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1 15:5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829年,在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尚未建成之时,主管人员拿出500磅的奖金,奖励“对现有蒸汽机车的重大改进”。这一比赛吸引了超过10000人参加,如图是参赛机型之一、由利物浦一位律师发明的“轮足机”。这反映了当时( )
A.技术创新得到国家政策支持 B.民众成为科学技术创新主力
C.英国社会创新氛围较为浓厚 D.技术创新推动工业生产发展
2.18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改变了欧美的社会结构,社会各种力量此消彼长,社会向着越来越平等的方向演进。因此托克维尔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认为已经推翻封建制度和打倒国王的民主会在资产者和有钱人面前退却,岂非异想!”材料意在强调( )
A.专制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 B.身份平等有利于民主发展
C.产业革命导致了阶层分化 D.贵族和平民地位趋于平等
3.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工人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B.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4.在19世纪,人们曾在莱茵河下游大量捕捞鲟鱼,用鲟鱼卵制造鱼子酱,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数量的减少,明显地受到限制,到1920年就完全禁止了捕鲟鱼”。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
A.城市发展缺乏整体规划 B.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恶化
C.广大民众环保意识淡薄 D.资本主义阶级矛盾尖锐
5.“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这无疑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上述材料表现的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6.下图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示意图(1500一1975年)。其中殖民扩张期与收缩期说法正确的是( )
①第一个殖民扩张周期的主要原因是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
②第一个殖民收缩期的主要原因是拿破仑战争与美洲民族解放运动
③第二个殖民扩张周期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④第二个殖民收缩期主要原因是经济危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学者们,在鞭挞和诅咒人类的污浊时,都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傲讽这个世界,并且毫不怀疑人类会有一个美好的“彼岸”。而到19世纪中期,一位法国作家却“如实地把自己看作一条蛆虫,坦率地承认自己恋着世界的腐恶”。这反映了欧洲( )
A.工业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异化 B.文学创作内容发生变化
C.革命斗争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D.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
8.18世纪,荷兰报纸上经常会列出法国债券与英国统一公债的价格、英格兰银行的股价以及英属东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的股价等,但却鲜有阿姆斯特丹证交所的债券或者股价。到了18世纪末,这些外国债券的交易也多从阿姆斯特丹转移至伦敦。导致上述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三次英荷战争的不同影响 B.英国自身的制度优势
C.英国机器工业的普遍建立 D.荷兰创新能力的丧失
9.下图是1860年英国艺术家威廉·斯格特创作的油画《铁与煤》,正中间是四个挥舞着铁锤正在锻造着机械零件的工人,他们孔武有力却面无表情,右侧背对着他们的工头手里拿着皮鞭,唯一正脸对外的是一个面露天真微笑的小女孩,整个工作环境油腻脏乱。这反映出当时( )
A.能源资源的剧变 B.工人劳动的异化 C.社会环境的失衡 D.阶级关系的对立
10.下图是1801—1871年英国国民收入来源的行业分布情况(单位:%)。这反映了( )
A.议会改革增加了英国国民收入 B.城市化加速了产业人口的流动
C.工业化推动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工业革命提升了民众生活质量
11.德国在19世纪90年代,按全国平均数,工人工资的25%用来支付房租,25%—30%买面包,吃住两项共占50%—55%,除此之外,尚有相当的结余。据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 )
A.推动工人阶级斗争方式转变 B.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使工人阶级的生活较大改善 D.使社会贫富差距呈缩小趋势
12.18世纪初,英国有大量的小土地所有者和富裕的租地农场主,前者约占全国人口的八分之一,后者人数更少一些,两种人的经济地位差不多。但是100年后情况发生变化,小土地持有人的状况每况愈下,农村社会形成“地主一租地农场主一农业工人”三层结构。这一变化( )
A.造成英国农业生产的持续衰退 B.大幅提高了农业工人生活水平
C.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D.削弱了大土地贵族的经济实力
13.下表是英国1801年到1901年经济情况的变动,据此可知英国( )
年份 生产结构 就业结构
农业 制造业 服务业 农业 制造业 服务业
1801 32.5 23.4 44 35.9 29.7 34.5
1851 20.3 34.3 45.3 21.7 42.9 35.5
1901 6.4 40.2 53.5 8.7 46.3 45.1
A.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格局变化
C.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 D.垄断组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14.亚当·斯密认为社会契约充斥着“人为性”,是一种“虚构的完美”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不在于理性契约的建构,政府掌权人自认为能像手摆布棋子一样摆布偌大社会中的各个成员,但却未考虑到棋盘中的每个棋子都有自己的行动原则。亚当·斯密的这一观点( )
A.凸显了政治与经济的互动性 B.强调社会秩序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C.深刻地批判了启蒙理性主义 D.迎合了早期殖民扩张的时代需要
