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1碳排放与环境安全 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鲁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1碳排放与环境安全 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鲁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6 11:36:26

文档简介

2.1碳排放与环境安全 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鲁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一、选择题
1.(2023高二下·天津市期末)我国要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关键是实现能源体系的低碳转型,其中,光伏发电是推动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光伏装机总量快速增长,但由于光伏发电的自身特点,一些地区却出现了“弃光”现象,西部尤为严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目前,我国碳排放占比最高的行业是(  )
A.交通业 B.制造业 C.建筑业 D.发电供热业
(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 2009年联合国发布了题为《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应评估》报告,提出了“蓝碳”这一概念,即由沿海生态系统捕获光合作用的碳。全球大气中,一半以上的碳由沿海生态系统捕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下列不属于“蓝碳”的生态系统的是(  )
A.海草床 B.胡杨林 C.红树林 D.盐沼
3.“蓝碳”形成有利于(  )
A.增加生物多样性 B.解决温室效应
C.缓解碳排放压力 D.减轻水土流失
(2022高一下·深圳期末)披毛犀化石骨架是黑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披毛犀是活跃在亚欧大陆北部的哺乳动物,全身长满浓密的长毛,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抵御严寒,已在一万年前灭绝,是最晚灭绝的史前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末次冰期后,随着气候转暖,披毛犀(  )
A.向高纬迁徙 B.向低纬迁徙 C.向内陆迁徙 D.向沿海迁徙
5.披毛犀灭绝时期(  )
A.气候逐渐变冷 B.恐龙称霸地球
C.被子植物繁盛 D.联合古陆形成
(2022高二下·龙岗期中)据报道,随着地球高山上的温度变得越来越高,植物种群踏上了漫长的“搬家”之路——平均每10年向上转移10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现象中,与植物种群“搬家”原因相同的自然现象是(  )
A.我国有组织地向西北移民
B.巴西的房屋建在巴西高原上
C.许多海洋鱼类选择游向更深更冷的水域
D.青藏高原的冻土变化加剧,冻土层温度下降,厚度增加
7.为抑制类似现象的发生,人类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切实有效的措施有(  )
①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②推广节能灯具,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开发核能、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④关停高耗能产业,禁止矿物能源消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下图为近300年来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图。影响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生物呼吸作用②砍伐森林③燃烧化石能源④焚烧秸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2021高二下·昌平期末)富碳农业是指:在人工密闭环境中,利用光、气、温、水、肥、种等最佳条件组合,创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大量地使用,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作物供给人类生活。下图为富碳农业生产模式示意图。发展富碳农业能够(  )
A.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保证土壤肥力
B.增加农产品供给,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C.与企业实施联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D.实现工厂化生产,缓解耕地紧张状况
10.(2020高一下·六安期末) 2016年冬季,全球多个国家出现极端天气,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普降大到暴雪,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地区也迎来罕见的洪水,而中国却长期不降雪出现暖冬。随着全球不断变暖,我们会在中纬度地区见到越来越多的极端冷事件,而在较高纬度的地区则会经历一些极端暖事件。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材料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将给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带来的影响是(  )
A.我国冬小麦的种植北界将南移
B.我国农牧交错地带将北移
C.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肥力下降
D.该问题不会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2)材料中反映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分别是(  )
A.向大气中排放的SO2大量增多;加强对煤的除硫处理
B.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热带雨林遭砍伐;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减少森林砍伐
C.工业化进程加快;减缓工业化进程
D.蒸发加剧,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减少水库修建
11.(2020高二上·扬州期末) 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2月在智利的圣地亚哥拉开序幕,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2.5万名代表将齐聚一堂,共商气候变化等热门议题。下图为“近150年气候变化资料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趋势是(  )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波动上升 D.先将后升
(2)从能源利用角度考虑,说明我们应对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主要措施(  )
A.大量使用煤炭等 B.支持高耗能企业发展
C.禁止进口石油 D.发展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12.(2020高一上·上海期末)有研究人员认为,到2030年,我国农作物熟制一年一熟北界会向北推移200至300千米。其理论依据之一是(  )
A.臭氧层空洞变大 B.全球降水量增大
C.全球CO2浓度增加 D.南方自然灾害增多
13.(2019高一上·舒城月考)关于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变暖不会影响社会经济生活
B.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
C.全球变暖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干旱现象
D.全球变暖使得高纬度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
二、综合题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某机构研究发现:碳排放量的多少和强度往往与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该机构根据碳排放总量随时间尺度演变,绘制了三个倒“U”形曲线:碳排放强度倒“U”形曲线、人均碳排放量倒“U”形曲线和碳排放总量倒“U”形曲线。从工业革命开始将这些曲线划分为四个阶段(如下图),S1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前阶段,S2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S3、S4阶段为人均碳排放强度峰值之后阶段。
(1)简述S1阶段碳排放的特点及成因。
(2)说明S2阶段区域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
(3)简述S3阶段碳排放对大气产生的不利影响。
(4)S4阶段以后,为减少碳排放总量,人类可以釆取哪些措施?
