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步练习 (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步练习 (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1 15: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相信上帝的存在,但他们又强调上帝无兴致参与到具体的事务中来,并且认为,这个世界可以按照上帝创造的理性与自然法则运行。这一主张( )
A.反映了无神论的观点 B.源于理性精神的进步
C.引领了科学革命方向 D.体现了未来社会蓝图
2.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了“知识就是力量,人需要通过自我能力的展现来完成历史”的信仰。这种信仰认为,人是有尊严的,人类的不完善性完全是因为缺乏学习和知识的缘故;人不仅具有人格尊严,还具有自己的意志和能动性,可以自由选择、自由行动。这种信仰( )
A.反映出人类理性意识的萌生 B.表明信仰自由成为社会共识
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 D.说明人的价值受到普遍重视
3.1600年,天文学家布鲁诺被天主教会押往刑场,舌头被钳子夹住,而布鲁诺却毫不畏惧,无比英勇地迎接了死亡,他相信真理是不能被压制的。30年之后,当伽利略出版他的《关于托勒密与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后,也遭到教会的残酷迫害,被处以无限期监禁。当教会要他签字放弃其科学见解时,他说道:“地球还在转动。”表达了他对科学的执着信念。这表明( )
A.基督教的宇宙观被打破 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影响有限
C.人文主义思潮迅速传播 D.科学研究需要勇气和献身精神
4.如图是1600-1700年英格兰精英初始兴趣转移百分比变化表,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
A.理性已经成了时代的主题 B.科学业已摆脱了宗教束缚
C.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变 D.认识世界的视角正在变化
5.1523年马丁·路德发文《论世俗政权:对世俗政权服从的限度》,指出上帝设立了“上帝之国”和“世界之国”,两者各司其职,互不干涉:教会负责灵魂、精神和信仰;世俗政府管辖金钱、生命、财产。这一言论( )
A.揭露了罗马教廷的黑暗腐朽 B.反映德意志统一的要求
C.有助于世俗国家王权的兴起 D.阐述了因信称义的理论
6.康德(1724——1804) 认为,德国人融合了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感情,但他们更接近于前者,同后者的相似是由于模仿造成的,因而是矫揉造作的,德国人成功地把崇高感和美感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不少的德意志知识分子猛烈批判德意志人对法国文化的盲目崇拜,主张构建民族文化。上述情形( )
A.激化了德法两国的民族矛盾 B.偏离了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
C.丰富了启蒙运动的时代内涵 D.顺应了德国统一战争的需要
7.在康德看来,当意志对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都普遍有效的时候,这种普遍的规定就是客观法则。这样的立法也就是“自律”,亦即“人仅仅服从他自己的、但尽管如此却是普遍的立法,而且人仅仅有责任按照他自己的、但就自然目的而言普遍地立法的意志而行动”。康德的这一思想( )
A.突出以自我的意识为核心标准 B.阐明了法律蕴含着理性范围内的自由
C.推动自由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 D.主张人的价值通过自身的解放来实现
8.爱因斯坦在评论牛顿和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写道:“……至今还没有可能用一个同样无所不包的统一概念,来代替牛顿关于宇宙的统一概念;而要是没有牛顿的明晰的体系,我们到现在为止所取得的收获就会成为不可能。”材料体现了( )
A.牛顿力学体系推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B.爱因斯坦认知的全面性
C.牛顿力学体系是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支柱 D.牛顿力学体系的全面性
9.伊拉斯谟在1511年出版的著作中,批评了老派语法教师执着于传授枯燥的拉丁文语法乃至用桦条抽打学生的教育方法,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先上一堂简短的语法课后,就带学生接触原文,把原文像谚语一样刻在戒指或杯子上,用原文编笑话,让原文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逐渐理解“他读到的每一件事实和每一种思想的意义和力量”。这一主张( )
A.推动了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B.符合了人文主义者的教育理念
C.拉开了西欧宗教改革的序幕 D.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理性追求
10.17世纪,某思想家写道:“由于不受法律和国王的控制,人们的生活中缺乏可使每人都敬畏的公共权力,他们就处于被称作战争的条件之下;在战争中,每一个人都反对另一个人。为了摆脱这种无法无天的局面,人们用他们的自由换得了社会和政治秩序。”由此可见,该思想家( )
A.倡导政治革命 B.认同民主共和 C.反对自由平等 D.主张社会契约
11.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莱辛(1729~1781年),通过文学作品抨击了他的前辈和同时代的某些作家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庸俗模仿,莱辛认为他们“比法国人更法国化”,他反对华而不实的巴黎文风,主张运用自然朴素的德意志日常用语建立市民戏剧。莱辛的这些思想( )
A.表明工业化助推文化本土化发展 B.适应了唤醒民族意识的需要
C.体现出德法启蒙核心价值的差异 D.说明德国统一推动文化发展
12.15世纪开始,儿童玩具或游戏的场面频繁地出现在西欧宗教肖像画当中。其中很多绘画直接表现童年耶稣游戏的场面,他的玩具有陀螺、风车、木马等。这反映了当时( )
A.宗教改革成为历史趋势 B.儿童游戏受到宗教束缚
C.理性主义影响艺术创作 D.人文主义思想逐步发展
13.意大利绘画发展到15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他们是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他们的作品( )
①受到东正教文化的强烈影响 ②描绘了现世的生活
