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提纲 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提纲 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1 16:3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标: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重点:
1.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2.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古代人类的居住形式与环境
村落的产生
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村落的出现
(1)含义:“学习聚焦”:
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原因:
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表现: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布局:
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影响:
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知识拓展】村落的特征
生活来源:以来自然所得,从事种植、养殖、采伐等农业劳动
规模小,具有内向性
不经规划,自然生长
最简单、最基本的社区
集镇的出现
含义:乡村聚落的一种。通常指乡村中拥有少量非农业人口,并进行一定商业贸易活动的、介于乡村和城市间的过渡型居民点
集镇既无行政上的含义,亦无确定的人口标准,一般是对建制镇以外的地方农产品集散和服务中心的统称。集镇的形态和经济职能兼有乡村和城市两种特点,是介于乡村和城市间的过渡型居民点,其形成和发展多与集市场所有关。
2.发展过程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分工及手工业发展的推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3)人口聚集、商业发展: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4)为了维护财产和人身安全: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3.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商业发展
(3)防御需要
(4)地理位置重要和优越
4.集镇的形式:
(1)古代中国
时期 表现
原始社会末期 集镇雏形
封建社会早期(北魏、隋唐、五代) 出于军事目的而设置镇
北宋 表现: ①出现了工商业集镇,②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以及常住人口增长,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影响:吸引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促进市场繁荣
元朝 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明清 集镇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分工,如四大名镇河南朱仙镇(版画、年画)、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广东佛山镇(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瓷器)
(2)7世纪,英国出现了贸易小镇。主要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
(三)城市的产生
1.出现:约前3500一前3100年,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地区出现城市。
2.含义: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3.中国古代的城市
布局 中国古代的城市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发展 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 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4.西方古代的城市
(1)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2)表现
时空 表现
古希腊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欧洲中古时期 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知识拓展】对比村落、集镇、城市
洞穴 村落 集镇 城市
经济 渔猎采集 农业 手工业、商业 手工业、商业
人口 少 较少 较多 多
规模 小 较小 较大 大
功能 居住 经济 经济、军事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趋势:经济越来越多元;人口越来越众多;规模越来越庞大;功能越来越复杂
古代东西方城市的不同
古代西欧城市 古代中国城市
不同点 作为经济中心而出现 作为政治中心而出现
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 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通过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争取自治权 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之下
城市规模小,人口少,生产水平不高 城市规模大、人口多、商品经济发达
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及发展历程
1.布局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2)手工业区和商业区。
(3)居民区。
2.发展演变
(1)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其城市中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此时的城市还处于初始阶段,仍带有氏族部落的色彩。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崛起,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城市发展高潮。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一定时间开闭的“市”中。这一时期的城市总体布局还比较自由,形式较为多样。
(3)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三国时的曹魏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
(4)开放式街市期:宋朝以后的城市模式。在唐末一些城市开始突破里坊制的基础上,北宋都城汴梁也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
二、世界各地的民居
(一)影响因素:
各地民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也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
(二)主要的民居概况:
地区 环境与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与特色
古代 两河 流域 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建筑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 基本上每一户建筑的结构都是相同的,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古 埃及 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这种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有些房屋会留些小洞或栅栏似的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古代中国 远古 人们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逐渐形成地上建筑
先秦 以来 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明清时期 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古希腊罗马 希腊罗马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陈放家史、祖先塑像的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
古罗马 后期 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①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②集体住宅 A.原因:3世纪,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B.表现: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 C.影响:这种建筑形态,对后世影响深远
美洲 北美 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 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亚马孙雨林 亚马孙雨林中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
【知识拓展】世界各地民居及特色
1.重视环境、风水、落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处阳光地段,是全世界乡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
2.世界各地人类的房屋多是以天然材料修建的,天然材料的运用构成地方性民居的主要特征。
3.世界的乡土民居还反映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反映方正严明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表现出建筑群体组合中的渐进的层次,向心的朝内院的家族组合体,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