15.(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同步练习)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在21世纪将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1 ℃~6.4
℃。
材料二 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下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   ;b   ;
c   ;d   。
(2)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CO2排放量的合理措施。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解析】【分析】目前,交通业、制造业、建筑业、发电供热业中,发电供热业燃烧的化石燃料比重最大,故我国碳排放占比最高的行业是发电供热业,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由于人类焚烧化石燃料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砍伐森林或破坏其他生态系统导致吸收的温室气体减少,空气中的温室气体积累增多,这些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对地面保温,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2.B
3.C
【知识点】碳循环;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解析】【点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使用化石燃料和改变土地利用两种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碳循环过程,从而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2.根据材料信息“蓝碳”--由沿海生态系统捕获光合作用的碳,因此“蓝碳”的生态系统主要有海草床、红树林和盐沼;胡杨林分布干旱内陆地区,因此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答案为:B。
3.根据材料信息“蓝碳”--由沿海生态系统捕获光合作用的碳,“蓝碳”可以缓解碳排放压力,C正确;缓解温室效应,但不能解决温室效应,排除B;对于增加生物多样性和减轻水土流失影响不大,排除AD。故答案为:C。
【答案】4.A
5.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一、地质年代的划分:
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
2、元古代(距今25-5. 40亿年)
3、古生代(距今5.40亿--2. 5亿年)
4、中生代(距今2. 5亿一0. 65亿年)
5、新生代(距今0.65亿年至现在)
生物演化特征和规律:
古生代:早期,无脊椎动物;后期,脊椎动物发展;蕨类植物繁盛。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裸子植物兴盛。也是重要造煤时期。
新生代:哺乳动物快速发展;被子植物繁盛;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规律:简单到复杂, 低等到高等, 水生到陆生。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②导致全球冷暖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各地经济结构的变化;
③危害人体健康;
④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⑤影响工农业生产。
4.材料信息表明,披毛犀全身长满浓密的长毛,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抵御严寒,适合在寒冷的环境中生活。末次冰期后,随着气候转暖,适合寒冷气候的披毛犀应该向高纬迁徙,A符合题意,排除B;向内陆迁徙或向沿海迁徙,与气候转暖没有关联性,排除CD。故答案为:A。
5.材料信息表明,披毛犀灭绝时期是在一万年前,处于新生代,新生代是被子植物时代,因此被子植物繁盛,C正确;披毛犀灭绝时期是在一万年前,处于末次冰期之后,气候整体上转暖,A错误;恐龙称霸地球的时期为中生代,联合古陆形成的时期在古生代后期,二者均不在披毛犀灭绝时期,B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6.C
7.A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为应对全球变暖的不利影响,避免灾害的发生,国际社会正在采取减缓和适应措施。包括减少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提高对全球变暖的适应能力等。具体措施有优化能源结构、优化消费结构、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优化低碳经济建设机制、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等。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地球高山上的温度变得越来越高,植物种群踏上了漫长的“搬家”之路——平均每10年向上转移10米,该现象指的是全球变暖物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我国有组织地向西北移民不是自然现象,A错误;巴西的房屋建在巴西高原上,是选择在较凉爽的地方建房屋,也不是自然现象,B错误;由于全球变暖,海洋水温升高,许多海洋鱼类选择游向更深更冷的水域,C正确;青藏高原的冻土变化加剧,冻土层温度上升,多年冻土层变薄,D错误。故答案为:C。
7.为抑制类似现象的发生,人类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增加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可以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推广节能灯具,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成分的增加;开发核能、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也能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延缓全球变暖的速度;①②③切实有效。关停高耗能产业,禁止矿物能源消耗,会引起经济倒退,失业人数增多等许多问题,不可行,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8.【答案】B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近30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逐渐升高的主 要原因是①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排 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②大规模毁坏森 林,森林资源调节空气成分的功能降低; 而③生物呼吸作用、④焚烧秸秆不是大气中二氧化碳逐渐升 高的主要原因。故B①②选项正确,ACD选项 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对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生态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9.【答案】D
【知识点】碳循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大量地使用,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作物供给人类生活”可知,发展富碳农业能够增加农作物的的光合作用,改善土壤肥力结构,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但不能保证土壤肥力,A错误;富碳农业能够增加农产品供给,缓解一部分粮食短缺问题,但不能解决粮食短缺问题,B错误;根据生产模式示意图可知,图中粮食经过收集、分类、仓储、物流、生物质供应商,产品附加值没有明显增加,C错误;富碳农业是在工厂中进行的高效工业化生产,能够有效缓解耕地紧张局面,D正确。
