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丰厚,又汲取东方文化养料
4、人才基础:聚集了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中坚力量)
一、文艺复兴 (14-17世纪)
(二)背景:
材料 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罗巴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以国家而论,在这次大瘟疫中,意大利和法国受灾最为严重。
——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5、现实冲击:黑死病引发人们对宗教信仰与旧有生活方式的反思与怀疑
一、文艺复兴 (14-17世纪)
小结
归纳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
1、经济根源: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形成,要求冲破教会束缚
3、思想桎梏:教会神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4、文化基础: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
化积淀;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
5、人才基础: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6、技术条件:印刷术的传入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必要条件
7、现实冲击:黑死病的爆发,动摇基督教神学的传统权威。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二)背景:
一、文艺复兴 (14-17世纪)
(三)内容:
1、精神内核:
人文主义(主要主张)
宗教神学 人文主义
以神为中心:神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一切的;人是有罪的,卑微的。人是上帝的奴仆和羔羊,只能服从上帝的旨意和安排。
禁欲苦行:倡导苦修苦行,绝对禁欲;以出身、门第决定人的社会地位的等级制度。
来世观念:倡导追求来世的幸福。
蒙昧主义:主张愚民政策,摧残科学文化。
旧瓶装新酒
人是神的附属,为信仰而生活→ 为自己而生活
以人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
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实社会的幸福生活;
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5.成就








彼特拉克
但丁
薄伽丘
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
扩展
《神曲》
《十日谈》
文艺复兴之父
《蒙娜丽莎》
《大卫》
《西斯廷圣母》
莎士比亚
一、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 (14-17世纪)
对比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作品有什么不同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中世纪《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基罗《大卫》
中世纪《大卫》
中世纪《圣母子》
拉斐尔的《圣母》
中世纪:呆板
僵硬
文艺复兴:色彩丰富、形象生动;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文艺复兴
中世纪圣母子
拉斐尔圣母子
达芬奇绘制的人体解剖手稿
拉斐尔圣母像温柔美丽,慈爱、幸福,展示人的美及丰富的思想感情;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
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一、文艺复兴
世俗人物成为绘画对象
以宗教为主要题材
一、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倡导者们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但创作了许多宗教题材的作品。你能谈谈他们对宗教持有的态度吗?
文艺复兴的倡导者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他们反对天主教会禁欲苦行,但不反对信仰上帝,只是利用宗教表达自己的诉求,它反对的是神性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人)的活动,因而他试图指挥一切,努力获得荣耀,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荣耀者。
——王军、徐秀云:《意大利文学史》
文艺复兴对宗教的态度
现世的幸福满足了,来世的幸福能掌握在自己手里吗?
“富人想要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
—《新约.马太福音》19章
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地位如何呢?会引起谁的不满?
二、宗 教 改 革
二、宗教改革——挑战教皇权威
(一)背景
结合教材与材料,思考宗教改革兴起的背景?
“十四和十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追求发财致富的梦想受到教会轻商思想的严重阻碍。 —— 朱寰《世界中古史》
1、经济根源:天主教会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材料: 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
2、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
从15世纪下半叶起,由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崛起和专制王权的确立,法、英、西班牙等国先后摆脱了教皇的控制,并且不再向教皇纳贡,而是向本国教会征税,德意志部分诸侯也相继效仿,使得教皇的收入大减,无法维持罗马教廷穷奢极欲的开支。
——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3、政治:西欧王权强化,民族国家逐步形成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支持。
二、宗教改革——挑战教皇权威
(一)背景
结合教材与材料,思考宗教改革兴起的背景?
教会霸占了欧洲各国1/3的土地,教徒也必须把全部收入的1/10交给教会(什一税)。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人高喊:罗马教廷该死!”
