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内容主旨】
汽车的广泛使用、高速公路与高铁的铺设、航运技术与造船技术的发展以及航空业的出现与发展,这些现代交通的新变化,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通过汽车的广泛使用、高速公路与高铁的铺设、航运技术与造船技术的发展以及航空业的出现与发展,让学生了解20世纪海陆空交通的发展情况。理解交通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在认识和了解20世纪交通运输等新变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国力日益增强,在交通运输建设方面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20世纪水陆空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难点:现代交通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影响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情境创设:播放关于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及具体情况的视频。提问: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对于我国来说有什么意义?此交通建筑算不算21世纪现代交通运输建设的一个奇迹?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二:展示《1908年福特生产的T型汽车》和《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南海观看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两张图片,让学生对于东西方在汽车制造上的时间差距(50年)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据此知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汽车制造工业有了很大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对比,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差距,体会历史情境。
环节三:展示中国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示意图。提问:观察两幅图片,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和高速铁路建设有什么特点?然后介绍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发展情况:高速公路和铁路起步的背景;高速公路和铁路在中国的发展状况;高速公路和铁路发展的成就。
设计意图:利用地图进行讲解,更加具体的呈现出高速铁路和公路建设的状况,使学生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环节四:阅读课本第78页问题探究,了解青藏铁路的相关知识,并且回答课本上的问题,我国为什么要俢青藏铁路。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探究,在学生阅读材料时,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背景,再进行讲解,学生更易接受且理解。
环节五:回顾上节课——中国第一艘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是中国近代科技奠基人徐寿设计,这是我国航运事业的里程碑设计,引出航运技术的进步与造船技术的发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于旧知识点进行回忆,既可以巩固知识点,也可以对新知识学习有一个启发。
环节六:出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了解我国在载人深潜技术方面的成就,知道中国在船舶制造上不仅从国防建设上转移到国家制造上,最终做到了相互补给,发展船舶企业的同时,做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设计意图:介绍21世纪中国在航海事业上的成就,可以让学生们对于当代中国的航海成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环节七:展示英法海底隧道与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图片,经过比较,知道中国海底隧道建设技术的突飞猛进。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发现特点,体现出中国技术的快速发展,进入到制造大国行列。
环节八:介绍飞机的发明与民航的发展,展现交通运输在航空领域的成就。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与教材,梳理航空发展的经过。
环节九:通过图片,介绍现代交通缩短了人流与物流的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古代驿站的运输速度来引出现代的运输速度的飞快进步。
环节十:展示不同时期,中国公共交通工具的变化,知道中国科技不断提升,交通工具制造技术不断进步,并且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公共交通出行便捷。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对比和提问,可以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历史情境,有助于理解知识点。
环节十一:介绍交通进步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更加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环节十二:总结现代交通运输的变化和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教学课堂,促进学生对于抽象性知识的理解。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集体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
【结构板书】
【作业设计】
1、美国福特汽车公司,1913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1913—1914年生产了24.83万辆汽车,每天生产近800辆,平均每36秒生产1辆汽车,大约10年之后达到了每15秒生产1辆。福特的奇迹也是美国奇迹。材料主要说明( )
A、汽车工业实现了人工智能 B、福特奇迹挖掘了劳动潜质
C、美国奇迹等同于福特奇迹 D、垄断组织造成了生产集中
2、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员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工业革命为信号灯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B、政治改革后,议会地位有了较大提高
C、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D、汽车的发明应用使城市交通环境更复杂
3、下图是1923—1934年中国普通汽车及公共汽车数量的增长情况图,其主要说明了( )
A、汽车已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B、广大民众的收入大幅提高
C、交通近代化程度有所提高 D、国民追逐时尚成为新潮流
4、1924年1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反映了新式交通(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
C、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D、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5、下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表格中中国客运量数据的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1978 81 491 149 229 23 042 230.91
1988 122 645 650 473 35 032 1 442.00
A、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 B、经济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现代交通体系已改造升级 D、航空业正成为最重要的出行方式
【资料附录】
2014年7月25日,由中国铁建等央企参建伊安高铁二期工程顺利通车。该工程全长158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通车后,乘列车由安卡拉到达伊斯坦布尔(庞蒂克区)的时间由此前的8小时缩短为3.5小时。此工程是中国在境外承揽实施的第一个电气化高铁项目,并完全采用欧标和规范建设,对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摘编自“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公路建设投资仅22.8亿元,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1 253亿元,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千米。高速公路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世界银行对此做出评价: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摘编自徐丽、贺菲菲等《缓解制约支撑发展——收费公路的前世今生》
1950年3月27日,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创办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的协定》。同年7月1日,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正式成立,股本定额为4200万卢布,中苏双方各占50%,经营期限为10年。公司从即日起开辟北京—赤塔、北京—伊尔库茨克、北京—阿拉木图等三条国际航线,新中国民航国际航线就此开通。
——摘自“中国民航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