③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 ④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4.1767—1768年,德意志近代文学先驱莱辛创作了《汉堡剧评》,批判了王公贵族的专制统治以及教会的反动作用。他主张戏剧应该生动地表现人的情感,在学习莎士比亚戏剧的基础上,重建德意志民族戏剧。莱辛的戏剧创作及理论( )
A.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B.反映出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
C.弘扬与丰富了人文精神 D.否定了基督教会的教化作用
15.作为一种超出必要开支的花费,奢侈消费的前提是社会财富的增长以及展示人性欲望和需求的可能与自由,而近代早期的意大利最早实现了这两点,并成为近代欧洲奢侈消费最为发达的地区。据材料可推断出当时的意大利地区( )
A.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 B.较早冲破了传统宗教观念束缚
C.率先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成功地实现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不是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从18世纪开始到19世纪,它对欧洲和美洲的知识界有着一系列的影响。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启蒙思想家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他们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力制衡等。尽管启蒙思想家都反对君主专制,但伏尔泰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
——摘编自《世界大历史:1689-1799》
材料二 鸦片战争结束不久,魏源、徐继畬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就以赞赏的态度介绍过西方的民主制度,说它有中国传说中的“三代政治”之“遗意”。洋务运动期间,介绍西方议会政治、民主政治的著作逐渐增多,同时人们也已认识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必要,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一些洋务知识分子或早期维新思想家还主张以西方的“君民共主”制度取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到戊成维新时期,维新派不仅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也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进行过介绍。20世纪后,民主与科学得到进一步传播。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的基本理念,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对民主的态度变化及其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立法权应该委托给贵族集团和由选举产生的、代表人民的集团。贵族集团的成员应该世袭。人民参与治国应仅限于遴选代表,代表的优点是有能力参与各种事务的讨论,人民则完全不具备这种能力。行政权应该执掌在君主手中。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关于孟德斯鸠思想的阶级立场,以下两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
观点一 观点二
孟德斯鸠的理论主张的是要摧毁当时已经腐烂透顶的封建主义和狂暴的君主专制政体,他所维护的是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兴阶级的利益。——摘编自张雁深《孟德斯鸠和他的著作》 孟德斯鸠认为“没有君主就没有贵族,没有贵族就没有君主”,他向往的是君主与贵族的共治。——摘编自王养冲等《法国大革命史(1789—1794)》
(1)围绕材料一中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位学者对孟德斯鸠阶级立场认知的差异。
(3)有学者认为,“历史学家像小说家一样,是虚构故事的创造者”。结合两则材料,以孟德斯鸠思想的解读为例,对该观点予以评析。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整套书的规模达到了17卷之多,并于1765年出版。《百科全书》完成后不久,新的增订版又紧接着问世了,并采取更易携带的版式印制,取代了早期沉重且昂贵的开本。《百科全书》的词条按照字母排序。至1789年,这套知识纲目的多个版本一共卖出了2.5万册,其中一半在法国售出。尽管它确实是一本品质极高的参考书,但它的卖点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名声太大——此书蔑视政治权威,通篇对教会和宗教出言不逊。而《百科全书》成为畅销书也带动批评变得更加公开和广泛。在宣扬独立思考和漠视权威的价值方面,《百科全书》是他所设计编写的所有书籍中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 “百科全书主义”成为拒绝不经批判就接受事物的态度的代名词。
——摘编自【英】威廉·多伊尔《剑桥法国大革命史》
材料二 《四库全书》自1773年2月开馆后,仅前后选用的誊录人员就多达3826人。《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计79309卷,存目6793种,计93551卷;如果加上以各种原因而淘汰不存的书籍,数量就更为庞大了……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共计四十四小类,六十六子目。借修书之名查缴禁书,正是乾隆修四库全书的另一个目的。据统计,清廷毁禁的图书达3100多种,十五万一千余部,销毁的书板在八万块以上。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四库全书的编者还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书成之后,抄写七部,存放于全国七地,以供学人研读。
——摘编自《中国通史第九十四集:文治与文字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库全书》影响不同于《百科全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四库全书》编纂的得与失。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7世纪以来,阿拉伯商人活跃于广州、泉州、杭州诸港,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官制学校、民俗宗教、货币商贸等的记载不断丰富。据14世纪《伊本·白图泰游记》记载:“中国人甚富裕,乐安居……中国人技艺上特别之天才,即希腊或他种人亦当退避三舍也。”“刺桐港(泉州)为世界上最大之港,世界上无一国开化文明,人口繁盛,可与中国比拟。”