15.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工业化从以轻工业为主导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新的能源动力成为亟须解决的社会需求,并成为电力技术革命兴起的基本动力。据此可推知,第二次工业革命( )
A.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B.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C.导致轻工业失去发展的动力 D.促使机械动力全部变为电力
二、材料分析题
16.城市的发展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信仰自由,政治环境宽松,是欧洲宗教异端人士的重要避难所,也成为启蒙运动书籍的出版中心。当地的经济环境优越,对艺术的需求空前高涨,吸引了伦勃朗等众多画家来到这里。在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等城镇,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艺术品集市。市镇居民选购艺术品的目光所及,也从过去比较流行的历史和宗教主题逐渐转向风景、风俗和静物题材。
——摘编自朱平《文化传播视角下荷兰艺术商业的影响力及其启示》等
材料二 18世纪,法国巴黎流行一种特殊的社交形式——沙龙。贵族与富有市民、艺术家与学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远离宫廷和教会的新的公共空间。19世纪后,随着沙龙主人政治文化影响力的日渐缩小,沙龙日趋衰败。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产阶层群体日益壮大,一种更开放、更大众的生活方式来到人们身边。1866年,巴黎公共舞会达到1000多个,1870年前后,适应大众阅读与休闲的咖啡馆有2万多家。此外,各种音乐团体、俱乐部、文学阅读室层出不穷。
——摘编自汤晓燕《十九世纪巴黎社交生活的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阿姆斯特丹文化艺术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世纪中后期巴黎社交方式的转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印度莫卧儿时期的纺织品主导了世界纺织品市场。印度可以按照客户的不同需求做出相应的设计,而且还能满足不同地区客户的色彩偏好,深褐色、黑色与深红色网格图案被泰国人喜爱,那些锯齿状边框、边缘部位采用几何图案或小花朵的设计样式被东南亚的人追捧,而大量开花的植物、树木图案的纺织品被运往了欧洲。随着欧洲商人对印度棉纺织生产控制的逐步增强以及进口量的增加,欧洲各国国内传统的毛纺织业、亚麻纺织业以及刚起步的棉纺织行业均受到了一定的威胁。于是一系列的保护主义措施被提上日程。1700年,英国议会颁布禁止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但是可以进口白棉布到英国进一步加工。同时,允许英国作为中转国将印花织物输送到其他地区”。
——摘编自杨静《从贸易角度看纺织文化的交流互鉴——以16—18世纪的莫卧儿王朝为例》
材料二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棉纺织品的出口总值由1780年的355060英镑上升到了1790年的1662369英镑,再上升到了1802年的7624505英镑。这种持续的增长最终导致棉纺织品的出口取代了英国传统的民族工业—毛纺织产品的出口。正是在18世纪中后期英国棉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中,出现了国际性的劳动分工,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建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单位,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在英国的棉纺织贸易中逐渐形成。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卧儿时期印度的棉纺织品能够享誉世界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封建社会中,住在城市的居民统称为市民,用来同贵族、骑士、教士、农奴区分。农奴向往城市生活,逃出庄园,进入城市。当时到处流行着这样一句活:只要在城市中住上一年零一天,你就是城市的居民了。庄园自产的物品较少,封建主把家族成员迁到城市中,在城市里购买丝绸、棉布衣服,香料和调味料。由于生活支出越来越大,封建主除了加紧压榨农奴,还经营工商业或金融业。封建主家庭同城市中的富裕市民联姻的也越来越多。一部分贵族富了,成为城市的上层社会的一员。一部分坚持老一套经营管理方式的贵族穷了,甚至在城市大街边上讨饭为生。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民明显地感到:只有通过王权来消灭封建割据势力,才能获得统一的国内市场、使产权与贸易安全得到保护。
材料二 西欧各国工业化开始以后,城市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开始后工厂、矿区都迫切需要劳动力,周围、甚至周边国家的农民都涌来了。农民就业时遇到一个难题:他们从未接近过机器设备,看不懂图纸。他们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才能上岗,否则只能充当搬运工、采矿工、杂工、粗工等。此外,城市中的生活费用高,租房不易,棚户区、贫民窟便成了他们栖身之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厉以宁《厉以宁讲欧洲经济史》
(1)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城市发展所体现的“历史的规律”。
(2)材料一中的农奴与材料二中的农民进入城市的动机有何不同?两者分别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19.500年后的三四百年中,人类社会接连上演了一出出走向现代化的剧幕。它们震撼着封建秩序,逐步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唱响了工业文明的时代凯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出自中国地图出版社普通高中教材《历史地图册·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在18世纪80年代间,生产力确实有了惊人的发展,或者,如现在的经济学家所认为的,生产力有了“一个进入自驱动发展的起飞”。更确切地说,当时产生了一个机械化工厂体系,它以迅速降低的成本极大量地生产商品,以致它不再是依靠原有的需要,而是创造出其自己的需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英国是最先发生这个5分钟事件的地方,工业革命可能是最初的关键几秒钟。正是这个革命使现代文明降临人间。人类开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写出左图反映的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
