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卷面清洁、完整。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学生保存,以备评讲)。
一、选择题
1.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已从普通聚落中分离出一种新型的中心聚落,它通常是某一区域内宗教文化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中心,其中许多兴建有城墙。中心聚落的出现体现出(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社会阶层分化
C.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D.建筑技术发展
2.西汉刘向所编《新序》记载,春秋时期楚国相孙叔敖对楚庄王说:“夏桀殷纣不定国是,而以合其取舍者为是,以不合其取舍者为非,故致亡而不知。”庄王曰:“善哉!愿相国(指孙叔敖)与诸侯士大夫共定国是。”刘向选用这则对话旨在( )
A.规劝君王善治 B.提升行政效率 C.宣扬君权至上 D.抑制豪强兼并
3.汉初宰相以功臣、军人居多,“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如萧何、曹参、王陵等。汉武帝以公孙弘为相,开始以布衣儒术拜相封侯。这一变化( )
A.根源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B.有利于官方意识形态的重塑
C.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 D.冲击了传统的四民社会结构
4.唐朝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租庸调制、均田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路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这说明唐朝( )
A.采取灵活务实的政策推动对外交往 B.重视对边境民族地区有效治理
C.开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5.2016年以来,苏州太仓市城厢镇的樊村泾元代遗址发掘出大量瓷器,经考古专家整理研究,这些瓷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以浙江龙泉窑青瓷为主,数以吨计;②还包括江西景德镇窑、河北磁州窑、曲阳定窑、浙江金华铁店窑等,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主要的瓷器窑厂;③95%以上的瓷器没有使用痕迹,部分器物仍带有烧制时使用的垫饼等窑具;④瓷器类型与韩国新安沉船、辽宁绥中三道岗沉船出水的瓷器存在一致性。据此,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太仓一带可能是元朝制瓷业中心 B.青花瓷工艺高超井大量出口海外
C.太仓一带具有较强经济辐射能力 D.专业分工的工商业集镇已经形成
6.1858年,湖南巡抚骆秉章谓:“道光初年,每银一两尚止易钱一千三四百文,自后渐次增长至二千文,近更增至二千三四百文。农民以钱易银,完纳钱潜。”这一现象( )
A.缘于商品经济发展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便于列强资本输出 D.扭转了贸易逆差
7.据统计,在1896—1898年出版的《时务报》中“文明”共出现了107次,其中6次为传统语汇,101次为civilization的翻译,而且几乎都是从日文文章中翻译而来。这反映出当时( )
A.部分国人意识到社会变革的迫切性 B.文明开化成为知识界普遍追求
C.向日本学习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D.人们对西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8.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写道:“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于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对此认识最佳的是( )
A.划出了维新运动与洋务运动的历史界限 B.维新运动相当于洋务运动的继续
C.两种做法都认为唯有变法才能救亡图存 D.认为“小变”是全变的必经阶段
9.武昌起义胜利后,两个月内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3月19日,甘肃兰州当局正式宣布共和,成为全国最晚承认共和的省份。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推翻了清廷专制统治 B.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C.冲破了封建主义藩篱 D.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10.1919—1920年间,我国新增刊物达四百多种,在这些刊物中大多都宣传、介绍社会主义思想。正如时人所说:“比如社会主义,近来似觉成了一种口头禅,报章杂志,鼓吹不遗余力”。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 )
A.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B.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C.注重国民素养的提升 D.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11.1931年7月1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决定实行新的赋税政策:对工人、雇农、贫民和烈士家属免税;遇意外灾害的纳税群众也予以免收或减收;对中农只征产值税,对地主富农按照政策征收。这一政策( )
A.缓和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B.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为反“围剿”提供支撑 D.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2.1934年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指出唯有国民养成“宝贵时间”“严守工作时间”等习惯,才能使国家民族进步。随后各省陆续开展“守时运动”,并在南昌、福州、汉口等省会城市装设世界标准时钟,试图以此塑造在行动节奏与精神风貌上具有军事化、政治化气质的理想国民。此举意在( )
A.推行党国一体的意识形态 B.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
C.革除陋习以提高国民素质 D.打压各地的实力军阀
13.三年的解放战争,解放军由弱到强,从农村到城市重镇,从东北、华北地区走向全国,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国民党八百万人马,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正如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所说“中华民国政府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他们是自己瓦解的,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可见,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
A.独裁腐败导致民心尽失 B.领袖专断造成军事失利
C.人民解放军的数量占优 D.过分依赖美国军事援助
14.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中央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先后建成攀枝花、酒泉、金川等钢铁冶金基地,酒泉、西昌航天卫星发射中心,葛洲坝、刘家峡等水电站,六盘水、渭北煤炭基地,长城、水城等大型钢厂,成昆、襄渝等10条铁路干线。这些成就( )
A.使得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平衡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改善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 D.构建了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
15.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或建交,在双方签订的和平友好条约或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都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使中国外交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B.冲破了美国对中国外交的孤立
C.开始使中国外交突破意识形态的禁锢 D.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最好方式
二、非选择题
16.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目标,主要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等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23分)
材料一
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开启了近代中国与列强的不平等关系。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进而追寻现代化之路,这种追寻在晚清时期经历了“求富自强”、“变法自强”、“立宪自强”三个阶段的演进。然而,中国早期现代化仅仅是清延及部分社会精英主导的有限变革,未能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长远发展。
——摘编自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1912年至1920年间,中国现代化进一步推进。……据统计,从1912—1916年间,从南京临时政府到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5万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总额为11743万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和面粉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摘编自《中国年鉴》
材料三
“一五”期间施工建设的工矿建设单位有1万个以上,苏联援建的156个重大建设项目中,有135个已经施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援建的68个工程项目中有64个已施工。工业建成的重要项目包括鞍钢三大工厂、抚顺铝厂、哈尔滨量具刀具厂、长春汽车制造厂、山西榆次纺织机械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大连化工厂、佳木斯造纸厂、北京国棉一厂等。开始施工建设的重要工厂有洛阳轴承厂、哈尔滨轮机厂、武汉重型机床厂、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床厂、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吉林肥料厂、吉林涂料厂、兰州炼油厂等。大规模工业建设取得宏伟成就,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一五”期间新建铁路33条,修复干线和企业专用线共约1万公里。
——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现代化三个阶段的具体历史事件,并评价“求富自强”这一阶段的现代化。(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述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6分)
1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20分)
材料一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0年9月3日)
材料二
小华同学在学完第22、23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相关内容后,开列了一份史事清单。
抗日战争史事清单 ①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狂妄企图 ②忻口会战,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③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 ④武汉会战,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⑤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拼死抵抗,最终取得会战的胜利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多方面因素。(8分)
(2)阅读材料一,如何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转折点”“新征程”?(6分)
(3)阅读材料二井结合所学,对小华同学开列的这份史事清单予以简要评述。(6分)
18.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其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在风险与危机应对中不断化危为机的历史。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5 风险与危机应对机制分析框架
——摘编自宋劲松等《中国共产党风险与危机应对机制研究》
围绕“中国共产党风险与危机应对机制”这一主题,根据分析框架中“刺激源——调适行为——行为后果”对应的若干要素,结合中国共产党革命或建设的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