——摘编自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
材料二 在17世纪的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更加文明和礼貌”,中国是“欧洲的典范”,中国的伦理和德政是解救邪恶的正确道路。18世纪晚期,西方逐渐出现批评中国的声音,马戛尔尼就在日记里描绘着清朝的落后和愚昧。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道德、宗教、样貌等,遭到西方的全面批判,“劣等他者”成为描述中国形象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许明龙《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材料三 抗战时期,许多外国人来到陕甘宁边区参观考察,报道“另一个中国”。他们记录下的边区是全中国最接近真正民主政治的,豆选、燃香烧洞等投票方式保障了一切阶级的选举和参政权利。曾经“荒凉的陕北”,已变成“牛羊满山、手工业发达的地区”,人民丰衣足食,自力更生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边区无乞丐、无鸦片、无卖淫、无贪污、无苛捐杂税,“在这儿旅行安全极了,简直到了令人乏味的地步”。中立的“旁观者”身份和视角,帮助他们向世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善良有效而认真”的形象。各抗日根据地的真相及其对于协助盟国抗战事业的重要地位,逐渐为外国人所明了。
——摘编自雷艳芝《从外国友人的延安叙事看中国共产党的善治形象》
材料四 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当前,中国的世界形象存在着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挨骂”现象还大量存在。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摘编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阿拉伯世界的中国观,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世纪以来西方建构的中国形象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善治形象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延安叙事”的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时期加强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认识。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可知,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认为世界按照理性和自然法测运行,虽然还没真正突破有神论,但这是理性精神不断进步的结果,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相信上帝的存在”可知,伏尔泰并不是主张无神论,排除A项;材料与科学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资产阶级的制度设计等社会构想,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信仰肯定人的尊严、人的意志和能动性,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观,这符合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C项正确;古希腊时期人类理性意识就已萌生,排除A项;宗教改革时期,信仰自由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材料中的信仰肯定人的价值,但“普遍重视”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00年后的西欧。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基督教的阻挠,科学家受到了残酷的迫害,但科学家们不畏强权,仍然坚持真理,表现了对科学研究的勇气和献身精神,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阻碍,而非科学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影响,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科学家为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而不是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00-1700年(英国)。由材料分析社会精英对宗教兴趣下降对科学兴趣提高,说明社会精英以科学的思维理解世界,D项正确;理性成为时代主题是18世纪中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排除A项;摆脱宗教束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主体是精英而不是民众,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宗教改革时期欧洲。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的言论将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分开,分别属于教会和世俗政权管辖,是对中世纪天主教会统治的反抗,从而有助于世俗国家和王权的兴起,C项正确;材料中马丁·路德的言论有助于世俗国家王权的兴起,并没有揭露罗马教廷的黑暗腐朽,排除A项;材料既没有强调德意志分裂的弊端也没有突出经济发展对德意志统一的影响,排除B项;因信称义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解释圣经的权利,每个人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基督教徒只需对上帝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得救,材料不能体现因信称义,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24-1804的德意志。