(3)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两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共同的根本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29年英国。关于铁路采用动力的实验比赛引发众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催生各类设想和发明,表明英国社会对技术创新充满热情,C项正确;根据材料鼓励创新的为主管人员而非政府,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发明比赛,仅能体现民众有热情,但无法判断是否为主力,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创新对工业的推动,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后期西方。根据材料信息“认为已经推翻封建制度和打倒国王的民主会在资产者和有钱人面前退却,岂非异想!”可知,相对中世纪,近代西方社会身份的日益平等有利于民主的发展,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间是18世纪中后期,据所学可知,当时世界上依然有部分国家实行专制制度,专制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的说法不符史实,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产业革命导致了阶层分化,材料主要体现了身份平等促进民主发展,排除C项;“贵族和平民地位趋于平等”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30年和1880年(英国)。据材料可知,铁路的出现促进了标准时间的出现,进而又加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体现技术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A项正确;人们依据工人的时钟生活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生活节奏,加重了工人负担,不是或不完全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技术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而非“精确时间”“统一时间”的原因,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由于数量的减少,明显地受到限制,到1920年就完全禁止了捕鲟鱼”与“在19世纪,人们曾在莱茵河下游大量捕捞鲟鱼,用鲟鱼卵制造鱼子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的德国莱茵河中,鲟鱼数量众多,而到20世纪初直至1920年,鲟鱼数量急剧减少,说明随着德国统一后,工业革命的进行,莱茵河受到了工业污染,致使鲟鱼数量锐减,B项正确;本题主旨“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恶化”,而“城市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民众环保意识淡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资本主义阶级矛盾尖锐”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铁路带动了古老、闭塞地区的发展,推动了信息的流动,而火车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的成就主要是汽车和飞机,排除B项;火车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C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就包括计算机、互联网、原子能、航空航天等,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500一1975年的世界。根据材料“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示意图(1500一1975年)”及所学可知,第一个殖民扩张周期是在1500年至1750年,这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①项正确;第一次殖民收缩时期是在1800年,由于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这些地区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第一次殖民收缩出现,②项正确;第二个殖民扩张周期是在1825年至1900年,属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③项正确;第二个殖民收缩期是在1950年后,其主要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步伐,④项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欧洲)。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坦率地承认自己恋着世界的腐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人性发生了一定异化,A项正确;仅从一位作家的话语,无法断定整个欧洲文学创作内容发生变化,排除B项;这一时期开展的主要是工业革命,排除C项;材料与环境污染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的荷兰。根据材料“到了18世纪末,这些外国债券的交易也多从阿姆斯特丹转移至伦敦”和所学可知,18世纪英国对荷兰形成优势的主要因素是工业资本主义对商业资本主义的战胜,即英国自身的制度优势,B项正确;三次英荷战争是在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并未完成,因此英国机器工业的普遍建立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荷兰创新能力丧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年(英国)。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下,剩余价值被粉饰为经营利润,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人民降低为资本家的奴隶、只会劳动的机器的过程,根据材料对工人工作状态的描述“孔武有力却面无表情”等描述,体现了工人对繁重劳动的麻木,体现了工人沦为劳动的机器,体现了劳动的异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煤铁资源取代传统资源,排除A项;材料提到了工作环境的恶劣,没有反映社会环境的转态,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到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01—1871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制造、采矿、建筑”的英国国民收入来源占比逐渐增大且超过其他行业,体现了工业化推动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工业化推动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与议会改革无关,排除A项;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但材料未体现产业人口流动,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工业化推动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尚不确定民众生活质量是否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90年代(德国)。