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七年级下册基础试题(四)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____(kuī)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____(lì)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___(xiāo)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1)目不 (kuī)园 (2) (lì)尽心血 (3)深 (xiāo)灯火
2.给语段中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钻 (A.zuān B.zuàn)
(2)壳 (A.kē B.qiào)
(3)锲 (A.qì B.qiè)
(4)零 (A.líng B.níng)
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均出自 ,句式工整,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实际上是指闻一多在寻找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
B.“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说明探索中华民族觉醒的道路才刚刚起步,甚至是止步不前。
C.“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写出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典籍无暇顾及自己的生活的情形,表现他潜心治学的专注。
D.“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中的“它”指深夜里的灯火,反映了闻一多先生在深夜里进行学术研究,只有深夜灯火相伴而感到孤单、寂寞。
二、综合性学习
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校学生会开展“百善孝为先”的活动,邀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孝”的宣传】
(1)为活动设计一条简洁、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孝”的活动】
(2)你认为孝心活动应具体开展哪些?请举出两例。
【“孝”的思辨】
(3)某校开展践行《弟子规》活动。一晚,妈妈因某事严厉批评小明。小明刚要反驳,想到《弟子规》中“父母教,须敬听”的训规,低头不语了。对于小明的表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30字左右)
【“孝”的感言】
(4)《初学记·鸟赋》:“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舌尖上的美味再多,也美不过哺育我们成长的那个人,丰子恺用漫画诠释,请你借丰子恺的画表达反哺之情。
要求:先用合理的顺序介绍漫画的内容,再提炼主旨,最后表达自己的情感,100字左右。
画中文字: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子恺画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6.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斗”字的妙处。
7.请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画面。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张中行
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阻拦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③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④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已,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8.下列对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
B.文章对人物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C.课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D.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是“写话”和“多阅读”及其具体内涵。
9.请按照相关要求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0.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1.你怎么看待文中叶圣陶在“细枝末节”上待人的态度?这对你有何启发?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老圣人
赵长春
①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
②老圣人也被称作“圣人”,当年,他被唤作“圣人”,原因不得而知。现在老了就加了个定语,“老圣人”。
③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就拿春分这—天来说,他要把村里的小孩子们召集起来,在村中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④立蛋,就是春分这一天,将鸡蛋立起来。老圣人先示范,轻手撮一鸡蛋,竖在平展的碾盘上,屏息,慢慢松开,鸡蛋就立起来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分鸡蛋,一人两枚,围绕碾盘,看谁先立起来,发奖。
⑤这个时候,是村子里春节过后的又一次小热闹。不过,大人们不多,年轻人更少,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
⑥人们说:“这有啥意思?自己买鸡蛋,再买些铅笔、写字本文具盒……”老圣人说:“这很有意思。就拿春分立蛋来说,是老祖宗们四千多年前就玩的游戏,一辈辈、一袋袋,传到现在了,会玩的人少了,人家外国反而玩疯……”老圣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孩子们立鸡蛋,心静一下,比玩游戏好。”
⑦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将鸡蛋立起来了。孩子们很开心地围拢着老圣人,听他讲春分,讲节气,讲碾盘的故事。
⑧碾盘也有故事,碾盘很老了,村里人用了好多年,如同村口的老井。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不用碾盘了,包括石磙,还有老井。老井早就被填埋了,一些石磨、石磙,还有马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被人偷跑了,卖到城里了……老圣人就操心老槐树下的大碾盘。有个夜晚,老圣人突然喊了起来,就在老槐树下。原来,那些人又来偷了!
⑨老圣人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村子都有历史,每一家都是传奇。这老碾盘,每家的祖辈都吃过它碾出的面、小米、苞谷……他说的故事,有个后来上了大学的孩子写了出来,写进了他的书里。老圣人保护老碾盘,差点儿拼了老命。
⑩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他说:“别看我,看看咱们的老槐树、老碾盘。”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
还有,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这也与老圣人有关。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家烦。他说:“人都光想着赚钱了,不行,还得讲老理,这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老理,是几千年的好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脸面。”
想一想,对,就是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时说的,提倡的。
老圣人有一方墨,古墨,好多年了,油亮,沁香。他有个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的验方,就是点燃油松枝,烘烤古墨,然后按摩孩子的额头。古墨微软,香香的透出凉意,有股幽幽的药味。几声喷嚏,打个冷战,小孩子就好了!他还治疗痄腮,研墨,毛笔蘸汁涂抹腮边,一圈一圈,如此两三天,就好了!
