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1.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通过本课具体的历史学习与探究,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3.“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具体史实的学习与探究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提升他们认识水平和修养。学生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以“自主合作、优质高效”为教学理念,严格按照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四前四后”原则。即“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练习在前、讲解在后,活动在前、结论在后”,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课程“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中的第6课《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选择性必修课程2意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视角对中外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这一模块讲述的内容是基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类经济活动的发展过程。通过选 择出对人类社会生活最主要的六个方面,即人们的饮食、劳作方式、商贸活动、居住、交通及医疗卫生,以及围绕这些方面方面人们所开展的经济活动,力图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的互动关系,深化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决定力量。劳动工具的日益改进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劳动方式及生活方式。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新科技革命的一系列成果;二是新科技革命的革命性意义。
第一部分内容是新科技革命的一系成果,教科书从世界与中国两个层面,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原子能、生物、新材料技术等方面概述了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在这些领域中已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尖端技术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部分内容是新科技革命的革命性意义。教科书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意义。一是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也开拓了新的生产领域;二是人们的劳作方式产生了巨大变革,影响了经济增长模式与管理方式;三是人们劳作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推动社会阶层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四是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新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变化,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
三、学情分析
本册内容是学生在高一学习完必修课程内容:《中外历史纲要》(2学期)经考核达到学业质量标准后进入高二选修历史后需要学习的内容。必修课程是共同基础课,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基本史事和发展脉络,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选择性必修2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与深化,从经济与社会生活领域,呈现更为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高二学生已具有了《中外历史纲要》应有的知识层面,并已初步掌握一些分析历史线索的能力。学生对经济模块有比较强烈的兴趣。
但对于本课的具体内容新科技革命的成果与革命性意义还缺乏宏观与微观层面的细致理解。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唯物史观)
2.能够把握古今中外不同人群社会生活中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能够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历史上人们的生活或经济活动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与延续及其意义。(时空观念)
3.运用有关史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经济与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继续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史料实证)
4.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充满着延续与变迁、偶然与必然、局部与整体的互动作用。引导学生从宏观与微观的不同角度认识社会生活变迁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历史解释)
5.使学生通过学习世界各国各具特色的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历史,进一步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人工智能技术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六、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智能技术等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充分认识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本课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围绕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重大成就展开,让学生充分认识新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尤其是改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
我将本课设置为一个核心:新科技革命,两大篇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进步的重要意义。采用创设情境、师生互动、不断追问的教学策略,有效地帮助学生化解学习难点,掌握核心知识,力图引导学生在了解到新科技的成就中,掌握新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意义,并引发新的思考。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视频:我国成功发射第35、36颗北斗导航卫星。
展示图片:中国高铁、港珠澳跨海大桥、嫦娥探月工程、科技产业博览会。
师:同学们,2018年8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35、36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为人们提供全天侯高精度的定位与授时服务。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迅速提高,尤其在高精尖技术领域也取得重大进展,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导出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为开端,在20世纪自然科学理论最新突破的基础上产生的。开始时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空间技术为标志,后又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
温故知新:列出第一次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标志与影响,并进行对比,得出这次新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提出目标:展示本课目标,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使用学生最感兴趣的新科技革命成果引入本课,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改革命开放以来,我国在高精尖科技领域探索与实践的成果,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国家强大的自豪之情。并以此进入本课主题:新科技革命。
第一篇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展示发展概况
成就一:计算机技术
展示图片:计算机诞生与发展;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史料;互联网的出现;
问题1:计算机的出现与发展意义何在?
生:计算机的发明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复杂的工程技术学科,它的应用从国防、科学计算到家庭办公、教育娱乐,无所不在。
问题3: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哪些成就?美国的芯片禁运对中国的计算机研发升级有什么影响?