据材料可知,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人的收入有所增加,除去日常开支,尚有相当的结余,说明工人阶级的生活有较大的改善,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工人阶级的生活改善,没有描述阶级斗争信息,排除A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贫富差距的对比信息,无法判断是否处于缩小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中国。材料的变化是农村社会之前是小土地所有者和富裕的租地农场主,变为现在的小土地持有人的状况每况愈下,农村社会形成“地主一租地农场主一农业工人”三层结构这说明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工人,这是工业革命的出现,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是衰退,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涉及农业工人的生活水平,排除B项;材料形成的是地主一租地农场主一农业工人的三层结构,没有削弱大土地贵族的经济实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英国。从材料中时间和数据可知,无论是生产结构还是就业结构,农业比重在不断下降,制造业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说明工业化推动了社会转型,也就是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变,C项正确;表格时间为1801—1901年,这一时期政府未大规模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经济格局变化,只是生产和就业结构更加合理,排除B项;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亚当·斯密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历史过程,社会契约下政府为维护统治与社会秩序的行为比不上社会秩序的自我调节功能,社会中的个体按照各自原则行动的过程也是实现人类社会秩序的自发进化与和谐发展的过程,应实现“自然自由的社会制度”,B项正确;政治与经济的互动性,材料未体现出,排除A项;亚当·斯密是对社会契约的批判,而非批判理性主义,排除C项;这一思想在经济上表现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而早期殖民扩张时代奉行重商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新的能源动力成为亟须解决的社会需求,并成为电力技术革命兴起的基本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应运而生,B项正确;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给轻工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排除C项;D项中“全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崇尚自由;政治环境宽松;启蒙思想的影响;经济发达;艺术市场大;画家众多;绘画风格转变,符合市民需求。
(2)从沙龙转变为舞会再转变为咖啡馆,体现了社交方式由贵族、资产阶级到普通民众,社交方式更加开放和生活化,影响范围更加广泛,说明随着思想解放和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适应普工民众需求的社交场所逐渐发展起来,是社会的缩影,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依据材料“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信仰自由”,可得出崇尚自由;依据材料“政治环境宽松”,可得出政治环境宽松;依据材料“也成为启蒙运动书籍的出版中心”,可得出启蒙思想的影响;依据材料“当地的经济环境优越”,可得出经济发达;依据材料“对艺术的需求空前高涨”,可得出艺术市场大;依据材料“吸引了伦勃朗等众多画家来到这里”,可得出画家众多;依据材料“市镇居民选购艺术品的目光所及,也从过去比较流行的历史和宗教主题逐渐转向风景、风俗和静物题材”,可得出绘画风格转变,符合市民需求。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18世纪到19世纪70年代。评析类题,要先概括转变,在从转变角度分析其所带来的影响。依据材料“18世纪,法国巴黎流行一种特殊的社交形式——沙龙、1866年,巴黎公共舞会达到1000多个、1870年前后,适应大众阅读与休闲的咖啡馆有2万多家”,可得出从沙龙转变为舞会再转变为咖啡馆,体现了社交方式由贵族、资产阶级到普通民众,社交方式更加开放和生活化,影响范围更加广泛,说明随着思想解放和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适应普工民众需求的社交场所逐渐发展起来,是社会的缩影,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17.(1)主要原因:悠久的棉花种植历史;娴熟的印染技术;对外贸易的繁荣;统治者的大力扶持。
影响:促进欧洲本土棉布印染业的发展;变相促进印度纺织、印染技术向欧洲转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印度纺织品的出口。
(2)评析:棉纺织业要发展就离不开原料的供应,而英国的地理条件并不适合棉花种植,故需从外进口原棉。到19世纪末,棉花种植扩散到全球,它们主要被输出到英国和欧洲大陆,这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到19世纪中期,以棉纺织业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渐已形成,欧美资本主义强国成为世界工业的中心区,特别是英国被誉为世界工厂。英国棉纺织品销往世界各地,其输出地不仅有欧洲,还有亚非拉广大地区,整合了世界市场。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解析】【小题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印度与英国)。
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16—18世纪,印度莫卧儿时期的纺织品主导了世界纺织品市场。”可知,悠久的棉花种植历史;根据材料一“印度可以按照客户的不同需求做出相应的设计,而且还能满足不同地区客户的色彩偏好”可知,娴熟的印染技术;根据材料一“随着欧洲商人对印度棉纺织生产控制的逐步增强以及进口量的增加,欧洲各国国内传统的毛纺织业、亚麻纺织业以及刚起步的棉纺织行业均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可知,对外贸易的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的大力扶持。