【点评】富碳农业是指:在人工密闭环境中,利用光、气、温、水、肥、种等最佳条件组合,创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大量地使用,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作物供给人类生活。
10.【答案】(1)C
(2)B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全球变暖导致纬度较高的地方热量条件有所改善,我国冬小麦种植北界向北移动;我国农牧业分布主要受到降水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大部分位于中纬度的我国蒸发加剧,降水减少,农牧交错带南移;全球气候变暖使微生物活动加剧,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肥力下降;全球变暖使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可能危机我国或世界的粮食安全。选C。(2)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热带雨林遭砍伐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应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同时减少森林砍伐。和SO2排放无关。减缓工业化进程、减少水库修建不现实。选B。
【点评】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以及动物的生存。
11.【答案】(1)C
(2)D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趋势是波动上升,不是持续上升,ABD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2)对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进行分析回答。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能减排意识。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1)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2)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3)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12.【答案】C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解:农作物熟制一年一熟北界会向北推移,说明北方农作物熟制有一年一熟转变为一年两熟或以上。原因是全球变暖导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使大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故答案为:C。
【点评】全球变暖,或称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因温室效应而造成温度上升的气候变化,而其所造成的效应称之为全球变暖效应。许多科学家认为,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全球变暖会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和海平面上升,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13.【答案】B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造成巨大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使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使得高纬度地区适宜温带作物生长,所以B正确。
【点评】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14.【答案】(1)特点:碳排放强度高,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低。原因:工业革命初期科学技术水平低,碳排放强度高;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规模小,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低。
(2)煤炭利用使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釆造成区域生态破坏严重,导致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3)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现象频发,气候不稳定性增加。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以替代矿物燃料;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全球性碳排放政策进行约束和制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知识点】碳循环;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由材料“ S1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前阶段 ”可知,S1阶段碳排放强度高;由图可知,S1阶段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低。S1阶段是工业革命初期,科学技术水平低,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导致碳排放强度高;工业革命初期,生产技术的变革主要发生在西欧地区,尚未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故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低。
(2) S2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由图可知,该阶段碳排放强度较大,碳排放总量增加,人均排放量不断上升。该阶段是工业迅速发展、扩散的过程,且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阶段主要开采利用煤炭等资源,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釆造成区域生态破坏严重,导致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大量使用煤炭等,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加。
(3)由图可知, S3阶段碳排放总量大,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现象频发,气候不稳定增加。
(4) S4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为减少碳排放总量、强度,人均排放量均减少,采取的措施主要可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等角度进行分析。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以替代矿物燃料,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全球性碳排放政策进行约束和制约;可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低碳出行,减少高碳行为等。
【点评】(1)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有重要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山及高纬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极端天气增加,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土壤和植被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
