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点背诵资料
1.我们把物体( )叫运动。物体运动状态有( )和( )两种。
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 ),判断前要先选好和哪个物体( )相比。
3.如果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 )的位置( ),那么物体是( )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 ),那么物体是( )的。
4.在生活中,我们利用( )和( )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5.选择( ),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 )。例如,在行驶的公交车上,与( )相比,乘客是( )的;如果与( )相比,乘客是( )的。人站在运行的自动扶梯上,相对于扶梯来说,人是( )的,如果和地面相比,人是( )的。
6.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个方向来描方向。在没有指向标的地东西图上,利用“( )、( )、左西、右东”来判断方向。
7.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首先选择一个( )。然后确定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 )和( )。
8.参照物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但要事先假定它是( )的。例如,我们坐在行驶的火车上,感觉路边的树木向后倒退,是以( )为参照物。
9.小明骑车向东行驶,他看到马路边的树木向( )行驶。
11.物体的运动形式( )。常见的运动形式有平动、转动、( )、( )、( )等。直行的小汽车的运动是( ),钟表指针的运动是( ),秋千的运动是( ),拨动钢尺时钢尺的运动是( )。
12.在物体( )贴上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观察与描述物体的运动。
18.同一物体不同部分的运动形式( ),如汽车前进时,车身为( ),车轮为( )。
19.根据物体( )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 )运动和( )运动。运动路线是一条( )的运动,叫直线运动。如( )、( )等。运动路线是一条( )的运动,叫曲线运动。如( )、( )等。
20.用手将小球沿着平滑的桌面推出。当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它的运动路线是( ),当小球冲出桌面后,它的运动路线是( )。拍篮球时,篮球的运动属于( )运动,投篮时,篮球的运动属于( )运动。
21.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有三种,( )、( )和( )。
22.立方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常是( )或( )。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常是( )。物体的形状越接近( ),越容易发生滚动。
23.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与( )、( )和( )有关。
24.斜面的坡度增大后,部分物体的运动情况会( )。如原本静止在斜面上的立方体会( ),原本在斜面上滑动的六棱柱会( )等。同时,坡度增大后,原本运动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速度会( )。
25.做《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实验时,测量小球运动所用的时间时至少测量( )次,取3次数据的( )或( )。目的是( ),使实验结论更准确。这一实验结论是:相同距离所用的( )比较运动的快慢,用的时间( ),运动快;用的时间( ),运动慢。
26.测量时间可以使用( )计时。小组实验时要分工合作,安排操作员、( )、( )和( )。
27.可以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相同时间所运动的( )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运动的距离( ),运动快;运动的距离( ),运动慢。
28.利用物体运动的( )和( ),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 )的大小。
29.从不同地点不同时沿直线出发,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越( ),运动越快。
30.比较物体运的快慢,有两种方式,一是( ),二是( )。
31.制作"过山车”过程有三个步骤:( )、( )、( )。设计时是要在纸上设计( )。根据( )和( ),制作我们的“过山车”。轨道的长度可以用( )或( )来测量。
32.“过山车”的设计评价要求 (1)轨道的总长度应在( )以上。(2)要有( )轨道和( )轨道。(3)轨道的坡度要有( )。
33.设计过山车中,如果要让小球运动的更快,可以采用( )和( )等。
参考答案
1.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运动。物体运动状态有(静止)和(运动)两种。
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判断前要先选好和哪个物体(参照物)相比。
3.如果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静止)的。
4.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5.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相同)。例如,在行驶的公交车上,与(公交车)相比,乘客是(静止)的;如果与(地面)相比,乘客是(运动)的。人站在运行的自动扶梯上,相对于扶梯来说,人是(静止)的,如果和地面相比,人是(运动)的。
6.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来描方向。在没有指向标的地东西图上,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方向。
7.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确定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和(距离)。
8.参照物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但要事先假定它是(静止)的。例如,我们坐在行驶的火车上,感觉路边的树木向后倒退,是以(火车)为参照物。
9.小明骑车向东行驶,他看到马路边的树木向(西)行驶。
11.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运动形式有平动、转动、(摆动)、(滚动)、(振动)等。直行的小汽车的运动是(平动),钟表指针的运动是(转动),秋千的运动是(摆动),拨动钢尺时钢尺的运动是(振动)。
12.在物体(不同的位置)贴上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观察与描述物体的运动。
18.同一物体不同部分的运动形式(可能不同),如汽车前进时,车身为(平动),车轮为(滚动)。
19.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运动路线是一条(直线)的运动,叫直线运动。如(电梯的运动)、(树上苹果落地)等。运动路线是一条(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如(过山车的运动)、(扔出的铅球的运动)等。
20.用手将小球沿着平滑的桌面推出。当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它的运动路线是(直线),当小球冲出桌面后,它的运动路线是(曲线)。拍篮球时,篮球的运动属于(直线)运动,投篮时,篮球的运动属于(曲线)运动。
21.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有三种,(静止不动)、(滚动)和(滑动)。
22.立方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常是(静止不动)或(滑动)。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常是(滚动)。物体的形状越接近(球形),越容易发生滚动。
23.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形状)、(放置方式)和(斜面的坡度)有关。
24.斜面的坡度增大后,部分物体的运动情况会(改变)。如原本静止在斜面上的立方体会(滑动),原本在斜面上滑动的六棱柱会(滚动)等。同时,坡度增大后,原本运动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速度会(加快)。
25.做《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实验时,测量小球运动所用的时间时至少测量(3)次,取3次数据的(平均数)或(中位数)。目的是(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准确。这一实验结论是:相同距离所用的(时间)比较运动的快慢,用的时间(短),运动快;用的时间(长),运动慢。
26.测量时间可以使用(秒表)计时。小组实验时要分工合作,安排操作员、(计时员)、(发令员)和(记录员)。
27.可以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相同时间所运动的(距离)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运动的距离(长),运动快;运动的距离(短),运动慢。
28.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
29.从不同地点不同时沿直线出发,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越(远),运动越快。
30.比较物体运的快慢,有两种方式,一是(相同距离比时间),二是(相同时间比距离)。
31.制作"过山车”过程有三个步骤:(设计)、(制作)、(评价)。设计时是要在纸上设计(轨道路线)。根据(设计图)和(材料),制作我们的“过山车”。轨道的长度可以用(软尺)或(细绳)来测量。
32.“过山车”的设计评价要求 (1)轨道的总长度应在(2米)以上。(2)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3)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
33.设计过山车中,如果要让小球运动的更快,可以采用(增大坡度)和(减少弯道数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