影响:根据材料一“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可知,促进欧洲本土棉布印染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可以进口白棉布到英国进一步加工”可知,变相促进印度纺织、印染技术向欧洲转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印度纺织品的出口。
【小题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
评析:根据材料二“18世纪中后期”“迅猛发展”“国际性的劳动分工”“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建立”等并结合英国的自然条件可从原棉来源、棉纺织品生产、商品去向及总结升华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如:棉纺织业要发展就离不开原料的供应,而英国的地理条件并不适合棉花种植,故需从外进口原棉。到19世纪末,棉花种植扩散到全球,它们主要被输出到英国和欧洲大陆,这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到19世纪中期,以棉纺织业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渐已形成,欧美资本主义强国成为世界工业的中心区,特别是英国被誉为世界工厂。英国棉纺织品销往世界各地,其输出地不仅有欧洲,还有亚非拉广大地区,整合了世界市场。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18.(1)历史规律: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庄园经济瓦解(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市民阶层的壮大;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变化;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
(2)动机:前者:获得人身自由;后者获得就业机会
影响:前者:壮大市民阶层;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自治运动;促进王权扩张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后者:推动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促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工业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等社会问题。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西欧)。历史规律:据材料“在城市里购买丝绸、棉布衣服,香料和调味料”可知,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封建主家庭同城市中的富裕市民联姻的也越来越多。一部分贵族富了,成为城市的上层社会的一员”可知,封建庄园经济瓦解(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据材料“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民明显地感到:只有通过王权来消灭封建割据势力,才能获得统一的国内市场、使产权与贸易安全得到保护”可知,市民阶层的壮大,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变化;推动了王权的加强,有利于向民族国家发展,推动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欧)。动机:据材料“农奴向往城市生活,逃出庄园,进入城市。当时到处流行着这样一句活:只要在城市中住上一年零一天,你就是城市的居民了”可知,前者是为了获得人身自由;据材料“工业化开始后工厂、矿区都迫切需要劳动力,周围、甚至周边国家的农民都涌来了”可知,后者获得就业机会影响:据材料“农奴向往城市生活,逃出庄园,进入城市。当时到处流行着这样一句活:只要在城市中住上一年零一天,你就是城市的居民了”可知,中古时期农奴进入城市的影响可以从壮大市民阶层;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自治运动;促进王权扩张和民族国家的形成。据材料“工业化开始后工厂、矿区都迫切需要劳动力,周围、甚至周边国家的农民都涌来了”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工人,在影响上可以从推动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促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工业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等社会问题等角度进行说明。
19.(1)历史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影响: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相互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融;欧洲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
(2)主要特征: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3)共同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5、16世纪(世界)。第一小问历史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都进行了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因此材料涉及的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原有封闭、隔绝的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相互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的同时也使得欧洲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世界)。主要特征:根据材料“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可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根据材料“在18世纪80年代间,生产力确实有了惊人的发展”可知,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根据材料“正是这个革命使现代文明降临人间。人类开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3)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世界)。共同根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