生:促进我国研发出高性能处理器和完全自主可控的超级计算机。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这一科技成就得益于中国科学家的脑力劳动。体现出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带领学生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进作用。
问题3:计算机的出现又进一步推动了网络的应用与发展,那么互联网的出现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
生:使各国经济与国际的联系更为便捷,相互影响也更加直接;直接导致军事领域的革命性变革,空前地提高了军队的信息战、网络战能力,数字化部队的建设已成为发达国家军队建设的重点;还为当今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成就二:人工智能技术
播放菜鸟无人仓视频。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技术科学,它的出现又给人类社会生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呢?
生: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社会生产力,积累大量财富, 打破经济发展困局,促进经济的再一次腾飞;人工智能将会颠覆人们以往的生活生产方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美好。
师:但与此同时,当越来越多的劳动岗位被机器人占领,未来处于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的路在哪里?人工智能会让他们失去工作吗?随着人工智能日渐成熟,这些问题也就显得愈发严峻。
成就三:航天航空技术
展示世界地图: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出前苏联、美国、中国及其在航天航空方面的成就。
师:航天航空技术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意义深远。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各种民用、军用卫星陆续升空,广泛运用于气象、资源勘测、通讯等许多领域,航天技术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但也充满艰辛的挑战。
结合时事:展示嫦娥五号带回月壤的新闻图片。
过渡:伟大领袖毛泽东曾有诗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如今嫦娥五号做到揽月,那么在五洋深处我国又有哪些科技成果呢?
成就四:海洋技术(展示图片)
成就五:原子能技术
师:展示文本材料,并让学生思考:原子能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变化?
成就六:生物技术与新材料技术
师:中国的“十三五”规划有5个指导原则: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中国希望在发展绿色技术的竞赛中领先于美国和其他国家,把它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战略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借助图片与文本材料,去创设情境,师生互动,不断追问的教学策略,有效帮助学生化解教学重点,掌握主干知识,力图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认知与材料解读,把握新科技革命的重大成就。
第二篇章: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合作探究】
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请思考:新科技革命给你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设计意图】引用教材上的“史料阅读”的材料,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谈一谈新科技革命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科技创新源于生活,辅之以问题引领,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章:新科技创造未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思考
师:归纳新科技革命的特点
1. 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合作探究】
科技进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伦理道德等危机,是科技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只有继续发展科技。 ——《科学世界》
思考: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进步离不开科技发展;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在发展科学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与资源。
【设计意图】老师总结归纳新科技革命的特点,通过材料让学生获取新的信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经济与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继续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形成性检测:展示本课相关习题,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指导学生矫正知识盲区。
课堂小结:学生自主梳理本课知识点。
结束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的精彩人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
八、板书设计
第6课 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
【温故知新】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
【主干梳理】
一、新科技彰显文明——新科技革命的成就
1.计算机技术
2.人工智能技术
3.航天航空技术
4.海洋技术
5.原子能技术
6.生物技术与新材料技术
二、新科技改变现在——新科技革命的意义
1.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改变了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
2.影响经济增长模式与管理方式。
3.社会阶层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4.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
【课堂小结】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教学反思
课堂是落实教学改革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我在认真研读新课标与新教材的基础上,确立了基本的教学框架。
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问题意识强。二是导学一体,课件与学案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我大胆探索,与学科组老师一道探究出了基于学案导学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自主学习模式。实践证明:导学案既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有了总体上的把握,又突破了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课堂达标率高,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度优。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动态展示每一项目标,并有问题反馈,这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一是个别同学学习主动性不强,不能提前在课下完成预习学案,以致在课堂上较被动。
二是课堂参与率还有待提高。尽管大多数同学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了,但每组总会有一两个同学不太积极,只是享受其他同学的劳动成果。
三是合作学习的技巧还需进一步训练。表现为:有的同学不会听课,学习把握不住重点;有的同学展示时的运用的语言还需进一步规范。
3.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多与学生谈话,进一步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历史的自觉性、主动性。
二是对个别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力争使每个同学都清楚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
三是完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重视过程方法评价以激励为主,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四是进一步探究多媒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方法,不断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观,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多思考、多实践,才能打造生动、活动、互动的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