(2)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及工业化过程中对区域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有促进农业生产和资源开发;增加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城市化。不利影响有加剧资源、能源的短缺;不合理的开采、运输与存放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生产加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三废”、环境污染。
(3)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有重要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山及高纬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极端天气增加,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土壤和植被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
(4)为应对全球变暖的不利影响,避免灾害的发生,国际社会正在采取减缓和适应措施。包括减少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提高对全球变暖的适应能力等。具体措施有优化能源结构、优化消费结构、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优化低碳经济建设机制、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等。
15.【答案】(1)毁林;燃烧矿物燃料;极冰融化;沿海低地被淹
(2)原因: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
措施: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温室气体的回收;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
(3)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高加固堤防、整理疏浚河流、增加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等相应的防御措施和对策;加强监测和预报;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是毁林、燃烧矿物燃料、极冰融化、沿海低地被淹
|(2)简要说明我国CO 2排放量大的原因是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能(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CO 2排放量的合理措施是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结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可采取措施是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高加固防洪墙,整理河流增加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等相应的防御措施和对策。
故答案为:(1)毁林;燃烧矿物燃料;极冰融化;沿海低地被淹。(2)原因: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措施: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温室气体的回收;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3)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高加固堤防、整理疏浚河流、增加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等相应的防御措施和对策;加强监测和预报;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点评】全球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
2.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3.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4.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1 / 12.1碳排放与环境安全 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鲁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一、选择题
1.(2023高二下·天津市期末)我国要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关键是实现能源体系的低碳转型,其中,光伏发电是推动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光伏装机总量快速增长,但由于光伏发电的自身特点,一些地区却出现了“弃光”现象,西部尤为严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目前,我国碳排放占比最高的行业是(  )
A.交通业 B.制造业 C.建筑业 D.发电供热业
【答案】D
【知识点】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解析】【分析】目前,交通业、制造业、建筑业、发电供热业中,发电供热业燃烧的化石燃料比重最大,故我国碳排放占比最高的行业是发电供热业,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由于人类焚烧化石燃料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砍伐森林或破坏其他生态系统导致吸收的温室气体减少,空气中的温室气体积累增多,这些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对地面保温,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
(2023高二下·湖北月考) 2009年联合国发布了题为《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应评估》报告,提出了“蓝碳”这一概念,即由沿海生态系统捕获光合作用的碳。全球大气中,一半以上的碳由沿海生态系统捕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下列不属于“蓝碳”的生态系统的是(  )
A.海草床 B.胡杨林 C.红树林 D.盐沼
3.“蓝碳”形成有利于(  )
A.增加生物多样性 B.解决温室效应
C.缓解碳排放压力 D.减轻水土流失
【答案】2.B
3.C
【知识点】碳循环;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解析】【点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使用化石燃料和改变土地利用两种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碳循环过程,从而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2.根据材料信息“蓝碳”--由沿海生态系统捕获光合作用的碳,因此“蓝碳”的生态系统主要有海草床、红树林和盐沼;胡杨林分布干旱内陆地区,因此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答案为:B。
3.根据材料信息“蓝碳”--由沿海生态系统捕获光合作用的碳,“蓝碳”可以缓解碳排放压力,C正确;缓解温室效应,但不能解决温室效应,排除B;对于增加生物多样性和减轻水土流失影响不大,排除AD。故答案为:C。
(2022高一下·深圳期末)披毛犀化石骨架是黑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披毛犀是活跃在亚欧大陆北部的哺乳动物,全身长满浓密的长毛,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抵御严寒,已在一万年前灭绝,是最晚灭绝的史前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末次冰期后,随着气候转暖,披毛犀(  )