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德国人成功地把崇高感和美感结合起来,结合了英国和法国的思想,但同时德意志的知识分子大力主张构建民族文化,烈批判德意志人对法国文化的盲目崇拜,体现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理性思考,这进一步发展了启蒙思想的内涵,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德法民族矛盾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对德意志本民族文化的理性思考,排除B项;德国统一战争在19世纪下半叶,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当意志对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都普遍有效的时候,这种普遍的规定就是客观法则”“人仅仅服从他自己的、但尽管如此却是普遍的立法,而且人仅仅有责任按照他自己的、但就自然目的而言普遍地立法的意志而行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德认为自由的价值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为道德法则提供存在根据,在于“立法”自由不是为所欲为、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而是理性地自己为自己立法的自由。这种立法既不是一些人为另一些人立法,也不是每个人都自行其是地为自己立法,而是理性普遍地为自己立法,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以自我为中心”,排除A项;题干强调“自律”,材料并未反映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播情况,排除C项;据材料“人仅仅服从他自己的、但尽管如此却是普遍的立法,而且人仅仅有责任按照他自己的、但就自然目的而言普遍地立法的意志而行动”可知人的价值的实现是在服从法律的基础上,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至今还没有可能用一个同样无所不包的统一概念,来代替牛顿关于宇宙的统一概念;而要是没有牛顿的明晰的体系,我们到现在为止所取得的收获就会成为不可能”可知,材料揭示了牛顿力学体系促进物理学的进步与发展,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A项正确;材料只是爱因斯坦对牛顿及其牛顿体系的评价,并非爱因斯坦的认知,排除B项;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支柱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牛顿力学体系是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支柱”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牛顿力学体系推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D项“牛顿力学体系的全面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属于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选项可知本题属于意义类、影响类选择题,时空是:16世纪。根据材料“批评了老派语法教师执着于传授枯燥的拉丁文语法乃至用桦条抽打学生的教育方法......从而逐渐理解‘他读到的每一件事实和每一种思想的意义和力量’”可知,该著作主张要关爱学生、引导学生、注重学生的思想,这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教育理念,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民族国家观念,排除A项;马丁·路德发表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C项;启蒙运动在17世纪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思想家提倡建立公共权力,认为国家是从契约中产生的。人们自愿放弃一些个人权利,统一组织起来,建立国家,以保障各自的权益,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并不倡导政治革命,排除A项;该思想家认同国王的存在,认同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该思想家提倡法律,提倡自由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德国)。根据材料“认为他们‘比法国人更法国化’”“反对华而不实的巴黎文风,主张运用自然朴素的日常用语建立市民戏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政治四分五裂、战争不断,莱辛对模仿法国文化的行为进行抨击,提倡发展本民族的市民文化,用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来教育德国民众,这适应了唤醒和增强德意志民族意识的时代需要,B项正确;这一时期德国尚未开展工业革命,排除A项;启蒙运动的核心价值是理性主义,材料未体现出差异,排除C项;德意志的统一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的,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5世纪开始(欧洲)。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5世纪开始西欧宗教肖像画中有很多表现童年耶稣游戏的场面,表现了人的纯真的特点,绘画风格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宗教改革兴起于151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绘画中儿童表现出纯真的特点,未体现受到宗教的束缚,排除B项;18世纪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根据所学可知,美术三杰的作品不再只是宗教题材,而是更多地描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自然风光和历史事件,②正确;在中世纪,绘画风格往往受到宗教教条的限制,形象僵化且缺乏生动性,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开始追求自然主义,注重对人体解剖、透视和光影的研究,使作品更具立体感和动态美,③正确;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不仅关注人物的外在形象,还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传神的表情,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和富有个性,④正确;D项正确;美术三杰的作品并没有受到东正教文化的强烈影响,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767—1768年的德意志。