德意志是“教皇的奶牛”
4、主要原因:德意志四分五裂,受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5、导火线: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1517年,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 · 路德撰写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马丁.路德
宗教改革
《九十五条论纲》
(二)标志:
3、 内容
1.改革教义: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
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和教阶制度,反应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要求;符合资产阶级原始资本积累的要求
2.改革教会: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要求
4、结果: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
因信称义
简化教仪
否定教阶
民族教会
二、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
教徒
上帝
直接接对话得救
教皇
因行称义
教徒
神职人员
上帝
间接对话得救
“因信称义”强调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一方面是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信仰自主权,另一方面尊重个人对信仰的理解,表达了对人的尊重。这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实质:否定教皇的权威
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因信称义)
文艺复兴逐渐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
宗教改革则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
我的信仰你做主→我的信仰我做主
二、宗教改革——挑战教皇权威
瑞士 加尔文教
英国 国教
(五)性质: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思想解放和社会政治运动。
(六)特点:
①披着宗教外衣;
②广泛的社会阶层参与
材料1:由于宗教改革的发展,罗马天主教遭到沉重打击……耶稣会(天主教会反改革活动中的重要工具)声名狼藉,被欧洲许多国家逐出国境。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2: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的转移。
材料3:“宗教改革有助于西欧文明的现代化。当时,识字率提高,思想十分活跃;民众觉醒和参政的程度是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4: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传布到苏格兰、荷兰等地,为尼德兰革命和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宗教改革——挑战教皇权威
【思考】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七)影响
拓展宗教改革的局限
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借助宗教形式,但本质上依然具有浓厚的反科学、反理性色彩。路德等人用信仰的权威取代罗马教会的权威,但是这种虔信主义对于新兴的科学理性也造成了巨大障碍。
①思想:否定教会权威,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传播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②经济: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政治:打击教权,增强王权,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④文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二、宗教改革——挑战教皇权威
三、近代科学的兴起 (16-17世纪)
哥白尼
(1473—1543)
伽利略
(1564—1642)
牛顿
(1643—1727)
布鲁诺
(1548—1600)
材料: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他的后继者布鲁诺被宣布为“异教徒”,烧死于罗马;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
科学在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
三、近代科学的兴起
三、近代科学的兴起 (16-17世纪)






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
三、近代科学的兴起 (16-17世纪)
1、背景:
(1)思想:
(2)经济:
(3)技术:
生产技术经验积累
为了寻找黑死病的病因,一些医生冒着社会的禁忌与被教坛惩治的风险去解剖病死者的尸体。
旧有的理论被推翻,崭新的变革开始呈现... ...
2、概况: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
“科学革命”。
从16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科学革命在西欧猛然爆发,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许多科学成就,从此近代科学开始诞生。这场科学革命如何兴起,很多学者对此作了不同的探讨........一些学者受到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影响,把科学的兴起与清教联系在一起,提出清教刺激了人们的思想,使之更为开放、进取和求知。
——王斯德《世界通史》
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人物 成就 备注
哥白尼(波兰) 1543年《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A、天文学) 成就: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动摇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牛顿(英国) 万有引力定律(B、物理学) 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成就:确立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布鲁诺(意大利) 坚定维护“日心说” 结果:被罗马教廷宣称为“异教徒”,烧死于罗马。
伽利略(意大利) 观测证实“日心说” 结果: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
地心说 日心说
(托勒密) (哥白尼)
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
三、近代科学的兴起 (16-17世纪)
“近代科学之父”
3、主要成就
四、启 蒙 运 动

(启蒙)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的状态,把人们从迷信或偏见中解放出来。
——康德
四、捍卫理性自由——启蒙运动
1、背景:
材料一:17、18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力量,但是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结束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首先必须做好舆论准备。
材料二:17—18世纪的法国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社会成员被分成三个等级,教士和贵族属于第一、二等级,是统治阶级,拥有政治经济特权;其他人是第三等级,是被统治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处于被压制地位,他们与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三: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也可以推动人类社会自身的不断前进。
材料四: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思想,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神学的思想禁锢,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被经院哲学所束缚,他们相信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在此基础之上出现了启蒙运动。
(3)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
(1)经济:资本经济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2)阶级: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
(4)政治上:日渐强化的封建王权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含义:
