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课堂导入
这两幅对联写的分别是谁?
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
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爻(yáo)
蜀相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任务一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壹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首创新乐府,发展古体诗,成就律诗,诗风沉郁顿挫:(沉郁:情感深沉蕴藉;顿挫:语言刚劲、音调铿锵、章法多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律诗常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兴起于南朝成熟于盛唐。起承转合
②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③每句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每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
④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
⑤中间两联须对仗。
①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怀古词
观眼前之景
怀古之人事
抒一己之情
善用
典故
怀古咏史诗在赏析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 “古”;
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鉴赏要点:
任务二
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贰
诵读诗歌
理解诗意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理解诗意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结合课下注释,在诵读的基础上,请在诗歌中找到最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请细读诗歌,结合文本内容,说说诗人都可能为了什么而悲伤流泪
①设问+巧用动词:“寻”字,即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显示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②精选意象:“柏树”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论语》有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柏树为正气、高尚、忠贞、不朽的象征,杜甫以此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对诸葛亮的景仰和缅怀。
③巧用叠词。“森森”二字,写出柏树的高大而茂密,同时也反衬出此地无人来访,人迹罕至,凄凉孤寂,又有一丝英雄迟暮、无人来问的落寞。
开头两句你读出什么情感?作者怎样来表达的?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赏析诗歌
这两句中,哪些字用的最好?好在何处?试着将它删除,并与原句进行比较
高考链接拓展(炼字)——分析诗眼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拓展(炼字)——分析诗眼题型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眼是自和空。①“自”是“独自”的意思,“空”是“白白的,空有,徒有”的意思。②青草翠绿映照台阶,却无人光顾;隔叶的黄鹂叫声婉转动听,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③作者寓情于景,渲染了空寂凄凉的氛围,为下文诗人对英雄长逝、遗迹荒落的叹惋和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炼字题——作答思路
解词
译句
分析字的好处、用意
景色悲
找找诗眼并赏析
“山青花欲燃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山青花欲燃”,“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尽”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
——炼动词
——炼形容词
——炼虚词
请细读诗歌,结合文本内容,说说诗人都可能为了什么而悲伤流泪
“ 天下计”是诸葛亮“才”的体现。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尖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突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老臣心”是诸葛亮“德”的体现。诸葛亮辅佐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突出诸葛亮的赤胆忠心。
请细读诗歌,结合文本内容,说说诗人都可能为了什么而悲伤流泪
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匀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诸葛亮一生足智多谋,鞠躬尽瘁,但是最后任壮志未酬,“出师未捷”成了他一生的遗憾。同时反映了宏愿未竟而含恨辞世的英雄们的普遍心理。
故事悲
除此之外,说说诗人还可能为了什么而悲伤流泪
写作背景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写作背景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
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诸 葛 亮 杜 甫
时代
才情
理想
付出
命运
战争频频 三国鼎立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未捷身先死
动荡不安 安史之乱
诗中圣哲
致君尧舜上,志在匡国
颠沛流离,矢志不移
壮志未酬身先(已)老
人物对比
自身悲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应指千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赴汤蹈火而壮志难酬之人,尤其如杜甫这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
这英雄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但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
尾联的“英雄”指谁?
梳理脉络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起
承
转
合
借景抒情
借古喻己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怀古 抒情方式(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用典抒情
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诗)
咏史怀古诗的主旨
㈠怀人伤己
1.对比失落型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2.同病相怜型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㈡怀古伤今
1.昔盛今衰型 刘禹锡《乌衣巷》
2.物是人非型 刘禹锡《石头城》
㈢理性反思
借古讽今,别有托寄 杜 牧《题乌江亭》
咏史怀古诗的写作目的(内容)
1.借古讽今:通过古人、古事,针对时代、国家,劝诫统治者(讽喻、讽戒)。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2.借古抒怀:针对个人(明志)。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3.怀古伤今:历史变迁、人世沧桑,对古人、古事做客观的评价或抒盛衰变迁。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