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8世纪60年代处于启蒙运动高涨时期,启蒙运动反对教权主义和封建主义,而当时德意志处于分裂状况,德意志的所谓封建主义和教权主义,指的就是各地的王公贵族和教会势力,莱辛的理论有助于丰富人文精神,体现欧洲人文精神的发展,C项正确;“启蒙运动的兴起”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A项;此时德国尚未统一,并未形成民族国家,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基督教会的教化作用被否定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意大利)。根据材料“奢侈消费的前提是社会财富的增长以及展示人性欲望和需求的可能与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意大利之所以能够最早实现这两点,主要是由于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及文艺复兴使意大利人较早冲破了传统基督教观念的约束,B项正确;工业资本主义主要产生在工业革命时期,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近代早期的西方国家均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排除C项;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均处于转型期,尚未完全实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基本理念:以理性主义为核心;鼓吹科学和教育的作用;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天赋人权、权力制衡等。历史意义:为资产阶级提出了一整套政治构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发展了人文精神;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2)态度变化:由赞赏到极力主张学习。原因:救亡图存的需要;国人对西方认识的不断加深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到19世纪(法国)。第一小问基本理念:据材料一“‘理性’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可得出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据材料一“他们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及所学得出鼓吹科学和教育的作用;据材料一“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力制衡等。尽管启蒙思想家都反对君主专制”及所学得出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天赋人权、权力制衡等。第二小问历史意义: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国际影响等角度分析说明,据材料一“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力制衡等。尽管启蒙思想家都反对君主专制……”及所学得出为资产阶级提出了一整套政治构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发展了人文精神;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态度变化:据材料二“魏源、徐继畲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就以赞赏的态度介绍过西方的民主制度”“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一些洋务知识分子或早期维新思想家还主张以西方的‘君民共主’制度取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维新派不仅主张‘兴民权’、 ‘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也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进行过介绍。20世纪后,民主与科学得到进一步传播”及所学得出由赞赏到极力主张学习。第二小问原因: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说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极力学习西方民主的原因在于救亡图存的需要;国人对西方认识的不断加深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17.(1)评价:其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试图调和君主、贵族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没有正确认识普通民众的参政议政能力,主张贵族世袭制,具有时代局限性。
(2)差异:前者认为孟德斯鸠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后者认为孟德斯鸠代表君主和贵族的利益。
(3)该观点抹杀了历史的客观性,放大了历史的主观性。孟德斯鸠有《论法的精神》等著作传世,其思想并非“虚构故事”。两位学者对孟德斯鸠观点的解释虽有差异,但均有材料依据,属于对历史的多元解释,也并非“虚构故事”。
【详解】(1)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西方)。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的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将贵族、人民以及君主的权力进行分配,试图调和君主、贵族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根据材料“人民参与治国应仅限于遴选代表,代表的优点是有能力参与各种事务的讨论,人民则完全不具备这种能力”可知,没有正确认识普通民众的参政议政能力,主张贵族世袭制,具有时代局限性。
(2)本题为对比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差异:根据材料“他所维护的是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兴阶级的利益。”可知,前者认为孟德斯鸠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根据材料“他向往的是君主与贵族的共治”可知,后者认为孟德斯鸠代表君主和贵族的利益。
(3)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世界)。据材料“历史学家像小说家一样,是虚构故事的创造者”,该观点抹杀了历史的客观性,放大了历史的主观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有《论法的精神》等著作传世,其思想并非“虚构故事”。两位学者对孟德斯鸠观点的解释虽有差异,但均有材料依据,属于对历史的多元解释,也并非“虚构故事”。
