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城乡空间结构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城乡空间结构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25 14:2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城乡空间结构 高一地理备课组
课题: 城乡空间结构
【课标解读】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结合城乡的土地利用,综合分析影响其内部空间结构及变化的因素。
2.区域认知:能够利用相关示意图、景观图,判定不同区域城乡内部的功能区,认知其内部空间结构类型及特征。
3.人地协调: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与环境的关系及合理利用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意义。
4.地理实践:结合不同实例,能说出不同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分析城镇和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特征。(重难点)
2.结合实例,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主要讲述人口数量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第二章开始学习与人类居住空间有关的知识。人类聚居的场所称为聚落,按照规模的大小,分为城镇和乡村。同学们的出生地在乡村还是城镇?现在所在的辛中位于乡村还是城镇?未来理想的居住地是乡村还是城镇?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这三个问题初步感知城乡的差异。
【自主学习】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乡村:是以 农业 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
(1)类型: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等不同类型。
(2)分布特点: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 村落的周围。
3.乡村的土地利用
(1)乡村以 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2)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分化: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会
出现简单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城镇土地利用的专业化
(1)主要功能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有些大城市因为功能复
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2)功能区特点: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常见功能区
功能区 分布 特征
居住区 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 是城镇最基本的功能区
商业区 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工业区 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 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同时要考虑保护环境 是工业集聚的区域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思考交流】
问题1 (区域认知)读下图,说一说城市、镇和乡村的景观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
城市:房屋高大,道路宽敞而平整;灯光亮度高;公共设施数量和类型多。
农村:房屋低矮,道路狭窄而不平;灯光亮度小;公共设施数量与类型少。
问题2 (综合思维)读图2—4,对乡村、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完成相关任务。
(1)一般而言,乡村与城镇所占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各是什么?说出其原因。
(2)在城镇中,商业用地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提示:(1)耕地:乡村的人口数量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居住用地:城镇人口已达到一定规模,居住用地承担其最基本的职能,是分布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2)商业用地一般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
问题3 (地理实践力)成都城市功能区围绕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市中心是商业、行政和居住混合区;居住区、文化区主要分布在二环路以内;工业区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二环路以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成都市的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提示:成都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交通线路呈网状向外辐射,功能区的分布由内向外扩展。
问题4 (地理实践力)沈阳工业区分布在交通线路两侧,主要位于市区东西两侧;居住区相对集中,位于市中心区及其外缘。结合交通运输干线的引导和集聚功能,分析沈阳市的空间结构特点。
提示:从市中心向外呈扇形结构: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形或方块分布在城市东西两侧,住宅区相对集中,分布在市中心及其外缘。
问题5 (综合思维)(1)就城区来看,不同类型用地的地租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2.如果由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的用途,那么图中OA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 AB和BC呢
提示:(1)相同点:都随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地租水平逐渐下降;
不同点:地租水平下降速度是不同的,商业区下降最快,工业区下降最慢。
(2)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的用途,OA、AB、BC分别最有可能成为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
【归纳总结】
1.城镇功能分区
(1)形成: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常见功能区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区位选择及原因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大城市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CBD) 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原因: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距离城镇中心较远 原因:①减轻污染,保护环境;②交通便利,降低成本
居住区 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普通居住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普通居住区背向发展 高级居住区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连 原因:①环境优美; ②文化氛围浓厚,人口素质相对较高
普通居住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连 原因:①便于工人上下班;②居民收入水平及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定义: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
(2)案例
香港
沈阳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的影响表现为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其中,地租水平由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付租能力由各类经济活动的收益决定。
①距市中心远近
地租水平线 付租能力 功能区 区位选择原因
字母 名称 字母 名称
a 商业 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最大,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区的影响最大 A 商业区(地租最高) 靠近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商业付租能力最高
b 住宅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较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居住区的影响较小 B 居住区(地租中等) 靠近市中心,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c 工业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区的影响最小 C 工业区(地租最低) 工业生产占地面积较大,地租成本比较高,远离市中心可降低成本
②交通便捷程度
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距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城市内部地租分布如下图所示。
市中心处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向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会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峰中心,随后向外又继续下降。
(2)其他因素
4.发展变化
(1)城镇发展的初期:地域范围狭小,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
(2)随着工业不断发展和服务业的兴起,城镇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5.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措施 意义
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 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 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针对性训练】
如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的功能区分布示意图(数字代表等高线数值。单位:米)。a、b、c表示三种不同的功能区,该城镇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若图中三种功能区是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则a、b、c分别代表的功能区是(  )
A.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B.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C.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
D.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读我国某城市某功能区不同时段人口流动状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 该功能区最可能是( )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行政区
3.该功能区( )
A.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形式
B.发挥光照优势,扩大农作物种植
C.有向市区边缘和交通干线移动的趋势
D.货物运输量大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