老圣人说:“古人凭心,诚信为本。墨也讲究,内有冰片、麝香、牛黄等,为的是读书人安心、静心。学须静也,静须学也。可惜,好多人做不到了。”
老圣人九十多岁了,身体很好。他习惯饭前喝水,小半碗白开水。有记者采访,问这是不是他的长生之道。他说:“哪里呀,儿时家贫,每当吃饭,父母先让孩子们喝水,喝完检查,如果碗里控出来水,就少给饭……”说着,老眼泛出泪花,又笑道:“现在多好,吃啥喝啥,都有!”
老圣人大名叫王恒骧,袁店河畔人。
叫他“老圣人”,我觉得有些委屈了他,在袁店河的语境里。
不过,“圣人”的真正意思是很有讲究的。在袁店河,也只有他能配上这个称呼。
现在,读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少,谁还能再被称为“圣人”呢?
12.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圣人”做了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事。
14.说说 段中两处划线的“就好了”有何表达效果。
15.联系全文回答,“我”为什么觉得在袁店河的语境里,叫他“老圣人”有些委屈了他
16.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请分析其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周敦颐传((节选)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
[注]①任:被任用。②手版: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故人不独亲其亲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敦颐独与之辩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18.下面对《爱莲说》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题中的“说”明确了此文为议论性文章,作者借说爱莲的缘由来表明人生志趣。
B.文章以花“可爱者甚蕃”开篇,为下文要说到的对三种花的爱张本,做入题准备。
C.作者从自然环境、色彩形态、风度气质等多个角度层层展开,由此塑造莲的形象。
D.本文句式骈散结合,以散句为主,长句、短句相间,读起来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1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
20.【甲】文篇首强调“可爱者甚蕃”,文末分评三花。既然可爱之花甚多,为什么作者特别选中“菊花”和“牡丹”来作衬托呢?
21.请联系以上两个文段内容,说说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记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完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漫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当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送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软?
2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 ) (2)当求之于上流( )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4.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六、名著阅读
25.学校开展《骆驼祥子》阅读分享会,邀请你参与,请按照要求完成任务。
可是,连做这点事,他也不算个好手。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既没从洋车上成家立业,什么事都随着他的希望变成了“那么回事”。他那么大的个子,偏争着去打一面飞虎旗,或一对短窄的挽联;那较重的红伞与肃静牌等等,他都不肯去动。和个老人,小孩,甚至于妇女,他也会去争竞。他不肯吃一点亏。
打着那么个小东西,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的慢慢的蹭。大家立定,他也许还走;大家已走,他也许多站一会儿;他似乎听不见那施号发令的锣声。他更永远不看前后的距离停匀不停匀,左右的队列整齐不整齐,他走他的,低着头像做着个梦,又像思索着点高深的道理。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看齐!”他似乎还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的向四外看一下。没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的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1)【任务一:探究人物性格】祥子所在的时代是北洋军阀统治时代,他是普通劳动人民的代表,请你探究文本,按照下表做阅读抄录和批注,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
性格特点 原文片段
祥子是个 的人 从 可以看出。
祥子是个 的人 从 可以看出。
(2)【任务二:探究人物命运】有人说:假如曹先生能够及时回京,虎妞不死,小福子不死,祥子就不会走向堕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小说谈谈自己的感受。
七、作文
26.作文
请用白话文改写《卖油翁》。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要求:①以原文为基础,合理想象;②恰当补充情节或细节;③故事有波澜;④不能照抄或直接翻译原文;⑤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1. 窥 沥 宵 2. A B B A 3. 《论语·子罕》 对闻一多先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的敬佩 4.D
5.(1)百善孝为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符合题意即可)
(2)给父母写一封信;演讲孝心故事;举办孝心活动板报等。
(3)示例1:小明,你真是孝顺的孩子,你是践行《弟子规》的典范,你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示例2:小明,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弟子规》的精髓之一,我们应遵从;但也应活学活用。你应该主动和妈妈沟通,表明自己的想法,相信妈会尊重你的意思。
(4)符合题意即可。