18.(1)相同点:大型的知识汇编,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都是在国家的支持下编纂的,都出现于18世纪70年代。
不同点: 《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强调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对政治权威和教会持批评态度,而《四库全书》则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对不利于统治的书籍进行了销毁和篡改;《百科全书》的编纂过程相对开放,允许不同观点和思想的存在,而《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则相对封闭,主要由官方控制;《百科全书》的编纂者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学者,而《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则主要是官员和文人。
(2)原因:政治环境不同:法国正处于启蒙运动时期,思想活跃,批判精神盛行,而中国则处于封建统治时期,思想控制严格,不允许反对统治的思想存在;文化传统不同:法国有着重视理性、科学和自由的文化传统,而中国则有着重视权威、等级和秩序的文化传统;编纂目的不同:《百科全书》的编纂目的是为了传播启蒙思想,推动社会进步,而《四库全书》的编纂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加强思想控制。
(3)得失:得:《四库全书》的编纂,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献,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失:《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销毁了大量不利于统治的书籍,篡改了部分文献,对中国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也加强了思想控制,阻碍了思想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和中国)。相同点:据材料一“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整套书的规模达到了17卷之多”据材料二“《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计79309卷,存目 6793种,计93551 卷”可得出,大型的知识汇编,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据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百科全书》还是《四库全书》都是在国家的支持下编纂的。从材料一“1765年出版”和材料二“1773年2月开馆”可知都出现于18世纪70年代。
不同点:据材料一“此书蔑视政治权威,通篇对教会和宗教出言不逊”可得出,《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强调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对政治权威和教会持批评态度。据材料二“借修书之名查缴禁书,正是乾隆修四库全书的另一个目的”“四库全书的编者还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可得出《四库全书》则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加强专制统治,对不利于统治的书籍进行了销毁和篡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科全书》的编纂过程相对开放,允许不同观点和思想的存在,而《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则相对封闭,主要由官方控制;《百科全书》的编纂者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学者,而《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则主要是官员和文人。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和中国)。不同原因:据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政治环境不同:《百科全书》出版于1765年正值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活跃,批判精神盛行,《四库全书》编撰时中国是封建社会的清朝,思想控制严格,不允许反对统治的思想存在;文化传统不同:西方受希腊罗马文化影响,法国有着重视理性、科学和自由的文化传统,而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有着重视权威、等级和秩序的文化传统;编纂目的不同:据材料一“宣扬独立思考和漠视权威的价值方面”可得出,《百科全书》的编纂目的是为了传播启蒙思想,推动社会进步,而《四库全书》的编纂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加强思想控制。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和中国)。得:据材料二“《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计79309卷,存目6793种,计93551卷;如果加上以各种原因而淘汰不存的书籍,数量就更为庞大了”可得出,《四库全书》的编纂,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献,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失:据材料二“据统计,清廷毁禁的图书达3100多种,十五万一千余部,销毁的书板在八万块以上。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四库全书的编者还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可得出,《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销毁了大量不利于统治的书籍,篡改了部分文献,对中国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也加强了思想控制,阻碍了思想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19.(1)中国观:盛世、开放。
成因: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中阿交流不断发展;指南针、造纸术等中华文明成果传至阿拉伯地区,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部分阿拉伯人到达中国,对中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和了解。
