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宁夏专用)中考考情透视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宁夏专用)中考考情透视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7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1 17:4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注】宁夏文言文阅读选文近5考变化较大,2020年之前以课内多篇的形式进行考查,2020年考查课内单篇文言文,2021、2022年考查课内外比较阅读,2023年考查三篇文言文组合阅读(2篇课内+1篇课外)。在此仅分析近4年考情。
年份 考查篇目 主要考点 考查字词
2023 《咏雪》(节选)《湖心亭看雪》(节选)《三茅山顶望江天雪霁》(节选) ①字词解释(含虚词,4分) ②句子翻译(2021~2023年均为1句课内+1句课外,4分) ③断句(2023年考查句子出自课外篇目,其余均出自课内篇目;断4处,2分) ④简答(2023、2021写法比较探究,2022景物特点及写法比较探究,2020内容概括;2分) 因风、惟、初晴、极(2课内+2课外)
2022 《三峡》《醒心亭记》(节选) 阙、素、良、嘉(3课内+1课外)
2021 《小石潭记》(节选)《徐霞客游记·初七日》(节选) 尤、澈、佁然、自(3课内+1课外)
2020 《出师表》(节选) 躬、卑鄙、以、效
一、(2023·宁夏,第8~11题,12分)
古人记录了很多与雪有关的故事和感想。例如在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里,记录了一些很有智慧的故事,谢安和儿女讲论文义的时候,下起大雪,两个孩子对雪的比喻就很有意思,文章说:
【甲】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如果说,谢道韫说的是雪花飞舞的状态,那么,明末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笔下所写的大雪则净化了天地,冻结了人声鸟语,也激发了作者游览西湖的雅兴。他写得非常简单,但却意境优美、意蕴深长:
【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而雪景在明代戏曲家高濂笔下则是另外一番风味,他的《四时幽赏录》里有一篇《三茅山顶望江天雪霁》,记录了他登高三茅山看雪的情景:
【丙】三茅乃郡城内山高处,襟带江湖,为胜览最欢喜地。时乎积雪初晴,林开爽,江空漠漠寒烟,山重重雪色。江帆片片风度银梭村树几家影寒玉瓦山径人迹板桥,客路车翻缟带。樵歌冻壑,渔钓冰蓑。目极去鸟归云,感我远怀无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风:乘风
(2)惟长堤一痕 惟:只
(3)时乎积雪初晴 初晴:刚刚放晴(天气刚刚晴朗)
(4)目极去鸟归云 极:至,到,到达
乘风

刚刚放晴(天气刚刚晴朗)
至,到,到达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空、白云、高山和流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三茅乃郡城内山高处,襟带江湖,为胜览最欢喜地。
三茅山是县城(或郡城)内的最高处,站在高处看江湖就像衣带一样,是人们游览美景最喜欢去的地方。
(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空、白云、高山和流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三茅山是县城(或郡城)内的最高处,站在高处看江湖就像衣带一样,是人们游览美景最喜欢去的地方。
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江帆片片/风度银梭/村树几家/影寒玉瓦/山径人迹板桥
/
/
/
/
4.从【甲】文雪花飞舞的状态,到【乙】【丙】两篇文章写雪景中的生活,我们感受到了冬雪带来的文化意味,【乙】【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2分)
相同点:【乙】【丙】两文都是从整体角度写雪景(1分)。不同点:【乙】文主要是采用白描手法,写雪之大;【丙】文是从俯瞰(或远眺)的视角,将雪景铺展开来(1分)。(意思对即可)
【丙文参考译文】三茅山是县城(或郡城)内的最高处,站在高处看江湖就像衣带一样,是人们游览美景最喜欢的地方。 这时,正遇积雪初晴,稀疏的树林开阔爽朗,江天一片, 犹如沙漠中的寒烟 ,又像是山中迂回着重重雪色。江帆片片 ,风送渔船在江上穿梭,村树几家,影寒玉瓦。山径上有人走过的痕迹,石板桥上有人路过,马车翻过山脊。樵夫在东边的丘壑上唱歌, 钓鱼的人披着蓑衣。极目远望, 顿感远怀无际。
二、(2022·宁夏,第8~11题,12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潄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①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
【注释】①洒然:潇洒脱俗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略无阙处     阙:同“缺”,空隙、缺口
(2)素湍绿潭 素:白色
(3)良多趣味 良:甚,很
(4)草树众而泉石嘉 嘉:美好
同“缺”,空隙、缺口
白色
甚,很
美好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2)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于是心胸潇洒脱俗而清醒通明,更加想要长久地留在此地,忘记了回去。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于是心胸潇洒脱俗而清醒通明,更加想要长久地留在此地,忘记了回去。
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林 寒 涧 肃 / 常 有 高 猿 长 啸 / 属 引 凄 异 / 空 谷 传 响 / 哀 转 久 绝
/
/
/
/
4.【甲】【乙】两文都写了山,分别说说它们是如何表现山的特点的。(2分)
甲文写出了山的连绵不断(广度),高大雄伟(高度),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乙文写出了群山环绕的样子,直接写出了山的特点。
【乙文参考译文】但见群山环抱,云遮烟绕,无穷旷野,草茂树杂,泉水叮咚,怪石突兀,眼前美景让眼睛欣赏到了前所未有的仙境,让耳朵捕捉到了闻所未闻的天籁,于是心胸潇洒脱俗而清醒通明,更加想要长久地留在此地,忘记了回去。
三、(2021·宁夏,第8~11题,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自坪头潭①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②,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③,为鸣玉涧④。涧随山转,人随涧行。
(选自《徐霞客游记·初七日》)
【注释】①坪头潭:潭名。②夹:狭窄。③注:注入。④鸣玉涧:山涧名。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水尤清冽    尤:格外
(2)日光下澈 澈:穿透
(3)佁然不动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4)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  自:从
格外
穿透
静止不动的样子

2.翻译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涧随山转,人随涧行。
鸣玉涧(山涧)的水随着山势(山形)转弯,人沿着山涧(的水边)行走。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鸣玉涧(山涧)的水随着山势(山形)转弯,人沿着山涧(的水边)行走。
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从 小 丘 西 行 百 二 十 步/隔 篁 竹/闻 水 声/如 鸣 珮 环/心 乐 之
/
/
/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2分)
①移步换景(游踪):甲文中“西行”“下见”“潭中”“潭西南”等和乙文中“自坪头潭”“入山”“又四五里”“循深潭”等都表地点的转换。②视觉角度:甲文中清澈的潭水、形状各异的石头、“青树翠蔓”、游鱼、溪水和溪岸等景物的形状和颜色;乙文中“山口渐夹”“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写出了地形、水的颜色和水的动态美。③动静结合(特写镜头):甲文中潭水清澈、游鱼活泼;乙文中“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
【乙文参考译文】从坪头潭开始,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中行走三十多里路,渡过溪水进入五台山。又前行四五里,山口渐渐狭窄,有一处房舍,叫“桃花坞”。顺着深潭边前行,潭中的水清澈、碧蓝,飞溅的山泉水从上面注入潭中,叫作“鸣玉涧”。鸣玉涧(山涧)的水随着山势山形转弯,人沿着山涧(的水边)行走。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