“启蒙”一词,法文原意为光明、智慧。启蒙运动就是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照亮人们精神世界的思想解放运动。
四、捍卫理性自由——启蒙运动
3、兴起与发展
孟德斯鸠
伏尔泰
卢梭
洛克(英)
康德(德)
四、捍卫理性自由——启蒙运动
4、精神内核:
理性(独立思考、相信科学、不迷信权威)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康德)
“理性”: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
事物的能力。
恩格斯说: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
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
人的思考——怎样思考(科学)——思考什么(人的权利)
四、捍卫理性自由——启蒙运动
5、代表人物:
【英】霍布斯(1588—1679)
【英】洛克(1632—1704)
著作
主张
影响
《利维坦》、《论政体》《论公民》
①国家不是根据神的意志,而是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
著作
主张
影响
《政府论》
首倡分权学说:立法权(议会掌握)、行政权和对外权(君主掌握);主权在民;天赋人权
②反对君权神授,但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赋人权
突破了天主教的君权神授
为英国君主立宪奠定理论基础
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兴起:17世纪】
四、捍卫理性自由——启蒙运动
伏尔泰:“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
孟德斯鸠: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奠基者
卢梭: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5、代表人物:
法国启蒙思想家【高潮:18世纪】
①法国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最尖锐;(根本原因)②法国启蒙思想家人才辈出。(直接原因)
四、捍卫理性自由——启蒙运动
5、代表人物:
法国启蒙思想家【高潮:18世纪】
【法】伏尔泰
著作
主张
《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①抨击天主教会,但并未放弃宗教信仰。
材料一 你们(教会)曾经利用无知、迷信、疯狂的时代,来剥夺我们的地产,把我们践踏在你们的脚下,用苦命的人的脂膏把自己养的肥头大耳。现在你们发抖吧!理性的日子来了。(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二 如果没有上帝,那么也要捏造出一个来。(伏尔泰《哲学辞典》)
②提倡“天赋人权”;但不反对财产上的不平等。
③寄希望“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影响
四、捍卫理性自由——启蒙运动
5、代表人物:
法国启蒙思想家【高潮:18世纪】
【法】孟德斯鸠
著作
主张
影响
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论法的精神》
②明确提出“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
法院
君主
议会
司法权
行政权
立法权
平衡与制约
否定封建专制,防止个人独裁,奠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原则
材料: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四、捍卫理性自由——启蒙运动
5、代表人物:
法国启蒙思想家【高潮:18世纪】
著作
主张
影响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民主共和、直接民主
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反对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
【法】卢梭
四、捍卫理性自由——启蒙运动
5、代表人物:
著作
主张
影响
《国富论》
①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
②主张终结封建制度以及由国家垄断的重商主义
③主张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现代经济学之父”
欧洲其他启蒙思想家【拓展:18世纪后期】
著作
主张
①重视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哲学观点;
②提出了经验论、不可知论、温和的怀疑论、因果学说
《人性论》《道德原则研究》
【英】大卫·休谟
【英】亚当·斯密
四、捍卫理性自由——启蒙运动
5、代表人物:
欧洲其他启蒙思想家【拓展:18世纪后期】
著作
主张
④道出启蒙运动的真谛在于运用自己的理性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言论。
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
①人不是他人的工具,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②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③自由也要自律,自由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启蒙运动的集大成者,最终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启蒙运动的完成者”
法国大革命
1789年
美国独立战争
1775年-1783年
《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杰斐逊曾说:“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押上断头台前恍然大悟:“原来是伏尔泰、卢梭亡了法国!”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甲午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
维新运动: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想
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
思考:启蒙运动带来了哪些影响?
四、捍卫理性自由——启蒙运动
6、影响
(1)思想: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 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学说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还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启蒙思想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
思想解放
17、18世纪遍及欧洲各国(和美国)的一场思想变革运动。其根本目的是把人们从偏见和迷信(特别是从被确立了的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将之用于社会和政治改革事业。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四、捍卫理性自由——启蒙运动
6、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1)思想: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2)政治:
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1778年,伏尔泰和卢梭相继离开人世
9年后(1787年),美国颁布联邦宪法
11年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杰斐逊曾说:“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押上断头台前恍然大悟:“原来是伏尔泰、卢梭亡了法国!”
①对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启蒙运动 中的人民主权思想和三权分立思想。
②对法国:19世纪70年代制定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启蒙思想。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问题:为防止少数人滥用权力,孟德斯鸠理想中的国家权力构成是怎样的
分权制衡
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
问题:材料反映了卢梭的哪些思想?
人民主权、直接民主
根据材料,指出启蒙思想家理想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问题: 伏尔泰所构建的未来的理性王国是什么样子的
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法治
思考点
四、启蒙运动
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封建+教会
阻 碍
束缚思想
解放思想
发展经济
14世纪
17世纪
文艺复兴
16世纪
宗教改革
18世纪
19世纪
科学
革命
启蒙运动
提倡人性
反对神性
信仰自由
反对神权
解放思想突破束缚
理性主义反对封建
思想武器
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
提供蓝图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