A.向高纬迁徙 B.向低纬迁徙 C.向内陆迁徙 D.向沿海迁徙
5.披毛犀灭绝时期(  )
A.气候逐渐变冷 B.恐龙称霸地球
C.被子植物繁盛 D.联合古陆形成
【答案】4.A
5.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一、地质年代的划分:
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
2、元古代(距今25-5. 40亿年)
3、古生代(距今5.40亿--2. 5亿年)
4、中生代(距今2. 5亿一0. 65亿年)
5、新生代(距今0.65亿年至现在)
生物演化特征和规律:
古生代:早期,无脊椎动物;后期,脊椎动物发展;蕨类植物繁盛。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裸子植物兴盛。也是重要造煤时期。
新生代:哺乳动物快速发展;被子植物繁盛;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规律:简单到复杂, 低等到高等, 水生到陆生。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②导致全球冷暖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各地经济结构的变化;
③危害人体健康;
④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⑤影响工农业生产。
4.材料信息表明,披毛犀全身长满浓密的长毛,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抵御严寒,适合在寒冷的环境中生活。末次冰期后,随着气候转暖,适合寒冷气候的披毛犀应该向高纬迁徙,A符合题意,排除B;向内陆迁徙或向沿海迁徙,与气候转暖没有关联性,排除CD。故答案为:A。
5.材料信息表明,披毛犀灭绝时期是在一万年前,处于新生代,新生代是被子植物时代,因此被子植物繁盛,C正确;披毛犀灭绝时期是在一万年前,处于末次冰期之后,气候整体上转暖,A错误;恐龙称霸地球的时期为中生代,联合古陆形成的时期在古生代后期,二者均不在披毛犀灭绝时期,BD错误。故答案为:C。
(2022高二下·龙岗期中)据报道,随着地球高山上的温度变得越来越高,植物种群踏上了漫长的“搬家”之路——平均每10年向上转移10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现象中,与植物种群“搬家”原因相同的自然现象是(  )
A.我国有组织地向西北移民
B.巴西的房屋建在巴西高原上
C.许多海洋鱼类选择游向更深更冷的水域
D.青藏高原的冻土变化加剧,冻土层温度下降,厚度增加
7.为抑制类似现象的发生,人类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切实有效的措施有(  )
①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②推广节能灯具,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开发核能、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④关停高耗能产业,禁止矿物能源消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6.C
7.A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为应对全球变暖的不利影响,避免灾害的发生,国际社会正在采取减缓和适应措施。包括减少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提高对全球变暖的适应能力等。具体措施有优化能源结构、优化消费结构、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优化低碳经济建设机制、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等。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地球高山上的温度变得越来越高,植物种群踏上了漫长的“搬家”之路——平均每10年向上转移10米,该现象指的是全球变暖物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我国有组织地向西北移民不是自然现象,A错误;巴西的房屋建在巴西高原上,是选择在较凉爽的地方建房屋,也不是自然现象,B错误;由于全球变暖,海洋水温升高,许多海洋鱼类选择游向更深更冷的水域,C正确;青藏高原的冻土变化加剧,冻土层温度上升,多年冻土层变薄,D错误。故答案为:C。
7.为抑制类似现象的发生,人类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增加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可以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推广节能灯具,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成分的增加;开发核能、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也能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延缓全球变暖的速度;①②③切实有效。关停高耗能产业,禁止矿物能源消耗,会引起经济倒退,失业人数增多等许多问题,不可行,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8.(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下图为近300年来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图。影响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生物呼吸作用②砍伐森林③燃烧化石能源④焚烧秸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近30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逐渐升高的主 要原因是①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排 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②大规模毁坏森 林,森林资源调节空气成分的功能降低; 而③生物呼吸作用、④焚烧秸秆不是大气中二氧化碳逐渐升 高的主要原因。故B①②选项正确,ACD选项 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对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生态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9.(2021高二下·昌平期末)富碳农业是指:在人工密闭环境中,利用光、气、温、水、肥、种等最佳条件组合,创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大量地使用,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作物供给人类生活。下图为富碳农业生产模式示意图。发展富碳农业能够(  )
A.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保证土壤肥力
B.增加农产品供给,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C.与企业实施联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D.实现工厂化生产,缓解耕地紧张状况
【答案】D
【知识点】碳循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大量地使用,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作物供给人类生活”可知,发展富碳农业能够增加农作物的的光合作用,改善土壤肥力结构,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但不能保证土壤肥力,A错误;富碳农业能够增加农产品供给,缓解一部分粮食短缺问题,但不能解决粮食短缺问题,B错误;根据生产模式示意图可知,图中粮食经过收集、分类、仓储、物流、生物质供应商,产品附加值没有明显增加,C错误;富碳农业是在工厂中进行的高效工业化生产,能够有效缓解耕地紧张局面,D正确。
【点评】富碳农业是指:在人工密闭环境中,利用光、气、温、水、肥、种等最佳条件组合,创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大量地使用,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作物供给人类生活。