示例:漫画中画着一个母亲和一个孩子,母亲坐在凳子上微笑着给儿子削瓜,儿子双手拿着蒲扇在一旁给母亲扇风,漫画的左上角写着“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整幅漫画母慈子孝、其乐融融。感恩母亲,总把好吃的留给我们,让我们也用实际行动回报母亲,让她感到幸福。
6.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7.杨花朵朵,像轻盈洁白的雪花,漫天飞舞,随风飘扬。
8.D 9.(1)示例:运用了动作描写,“走过”“送到”“鞠躬”“口说”“看着”等一系列的动作,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叶圣陶先生送客时周到的礼仪,表现了他宽厚待人、谦逊有礼的高尚品格。
(2)示例一:“非常”表示程度之深(“真”是确实如此的意思),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对自己未能接待客人的自责程度之深、态度之真诚。
示例二:“非常”表示程度之深(“真”是确实如此的意思),表达了叶圣陶先生对对朋友的关爱、热情以及待人宽的个性。 10.运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作用:(1)赞扬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对人真诚热情的可贵品质;(2)揭示了前文叙事的意义,表达了对先生的敬仰、感激,以及对社会上缺失像叶圣陶先生这样有可贵品质的人的忧虑之情。 11.合乎题意即可。
12.开篇点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塑造老圣人的形象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意思对即可) 13.春分立蛋;操心碾盘;古墨治病;喜管闲事;饭前喝水。(四点即可) 14.“就好了”,意思都是指治好了病。两个“就好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老圣人”治病的验方灵验,也是对“老圣人”“仁义”之心的赞美。 15.文中描写的“老圣人”是一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人,他不只是袁店河的一位典范,也是整个中国的一位典范。(言之成理即可) 16.在“立蛋”一事中,它是场景之一;在“操心碾盘”一事中,它是“讲碾盘的故事”的主体,是“老圣人”捍卫传统文化的见证,是村子文化的一景。(言之成理即可)
17.A 18.C 19.(1)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2)周敦颐于是丢下手版回家,打算弃官离开。 20.选材上,“菊”“牡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强,与“莲”更具可比性。内容上,菊花是“隐逸者”,逃避现实;牡丹是“富贵者”,以富贵媚人,从俗从众;能为“莲”做衬托。效果上,能凸显“莲”的君子品质,寄予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意对即可) 21.周敦颐崇尚莲之品质,是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高洁君子;他明断积案,处事公正、果断,德才兼备;他不愿杀人以媚人,正直不苟。(意对即可)
22. (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 (2)石兽 23.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24.“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25.(1) 示例一:麻木、潦倒 原文: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既没从洋车上成家立业,什么事都随着他的希望变成了“那么回事”。/打着那么个小东西,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的慢慢的蹭。/大家立定,他也许还走;大家已走,他也许多站一会儿;他似乎听不见那施号发令的锣声。 示例二:计较、爱占小便宜 原文:和个老人,小孩,甚至于妇女,他也会去争竞。他不肯吃一点亏。
(2)不同意。祥子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生活在社会底层受迫害的人,即使祥子凭借如此的巧合没有堕落,只要现实没有改变,他终究会遇到不幸,更何况会有其他像祥子一样的人堕落下去,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祥子”共同的命运。
26.例文:
《卖油翁》改写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靠卖油种地为生的农民,一个生活在北宋的农民。本来只是种田,经济收入太少,不得不又干起一份副业——卖油。
这天黄昏,我担着油罐,带着葫芦,收拾回家,沿途一路欣赏美景,也路遇了许多人,有在湖旁垂钓,看提着篮子卖菜的,有一路吆喝着卖玩具的,也有摇着蒲扇静静坐在庭院中赏晚霞的……
只听“嗖嗖”几声,不好,有刺客!我敏捷的闪至一旁,滚了好几个跟头,翻得天昏地暗,一睁眼,咦,街上的人咋都看着我呢?一转头,看见一个射箭的人,在练习,这下我知道了,街上的人一定以为我有病吧?连油瓶都滚出好远。别人悠悠闲闲的,他却这么刻苦,这倒新奇。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是城内最擅长射箭的陈康肃陈尧咨大人嘛,百闻不如一见,我心中挺高兴的,不由放下担子伫立在那里看他射箭。我看他十箭能中八九,不由得想到我自己的事来。刚开始卖油时,没有经验总被人骗,灌油时,灌出了葫芦,还傻乎乎地给人家赔不是。于是,我痛定思痛,以水作油练习灌油,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练成神功啦!
想到这里,觉得陈尧咨并不厉害了,仅仅只是功到自然成而已啦!我微微点了点头。
谁知这不经意地一点头又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走过来问:“你看我射的不好吗?你会射吗?”我答到:“没什么,这只是功到自然成。”他顿了顿,把弓一丢气冲冲地朝我走来,说:“你敢小瞧我的射技?”这句话响彻云霄。“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我回答地很平静。接着我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钱盖在葫芦口,将一勺油倒入。只见那油细如一条线,不偏不倚穿过铜板落入葫芦中。倒完后检查一下,果真一点没湿。我对他说:“我也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小伙子,人要懂得谦虚。”说罢,他哑口无言,我笑嘻嘻地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