(2)演变: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中国是“理想他者”,18世纪晚期以后,中国是“劣等他者”。
说明:启蒙运动期间,启蒙思想家企图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因素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塑造出了良好的中国形象。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为了维护西方文明的话语权,为西方的殖民活动和侵略活动做辩护,西方塑造出了“劣等他者”的中国形象。
(3)内涵:政治民主进步,经济自力更生,社会秩序安定文明。
意义:破除了国民党的污蔑,支持了抗战的胜利;增加了国际社会对中共的了解与认可;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力,提升了中共的国际知名度。
(4)认识:随着新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当今世界对中国存在着误读、污蔑等现象,加强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很有必要;加强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可以提升国家软实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更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应该加大开展中外文化交流,通过举办世博会、冬奥会等活动,丰富传播方式,提升国际公关能力,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中国)。第一小问中国观,根据材料一中“据14世纪《伊本·白图泰游记》记载:‘中国人甚富裕,乐安居……中国人技艺上特别之天才,即希腊或他种人亦当退避三舍也。’‘刺桐港(泉州)为世界上最大之港,世界上无一国开化文明,人口繁盛,可与中国比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认为中国盛世、开放。
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当时中国对外关系发展,从经济、交通、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如,经济上,中华国力强盛,影响力强;交通上,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中阿交流不断发展;部分阿拉伯人到达中国,对中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和了解;文化交流上,指南针、造纸术等中华文明成果传至阿拉伯地区,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第一小问演变,根据材料“在17世纪的西方人看来……中国是洲的典范’,中国的伦理和德政是解救邪恶的正确道路。”、“18世纪晚期,西方逐渐出现批评中国的声音”、“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道德、宗教、样貌等,遭到西方的全面批判,‘劣等他者’成为描述中国形象的主要内容。”可知,17世纪以来下方构建的中国形象经历了从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的“理想他者”、“欧洲典范”到18世纪晚期以后是“劣等他者”的演变。
第二小问说明,根据材料和上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演变的原因方面加以说明即可,在启蒙运动期间,启蒙思想家企图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因素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塑造出了良好的中国形象。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为了维护西方文明的话语权,为西方的殖民活动和侵略活动做辩护,西方塑造出了“劣等他者”的中国形象。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内涵,阅读材料归纳概括即可,根据材料三中“边区是全中国最接近真正民主政治的,普选、燃香烧洞等投票方式保障了一切阶级的选举和参政权利”可知,边区政治民主进步;由材料三中“‘荒凉的陕北’,已变成‘牛羊满山、手工业发达的地区’,人民丰衣足食,自力更生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可知,边区经济自力更生;由材料三中“边区无乞丐、无鸦片、无卖淫、无贪污、无苛捐杂税,‘在这儿旅行安全极了,简直到了令人乏味的地步’”可知,边区社会秩序安定文明。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由材料三中“中立的‘旁观者’身份和视角,帮助他们向世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善良有效而认真’的形象。各抗日根据地的真相及其对于协助盟国抗战事业的重要地位,逐渐为外国人所明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国人在边区的参观考察一方面破除了国民党的污蔑,支持了抗战的胜利,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际社会对中共的了解与认可,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力,提升了中共的国际知名度。
(4)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认识可以从新时期国际形象塑造的背景和意义两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四中“中国的世界形象存在着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挨骂’现象还大量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背景看,背随着新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当今世界对中国存在着误读、污蔑等现象,加强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很有必要;由材料四中“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意义层面看,加强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可以提升国家软实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更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应该加大开展中外文化交流,通过举办世博会、冬奥会等活动,丰富传播方式,提升国际公关能力,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