10.(2020高一下·六安期末) 2016年冬季,全球多个国家出现极端天气,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普降大到暴雪,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地区也迎来罕见的洪水,而中国却长期不降雪出现暖冬。随着全球不断变暖,我们会在中纬度地区见到越来越多的极端冷事件,而在较高纬度的地区则会经历一些极端暖事件。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材料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将给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带来的影响是(  )
A.我国冬小麦的种植北界将南移
B.我国农牧交错地带将北移
C.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肥力下降
D.该问题不会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2)材料中反映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分别是(  )
A.向大气中排放的SO2大量增多;加强对煤的除硫处理
B.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热带雨林遭砍伐;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减少森林砍伐
C.工业化进程加快;减缓工业化进程
D.蒸发加剧,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减少水库修建
【答案】(1)C
(2)B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全球变暖导致纬度较高的地方热量条件有所改善,我国冬小麦种植北界向北移动;我国农牧业分布主要受到降水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大部分位于中纬度的我国蒸发加剧,降水减少,农牧交错带南移;全球气候变暖使微生物活动加剧,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肥力下降;全球变暖使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可能危机我国或世界的粮食安全。选C。(2)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热带雨林遭砍伐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应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同时减少森林砍伐。和SO2排放无关。减缓工业化进程、减少水库修建不现实。选B。
【点评】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以及动物的生存。
11.(2020高二上·扬州期末) 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2月在智利的圣地亚哥拉开序幕,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2.5万名代表将齐聚一堂,共商气候变化等热门议题。下图为“近150年气候变化资料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趋势是(  )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波动上升 D.先将后升
(2)从能源利用角度考虑,说明我们应对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主要措施(  )
A.大量使用煤炭等 B.支持高耗能企业发展
C.禁止进口石油 D.发展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答案】(1)C
(2)D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趋势是波动上升,不是持续上升,ABD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2)对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进行分析回答。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能减排意识。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1)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2)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3)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12.(2020高一上·上海期末)有研究人员认为,到2030年,我国农作物熟制一年一熟北界会向北推移200至300千米。其理论依据之一是(  )
A.臭氧层空洞变大 B.全球降水量增大
C.全球CO2浓度增加 D.南方自然灾害增多
【答案】C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解:农作物熟制一年一熟北界会向北推移,说明北方农作物熟制有一年一熟转变为一年两熟或以上。原因是全球变暖导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使大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故答案为:C。
【点评】全球变暖,或称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因温室效应而造成温度上升的气候变化,而其所造成的效应称之为全球变暖效应。许多科学家认为,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全球变暖会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和海平面上升,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13.(2019高一上·舒城月考)关于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变暖不会影响社会经济生活
B.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
C.全球变暖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干旱现象
D.全球变暖使得高纬度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
【答案】B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造成巨大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使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使得高纬度地区适宜温带作物生长,所以B正确。
【点评】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二、综合题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某机构研究发现:碳排放量的多少和强度往往与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该机构根据碳排放总量随时间尺度演变,绘制了三个倒“U”形曲线:碳排放强度倒“U”形曲线、人均碳排放量倒“U”形曲线和碳排放总量倒“U”形曲线。从工业革命开始将这些曲线划分为四个阶段(如下图),S1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前阶段,S2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S3、S4阶段为人均碳排放强度峰值之后阶段。
(1)简述S1阶段碳排放的特点及成因。
(2)说明S2阶段区域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
(3)简述S3阶段碳排放对大气产生的不利影响。
(4)S4阶段以后,为减少碳排放总量,人类可以釆取哪些措施?
【答案】(1)特点:碳排放强度高,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低。原因:工业革命初期科学技术水平低,碳排放强度高;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规模小,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低。
(2)煤炭利用使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釆造成区域生态破坏严重,导致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3)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现象频发,气候不稳定性增加。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以替代矿物燃料;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全球性碳排放政策进行约束和制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知识点】碳循环;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由材料“ S1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前阶段 ”可知,S1阶段碳排放强度高;由图可知,S1阶段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低。S1阶段是工业革命初期,科学技术水平低,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导致碳排放强度高;工业革命初期,生产技术的变革主要发生在西欧地区,尚未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故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低。
(2) S2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由图可知,该阶段碳排放强度较大,碳排放总量增加,人均排放量不断上升。该阶段是工业迅速发展、扩散的过程,且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阶段主要开采利用煤炭等资源,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釆造成区域生态破坏严重,导致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大量使用煤炭等,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加。
(3)由图可知, S3阶段碳排放总量大,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现象频发,气候不稳定增加。
(4) S4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为减少碳排放总量、强度,人均排放量均减少,采取的措施主要可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等角度进行分析。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以替代矿物燃料,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全球性碳排放政策进行约束和制约;可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低碳出行,减少高碳行为等。
【点评】(1)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有重要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山及高纬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极端天气增加,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土壤和植被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
(2)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及工业化过程中对区域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有促进农业生产和资源开发;增加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城市化。不利影响有加剧资源、能源的短缺;不合理的开采、运输与存放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生产加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三废”、环境污染。
(3)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有重要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山及高纬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极端天气增加,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土壤和植被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
(4)为应对全球变暖的不利影响,避免灾害的发生,国际社会正在采取减缓和适应措施。包括减少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提高对全球变暖的适应能力等。具体措施有优化能源结构、优化消费结构、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优化低碳经济建设机制、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等。
15.(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同步练习)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在21世纪将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1 ℃~6.4
℃。
材料二 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下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   ;b   ;
c   ;d   。
(2)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CO2排放量的合理措施。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毁林;燃烧矿物燃料;极冰融化;沿海低地被淹
(2)原因: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
措施: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温室气体的回收;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
(3)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高加固堤防、整理疏浚河流、增加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等相应的防御措施和对策;加强监测和预报;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是毁林、燃烧矿物燃料、极冰融化、沿海低地被淹
|(2)简要说明我国CO 2排放量大的原因是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能(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CO 2排放量的合理措施是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结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可采取措施是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高加固防洪墙,整理河流增加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等相应的防御措施和对策。
故答案为:(1)毁林;燃烧矿物燃料;极冰融化;沿海低地被淹。(2)原因: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措施: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温室气体的回收;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3)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高加固堤防、整理疏浚河流、增加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等相应的防御措施和对策;加强监测和预报;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点评】全球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
2.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3.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4.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